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遼寧新賓 清永陵 二

遼寧新賓 清永陵 二

那天早晨,走在撫順的新華大街上,邊走邊看這座陌生的城市。「東北」這個詞所指的範圍相當大,佳木斯是東北,錦州還是東北,但這兩個地方相隔千里,風物自然也差的很多,跟黑龍江人比起來,秦皇島人更像我的老鄉。此前我僅僅是在錦州一帶活動,真正的東北腹地我幾乎就沒到過,這次來撫順還是第一次。

新華大街的盡頭是新建成的撫順北站,潔白,而且高大。站前的廣場上有細細拉拉的人,打聽好了汽車站的去向,我便一路朝東走,夠奔撫順的汽車站。

一路上道路兩旁都是又矮又舊的灰色小樓,這根錦州車站附近的景象是何其的相似——東北很多城市車站附近好像都是這樣,中國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雷同。但願我此行的目的地不是這樣。

最終我還是到了現代化的撫順客運站,在冰冷的大廳里等了一會,上了一輛開往新賓的中巴。車子開出市區花了大概一個小時,很慢,但我正好有機會看看撫順的街景,還是與錦州無異,但路邊上的朝鮮館子要比錦州多,招牌菜無非是狗肉和烤肉,儘管目前南北韓的人在國內都很少接觸這兩樣東西,但國人還吃得很有滋味。

車子開出市區之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鬱鬱蔥蔥的群山和金燦燦的稻田。這邊的綠化搞得真不錯,滿山的的綠色、紅色和黃色。秋天到了,上山的樹木有些已經發了黃,而有些則發了紅。這再在配上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和幾戶藍天下、稻田那一邊的農家和腳下的蘇子河,這便是東北腹地的景象吧?

再經過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漫長的旅途之後,前面公路上出現了一座「皇清故里」的牌坊,永陵鎮到了。

永陵鎮是新賓縣管轄下的一個鎮子,在撫順以東很遠的蘇子河畔。號稱是努爾哈赤的老窩,龍興之地。在這裡有兩處比較著名的景點,一處是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在遷都遼陽之前的都城,也就是後來的「興京」。另一處則是赫圖阿拉以東十幾里之遙的清永陵,也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清永陵實際上就是努爾哈赤家族,或者說是清朝皇室的祖墳。在永陵鎮以東不遠處的啟運山腳下。啟運山自然是後來改的名,起初這裡叫「尼亞滿山崗」,據說是長白山的余脈。第一個入葬的是努爾哈赤的太爺叫福滿,之後是他的生母、爺爺和父親。最後還有他的兩個叔叔。那時候努爾哈赤家的祖墳不過是幾個小墳包。到了後來子孫們竟然擁有了全天下,成了中國的皇帝,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古代人,得了勢之後很愛干三件事,一是買房子置地,二是娶老婆,三是修祖墳,常人如此,皇家亦如此。「尼亞滿山崗」改叫作「啟運山」祖墳由老陵改叫興京陵,最後升格為永陵。幾位祖先起先還只是被追封為王,後來竟然成了皇帝。陵墓也由過去的小墳頭不斷增加方成,陵門、享殿、碑樓,最後竟成立了專門管理陵寢事物的衙門。雖然如此,但與瀋陽的兩座陵墓和關內的東西二陵相比,永陵還是十分的寒酸,足見大清開國之初不過也就是個地方軍閥的水準。

然而最終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永陵在十億人民九億商的今天,終於被開成了景點,成功的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為當地的開放搞活,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結尾很光明吧?)

清永陵大事記

?年 約在明嘉靖年間福滿逝,始葬福滿陵墓。

1569年 明隆慶三年喜塔臘氏厄墨乞(塔克世妻,努爾哈赤生母)病故,葬尼雅滿山崗南麓(1583年 明萬曆十一年二月,覺昌安、塔克世父子在古勒城大戰中被明遼陽總兵李成梁誤殺後歸葬尼雅滿山崗。

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努爾哈赤的愛妻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姐姐入葬尼亞滿山崗

? 年 太祖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滿山崗

1624年(後金天命九年)尼雅滿山崗的景祖、顯祖、孝慈高皇后,弟舒爾哈齊、長子禇英等諸陵遷東京(遼陽)陵安葬

1634年(後金天聰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尊赫圖阿拉為「興京」,赫圖阿拉祖陵則稱興京陵

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大金為大清國,稱帝。按古制追尊四祖為四王,即猛特木為澤王、福滿為慶王、覺昌安為昌王、塔克世為福王。為四王設太廟祭祝。同時在老陵興祖墓後設肇祖衣冠冢。專稱肇、興二祖為「二祖陵」。

1648年(清順治五年)清世祖章皇帝福臨追封四王:猛特木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同時追封四王的嫡福晉分別為肇祖原皇后、興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顯祖宣皇后。

路旁的下馬碑

1651年(順治八年)封喬山尼雅滿山崗為「啟運山」,設官兵守護陵寢。1653年(順治十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

1655年(順治十二年)立肇、興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

1658年(順治十五年)因東京陵風水不如興京陵好,遂將景、顯二祖陵及禮敦、塔察二墓遷回興京陵肇、興二祖墓前。

1659年(順治十六年)更興京陵名為永陵。

1661年(順治十八年)命名享殿為「啟運殿」,方城門為「啟運門」。立景、顯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

1662年(康熙元年)奉安四祖滿、漢文神牌於啟運殿。

1670年(康熙九年)於永陵西堡設永陵總管衙門,專司陵寢安全防衛。

1672年(康熙十一年)於永陵後堡設永陵掌關防衙門,專司永陵祭祀及陵內一切事。

1677年(康熙十六年)永陵改用黃琉璃瓦件。

1730年(雍正八年)建齊班房、祝版房。

1736年(乾隆元年)建茶膳、滌器房。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陵外設柵木1344架、紅樁36根、白樁64根、青樁36根。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永陵前設滿、蒙、漢、回、藏五體下馬石碑。

1922年(民國十一年)裁撤永陵總管及掌關防衙門,其事務歸興京縣公署管理。

1925年裁撤永陵掌關防衙門,永陵祭祀歸縣公署辦理。

1961年,成立新賓縣文物管理所,

1963年永陵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永陵事務歸文管所辦理。

1979年10月1日,永陵正式向國內開放。

清永陵在1988被公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22日撤消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清永陵文物管理所,清永陵由專門管理機構清永陵文物管理所使用。

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陵門,永陵在設置上仿照了明朝的皇陵,但規格上卻大打折扣。

這陵門如果不用皇琉璃就跟山西的地主大院差不多了

使用柵欄據說是滿族特色

啟運門前的四座碑樓分別是:肇祖原皇帝(第七輩祖宗蒙特木)、興祖直皇帝(太爺福滿)、景祖翼皇帝(爺爺覺昌安)、顯祖宣皇帝(父親塔克世)。但次序我記不清了。

碑樓乃入關後所見,做工精細,規格也很高。

碑樓內之贔屓,形制與清代皇家建築內常用者無異。

碑上的 滿文

碑樓內仰視

碑樓之角科

啟運門,也是仿照昌平十三陵設置的,但規格不高,連斗拱都沒有。

在皇太極昭陵和奴兒哈赤的福陵中都有這種雕龍的影壁牆,但前者的龍是拿琉璃構建拼湊而成,但到了這裡卻是拿磚雕的。可見開國之初的國力之弱。

享殿,啟運殿,也是整個永陵最重要的建築。用以供奉四位祖先牌位之用。但很有趣的是,明清關內皇陵正殿的規格都要明顯高於配殿和陵門,但在永陵,啟運殿和啟運門以及東西配殿的規格竟然是完全一致的。真是能湊活就湊活啊。又足見開國之初的艱難。

神道也很窄,而且石料也不太好。

殿前燎爐,也很簡陋。

啟運殿後的墳丘。本來皇陵都會在地宮上築起寶城明樓,但在這裡,僅僅是二層石台上的六座土墳!最中間的一座是肇祖原皇帝(第七輩祖宗蒙特木)的墳頭。但努爾哈赤發家時,這位老祖宗已經死了近三百年了,所以這座墳僅有象徵意義。

神樹,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的太爺福滿就葬在這顆樹下,以此為祖墳之標記。解放後,具體時間忘了,這顆神樹好像被雷給劈了,後來又朴種了一棵,就是照片上這顆了。

推薦閱讀:

他是CBA最善良的功夫熊貓 如今再度推遲婚禮
台媒稱遼寧艦或將再次繞台 台軍叫囂:必要時驅離|遼寧艦|台灣海峽
台媒憂遼寧艦繞台訪港 港媒:今後會成為家常便飯
鳳凰山秋色【遼寧丹東】

TAG: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