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如何煥新傳統(名師談藝)

  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不能閉關自守,它一定是跟不斷深入全面吸收世界文明有益營養聯繫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主體性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共識度也在不斷提升。其實,文化傳承與發展我們每天都在做,只是百姓日用而不覺。比如我們的飲食,像川菜,這些年雖然有「新川菜」,但川菜核心味道沒有變,這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潤物無聲」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毛澤東詩詞精神、周總理人格氣質,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再比如當代歌曲尤其民歌,雖不是對唐代樂舞的傳承,但仍然可以從中看到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精神、中國人所希望達到的美的境界。

  習近平同志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和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都在引導人們把日常生活中對傳統文化不自覺傳承上升為自覺傳承。不自覺傳承比較分散,缺乏強有力的內在支撐;有了文化自覺,就會有比較強的內生動力和凝聚力。

  呼籲傳承傳統文化自覺意識,還在於當代生活形態減少了和傳統文化直接相關的具體載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自覺把古典精神世界顯現出來,進而提供給廣大人民,給人民精神生活更多樣選擇。

  生活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但不是絕對的。比如,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毛筆,但是學習書法乃至從事書法創作的人群不小,書法這個文化傳統一直在繼承。這就是說,文化傳統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獨立性,只要它符合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方向,就會不斷有人去追求、去傳承,傳統就會不斷發揮作用。再比如當代社會中詩詞與生活的相關性和古代不能相比。但是全國各地喜歡寫舊體詩詞的人很多,特別南方有很多民間詩社。與消費主義追求的東西不同,詩詞更多指向精神的、文化的世界,對社會有良性導引作用,對個體漢語寫作和語言表達更有直接影響。我們從事文化傳承的人,一定要擺離線械決定論,要能夠看到精神和藝術世界有其自身生命。我們要去自覺地傳承它、彰顯它,推動它向所有現代人開放。

  在當代生活中煥新傳統、為當代世界所用,還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有甄別意識、健全標準和積極轉化態度。傳統文化有精華有糟粕。能夠流傳至今的,已經過千百年錘鍊和過濾,主體是好的、正面的,但也有不適宜的、需要被淘汰的,比如官本位思想、不重視法制、輕視婦女等。我們要通過篩選、鑒別,從傳統文化這個「大筐」中找到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菜」,為今天所用。篩選鑒別標準是關鍵,之前一些提法有失片面。比如,曾經一度把科學、民主作為文化傳承主要標準。這個標準在甫一提出的當時具有針對性,放到今天看就不夠全面,中華民族世界觀里有很多智慧遠遠超逸民主科學這個標準。此外,有些舊有觀念是可以轉化的,而不必完全拋棄。比如,五四時代批評「忠」「孝」觀念。而在今天,孝,是社會公認價值標準;忠被轉化成對民族的忠、對國家的忠。

  在生活中傳承傳統文化,最核心的是傳承優秀傳統價值觀,與讀經、吟誦詩詞、學習書法相比,這是根基性的精神傳承,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面對當代國際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同樣有所作為。在國際秩序、國際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改造現有秩序、促成建立我們理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需要藉助傳統文化資源。中華文明賦予我們獨特世界觀和處理複雜事變的能力,這是支撐一個大文明數千年發展的內在力量,對未來也大有啟發。這幾年為國際社會重視的「中國方案」,其背景就是中華文化,而不僅僅是當代中國立場。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不僅是人類處理彼此關係的普遍原理,也深刻體現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今天我們面對世界、面對國際格局提出的理念,也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當然,要結合我們今天實際,有今天的現實針對性。

  最近十幾年,不僅僅中國,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古老文明都有復興趨勢。為什麼會復興?首先,認為傳統一定妨礙現代化的迷思被打破;其次,伴隨現代化進程,現代性很多問題隨之展現,人們需要回歸傳統智慧來應對。面對今天世界性問題,結合現代生活,復興古老文明智慧,促進現代社會發展,這應該是一個普遍現象。清華大學國學院在停辦80年之後,於2009年重新恢復,是對這個潮流的積極呼應。國學院有兩大特點:文化主體性意識很強,之所以復建就是突出主體性;開放性很強,早在國學院創立的「四大導師」時代,其主體性就是和世界充分連接的主體性,彼時和國際漢學、東方學都有很多聯繫,進而通過這種聯繫確立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

  既是主體的,又是開放的,如陳寅恪所講,不忘主體,同時吸收外來文化——這是清華大學國學院特質,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不能閉關自守,它一定是跟不斷深入全面吸收世界文明有益營養聯繫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主體性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本報記者徐馨採訪整理)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著有《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朱子哲學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東亞儒學九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等。

推薦閱讀:

減肥別拿「停經」當代價
【今又重陽】當代詩人詠重陽
男人也需要一面鏡子——由《抓癢》看當代男性身體敘寫的走向(孫丹虹)
謝勁松:佛法真義的當代話語
【榮寶齋在線】當代名家訪談系列——王紹波

TAG:傳統 | 名師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