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註定會成為傳世經典的著作:《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

先秦儒家談心與性嗎?心性儒學到底是何物,是宋儒暗取佛、道兩家形成的「新儒學」嗎?

今天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宋、明儒家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先秦心性之學。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翟玉忠先生的《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一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為我們解開心性儒學的奧秘打開了一扇大門。

那麼,宋明新儒學何以會將先秦儒家有關心性問題的經典論述解釋錯誤、偏頗,從而背離儒門心法本真的呢?一言以蔽之——文獻不足故也!

漢以後,除了《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兩篇,儒門心法無其他太多資料可供參考。宋儒「四書」中,《論語》唐以前原是幼兒啟蒙讀物,其語錄體形式本身就限制了理論的闡述;而《孟子》關於心性的論述儘管不乏真知卓見,但在總體上顯得十分雜亂,甚至偏激。

地不愛寶,上個世紀末楚簡《五行》、楚簡《性自命出》的出土,使我們一睹儒門心法的真義,弄清楚了心性儒學的概念本義和修行方法——原來儒家修行的基本路線是從人道向天道修,具體方法是不脫離日常人倫,以「誠」之一字在現世生活中建立直心道場。

宋以後新儒家的最大問題就是,受禪宗的影響,強調「悟後起修」,以至於將儒家修行次第弄反了,這在朱熹解釋《禮記·大學》主旨,即其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時,表現得特別明顯。

在先秦儒家概念體系中,德指天道,善指人道,既然儒家修法的基本路數是從人道起修,當然「至善」為其下手處,而朱熹竟然將之解釋為明德的終點。翟玉忠先生明確指出:「朱熹不知儒家修行次第,受禪宗影響,以為當自『明明德』始,最後到『止於至善』,簡直是顛倒因果,竟至誤學人八百年。文中『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的『在』字,是要我們一層層去推究下手處。朱熹《大學章句》中錯誤地寫道:『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朱子妄改「親」為「新」——筆者注),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第121頁)

翟玉忠先生的這一發現是革命性的。因為它糾正了宋以來儒家的根本錯誤。但《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一書在思想領域的革命性貢獻還遠不止如此。

比如在解釋《禮記·中庸》「君子慎其獨」時,翟先生根據楚簡《五行》對「慎獨」的解釋,指出:「鄭玄註:『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朱子《中庸章句》:『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這種解釋皆不得《中庸》要領。關於」慎獨「本意在《五行》中已經多的闡發,意為時時處處反省內心。猶如子思的老師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第160頁)

再比如,翟玉忠先生在研讀楚簡《五行》時,拈出「天人之際的根本大法,即智慧、安樂、德行三位一體」(《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第27頁),使「為善最樂」、「德成智出」這類古老道德訓誡有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他告訴我們:智慧、安樂、德行猶如人類本性的三個面,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人類本性而已;要實現真正的安樂,得到真正的智慧(而非記問之學,科舉之業),就要從修道進德開始。

另外,翟先生還發現,儒門心法為子思氏之儒所傳,從目前看到的楚簡《五行》、楚簡《性自命出》、傳世文獻《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四篇看,其內在理路完全一致,只是所用概念有所不同。他這樣寫道:「我們驚奇的發現:《大學》、《性自命出》、《中庸》、《五行》的內在理路是完全一致的,皆由人道而達及天道,重誠,即日用倫常中的真實無妄之功——妄心去矣,所余何物?諸君時時求之,刻刻參之!慎獨之功,處處自省其心的功夫即落地矣……所不同的是,《中庸》明言誠,《大學》暗言誠,《性自命出》以情言誠,《五行》則即心即誠。」(《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第119頁)

在這樣一個價值嚴重缺失,精神嚴重貧困的時代,《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橫空出世,真是國人的幸運、中國文化的幸運!

鑒於該書對於儒家思想及中國文化全體的重大意義,《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似乎註定會成為一本傳世經典——通觀全書,筆者深深地相信這一點……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網站(中文版)投稿及聯繫郵箱:alexzhaid@gmail.com

新法家微信號:xinfajianet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


推薦閱讀:

赫爾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
《黃帝內經》:我國現存第一部中醫理論著作
灸法直論--------王正龍著作
易經研究|風水預則類著作合集(27本)
心理學巨作《預見自己》:從內心深處認識自我

TAG:經典 | 著作 | 傳世 | 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