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 為政第二》講要(一)

《論語 為政第二》講要

(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者,廣義指一切政治領導人,狹義指國家元首。「政」是政治,「德」是道德。國家政治本於道德,合理、利民,則得民眾擁護,譬如北辰之得眾星圍繞。古注或以北辰為星名,或謂非星,但表方位,即地球北極與天空相對之處。今採非星說。天空無星之處,空體不動,而眾星共之。空體譬如人君,眾星譬如大臣與人民。「共」「拱」通用,引申為圍繞。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圍繞擁護,實由人君為政以德而然。中國文化尊重德性,無論國家領袖,機關首長,甚至為家長者,皆應以德為本。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三百篇,可用一句詩來概括,就是思無邪。

「詩三百。」《詩》是《詩經》,也就是後來由毛亨作傳的《毛詩》,古時通常只稱為《詩》。《詩經》有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無詩辭,實際為三百零五篇。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有三千餘篇,後經孔子刪定為三百零五篇。此處「詩三百」是取整數而言。《漢書藝文志》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古注不一。包說一言以當之。鄭說一言以塞之。韓李《論語筆解》一言以斷之。朱子說一言以盡之。為求容易了解,可作概括講,也就是總括的意思。三百篇詩的要義,可以總括在一句詩裡。這句詩就是思無邪。

「思無邪。」這是《詩經魯頌駉篇》的一句詩。孔子引來總括三百篇詩的意義。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項氏《家說》解釋,「思無邪」的「思」字是語助辭。又引鄭氏浩《論語集注述要》,考據《詩經國風邶國北風篇》裡「其虛其邪」句,漢人引用多作「其虛其徐。」「邪」「徐」二字古時通用。《詩傳》「虛,虛徐也。」二字是一個意思。因此,《駉篇》思無邪,就是無虛。依此解釋,三百篇詩的本義,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同「導」。皇《疏》:「導,謂誘引也。」劉氏正義依《禮記緇衣篇》,「道」作「教」字講。孔安國說:「政,謂法教也。」皇《疏》:「政,謂法制也。」

「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領導人民。為政者制定施政條文,令民遵行。民眾如有不遵者,則「齊之以刑」。「齊」作「整」字講。即用刑罰來整飭之。這樣所得的效果,就是「民免而無恥」。孔注「免」為「苟免」,《廣雅釋詁》「免」作「脫」字講。民眾為苟免刑罰,乃服從政令,然非心服。刑罰稍弛,民則犯法,而不以為羞恥,是為無恥。《管子牧民篇》,以禮義廉恥為治國之四維。國民無恥,亡國之日,不問可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包註:「德,謂道德。」以道德導民,如有人民不從政令者,則以禮整飭之。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恥且格」。《釋文》引鄭註:「格,來也。」來,是民心來歸的意思。人民以犯罪為恥,而且誠心來歸,擁護政府。何晏註:「格,正也。」人民有羞恥心,而且歸於正。此說亦可。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推薦閱讀:

韓愈李翺《論語筆解》
細說《論語》(五)
論語全解(宋)陳祥道撰-論語全解卷七
論語4.15
《論語》半部可治天下,讀懂這12句則受益終身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