《頓悟道德經》

頓悟《道德經》——一念得道 作者:吳鐵夫 (wutiefu0@163.com)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存在。我的飛翔是靜止的就像羽毛安伏於鳥的翅膀就像此時此刻,我站在時光的脊背上目錄導 讀: 什麼是道第一章: 道可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第三章: 不尚賢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穀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致虛極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大道廢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第二十三章:希言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國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第七十九章:和大怨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讚美詞作者自述:從一滴眼淚回歸大海,萬水千山我已走過導讀:什麼是道在人類歷史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由老子首先提出的。可以說,「道」之一字是老子及其著作的思想核心與靈魂。古往今來,人們對老子之「道」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玄之又玄,讓人摸不到邊際。因為摸不到邊際,所以人們只能在「道」的名相上做文章,而無法真正觸及作為宇宙本源的「道」。今天。現在。該到解開老子思想之謎的時候了。無須多言,我們直接去看老子本人對「道」的定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上面文字出現在《老子》的第二十五章,在這一章里,老子對「道」給出了清晰、明確的定義。我們來做一下分析:「先天地生」,表示道的時間;「寂兮、寥兮」,表示道的狀態;「獨立而不改」,表示道的本質;「周行而不殆」,表示道的現象;「可以為天下母」,是對道的概括。通過分析,我們知道,這幾句話說的都不是「道」,而是對「道」的解釋與說明。那麼,什麼是「道」呢? 「道」就是——「有物混成」。老子說的很清楚,「有物混成—— 強字之曰道」。他沒有說「道是無」、「道不可說」或「道不能用語言表述」。「有物混成」的第一個字是「有」,第二個字是「物」。老子告訴我們,「道」是「有」,是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有」是「物」,是一個渾然天成之物。問題變得簡單了,只要我們能知道「有物混成」是什麼,我們就可以認識「道」了。那麼,「有物混成」到底是什麼呢?「有物混成」就是——宇宙。也就是說:「道」就是——宇宙。「老子所說的道,就是宇宙?!」你或許會說:「有誰不知道宇宙,有誰沒看見宇宙?宇宙怎麼會是道呢?」讓我們看一下第二十五章「道」的釋義:宇宙是渾然天成的、獨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祂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祂寂靜無聲,空虛無形。 祂在本質上,永遠長存,永不改變。 祂在現象上,妙用無窮,運動不止,生生不息。 我們可以稱祂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祂的名字,只好勉強稱祂為「道」。看到「有物混成」的宇宙,然後為祂命名,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能夠看到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看到宇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人」,是一個集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有機體、生命體,這就是老子的智慧!接下來,我們看看老子對「道」(宇宙)是如何描述的。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翻譯過來就是: 宇宙是真實存在的,祂無邊無際,似有若無,飄渺恍惚,令人難以捕捉。 雖然飄渺恍惚,但我們卻能切身體會到祂的博大與虛空,祂的無限與包容。 雖然飄渺恍惚,但萬事萬物都在祂的裡面,妙有紛呈,變化無限。 在這深遠、幽暗的宇宙里,又有我們看不見的能量。 能量是真實存在的,能量的裡面又包含著全部的信息。上面的文字出自《老子》的第二十一章,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段《老子》第十四章對「道」(宇宙)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譯文:看不到宇宙的盡頭,稱為夷;聽不到宇宙聲音,稱為希;摸不到宇宙的形體,稱為微;宇宙的這三個特徵是無法分開的,所以要把它們放在一起來描述。向上看,祂不明;向下看,祂不暗。星河燦爛,數不勝數,但在偌大虛空之中,卻彷彿空無一物。宇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影像的影像,我們可以稱祂為恍惚。在《老子》中,還有很多描述「道」(宇宙)的章節,這裡就不一一介紹,大家可以自己去發現。通過上面三段老子對「道」(宇宙)的描述,我們可以稍作總結:由於在春秋時代,還沒有出現「宇宙」這個詞語,所以老子只能稱呼宇宙為「道」。老子看到的「宇宙」是「有物混成」:祂不僅包含物質,也包含精神;不僅包含有形,也包含無形;不僅包含空間,也包含時間;不僅包含「無」,也包含「有」;不僅包含「空」,也包含「色」;不僅包含物質,也包含非物質;不僅包含我們認識的,也包含我們還沒有認識的;祂包含了一切的存在,祂是物質、能量與信息的統一,祂是真實的、永恆的、獨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如何理解宇宙(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呢?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把宇宙比作這棵樹。宇宙是一棵永恆的生命樹,祂本來沒有樹葉、樹枝、樹榦和樹根這些區分,祂是一個整體,是我們人類站在自身的角度,為方便認識宇宙這棵樹而把祂劃分為若干部分。但無論如何劃分,宇宙終究還是宇宙,整體還是整體,不會因為我們的劃分而改變一絲一毫。對於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用盲人摸象故事加以說明。有五個盲人沒有見過大象,很想知道大象的樣子,恰好遇到一個熱心人,把大象牽到他們身邊,讓他們用手去摸。第一個盲人摸到了象的耳朵,就說象好似一把很大的扇子;第二個盲人摸到了象的鼻子,說象好似很粗的水管;第三個盲人摸到了象的大腿,說象好似大柱子;第四個盲人摸到象的尾巴,說象好似一段繩子;第五個盲人摸到象的身體,說象好似一堵牆。他們為此爭論不休,都不相信別人所說的,都說只有自己摸到的才是真實的大象。一頭完整的大象被五個盲人分割成了五個部分,雖然很多人不會像那幾個盲人以偏概全,但當這頭大象「擴展為」宇宙的時候,人們依然會認為宇宙是一個「組合體」,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或其它什麼東西組合而成,這種認識實際上就是把宇宙分割了。就像大象一樣,宇宙不是組合體,而是一體。誰也不會說大象是由象頭、象身、象腿與象尾組裝而成,因為它不是玩具,而是一個生命體。宇宙就是這樣的一個生命體,祂不是由萬物或是其它什麼東西組合而成,而是渾然的、獨一的、有機的整體。就像下面的對話一樣:甲:「眼睛是你嗎?」乙:「不是。」甲:「耳朵是你嗎?」乙:「不是。」甲:「鼻子是你嗎?」乙:「不是。」甲:「身體是你嗎?」乙:「不是。」甲:「意識是你嗎?」乙:「不是。」甲最後說:「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麼你在哪裡呢?」宇宙與萬物的關係就是身體與身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是一與一切的關係。就像下面的圖一樣: 北宋道家人物張伯端,被尊稱為「紫陽真人」,他曾經寫過這樣絕妙的文字:我不異人,人心自異;人有親疏,我無彼此;水陸飛行,等觀一體;貴賤尊卑,首足同己;我尚非我,何嘗有你;彼此俱無,眾泡歸水。也正如一位叫李澤健的哲人說的那樣: 「整體不是也不可能是由部分組成,部分是對整體的一種人為劃分,是從整體中分割出來的東西,是人們認識整體的一種方法。世界上沒有萬事萬物,世界上只存在一個整體,那就是被我們叫做世界或者宇宙的這個東西。」 宇宙就是宇宙,它是一個亘古不變,永恆惟一的整體。祂就像一個巨人,但人類卻把祂強行肢解,使祂的頭、軀幹和四肢分離了。因為有了人類,更確切地說,是因為有了人類的分別意識,人類以自身為參照物,才有了所謂的你、我、他與萬事萬物。所有的區分與名稱都是人類賦予的,是人類對宇宙分割的結果。人類、動物、植物、有機物、無機物……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存在,都是宇宙這個身體上的不同部位,沒有任何脫離於宇宙之外的獨立個體,沒有一個所謂獨立的我、獨立的你與獨立的他。生命只有一個:宇宙。天是宇宙的天,地是宇宙的地,人類是宇宙的人類;我是宇宙的我,你是宇宙的你,他是宇宙的他;身體是宇宙的身體,意識是宇宙的意識;名是宇宙的名,利是宇宙的利;痛苦是宇宙的痛苦,快樂是宇宙的快樂;我與我的一切都是宇宙的;宇宙就是「高我」、 「大我」、「本我」與「真我」。宇宙在現象上永恆變化,在本質上永恆不變。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歸宿與最高信仰。在宇宙這個大家庭里,宇宙是父,宇宙是母,一切眾生都是兄弟姐妹。萬物一體,宇宙惟一;天上地下,宇宙獨尊。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的;宇宙是完美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宇宙是獨一的主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雖然從根本上說,老子的「道」就是宇宙,但在《老子》一書中,「道」在使用上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大家在閱讀的時候要加以區分。一個是體,即萬物的本源,也就是宇宙整體;一個是用,即宇宙的規律與法則。通過對老子「道」的破解,我們再來通讀《老子》全書,以宇宙觀之,相信大家會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四集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裡(下 幻燈片)
《道德經》是對現存世界的批判
周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具原典性?
人類智慧的結晶---《道德經》
《姬氏道德經》剛要與領悟修習要領

TAG:道德 | 道德經 | 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