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能氣功功法教案》(修訂本)

《智能氣功功法教案》(修訂本)

  前言  

  華夏智能氣功培訓中心成立至今,隨著經驗的積累,教學已逐漸步入規範。教案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具有教師教學工作備忘錄的特點。教案要求語言簡明、概括,內容具有提示性、直觀性、可感性。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教學應該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內容的需要,編寫出符合教學對象實際情況的教案,便於在教學中具體落實。

  本教案是由師資部邱鵬虎老師主筆,根據師資部功法教學的目的、要求,主要以智能氣功功法教材為藍本,並對龐明老師歷次有關功法方面的教學音像資料進行整理結合,徵詢師資部各位教師的修改意見,由部領導審閱而成。為便於學習,教案內容未按實際教學順序排列,大家在參閱的同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的與要求,靈活運用教學內容、分配教學時間。

  我們以此拋磚引玉,與廣大同道共同探討,共同摸索智能氣功功法教學規律,不斷提高功法教學水平。因水平有限,錯誤、不足在所難免,請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華夏智能氣功培訓中心師資部                 

  一九九七年六月六日

  目錄

  第一章捧氣貫頂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捧氣貫頂法綜述

  功法講解:動作部分

  功法講解:意念部分

  口令詞

  複習題

  第二章三心並站庄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教學過程

  口令詞

  複習題

  第三章形神庄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形神庄綜述

  形神庄功法講解

  口令詞

  複習題

  第四章循經導引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教學過程

  口令詞

  複習題

  第五章五元庄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元庄綜述

  五元庄功法講解

  口令詞

  複習題

  第六章臟真歸元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教學過程

  口令詞

  複習題

  第一章捧氣貫頂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學員全面掌握捧氣貫頂法的功理、功法,能熟練地練功,並對本功法有較深的練功體會,能做形體示範和講功。逐步達到具有獨立教授本功法的能力。

  (二)通過捧氣貫頂法的鍛煉,治病強身、強化人體內外氣的混化,暢通人與大自然混元氣的聯繫,更好地吸收外界混元氣以充足自身,從而旺盛人體生命機能;敏銳人體感觸機能,增強人體生命活動的常態功能,促進人體功能態從常態向超常態進展,進而引發一定程度的超常智能。

  捧氣貫頂法綜述

  (一)智能動功的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是治病健身的基本功,此功法通過姿勢的開合與意念導引的配合,引動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從而暢通人與大自然混元氣的聯繫。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採氣、聚氣之法,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以迅速地學會與運用發放外氣治病的技能。

  (二)捧氣貫頂法從字意上講,就是把大自然界混元氣用手捧起來,貫入頭頂,並由此進入全身,這不僅是對捧氣貫頂法字意的解釋,而且是第一步功最根本的要領。

  (三)捧氣貫頂法由(預備式)起式、收式、第一節-前起側捧氣、第二節-側起前捧氣、第三節-側前起捧氣五個部分組成。其中起、收式的動作路線是正反相因的。第一節-前起側捧氣與第二節-側起前捧氣,也是正反相因的。動作雖然不少,但實質只是拉氣與貫氣兩部分內容。

  (四)捧氣貫頂法的練功特點

  1.練捧氣貫頂法的根本原則是神(意)與氣合,以意引氣,神氣並重。這裡所說的氣,一是大自然中的混元氣,一是彌散在自身周圍的自己的氣,同時也包括自己身體內的氣,不過是以練體外的氣為主。其引動方法與原則如前所述。

  2.藉助形體運動的開合來強化意識活動的開合,這一練法似乎又像神形並重,其實不然,因為它的主旨不是要強化形,而是藉此引動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

  3.為了達到上述練功要求與目的,需要:一、神態悠嫻,恬靜安舒,怡然自得,即美在心中,樂在心中,且堅定自若;二、姿態要舒展大方,瀟洒自如,不拘謹、不做作,要放得開,收得住;三、動作要柔軟、圓潤、連綿不斷,快而不停、慢而不斷,靈活自在;四、意識的開合是練好本功的關鍵,外開時意念要遠開至天邊,內合時合於體內-越深越好。

  (五)捧氣貫頂法功效

  1.通過人體與大自然混元氣的暢通,可疏通全身膜絡,打通人體關竅、穴道,使人體氣脈和暢,從而旺盛人體生命機能。

  2.本功法得氣快、氣感強,治病健身效果好。

  3.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激發出一定的潛在功能,可敏銳人體的感觸機能,如對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河湖海、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感知。

  4.本功法是行之有效的採氣、聚氣之法。通過本功法的鍛煉可迅速地學會與運用發放外氣治病的技能,如信息組場治病、信息組場帶功等。

  功法講解:動作部分

  預備式、起式

  學習重點

  1.預備式及起式的動作要求

  2.起式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

  二、示範動作

  三、有關穴位介紹

  命門:在腰部,後正中線上,在第二腰椎棘突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大包: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

  印堂:兩眉間連線的中點處,正對鼻尖。

  百會:兩耳尖向上至頭上方連線的中點向後約1厘米,即一般人發旋處。

  膻中:兩乳連線的中點(胸前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

  勞宮:在掌中央,當第二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握掌屈指時中指尖所抵處。

  四、預備式講解

  預備式包括調形、調神兩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調形(示範、體會)

  總體要求: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 講解如下:

  1.兩腳併攏:一說兩腳併攏,就標誌著要求練功者應該從不練功狀態主動調整,進而進入練功狀態,從不練功的「人心」狀態進入到練功的「道心」狀態。一聽到這一句,就應該主動調整自己的形體,調整自己的意念,使之符合練功的要求。 兩腳併攏即要求兩腳的內側自然的靠在一起,這樣使腎經和陰蹺脈緊密地結合,對培補腎氣有特殊的功效。另外,兩腳併攏,使下肢連成一個整體,周身氣機得以整合。

  2.周身中正:周身上下都要中正,「中」就是要保持中位,「正」就是端端正正。首先頭要正,不前俯後仰,不左右傾斜。好像在百會上方往上提,配合頭頂往上頂。同時做到:(1)下頦回收,找喉頭,喉頭回收向後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到百會,百會向上輕提,通過這樣的調整頭中正了,全身就自然中正了;(2)印堂回收到頭中心,上提到百會,百會上領;(3)鼻尖向下找會陰,會陰後兜沿脊柱上提到百會,百會上領。

  3.兩手自然下垂:松肩空腋,整個上肢,肩、肘、腕、掌、指都要自然放鬆,整個肩部向外上輕提,圓撐放鬆,整個腋窩部自然空松,肘自然放鬆,兩手的五指自然併攏,中指對於褲線處,使得整個上肢的氣機圓活通暢。

  4.目平視前方:平視前方片刻,意念與目光相合,放至天地交合處,也可放在眼前一米處的虛空。目光逐漸凝聚一點(此點為虛設,並非放在具體事物上)。

  5.目光回收:意念合著目光回收,收到印堂內,以目外眥帶動,上下眼瞼勻速閉合。

  6.兩眼輕輕閉合:相合後可留一線光線,這樣有利於集中精神,調動氣機,可使身體之氣與大自然之氣溝通連結,以廣收天地大自然之氣;也可完全閉合,這樣有利於精神寧靜。閉合後眼球要保持平視狀態,不能隨便動。

  7.全身放鬆:意念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要放鬆。

  (1)頭部放鬆:兩眉間放鬆,意念放在印堂,印堂內放鬆,兩個內眼角內放鬆,意念沿眉放鬆外展,到眉梢,放鬆下落,到腮,意念再連著兩嘴角輕提,通過這個動作和意念的配合,從而展現出似笑非笑、非常喜悅的狀態,古有:「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之說,因此,保持喜悅的情緒就使得體內氣血舒暢、通達。兩唇輕輕閉合,上下齒對齊,舌尖輕輕抵上齶,初練功者可抵在上門齒根與齒齦的交接處。

  (2)頸項放鬆。

  (3)胸背部、腰胯部放鬆:含胸、開胸、松肩、虛腋、拔背、落膀結合到一起,先深吸一口氣,同時兩肩向上聳(拔背),然後呼氣的同時兩肩向後、向下落(落膀),肩再微前合(含胸),既而肩頭向外上方輕提(開胸),最後放鬆下落(松肩、空腋)。腹部微微回收,腰部向後放鬆。

  (4)兩上肢放鬆: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手掌、手指都要放鬆。

  (5)兩下肢放鬆:胯、大腿、膝、小腿、腳腕、腳掌、腳趾都要放鬆,兩腳平鋪於地,重心放到前腳掌,這樣不僅可使兩腳長時間站立不易勞累,而且有開地關的作用。用頭頂百會帶動身體微微前後晃動,這樣可以放鬆形體,同時可以把練功者周圍的氣場調動起來,對練功者大有益處。

  (6)內臟器官放鬆,皮、肉、筋、脈、骨放鬆。

  作用:通過預備式動作及意念的調整,調整了練功者的形體和精神,在全身每個地方都布意布氣,使練功者進入一個良好的練功狀態。

  第二部分:調神(體會)講解:調神要求的重點是八句口訣。講解見後面的意念部分。

  五、起式動作講解

  (一)翹掌,下按拉氣,前推、後拉,前推、後拉,前推、後拉。(示範)

  1.講解:以小指帶動整個手與臂內轉90°成掌心向後,然後以腕為定點,中指帶動指掌慢慢上翹,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手掌與臂成直角,這時兩臂自然伸直,肘不要僵。然後以肩為軸,手臂前後推拉三次,向前推,手臂與身體的夾角約15°(手掌大約前推一掌遠),然後,再拉回體側,拇指根約對於褲線處,推拉過程中,始終保持掌心向下。(練習)

  2.說明:推、拉這個動作熟練後就可以劃弧形的長圓圈,並帶有微小的起伏,使掌心一凸一含,一緊一松,往前推的過程中掌心下按外凸,推到極點,掌心內含回收;往回拉的過程中掌心下按外凸, 到體側掌心內含回收,形成有節律的收按收(即呈收○按按收),加上意念,往下一按,就到了地下的虛空,把自身的氣引出來和地下虛空之氣接上,身體放鬆。往回收時手微微一擰,通過這個小小的圓把地下混元氣兜回體內。單從這動作上看是推、拉,實際是通過小小的收按起到了一開一合的作用。隨著開合,身體外張、內收。(體會)

  (二)(再看一遍,接上)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向兩側外展,至背後,回照命門。(示範)

  1.講解:以小指帶動,松腕,手腕一擰,用小指帶著從翹掌再轉1/4的圓,使手從掌心向下還原成掌心對體側,還原時,胳膊和膀子整體還原,這樣氣就整了。臂放鬆,肩帶肘帶腕,掌微含,小指微內扣,兩手腕與肩等寬,從體前捧氣上升,至與臍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臍,然後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下,兩臂放鬆,自然伸直,手保持與腰帶同高,向兩側外分、外展至體後,展到不能再展了,肘微彎曲,小臂回收,掌心微含,小指微扣,使手心照向命門。(練習)。

  2.說明:兩手回照肚臍和命門的目的均為氣貫下田,兩手外展時,手不能低於腰帶。

  (三)(再看一遍,接上)順勢上提,至腋下貫大包,轉指尖向前,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示範)

  1.講解:小臂上提至腋下大包穴,盡量保持掌心向上,指尖指向身體,同時配合開胸,肩要放鬆,中指指尖點按大包穴,隨後肘向後靠,轉成指尖向前,向前伸出,待兩臂伸直,與肩等寬高,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指尖回照兩眉間印堂穴。(練習)。

  2.說明:(1)中指點大包穴這是個關鍵部位,目的是氣貫中丹田,人體有十五個大的絡穴,每條絡脈有一個絡穴,大包穴是脾之大絡。我們練混元氣就必須把全身的絡脈打開,點此穴,有助周身絡脈張開。因此點大包穴時,要精神專註地用手中指往裡按,似乎中指尖在體內碰上了,就容易把絡脈衝開。屆時全身有酥酥的感覺,直通內臟,有時從里往外沖,有時從外向里沖,使絡脈之氣和暢。點大包穴,也可以指尖從後向前劃個小圓再點按。

  (2)回照印堂的動作初學者可以掌微內扣,熟練後可用中指末端向印堂一翹,把手中之混元氣球收至印堂,動作越小越好,兩中指尖如兩條線匯合於印堂,印堂內就會有脹、緊的跳動感,甚至耳根部會有動感。氣進頭裡把上丹田打開,敏感頭內關竅,利於開天目,導引意識感知。(體會)

  (四)(再看一遍,接上)兩臂外展至體側,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手相合。(示範)

  1.講解:隨之兩腕微微轉動,帶動十指斜相對,而後轉肘外撐,力點在肘,帶動兩臂向兩側展開,至體側兩掌心向前,然後以小指帶動,繼續轉成掌心向下,而後手臂邊向上起,邊轉成掌心向上,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臂要伸直。(練習)。

  2.說明:

  (1)熟練後,兩臂外展時可體會三種力量: 一是用背膀往外擠, 會感到擠不動(阻力);二是肩帶肘外拉,感到兩臂內有吸力,拉不開(吸力);三是兩臂之間像有個大氣球似的脹開,臂內充滿了氣(漲力)。手撐捋著天邊走,把內外之氣連通在一起,氣就整了。

  (2)兩臂將至體側成一字時,用小指帶著向下轉四分之一圓,掌心將向下,繼續轉掌心向上,這個動作是掌臂從兩側劃弧上升的同時連續轉掌。只有動作圓活連綿不斷,氣才不會斷。

  (3)手臂在虛空中沿天穹向上捧氣,胳膊要直而放鬆,兩手如托物,會覺得沉而費力,這是承受了天地之氣,兩臂之氣充足的表現。(體會)

  (五)(再看一遍,接上)沿體中線下落至胸前合十。(示範)

  講解:相合兩手,沿體中線下落,將落到頭頂上方(百會)約10厘米時,向前滑落,至胸前合十,這時,大臂與身體大約45°,兩小臂成一字,兩掌相合,指尖向上指天,拇指根對於膻中穴,離胸約10厘米。(練習)

  六、起式作用

  (一)這個起式,看來簡單,實際上是走了地盤、人盤、天盤,天地人三才,也叫「三才式」。從翹掌拉氣,回照肚臍貫下丹田,為地盤。點按大包穴是向中丹田貫氣。轉掌照印堂是貫上丹田走天盤。在頭頂上方兩手相合是向百會、天門貫氣。胸前合十落到中丹田,落到人盤,把上下統管起來。智能功收混元氣,雖不講天陽、地陰之氣,但可以從不同層次去理解體會。

  通過起勢把天地之氣、內外之氣結合到一起,調動了全身的氣機。

  (二)在起勢中手的轉動大都以小指帶動,小指屬心經,可調動心經,收攝心神。

  (三)雙手下落於胸前合十,這個動作叫合十手當胸,可使十指氣脈左右交通,形成環流,而勞宮相對又可使左右氣機平衡,大拇指對膻中可收氣血相合、收攝心神和排除雜念之效。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一節前起側捧氣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推揉、導引、下按上提動作

  2.本式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預備式、起式)

  二、動作運行路線

  前起側捧氣就是手在前面起來,在體前推揉拉氣後,兩手再運行到體側,從體側把氣捧起來貫入全身。

  三、示範動作

  四、有關穴位介紹

  神門:在腕部,當腕掌側橫紋尺側1/3段的中點處,即豌豆骨之後,尺側腕屈肌腱橈側之凹陷處。

  複習:百會、印堂、命門。

  五、動作講解

  (一)轉指尖向前,向前伸出,分手,立掌,兩手分開,與肩等寬。(示範)

  1.講解:接起式兩手合十於胸前,轉指尖向前,向前伸出,至兩臂伸直後分掌,從小指開始分,逐個分開,到食指、拇指相連時,掌心向下,然後立掌,成指尖向上,這時,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三角形,掌指上翹,掌心外突,掌與臂成直角。然後,食指和拇指慢慢分開,與肩等寬高,成丁字掌,掌根撐住,把神門穴打開。(練習)

  2.說明:練功長久,可眯著眼睛看手掌立起來後形成的三角內部,可看見氣或其他景象。(體會)

  (二)(再看一遍,接上)前後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開、合,開、合,開、合。(示範)

  1.講解:作推揉三次,推揉是兩肩沿上、後、下、前的順序劃立圈,肩肘腕一體:收時,手掌先向前微送一下,然後,兩肩向上、向後,肩帶肘、肘帶腕,肘微下垂,掌心內含,五指自然舒展,如抓物狀,這時,腕不低於肩,手掌不低於腕而微微上翹;推時,用內力從肩膀直推到腕,同時掌根帶動掌臂前推,坐腕,神門穴打開(示範坐腕),指尖回翹,指肚外腆,掌心外突,肩完成向下、向前的動作。這樣做三次。掌根輕輕撐住作平拉氣:外開,以掌帶動兩手臂外開15°(約一手掌遠),爾後合至與肩等寬,做時要慢要勻。(練習)

  2.說明:(1)推揉動作不宜過大,像在天邊揉一個有彈性的球,小而慢,柔和如波浪形。通過推揉引動內氣外放,外氣內收。

  (2)平拉氣,開始練時,要求開合不超過15°,動作不要大。掌心外突,指尖往回翹,可使外放之氣又環流回來,熟練之後,開與合也不是直來直去的,應該有個掌心含、突、含的過程,一個開合有四個小動作,開到中間是掌心外腆,開到尾是掌心內含,這一腆一含要劃一個帶有橫「8」字的小圓弧,手上的氣感強,身體也跟著開合的突含而一放一收,使全身內氣外放,外氣內收。(體會)

  (三)(再看一遍,接上)兩臂外展,至體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示範)

  1.講解:三次開合以後,掌臂撐住往外開,外展到體側成一字,向兩側推揉,這個動作是兩肩向上、向內、向下、向外劃立圈,收時肩向上、向內,劃半個圈,帶動肘微下垂,含掌、合指;推時以掌根帶動,掌心外突,坐腕,神門穴打開,指尖回翹,指肚外腆,肩完成向下、向外的半個圓。這樣外推內收三次。然後立拉氣三次:用中指帶動,兩臂上起15°(約一掌高),而後落與肩平,這樣做三次。(練習) 

  2.說明:推揉動作要領同體前推揉,唯小有區別,要特別注意收氣。上下豎拉氣的要求與平拉氣一樣,開始要求起15°,然後落與肩平,動作是直來直去。熟練有了氣感後,也要有「收按收」的小圓弧,用掌心的含突引導氣機的收放。(體會)

  (四)(再看一遍,接上)松腕轉掌,向上捧氣,至頭頂上方,照頭頂百會,向下貫氣,停留一個呼吸長,松肩落肘,向下貫氣,經頭面至胸,轉掌心向內,向下導引至肚臍點按。(示範)

  1.講解:手腕放鬆,手指微向下倒,同時以小指帶動手臂邊向上起,邊轉成掌心向上,兩臂向上劃弧捧氣。捧氣時兩肩放鬆,至頭頂上方,腕與肩大約等寬,掌心微含、照向頭頂百會,停留一個自然呼吸長(時間),呼吸要自然。松肩落肘,向頭頂貫氣下落,兩手向前經面繼續下落(注意:兩手經面時十指是斜著對向面部),至胸前轉成掌心向內,指尖相對,似接非接,手掌與身體似接非接,向下導引到肚臍。兩中指相接,點按肚臍。(練習)

  2.說明:中指點按肚臍時,和從頭貫入體內的那股氣碰上,敏感的人會有「嗵」的一聲的特殊感覺,這是智能功的底層中點。在這裡奠定根基,此乃關鍵之處,過去稱之為「立命之基」。因此貫氣時應細心體會,有了這個「點」,就能體會到裡面的虛無,是在當中的空點上,這個地方也叫玄關、中點。在練功中,可用意念導引氣慢慢體會,不可著意追求,否則即使出現這個交接點的動,氣也不純正。氣到了這裡就拖住而不往下走了。(體會)

  (五)(再看一遍,接上)沿腰帶(帶脈)扒開,至命門點按。沿腿後,經大腿、小腿向下導引至足跟,沿腳外側,兩手敷於足面。(示範)

  1.講解:然後十指沿腰帶(帶脈)扒開,手指尖始終在皮膚上,至命門中指相接點按,然後,虎口張開,兩手沿腿後面向下導引,同時身體向下蹲,手經臀部,至腿,虎口張開,拇指在腿側,其餘四指在腿後面,向下導引,至足跟,手指尖經足外側滑向前,掌心向下,兩手敷於足面,手指、腳指同向。注意兩手向下導引的同時,曲膝彎腰,身體整體的向下彎,至大腿近於蹲平,臀微高於水平,胸脯貼在大腿上,頭放鬆微低。(練習)

  2.說明:向下導引時,手在腿側下導,這樣可把腿的經脈都照顧到。

  (六)(再看一遍,接上)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兩手分開,拔地中氣,經腿內側向上導引至肚臍,中指相接點按,兩手分開,還原體側。(示範)

  1.講解:下按時兩膝要併攏,重心前移至兩手,足跟不翹;上提時,以腰帶動臀部向後向上提,使重心移至兩足。這個動作做對了非常優美,像是海上的小船隨風蕩漾。三次之後,身體微微上起,使胸脯微離大腿,同時手離足面,兩手以小指帶動,向外一擰,兩手中指立於小腳趾外側,同時上攏,至腳面如捧氣球,腳心一縮。爾後手分開,轉掌心對向兩腿內側,沿腿內側(足三陰經)向上導引。(注意:邊向上導引,身體邊直起,待兩手升至肚臍,身體剛好直起。)中指相接,點按肚臍,兩手分開,還原。(練習)

  2.說明:(1)下按上提動作,要均勻緩慢,上提時重心後移,掌心微收,腳心也往回縮,下按時腳心、手心放鬆。

  (2)通過下按上提,使地下混元氣收入體內,進而把氣貫入丹田,與前面的貫頂相結合,使天地混元氣在丹田匯合。

  (3)下按時腳跟不要離地,那樣頭後部會不舒服,氣也不穩。(體會)

  六、總結

  這一節功主要捧了左右虛空之氣,貫入身體裡面,主要貫了下丹田,從而旺盛人體的生命機能。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二節側起前捧氣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推揉、導引、下按上提動作

  2.第二節與第一節在動作路線及作用上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動作運行路線第二節與第一節動作基本一樣,只是動作運行的路線不同,第一節動作是從體前開始,手到體側把左右虛空之氣捧起來貫頂,第二節動作是從體側開始,手到體前捧氣貫頂。

  三、示範動作  

  四、有關穴位及重要部位介紹

  玉枕: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玉枕骨:在印堂正對後方,腦後高骨處。

  身柱: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的凹陷處。

  複習:百會、印堂、命門。

  五、動作講解

  (一)兩臂陰掌側起成一字,立掌,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開、合,開、合,開、合。兩臂體前合攏,與肩同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轉掌捧氣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松肩落肘,向下貫氣。(示範)

  講解:兩臂放鬆,以肩為軸,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掌指,體側陰掌上起成一字,以中指帶動,立掌,推揉三次(要領前述),開合三次(要領前述)。立掌外撐,體前合攏,至與肩平寬,推揉三次(要領前述),立拉氣三次(要領前述),然後,兩腕放鬆,手掌下倒,同時,以小指帶動,轉成掌心斜相對,虎口向上,掌心微含,小指微內扣,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兩手臂成弧形,腕與肩寬,停留貫氣一個呼吸的時間。松肩落肘,向下貫氣,將至頭頂(百會),手向前滑落。(練習)

  (二)(再看一遍,接上)手至印堂中指點按,沿眉扒開至玉枕骨下,中指點按,沿項向下導引,兩手繞肩前,經腋下至體後向上接氣,向下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腰帶(帶脈)扒開至肚臍點按。(示範)

  1.講解:手至印堂中指點按,沿眉向兩側分開,過耳尖至頭後玉枕骨下點按(相接),爾後兩手沿項下導至背後第三胸椎下(點按),此時肘尖向上指天,兩手在背後中指相接點按,(手形有重疊的部分,頭中正,腰後松)。爾後兩手繞肩,虎口張開,二、三、四、五指拖著大指,待大指拖至肩上時,肘外開至體側,然後,再拖著大指從腋下向後至背部,中指相接儘力向上,掌心向內,然後兩手向下導引,至命門,中指相接點按。接下來,兩手沿腰帶(帶脈)至體前肚臍點按。(練習)

  2.說明:(1)隨著貫氣兩手下落,至頭前,用中指點按印堂(兩眉間稍下的坡面處)氣從這裡進去,意念引氣深入與百會貫入的氣垂直相碰,敏感者會有「嘩」一動的感覺。這是智能功的上層中點,是頭裡面的一個重點關竅,傳統功法中叫「元神祖竅」。(2)手沿體後上接時,目的是把氣接住,引氣入命門。(體會)

  (三)(再看一遍,接上)兩手沿腿內側向下導引,經腳內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兩手分開,拔地中氣,經腳外側,沿腿的後面向上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兩手沿腰帶(帶脈)分開向前,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示範)

  講解:手與身體似接非接,經腿內側向下導引,同時,曲膝彎腰,身體慢慢下蹲,兩手敷於足面,大腿微高於水平位置,胸貼在大腿上,手指、腳趾方向相同,下按,上提(要領前述)。然後拔地中氣(要領前述),拔氣後沿腿的後面向上導引,至命門穴中指相接點按,同時身體向上直起,當手導引至命門時,身體剛好直起,然後手沿腰帶(帶脈)分開,回至肚臍中指點按,然後兩手分開,還原體側,自然下垂。(練習)

  六、總結

  這一節主要捧了前後虛空之氣,貫入到身體裡面,主要貫上丹田,也照顧到了下丹田。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三節側前起捧氣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捧氣動作

  2.回氣動作中以腰帶動手臂做轉體動作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通過第一節、第二節主要捧了前後左右四方之氣,重點貫了上下二田,第三節主要是通過捧四隅(四個角)之氣,重點貫中丹田,使中丹田氣充足。

  三、示範動作

  四、有關穴位介紹

  中魁:掌內側中指中節中間的位置。

  氣戶:在胸上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複習:神門、膻中、勞宮。

  五、動作講解

  (一)捧氣:兩臂與身體成45°捧氣上升,至頭頂上方,照頭頂百會,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經耳側下落,兩手立於肩前,掌心向前。(示範)

  1.講解、體會以肩帶肘、帶腕的動作。(示範、體會)

  2.講解:兩手如捧物狀,虎口向上,掌心內含,小指微內扣,兩臂與身體正前方成45°捧氣上升,肩帶動肘,肘帶腕,腕帶動掌指,隨著兩手向上捧至與肩平,這時,兩手之間距離最大,兩手繼續向上升,兩手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小,至頭上方,腕與肩等寬,掌心微含,照頭頂百會,停留一個自然呼吸的時間,向頭頂貫氣。松肩落肘手下落,至耳側,掌心邊轉向前,兩手邊下落到肩前,掌心向前,肘尖下垂,大臂貼肋,指尖微高於肩,手背自然的對於肩窩部。(練習)

  3.說明:此動作,是從四隅方位捧氣上升,手的運動路線是一個大的弧形,特點是弧形的上下兩端兩手間距離最小,與肩相平時兩手之間距離最寬。捧氣時注意手臂的放鬆,用肩帶肘、帶腕上捧。

  (二)回氣: 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左側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右側氣戶(穴)。自然呼吸三次,鬆開掐訣雙手,掌腕前推,轉蓮花掌,兩手胸前合十。(示範)

  1.講解、體會以腰帶動手臂做轉體的動作:

  (1)保持兩臂自然下垂狀態,放鬆體會以腰帶動轉體。

  (2)手臂慢慢上抬,以腰帶動手臂做轉體動作。(示範、體會)

  2.講解:右手坐腕向前推出,一邊向前推,一邊把掌立起來,掌心外突,指尖回翹,掌臂成直角,至臂似直非直時,(1)腕部放鬆,手掌下倒;(2)以小指帶動轉成掌心向左,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3)以腰帶動手臂做轉體的動作, 腰帶動肩, 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掌指,向左攏氣。注意,(1)、(2)、(3)三個動作是同時進行的。當手臂轉至90°,身體面對體左側時,拇指掐中指中節的正中(中魁穴),其餘四指輕輕併攏,既而向左攏氣到身後,約180°手繞肩回收,肩也迴轉,至手繞到胸前氣戶穴時,身體正好轉正,中指點按氣戶穴,向里貫氣。然後左手向右攏氣點按右側氣戶,路線相反,要領相同。這時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狀,左手手腕內側與右手手腕的外側相接,大臂與身體成45°角,自然呼吸,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呼氣時點按的手指微放鬆,但不要離開身體。呼吸三次後,鬆開掐訣雙手,保持大臂與身體45°角不動,手掌自然舒展,手腕相接不動,小臂帶動掌腕前推至大小臂成90°後,手腕相接不動,手掌前倒成掌心向上,左手指尖帶動左手向左轉,右手指尖帶動右手向右轉,至成180°時兩掌相合,成合十手(動作要領前述,作用前述),準備收功。(練習)

  3.說明:曲肘繞肩的動作是上身以腰為軸轉至體側,掐中魁的手繼續向後,腰轉正時,手順勢繞肩摸回,中指點氣戶穴,不能做成機械的分解動作。應向像鞭桿帶鞭梢那樣,鞭桿回來了,鞭梢繼續完成被甩出和收回的尾動,主動點在腰,肩要放鬆,才能使腰、肩、肘、腕成為一體。(體會)

  六、總結

  (一)第三節的難點,就是以腰帶動手臂做轉體動作,希望課下多練習。

  (二)回氣目的是將前後左右之氣攏回,因此做此動作時要有收氣的意念。

  (三)第三節中有一個以拇指掐中魁的動作,從經絡上講,拇指為肺經,中指為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掐訣可使氣血相合;從內臟講,拇指腹屬脾,中指中節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訣可使神意相合,穩定心神,幫助回氣,使氣機升發。

  七、練習、體會、提問

  收式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收式的動作路線

  2.收式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收式與起式動作是正反相因的,目的是把大自然的混元氣與身體周圍的氣場收回體內。

  三、示範動作

  四、有關穴位介紹

  複習:百會、印堂、大包、命門。

  五、動作講解

  (一)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兩臂於體側下落,將與肩平,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高,回照印堂。(示範)

  1.講解:合十手舉至頭頂上方,上拔,兩手慢慢分開,轉掌心向前,兩臂由兩側下落與肩平,逐漸轉成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高,掌臂微微回收,中指指尖微回翹,回照印堂。(練習)

  2.說明:收式的合十手是從中丹田沿體中線升到上丹田再至頭頂上方,要盡量上拔,兩側的少陽、清陽之氣就容易上升。回照印堂主要是把氣貫入到上丹田。(體會)  

  (二)(再看一遍,接上)落肘回抽,腋下貫大包,轉指尖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心向前,體前合攏,收氣入肚臍,兩手敷於肚臍,靜養,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示範)

  1.講解:落肘回抽,逐漸兩手至腋下,中指點大包,兩手向後伸出,臂伸直時,手心向上和命門等高,然後向兩側外展,將展至體側時,兩臂向前合攏過程中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前,兩臂向前合攏,收氣入肚臍,而後兩手逐漸重疊於肚臍上(男左手貼肚臍,右手在外,女相反),靜養片刻,約2~3分鐘,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練習)

  2.說明:松肩落肘往後收,點大包,初學者中指一點即可,熟練後,在此用中指按前、上、後、下的方向劃個小圈,再一點把氣送入中丹田。(體會)

  六、作用

  (一)把大自然之混元氣和練功時身體周圍形成的氣場,再一次收歸體內。

  (二)收式動作為起式反方向運動,又是一個三田貫氣。

  (三)通過收氣、養氣,把氣化開成為自己的氣,為已所用,有整頓全身氣機的作用。因此,對收式一定要重視。

  七、捧氣貫頂法總結

  (一)到此為止,捧氣貫頂法的動作就學完了,我們通過第一節和第二節把前後左右的氣(就是四正之氣)都捧了起來,貫入到了身體裡面,第三節主要是把四個角上的氣(也就是四隅之氣)捧起來貫入了身體的裡面,通過貫頂收天氣,手敷足面按提收地氣,總之,通過捧氣貫頂法可謂收了四面八方、天地六合之氣於身中。

  (二)第一節——前起側捧氣主要貫了下丹田;第二節——側起前捧氣主要貫了上丹田;也照顧了下丹田;第三節——側前起捧氣主要貫了中丹田,這樣就通過三個貫氣法貫了三個丹田(上、中、下)。通過起、收式又重複貫了三個丹田,前面有組場,練功後又有收場,使周身各部的氣都充足通暢。

  (三)練了捧氣貫頂法以後,不僅身體里的混元氣能增多,而且質量也能提高。有病的得以治病,沒病的生命力會旺盛起來,還可以聰穎智慧。泛泛的練捧氣貫頂法,可對身體的整體平衡起作用。如果想更好的更快的對身體某個部位起作用,還可以採取對局部進行貫氣的方法。哪個地方需要就往哪個地方貫,如可以往有病的地方貫,要加強某個部位的功能,也可以往那個部位貫,如開智法、明目法、貫氣治病法即是如此。

  (四)要想練好捧氣貫頂法,一方面要做好練功動作;另一方面要正確運用意識:提高對捧氣貫頂法的重視程度;加深對外混元練功方法的認識;做好練功時的運用意識。

  (五)練捧氣貫頂法時要注意以下三點:動作要圓;形體要軟;意念要遠。

  八、練習、體會、提問

  功法講解:意念部分

  八句口決

  在練捧氣貫頂法前,有八句口訣:「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這八句話,主要強調運用意識。從整體上講,是要練功者和大自然界虛空連為一體,形體放鬆,精神安靜地體會其中意境,從而進一步調整形體狀態、精神境界及周身氣機進入練功狀態。

  頂天:頭頂的百會往上頂,頭頂就是藍天,一頂就頂到藍天上的虛空。不必細辨天有多高,當練功者意想藍天虛空時,由於蔚藍色帶有萬物生髮的氣機,會促進練功者生機盎然。

  立地:腳往下一踩,就踩到地球那面的虛空,不能想腳站在土地、地板、洋灰地上,那樣穩穩噹噹、實實著著在就會把練功者的意念局限住,人體的氣就會滯留在地上。練功者站在地球的立場上去想像,那樣周圍就都是大氣虛空,就可以通過意念把人體的氣和虛空的氣聯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我們練「人天渾化」才有基礎。打個比喻,雞蛋裡邊有蛋黃、蛋清,人好比在蛋黃里呆著,蛋黃的上下左右都有蛋清,人在地球里,地球被大氣層虛空包著。如果練功者把自己當成蛋黃就自然地和蛋清混化一體了。會這樣想像——運用意識之後,頭頂天,腳踩地,也就不局限於天、地,而自然和天地的虛空結合為一個整體了。這樣一想,身體晃晃蕩盪地氣感就強了(也可以想像自己的頭在雲的上面,腳踩入地之中)。  

  我們智能功,雖然不講陰陽、天地之氣,但人是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相聯繫。我們練功,對外採取最原始的混元氣,地球里也具有這個層次的混元氣,地球上很多物質都是從這個層次的混元氣演化來的,因此,我們練功前與天地結合一體,也就和整體最現實的東西結合了,所以一開始就要「頂天立地」。

  形松意充,形松是形體放鬆,意充是意念向周圍充斥之意。

  形松:要求皮、肉、筋、脈、骨、內臟等都要放鬆,它是以神松為前提、為引導的,可以藉助意念想像把皮膚的毛孔鬆開張大,把肌肉的紋理放鬆等,這樣便於氣的內外出入。

  意充:有兩層含義。1.意念充斥於形體:隨著形松意念充實到形松的部位(往往是意念為先導,引導其放鬆),意充則氣也隨之充實(這是意為氣帥,意到氣到之故)。2.意念向自身以外的空間充斥,這裡要求把意念充斥到天地六合之內(即上下左右前後)。此之意充往往需藉助想像力,如想像成為頂天立地的巨人,而自己的身體膨脹充塞於整體空間;也可以想像自己的意念充滿天地之間,這實際是把自己的心念擴大,使之能包容天地,這樣就便於使自己的意念和虛空混元氣相結合。

  形松與意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意念充斥在自身之中與形松的關係更加明顯:有形松而無意充則鬆鬆垮垮,有意充而無形松則緊張而僵,唯兩者同時並舉,才能達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和柔、靈活狀態。

  做好形松意充是練好捧氣貫頂法的關鍵性的一步,它不僅可使心安神靜,氣機和暢,而且可增強練功者的通透度。其過程是松、透、充。在形體放鬆的基礎上,意念可主動透入放鬆部位,與此同時,氣也就隨著充實,當神氣充實於形時,對形的感知能力也就隨之增加,就可體察到人體內部的狀態(內景)。

  外敬內靜:敬字有敬肅,不怠慢與戒慎之意,是對人對事崇尚恪守於內的心理狀態。靜字指精神專一、集中。練氣功者大多知道「靜」是練功的重要內容,對「敬」多有所忽略。實際上敬的心理狀態,有助於靜的狀態的實現。試想一下,當你見到自己非常崇敬的人的那一會兒,心中還有雜念嗎?那種難以言喻的心情,那種熱血沸騰的激動變化,不就是在敬的心理狀態產生的嗎?用氣功的理論來分析之,敬可以導致精神集中(也即靜),而對生命活動的激發。古氣功師,要求弟子敬師,其實弟子在敬師的過程中,強化了自己的修鍊。智能功反對搞個人迷信,不要求像古人那樣形式的敬師,但我們每個練功者,應該敬重氣功科學,敬重自己的練功,只有敬重、不敢怠慢,才能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自己更快進入氣功態。

  心澄貌恭:澄字是清沏透明之意,恭字是對他人的敬重之貌,恭與敬稍有不同,敬字主要是自身內在情意,恭字則主要是這種心境在體態、外貌的表現。這句話是對「外敬內靜」的進一步延展。澄是靜的延展,是心靜如止水,清沏透明,表明腦子裡不僅沒有活動,而且如水之清,如鏡之明。這樣就會增強意識的靈明度。恭是敬的延展,敬之心理狀態從內而達外,使人的身心內外都處於敬的心理狀態中,從而加深了氣功態的程度。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這兩句是一個意思,是在前面敬、靜的基礎上,要求練功者心念專一,不要起任何雜念,但不是什麼也不想,也不管。鑒於常人難以做到一念不起,於是要練功者把意念與虛空(太空)相結合,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一無所著虛空中,這麼做不僅不違背練氣功的根本觀點(內向性運用意識),而且是高層次練功方法。為了使大家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故再詳細講述之。智能氣功是開放性功法,要求把自己的身心和周圍環境有機的聯繫起來。這兩句口訣就是通過意識把人和大自然聯繫成一整體的有效方法。傳統氣功認為,最上乘的練功方法是以天地虛空為爐,以自己的身心為鼎,以自己的精神為藥材(一般功法或以身為爐、心為鼎;或腹為爐、頭為鼎;或以下丹田為爐,中丹田為鼎等等)。所謂以虛空為爐,以身心為鼎就是用虛空的混元氣來冶煉自己的身心,把精神活動(藥材)煉的純而又純。這種練法的關鍵,就是不能把意念放在自己的身體上,要放到自身以外,這樣就能很好地吸取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逐漸使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即古人所謂「外其身而身存」。這是古人練功直接走上人天渾化的途徑。這種練功方法屬「忘精神而超生」的範疇(丹道功多屬見精神而長生)。當然智能功的這種「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以及神與虛空相結合的外混元練法,與古人所說的上上乘功法並不等同(實際上,古人能行以天地虛空為爐鼎者,並不常見)。我們的神注太空,是把和精神和蔚藍的天空、空空悠悠的無滯無礙的空明景象結合到一起,就能使心中無染無著而虛靈明靜。

  神意照體,周身融融:在神注太空的基礎上,把意識從虛空收回來,觀照自已周身上下,由於意識與太空相結合時,和虛空混元氣緊密連成了一體,所以當收回神意觀照身體時,虛空中的混元氣就自然而然進入了自己身體。致使自身的混元氣更加充實、和暢,從而出現周身融融的感覺。

  為了能更好地把意念從虛空收回,並能帶回更多的混元氣,可以念「空、青、來、里」的口訣。(念唵藍來里也可)。此口訣一是利用音符振動起作用,一是借字意來引發作用,其字意內容是使虛空中的青虛之氣(實際是無色無味)來到自己的軀體里。念到這一口訣,有助於意識從專註虛空而回照自己的軀體。

  綜觀這八句口訣,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功法,認真體會它的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練功過程。它是從不練功狀態,通過調身調心使之進入練功狀態,進入精神專一的境界,進入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這在傳統功法中已是很好的境界了,然而智能功是要更加積極完善自己的身心,所以不滿足這種近乎消極地等待方式,而是積極主動地利用已創造的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條件,進一步主動練功。所以主動地收神意來照身體,神形相合而繼續練動功,這樣可使自己在練功時保持「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人天渾化」狀態。

  起式

  一、意念手臂攪動著地下無限深處虛空的混元氣,翹掌,手下按:引動體內之氣外放,與地下虛空之氣相連。前推、後拉:隨著形體的按收,配合著意念的開合,引動內氣外放與外氣內收。

  二、松腕、轉掌、上升:意念手臂插入地下虛空,攪起虛空之氣,非常珍重地捧起一個模模糊糊的大氣球,體內外之氣要連為一體。回照肚臍:把手中的氣球送入臍內,意想命門,這樣氣就會源源不斷地往肚臍里貫,想下田氣充足。轉掌心向下,外展:意念把自己放到天地之間,手按著地氣,捋著天邊向外展開,氣源源不斷地往體內收。至背後,回照命門:把虛空之氣再次貫入下田,想肚臍。

  三、手臂提至腋下,中指點大包:精神專註地用中指往裡按,似乎中指尖在體內碰上了,轉掌心向上,前伸:意念兩臂之間用氣連為一體,掌心向上如托物,以此承受天地虛空的混元氣。回照印堂:隨中指末端回翹,猶如兩條氣線匯合於印堂,把手中的混元氣球收入上田,以敏感頭內關竅,開通天目。

  四、兩臂外展至體側:臂內充滿了氣,像有個大氣球似的向外脹開,意念手臂沿著無限遠的天邊向兩側展開,內外氣要連通為一體。轉掌捧氣:意念手臂攪動著天地虛空的混元氣沿著天穹向上聚氣。至頭頂上方,兩手相合:意念繼續導引著聚攏的混元氣至天心處相合。

  五、沿體中線下落於胸前合十:意念把空中聚攏之氣貫入頭頂,落至胸中。

  第一節前起側捧氣

  一、轉指尖向前,向前伸出:意念連著體內之氣伸至前方的虛空。分手,立掌:意念從小指、四指、三指依次分開,拇指與食指仍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三角,意念集中地看三角內氣機的變化。爾後,食指與拇指依次分開,在分開拇指時,兩指間似有吸力與撕拉感。

  二、與肩同寬,前後推揉:推——想天邊,想虛空,收——想體內。開合拉氣:通過開合拉氣凝聚虛空之氣。

  三、兩臂外展,至體側:意念兩手沿著天邊往外展開。沿天邊聚氣至體側推揉、拉氣(意念同前)。

  四、松腕、轉掌、向上捧氣:意念想著五個手指如立在天邊的五個氣柱一樣倒落下去,將要平時,如水舀子舀水似的把氣從地底下舀起來,爾後兩手沿著天穹向上捧氣。一邊向上捧,氣則源源不斷向體內貫。手到頭頂上方,照向百會:氣就像從天上降下來的大氣柱子一樣,透過頭頂貫入體內,想會陰、湧泉,意念要貫通貫穿全身。停留一個呼吸長:呼吸要深、細、勻、長,隨著一呼一吸,意念形體放鬆,氣機下降,收氣入體內。松肩落肘向下貫氣:意念繼續向體內收氣。導引向下:意念在體內想像手如同五個鉤子一樣,從身體裡面撓下來,透過皮膚、肌肉、骨頭把氣貫進去。至肚臍,中指點按:意念想命門,把氣收入下田。

  五、沿腰帶扒開,至命門點按:意念帶著氣在腰裡邊隨手指環轉,點按命門想肚臍。從臀至腿後,往下導引:意念把氣透入到腿的骨髓里。六、兩手敷於足面。下按:意念透過地層到下面的虛空。上提:想身體里。拔地中氣,向上導引:意念從地深處引地氣從腳心收上來,順著腿骨的中線往上走。至肚臍點按:把導引上來的地氣收回下田,人體與大自然的混元氣在肚臍內溝通,使之融為一體。最後分手還原。

  第二節側起前捧氣

  一、兩臂陰掌側起:意念手臂從地下無限深處的虛空拖著地氣慢慢上升,一直延伸到兩側無限遠的天邊。立掌:中指帶著指掌上翹,把拉起的地氣收歸體內。推揉、平拉氣(意念同前)。兩臂體前合攏:意念手與天邊之氣粘合住,用肩帶著肘臂內合,使周圍的氣都收歸體內。推揉、立拉氣(意念同前)。松腕、轉掌、捧氣上升:意念手臂沿著天穹向上捧氣,邊捧氣邊向身體里貫。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意念同前)。松肩、落肘、攏氣下落(意念同前)。至印堂點按:把虛空的氣吸入上田,意想玉枕。中指沿眉拉開,至玉枕點按:意念兩手從頭腦的中心環轉至玉枕點按,意念透到裡邊,想印堂。

  二、兩手沿項導引向下,至身柱點按:意念透到身體裡面,把氣導下來,至身柱穴集中意念向里貫氣。兩手繞肩經腋下回至背後:意念把導引下來的氣接住。至命門點按:繼續向下田收氣。兩手沿腰帶向前至肚臍點按:意念手指從丹田深處環轉至肚臍點按加氣,想到命門。

  三、向下導引……回至肚臍(意念均同前)。

  第三節側前起捧氣

  一、兩手從側前方捧氣上升:意念兩手臂拖著地下虛空的混元氣沿著天穹向上捧。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把天上的氣收起來貫入頭頂,隨著呼吸,配合著意念的內收,氣源源不斷地向身體裡面貫。松肩落肘,攏氣下落:意念繼續向體內收氣,想會陰,湧泉,氣貫透全身。

  二、轉掌心向前,右手前推,向左攏氣:意念推到天邊,攏著左側虛空的混元氣隨體轉至體側。掐中魁:心神相合,收氣入體內。繼續攏後方虛空之氣內收,點按氣戶(氣戶:氣出入的門戶):意想中田氣充足,左手動作意念同前。轉蓮花掌呈合十手:意念十指尖沿著天邊轉動,把六合虛空的混元氣都歸入體內,兩手合十於胸前。精、氣、神合為一體,下接收式。

  收式

  一、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意念合十手從中丹田引氣上升到上丹田再至頭頂上方,輕輕上拔,把兩側少陽、清陽之氣升發起來。手似乎觸到天頂。轉掌心向前,臂體側下落:意念兩臂沿天穹下落,像把天分開一樣。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意念兩手臂沿著天邊向體前聚氣回收。回照印堂:把氣收入上田,意想玉枕。

  二、松肩落肘往後抽:掌心向上如托物,臂之間氣連為一體。繼續後收,至大包點按:把收回的氣送入中田。手後伸、外展:掌心托氣伸向後方的虛空,沿著天邊向外展開。至體側轉掌回收,兩手至肚臍重疊:意念沿天邊攏氣回收至肚臍,把大自然界的混元氣和練功中身體周圍形成的氣場再一次收回體內。收式有整頓全身的作用,因此,練至收式時精神要特別集中。

  口令詞

  簡介:捧氣貫頂法,是智能動功的第一步功。屬於外混元階段,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可以使人體混元氣和大自然界混元氣暢通。練此功有強身祛病之功,有採氣聚氣之妙。

  捧氣貫頂法現在開始。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

  「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起式:翹掌,下按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肘臂外撐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頭頂上方相合。體前慢慢下落,至胸前合十。

  第一節前起側捧氣:轉掌指向前,向前推出,與肩平,分手,立掌,兩手分開與肩等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開、合,開、合,開、合。兩臂外展成一字,向兩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上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轉掌捧氣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兩手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至肚臍,中指點按,沿腰帶(帶脈)向後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腿後面向下導引,經腳外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經腳內側沿腿內側向上導引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

  第二節側起前捧氣:兩臂陰掌側起成一字,立掌,向兩側推揉:收、推,收、推,收、推。平拉氣:合、開,合、開,合、開。兩臂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向前推揉:收、推,收、推,收、推。上下拉氣:起、落,起、落,起、落。松腕轉掌捧氣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兩手慢慢下落至印堂。中指點按,沿眉向後至玉枕骨下,中指點按,沿項向下導引,兩手繞肩前,經腋下至體後向上接氣,向下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腰帶(帶脈)向前至肚臍,中指點按,沿腿內側向下導引,經腳內側,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經腳外側,沿腿後面向上導引至命門,中指點按。沿腰帶(帶脈)向前至肚臍,中指點按,分手還原體側。

  第三節側前起捧氣:兩臂與身體成45°捧氣至頭頂上方,停留一個呼吸長,向頭頂貫氣。沿耳側下落,兩手立於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手攏氣,90°掐中魁(穴),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自然呼吸三次,鬆開掐訣手指,兩掌前推,轉蓮花掌,胸前合十。

  收式: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腋下貫大包,兩手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攏氣貫下丹田,兩手重迭在肚臍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靜養。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複習題

  註:本複習題所標頁碼均以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的智能氣功系列教材為準。題中「功」指《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概」指《智能氣功科學概論》;「精」指《智能氣功科學精義》;「基」指《智能氣功科學基礎-混元整體理論》;「超」指《智能氣功科學技術-超常智能》;「精輔」指《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第三章,帶有「*」號的題目為重點複習題。

  1.《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是介紹什麼內容的?(功P1)

  2.《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廣義上包括哪些內容?(功P1)

  3.簡述智能氣功功法的編創概況。(功P1)

  *4.智能氣功系列功法包括哪三部分?(功P1)

  5.智能功三種練法的一致性體現在哪裡?(功P1)

  6.簡述智能動功的六步功法及練功作用。(功P2)

  7.了解《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P2一P3上「智能靜功」及「智能靜動功」的內容。

  *8.何謂外混元?其所包含的三層含義是什麼?(功P3)

  9.人體自身周圍的混元氣分為哪三層?(基P152)

  10.外混元階段的練功有何效應?簡述練「外混元」取得此效果的機理。(功P4)

  11.練功能察知到體內的「氣態人」,其機理是什麼?(基P152)

  12.結合體內外的「氣態人」,談談怎樣更好的練功?

  13.結合人體混元氣的運動規律,進一步加深對內、外混元練法的理解。(功P179~187)

  14.捧氣貫頂法強化膜絡之氣的根據是什麼?(基P155)

  15.了解「內混元」及「中混元」階段之內容。(功P4)

  *16.「神氣並重」練法的根本特點是什麼?分幾步練?(功P6)

  17,何謂「神念氣」、「神觀氣」、「神入氣中」、「神氣合一」?各步是如何練的?(功P6-8)

  *18.練外混元想虛空的目的是什麼?想虛空意識中應體現是什麼狀態?(功P6)

  19.了解「神形並重」練法。(功P8)

  20.簡述「神氣並重」與「神形並重」練法的聯繫。(功Pl0)

  21.「形」、「氣」、「神」各指什麼?三者的關係如何?(基P144~150)

  22.為什麼智能功不注重練下田,而直練中、上二田?(基P149~150)

  *23.捧氣貫頂法的特點是什麼?(功P11)

  *24.簡述捧氣貫頂法功法名稱釋意。(功P11)

  25.捧氣貫頂法由哪幾部分組成?(功P12)

  *26.捧氣貫頂法的實質內容是什麼?「拉氣」的目的是什麼?「貫氣」含有哪兩部分內容?(功P12)

  27.傳統功法中三才採氣、五行採氣、六合採氣在捧氣貫頂法中是如何體現的?貫氣源於哪裡?(三才採氣結合功P41)

  *28.練捧氣貫頂法可以收外界混元氣為己所用,請述其機理。(功P12~13)

  29.捧氣貫頂法中之運用意識-意識指向外在虛空,與氣功的固有規律-內向性運用意識是否矛盾?為什麼?(功P14)

  *30.捧氣貫頂法的練功特點是什麼?(功P14)

  31.智能氣功有哪幾種引氣的方法?為什麼用引氣而不用領氣?(概P159~160)

  32.捧氣貫頂法的根本原則指的是什麼?(功P14)其中包括哪幾個內容?(功P14,精P84)

  *33.捧氣貫頂法的練功功效是什麼?(功P15)

  34.掌握捧氣貫頂法中的每一動作的意念配合。

  35.合十手的動作要求及作用是什麼?(功n8,結合功P104預備式的作用)

  36.詳細介紹捧氣貫頂法中推揉的動作要求。(功P18、P42)

  37.詳細介紹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的動作要求。(功P21、P45)

  *38.練好捧氣貫頂法充分發揮運用意識的效果,從哪幾方面入手?(功P29)

  39.捧氣貫頂法功法編排的著眼點是什麼?(功P29)

  40.捧氣貫頂法中九宮十三門指哪些穴位或部位?各定位在哪裡?(功P29)

  41.練捧氣貫頂法為何多強調意識與虛空相合?(功P30)

  42.敘述八句口訣的意念活動及每一句所起的作用。(功P33~38)

  43.敘述捧氣貫頂法預備式的做法及作用。(功P33)

  44.捧氣貫頂法中點按大包有何作用?(功P40)

  45.捧氣貫頂法起勢回照印堂後兩臂外撐,可體會到哪三種力?(功P40~41)

  46.從經絡及臟腑兩方面談捧氣貫頂法第三節拇指掐中魁有何作用?(功P48)

  47.捧氣貫頂法的三節功分別貫了哪個丹田?(功P48)

  48.理解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與傳統功法中「人天渾化」、「伐毛」練功方法有何不同?(功P52)

  *49.練外混元有何優點?(功P53)

  *50.簡述練外混元的功程次第。(功P54)

  51.怎樣理解動功也是高級功法?(概P171~173)

  52.掌握練功的動態要求。(精P267~P279)

  第二章三心並站庄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學員全面掌握三心並站庄的有關功理、功法,能熟練的練功,並對本功法有較深的練功體會,能做形體示範和講功,逐步達到具有能獨立教授本功法的能力。

  (二)通過習練本功法來松腰、松胯、松尾閭,發動真氣,富力強身;通過對本功法的習練,做好從外混元向內混元、從內混元向中混元的過渡和承接。

  學習重點和難點

  1.三心並站庄對身形各部的要求

  2.三心並站庄的意念活動

  3.三心並站庄的功效及本功法與智能動功其他功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

  二、簡介

  三心並站庄是智能氣功的基本功,又是從外混元向內混元、從內混元向中混元的過渡功法。從練捧氣貫頂法到練形神庄,三心並站庄是使外氣內收的過渡功法。練完五元庄向中混元過渡也需要它,只是三心併合的位置和意念有所不同。三心並站庄特點:靜多動少,它是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經過對身形的調整,以啟動氣機變化,而後形靜,通過純意念運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三心並站庄靜多動少,視之為靜功、動功均可。

  三、示範動作

  三心並站庄的動作要求按四個部分進行講解。第一部分:預備式;第二部分:起式;第三部分:站庄時身形各部要求;第四部分:收式。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預備式(示範)

  這一部分包括調形、調神和踩氣三項內容:1.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2.收視返聽;3.踩氣,兩腳呈後八字。

  1.調形(示範,體會)講解: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此部分具體要求與捧氣貫頂法教案中預備式的預備調形要求相同,不重述。)

  2.調神:收視返聽

  (1)講解:要求人的眼、耳、鼻、口集中於一處,使精神內守。

  (2)作法:眼睛:平視前方,看天地交合處的虛空,意念凝聚一點,合著虛空混元氣,目光勻速回收,收到百會向下,印堂向內垂直交點處,兩眼輕輕閉合,眼球在內保持平視狀態,神光聚於此處,靜觀其變化;耳朵:不聽外界聲響,返聽目光在頭內交匯處的動靜;口:唇齒輕輕相接,舌抵上齶,意念抵到頭部中心;鼻子:意念鼻尖向下找會陰,向後繞過尾閭,上到頭部引眼、耳、舌一起往通天穴一撩,好像伸出兩個須子的觸角,於頭頂上方相合後收至頭的中心。(體會)

  (3)作用:在頭部布意布氣,把神氣收回,使精神內守,頭部神氣充足。

  3.踩氣動作(示範)

  (1)要求:兩腳擦地外撇,呈後八字,兩腳心之間距離大約與肩等寬,兩腳後跟略寬於肩,腳尖略窄於肩。

  (2)作法:首先重心後移,以腳跟為軸,兩腳面擦地外撇成90°,再以兩腳尖為軸,兩腳跟外撇90°,兩腳呈後「八」字型。(體會)

  (3)作用:第一,做此動作後,使氣貫至腿外側陽經中,由於足內扣,足三陰經便自然放鬆,所以加強了經脈的陰昇陽降的功能;第二,做此動作是在腳上布意布氣,使腳和下肢整個底盤氣充足。

  (4)說明:做踩氣動作時,意念要刮著地氣,此動作不要做成前蹦後跳,那樣氣就不整了。

  4.總結:

  三心並站庄預備式比捧氣貫頂法的預備式多了「收視返聽」調神的要求和「踩氣」動作。

  第二部分:起式(示範)

  講解:此部分動作、意念與捧氣貫頂法起式相同,不再重述。(體會)

  第三部分:站庄時身形各部要求

  1.接起式兩手胸前合十後的動作(示範)

  講解:兩手掌根分開,十指尖輕輕相接或似接非接,手掌下落至腹前,扣於肚臍。要求坐腕,掌心內含,十指舒展。

  屈膝下蹲,大腿根部空虛,腰部命門放鬆後凸呈似坐非坐狀,注意膝不能過腳尖。(體會)

  2.頭部

  (1)要求:中正、虛凌。(兩耳尖在頭頂連線向後一厘米處的崑崙虛凌向上,有頂勁,似繩子繫於此處,把人懸於空中)。

  (2)作法:

  練功過程中注意三點:第一,喉頭回收,下頦找喉頭,喉頭向後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上領(注意:喉頭回收為重點,收喉頭不是向後擠,而是喉頭向後拉,若只收下頦,則上來的氣只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上一提,就把丹田氣提起來了。百會上領,應將意念注於百會上方,在此處上提,百會上提的同時,注意展眉落腮);第二,鼻尖找下頦,向下找會陰,繞會陰上行,找玉枕、百會,百會上領;(注意,繞會陰上行時,意念兜著會陰沿脊柱內側向上。)第三,印堂向內,眼睛不動,意念向上找百會,百會上領。(體會)

  日常生活中練習頂球法:將一小玻璃球放於頭頂崑崙之凹陷處,走路、轉身保持玻璃球不落,如此反覆領會即能使頭部始終處於中正、虛凌之勢。(體會)

  (3)作用:頭中正、虛凌是周身中正之關鍵;頭中正、虛凌可誘導氣機上升以養腦營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動之機能增強,而呈現精神抖擻之態。

(4)說明:若頭後仰,督脈氣升不起來,易導致頸項部發緊發木;若下頦上翹,任脈氣下降受阻,可導致頭暈、高血壓等;人若失懸則精神易萎靡,身體難以達到平衡的要求,會出現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上述之症解決辦法均應從頭中正、虛凌求之。

  3.眼睛

  (1)要求:

  目似垂簾,含光默默。實即眼瞼下垂,僅留一線光線或完全閉合,眼球在內保持平視位置,目光回收,爾後將此內收之目光集中到練功部位。

  (2)作法:

  第一步:平視前方片刻,意念與目光相合(意念與目光可放至天地交合處,也可放在眼前一米處的虛空);第二步:目光逐漸凝聚一點(此一點為虛設,並非放在具體事物上);第三步:意念合著目光回收,眼瞼閉合(目光回收,收到印堂裡面去,眼瞼閉合應勻速行之,且以目外眥帶動,使上下眼瞼同時向中央閉合)。眼瞼閉合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相合後留一線光,即兩眼瞼閉合後,不完全閉死。這樣做,把光和意結合成意光,光從眼睛斜下方,向上穿過頭中心再返回到印堂處。留一線光可使身體之氣與大自然之氣溝通、連結,以廣收天地大自然之氣,有利於集中精神和調動氣機;第二種是完全閉合。閉合後,眼珠要平,不能隨便動,這樣做有利於精神的寧靜。站庄時應用哪種方法更好,因人而異。

  (3)作用:

  ①寧神內守,是集中精神的重要手段。

  ②目光有役使氣行之功能。

  ③可調節情緒:A。對喜、怒、思、悲、恐情緒的調整;B。練功受驚後的調節:練功(尤其入靜後)受驚,很容易出現心驚不安,煩躁,出汗……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驚則氣亂」,這時,不要終止練功,也不要睜眼,眼球慢慢轉向左(頭不要扭動)至極點後恢復正視前方,連續三次。爾後向右看,至極點後,恢復正視前方,連續四次,這樣即可恢復寧靜狀態。

  ④閉目垂簾的過程,可收攝凝鍊神光。

  ⑤治療眼疾。當目視前方天地交接處後,目光不再回收而是瞠目凝神,全神貫注地平視遠方,而且不要眨眼,圓睜兩三分鐘後,會有眼淚等分泌物流出,不要管它。如此堅持習練可治療近視、遠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等各種眼病。身體內在疾病亦可得到治療。

  (4)說明:

  若閉目過程非勻速,易致雜念紛紜。

  遇此則緩慢均勻睜眼,平視遠方,而後再依法閉合之。若雜念未排凈,再反覆行之,一般三次即可心安神寧。

  4.口腔

  (1)要求:

  上下唇輕閉;上下門齒似接非接,兩側臼齒似咬物狀;舌尖輕抵上齶(初練可抵在上門齒根與齒齦交界處)。

  (2)作法:

  ①唇:上下唇放鬆,承漿穴(在下唇下的凹陷中)微微回收,人中穴(上唇上的溝——鼻唇溝的上三分之一處)微有綳意,兩唇閉合,無透氣處。

  ②齒:上下門齒對合輕輕接觸,勿用力,兩邊臼齒如嚼物狀。

  ③舌:

  A.舌尖輕輕抵在上門齒內側之牙根處的內齦交穴;

  B.隨舌之捲曲能力之提高,可逐漸抵至軟硬齶交界處;

  C.若仍能輕鬆自如地抵住軟硬齶交界處,可進一步把舌平伸,舌尖抵上下門齒交合處,舌面上拱,使舌體貼於上齶;

  D.另外,有舌抵下齶的,舌下有兩個金津玉液穴,通腎。舌抵下齶,用舌頭往下一壓,攪一攪唾液就出得多些。津液不足的人,腎陰比較虧損的人可舌抵下齶,讓舌頭在底下轉一轉,有了津液咽下去,再舌抵上齶。

  (3)作用:

  ①唇齒相合、舌抵上齶主要是為了接通任督二脈的運行,使任督二脈之氣脈環流;

  ②唇齒相合、舌抵內齦交,接通之氣屬皮表膜絡的範疇;

  ③舌抵上齶(軟硬齶交界處)接通經脈;

  ④糾正牙齒畸形;

  ⑤督脈真氣充足時,可化成氣液,從軟硬齶交界處涌下,通常當中一穴開,有時可三穴(兩旁0.3cm處)同時開,其氣液清香甘如蜜,但不粘滯,此屬任督通,氣凝為液之徵驗。一般練功者不呈現此象,而是口腔唾液增多,狀如清水。這時,不要張口吐出,而要輕輕回收喉頭,頭微後仰,待清液滿口時,將液推向咽喉,有如氣嗆之感,而後輕輕送下,似入肺中而實未入肺(僅有少許津液入肺),以意送至肚臍之深部。平時鍛煉之方法可用五元庄第一式中叩齒、攪舌、咽津。

  (4)說明:

  ①若舌抵至門齒後的硬齶,易顯昏沉之象,可用於催眠。神經衰弱者可用此法加強睡眠;

  ②初練功舌抵內齦交,待督脈氣充足後,難以下降,會出現眉間跳動感,影響入靜,此時把舌尖後移,其氣自下,眉間跳動自除。

  5.頸項

  (1)要求:松直。

  (2)作法:下頦、喉頭回收,向後找玉枕。玉枕上提到百會,百會向上虛懸。

  (3)作用:一方面減小頸椎生理彎曲度;另一方面使清陽之氣上升於腦。

  (4)說明:

  ①若前塌過度,易出現頸項與頭部麻木,玉枕關不易開通。

  ②若頸項後擠,易致氣僵之象,防礙頭胸放鬆。

  6.胸背

  (1)要求:含胸拔背,開胸落膀。

  (2)作法:

  ①含胸

  A.要領:含胸與開胸相結合。

  B.解釋:指胸前天突穴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稍微內含。

  C.作法:先挺起胸,胸部放鬆,大吸一口氣,而後呼氣,胸脯放鬆下落,即合度。

  D.注意:含胸不夠(挺胸),易使氣沿腎經、任脈上升,使氣血上充於頭面,高血壓是招致病症之一;含胸過度可能帶來胸部憋悶,兩肋悶疼,心口疼,喘不過氣等現象。為使含胸合度,就要含胸與開胸相結合,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含胸不當造成的弊病。

  E.開胸方法:吸氣後使胸向兩側外開,用兩個腋窩、兩肩頭向外上方一拉,把胸廓拉向兩側,然後自然放鬆即可。

  ②拔背

  A.要領:拔背與落膀相結合。

  B.作法:百會上領,大椎帶動頸、胸椎上拔,尾閭與腰骶椎下沉,盡量把脊柱抻直。

  C.注意:拔背不及,影響背部氣機上升,可出現背部涼冷、麻木、頸椎骨質增生等病;在拔背過程中不能拱肩,否則就有上拔過度,招致氣血上壅而出現耳根、後頭髮脹、上沖、頭痛等不適。解決辦法是與落膀相配合。

  D.落膀方法:拔背時先把肩上聳,爾後肩頭向後劃一圓弧下沉,兩膀相隨而動,同時外開放鬆即可。

  (3)作用:

  含胸與開胸相結合可使胸腔開擴,心肺安居於胸中,使氣血流通暢快;胸背放鬆,有利於任督二脈通達;大椎穴舊稱「上天梯」,謂其氣難以上行,拔背可助其行;且胸部是六陰經交會之所,胸背放鬆,可使連於五臟(實際上還有心包——應稱六臟)的六條陰經保持交接的通暢,從而保證五臟機能之正常。另外,拔背落膀(尤其是兩膀外開)可鬆動背部膏肓穴(在第四腰椎下旁開1.5寸),此穴一開,夾脊關之氣不僅可以破關而過,而且可以內通於心肺與腹內之肓膜。

  7.肩部

  (1)要求:松肩空腋。

  (2)作法:

  把肩關節、肩鎖關節(鎖骨外端與肩胛骨喙突連接處——肩外前後兩骨連接處)放鬆而自然下垂。

  不端肩,不縮肩,不沉肩,而是臂自然下垂。上臂稍內轉,腋窩部虛撐,似乎夾著一個「氣餅子」——臂與腋下距2~3厘米,使腋下的極泉穴(屬心經,在腋前緣)打開。

  然後,肩微向外提聳,再放鬆即可(與開胸互相配合)。

  (3)要領:

  做好松肩空腋的關鍵是肩部的肩髃穴(肩頭凹陷處)、肩窌(肩髃穴後的凹陷處)放鬆,輕輕向外上提,臂自然下垂。

  (4)作用:

  松肩使氣血暢行於臂。

  空腋可免除極泉穴的阻滯,為氣達肘腕、神門穴創造了條件。

  另外,由於松肩與空腋結合,還可避免出現「溜肩膀」,保證身形健美。

  (5)說明:松肩、空腋、含胸、開胸、拔背、落膀綜合調整的方法:深吸氣,肩上聳(拔背),然後呼氣的同時肩向後、向下落(落膀),肩再微前合(含胸),既而肩頭向外上方輕提(開胸),最後放鬆下落(松肩、空腋)。

  8.肘部

  (1)要求:墜而懸。

  (2)作法:

  對肘部要求墜而懸,是為了使肘部關節和肘關節周圍放鬆,不阻礙氣血的通暢。辦法使肘尖有下垂之意,關竅在天井穴(肘後大骨正中)和小海穴(肘後麻筋處)。

  注意:墜肘不要過重,否則肩肘會感到重滯;

  在垂肘的同時還要懸肘,關竅在曲池穴(肘部橫紋頭)和肘窌穴,使二穴部位有虛懸之意。古人說「肘中竅」,即指這些關竅都要開張。

  (3)要領:肘關節勿用力,不要完全伸直,要有向四外圓撐之意。

  (4)作用:做好肘墜而懸,肘關節上下就都有意念了,肘關節內氣血流通的通道加大,氣機不沉浮,渾渾厚厚,氣血也容易通暢。上肢好比一張弓,腕與肩關節是弓梢,肘是弓背,統管上肢氣血的暢通。肘能松而不僵,則上肢輕靈,運用自如。

  9.腕

  (1)要求:坐腕。

  (2)作法:神門穴微有下沉之意,使腕成下坐之勢。同時腕背側有上提之意。

  (3)作用:坐腕意注神門使神氣易於流行。配合肩肘,保證上肢氣機渾然一體。練靜功則覺上臂輕鬆舒透,練動功則可飄然自得。

  10.掌指

  (1)要求:含掌舒指。

  (2)作法:含掌是掌心內含,如持氣球狀。舒指是五指自然舒開,四個指頭間留有一定間隙,間隙間要有圓撐之意。意念大小指於掌外方(約距一手掌的距離)會合。五指端有回縮之意。

  (3)作用:

  ①含掌、舒指,尤其是大小指內扣,用意念將兩指在掌前相接,使掌周圍之氣內聚、內收,為己所用。

  ②保證氣機直達手指,上肢有六條經脈:手三陰經、手三陽經,做好松肩、空腋、垂肘、懸肘、坐腕可使六經和暢,氣機流通。

  ③又手在人生中(包括練功)的地位十分重要。《陰符經》中說:「宇宙存乎手」。說的是練功人,可以通過手把握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史上,手與腦的發展相互促進,形成重要的聯繫,現代科學也證明意識活動對於手的生物電影響最為顯著。因此在練功中,鍛煉手的機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肩、肘、腕的姿勢,為實現手的妙用,奠定了基礎。

  11.腹部

  (1)要求:回收,勿外腆。

  (2)作法:髂前上棘向腰陽關穴收;髂前上棘向章門穴收,配合收縮會陰;肚臍往命門收;站庄時在做好前面要求的基礎上,意念髂前上棘到章門,章門向下兜會陰到大包,提到百會,百會上領。

  (3)作用:

  ①可把後天氣收到腎轉化為先天(化後天脾胃之氣為先天,化後天之精為先天)。②幫助丹田元氣內斂,加強內壓,促進向周身運行。③有助於氣機升騰運轉。故古訣有:「腹脅空鬆氣騰然」之說。

  (4)說明:若收腹不夠,可致腹部變大。

  12.腰

  (1)要求:第二、三、四腰椎處放鬆後突。腰部放鬆,包括腰椎、腰部的韌帶、肌肉等都得放鬆。逐漸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腰伸直不是硬挺,而是脊柱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輕輕重疊在一起。

  (2)作法:站庄時採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鬆,可反覆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

  (3)作用:松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平轉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元圈」。

  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其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

  (4)說明:腰部如不能放鬆,弊病甚多,如

  ①腰部前塌一方面影響丹田蓄氣,另一方面阻滯背部河車運轉與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獃滯,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漲;重則氣機走串,甚至發展到不能自控。

  ②影響命門火對水液的蒸騰,男人可出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人

  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

  ③練功者(尤其是往複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風半身不遂。

  13.胯部

  (1)要求:松胯。

  松胯包括松前胯與松後胯的兩層含義,松前胯即髖關節放鬆,松後胯即骶髂關節放鬆。

  (2)作用:髖關節放鬆則下肢運用自如。另外骶髂關節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動的假關節,唯婦女懷孕晚期,此關節方能松張。練功者通過泛臀鍛煉及丹田氣充足時,可抻開這一關節。骶髂關節鬆開可使丹田領域擴充,元氣積蓄加大,為全身關節的通關奠定基礎。

  14.尾閭

  (1)要求:垂尾閭。

  (2)作法:三心並站庄對尾閭的要求,兩腳呈後八字,以兩腳後跟連線為邊長,向後做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尾閭下垂的指地點。繼松胯、臀部下蹲後,意念中尾閭部似連著一根棍子,拄於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初練站庄者,姿勢可略高些,尾閭夠不到三角形中心,臀部可能有些後翹,待腰部放鬆,能直著向後突,臀就不翹了。大腿根部要後收成一虛空的三角,有往後坐的意思,呈似坐非坐狀。身體整體著放鬆下來,與此同時還要把骨盆後面的骶髂關節分開,站庄的足勢與膝內扣使大腿根部往兩側擰掰著,就是用姿勢和氣要衝開骶髂骨,胯鬆開有助於尾閭的下垂和運動。垂尾閭是初始練習站庄的要求,目的是松尾閭。

  (3)作用:

  ①尾閭之活動,關係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

  ②尾閭鬆動易於氣機之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

  ③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

  (4)說明:垂尾閭若不結合提肛,易致脫肛,疝氣等。

  15.襠部

  (1)要求:吊襠、調襠、圓襠。

  (2)作法:

  ①吊襠:使會陰部上提。完成這一動作有三部分內容:

  A.肛門(亦稱後陰、穀道):肛門外括約肌輕輕收縮,使肛門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狀;

  B.前陰(尿道部):前陰部肌肉輕輕收縮,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狀;

  C.會陰部(舊稱海底):會陰部肌肉微微收縮,連及大腿內側。

  ②調襠:把襠調圓。此動作與松胯、泛臀、垂尾閭相結合,以會陰收縮為中心,形成四周圓活而開闊的襠。

  ③扣膝:膝內扣是做好圓襠的又一條件(作法見膝部)。

  (3)作用:

  ①會陰部是任脈、督脈、沖脈的起始點,襠調好,可使會陰不受壓迫,從而保持任督氣機的流通。

  ②吊襠不僅防止前後二陰漏氣,積蓄陰精,若結合呼吸鍛煉,又是煉精化氣的關鍵。

  ③會陰舊稱陰蹺庫、地戶穴、虛危穴等,會陰上縮是幫助開胸的關竅。

  ④能否打通周天,沖開陰蹺庫是決定因素。因此古人要求「天門常開,地戶常閉」,即指此而言。

  (4)說明:①出現活子時可用「吸、抵、撮、閉」處理。

  吸:大吸氣,滿吸,可藉助形體抬肩張胸。

  抵:舌抵上齶,用力往上頂住,用意念使勁頂到頭頂上去,頂出去。

  撮:小腹回收,三陰收縮封閉上提,同時意念往上提至頭頂。

  閉:閉眼,眼球往上翻看百會。

  其他要求:同時用手握拳,把大拇指握在拳裡面使勁攥住,腳心往回收,五個腳趾往裡扣。使勁抓,手腳一縮,同時弓背,脖子使勁往上挺,呼用小呼氣,呼完馬上吸,一般幾個呼吸性興奮就沒有了。

  ②對於練功中常放屁的現象的對待:用排濁留清法,有了放屁的感覺之後,提幾次之後,它又衝下來了,就輕輕的放出去,但是放屁的時候要注意提頂(不是提百會,是從百會外面高處上提)。

  ③會陰的位置:從練氣功角度講,男性在前列腺射精管開口處;女性在子宮頸口和子宮頸處。

  ④提會陰:第一步從腹底往命門和肚臍連線中間提;有了這個基礎,再往上走一步,往混元竅提;最後提到百會上,這樣就可以使精氣上升。往百會提要注意:不要提到發旋處,要提到百會前1.5厘米到2厘米的地方,發旋的位置深處是崑崙宮所在處,是祖性還家之所,精氣往那提不行,往前提才行。

  16.膝蓋

  (1)要求:松膝內扣。

  (2)作法:站庄時膝放鬆微屈,輕輕內扣(需結合髕骨意念上提)。  

  (3)作用:

  ①扣膝,股骨頭外翻乃至與泛臀結合,可使下肢的內勁從外向內呈螺旋型下降至足,增強下盤的穩定度。

  ②扣膝是圓襠的輔助動作,提髕是保持下肢輕靈的要素。③通過站庄,可增強下肢內氣流通的量度和強度,反覆練習,下肢三節自可連成一體。

  17.足

  (1)要求:平鋪於地。全身重量均勻地放在兩腳,勿偏於一處。

  (2)作法:調整周身中正,爾後大趾輕輕用意收縮,引氣下行,周身重量從百會沿兩耳、兩肩、體側、大腿外側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平均勻佈於踵至足掌乃至五趾,長此練習,再配合以腳腕關節囊的放鬆,慢慢可使足弓鬆開,腳心可以著地,這才是真正的平鋪。

  (3)作用:通過兩足平鋪於地,有利於周身真正的放鬆,促進人體內氣真正下通於足,與地氣相接,使周身之氣通聯。

  (4)說明:練功後真正的兩腳平鋪不同於「扁平足」,這種平鋪不會變成扁平足,只是足弓彈性加強,這與武功的「五趾抓地」也不同,練武者重在威風殺氣,必須練「四梢」(爪為筋梢,舌為肉梢,齒為骨梢,發為血梢),養生則可不必於此用功。氣功要求兩足平鋪達到「力合五趾與湧泉」(不是形動的五趾抓地)是周身放鬆的重要標誌之一,只有這時,氣才能真正下通於足與地氣相接,周身之氣才能貫通。古人謂:「力發於足」,「真人呼吸在踵」正指此而言。

  第四部分:收式(示範)

  1.講解:以百會帶領,身體慢慢直起,兩腳踩氣併攏(此動作按預備式踩氣的逆動作進行)。然後兩手胸前合十,兩手胸前合十之後的動作,與捧氣貫頂法的收式相同,不再重述。直至兩手重疊在肚臍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兩手捻著肚皮做揉腹,逆時針(方向為左上右下)轉9次,然後順時針(方向為左下右上)轉9次,靜養片刻,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體會)

  2.作用:意念向丹田收氣,聚氣,進一步使周身各部之氣向丹田凝鍊凝聚。

  五、意念活動

  站庄通過調整身形,使之符合練功要求後,能促進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助於神的安靜。練三心並站庄通過口訣調

  整練功者精神境界,使練功者更好的進入練功狀態。所以調整精神、調整形體兩者都不能偏廢。調整精神——意識活動要求貫穿於站庄的全過程。

  總口訣是:七竅閉合鼻撩天,踩氣兩手在穴邊,三心併合心念處,身輕氣爽笑開顏。講解如下:

  1.七竅閉合鼻撩天

  「七竅閉合鼻撩天」其實質是預備式中的「收式返聽」,其目的是使眼、鼻、口、耳七竅集中在頭的內部,把神收回,使頭部氣血充足。其目的是練功者在頭部布氣、布意,此口訣要求貫穿練功的全過程。

  2.踩氣兩手在穴邊

  「踩氣」指兩腳踩氣分開呈後八字,氣貫至腿外側的陰經中,足內扣足三陰經自然放鬆,俾加強經脈陰昇陽降的功能,使腳和下肢整個底盤氣機充足,人的頭腳用氣連在一起,整個人體氣機得以固定平衡。「兩手在穴邊」指手在人體中部,如碗狀扣在肚臍便於聚氣。智能功直走中、上二田,由於生活中精氣神的平衡業已形成,如若不管下田,氣收攝不住,精易丟失,故而相應照顧到下丹田。手在肚臍處,上至頭,下至腳,上下一裹,氣聚合在一起,這樣使練功者頭、手、腳三關布意、布氣,使全身神氣集中,意念比較純正了,就開始三心並往丹田。

  3.三心併合心念處(頂心向下歸丹田,手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三心併合歸丹田)

  (1)三心併合心念處講解頂心向下歸丹田:三心並往丹田,一般來說先從頂心並往丹田,方法是先想頭頂,馬上想肚臍裡邊,像手電筒往下照射,千萬不要想氣行走的具體路線和過程,否則會出毛病。也就是說練功時,只管意念不管氣,這樣收的就是混元氣而不是後天的濁氣。手心向內歸丹田:初學者不會歸,可用掌心往裡一縮,馬上想肚臍里,使意念、形體和氣機相合從身體裡邊走,只要有從裡邊歸丹田的意念,就可以起作用。千萬不可手心直對肚臍從外邊並,也不能故意引著氣順著胳膊往肚臍走。從手心歸往丹田,也可以一個手心一個手心地並往丹田,習慣後就可以同時併合。腳心向上並丹田:方法同上。

  (2)三心併合的位置

  在不同階段,三心併合的位置也不一樣。初練時併合位置在肚臍內;練五元庄後,併合的位置在混元竅;練中脈混元後,併合位置在腦中心。

  (3)三心併合的手勢

  在守丹田或混元時,可以兩手十指相接或似接非接如桃狀照於肚臍或混元;也可兩臂呈抱月式站庄,即站庄時兩臂在胸前呈環抱狀。抱月式站庄要體察身體的三個氣球:兩手中間抱著一個氣球;兩手臂中間圍著一個大氣球;手臂與身體連著成一球。對於這幾個球,站庄時要隨時注意,不時往球里加氣,可以配合拉氣,經常體會這幾個氣球的整體聯繫。無論採取哪種手勢,如為鍛煉體察或看氣,都可開合拉氣、抱球輕輕轉動或眯眼看氣。

  (4)三心併合的具體方法

  三心併合的具體方法有三:外混元練法、內混元練法、配合呼吸的練法。一是從人體「三心」處直接向丹田併合。二是從人體的「三心」的外面延伸線的無限處(即虛空)向丹田併合,像五條大氣柱子往丹田裡拽氣,丹田位於肚臍與命門中間的地方。三心並站庄就是從丹田這個地方制約外面,向里拽氣,前兩種練法雖然僅有這麼一點區別,但劃定了兩者鍛煉內容,前者屬內混元,後者屬外混元。三是配合呼吸的練法,吸氣時三心並往丹田,呼氣時從丹田部外開向三心處,此種練法可與前兩種練法中任何一種配合。

  4.身輕氣爽笑開顏

  一方面,當姿勢合度後,可體會「四上一下」,即百會上頂,舌抵上齶,會陰上提,腳心內含,尾閭下垂,使上下肢氣機平衡。通過調整,姿勢正確,意念正確,氣機通暢,沒有雜念了,似守非守地守著丹田,身體自然會有舒服感,心裡喜悅,面帶笑意。另一方面,站庄時要主動調整神態,面帶笑意,久而久之,也能逐漸引導其氣機和暢,而身輕氣爽。

  六、功效

  (一)從形上。通過調形,可以糾正偏頗的形體,使氣血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通過調形改變人體脊柱的生理彎曲,進而起到松腰、松胯、垂尾閭的作用,通過調形,使之符合練功要求,同時有助於神的安靜。

  (二)從神上。以口訣調整精神境界,使練功者進入練功狀態,有助於神的安靜,更有助於周身之氣的升騰運轉。

  (三)從氣上。本庄法發動真氣快,富力強身作用明顯,很快即可出現身體微晃或微顫,身體有熱感,兩手之間出現吸力和張力,有難以外分與內合的感覺。三心併合,使氣內聚丹田,增強內氣,使體內之氣更加充實。

  七、總結

  (一)練三心並站庄為何能起到長功、治病的效果

  要想長功、治病,都需要人體的氣血充足通暢,常人很多疾病的產生,是因為不正確的姿勢而引起氣血的不正常運行所造成的。通過站庄對各部身形的調整,使姿勢正確,從而引動氣血的正常運行,這樣全身的氣血都比較通暢。通過三心並歸丹田,加強了丹田氣的內聚,再者練三心並站莊主要作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閭,通過松腰,通過松胯,就擴充了丹田的領域,使全身之氣充足起來,從而加強了全身各部的功能。    

  (二)怎樣正確對待練功中出現的雜念

  在站庄中,通過調神,使意識活動擺脫游移不定、雜亂無章、漫無邊際的思緒,進入練氣功的角色,使練氣功的意識活動成為中心內容,再進而使意識專一於練功所要求的念頭。但由於我們常人整天都處在紛亂的思緒狀態中,習慣了,而練功後,精神需要安靜,就把平常的這些念頭顯現出來,出現了雜念。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首先要明確這是練功入靜的開始,是脫離日常雜亂無章的思想狀態的開始,它不是練功帶來的,而是在練功入靜的背景下顯現出來的。所以當雜念叢生,不能入靜或不能集中精神時,一定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這是長功夫的反應,不要因此急躁,煩惱,每次練功都必須用頑強的毅力堅持下去,必須用耗時間的辦法堅持到原定練功時間,這樣堅持下去,很快就能進入新的練功層次,如果發現自己跑神了,不要害怕,重新並回丹田就可以了。

  具體做法有四:

  1.萬緣放下。覺得有了雜念,就停下來不再想;也不分析它,也不理它,而是馬上提起精神來主動地按要求練功。

  2.慢慢把眼睛睜開,爾後慢慢閉合,收回神光;再慢慢睜眼,再閉合。一般三次即可排除雜念而心安神靜。

  3.用意念將眼球轉動一下,爾後送入泥丸。

  4.或者根本就不管它,對雜念無所謂。

  (三)練功時間和姿勢的高低

  站庄時間的長短,根據練功者的身體素質和練功層次而定,一般練功者至少大約站30分鐘,因為人體內氣血運行一周需28分鐘左右。隨著身體素質的改變,通透度的加強逐漸延長時間。初站庄時姿勢可稍高些,練功後隨著身體素質的改變,逐漸在保持正確姿勢的情況下,盡量下蹲。

  (四)站庄姿勢正確與否要解決兩對矛盾:腰部放鬆後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癟,大腿根部往後收呈空虛的三角,使尾閭對準指地點,臀部不能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上領、尾閭下垂、上提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範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

  (五)站庄收功時一定要用百會帶領直身

  站庄過程中,由於屈膝下蹲,使下肢長時間受力,在收功直身時,用百會領著把身體提起來,避免用腿拱著起,這樣避免了由於腿受力,而直身時引起的下肢酸疼,甚至失去知覺而發生意外。

  (六)要想練好三心並站庄,一要正確領會、實踐總口訣的內容,二要站庄姿勢正確,正確的姿勢是練好三心並站庄的基礎。

  八、練習、體會、提問

  第五節俯身拱腰松督脈

  學習重點和難點

  1.俯身時脊柱逐節捲曲而下,起身時也是逐節上起

  2.下按時頭貼膝,收腹,拱腰

  3.本節功的功效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這一節主要是通過俯身拱腰的動作達到鬆動督脈的目的。這一節功是練軀幹的,著眼點在督脈,兼練足太陽膀胱經,是十節功中很重要的一節。

  三、示範動作

  本節功分成四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揉腕動作;第二部分:俯身拱腰動作;第三部分:頭面貼腿動作;第四部分:上起動作。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揉腕動作(示範)

  1.講解:兩手手指在頭上交叉,手心向上,兩臂伸直上拔,爾後肩臂放鬆。交叉的雙手向上如托物,在頭正上方輕輕的揉動,兩腕交互沿前、上、後、下的方向劃立圓。左腕向前、向上,這時左肩往上帶,左腕向上拽,左臂伸直,同時右臂向後、向下放鬆,肘微曲。然後右腕向前、向上,右肩往上帶,右腕向上拽,右臂伸直,同時左臂向後、向下放鬆,肘微曲。兩腕交互劃圓抻動。手腕劃立圓時要盡量手向上拽,用肩往上帶,拔動頸椎、胸椎、腰椎而且把整個胸肋都抻動了,做得好能抻到腳跟、腳心和腳趾尖。做這個動作肩、臂、肘配合相應的晃動,脊柱由頸椎、腰椎依次隨之晃動。揉腕時應保持開胸,收腹,腰向後放鬆,百會上頂,下頦回收。

  揉腕反覆3~5次。(體會)

  2.錯誤動作:挺胸,凸腹塌腰,頭後仰。(示範)

  3.作用:通過這個動作可以引動清陽之氣上升。

  第二部分:俯身拱腰動作(示範)

  1.講解交叉的雙手鬆開之後,轉成掌心向前,然後,肩推肘挺直上拔。再全身放鬆,上肢、頸項、胸背、腰、下肢依次放鬆,熟練後似有水從頭頂灌至足,把拔起的氣貫到全身各處。

  然後,兩手帶動身體再次上拔,把身體上下各部拉開,隨後脊柱捲曲而下:雙臂夾頭,下頦盡量靠胸,背先上抻,手往前夠再拽著往下卷,頭往裡扣,7節頸椎從上向下逐節彎曲;含胸,背往起拱,然後12節胸椎從上向下逐節彎曲;收腹拱腰,既而5節腰椎從上向下逐節彎曲。腰彎不下去,可以雙手一抓一抓的幫助下彎。當彎到一定程度再彎不下去時,則可以把腹部收一下,腹一收,腰就凸起來就容易彎下去。(體會)

  2.錯誤動作:上身直挺,折胯前彎。(示範)

  3.作用:通過這個動作,不僅把整個脊柱拉開了,而且把脊柱的幾條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脊柱里的黃韌帶)都運動開了,頭也運動到了,調整了整個神經系統。

  第三部分:頭面貼腿動作。(示範、體會)

  1.講解兩手在體前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掌根靠近腳前。臂放鬆,體前下按,下按時額頭去貼膝蓋,同時收腹拱腰頭上提。下按三次。

  然後提胯、收腹、擰腰、左轉,左側下按,掌根靠近左腳外側,指尖指向左側,隨下按額頭去貼膝蓋,同時收腹拱腰頭上提。下按三次。

  然後提胯、收腹、擰腰、右轉,右側下按,掌根靠近右腳外側,指尖指向右側,隨下按額頭去貼膝蓋,同時收腹拱腰頭上提。下按三次。

  三次後,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攏氣向後的時候,手不要攏得太寬,至腳後掐腳後跟腱,掐腳後跟腱時,精神要特別集中,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慢慢點按揉搓一下,同時額頭貼膝蓋,收腹拱腰頭上提,做三次,腰彎不下去時,拍一下腿也可以,整個動作重心要放在前腳掌。

  2.錯誤動作:俯身拱腰時腿沒有綳直。(示範)

  3.作用:整個大腿後面都是膀胱經,掐腳後跟踺這個動作的作用是對整個太陽膀胱經從腿、背、頭部都進行了整理,因此,對這個動作不能隨隨便便的做。

  第四部分:上起動作(示範)

  1.講解:兩手攏氣回到體前,起身時先從臀部往起翹,然後尾閭再一扣,從脊柱下頭逐節上拱,一節節的向上起,兩手如提重物。先腰椎起,再胸椎起,既而頸椎直起,恢復到兩大臂貼耳。然後放鬆一下,再自然鬆動,以手帶整個身體做前後的放鬆運動一直放鬆到腳。

  2.錯誤動作:拱腰上起時,直腰起身。(示範)

  3.作用:這樣拱著腰起來,把拉開的督脈合上,把脊柱兩側的膀胱經也合住。過去練這個功叫練氣入骨,它能起封住經脈作用。背部一收縮,整個經脈

  穴道就封住了。為加大動作的難度,可以練快速起身。俯身拱腰的時候慢慢下,上起時可猛的快速起身,這樣可練身體的快速應變和全身閉氣。

  五、功效

  (一)這一節功對於整個脊柱的病、背部肌肉的病都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沒有病的人練這節功對脊柱也有較強的鍛煉作用。

  (二)患高血壓的病人往往不敢練這節功,其實,這節功對治高血壓效果非常顯著,只需注意慢慢認真地逐步加大動作難度就行了。

  (三)這一節練督脈,兼練足太陽膀胱經,俯身拱腰可鬆動脊柱各椎骨;伸腰時,可以加強背部肌肉、筋膜、脊柱韌帶……的收縮能力。此式是武術中練氣入骨的重要方法,也是封閉周身穴道的基本鍛煉內容。臨床可用於脊柱、背肌、腎病的治療。

  六、總結

  (一)本節功所守竅點:第一組,直身時(包括直立頭頂上方揉腕與拱腰起身後的直立時)觀照竅點是:天柱、大杼、足後跟(女膝)。另一組是俯身拱腰時與起身時,觀照竅點是湧泉、勞宮、會陰、臍與命門之中點。起身時,兩手如提重物,從湧泉經腿的中央上提隨手上升,逐步到會陰、臍中(此練法似乎重在意念導引,但與意念導引有區別)。一待身體立直後(兩臂上伸),馬上意照第一組竅點,隨著全身鬆動——從上往下松,一直松到腳。此即舊稱之「換骨」法。因此組竅點與動作配合,是練氣入骨的妙法,故不可等閑視之。

  (二)這節功與武術上的壓腰不一樣,它是卷著下去卷著上來。這個功法過去一般不外傳,非常簡單,一學就會,學了慢慢的就出功夫,而且出功夫比較快。

  (三)老年人腰不大好彎,鍛煉久之確能改變身體健康狀況。但年歲大的或腰部不利落的不要勉強去做,能彎到哪兒就彎到哪兒。

  七、 練習、體會、提問

  第六節轉腰涮胯氣歸田

  學習重點和難點

  1.轉腰涮胯用尾閭畫圓

  2.扣翹尾閭的動作要求

  3.本節功的功效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這一節動作非常簡單,但非常重要。這是形神庄從練上體到練下體的一個過渡,主要是通過轉腰、涮胯的動作把氣收歸丹田,去濡養全身。

  三、示範動作

  本節功分三部分講解。第一部分:兩手叉腰,兩足踩氣分開動作;

  第二部分:轉腰涮胯動作;

  第三部分:扣翹尾閭動作。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兩手叉腰,兩足踩氣分開動作(示範)

  接上式,轉掌心相對,向下導引,兩手下落,沿肋弓變叉腰,兩腳踩氣分開,平行站立,略寬於肩,適度下蹲,軀幹與大腿成鈍角,膝蓋不過足尖。下蹲時從胯骨尖平著後推後坐。做熟練後要體會隨身體下蹲,胯下落,使下肢氣渾厚;同時百會上領、上提。這樣上面提,下面落,把腰部虛下來,即要落胯,要虛腰,還要體現坐胯和松腰,胯微坐,尾閭向下一垂,會陰上提,用丹田氣衝擊命門向後放鬆,松腰。(體會)

  第二部分:轉腰涮胯動作(示範、體會)

  1.總體要求:

  (1)膻中以上、膝蓋以下相對固定不動。

  (2)以兩胯(髖關節)為支點, 意念放在尾閭上,用尾閭帶著骨盆有傾斜度的轉圓。

  2.分解要求:用尾閭由中位向前→左前→左→左後→後→右後→右→右前這樣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

  看示範:(1)尾閭由中位向前:尾閭前扣,會陰上提,收小腹。

  (2)左前:尾閭向左前扣,小腹拱向左前。

  (3)向左: 骨盆重心移至左胯,左胯高,右胯低,左胯實,右胯虛,臀向左突。

  (4)左後:尾閭向左後翹。

  (5)後:尾閭儘力向後翹,把腰眼擠住,會陰部放鬆。

  (6)右後:尾閭向右後翹。

  (7)向右:骨盆重心移至右胯,右胯高,左胯低,右胯實,左胯虛,臀向右突。

  (8)右前:尾閭向右前扣,小腹拱向右前。

  3.練習:①晃胯;②尾閭扣翹練習:A。前與後,B。左前與右後,C。右前與左後,D。左與右;

  ③八個方位連接到一起正反轉練;④腳分開的大一些,下蹲後再體會轉腰涮胯,易體會其要領。

  轉腰涮胯先向左轉九圈,再向右轉九圈。

  第三部分:扣翹尾閭動作(示範)

  1.扣尾閭要求:尾閭向前扣,扣到不能再扣了,再往前扣一下(臀部與會陰肌肉收縮),同時收小腹,這樣就扣到家了 。(體會)

  2.翹尾閭:尾閭後翹,翹到極限不能再翹時再用力翹一下,使腰眼擠住,會陰肌肉放鬆。(體會)

  以尾閭骨向前扣、向後翹帶動骨盆做前後擺動九次。

  五、錯誤動作

  (一)晃腰,全身動。(示範)

  (二)尾閭前扣後翹時身體上下起伏明顯。(示範)

  六、練功層次

  開始練時,可以把圈轉得大些,兩腳的距離大些,蹲得低一些。這樣轉難度大,但易合度。

  逐漸熟練後,胯骨不用力,把丹田氣往尾閭上一垂,就從丹田裡邊轉動,用丹田、尾閭結合起來轉小圈,小圈在外形上看不明顯,但效果比轉大圈好。

  熟練後,用兩大腿支著,兩胯帶骨盆立著轉圈,轉有傾斜度的圓。在骨盆兩邊單轉到丹田內氣動了之後,用丹田內氣帶著轉。開始練這節功時,可用形轉帶動氣轉,以後要用丹田氣帶著轉。

  配合竅點:百會,臍與命門之中點。

  做尾閭骨前扣後翹動作時,要借臀部與會陰部肌肉收縮、放鬆完成。這屬於第一部要求,至於第二步以後則要求尾閭骨藉助丹田內氣來運動。

  七、功效

  (一)這節功,可收松腰、垂尾閭、運動尾閭、封閉會陰的作用,一方面,為開拓丹田開創了條件,從而把真氣引歸貯藏於丹田;另一方面,轉動尾閭可啟動陽氣,使之沿督脈上升,這是練精化氣的輔助手段。

  (二)這節功對下焦的病:如婦科、生殖、泌尿系統的病都有療效;從中醫角度來講,腎為先天之氣,肺為後天之氣,腎氣不足,就造成先後天之氣連接不上,練本功可以使腎氣充足,從而上接肺氣而充養肺,故對肺病(肺氣腫、氣管炎)等有療效。一些老年人有小便不凈或夜尿等腎氣不足的病症練這節功效果很好。

  第七節平足開胯分前後

  學習重點和難點

  1.開前胯的周身上下整體動作協調配合

  2.前伸環抱、後仰觀天的動作要求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練這一節功可以把胯關節鬆開,為將來練靜坐打基礎,而且對全身精氣神貫注作用都非常大。本節功可分為開前胯與開後胯兩部分動作內容。

  三、示範動作

  四、有關重要部位介紹

  前胯:即髖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示範)

  後胯:即骶髂關節,由骶髂兩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示範)

  五、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開前胯。

  1.兩足外撇成一字(示範)

  講解:接前式,以兩腳跟為定點,左腳尖外撇、右腳尖外撇成一字,足跟相對,約距一肩寬,兩腿伸直,身體中正。(體會)

  說明:(1)足尖外撇時一定要擦地而分;(2)不要眼睛看著做動作;(3)踩氣外分時身體不能跟著轉;(4)初練功者踩氣時兩腳可以逐個分,熟練後再同時分;(5)如果站不穩,可在大小腳趾處加點意念並定住勁;(6)如果老年人或病人做此動作有難度,分成外八字即可。

  2.展臂動作(示範)

  講解:鬆開叉腰的兩手,轉成掌心向上,手指向前,兩肘向後靠,小臂前伸,兩肘下垂貼肋,大小臂成直角。爾後大臂前舉,同時兩肘微向內合,距離略小於肩,兩手升至額前,小臂向上,兩手指天,掌心對印堂。以小指帶動翻掌心向外,拇指對向印堂停在印堂前。外展時手和肘同時外展,拇指保持與印堂同高,意念想拇指伸入印堂把天目扒開一樣,展到兩側。大臂成一字後,小臂下落,這個動作做得要連貫。(體會)

  3.通臂動作(示範)

  第一步先體會兩腳平行站立時左右通臂帶動身體左右擺動,找感覺;第二步兩腳外撇成一字通臂。(體會)

  講解:通臂動作要用兩臂帶著上身、腰、胯、下肢自然放鬆的左右通臂,不要用腰拱著動,要用通臂帶動全身整體性擺動。(體會)

  4.兩臂下落胸前合十(示範)

  輔助練習:先體會兩腳平行站立,兩臂體側平伸,體會隨身體下蹲,兩臂如落日一樣飄下的感覺;體會周身上下動作的整體協調配合。(體會)講解:兩臂平伸,當身體下蹲時,曲膝,曲髖下蹲,用兩膝找兩足尖方向。同時,兩臂隨身體下降,當兩手落至平膝時,大腿正好蹲平,然後小臂前伸,攏氣相合上收至胸前合十。注意在整個身體下蹲過程中身體始終要中正,不要前俯,如果下蹲有困難,可以蹲得高些,但是身體要保持中正。(體會)

  5.合十手胸前轉動(示範)

  講解:兩小臂成一字,腕不能動,兩掌擠住,兩小臂象一個棍子一樣。以中指根為定點,指尖、掌根都要劃圓,這樣肩、肘、腕、胯也隨著轉動,注意要以手指和掌根轉動來帶動身體動。轉掌時要沉穩,熟練後尾閭也要轉圓。轉掌的動作分解如下:

  轉掌:左轉,(1)指尖由中位向前,同時掌根向內;(2)左手推右手,指尖向左前,同時掌根向右後;(3)指尖向左,同時掌根向右;(4)指尖向左後,同時掌根向右前;(5)指尖向內,同時掌根向前;(6)右手推左手,指尖向右後,同時掌根向左前;(7)指尖向右,同時掌根向左;(8)指尖向右前,同時掌根向左後。

  這樣(1)~(8)連續連轉三次,同時帶動肩肘轉動。爾後反轉三次。反轉三次後手回中位合十。(體會)

  6.身體直起,手升到額前。(示範)

  講解: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同時兩臂隨之上升,肘放鬆向下內合,肘距略小於肩,當身體上升伸直時,兩掌拇指尖也正好升到印堂處;注意上起時,要百會上領,兩掌擠著,象用指尖頂著頭殼(從裡面)把身體頂起來,升至額前(目的是引中宮之氣升到天目),然後重複展臂下接3~6動作,連續5~7次。(示範)

  最後一次保持兩手胸前合十不動,百會上領,身體直起。(體會)

  說明:兩手胸前合十上起時,可以發一個倒吸「嘶」,這樣氣會使丹田氣更加充足。這在原來都是不外傳的秘密,初練時不宜這麼練。

  第二部分:開後胯。

  1.兩足內扣成一字動作(示範)

  左腳尖內扣,右腳跟外翻,成內一字或成內八字。兩腳尖間的距離約一腳長的寬度,腳間距離可通過右腳重心的變化來調解(示範),大腳趾要定住勁。(體會)

  2.前伸環抱動作(示範)

  講解:兩腿向後綳直,兩胯向外後翻擰,臀向外後泛,並上翹。從第四腰椎處向前塌,上身前傾35°,兩臂前伸環抱與肩平,象抱一棵大樹一樣,兩手指尖距離約4指寬,中指和拇指在同一水平線上與印堂相平,虎口向上,掌心向內,兩手如抱球狀。胸開而不挺,下頦回收,百會上領,頭要上頂(體會)

  說明:這一部分動作要求泛臀、塌腰,大腿根部往後綳、往外撐,是因為通過臀部外泛,腰部第四腰椎處往前塌,可使骶髂關節鬆開,從而開擴丹田「領域」,使真氣內斂到丹田。膽經是從大腿側面上來的,膀胱經是從大腿後面上來的,腰一塌,兩個經脈就在腰眼處會合了。膝關節放鬆、大腳趾稍用力扣,腿內側放鬆,外側用力綳上,這樣可使足少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脈都上沖。頭上頂,使衝上來的氣血降回到中宮。

  3.後仰觀天動作(示範)

  講解:兩膝微彎曲內扣,圓襠,同時兩臂外展劃弧。邊劃弧,邊外展,至手大約與耳平,兩手臂成弧形向上,掌心向上如托物。腰胯尾閭都要放鬆,腰不要塌,臀不能往上翹,胯不能向前送出,肚子不能凸,小腹微收。膻中以上向後仰,下頦收住,頭上頂,眼大約對向前斜上方45°的方向。(體會)

  說明:前伸環抱站五、六分鐘可出現白氣或白光。後仰觀天,象托天一樣能出現紅光,紅球的現象。實際上前伸環抱是練開肺氣(白光),後仰觀天開心氣(紅光)。

  4.仰觀天結束動作(示範)

  講解:頭上頂,膝伸直,前伸環抱,然後後仰觀天,5~7次。結束時,頭上頂,身體直起,同時兩手向上劃弧至頭頂上方,掌心相對,掌心內含,腕微內扣,與肩等寬。然後松肩落肘,兩手體前下落,經面至胸,轉掌心向內,沿肋弓變叉腰,兩腳踩氣併攏。(體會)

  六、錯誤動作

  (一)做踩氣分開動作時身體轉動,腳不擦地而分。(示範)

  (二)通臂動作,身體不動。(示範)

  (三)轉手動作只有手轉或只有指尖畫圓。(示範)

  (四)下蹲時,身體不中正。(示範)

  (五)前伸環抱不泛臀、塌腰。(示範)

  (六)後仰觀天,胯送出,肚子腆出。(示範)

  七、功效

  (一)松前胯主要是鬆開髖關節,為以後靜坐打下基礎。

  (二)松後胯不僅可以通過鬆動胯後的骶髂關節,擴大丹田的「領域」,加強丹田對真氣的攝翕能力,使真氣內斂于丹田;另一方面,通過松後胯,使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脈都向上沖,頭上頂,使清陽之氣上升到頭,通過下頦回收,兩臂環抱,使衝上來的氣血降到中宮並下降至丹田。

  (三)松前胯、後胯可使下肢的氣血活潑、充實。

  (四)本節功不僅對下肢關節、肌肉、肌腱的疾病效果較好,而且對肝腎病患者也適用。

  八、總結

  (一)練這節功,因為經絡綳得很緊,一說話中宮氣就接不上了,也容易傷氣,故應注意不要說話。

  (二)這一節的每一個式子都可以在平時當做莊法單獨習練。

  (三)開前胯實質上是鬆開髖關節,開後胯實質上是鬆開骶髂關節。

  (四)松前胯需要配合的竅點是「大七星」,松後胯需要配合的竅點是:膻中、勞宮。

  九、練習、體會、提問

  第八節膝跪足面三節連

  學習重點和難點

  1.裹臀、靠胯的動作要求

  2.跪到極限後,靜態的動作要求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這一節是練下肢的,是根據武功中的三節貫通衍化而來的,動作非常簡單,在平時也可以當做單獨的庄法來練習,這一節就是通過膝跪足面的動作使下肢三節(胯、膝、踝)成為一個整體。長久練習對於下肢的通透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本節功分為五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裹臀靠胯動作;第二部分:含胸、收腹;第三部分:向下跪的動態動作要求;第四部分:膝跪足面靜態動作要求;第五部分:上起動作。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裹臀靠胯動作(示範)

  方法:手敷臀部體會臀緊縮,配合會陰上提,後胯、尾閭盡量向前靠。(體會)

  第二部分:含胸、收腹(示範)

  含胸的總體要求:含胸的同時,還要有拔背、落膀、松肩、空腋、開胸相配合。方法:先深吸一口氣,肩上聳(拔背),然後隨呼氣的同時肩向後、向下落(落膀),肩再微前合(含胸),既而肩頭向外上一拉(開胸),最後放鬆下落(松肩,松腋),這樣就調整好了。(體會)

  收腹的總體要求:腹要往回收,不能癟肚子,但也不能外腆。方法:肚臍回收找命門;髂前上棘找腰陽關穴;髂前上棘找章門(配合收縮會陰);意念

  章門向下兜會陰提到大包,向上到百會,百會上領。(體會)

  第三部分:向下跪的動態動作要求(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手叉腰,兩腳併攏,身體中正直立。按第一部分臀緊縮,胯前靠,按第二部分肩胛骨外撐微內扣,含胸,收腹,腰部要放鬆,肘微前合。百會上領,下頦回收,膝踝放鬆,大腿與身體保持一直線,膝關節向前拉,大腿與上身成一斜線向地下插。(體會)

  第四部分:膝跪足面靜態動作要求(示範)

  總體要求:百會上領,下頦內收,含胸、收腹,膀子圓撐,肘微前合;上身與大腿呈一斜線,膝蓋要超過腳尖,意想跪到腳面上,背要超過腳後跟;裹臀,靠胯,窩處要圓撐,跪至極限,兩下肢靠在一起,腳並在一起,腳跟不能翹起;膝兩側要放鬆,腳腕放鬆,堅持時間越長越好,這時重心落在膝上,為養生跪到40°~50°度即可。(體會)

  頭部要求:中正、虛凌。

  印堂回收到腦中心,再到百會,百會上領;

  鼻尖向下找下頦,下頦平收到喉頭,喉頭平收到玉枕,上到百會,這樣一收就把丹田氣提起來了;

  鼻尖向下到會陰,會陰提腳心,連鶴頂,向後一兜過命門至百會,百會上頂。

  總觀周身。

  前面:印堂向內收,下頦向內收,胸向內含,腹回收;

  後面:玉枕部(頸項)向後放鬆,大椎部(背部)向後放鬆,背向後圓撐,腰向後放鬆;

  左右:髂前上棘找章門,章門向下兜會陰,左右提到大包向下兜會陰從左右兩側提到百會,百會上領;

  體中:會陰上提,提到下田或混元竅或百會前1.5~2厘米;

  向上:腳心上提,鶴頂上提,會陰上提,章門上提,大包上提,舌抵上齶,百會上領;

  向下:周身向下放鬆,重心放在膝蓋上。

  第五部分:上起動作(示範)

  講解:百會往前扣,向前斜上方領,帶動身體直起。不能用膝往上拱,不然容易栽倒。然後全身放鬆,氣貫至兩足,身體重心由膝轉至足。(體會)

  五、錯誤動作

  (一)練本節功時,兩腳不併攏或腿不併攏。(示範)

  (二)上體與下肢不是一斜的直線,在大腿根部打折。(示範)

  (三)肘沒前合,百會沒上領。(示範)

  (四)起時,膝拱著起。(示範)

  (五)練功累時,左右腳互相交換重心。(示範)  六、功效

  武術與氣功均重視「三節貫通」,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於膝部,加大了氣血流通阻力,當身體直起時,氣就會直衝而下。反覆練習,下肢三節可連成一體,而且對關節病、靜脈炎、骨質增生、風濕病(下肢)也有較好療效。本節功對下肢肌肉、肌腱的病也有良好效果,對肝腎病患者也適用。

  七、總結

  (一)做好這一節的關鍵是裹臀靠胯,使軀幹與大腿成一向前下方傾斜的直線。

  (二)由於習練本節功時全身重心是在膝部,因此上起時,動作要慢,一定要百會前扣著上起,使身體重心逐漸由膝轉至足。

  (三)其他各節功都可以反覆做,唯獨這節功只下跪一次就行,但要儘力堅持,累了也要再堅持一下,使氣壅集於膝部,直到實在堅持不住了,再起來。這樣聚集到膝部的氣血就象打開水壩般一下子就衝到了腳上去,能通透下肢,這樣往下一衝,就把下面的經絡氣血通路沖通了,真氣往腳上運行了。在沖通了經絡氣血通路之後,再做下跪動作,氣血就阻塞不住了,跪著也能通過,膝蓋就鬆了。

  (四)練這節功需配合的竅點:百會、素窌、會陰、鶴頂、命門。練功時可意念鼻尖向下找會陰,會陰帶著鶴頂上提,通過鶴頂提著腳心,會陰向後一兜過命門,到百會,百會上領。

  八、練習、體會、提問

  第九節彈腿翹足描太極

  學習重點和難點

  1.對於單腿站立時身體平衡的把握

  2.翹、蹬、點及旋腕的動作要求

  3.本節功的功效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前面一~八節,練了頭部到下肢,再通過練習第九節,使下肢的經脈氣機暢通到足,對下肢氣血的運行和調整平衡全身上下氣機,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示範動作

  從示範動作可以看出這一節的動作非常簡單,左右腿的動作是一樣的。為了講解方便,我們把單腿的動作分成四個部分講解。

  第一部分:抬腿動作;

  第二部分:足的翹點及旋腕動作;

  第三部分:斜前方彈出動作;

  第四部分:足的翹、蹬、點、旋腕及收腿動作。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抬腿動作(左腿示範)

  講解:接第八式,重心移至右足,左腿提膝上抬,大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腳腕放鬆,身體要中正。(右腿重示範)單腿站立不易掌握平衡,要想掌握好平衡,首先精神上要放鬆,因為只有形體放鬆了,平衡才好把握,而精神放鬆又是形體放鬆的前提。另外在形體上也要主動放鬆,形體上調整可以在抬腿時,微微坐胯,先吐一口氣,把氣打實,氣沉丹田。同時在抬起腿的腳心處,稍加意念,防止全虛和全實的出現。(體會)

  第二部分:足的翹、點及旋腕動作(左腿示範)

  講解:下面是翹點旋腕動作,這一動作要慢、要勻。

  翹時:先腳背上翹,翹到極點,腳趾再往上翹。

  點時:腳面、腳腕往下點,點到極點,再用腳趾往回扣。三次後,

  內轉:足尖如挑著一根易斷的絲,足尖劃圓一定要圓,而且不能把絲抻斷,方向為外、上、內、下。三次後,

  外轉:要領與內轉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按下、內、上、外的方向轉圓三次。(右腿重示範)

  第三部分:斜前方彈出動作(左腿示範)

  講解:足背綳直,帶動小腿向斜前方45°彈出,腿自然伸直,這時要求大腿與地面也成為45°夾角。

  注意:

  1.腿不能外開45°後再彈出;

  2.腿彈出後,身體不能轉過去,要保持中正;

  3.彈出後,胯不能送出去,而應微微回收。(右腿重示範)

  第四部分:足的翹、蹬、點、旋腕及收腿動作(左腿示範)

  講解:做腳趾翹、蹬、點的動作,先是腳背往上翹,達到極點,腳趾再往上翹,然後用內勁腳跟蹬。這一動作不能做成曲腿而後再蹬的動作(示範)。然後足尖點,先腳背、腳腕往下點,點到極限,再用腳趾往回扣,腳面綳直。這幾個動作要連貫。反覆三次後,旋腕:內轉三次,外轉三次(要領前述)。

  最後大腳趾內扣,腳心一含,扣著地氣小腿回收,腳落回原地。(右腿重示範)

  五、總結

  (一)做這一節功的關鍵是每一個動作都要慢、勻。無論是抬腿、翹點、旋足都要慢、勻、放鬆。

  (二)做這一節功,體質好的一定按要求做,一些體質弱的可以把腿抬得低些一些或腳跟沾地做這一節功,年輕身體好的同志可多練腳趾蜷伸動作,它與第三節中的立掌分指是上下呼應的。

  (三)練本節功需配合竅點:大七星。

  (四)腳趾運動配合腿的動作可拉動足三陰和足三陽經。在經絡學裡原穴或俞穴關係臟腑氣血,足三陰經和足三陰經的原穴基本上都在腳腕附近,腳腕的轉動,就把整個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經絡元氣給活動了。彈腿翹足是抻動大腿前面的(足)陽明胃經;「蹬點」的動作是抻動大腿後面的足太陽膀胱經。收腿時大腳趾內扣調動(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腳心內含又調動了(足少陰)腎經。這些經脈氣機通了以後,對下肢氣血運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六、功效

  本式各動作功用各異,提膝彈腿主要運動足陽明胃經,又是武功下三路的根本;翹腳尖運動足三陽經;蹬足跟則引動陰經,起到陰陽濟濟的作用。足內外劃圓周,可運動足腕諸關節,運氣達到足趾。在武功里腳要有擒拿、封閉等功用非此不能達到。扣大趾可發動足三陰經的氣機,以前諸式調動陽經較多,此式調動足三陰經,起到平調陰陽的作用。本節不僅對下肢關節、肌肉、肌腱的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對肝腎病患者也很適用。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十節回氣歸一轉混元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混元歸一中,抱球轉圓的動作、意念

  2.回氣歸一中開頂的動作、意念

  3.本節功的功效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

  這節功是全身各處同時運動,使身體各個部分壅涌之氣血得到平衡,而混然一體。本節功動作可分為混元歸一和回氣歸一兩段內容。

  三、示範動作

  四、混元歸一講解

  混元歸一可分抱球轉圓和鶴首兩部分講解。第一部分:抱球轉圓(示範)

  1.動作講解:

  抱球:鬆開叉腰兩手,腹前抱球,兩臂與肩等寬,手抱球如藍球大小。在做轉體時兩手間的距離不要變,而且要注意有抱氣球之感覺,不能空。體前上升時要求用臂帶肘、肘帶手,手裡的氣要和體內相連,至頭頂前上方抱球。(體會)

  轉體劃圓:(這是個整體性動作,所以可先分別體會身體轉體起落和兩臂抱球起落的動作,然後再總體練習),全身放鬆,松肩落肘,兩臂由體左側劃弧下落,同時軀體也向左轉動下蹲。兩手抱球下落時,身體盡量保持正直,要松肩,落肘,坐腕,手到膝前松腕松指,手指向下,然後身體向右轉動,同時用膀子稍稍一起,以肩帶肘帶腕慢慢上升,身體也隨之上起。兩手從體右側向上劃弧至頭頂時,身體剛好站直並轉正。如此連續轉三圈。再以同樣要求由右側下落,左側上升,連轉三圈。兩手臂回到頭頂上方,靜止不動。(體會)

  說明:身體要直而中正,蹲下去要輕鬆,身體與手臂整體性轉動,身體不能前傾和撅臀。這個動作關鍵是全身放鬆,胳膊、脊柱都要放鬆,膀子要活,不要僵硬地抱著球轉,下落上升時都不要綳勁,(可體會放鬆掄臂膀的動作),動作做熟練後,還可以把身體往後仰著轉圓。

  2.意念講解:意念要把球同身體連上,手裡的球和身體這個球應視為一體,用手裡掄起來的這個球抹著身體轉動,這樣才能使身體里的氣混然成為一體,從而調整身體裡邊的氣。(體會)

  3.小結:抱球轉圓是全身性動作,上肢、軀幹、下肢都在做劃弧轉圈運動。關節要放鬆,動作要自然和諧,軀幹、肢體轉動時要渾然一體,身體和兩臂的配合要得當,要自然。動作熟練後在做轉體時身體可適當後仰,使兩臂劃圓的動作更加完整連續。

  第二部分:鶴首(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手舉至頭頂上方,做三個正鶴首,動作要求與「鶴首龍頭氣衝天」這一節功中的鶴首要領相同。鶴首的目的是把混元氣引至頭頂,為下面開頂做準備。通過練第一節至第九節,全身各處的氣都充足了,再通過混元歸一可把全身各處的氣都調整均勻。

  五、回氣歸一講解

  回氣歸一分為開頂動作、導引動作、回氣動作、呼吸發音四部分講解。

  第一部分:開頂動作(示範)

  1.講解:動作要求是降、合、開,升、合、開。

  降:雙手如抱球往下拉,如覆頭頂,意念扒開天門。

  合:兩手掌根斜向里合,依掌根、掌、指的順序邊落邊合(但不要合攏),先掌根合,再掌根分、指根合,然後指根分、指尖合,再指尖分開。

  開:爾後松肩,肘向兩側下落,帶動掌、指斜向下拉,外開至中指尖落至兩耳上沿,掌指與小臂呈一斜線,手腕不能打折。

  升、合、開時兩手沿原路線進行上升 ,先合後開,如「X」狀。過頭頂時掌指外開,意念把天門打開,但掌根距離不超過兩個青龍角。這個動作在整體看來如同一朵盛開的蓮花。此動作重複三次。(體會)

  2.說明:此部分動作通過手形的動作與意念的配合起開天門的作用,不要做成沒有掌根的開合而直接升降。

  第二部分:導引動作(示範)講解:接上式,兩手向上攏氣,如抱球向頭頂貫入。松肩落肘,體前下落,由面至胸,轉掌心向內,指尖相對。由胸至腹,轉手指向下,沿兩腿正面下落,掌心按於足面,手指按於足趾;兩手下按,膝向前移,手心用意念透過足心,與地相接;爾後上提,臀部向上起,兩膝微起,意念將地氣收回體內,下按上提反覆三次。兩手稍起,微離足面,手心內含,兩手在足面各向外轉90°,轉手心相對,指尖向下,於兩足外側如捧氣球狀(意想把地氣從地里拔出,捧在手中)。爾後兩手經足面分開,手心對向兩腿內側,向上導引,經腹,轉手心向內,指尖相對,升至與肩窩平,兩手分開,以小指帶動,轉手心向前,立於肩前。(體會)

  第三部分:回氣動作(示範)講解: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掌指向前放鬆,以小指帶動,轉掌心向左,以腰帶動,體向左轉90°,手向左攏氣至90°,拇指掐於中指中節正中(中魁穴)。其餘四指輕輕併攏,曲肘繞肩,繼續向後攏氣,同時身體轉回至正前方。爾後,將手臂回歸左胸前,中指點於左側鎖骨下緣中點之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重複右手動作,要領相同,路線相反。(體會)

  第四部分:呼吸發音(示範)

  1.講解:兩大臂向前下方傾斜,與身體約成45°,兩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狀,做三次呼吸,先吸後呼。吸氣時中指點按氣戶穴,呼氣時中指微放鬆,同時默念「吽(hōng)」或「通(tōng)」音。初學者宜念「通」。鬆開掐訣手指,兩小臂前推,與大臂成直角,兩腕相接,轉掌心向上,兩腕轉動至掌根相接,呈X形(這一動作叫轉蓮花掌)。爾後胸前合十。(體會)

  2.作用:這主要是用聲符來沖開天門,用「通」字音把中宮氣調動起來,發「通」音前要舌抵上齶,引動氣機往上沖,發音時從骶骨那裡有股氣衝上來,天門處會有跳動,這樣的跳動表明天門穴、囟門穴、大腦皮層的氣脈通了。跳動也有很多層次,如在局部上跳、在骨膜上跳、在腦子裡跳,練功之後都會感覺到,我們不必追求也不必理它。發「吽」音是從身體之中直接上衝天門。

  六、總結

  這一節通過混元歸一把全身的氣都勻布開,再通過回氣歸一收六合之氣,在頭上開頂可收天氣,按地推揉收地氣,手在胸前做回氣收到前後左右之氣。另外通過回氣歸一也有把練功後身體周圍的氣場收回體內的作用。這一節功不設竅點。

  七、練習、體會、提問

  收式

  學習重點和難點

  1.五個開合的動作要求及作用

  2.揉腹的動作要求及作用

  3.形神庄功法的收式與捧氣貫頂法、三心並站庄兩功法收式的異同之處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通過形神庄的收式把全身上下內外的氣機調整平衡,把身體周圍的氣場收歸體內。收式分五個開合、三田貫氣、揉腹三部分講解。

  三、示範動作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五個開合(示範)

  講解:這五個開合是全身氣機的開合,這其中的奧妙習練者在熟練中慢慢體會。做開合時肘肩同時動作,手腕處保持立掌是固定的,小臂成一字水平,用肘帶著手開,這樣氣感強。手不能往外張著,肘向外撇,這樣就沒氣了。有的人做開合時會感到內臟惚惚悠悠的,頭也跟著開合,整個身體的氣機都跟著開合。動作要求分述如下:

  膻中開合:開時兩掌勿超過兩乳頭,合時兩掌似接非接,保持掌臂成直角,拇指根對膻中開合三次;保持掌臂成直角,兩掌似接非接,升至鼻尖,鼻尖開合:開時兩掌勿超過兩顴骨,合時兩掌似接非接,開合三次;保持掌臂成直角,兩掌似接非接,升到印堂,印堂開合:開時兩掌勿超過兩眉中,合時兩掌似接非接,保持掌臂成直角,拇指第一指關節對印堂開合三次;兩掌似接非接,升至囟門,囟門開合:開時兩掌勿超過兩眉中,合時兩掌似接非接,整個拇指斜對囟門(前囟)開合三次;兩掌似接非接,升至百會,百會開合:開時兩掌勿超過青龍角,合時兩掌似接非接,手掌根對百會,離頭頂十厘米開合三次。(體會)

  作用:智能功著重練中上二田,因此這五個開合都是在中上二田處開合;五個開合練好了,為靜功打基礎;

  通過五個開合可以產生一些內景;通過五個開合可以體會內外氣的混化。

  第二部分:三田貫氣(示範)

  講解:此部分的動作(從五個開合到兩手收氣貫下田後兩手重疊)與捧氣貫頂法的收式要求一樣,不再重複講解。(體會)

  第三部分:揉腹(示範)

  講解:兩手重疊,但不要貼在腹上,從小到大逆時針(即左、上、右、下的方向)轉九圈,上不能超過中脘,下不能低於恥骨,左右不超過身體兩側,既而再由大到小按順時針(即右、上、左、下的方向)轉九圈,意念隨手轉,放在腹中間的虛空。揉腹後敷於肚臍靜養,靜養片刻,然後兩手分開,還原至體側,兩眼慢慢睜開,恢復預備姿勢。(體會)

  五、總結

  (一)整個第十節和收式中含有開天門的整體信息,如鶴首引氣衝天門、開頂引氣衝天門、五個開合引氣衝天門、發「通」或「吽」引氣衝天門。

  (二)第十節和收式中有以形引氣的內容,有以意引氣的內容,還有發聲引氣的內容,因此這一部分把三種引氣方式融為一體,集中得以體現。

  (三)第十節和收式把形體的開合、呼吸的開合、發聲的開合、意念的開合,融為一體,集中體現。

  (四)通過收式把全身的氣都進行調理,把身體周圍的氣場也收回了體內。收式看似簡單,然而該動作之奧秘難以筆述。尤其五個開合,必須精心體會,不但可以引動全身氣機之開合,而且是「開天門」、「凝神入室」的關竅。練功時要「外敬內靜」,「心澄貌恭」、「如待貴人」,練之久久,妙意自知。

  (五)要練好形神庄,第一,發揮形體運動的引氣作用,這就要求形體動作必須符合要求,而且要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動作。第二,發揮神的主導作用,不僅要集中精神做動作,而且做每一節動作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這就需明確每一節功的效用,練功時要有必須取得該效用的信念,有了這個強烈的信念,練功時再予以認真的暗示:「一定會達到目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注意練功層次的遞進,不可急於求成。尤其是對意念觀照竅點的運用,要在意念已經集中得很好,全身放鬆得比較自然,而且能閉著眼順利而自如地練完全套功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收不到應有的效應,反而分散了精神,影響效果。第四,觀照竅點層次、竅點部位要準確。傳統功法中是師傅點穴定位(稱為布星位),實際上是點穴發氣後,使局部氣充足而產生感覺,一是便於感受、體察而牢固印在自己的記憶里;另外,進行布星位的儀式很鄭重而神秘,從而加深了受功者精神上的重視程度。今天我們無需保留其神秘的外衣。只要大家能了解意念觀察竅點旨在聚氣入內與把全體連成一個整體以後,能主動地運用意識指導自己練功就行了。

  十、練習、體會、提問

  附:七星布位

  1.七星布位內容一(龐明老師帶功錄音整理)

  過去搞七星布位,儀式是很隆重的,要擺上佛像,磕了頭才行。咱們這是集體組場布位。從下面開始:

  (1)布丘墟:每個腳腕子,踝關節,外踝關節下邊那個坑兒那兒,一邊一個,每個同志都要自己摸,按到裡邊去,到關節裡邊去。按住,自己摸自己的。大氣場在給大家往裡面加氣,手指按進去,安靜,裡邊有感覺,記住這個位置,閉著眼睛想裡邊,裡邊好像空空蕩蕩的這麼一個感覺,好像給關節裡邊加進去一個氣球似的。安靜,安安靜靜的在想、在體會,認真想這個球,裡邊空空蕩蕩的,不是真有個什麼東西,而是空空蕩蕩的。有不少同志感覺到了。有人感覺好像裡邊有點暗,空的,虛的,有人感覺裡邊微微有點黑,不是很光亮的;有個別人是光亮的感覺,但大部分同志感到裡邊是虛的,空的,好,把手放開。這是兩個點。

  (2)布環跳:再把手放到臀部兩側,摸一摸兩個大骨頭,再往上往後一點點,往那一按,裡邊比別處都深,相當於環跳穴那個位置。這兒一般不容易按出酸感來,手輕輕放在那兒,知道那個部位就行。一摸,那兒會有一種熱的感覺,熱氣進去了以後不要注意熱感,進去大約3寸左右,就從那兒感覺體會一下,那裡邊也是空空蕩蕩,似乎是一個氣球,一個空的位置。注意,安靜,放鬆,注意裡邊,現在有些同志一點這個位置整個盆腔裡邊有點發熱的感覺,大腿根、會陰部、下丹田、肚臍以下、關元穴以下有點發熱的感覺。這個情況都是對的。不要管丹田裡邊,就管兩邊,沒有感覺也沒關係。這是環跳穴,裡邊3寸深的地方,安靜、放鬆,往裡邊加氣,安靜……好,放開。四個點了。

  (3)布下點:現在一個手摸著肚臍,一個手摸著背部命門,想命門和肚臍正當中稍稍靠後一點。安靜,安靜……大家發一個五元莊裡邊的「英」字音。發音的時候從肚臍、會陰、命門都往一塊抽,會陰往上抽,肚臍往後抽,命門往前抽,抽到這個位置,體會裡邊……那就是下面的這個點。

  (4)布中點:把手放開,再給大家布上面的中點。我們今天給大家布混元竅這個點。心口下面和肚臍的當中稍稍靠上一點,往裡邊進去,在前後當中稍稍靠後一點,即混元竅的位置。把手握成混元掌放在混元竅的位置,發一個「靈」一聲轉到二聲,子時功帶功時發過這個音,這個點就是當中的那個點。

  (5)布上點:上面的一點就是百會裡邊進去一寸多,眉間進去往後,兩個交點的前邊的一個球球,大家用中指摸著發旋靠前一點,那兒有個坑兒,如果坑偏了就找正了,摸住它,再用另一手中指摸住印堂,再把手指肚上去一指的位置按住,往裡邊一交叉,裡邊相交的直角前面那兒,按住,這就布了上面的那個點。安靜……有人一靜,頭頂就動起來,感覺不到裡邊也行,能感覺到裡邊就用裡邊這個點,這個點是個活的,不是完全定死的。好,把手放下,就是這七個點。過去這就叫做「七星布位」,大家知道就行了,當我們練功還練得不夠的時候,你最好別去管這七個星位,一管反而把精神分散了,這樣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所以,必須得在練功熟練的基礎之上再去搞「七星布位」。實際這七個位置練的時候可不是讓你總去想它,應該是「知而不守」,知道這個位置,但是又不去守著它,知道有這個地方就完了。鬆鬆蕩蕩的,知道有這個地方,一做動作,有這麼個東西,就叫做「似守非守」、「若有若無」。

  2.七星布位內容二(龐明老師帶功錄音整理)

  七星布位是練整體的方法,以前叫布星位。以前講人體裡邊有北斗星就是七個穴道,傳統氣功講布星位是把七星的靈氣收到你身上來,對此是非常重要的。

  這幾個竅點要經常注意,氣才好通,但若形神庄還沒好好練,功尚不熟,布了效用也不大,因為意念顧不上察照,反而氣易滯住,精神把功給忘了,怎麼想也想不著。布了以後要隨時隨地察照,要「知而不守」,否則氣易堵塞。心裡知道,往那兒一收就行了,活活潑潑,自自然然,老想著弄不好也許會聚出一個瘤子來,「有氣則成竅」,裡邊有氣,空空蕩蕩的,滯住則成形了。常體會裡面是空的,氣流通的會特別好,不能實在。那位置是個竅(竅為氣聚),布星位實質就是聚氣,使體內外氣連通,是局部練整體的捷徑。

  (1)布百會:(百會)向下1.5厘米多,有一個空球,把位置定住,空空蕩蕩,無形無象的氣。

  (2)布華蓋:(華蓋)進去5厘米,有一個直徑1厘米到2厘米的空球,想著是光團也行。

  (3)布命門:(命門)在第二、第三腰椎前面,有一個1厘米的空球。

  (4)布環跳:(臀大肌收縮有一凹陷)向內4、5厘米,一點進去氣就通了,下肢的氣就整了,能感覺到氣透到腳腕,甚至腳趾,四趾、腳外側、後側熱呼呼的,手可一點一放,氣加強了,氣通了,使下肢的氣連上,氣能往下走,也能往上走,裡面是直徑1厘米的球。

  注意:命門和環跳的氣能連上,小腹、臀微熱。各星位之間有白晃晃的氣連著,不是一條線,是連成一片的一條帶子。內在的星位和氣連在一起,體會氣整體性。

  (5)布足外踝:腳跟偏外1/3 (足背部,外踝前下方與直對第四趾間隙的交叉處),有一個直徑1厘米的空球,氣可通到腳趾、腳背,使腳腕靈活。

  (6)布乳中:(兩乳頭)深入4、5厘米,裡面有一個空空的氣球。

  (7)布印堂:(印堂)進去1寸,有一個空空的氣球,定位布氣,氣充足、充斥七竅。

  (8)布大椎:(第七頸椎下)椎骨稍靠前,沒完全在椎骨前面,(輕輕)點松,內在有動觸感。

  (9)布府舍:腹股溝與乳頭直下交叉處,深入內部)有熱氣升到乳頭,敏感的人,微做鶴首動作,會感到大椎輕鬆、靈活。

  口令詞

  簡介:

  形神庄氣功是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擅氣功之長,具養生之妙,有抻筋拔骨,健美身形,和暢經脈,祛病強身,開發智能之神效。

  形神庄現在開始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兩眼輕輕閉合,目光回收,全身放鬆。

  「頂天立地,形松意充,外敬內靜,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體,周身融融。」

  起式:翹掌,下按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肘臂外撐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頭頂上方相合。體前慢慢下落至胸前合十。沿肋弓分手變叉腰。

  第一節鶴首龍頭氣衝天

  正向鶴首:收下頦,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頭後仰,下頦上翹、向前、向下、向內沿胸向上拔頸椎。

  反向鶴首: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下頦沿胸向下、向前、向上,頭後仰,百會上頂收下頦,頭擺正。

  龍頭: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左青龍角向左傾斜,向左上頂劃弧;右青龍角向右傾斜,向右上頂劃弧;

  身體中正。

  第二節寒肩縮項通臂肩

  展臂:鬆開叉腰的雙手,轉掌心向上,小臂前伸與大臂成直角。大臂抬與肩平,向兩側外展,轉掌心向外,小臂下落成一字。小臂起、落,起、落,起、落。

  旋腕:前轉,前、下、後、上,二、三;後轉,前、上、後、下,二、三。寒肩縮項,肩開項松;寒肩縮項,肩開項松;寒肩縮項,肩開項松。

  通臂:一、二、三。兩臂平伸。

  第三節立掌分指暢經脈

  立掌,掌心外撐。肩胛內含、外撐,內含、外撐,內含、外撐。

  分指:大指、小指分,二指、四指分,掌心外撐。二指、四指合,大指、小指合。分、分,掌心外撐,合、合;分、分,掌心外撐,合、合。

  鉤手: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兩指掌捲曲如鉤,指尖相接上提,立腕,舒指,逐節伸直。手放平。

  通臂:一、二、三。兩臂平伸體側下落,兩掌胸前相合。

  第四節氣意鼓盪臂肋堅

  十指交叉上舉至額前,翻掌心向上,兩臂圓撐。

  體左轉,至體左側,右肋鼓盪,體右轉,至體右側,左肋鼓盪;

  體左轉,至體左側,右肋鼓盪,體右轉,至體右側,左肋鼓盪;

  體左轉,至體左側,右肋鼓盪,體右轉,至體右側,左肋鼓盪。

  兩手舉至頭頂上方,身體中正。

  第五節俯身拱腰松督脈

  揉腕:一、二、三。兩手分開,掌心向前。大臂貼耳,頭前傾,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大臂貼耳,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

  第二次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

  第三次俯身拱腰,脊柱逐節捲曲而下,頸椎下、胸椎下、腰椎下。腳前下按:一、二、三;左側下按:一、二、三;右側下按:一、二、三;身體轉正,兩手向後攏氣掐腳後跟腱,頭面貼腿:一、二、三。兩手攏氣向前,脊柱由下而上逐節伸直,自然鬆動。

  轉掌心相對,體前下落,沿肋弓、分手變叉腰。

  第六節轉腰涮胯氣歸田

  兩腳踩氣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身體微下蹲。

  左轉:前、左、後、右,二、三;右轉:前、右、後、左,二、三;

  扣翹尾閭:前扣、後翹,前扣、後翹,前扣、後翹,尾閭中正,身體直起。

  第七節平足開胯分前後

  開前胯:腳尖外撇成一字。鬆開叉腰的雙手,轉掌心向上,小臂前伸與大臂成直角,大臂抬,掌與額平,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

  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上起,指掌升至印堂,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上起,指掌升至印堂,轉掌心向前,兩臂外展成一字。通臂:一、二、三。下蹲,臂隨體下落,經膝前兩掌胸前合十。左轉:一、二、三;右轉:一、二、三。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掌置於胸前。

  開後胯:左腳尖內扣,右腳跟外撇成一字。兩腿後綳,兩臂前伸環抱,體微前傾,泛臀,塌腰,百會上頂,下頦內收。身體直起,曲膝內扣,兩臂向上外展劃弧,掌心向上如托物,頭後仰觀天,下頦內收。

  前伸環抱,後仰觀天;

  前伸環抱,後仰觀天。

  百會上領,身體直起,兩手向上劃弧,體前下落沿肋弓分手變叉腰,兩腳踩氣併攏。

  第八節膝跪足面三節連

  身體中正,裹臀靠胯,含胸收腹,松膝、松踝向下跪。大腿與上體成一斜線,下頦內收,百會上頂,身體放鬆。百會上領,身體慢慢直起,全身放鬆。

  第九節彈腿翹足描太極

  重心右移提左腿,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翹、足尖下點,翹、點,翹、點,翹、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足背向斜前方彈出,腿伸直,足尖上翹、足跟外蹬、足尖下點,翹、蹬、點,翹、蹬、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大趾內扣,收回落地。

  重心左移提右腿,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翹、足尖下點,翹、點,翹、點,翹、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足背向斜前方彈出,腿伸直,足尖上翹、足跟外蹬、足尖下點,翹、蹬、點,翹、蹬、點。內轉:一、二、三;外轉:一、二、三。大趾內扣,收回落地。

  第十節回氣歸一轉混元

  鬆開叉腰的雙手,腹前抱球,舉至頭頂前上方。

  左轉: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左下、下,右上、上。

  右轉: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右下、下,左上、上。

  兩手舉至頭頂上方,正鶴首:一、二、三。

  開頂:降、合、開,升、合、開;

  降、合、開,升、合、開;

  降、合、開,升、合、開。

  攏氣貫頂,兩手沿面至胸,轉掌心向內,至腹,沿腿的前面向下導引,兩手敷於足面,下按、上提,下按、上提,下按、上提,拔地中氣,兩手沿腿內側向上導引,經腹至胸,兩掌立於肩前,掌心向前。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轉掌以腰帶動向左攏氣,90°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松腕轉掌以腰帶動向右攏氣,90°掐中魁,曲肘繞肩,點按氣戶(穴)。默念「吽(通)」三次:吸氣,「吽(通)」;吸氣,「吽(通)」;吸氣,「吽(通)」。鬆開掐訣手指,兩掌前推轉蓮花掌,胸前合十。

  收式:膻中開合: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鼻端: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印堂: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囟門:開、合,開、合,開、合。

  升至百會:開、合,開、合,開、合。

  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後伸出,外展至體側,逐漸轉掌攏氣貫下丹田,兩手重疊在肚臍前,(男左女右)揉腹:(逆時針從小到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順時針從大到小)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敷於肚臍,靜養。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複習題

  1.「神形並重」這一練法的特點是什麼?共分幾個步驟?(功P8~10)

  2.何謂「神念形」?(功P8)

  3.「神觀形」又分哪兩步?各步如何練習?(功P8~9)

  4.傳統功法中的「寂照之功」如何理解?(功P9)

  5.在智能功的各部功法之中「寂照」在練功中如何體現?(功P9)

  6.了解「神入形中,神形相合」。

  7.在「神形並重」各步驟的練法中,你從中有何感悟?(結合功P10)

  8.形神庄是智能動功第幾步功?屬什麼階段?主要練什麼?其作用是什麼?(功P55)

  9.形神庄的特點是什麼?(功P55)

  10.形神庄功法的功效是什麼?(功P55)

  11.形神庄各節功的歌訣名稱是什麼?深入領悟各歌訣名稱的深層含義。(功P55)

  12.「形神庄」這一特有名詞,字義上怎樣解釋?它的特有含義是什麼?(功P56)

  13.形神庄是在具備怎樣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鍛煉的功夫?(功P56)

  14.內混元包括哪兩步功?各練內混元的什麼內容?(功P56)

  15.何謂「形神混元」?其機理是怎樣的?(功P56~57)

  16.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才能加練守竅點?(功P57)

  17.形神庄的功法特點是什麼?(功P58~60)

  18.形神庄功法的動作難度大,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功P58)

  19.形神庄動作從上到下,非常全面,體現在哪裡?這樣安排有何效用?(功P58~59)

  20.形神庄調動氣機的方法是什麼?(功P59)

  21.形神庄所引動的是哪裡的氣?它和以意引氣有什麼內在聯繫?(功P59)這與智能功練混元氣不相矛盾嗎?為什麼?(功P59)

  22.形神庄引動氣機的過程是什麼?這一過程的機理是什麼?(功P60)

  23.形神庄引動氣機的過程有一固有模式,而根據它的道理,一切動功都可依此模式解釋,為何把它說成是形神庄的特點?而智能動功的捧氣貫頂法為何不具備這一特點?(功P60)

  24.了解三陰經、三陽經的起始部位,陰經與陽經的交接之處有何特點?(功P60~61)

  25.形神庄的功法安排,多活動肢端末節的用意何在?(功P61)

  26.智能動功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功P62)

  27.練形神庄總的要求是什麼?(功P62)

  28.形神庄的具體練功特點包括哪些內容?(功P62)

  29.形神庄練功特點之一「形與神合、鬆緊並用」包含哪兩層含義?(功P62)

  30.形神庄動作不一,形與神合則必須隨動作不同而轉換意念,這樣還能精神專一嗎?能收到練氣功的作用嗎?(精P85~86)

  31.如何理解「鬆緊並用」的「緊」?(功P62)

  32.形神庄有很多動作都是直來直去的,如何解決與練功動態的總要求「圓活」相抵觸這一矛盾?(功P63)

  33.簡述形神庄是怎樣體現「大小兼顧」的?(功P63~64)

  34.形神庄為何要體現「大小兼顧」這一特點?(功P64)

  35.練功的動態要求各是什麼?(精P267~279)

  36.練智能氣功的根本性指導原則是什麼?(精P268、P271、P275)

  37.領會「神與形合」的含義,並簡述其在形神庄中如何體現? (精P271~

  273)

  38.如何調整虛實?並試以形神庄中第六、九兩節功分析之。 (精P

  273~275)

  39.「圓活」、「綿連」、「和柔」的內含是什麼?並試以形神庄第二節、第十節為例分析之。(精P275~276)

  40.理解「周身一家,動中求靜」的含義。(功P64)

  41.要做好「周身一家」應從哪幾方面入手?(精P277)

  42.形神庄練形與神合,安排這一練法的出發點在哪裡?  

  (基P195~197)

  43.理解「大關節如蛇形,小關節如蛹動」與「目光應用」的要求。(精P278~279)

  44.深入領會「神與形合、以形引氣」的內容。(精P85)

  45.形神庄預備式之前的八句口訣起什麼作用?(功P101)

  46.「形松意充」在練功中如何體會?它的作用是什麼?做到形松意充有幾種方法?(精P268~271)

  47.「意充」與「守身法」有何區別?(精P268)

  48.為什麼說分部放鬆法不僅是一種形體放鬆的方法,還能達到松靜兩臻?(精P290)

  49.貫氣放鬆法的作用是什麼?(精P270~271)

  50.智能功的「神與氣合」與自發功有何區別?  (精P272~

  273)

  51.「神與氣合」有哪兩個層次?(精P273)

  52.詳解八句口訣各句的含義。(功P101~102)

  53.如何理解預備式的兩種練法?(功P103)

  54.簡述形神庄預備式的作用。(功P104)

  55.兩手變叉腰的作用是什麼?(功P71、P105)

  56.京門、章門具體定位在何處?(功P71)

  57.練鶴首動作,在初練時、熟練後兩階段的練功要求分別是什麼?其動作關鍵是什麼?(功P105)

  58.龍頭的著眼點(關鍵)在哪兒?(功P106)

  59.練鶴首、龍頭分別能起通什麼周天的作用?(功P107)鶴首龍頭氣衝天這一節功的功效是什麼?(功P71、P107)

  60.請述練形神庄各節所需配合的竅點及其定位和練法。(功P109)

  61.「寒肩縮項通臂肩」取意於什麼?(功P72)展臂、寒肩縮項、通臂各起什麼作用?(功P110~111)

  62.簡述寒肩縮項這一動作的練功要求。(功P74、P110~111)

  63.通臂的動作要求是什麼?(功P111)

  64.第三節分指、勾手的動作各起什麼作用?(功P78)

  65.形神庄十節功中,從力度上難做的是哪幾節?內景上難做的是哪幾節?(功P114)

  66.形神庄第四節主要練身體的哪一部位?練本節功關鍵是什麼?氣機變化是怎樣的?(功P114)

  67.俯身拱腰這一節是練什麼的?(功P115)它與武功壓腰有何不同?(功P116)

  68.掐腳後跟腱的作用是什麼?(功P116)

  69.轉腰涮胯這節功的動作要求、氣機變化、功用各是什麼?(功P84、P119)

  70.第七節中前胯、後胯各指什麼地方?(功P119)

  71.「膝跪足面三節連」的動作要點是什麼?(功P121~122)

  72.練好「彈腿翹足描太極」這節功的關鍵是什麼?(功P122)

  73.分別講出「彈腿翹足描太極」這一節各動作分別抻動的是什麼經絡?(功P124)

  74.最後一節「回氣歸一轉混元」分哪兩部分?做混元歸一時應注意什麼?(功P124)

  75.形神庄收式中的五個開合有何作用?(錄相《怎樣練好形神庄》)

  76.簡述各節功動作要領及功用。

  77.練「形與神合」有幾個層次?各層次如何練習?(功P8~10,精P272)

  78.敘述練形神庄牽動經絡的作用。(功P61~62)

  79.如何練好形神庄?(功P136~137)

  80.簡述整套形神庄及各節功的練功層次。

  81.智能功對「尊師重道」怎樣理解?在八句口訣中的「外敬內靜」如何體現?(概P221~225)

  82.怎樣才算刻苦練功?(概P227)

  83.練功必須循序漸進,如何領會?(概P229)

  84.「松靜、自然」四字如何理解?如何指導練功?(概P231~234)

  85.在練功中有時會產生疲勞感,怎樣認識練養結合?怎樣把握練養結合?(概P234~238)

  86.「定慧雙運」在練功中的主導意義是什麼?(概P239)

  87.為什麼要定時定點練功?(概P242)

  88.怎樣做到氣功生活化、生活氣功化?(概P244~246)

  89.練功過程中有了練功反應應如何對待?(概P249)

  第四章循經導引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學練循經導引法,掌握本功法的練法,並對本功法有較深的練功體會,能做形體示範和講功,並逐步達到具有獨立教授本功法的能力。通過學練應領悟到循經導引法是形神庄練形神混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屬於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二者是一完整的整體。二者合練才能使氣縱向、橫向都滲透到深層組織中去,使體內的混元氣更加充足,使形神混元成為一完整的內容。本功法主要目的是增強體內「橫通」。

  學習重點和難點

  1.循經導引的路線

  2.振顫動作與意念的配合

  3.本功法的功效及本功法與形神庄功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組場

  二、簡介

  循經導引法和形神庄同屬於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是練形神混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合練,才能使形神混元成一完璧。循經導引法,顧名思義是沿人體十二經脈循行路線進行自我導引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振顫導引增強人體經絡之氣的「橫通」。

  三、示範動作

  上面大家觀看了一遍循經導引法的練功示範,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本功法是由預備式、起式、收式和中間的手經導引、足經導引五個部分組成,其中起、收式與捧氣貫頂法的起、收式基本相同,中間部分不同。

  四、有關穴位介紹

  百會:頭頂部正中線上,兩耳尖向上連線的交點向後1厘米處,約一般人發旋處。(督脈穴)

  印堂:在面部,兩眉之間中點處,正對鼻尖。(經外穴)

  大包:側胸部,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足太陰脾經穴)

  命門:在腰部,後正中線上,在第二腰椎棘突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督脈穴)

  京門: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在第十二肋骨遊離端下緣。(足少陽膽經穴)

  膻中: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中點,平第四肋間。(任脈穴)

  期門:在胸部,乳頭直下方,平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足厥陰肝經穴)

  雲門:在胸部外上方,在鎖骨下窩凹陷處,肩胛骨喙突上方,距前正中線6寸。(手太陰肺經穴)

  曲池:屈肘,當肘橫紋頭稍外方。(手陽明大腸經穴)

  大陵:仰掌,腕關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手厥陰心包經穴)

  勞宮: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間,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手厥陰心包經穴)

  外關:在前臂背側,當曲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陽池穴)上2寸,尺橈骨之間。(手少陽三焦經穴)

  臂臑: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手陽明大腸經穴)

  肩髃:三角肌上部中點,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肩平舉時,呈現的凹陷處。(手陽明大腸經穴)

  曲澤:肘橫紋上,肱三頭肌腱的尺側。(手厥陰心包經穴)

  環跳:在髖關節外側的橫紋頭,後曲小腿時,足跟所抵達的臀部凹陷正中或並足直立時臀部出現的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穴)

  五、重點動作

  (一)振顫動作。手經導引時,振顫部位是用手掌的中間部位(手指的中節與勞宮穴之間的部位),粘著皮膚,一按一提振顫。提按幅度要小,頻率要快,意念要滲透到骨頭裡面。足經導引振顫部位是用指尖或整個手掌。(示範、體會)

  (二)弧形轉掌。當右手振顫到左手指端時,左手向右手背轉掌時,不能有稜有角地翻轉,而應兩手成弧形迴旋環轉,即左手在下,向右手外側(右手小指方向)沿逆時針劃弧線;同時右手在上向左手左上方(大拇指方向)沿逆時針方向劃弧線,兩個手同時相對成弧形迴旋,這樣右手指偏轉到左手手心時,左手順勢翻掌心向下然後沿右手臂外側導引。當左手向下振顫到右手指端時,也要弧形轉掌,動作要領相同,只是方向相反。(示範、體會)

  (三)鳴天鼓。足經導引至頭後玉枕時,用兩掌根部捂住耳朵,兩手的手指在腦後玉枕部彈打,先是食指彈打一次,無名指彈打一次,中指彈打一次,按這個順序反覆三次。然後這三個手指同時彈打,連續三次,這樣振動了後腦及整個腦部,在腦中可聽到如鼓鳴聲音。(示範、體會)

  六、循經路線講解

  循經導引法,是按十二經脈循行路線進行自我導引的一種方法。它不是逐經導引,而是三陰、三陽經分別導引。十二經的循環路線是: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走臂之內側;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走臂之外側。 故手經導引,沿臂內側下行,沿臂外側上行。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走體外側、背側(陽明經行於體前,不向下導引);

  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走腿內側。

  故足經導引,沿體外、背下行,沿腿內側上行。

  說明:請同學們隨示範動作反覆熟練循經導引路線。(帶練)

  七、功法講解

  第一部分:預備式(示範)

  講解: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這一部分內容與捧氣貫頂法的預備式中預備調形動作要求相同,不重述。(體會)

  第二部分:起式(示範)

  講解:這一部分內容的前半段與捧氣貫頂法起式相同,不重述。後半段接合十手動作,兩手沿肋弓分開變叉腰,大拇指點按京門穴,其餘四指自然放在章門與帶脈處(作用見形神庄教案)。然後兩腳踩氣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體會)

  第三部分:手經導引(示範)

  1.伸手。左手鬆開直接翻掌心向上,向前下方伸出,放鬆伸直後,手位於小腹正前方,掌心斜向右上方;同時右手也鬆開,掌心朝身體,擦著身體(似接非接)沿右肋弓,經期門、膻中到左側雲門穴。(體會)

  說明:兩手動作是同時進行的。同時鬆開叉腰的兩手,當左手伸至小腹正前方時,右手掌振顫部位剛好撫按至左側雲門位置。

  2.振顫左臂。左臂保持放鬆伸直姿勢不動,右手掌沿左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穴至指端,弧形轉掌後,此時右手是放鬆伸直姿勢,在小腹正前方,掌心朝左下方,左手掌振顫部位撫在右手指端。(體會)

  3.振顫右臂。左手沿右手指端、手背、右臂外側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髃 到右頸根部,意念向上送至頭,迴環向下,意念隨左手迴環向下降至右側雲門,同時右手轉掌心向上。這時姿勢剛好與開始伸左手後開始振顫的姿勢相反,但動作要領是相同的。(體會)

  說明:主要注意的是振顫至曲池後,左手還要向右外移一點,不可沿右臂上側振顫。至頸根部後左手撫在頸根部不動,意念上送至頭,然後左手迴環下行,從頸根部再拉到右側雲門。

  4.接下來是左手沿右臂內側向下振顫至指端弧形轉掌,然後右手沿左臂外側向上振顫,至左側雲門。這樣就分別導引了左手三陰經、右手三陽經,右手三陰經、左手三陽經一遍,姿勢恢復到開始「伸手」後的狀態。(體會)

  5.收手。左右手分別沿其「伸手」路線的逆路線回收至兩肋。右手是經膻中到期門撫到右肋,左手直接回收敷於左肋。(體會)

  6.上面講解的這段內容是以先伸左手為代表的手經導引動作,接下來的這段內容即是以先伸右手為代表的手經導引動作,前後兩段動作要領相同。即再轉右手掌心向上,向前下方伸出,做導引動作。以先伸左手為代表的手經導引動作和以先伸右手為代表的手經導引動作連續做一遍,為手經導引一次。

  7.整體練習手經導引。

  第四部分:足經導引(示範)

  1.兩手心保持向內,沿肋弓斜上至心口,中指相接,要求兩肘外開,兩小臂逐漸水平。沿胸向上振顫,這時用整個手掌振顫,至頸部喉頭時用中指尖振顫,至面部逐漸轉指尖向上用整個手掌振顫,肘放鬆,手掌經額、囟門、頭頂,至玉枕部,做「鳴天鼓」(「鳴天鼓」動作要領前述)。沿項向下振顫,兩肘盡量豎直向上,兩手盡量下夠振顫,這和捧氣貫頂法中沿項至背向下導引動作要求相同。(體會)

  2.意念放在背後繼續振顫,兩手不振顫繞肩前從腋下回體後向上接,意念要接住。然後兩手掌繼續向下振顫,同時身體捲曲向下,曲膝下蹲,兩手經環跳時虎口張開對腿外側,四指在腿後,大拇指朝前,向下振顫經足外側,用指端振顫,逐漸手的十個指尖對準腳的十個趾尖振顫,如點按發報,這時身體下蹲姿勢的要求與捧氣貫頂中地下推揉姿勢要求相同。然後沿足內側、腿內側振顫到小腹、心口,同時身體逐漸直起,這樣兩手回到了心口部位。(體會)

  3.這樣沿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完整地引導振顫了一周,兩手回到了心口,然後再重複導引一周,為足經導引一次。手經、足經連續導引三次,為循經導引一遍。

  4.整體練習足經導引。

  第五部分:收式(示範)

  講解:兩腳踩氣併攏,兩手胸前合十,循經導引法的收式與捧氣貫頂法的收式相同,不再贅述。(體會)

  八、循經導引法整體練習。

  九、要點小結

  (一)練好本功法重點難點都在於做好振顫。

  1.動作:初練時要求手不離皮膚振顫,不要拍打,熟練之後手可以不接觸皮膚振顫,以離開皮膚1~3厘米振顫為宜,這也是練循經導引法的兩個層次。

  2.速度:振顫速度即頻率,每秒鐘不少於兩次,越快越好。振顫導引的時間,上肢從肩到手指端約五個自然呼吸,上肢一上一下約十個呼吸,從頭到腳約二十四個呼吸。

  3.意念:練好循經導引法的關鍵在於運用好意識。練此法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形體內部與外界交換的通透度,故意念要放在內外通透上,一按時意念滲透到骨頭裡,一起時意念穿透肌肉皮膚到體外,動作要求和意念緊密配合,引動氣的橫通出入。智能功不著眼於練具體經絡,故注意力不要放在哪一條經絡上。

  4.手的掌指振顫練習方法:端身正坐,將一隻手掌心朝下平放到大腿上或桌面上,用另一隻手中指輕輕壓住這隻平放手的中指尖,平放手的中指用內勁快速上翹後立即放鬆,但不要翹起,速度可隨熟練程度提高而加快到每秒鐘4~6次。

  5.振顫的應用:

  如果每秒鐘達到4~6次,振顫時意念透入一定的深度,就能治療一些比較淺表的疾病;如果振顫的頻率達到8~12次/秒,由於這種頻率與次聲相近,所以這種方法具有次聲效應,同時還含有人的信息,治病範圍較廣,效果也很好,對於全身性疾病可從百會、膻中、神闕、命門等穴位發氣治療。

  (二)弧形轉掌動作也是本功法中難點動作,要求不能見稜見角,而是兩手呈弧形迴旋環轉,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氣機要顯得圓活無滯,關鍵也在於意念。熟練之後,可同時配合意念迴旋環轉,當上面的手振顫至指端時,下面的手隨意念迴旋環轉後直接翻過來沿手三陽經導引。

  (三)手三陽經在臂外側,因此沿手三陽經導引至曲池時,振顫的手掌應盡量往臂外側上導振顫。

  (四)足經導引在軀體及下肢振顫時用整個手掌。從腋下回體後向下振顫導引時,同時身體捲曲向下(注意動作的整體性),至腳趾時俯身動作,要求與捧氣貫頂法中地下揉按動作相同。手的十個指尖分別對準腳的十個趾尖振顫,如點按發報,這個動作要反覆體會。

  (五)本功法要求動作連柔、和緩、速度均勻,神態自然。

  十、錯誤動作

  (一)振顫做成拍打動作。(示範)

  (二)手經導引向上時,過曲池後沒有振顫到臂外側而是振顫在臂上側。(示範)

  (三)足經導引過環跳後指尖朝下。(示範)

  十一、總結

  練形神庄可強化經絡之氣,而經絡內連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所以作用比較全面,然而練形神庄目的不是著重強化經絡作用,而是把氣練得更充足並使之滲透到深層次的組織中,而且要加強深部組織之氣與外界之氣的聯繫。形神庄每一節功都是練某一特定部位,不僅呈現了部位的局限性,而且神氣也囿於體內。雖然功中有預備式、第十節及收式等調節內容,但內外通透仍顯不夠。循經導引法從整體出發,沿經絡走行予以導引鍛煉,意念放在內外通透上,這樣既彌補了形神庄的局限性,也加強了形體內部與外界交換的通透度,所以循經導引法和形神庄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合練才能真正達到練形神混元的目的,收到效果。

  十二、練習、體會、提問

  口令詞

  簡介:循經導引法是形神庄練形神混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形神庄同屬智能動功的第二步功。循經導引法主要是增強體內「橫通」作用,兩者合練才能使形神混元成一完璧。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

  起式:翹掌,下按拉氣:推、拉,推、拉,推、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肚臍平,回照肚臍。轉掌心向下,外展、展,展至背後,回照命門,順勢腋下貫大包(穴)。向前平伸,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肘臂外撐成一字,轉掌心向下,連續轉掌心向上劃弧,頭頂上方相合。體前慢慢下落,至胸前合十。沿肋弓分手變叉腰。兩腳踩氣分開,與肩等寬,平行站立。

  手經導引:鬆開叉腰的雙手,左手掌心向上、向前下方伸出,右手沿肋弓經膻中至左雲門,沿左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指端,弧形轉掌,左手沿右臂外側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髃至頸根部,意念上送至頭,左手向下迴環至雲門,右手轉掌心向上,左手沿右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指端,弧形轉掌,右手沿左臂外側,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髃、雲門、膻中、期門,兩手收至兩肋側。

  右手掌心向上向前下方伸出,左手沿肋弓經膻中至右雲門,沿右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指端,弧形轉掌,右手沿左臂外側向上振顫。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髃至頸根部,意念上送至頭,右手向下迴環至雲門,左手轉掌心向上,右手沿左臂內側向下振顫。經曲澤、大陵、勞宮、指端,弧形轉掌,左手沿右臂外側,經外關、曲池、臂臑、肩髃、雲門、膻中、期門,兩手收至兩肋側。

  足經導引:兩手沿肋弓至心口,向上振顫經喉頭、下頦、面部、至額、囟門、頭頂、玉枕,做鳴天鼓振顫:二、四、三;二、四、三;二、四、三。彈打三次:一、二、三。沿項向下振顫,兩手不振顫繞肩前,從腋下回體後,向上接,向下振顫。脊柱捲曲而下,提會陰,經環跳,虎口張開,沿腿外側,向下振顫導引,經腳外側,手指對腳趾點按振顫,沿腳內側、腿內側、小腹、至心口。

  向上振顫經喉頭、下頦、面部、至額、囟門、頭頂、玉枕,做鳴天鼓振顫:二、四、三;二、四、三;二、四、三。彈打三次:一、二、三。沿項向下振顫,兩手不振顫繞肩前,從腋下回體後,向上接,向下振顫。脊柱捲曲而上,提會陰,經環跳,虎口張開,沿腿外側,向下振顫導引,經腳外側,手指對腳趾點按振顫,沿腳內側、腿內側、小腹、至心口。

  (手經導引、足經導引做三次為循經導引一遍。)

 收式:兩腳踩氣併攏,兩掌胸前合十,兩掌相合上舉,至頭頂上方上拔,轉掌心向前,左右下落,成一字。轉掌心向上,體前合攏,與肩等寬,回照印堂。落肘回抽,順勢腋下貫大包,向後伸出,外展,逐漸轉掌攏氣貫下丹田。兩手重疊在肚臍上。靜養。分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複習題

  *1.什麼叫循經導引法?(功P135)它是一套什麼樣的功法?有何作用?其導引路線是什麼?(功P126、P135)

  2.循經導引包括哪兩個部分?(功P129、P131)

  3.手經導引時要經過哪些主要穴位?(功P129)

  4.足經導引要經過哪些主要穴位?(功P131)

  5.手經、足經各導引幾次為循環導引一遍?(功P131)

  6.如何做好弧形轉掌?(功P134)

  7.什麼是鳴天鼓?動作要求是什麼?(功P134)

  8.「振顫」的要求是什麼?振顫的部位在哪裡?振顫及振顫導引的速度各為多少?(功P134~P135)

  9.詳述「振顫」動作與意念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超P175~176)

  10.循經導引法的動作要求是什麼?(功P134)

  11.循經導引法振顫的意念要求是什麼?(功135)

  12。.掌握十二經的循行路線。(功P135)

  13.為什麼說形神庄與循經導引法是一完整的整體?(功P136)

  14.為什麼練完形神庄後最好練一遍循經導引法?(功P136)

  第五章五元庄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全面掌握有關五元庄的功理、功法、能熟練的練功,並對本功法有較深的練功體會,能做形體示範和講功,逐步達到具有獨立教授本功法的能力。  

  (二)通過練習五元庄,強化混元竅的開合聚氣能力,為打開混元竅、練下一步功法奠定基礎;通過練習五元庄強化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通過練習五元庄收到開竅聚氣,使人體和大自然的混元氣混融;通過五元庄中動作、意念與發音來強化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使人體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

  五元庄綜述

  一、五元庄是智能動功的第三步功,全稱叫:「五氣混元庄」或「五氣歸元庄」。  

  五氣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臟真之氣;混元(歸元)就是把五臟臟真之氣歸到混元竅(歸元),到這兒融合、開合、混化,使五髒的臟真之氣混化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庄指姿勢。五元庄把古法中的開關、點竅、開竅、音符密部的理論與運用作了通俗的講解並付諸實踐,溶以意引氣、以形引氣、音聲引氣於一爐,所以較已普及的得氣快、氣感強的捧氣貫頂法、形神庄功法又提高了一個層次,五元庄屬智能氣功的中級功法,練過智能功的第一、二步功者習練此功,又使身心健康水平向高層次過渡。  

  二、五元庄共13式,根據練功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三大段。  

  第一段(1~4式):是開竅聚氣,把人體和大自然相關的各個關竅(主要指天地人三關和大的竅穴)打開,使人和大自然混元氣更好地連通、混融,把天地之氣在身體中融成一體,把人和大自然融成一體,形成「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景象。這一段主要是練外混元與形神混元,是第二段的準備階段。  

  第二段(5~9式):練臟真混元氣,是五元庄的正功,即練五髒的臟真之氣。每一臟一節功,但它不是單獨練五髒的局部,而是通過動作、意念與發音,練五臟氣機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總體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也就是說,五元庄是練與五臟相關的氣和到混元相交合的形、氣、神的開與合,使五臟臟真之氣都到混元竅來集合,都加強與這裡的聯繫,進而連成一個整體,使人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  

  第三段(10~13式):練形神混元。在前面練功的基礎上,人和大自然混元氣緊密結合,混元氣進入人體內和五臟相連通,人和大自然進一步連成一體。運用精神駕馭形體,使氣在周身更加暢通,促進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

  三、五元庄是智能氣功諸功法中包容最豐富的一套功,練法最完備,內容最複雜。就以練法來說,包括以意引氣的外混元練法,以形引氣的形神混元練法,以及以音聲引氣的臟真歸元練法。就練功效果來說,它可以強化人與大自然混元氣混化的能力;可以強化臟真混元氣的混化能力與接受意識支配的能力等。對練功的要求也比較全面,歸納起來主要是形體要放鬆,意念要集中,姿勢要合法,手訣要輕靈,念訣要音清。

  四、要想練好五元庄,一要掌握五元庄的關竅;二要加深對混元氣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三要掌握練功層次,循序漸進;四要注意自覺修養。

  五元庄功法講解

  練功開始時先按智能氣功體態要求調整身形:兩腳併攏,百會(頭頂)上提,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舌抵門齒縫。

  第一式頂天立地合化混元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頂天立地,合化混元」的具體含義  

  2.「eueng-qing—」(哦嗡-清—)的發音要求  

  3.本節功所起的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  

  二、示範動作  

  三、簡介

  此式動作簡單但用意深刻,相當於練功的起式,關鍵是要理解其作用和要求,而本式的名稱「頂天立地,合化混元」這幾個字就把本式的動作、意念及作用含概無遺,這一式是通過頂天立地連通天地之氣,把天地混元氣收入人的混元位,在此處天氣、地氣、人氣混化歸一,合化到混元。  

  四、有關穴位、關竅及手訣式介紹  

  百會:兩耳尖在頭頂連線與頭部前正中線之交點,向後約一厘米處。  

  膻中:在胸前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門:指以前頂穴(百會前1.5寸)為中心,後至百會,前至囟會(百會穴前3寸)的頭頂部的一塊地方,俗稱天靈蓋。  

  混元竅:智能功所講的混元竅位,以臍為地(腎),以中庭穴上之心之原位為天,以中脘上下之1.2寸處為混元位。混元竅位是體腔內的一定的體積而非腹皮上的面,它位在人體腔之中位(稍靠後),前對中脘,後對脊中,此即《易》之所謂「黃中通理」也,要想體察到這一混元竅位,就需要反覆練習念「ling」音訣,只有體察到這一竅位,方能正確的導引五臟氣機與之聯繫、混融,念時多由一聲改成二聲「靈」字音,念時全身放鬆,閉眼體察心口部位的動觸感覺,這是打開混元竅的鑰匙。  

  指環訣:食指彎曲,指甲根部抵到拇指關節背橫紋(最長的一紋)頭。指尖近拇指根部,食指彈圓,三、四、五手指自然併攏伸直。  

  混元掌:兩手掌心相對呈橫掌於腹前,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兩手似接非接,左右拉開,至中指齊於對側掌的第四指根部,兩手的手指重疊,而後兩手捲曲互握,拇指掩在小指與食指之互握部,此時手勢為混元掌,舊稱混元合印手。  

  五、動作講解  

  本式可分成五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頂天立地掌;第二部分:叩齒、赤龍攪海、點舌;第三部分:變混元掌;第四部分:發音;第五部分:轉平行掌。  

  第一部分:頂天立地掌(示範)  

  講解:全身放鬆,舌抵門齒縫,兩手以虎口帶動,胳膊整體性運動,從地下虛空捧氣向上,掌心相對,升到與小腹平,兩大臂保持相對不動,兩掌心向內,兩小臂交叉向內合攏內收,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內收至腹前,兩小臂近於平行,手指尖約齊於對側的肘尖處。兩臂不動,兩手同時掐指環訣:要求食指的指根對準拇指背最長橫紋頭,食指用力綳圓,三、四、五手指自然併攏伸直,食指尖所抵拇指側近指根部,此處即為手部天門。然後,兩大臂同時外撐,外撐的同時右手轉掌心向下,左手同時也轉掌心向下後既而逐漸立腕,而後逐漸變成頂天立地掌:左手掌與小臂盡量成直角,指環對膻中,右手指環對中脘;左手掌根對右手指根處,右手指尖輕抵左小臂的下方;左手一、三、四、五指向上指天,並微微向內傾斜,右手手心微含。(體會)  

  第二部分:叩齒、赤龍攪海、點舌  

  講解:叩齒要求嘴唇要輕輕閉住,先叩門齒九次,再叩左側臼齒九次,然後叩右側臼齒九次,最後叩門齒九次,振動的幅度要盡量大。(體會)  

  赤龍攪海要求上下門齒要輕輕對上,是用舌尖輕輕抵住牙齒根和齒齦的交界處,在牙的裡面按左、下、右、上的方向轉涮三次,然後反轉三次,舌尖要把每個牙都要涮到。(體會)  

  點舌要求先是舌尖點下齶(舌系帶根部)三次,點上齶(軟硬齶交界處,平時發「二」字音舌尖所指上齶的位置)三次,然後,點門齒縫三次,三次後舌輕輕抵在門齒縫上,如果唾液增多則吞咽入腹。(體會)

  說明:叩齒、赤龍攪海、點舌平時練靜功時也可以配練,平時為了鍛煉舌頭的靈活性,加強攪海的作用,舌頭也可以放在牙的外面進行攪海練習,但練五元庄時不能這樣做。點舌舊稱為「開三皇鎖」,是開天門的鑰匙,上面是天皇,下面是地皇,門齒稱為人皇。點舌之後,如果唾液多,把唾液慢慢咽下去,意念要超過混元部位。叩齒、攪舌都可以多做,唯獨開三皇鎖在練功時不能多做,以前講點多了,把鎖簧點炸了,實際是點多了,就把氣點亂了。  

  第三部分:變混元掌(示範)  

  講解:兩食指從拇指側慢慢滑開,兩掌轉成掌心相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不高於心口,右手不低於肚臍。兩手上下慢慢相合,似接非接時,向兩側拉開,兩手中指尖對於對側的第四指根部時,兩手的掌指成重疊狀,而後兩手捲曲互握,拇指掩在食指與小指之互握部,此手勢為混元掌(舊稱混元合印手),混元掌握成後放在中脘附近。(體會)  

  第四部分:發音(示範)  

  講解:此部分內容在後面詳細講解。  

  第五部分:轉平行掌(示範)  

  講解:兩掌鬆開,上下拉開,左手在上,掌心向下,約在心口處,右手在下,掌心向上,約在肚臍處。然後轉掌,成指尖向前,掌心相對,置於混元處,兩掌距離與兩乳頭等寬,大臂貼於兩肋。(體會)  

  六、意念(體會)  

  第一部分(頂天立地掌):本式的要求就是要練功者頂天立地,要把天和地合化到一起,合化成一個混元狀態。從本式的名稱上就把重點意念體現出來了,一開始練本式就要有「頂天立地,合化混元」的意念,兩手插到地下虛空,手中捧氣,邊升邊收向混元竅。交叉合攏時,要體察氣源源不斷進入混元位。掐指環訣,手用力抵住手部天門,意念照住頭部天門。然後兩手連著混元外拉,立成頂天立地掌。頂天:左手四個指頭指天,食指掐指環訣(穴位掐准,指環綳圓),進一步使手部之天門與頭部之天門相通。指環對膻中,意念將心肺(屬天氣)之氣由百會帶著上送衝天門,並與頭頂上方虛空無限遠處的混元氣相聯結。立地:右手掌心向下,指環正對中脘穴,意念右手手掌指按到腳下虛空,與混元氣相聯接,掌心內含把混元氣吸引到指環所對的體內的位置。這樣的意念就把膈膜以上(屬天)和膈膜以下(屬地)也連成一個整體,這樣一想,就從腳心向上把地氣拉起來,從頭頂向下把天氣拉下來,在混元位這兒混化成一個整體,這就是「頂天立地,合化混元」。

  第二部分(叩齒、赤龍攪海、點舌):叩齒、點舌的目的是讓練功者精神更加集中、專註。每扣一次,上牙下落都要帶著氣從頭往下落,下牙往上起都要從腳帶著氣往上升,意念上下氣在混元位聚合。赤龍攪海可起到收攝心神的功效。舌頭攪動時注意舌尖在齒和齒齦交接處滑動時體內有何變化,舌尖屬心,牙根屬腎,這樣滑動可收心腎交合之功效。點舌時精神集中,點上齶意念點到天門、百會處;點下齶意念要點到混元竅,甚至到會陰;點門齒也要把氣貫入骨中。

  第三部分(變混元掌):兩手鬆訣轉掌,意念左手把天氣拉下來,意念右手把地氣拉上來,兩手慢慢把天地之氣合入混元竅。這樣就是一個完整的頂天立地,合化混元。那麼天地之氣具體指什麼呢?有以下四層含義:  

  1.指天地大自然中的混元氣:天之氣即虛空之混元氣,地之氣實際也是虛空之混元氣,因為立地意念是下面無限深處,而不是具體的實物——地球,因而連接的也是自然中的混元氣。  

  2.指胸腹之氣:橫膈膜以上是心臟、肺臟所居之處,主要接受無形的天空之氣;腹腔內有消化、排泄器官,主要是接收食物與水等有形之物——此屬地之氣。  

  3.指頭頂與會陰而言:頭頂是神聚合之所,會陰是精聚集之處。  

  4.指心腎之氣:心之氣位於胸中,上界限在中庭與膻中穴之間;腎之氣位於腰腹,下界限在臍。從心至腎古典氣功認為共8.4寸,心氣佔3.6寸,腎氣佔3.6寸,中間1.2寸為混元位。本式中從頂天立地掌變到混元掌這一部分內容是本式的重點,包含了「八句口訣」的內容。頂天,指尖頂天,頭頂頂天,意念上沖至天;立地,手掌、腳掌往下按,意念達至虛空地下,然後合化混元,把氣在混元竅集中起來。這是從功法上體現「八句口訣」。這是第一節功的關鍵。

  第四部分(發音):在後面詳述  

  第五部分(轉平行掌):兩手意念連著混元竅的氣轉掌成平行狀。  

  七、發音

  「eueng—qing—」(哦嗡—清—)(示範、講解、體會)

  總體要求:eueng(哦嗡)與qing(清)音。每發一次音自然(鼻)吸氣一次,共發三次。

  「eueng」(哦嗡)這個音由「e」、「u」、「eng」三個音素組成。「e」、「u」、「eng」這三個音素,不能發成中間斷開的「e?u?eng」,要連起來發;不能哪個音素髮音太強,三個音強弱應是相等的,音調是一般高的,只是「eng」()拉長了一點,這樣就把「eueng」發整了。發「e」(哦)這個音,嘴一張開,隨著發音,舌的前半截往上拱,上齶(靠軟硬齶的地方)往下落。上齶前面和舌前面往一塊擠,口要隨著慢慢合;發「u」(烏)這個音舌頭兩邊微卷,嘴一合就是「u」(烏);發「eueng」(哦嗡)唇齒要往一塊並,口腔前邊要閉起來;發「eueng」(哦嗡)要與「e-eng-」(哦--)、「oueng」(嘔烏)、「euang」(哦烏)、「eeng」(哦ng)等音區分開。  

  「qing」(清)比較好發。前兩個音素合為一個複合音,而後續以「ng」音素。「qing」也可以用吸氣來發,這樣往裡聚的作用更強一點,不過我們練的時候還是先用呼氣發這個音,注意舌尖和齒,聲音是從齒(兩邊的牙)那裡發出來的。發「qing」(清)時要保持住「qi」(期)的口型再發「ng」,音發的要低沉一些。

  「eueng—qing—」(哦嗡—清—)這兩個音是一開一合。「eueng」是從混元竅往外開的,發音時配合意念從混元位開到四面八方,開有上下開,但這個音是平著開的比較多一點;「qing」是往混元竅裡邊收縮的,發音時配合意念往混元竅中聚。用意念的開合帶動氣的開合。

  八、要點小結  

  (一)兩手體前上起時用意念要從地底下捧起一個混元氣球來,升至小腹向內合攏時,把氣球送入臍內。兩手掐「混元指環」時,食指要用力圓撐,尤其指尖要用力抵近拇指根處,此處舊稱手部「天門」,通頭部開門穴。兩指環分別對膻中、中脘,要用意念送至體內中心點處。  

  (二)頂天立地掌,左手指天要與頭部天門穴以意相連,合二為一上至天穹。右手接地要用意念按於地之極深處。兩掌微微相接,使氣在體內混而為一。通過頂天立地的動作及意念,深刻領會本式名稱的內涵。  

  (三)發音時要用一聲(陰平)。發第一字音時,「e」、「u」、「eng」三個音素要平均對待,只是「eng」音素髮音延長時間而已,切不可有強弱之分別。發第二字音「qing」時,前兩音素合為一個複合音,而後續以「ng」音素。  

  (四)從本式開始就涉及到了智能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關竅——混元竅,混元竅是傳統功法中的神氣並練的玄關竅,智能功也把它看作是神氣混融的處所,所以體認混元竅是非常重要的練功內容,不僅在練功中,而且在平時也要經常發「靈」字音體會之。首先體會到的是發「靈」字音的「振動」部位,繼而體認到該處是空洞無涯、無形無象。至此後則要引動外氣在此間開合聚散。認真體會氣內外出入的景象,若能使神意與之緊密結合,則是傳統功法中的結丹,練此可直達高層次。另外,還要體認五臟之氣在混元竅混融的景象。初練功可用以意引氣在混元竅進行開合聚散,這是採氣、聚氣的妙法,可減少練功反應(主要指祛病反應)。

  九、總結  

  此式作用在於意氣內合連通天地之氣。此式的頂天立地掌式與意念的作用配合,可使天地大自然中的混元氣、胸腹之氣、頭頂與會陰之氣、心腎之氣會合到混元之處,混化為臟真混元氣。而混元合印手與發音,可以強化混元位中氣的開合聚散作用。從本式的主要動作、意念及作用上就充分體現了本式名稱的主旨,本節功體現了「八句口訣」的內容。本節功用意非常深刻,須認真體會。  

  十、練習、體會、提問

  第二式暢通毛竅開啟三關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本節功的功效  

  2.本節功的動作路線  

  3.本節功的動作要領及意念活動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  

  三、簡介

  第一式是通過姿勢(包括手訣法)和意念把天地之氣聚合到混元位。本式則是在此基礎上,把人體和大自然之氣的通道「閥門」打開,使體內外混元氣融通。這些通道包括穴位、毛竅與三關。本式的動作可分成四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開人關;第二部分:開天關;第三部分:開地關;第四部分:開竅穴。  

  四、有關穴位及關竅介紹  

  上星:在頭前部,頭部正中線上,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勞宮:在掌中央,當第二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抵之處。  

  湧泉: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的交點上。  

  天關穴:指天門,在頭頂(百會至上星之間的橢圓形的竅穴)。  

  地關穴:在足心處,直徑約3厘米,通常指湧泉處。  

  人關穴:人關穴在掌心處,直徑約2厘米,通常指勞宮處。  

  命門: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當第二腰椎棘突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京門: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在第12肋骨遊離端的下方。  

  章門:在側腰部,橫平神闕穴,在腋中線上,一般適在第11肋遊離端稍下方處。  

  五、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開人關(示範)  

  講解:1.接第一式,兩手掌心相對,指尖向前,兩手距離與乳頭等寬,大臂放鬆地靠在兩肋上,先合後開做三個開合,注意肩、腋、肘、手整體性開合,合時合到原來的二分之一,開時開到與乳頭等寬。2.轉掌心向上,大臂不動,小臂上抬回收,掌心保持水平狀,至小臂收至胸前,兩掌在乳上方,指尖向前。3.指掌向前伸出,與肩等平寬,轉指尖指向地,掌心向前,掌心外突,掌根神門處也要外突,指尖回翹,成丁字掌,然後外撐三次,注意肩不能聳,要求每次外撐都是加靜勁外撐。4.轉掌指:保持掌心向外,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撐三次;連續轉指尖向上、向外、向下,外撐三次;再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撐一次。轉掌時要象挑一根絲似的均勻緩慢地轉。5.保持外撐姿勢兩臂外展,至體側呈一字平肩,兩掌心向外,指尖向前,呈丁字掌,外撐三次。6.轉掌指:保持丁字掌姿勢,轉指尖向上,向後,向下,外撐三次;轉指尖向後,向上,向前,外撐。7.保持外撐姿勢兩臂向前合攏與肩等寬,松腕,轉指尖向前。掌心相對,做開合三次,合時兩掌距離不小於肩寬的二分之一,開時還原。(體會)  

  第二部分:開天關(示範)  

  講解:1.轉掌心向上,小臂回收至胸前呈丁字掌,指尖向前,兩小臂盡量合住,兩掌小指側併合,上托至眼前(眉間),兩掌平開至頭側耳旁,轉指尖向後,邊升邊連續轉指尖向內,掌心向上,至頭頂正上方,兩中指相接,兩臂直伸,上撐三次。2.轉掌心向下,手掌放平,中指相接下落至頭頂,兩中指點住天門穴(百會至囟會均屬天門範圍),手背上拱,兩手指背併攏,兩手指根相合,中指和小指必須合住,食指對不上沒有關係,沿左、前、右、後的方向轉三圈,再沿左、後、右、前的方向轉三圈,保持手勢不變,中指下按。3.兩手放平,中指相接,手背向上,上提,兩臂伸直後,再下落至頭頂,重複動作2。4.兩手十指交叉,一邊翻掌心向上,一邊上舉,兩臂伸直後,揉腕:肩臂放鬆,交叉之雙手如向上托物,作輕輕揉動,兩腕交互劃由前→上→後→下的立圓,肩、臂、肘配合作相應揉動三次,然後上撐。(體會)  

  第三部分:開地關(示範)  

  講解:1.交叉的雙手經體前直臂下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下,下按。兩手分開,中指相接,掌心向下與臂呈丁字掌,下按,同時兩腳的趾尖上翹,反覆三次,重心放到前腳掌與腳心上,趾頭上翹,足跟似乎也在上翹但不能吃力,這樣才便於把腳心部位的湧泉打開。同時以腳心部位用力下踩。2.兩掌微向外拉,兩中指分開,兩掌保持指尖相對,分別與兩膝同時劃圓,沿前、外、後、內的方向劃三圈,再反方向轉三圈。轉圈劃圓時兩腳尖保持趾尖上翹姿勢。轉時腳掌不能離地,動作幅度不能太大。是膝帶手轉,身體不能有大的起伏,保持中指相對,然後下按,腳趾落平。(體會)  

  第四部分:開竅穴(示範)  

  講解:1.兩中指相接,兩腳趾尖放平後,轉掌心向內,兩掌上提,中指點肚臍。2.兩手中指沿腰平轉向後至命門點按,轉掌心向後,兩掌中指根重疊,對住命門,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呈交叉狀,兩手水平向後推,命門部同時後凸,手回收至命門,腰部亦自動復原,反覆三次,手往後推幅度不能太大,一點點就可以了。3.轉掌心向背,中指點按命門,兩手分開,水平向前,至體側章門、京門穴時,轉指尖向下,掌心向內,左右肘尖在體側,分別指向左右兩方。兩掌帶動兩肘外開,離體約10厘米,回收至似按非按章門、京門穴,反覆三次。4.兩手中指沿腰平臍向前,同時轉指尖向內,兩中指至臍相接點按,兩掌橫於腹。5.兩中指前伸,指根相合,掌根貼在肚臍兩側,然後回收點按,反覆三次。(體會)  

  六、意念(體會)  

  第一部分(開人關):接上式,轉掌之後開合,做動作都要帶著氣做。兩手開合完了,意念兩手連上成為一個整體往上升。五元庄就是處處都要變成一(元),一個整體。象胳膊、軀幹之間都應該用氣連著,不能手裡是空著的,手升起來之後,往前出,兩手、兩臂還是用意念連著,是個整的。開人關掌心外突,要用意念從神門穴帶著掌心往外拱,掌根外推到天邊,指尖回翹與混元相聯,回翹越多對開關越有利。第二節關鍵在開「關」,而開關是以開人關為主,掌心為人關(說是勞宮穴,其實是手心),要把它打開,關鍵是掌根往外推,手指尖往回翹。手掌轉圓時要把意念放到指尖上,不要把意念放在掌心,這是做好轉圓的關鍵。而且轉圓時意念不要斷了,好像手指尖挑著一根很細的絲,一轉快了就抻斷了,要撕撕拉拉地帶著那根絲慢慢地轉。轉完之後向兩側外開,意念沿著天邊無限遠處往外走(和捧氣貫頂法差不多),而且要連著混元竅,指尖要往混元竅上帶。這樣人關就容易開了,轉圓的時候,指尖始終帶著混元竅這個地方。然後往前合回去,松腕轉掌的時候還是不能隨隨便便,要用氣連上,象擁著個氣球,形沒接上但氣是連著的,這就叫「形斷氣不斷」。  

  第二部分(開天關):三個開合之後,轉掌心向上,小臂往回收,臂當中也要連著,整體地收回來,小指外側併合,但是要似接非接,似碰未碰,意念中小心翼翼的去體會著,這樣氣感就會大一些,往上升,到眼前分開,意念在頭裡,雖然手分開了,但是意念還是整的。往上升不能斷斷續續往上升,兩個手心象托著個非常寶貴的東西,手不能偏,一偏東西就掉了,要有這個意念,很謹慎地往上托。意念要兩手和頭頂連到一起,這時要體現閉目觀天門:閉著眼睛意念往頭裡一收,往天門處一連,從天門處出來看著手。如果沒氣感,意念連不上,就可以把手翻過來,對著頭頂拉拉氣,有了氣感,再往下落。指根相合轉圓時要使小指、四指、中指指根靠住,中指、四指指尖點在頭頂,意念合在一起。指尖要在穿過頭皮裡面一寸半處轉,能與混元點相合更好。把元氣拉起來,指尖下按要到混元竅或會陰。但不是引著下去,一按就想混元竅裡邊。按完了把手分開,手往上提,一提要拉著混元竅往上走。慢慢混元竅的氣足了往上一衝,就把天門沖開了。(天門開並不難,練熟了之後,很多人都可以開。開了天門後腦中縫處有個縫,一般有0.3~0.8毫米寬,1~2厘米長,開1厘米長的比較多。)接下來又翻掌往上升的時候,意念從混元竅帶著頭頂往上拉,手心一托好像托到天上去了,意念一定要想到高空很遠很遠的藍天,在那兒把氣連上。  

  第三部分(開地關):兩臂揉腕後下落時意念里還是整體的,象是兩臂之間撐著個氣球一樣往下落,落到腹前,下按翹腳趾時,腳尖一翹,手掌一按,實際上是帶著混元竅往下走,腳尖一翹,腳心要有往下踩的意思,好像要把腳心拉開了,腳心著了地了,踩到地下虛空去了,腳心一踩,下邊就是混元氣,有了這個意念之後,那氣一下子就從湧泉(腳心)衝出去了,慢慢就把地關(腳心)沖開了。手往下按的時候,不能往回收,一按再按,手按不動了,意念還要往下按,腳尖往上翹也是這樣。  

  第四部分(開竅穴):腳落平後,慢慢轉掌上升,意念把地下虛空的氣裹起來收至臍內。中指從臍沿腰帶拉向後時,意念要在肚臍、命門連線的中心點上,中指與此點意念相連,劃向命門,點按命門前後連成一體。開身體後、側、前的竅穴時,意念里要隨著形體做體內到天邊的開合。此時如能做到前後相應、上下相隨,開關、展竅都是全身整體性進行,意念外開與內合都是整體開合,則更能體現周身的混元整體。 

  七、要點小結  

  (一)本式的重點在於把人體和大自然之氣的通道穴位、毛竅、三關打開,開三關是其中的重點,而開三關中又以開人關為主,開人關的諸動作,目的是把掌心的勞宮打開,在掌心向前、向兩側外轉的轉掌過程中,要注意掌心外突,指尖往回收,這也是做好丁字掌的要領。外撐時,撐出去不回收,再撐時,只用意與氣外撐,在轉掌指時要和緩均勻,意念放至虛空中。  

  (二)開天關的中指在天門按、提、轉動,把意念進入腦內1.5寸深處。當兩手中指背相合按於天門轉動時,要用肘催腕,腕催指根,則氣感倍增。  

  (三)開地關諸動用中,把人體重心放在腳心與腳掌,趾尖上翹時,足跟似乎也在上翹而不能吃力,這樣方便於把腳心部位的湧泉打開。同時以腳心部位用力下踩。在掌、膝劃圓時,腳腕要放鬆,隨膝轉動,但要注意兩腳掌不可離地,使膝轉之力達於腳掌。  

  (四)開竅穴諸動作是開前後與兩側的諸穴竅。當從命門後推時,意念身後諸穴、毛竅、腠理皆開,回收時竅穴皆合;兩側開時,意念體側竅穴、腠理皆開,內含時,竅穴皆合;手在前面臍部前伸時,體前竅穴、腠理皆開,回收時,竅穴、腠理皆合。  

  八、總結  

  本節功通過姿勢與意念的導引,使得氣機外開,開通關竅、腠理,使體內外混元氣融通。可使練功者進入「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感受。  

  九、練習、體會、提問

  第三式鶴企四顧神守中寰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本式主要意念的運用  

  2.習練本式與前兩式所起作用的區別與聯繫  

  3.對習練本式動作在不同練功階段的不同要求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簡介在五元庄中,有四節功跟鶴有聯繫,鶴的性情主於靜,非常安靜,它本身精氣又非常充足。按照過去練武術的內容來講,少林功里有五拳,其中鶴拳著重是練精的,同時鶴它本身又非常悠閑、寧靜、鶴性不爭,因此有的人認為鶴形是練神的,故鶴的練法可謂是神和精並練的。因為鶴本身具備了這樣的一個雙重特徵。所以在五元庄中有些姿式模仿了鶴的動作。這樣就有了鶴的信息量在裡邊。另外鶴還暗指元氣,古語講:「乘龍跨鶴」,所謂龍代表神,鶴代表元氣,而五元庄關鍵就在於練元氣。鶴形的特徵有四種:一是立鶴或宿鶴;二是翔鶴;三是鳴鶴;四是食鶴。今天我們所學的這一節取意於仙鶴獨立,舊稱立鶴或宿鶴,是鶴站立或休息時的體態。  

  三、示範動作本式動作非常簡單,在整體上看,本節功動作是由混元開合轉掌、提左腿轉體四顧與提右腿轉體四顧三段內容組成,而後兩段在動作上只是左右路線相反,要領卻是相同,因此,為了講解的方便,我們只對前兩段內容分六個部分進行講解。第一部分:混元開合轉掌;第二部分:磨掌;第三部分:兩掌撕開;第四部分:鶴首推揉;第五部分:轉體四顧;第六部分:轉掌回收。  

  四、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內側上端2寸,在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鶴咀勁:中指、拇指指腹相對,距離約1厘米寬,其他手指自然伸直。  

  五、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混元開合轉掌(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手相合升至混元,兩手分開與乳等寬,掌心相對,指尖向前,兩大臂放鬆地靠在兩肋上,先合後開做三個開合,注意肩、腋、肘、手整體開合,合時合進原來的二分之一,開時開到與乳等寬。三次合開後,轉掌心為上下相對,左手在上平心口位置,右手在下平肚臍位置,兩手五指自然舒展,如抱球狀。(體會)  

  第二部分:磨掌(示範)  

  講解;左手沿左、前、右、內的方向,右手沿右、內、左、前的方向,兩手順時針同時磨轉共轉三圈。同時伴合兩掌三次上下縮舒。右手運行由內向左,左手運行由前向右時,兩手逐漸內縮。右手運行由前向右,左手運行由內向左時,兩手逐漸舒開。磨掌過程中始終保持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磨掌範圍:前後、左右兩手始終有上下垂直重疊的部分;上下的舒縮距離:上下過心口,下不過肚臍,最近不要碰上。(體會)  

  第三部分:兩掌撕開  

  1.手部動作(示範)

  講解:左手逐漸坐腕,轉成掌心向外,指尖指向斜上方。右手虎口帶動,右掌盡量靠近身體沿體前正中線逐漸上升。掌心向內,指尖指向斜下方,兩手指尖方向相對。左手貼身體逐漸下落到體側,呈丁字掌,指尖向前。右手上升高過頭頂後,小指帶動一擰,變掌心斜向前上方,肩放鬆,大臂向前,並斜向上約15°,肘尖向前,不能外撇,小臂向上微斜向後,腕掌放鬆。撕開動作盡量兩手協調同步,同時到位。(體會)  

  2.腳上動作(示範)

  講解:兩手撕開的同時提左腿,兩手動作到位時,左腿動作也正好到位,手腳動作要協調同步。大腿呈水平狀,小腿自然下垂,腳腕放鬆,腳尖朝下指地。(體會)  

  3.手腳同時動作。(示範、體會)  

  第四部分:鶴首推揉(示範)  

  講解:兩側肩、肘、腕放鬆,以肩帶動兩臂自然推揉三次。推揉動作重點在推時兩掌心外凸,收時掌心內含,熟練後可以加鶴首動作,鶴首與推揉動作幅度不必過大,推揉與鶴首要領分別和捧氣貫頂法中推揉與形神庄中鶴首要領相同。(體會)  

  第五部分:轉體四顧(示範)  

  講解:左足跟抵右膝部血海穴處,右腿直立。體左轉90°,注意開胯,整體左轉,然後轉回原位,繼續向右轉體90°,左足從右膝上方下落至右足小腳趾外側,左足與右足呈90°,重心移到左足,提右足與左足併攏。(體會)  

  第六部分:轉掌回收(示範)  

  講解:右手轉掌心向內,微照頭頂貫氣,肘沿體前下落至體側,掌落至胸前,掌心向內轉向下,落至心口位置,呈橫掌與小臂平。與右臂下落之同時,左手轉掌心向內,提至腹前,轉掌心向上,橫掌於臍前,與右手相對呈抱球狀。(體會)  

  六、意念(體會)  

  總體意念要求:此式在於廣收天地之混元氣,聚氣成精,凝神煉精。要點是神意悠閑,精神寧靜,神意總守在混元之內。做到神意之中不是要空,而是要中,要中外相通。  

  第一部分(混元開合轉掌):開合轉掌要連著混元竅,手臂之間應有氣相連。整個五元庄的動作都體現周身一家。身體任何部位都應隨時與全身整體的氣聯成一體。  

  第二部分(磨掌):意念要帶著混元竅裡邊磨轉。

  第三部分(兩掌撕開):兩掌撕開時,要注意兩手之間是個氣球。這個氣球有彈性,一撕拉開,上下手一直是不斷的,一直到左手拉到底,右手起來翻掌心朝上,這時才分成兩個,左手裡邊一個球,右手裡邊一個球。只要兩個手還沒有做到極點,意念兩個手就一直要連著,怎麼連著呢?用眼的餘光注意著兩個手,如果你閉著眼睛,就想著兩個手。一般來講,一開始練五元庄,不主張把眼睛完全閉死,輕輕閉著留一線光線。用眼睛的餘光總是照顧著做動作的地方,使神光收斂,神氣結合。因為眼睛是收氣的,眼睛一看,意念就到了,意念一到,氣就到了,這樣,把心、眼、氣就結合在一起了。抬腿要和地氣相連,意注兩足之湧泉,湧泉部有了意念,就好像踩著一個氣墊,有個柱子支托著,身體便容易站穩。    

  第四部分(鶴首推揉):通過推揉掌心的含吐,或配合鶴咀勁的食氣動作,把氣收入混元竅。

  第五部分(轉體四顧):一轉身的時候要用掌對著整個天邊,好像用手把天邊罩上了,可意念還想著混元竅裡邊,這樣就把人的氣和大自然的氣合成一體了。但必須心裡邊要寧靜,要安靜,一有浮躁,氣就收不住了。本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收氣、聚氣的方法,聚氣成精,精者氣之精也,把這個氣化成精。一個意念放在湧泉,手罩在天邊,但做動作一定不能把頭頂丟了,神觀著這個頂,這樣意念把氣收進來就化開了。所以這節功關鍵就是安靜,動作不多,但要安靜,要悠閑。意念中手是罩在天邊,同時還要想著湧泉。  

  第六部分(轉掌回收):手轉掌下落時,先從天邊把氣揪回來,手一轉往頭頂一照一落,這樣就把氣貫起來了。這一式動作簡單,但始終不能忘記頭頂,神始終觀著頭頂,意念手照住天邊,守住腳的湧泉,一點點把氣收進去,化開來,收氣聚氣,化氣成精。  

  七、要點小結  

  (一)此式取意於仙鶴獨立,舊稱立鶴或宿鶴,因此練習本式時神態上要體現出寧靜悠嫻,鶴性不爭的特點。  

  (二)練此式要全身放鬆,百會上提,尾閭下垂,收縮會陰與小腹。在單腿獨立時,意念要注意兩足之湧泉(即腳心部位)。當轉體時,要有神遊四方環轉之意,但神意不可專註在外,而是神定於中,使外在之虛空連於體內。推揉時,要全身放鬆注意在回收時把外在之氣內收於混元為我所用。  

  (三)此式練熟之後,可加形神庄之鶴首動作,若能閉目獨立後,則可加練足跟提起,若再加以鶴首,則可為練輕功奠定基礎。如為強化收氣效果,可在鶴首推揉時兩手掐成鶴咀勁,其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為提高教學效果,可教練輔助功法:童子踩蓮步。  

  八、總結  

  本式是凝神煉精的絕妙庄法,也是廣收外界混元氣之手段。此式與第一式之立意雖都主合,但第一式重在聚合混元之中,此式則中連於外,引外入內。  

  九、練習、體會、提問

  第四式展翅翱翔揉抻彈顫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本式的動作要求  

  2.習練本式與前三式所起作用的內在聯繫  

  3.對本式鍛煉周身整體性的內在體會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示範)  

  三、簡介

  本式取意於仙鶴由靜上到飛翔,動作特徵屬於「翔鶴」,本式由展翅和飛翔兩部分內容組成。

  四、有關穴位介紹  

  膻中:在胸前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五、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展翅(示範)  

  講解:1.接前式,轉掌心相對,兩手與兩乳等寬,於混元處開合三次,合時兩掌距離是原距離之1/2,開時復原。2.轉掌心向上,小臂上舉,大臂貼肋,掌上托狀升至肩前呈丁字掌。大臂不動,小臂外轉,指尖隨小臂外轉指向兩側。3.以指尖帶動兩臂向兩側平伸成一字。小臂回收,兩掌如托物,落肘,大臂貼肋,掌心向上呈丁字掌。4.轉小臂手掌指尖向前,大臂不動,小臂下落,與大臂成90°,掌心向上,掌與小臂成一直線。5.小臂外展至體側。大臂不動,小臂從兩側上舉回收至肩旁,掌心向上,掌臂呈丁字掌。6.以指尖帶動兩臂向兩側平伸成一字。小臂回收,兩掌如托物,落肘,大臂貼肋,掌心向上,指尖指向兩側呈丁字掌。7.轉小臂,掌指向前。大臂不動,小臂下落與大臂成90°,手腕伸直。(體會)  

  第二部分:飛翔(示範)  

  講解:1.轉掌心相對,兩臂開合外展,經四次開合兩臂外展成一字,開時兩臂斜向外開,合時幅度要小。開合動作以肘帶動肩與腕做蛇形運動,開時肘沿下、外方向而開,合時沿上、內方向而合。至兩臂成一字時,掌心向前。2.轉掌心向下,兩臂向前合攏,四次合開至與肩等高寬。合開動作以肘帶動肩與腕做蛇形運動,合時肘沿下、內方向而合,開時動作幅度要小,肘沿上、外方向而開。合開動作時保持掌心向下,至兩臂到正前方。然後兩臂做開合動作外展,四次合開外展成一字,開合時仍以肘帶肩與腕做蛇形運動,開時肘沿下、外方向而開,合時動作幅度要小,肘沿上、內方向而合,至兩臂成一字,掌心一直保持向下。3.轉掌心向前,兩臂掌向混元處合攏,四次合開動作後兩掌落到混元處之前方(即飛翔動作的起始姿勢)。合時向前下以肘帶動肩、腕做蛇形運動,肘沿外、下方向而合。開時的動作幅度要小,肘順內、上方向而開。四次開合運作大臂落於體側,兩手指尖向前,於混元處兩掌相合。(體會)  

  六、要點小結  

  (一)在展翅動作中,有幾次直臂掌與丁字掌的變化,關鍵是保持掌心向上的水平狀,腕部放鬆,隨小臂的曲和伸自然變化,切勿執著。當小臂與大臂保持90°外展時,注意大臂貼肋,兩小臂盡量成一字,必須張胸、擴胸,兩肩胛骨內合,爾後的小臂上舉。收丁字掌至肩旁時,兩肩胛骨必須繼續用力向中間擠。兩臂外抻時,兩肩胛骨拉開,肩推著手,指尖帶著伸出去,做展翅注意上肢的外抻。  

  (二)做飛翔動作時肩、肘、腕必須放鬆,動作要自然。尤其要注意兩肩胛要隨臂轉動,表現在肩關節部位似乎在劃正反立圓的運動。每一次開合實際上肘部相當划了一個圓圈,半圓為開,半圓為合。做飛翔時注意整個上肢(不僅在手)在做揉和彈的動作,一般外開為彈,內收為揉。開合時要配合胸部的吞吐(開吐、合吞),同時配合兩下肢一松一緊的自然變化。注意肩、肘、腕、掌、指部要劃圓。  

  (三)練本節功時,意念除注意動作外,展翅時注意兩掌心,飛翔時注意膻中與背部兩肩胛間,當丁字掌置於肩前與臂旁時,意念中要把掌與肩連為一體,以促進頭部之「靈光」與肩部之「靈光」合一,從而加強飛翔時人在氣中之感覺。  

  七、總結  

  此式不僅可增強體內混元氣的開合聚散,而且可使人體與外界混元氣融為一體,從而增強內臟與外界的聯繫,當內氣強化到一定程度,運臂時則自然出現振顫,切勿強求。  

  八、練習、體會、提問

  第一段小結:(1~4式)  

  五元庄共十三式,分作三段。前面四式為一段,旨在開竅聚氣,使人體和大自然的混元氣混融。練這一段功主要是練外混元與形神混元,是練五臟真元的準備階段。第一節主要是意氣內合,第二節則屬氣機外開,第三節意、氣外合於內,第四節意、氣內開於外。通過四節功的開合運轉,不僅促成意、氣混融,而且內外合一得到強化,在此基礎上,修鍊五臟真氣,使之歸於混元,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式喜笑助心神中峰立山根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手訣、發音、情緒三者的協調配合  

  2.「惺」、「心」、「香」三個音的發音要求  

  3.習練本式所起的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三、簡介

  從本式開始已是五元庄的正功,每一臟一節功,通過動作、意念與發音來強化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使人體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本式主要練心,補益心臟形、氣、神志的功能。從本式的名稱中就包含了本式的主要動作、情緒、作用等。本式的名稱包含著本式內容主旨之所在。  

  四、有關穴位、重要部位及手訣式介紹  

  山根:眉間到鼻樑最窪處之斜坡中點部位。  

  玉堂:在胸前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  

  鳩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相當於臍上7寸。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中庭: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五肋間,即平齊胸骨體和劍突結合之處。相當膻中下1.6寸。  

  中峰指:中指相合,兩掌分開,其餘八指向內交叉入掌中,然後掌根合住,中指內側盡量合住並在一起,此手訣式稱作中峰指。  

  複習:膻中  

  五、與心有關知識介紹(示範)  

  心臟的解剖位置:心位於胸腔的縱膈內,外面裹以心包。約2/3在身體正中線的左側,1/3在右側。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蓋,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與胸骨體和肋軟骨直接相接。心的兩側與肺和胸膜腔相鄰,心的後方有食管、迷走神經和胸部主動脈,下方為膈,上方連著心的大血管。心位於胸中兩肺中間,下面是膈膜,上限近於膻中穴,下限近於鳩尾穴(劍突部),其氣上至玉堂,下至巨闕。其標位——即氣之集聚處,在膻中穴與中庭穴之間(第四肋間相對於胸骨處)。  

  心主血脈,主神明,主情緒為喜,聲音為笑聲,氣化為長(成長之意),開竅於舌。  

  六、情緒配合  

  本式的情緒為喜,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有喜的情緒,練功時要高高興興,滿面春風,眉開眼笑,要使喜的情緒產生,面部眉、眉中、嘴、嘴角、腮部向外一提一展,喜象就有了,但最主要的是眼睛的調節,內眼角里一放鬆,用意念連著眼球往頭裡一收,看印堂,印堂、眼球、眼角、眼眉一放鬆,面部微微一笑,心中就有高興的感覺了,這是調心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法門,是個訣竅,需認真體會,喜不是哈哈大笑,那樣氣向外展的太過,反而會使氣外散。喜是要從精神上、內心中有喜悅的情緒。練功中展眉叫喜於心中,松吻則笑於面上。《黃帝內經?素問》中講:「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高興時氣機中和,情志通達,營衛之氣流通,則身體健康,生機旺盛。所以練功時應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雖喜而不外揚。如果過喜則傷氣,譬如捧腹大笑會使人上氣不接下氣。肺氣是後天氣,丹田氣是先天氣,後天氣先天氣連接不上,只好捧腹彎腰讓它接近以使氣通聯,如果大笑時猛然挺身直立會喘不上氣,嚴重的可能會把人憋死。  

  通過喜的情緒,一方面神情得到開放、通達,從而增強了氣的活力,另一方面,喜可使血脈通利,氣機通暢無阻,從而長養人體各部組織與機能。  

  七、動作講解  

  本式動作講解分成三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山根處發音;第二部分:膻中處發音;第三部分:心口處發音。  

  第一部分:山根處發音(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手相合於混元位前,轉指尖向上,成合十手,立中峰指,用中指尖帶動,轉指尖向前,掌根一擠,向前伸出,伸與肩平。大臂不動,中峰指帶動小臂向上劃弧回收,頭微後仰,中峰指尖點在山根,兩肩胛前扣,含胸,抬肘,中峰指呈水平狀。用肘推腕,腕推掌指,整體的轉。先是按左、上、右、下的方向轉三圈,然後反轉三圈,每轉一圈發「惺」(xing)一次,每轉一圈之中包含吸氣和發音,吸氣用鼻自然吸氣。  

  第二部分:膻中處發音(示範)  

  講解:訣指沿中線下落到膻中,要求抬肘,含胸,扣肩,盡量點膻中,掌根不分開,訣指水平,用肘推腕,整體的轉,先是按左、上、右、下的方向轉三圈,然後反轉三圈,每轉一圈之中包含吸氣和發音,吸氣用鼻自然吸氣,每轉一圈發「心」(xin)字音一次。(體會)  

  第三部分:心口處發音(示範)  

  講解:轉指尖向前,掌指下落至心口部位,掌根不動,中峰指尖沿左、上、右、下的方向劃圓,每轉一圈發「香」(xiang)字音一次,轉三圈後,再反轉三圈,每轉一圈之中包含吸氣與發音,吸氣用鼻自然吸氣,訣指劃這個圓,動作盡量大一些,但掌根(神門)處要固定,手腕要靈活一點。(體會)  

  八、意念(體會)  

  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有喜的情緒,手掐訣向前伸出,意念手伸到天邊,從天邊小臂收氣升到天中央,然後攏著氣扣到頭裡,氣和訣指在山根里合住,在山根、膻中、心口處發音時意念都要深入到體內。發「xing」(惺)音時要體會印堂裡面清明、靈明的感覺,同時意想頭腦空明。發「xin」(心)音時吸氣想混元位,發音時要想心臟部位。發「xiang」(香)音時,吸氣想心臟,發音想混元位。  

  九、發音

  「xin、xiang、xing」(心、香、惺)(示範、講解、體會)  

  總述:「xin」、「xiang」、「xing」這三個音前面都有一個「xi」,只是後面的韻母不同。心這一臟是要養,因此不主張往外放,都是往裡收的。一發「xi」的時候,心口這動,會往回縮(在劍突靠上一點點的地方),呼氣發「xi」發慣了再吸氣發音縮的會更歷害,一發這個音就促使氣從心口往裡收,因此發這三個音的關鍵是要發好前面的「xi」。發這三個音都要求齒要合住,而且都是吐氣音。發音特徵:保持「xi」的口型,舌尖不要鬆開,發後面的尾音:「n」、「ang」、「ng」。  

  「xin」(心):要發得慢一點,舌尖往下抵一點,「x」發的要輕,「i」要稍重。按道理,「i」是走腎的,發「i」音,腎之元氣上升一直到肺,到「心」音出來時,到肺的元氣又降回來,跑到心上來了,整個氣都往心臟裡邊鑽。  

  「xiang」(香):稍開了一點,但也是往裡邊開,不是往外跑,發音時要體會「xiang」(香)是從裡邊開,不是往外跑。「x」音發的重一點,音發到後面不能只發成「ang」,要保持「xi」的口型發「ang」。「ang」要念的輕。「xiang」(香)是把心口之氣往混元竅上連。  

  「xing」(惺):惺當明了講,心藏神,神之功能必須明覺,古德謂:「主人翁惺惺否?」就是說,自己的本性是否靈明。發「xing」(惺)音時,應該是從心連到頭,裡邊很空明。一發音,雖然心口、山根、印堂內部有功觸感。但不要注意心口,應該注意眉間山根處。一發音從眉間往裡收,裡邊很明了,很空明。有的人尚可出亮感,這是性光呈現的徵象,發此音時要作想像印堂內部空明。尤其以中峰指揉轉發音,作用尤其明顯。當頭腦昏亂時,主動念「xing」(惺)並想像空明,往往是即刻神清心寧。  

  十、要點小結  

  (一)五元庄所用手訣,運用五臟六腑規律,有兩種方法,一是開指法:用哪一臟(多與腑合用)即閉其餘之指,空留所用之指。二是閉指法:用哪一臟即用指掐在該臟所屬部位,若用脾臟即以中指掐之。五元莊主要採用空指法,只有心臟的手印法比較特殊,綜合了兩種方法。掐中峰指之訣式時,兩中指盡量併合,其餘八指向掌內交叉,指尖盡量向對側的掌心集中,兩掌根盡量靠攏,中指內側盡量併攏在一起。

  (二)中峰指點在山根與膻中時,要保持水平狀,要領是兩肩胛前扣、含胸、抬肘。轉掌根劃圓時用肘推動腕、掌轉動可增強氣感。在心口轉指劃圓幅度盡量大,但掌根(神門)要固定。  

  (三)練這一節功的動作與發音時,要保持喜悅的心情,發音時要認真體會所點穴位內部的氣機變化。  

  (四)「xin」、「xiang」、「xing」三個音的發音特徵:就是保持發「xi」的口型,舌頭不要鬆開,發後面的尾音「n」、「ang」、「ng」。  

  十一、總結  

  此式補益心臟的形、氣、神志的功能,強化心臟臟真之氣的開合以及與臟真混元的整體聯繫。山根屬心,內連於腦,點之發「惺」音可增強心之明覺。  

  十二、練習、體會、提問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2715:29:53編輯過]

  第七式纏綿中宮意混元四臟真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手訣、情志、發音三者的協調配合  

  2。本式的動作、意念與習練本式所起主要作用的內在聯繫  

  3。對本式全面、細緻、深入的體察及有關理論知識的內化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三、簡介本式主要是練脾,脾在五臟中處於中間部位,本式也是五臟正功的中間一節。智能氣功認為脾之位是混元位的一部分,因此心、肺、肝、腎四臟之真氣與混元真氣混化,與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功的動作主要是往返於四臟,因而不僅強化了脾臟之形、氣、神意之功能,而且強化了四臟與混元竅的聯繫,是五臟臟真之氣混化為一整體的關鍵的一步,本式是五元庄中關鍵的一節,需認真領會。  

  四、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脊中: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當第11胸椎棘突與12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天突: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女膝:在足跟後正中線赤白肉際,跟腱附著部下緣處。  

  章門:在腹側部,橫平神闕穴,上直腋中線,一般在第11肋遊離端稍下方處。(脾之募穴)

  大包: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脾之大絡)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脾訣:大指外腆直伸,其餘四指握緊。  

  五、與脾有關知識介紹(示範)  

  脾在上腹,胃的後面(即古說之:掩乎太倉),相當現代醫學中的胰(位於胃的後面,在第1、2腰椎的高處,橫貼於腹後壁,其位置較深)、大小網膜以及腸系膜的有關部分,古所謂:「脾主中舟」。其標位在建里穴與下脘穴之間。  

  脾主肌肉,主意念,與胃合作完成消化之功,主運化精微與水分,脾之情緒為思(思慮),聲音為歌聲,氣化主於化(變化之意)。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六、情緒配合  

  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配合思的情緒,練脾之思應集中精神沉思或深思,要體現出安安靜靜的一種精神境界。辦法是用意念想鼻子尖下邊一點的地方,此處叫中天門,是天門穴的竅,直通中宮,把精神集中於此處,神有所歸,氣就隨之向混元位集中而來,自然而然地與脾的位置相連。思有助於氣之化,意識的思念可以影響氣的運行,《素問?素問舉痛論》中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通過意守,神有所歸,就能使氣在體內某個部位凝集起來,加強那個部位的功能。當思中天門時,氣就會凝集於與之相連的脾中宮、混元竅處。故沉思、深思時,就可改變氣之生、長、流通、運動之性,從而使之發生變化,加強脾之化變之功能。練脾之思,思而不憂,憂思也能凝氣,但屬病態之氣,妨礙身體健康。因為意守時神意自然,是健康之思,氣機流暢,聚而不僵;而憂思是漫無頭緒,雜亂無章之思,信息紊亂,使氣機不能很好的流通。所以有的人憂思一夜睡不好覺,第二天臉色發青,無光澤,叫晦氣。憂思和一般有條理的思考問題也不同,後者神能主宰,前者神不能主宰。  

  七、動作講解  

  我們把本式動作分成六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俯身拱腰;第二部分:運動四未;第三部分:聯絡心肺;第四部分:混元纏手;第五部分:聯絡肝腎;第六部分:掐訣發音。  

  第一部分:俯身拱腰(示範)  

  講解:接上式,小指在耳內震顫,拔出,要猛而快,鬆開腎水訣,成雙峰掌,掌心向內置於耳側,兩肘尖指向左右兩側,大臂近於肩平。兩臂向上伸直,轉掌心向前,大臂貼耳,俯身拱腰向下彎,注意收小腹,縮會陰,腰部放鬆。彎到頭與胯平時停住,手臂繼續下落直至下垂。(體會)  

  作用:通過俯身拱腰的動作,一方面是為了把脊柱拉開;另一方面當身體彎到頭與胯平時,背部的脊中穴一般為最高點,舊時講天上有五星,土星為鎮星,在天正中央,此時脊中穴下面正是混元竅,脊中穴帶著混元竅一衝要衝到天的正中央(天頂),通過脊中這個穴位就可以接天頂之氣;再有通過彎腰,心、肺、肝、腎四臟和脾中宮更加接近,強化了這四臟與混元竅、脾中宮的聯繫,強化了五臟臟真之氣的混融。  

  第二部分:運動四末(示範)  

  講解:轉掌心相對,兩手拔氣上升,同時兩足趾尖上翹(直至發音時再放下),人體重心放在腳掌後半部,兩手有如從地下拔出一個氣球上提至混元處,兩手逐漸收至混元處,上下重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掌心向上,但不接觸。用肘帶著手做相互纏繞動作,右手沿下、內、上、外的方向轉圓,同時左手沿上、外、下、內的方向轉圓。轉圓時兩掌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0厘米,指尖與對側掌根相齊,共纏繞五圈。(體會)  

  作用:由於脾主四末(膝、肘以下的部分),通過翹腳趾和纏手就使四末得以運動,使得脾的陽氣散發到四肢上去,而四肢(四末)的運動又增 強了脾臟的功能。腳後跟女膝穴通七經八脈和腎經,腎主先天,本式練脾,又由於脾主後天,重心放在腳後跟,起到先天、後天同練之功效。同時通過纏手向混元處收氣,又能強化脾臟之功能。  

  第三部分:聯絡心肺(示範)  

  講解:纏手五次以後,兩手拉開,中指相接對於肚臍部位,合拇指至上腹心口處,似接非接之拇指、中指依次上升至天突後沿鎖骨向兩側分開,兩掌分至肩前,兩掌似接非接兩乳劃圓,沿外、下、內、上的方向轉三圈,而後再反轉三圈。兩掌變橫掌內合,中指、拇指依次在天突處相接後下行,中指至心口,兩手向外分開,從腋下大包穴保持與背相平之高度,掌心向上,向外後方45°伸出,兩臂伸直後逐漸前合,至兩臂約成一字水平時,轉掌心向下,繼續前合至約與肩等寬高時,從頭前下降。(體會)  

  作用:此部分動作主要是聯絡心肺。心口為心氣出入的通道,當兩手上下往返過程中經過心口與心臟處時就聯絡了心。手在乳房處轉是因為乳頭和乳暈代表肝,乳房代表胃,乳房裡面代表脾,乳房深處代表肺,手在乳房外面轉,意念要在乳房深處轉,主要是為聯絡肺,同時把幾髒的氣也混化在一起了。為聯絡肺,手轉圓時不在肺尖而在乳房處,是因為乳房屬於胃,裡邊屬於肺,在乳房外一轉,取過去的五行裡邊土生金之意,從這兒轉,從肺經和脾經的關係來講,比單純補肺效果會更好。大包是脾之大絡,從大包掏出的目的是把脾的陽氣敷布到全身,把全身之氣連通在一起。  

  第四部分:混元纏手(示範)  

  講解:此部分動作除腳的動作保持腳尖上翹外,其他動作要求、作用均與第二部分相同。(體會)  

  第五部分:聯絡肝腎(示範)  

  講解:中指相接點肚臍,合拇指至上腹部,相接之中指、拇指依次上升至心口部位後,兩手沿肋弓輕輕振顫外分,至命門中指相接點按,兩掌心敷在腰部(兩腎處)輕輕揉按,並配合呼吸體會腰內變化,吸氣要吸到兩腎。兩手再沿肋弓振顫返回至體前,中指、拇指依次回至心口相接下落,拇指似接非接落至肚臍。(體會)  

  作用:此部分內容主要是聯絡肝腎。點肚臍、命門及揉按兩腎旨在聯絡腎,沿肋弓振顫旨在聯絡肝。  

  第六部分:掐訣發音(示範)  

  講解:兩手分開,拇指沿腰帶向兩側外開,至肋下章門點住,腳趾落平還原,掐脾訣,拇指外腆直伸,直對身體,其餘四指握緊,訣指不要歪斜,更不可將其他手指靠在身上。吸氣至腰部,呼氣發音,發「gang-fu-zhong-」(剛-夫-中-)音五次。身體慢慢直立,身體左右微轉放鬆三次。(體會)   

  作用:主要通過兩手掐脾訣點脾之募穴章門,再配合情志和發音來強化脾臟形、氣、神之功能;強化其他四臟與脾中宮、混元竅的整體聯繫。  

  八、意念  

  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有思的情志。兩手纏手時要想兩手似有微絲相連,纏綿不斷,在纏手時要把兩手中的氣往混元深處貫送。本式兩手在軀幹的運行路線是旨在聯絡心、肺、肝、腎,所以手到之處,意念要深入於內,不何僅在皮膚上運行,最好手到之處想到相應的內臟上去。

  九、發音

  「gang-fu-zhong-」(剛-夫-中-)(示範、講解、體會)  

  「gang」(剛)是個齶音,發音要把嘴全部張開、放鬆。用舌頭的中部往上一抬與上齶接觸後,馬上往下落平,「gang」(剛)音就發出來了。如果發的快,發的猛,發的重了,那樣氣就走肝了(混元竅與肝有密切聯繫,因為混元竅在右上方那裡有個小孔與肝相連),而本式主要是練脾,因此這個音發的要輕、要慢、要緩,「gang」(剛)雖然是個剛音,但發此音時,氣流是平著出去的,這樣氣就是走脾經、走中宮的。直接振動胃後面的胰臟、網膜,一發音,這兒就往外散,這樣就調動了脾的氣,把脾的陰性解了,借「gong」(剛)音把脾的中陽之性開發起來。  

  練脾發音也可以用「guang」(光),這個音是從脾經走的,但在五元庄中用「gang」(剛),「gang」(剛)這個音在過去本來不用在脾上而用在肝上,它屬於肝音。「ga」(嘎)可以引氣上沖,「gar」(嘎ar)在超常智能中可以用來開天門。在五元庄中練脾用「剛」音用意有二:一是取其用肝生脾,發揮肝生髮脾的作用;二是把胃氣生起來,這樣可以引氣走中宮。

  「fu」(夫)是由兩個閉口音「f」(夫)和「u」(烏)的組合音,集中精神體會發「u」,就會感覺身體里有些發悶,氣不流通,因為單發此音氣主收,但不流通而成為滯氣,便使之成為死音。脾主思慮,通過發音雖然要收氣,但脾主於運化,氣也要流動、運動,因此,在「u」(烏)的前面加一個「f」(夫)音。發「fu」(夫)通過嘴唇靠里一點的地方往下合,把氣閉住、收斂住,通過唇外面有點向外翻張,把陽氣散開,使氣流通,唇即要開,也要合,是嘴唇內外矛盾的統一,發「fu」(夫)時下唇要用點力靠住上門齒,好像吹氣一樣,仔細體會,就會感到周身往外冒氣。發音要輕,要自然,要柔和,這個音呼氣、吸氣發音均可,通過發「fu」(夫),主要是使氣收入脾中宮,因為脾主運化,發這個音也可以使身體內氣往外散發,同時發這個音還可以把胃(屬於陽)氣調動起來。  

  注意,「fu」(夫)這個音發的一定要柔和,這樣發能很好的使氣往脾中宮合,不能像武功殺手法中「fu」(夫)一樣用突發音(發音要快,要猛,用剛勁)。那樣發音氣就不主合了,而主向外開了,氣就會衝起來,氣不足時用突發音肚子會不舒服,智能功發音要柔。  

  「zhong」(中)這個音比較好發,「zh」(知)是舌尖音,還有點鼻音,舌尖要往下。「zh」音往前一衝,到鼻子這裡,把氣合下來,沒有出去,加上後面的「o」(喔),把氣一收,「ong」就往當中走了。「zhong」(中)音發慢一點也可以分解成「zhu-eng—」(朱-eng—)——「zhueng」,「zh」連心,「u」連脾,「eng」是連脾走中宮的,這三個音碰到一起,是把氣從心降到中宮裡邊來,這是神和氣相合。發「zh」這個音嘴要開一點,不是全開,舌頭要卷一卷;「u」是撮口呼,把嘴縮起來,而且舌頭要平;「eng」舌頭動作也不大。念「zhong」(中)的時候,要仔細體會口腔內的振動,基本上是從舌後面五分之四的地方開始往前振動,幾乎整個舌都在振動。舌的前半部分主於心(包括舌尖),而舌根和舌的當中由脾所主,發音時舌面振動較大,而舌根振動的不明顯。從經脈上講脾的經脈連於舌本,腎經也連著舌,可真正連著舌,對舌起作用的是脾的經脈,所以舌面一振動連著裡邊動了起來,慢慢能感覺到裡邊的氣與舌頭連著,因為內氣的變化和發音振動的感覺不完全一樣,但發音可以引動內氣起變化。  

  發「zhong」意想「中」,要想到混元竅那裡,在混元竅稍靠下一點,它是人體的中,脾胃的中,「黃中通理」再靠後一點,相當於脊柱前面腹腔動脈、靜脈、乳糜管那些位置上,往那裡去想。那裡有靜脈、動脈還有神經,神經叢離這兒也不遠,想那個地方,脾主中宮,在神上主意念。「zhong」(中)音有它的含義。練氣功要求意識領域裡空無所有,此狀態古氣功稱之為中,古有「喜怒哀思之未發謂之中」之說,中是不偏於任何一方,只要著於一點就不是中,有人說中是空,這實際是誤解。空與有是對應的,著於空則著於一邊了,何況宇宙里沒有真正的所謂空。若頭腦里執著空則成了頑空。如何體會中呢?細心體會混元處的那種意識感受:意識中一物不著,沒有分別,不偏不倚,即不是有,也不是無,沒有任何精神活動,有這麼一個體積,它裡邊也應該是這種狀態。仔細體會,上下這有一條線,這個「中」是立著上下走的,相當於要走中脈的意思,認真去體會又什麼都沒有。精神集中用意元體去體會「中」,這就是直接走清凈的「中」,如果因意念內視著裡邊,這樣會感覺裡邊就有一條線上下牽著。上下走,通過發音仔細體會,慢慢就能體會到。以後不念音了,也還有這種感覺。發音時一方面主動體察中景狀態。另一方面通過反覆念「中」,就會引起身體中氣的中和變化,使得氣不偏不倚,非常勻衡。使得精神走向平靜、穩定,逐漸也會引導出中的景象的產生。  

  我們以前講「ling」(靈)音,「ling」代表絳宮那個位置,發「līng-líng」裡面有個動觸感,「zhong」比「ling」的位置稍低一點。光有「ling」太剛,靠上;光有「zhong」,缺乏「zhong」(中)之體,「中」和「靈」結合到一起,才是真正的竅點,是練氣功神的位置。五元庄練好了,將來要走中脈就比較容易了,用「līng」(靈)-「líng」(靈)開混元竅,混元竅一開,再用「zhong」(中)一通,上下就走開了。就能感覺到肚臍下面有個線下去,從腿正當中一個線直走到腳中趾上去。向上就走到手中指上來了。向下走的線本來走腳中趾當中。因為那沒有經脈線,因此最難通,也最難感覺,又因為腳心湧泉好感覺。正因為如此,以前練氣功便有個說法:中脈是從腳心那起來的,密宗說中脈是個管,當中是紅色外面是藍色,那實際都是意念作想,是不對的。真正的中脈可不是個管,它相當於在胚胎學裡講的體腔的那個中軸。道理一懂,走中脈就好走了,混元竅不開光用意念想感覺不到,混元竅開了之後,拿這個「zhong」(中)一拉,就全有了。不然可以先不練四肢這兩路,先走氣層。  

  通過發「zhong」(中)字音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發音的音調,「zhong」(中)發得太高,音就不圓,就說明氣量不夠;音發的太低,氣又會滾動,「zhong」發的要很平和,很圓活,然後再按自己發「zhong」(中)的音調來定發其他音的音調。  

  十、要點小結  

  (一)此式之彎腰是拱腰,即腰部上突。注意收小腹,縮會陰、腰部放鬆,腳趾尖一直上翹。兩手在聯絡四臟過程中相接之處,最好做到似接非接,那樣會氣感倍增。  

  (二)纏手時,要有兩手似有微絲相連而纏綿不斷並不斷向混元貫氣的意念,本式兩手在軀幹的運行路線旨在聯絡心、肺、肝、腎,所以手到之處,意念要深入於內,不可僅在皮膚上運行。  

  (三)初練此式時,應直立發音,即掐脾土訣點章門穴後即慢慢直立身體,至體中正後即可吸氣發音,或者當兩手沿肋回至心口相接時身體直起,然後兩手相接下行,相接之拇指至肚臍外分,兩手掐訣拇指點章門後再吸氣發音。待發音熟練,於發音時中宮脾部有了明顯的音符振動感後,再行按拱腰體式發音。否則開始即拱腰發音,中宮的音符振動感不易產生。無論是直立發音還是拱腰發音,都要求訣指(拇指)指腹點章門,且訣指直對身體,不可歪斜,更不可將其他手指靠在身上。發音時拳面始終對向地面,手背向前,大小臂放鬆靠於體側。直立發音時,腕部打折,拱腰發音是時,肘尖盡量指天,但腕部不打折。  

  (四)調動思之情緒時,用意念來思念鼻端即可。  

  十一、總結  

  脾在生理上主消化與水谷精氣的運化,有敷布四肢清陽之功能。由於脾主意念,故於傳統功法中,無論是在「水火既濟」、「心腎交通」之過程,還是「情性相合」、「肝肺相親」之過程,都需藉助脾之意念。智能氣功認為脾之位是混元位的一部分,因此心、肺、肝、腎四臟之真氣與混元真氣混化,與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功的動作主要是往返於四臟,因而不僅強化了脾臟之形、氣、神之功能,而且強化了四臟與混元竅的聯繫,是五臟臟真之氣混化為一整體的關鍵一步,本式也是五元庄關鍵性的一節,需認真領會。  

  十二、練習、體會、提問

  第八式展臂護日月轉目煉肝魂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手訣、情緒、發音三者的協調配合  

  2.本式的動作、意念與習練本式所起主要作用的內在聯繫  

  3.對本式的全面、細緻、深入的體察及有關理論知識的內化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  

  三、簡介本式的動作簡單,從各稱中就可以領會到習練本式的主要動作及所起的主要作用。本式主要練肝,非常重要。本式中有的意念、動作是促進混元位之生髮功能的關鍵之舉,有的發音所產生的振動,又是借肝氣打開中宮混元竅的訣竅。因此,對本式需認真、深入的習練。  

  四、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方,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天目:以兩眼內眥連線為底邊向上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頂點處。  

  照海:在足內側面,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上星:在頭前部,頭部正中線上,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  

  日月:在上腹部,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肝訣:大指壓三、四、五指指甲,並將其圍成的指環彈圓,二指直伸。  

  五、與肝有關知識介紹(示範)  

  解剖學中對肝的位置的描述:肝主要位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只有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區,大部分為肋弓所覆蓋,僅有腹上區左、右肋弓間露出,並直接接觸腹前壁。  

  解剖學中對脾的位置的描述:脾位於左季肋區,恰與第9~11肋相對,脾的長軸與第10肋相一致。正常情況下脾在左肋弓下不能觸及。  

  肝在腹腔中,上臨膈膜。位在兩側脅肋內(在現代醫學中左肋內是脾臟,有貯藏血液與生淋巴球及噬菌體之功能。與中醫理論「肝藏血」、「肝者將軍之官,使之以候外」之功能符合,故我們把它視為肝。中醫理論也有「肝體在右其用在左」、「肝主兩脅」的說法)。標位在期門、日月穴。  

  肝主筋,身體里的筋包括肌腱、部分神經、肌肉的筋膜和一部分結締組織。肝為少陽之臟、主魂靈,主生髮氣機,具有生髮之功能。生命體中氣機的生髮就是由肝臟來主管來統帥的,肝屬木,木有柔和之性,要很柔和才能生,不柔為僵,柔是肝的正常之性,正常的柔中具有剛陽之氣,真剛要特別柔軟。如好的寶劍可以削鐵如泥,可圍在腰中做腰帶,就因為它柔才可以剛,不柔之剛則脆、易折。肝主身體內的剛陽之氣的生髮,所以對於肝臟來講,要求人性格要柔,能忍耐,不急燥。肝主情緒為怒,肝的氣化為生,主生氣、生長、生成、生育。肝受到怒的剌激能生氣,能把生髮之氣調動起來去增強肝臟的功能。肝氣需要生髮,但還需要調達疏散,去營養周身,所以肝又主調達發散。如果肝生髮的氣多了,運不走,淤結住就會難受,甚至得病,若能在練功時,主動自覺地製造點怒氣,便能幫助肝臟氣機的生髮,再隨著練功的動作發散出去,就能起到營養周身的作用。肝開竅於目,與眼睛有關係,所以用瞪眼轉目來練肝魂。肝的聲音為呼,肝生了氣,人容易大聲呼喊,所以在練肝功發音時要有帶怒氣呼喊的意思,不能細聲細氣和風細雨的。  

  六、情緒配合  

  肝之情緒為怒,怒有助於氣之生髮,氣機上沖,俗稱生氣。激怒失控時外部表現會立眉瞪眼,面紅耳赤,直至怒髮衝冠;內部則氣血散亂,可以導致吐血、嘔吐、腹瀉,嚴重時能致人死亡。亦有人怒後氣生髮而不能正常運化,怒而多郁,在體內生髮之氣不能正常運化而呈現壅結之病態。練功時意想作怒,此怒可控,氣生髮而不淤結。肝主調達,練肝功時胳膊展開,通過本式使之運化全身,從而強化練功效果。如何引發自己怒的情緒呢?眼睛一瞪,再從眼裡邊一抽一緊,帶著外眼角往上一挑,怒的情緒就有了。  

  七、動作講解  

  本式分為五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左手掤出,左轉點指;第二部分:右轉左手點指;第三部分:右手掤出,右轉點指;第四部分:左轉右手點指;第五部分:掐訣發音。

  第一部分:左手掤出,左轉點指(示範)  

  講解:接上式,鬆開脾訣,成掌心相對,指尖向前,指尖引動兩掌向腹的前下方伸出,當伸至兩大臂放鬆至於體側時,兩小臂交叉合攏:右小臂在上,掌升至左乳部位,同時左手掌心向內收至右肘下,左手指尖不能超過右肘尖。然後右手從左乳房部位斜行下落至右肋部呈橫掌,按住期門、日月穴,掌的下緣與肋弓相平,中指尖不超過體中線。與此同時,左手變陽掌,虎口帶動掌臂從右肘下向正前方掤出,與肩等高,目視食指端,體隨臂運行,以臂帶動向左轉身,至90°掐肝訣,繼續轉身,左臂直指正後方,變陰掌,變陰掌同時肩帶動掌腕微回縮,然後指尖帶臂向外點出。一縮一點,共點八次。掌指向後點縮時,要配合兩肩部的伸縮,掌指回縮時,肩往回收,對側肩微前扣,帶動臂掌按肋,外點時按肋之掌微松,肩關節微後收,好像往對側肩部傳動,外點臂的肩、掌指都外抻。(體會)  

  第二部分:右轉左手點指(示範)  

  講解:點指八次後,以臂帶動身體迴轉,至體左側90°變陽掌,轉回到正前方,再轉向右側至90°變陰掌,繼續轉身的同時屈小臂,掌臂直指向正後方。左臂帶動掌腕微回縮,然後指尖帶臂向外點出,一點一縮,共點指八次,點指的詳細要求見第一部分,左小臂外展伸直,迴轉至90°變陽掌,掌臂帶動身體迴轉至正前方。(體會)

  第三部分:右手掤出,右轉點指(示範)  

  講解:左手回收到右胸前近乳部,右手沿腹橫向左肋部,轉成陽掌,置於左肘下方,右手中指尖不過左肘尖。左手鬆開肝訣,斜向左側肋部的期門與日月穴回收,掌心敷於肋部,與此同時右掌從左肘下陽掌向前掤出至正前方,與肩等高,目視食指端。以臂帶動向右側轉身,至90°掐肝訣,繼續轉身至身後,變陰掌,掌指向後方點出,一點一縮,共點八次。(有關動作講解見第一部分)(體會)  

  第四部分:左轉右手點指(示範)  

  講解:八次點指後,以臂帶身迴轉至右側90°變陽掌,轉回正前方,再向左轉至90°變陰掌,繼續轉身屈小臂,掌指向正後方點出,一點一縮,共點八次。小臂迴轉外展,伸直至90°變陽掌,迴轉至正前方。(有關動作詳解見第一、二部分)(體會)  

  第五部分:掐訣發音(示範)  

  講解:右手落肘回收,掐肝訣並將其指環扣於日月、期門處,左手變成肝訣,扣日月、期門處,指尖向下指地,大臂自然放鬆,自然吸氣,呼氣發音,發「tü-ju-ling-」音,共五次。(體會)  

  八、意念(體會)  

  習練此式從始至終都要有怒的情緒。兩手交叉合攏時要有向身體內攏氣的意念。點指臂回縮時,對側掌按肋,意念送入深處,好似把通過點指臂回縮時引回的氣深入肝部,使外氣入內以養肝。外點時按肋之掌放鬆,肩關節微後收,好像往對側肩部傳動,外點臂的肩、掌指都外抻,似乎把肝氣通過點指臂的外抻引肝氣內通於外。此式要求目不轉睛看著食指端,注意力從肋部的日月穴上合於頭部的上星穴(鼻中線直入髮際一寸),意念也要帶上照海穴。以兩眼內眥連線為底邊向上連成等邊三角形,意念集中到以此三角形為底向頭內所形成的正四面體的頂點處,然後,兩目集中看著食指端,天目穴就會自然地起變化。當左右換式,右手從右肋部推向左肋部,意念把肝之氣推到中宮混元位地帶。若連續做左手亦然。  

  九、發音

  「tü-ju-ling—」(tü-拘-靈—)(示範、講解、體會)  

  「tü」這個音是噴氣音,用舌尖先頂在上齶上,用氣流把抵點在上齶上的舌尖一衝,「t」就發出來了,發「ü」要變撮口,但不能撮的太多,發「t」的同時變撮口,「tü」就發出來了,「t」、「ü」不能分開,要一起發,才能體現肝臟的剛陽和開展之性,發音要輕但要有爆發的力量。肝臟是剛陽之臟,中醫里講:「肝者將軍之官,使之以候外」是對外的,所以過去技擊時發「tü」、「tuo」(托)向外發氣打人會非常歷害,再如念「ta」(塌)音,這些音都是引氣外開、外沖的,發「t」氣是往肝上沖的,而五元庄中練肝發音不是把氣外沖,而是要促使氣機生髮、開展,但又不能使氣全部外散,因此在發「t」音時,後面加上個「ü」為的是使氣回收,使之不外散。發「tü」時,兩肋、心口部有振動感,也牽動脾宮,右肋更明顯,細體會從生殖器周圍也往回動,因此,發「tü」要短促,不宜太長,發的太長就變成「ü-」了,肝本身是往外開散的。音發的太長生髮、開展的作用就小了,而成了收的作用了。發「tü」是肝氣往外開發的,一發音,用意念帶著氣往外開發,作用就更強了。  

  「ju」(拘)關鍵主收,發音時,嘴角往一塊擠,要求當中擠,兩頭開:口的當中部位往裡擠,口唇是開的,喉部是開的。一發「ju」氣是從肝臟往混元位揪,往當中擠,往混元竅聚,還拉著腎也往這裡聚,如果要往混元竅中聚氣,就發「ju」(拘),「拘」就是「聚」的意思。如果發音時配合意念也往混元竅聚氣,作用會更強。「ju」與「tü」發音法基本相同,只是「ju」(拘)嘴合攏的多一點,目的是把氣壓一壓,肝氣不致升發太過,使肝氣收攏往混元竅走,因為肝主升發,如若肝氣升發太過,致肝氣橫肆,那樣容易生氣發怒,所以練肝還要把氣收住。  

  發「ling」(勒英),是要牽動臟真混元氣往當中走,往中宮上走,而且還牽動神。肝藏魂,靈和魂有很大的關係。發「ling」音最好是一聲轉二聲,即「līng-líng」。發音時心下混元位會產生一種振動,振動點即混元竅,相當於舊說絳宮所在位,是古功法中練氣化神之所,我們可集神於混元竅位而聚氣於此。此竅是練五元庄關鍵之所在,發「靈」一聲轉二聲可以幫助開混元竅,但練肝這一髒的時候,發「tü-ju-ling—」音不要往「líng」上轉。發「ling」音需心存目觀,發「ling」音時,意念應有「靈」的含意,這個「靈」是「靈通」、「靈明」的意思,是魂的作用,但發音時重點不是要魂意識的作用,而是要體察兩邊肋和混元竅的下面這三點所連成的月牙似的部位,實際是「心如偃月」。發音時想到這裡很靈明,念「ling」的時候,意念里是個「靈」(líng),肝的靈光集中到那練靈明,當然這個靈還可以往上升。因為肝藏魂,魂屬陽。魂是意識活動的一部分,必須要靈,魂不靈、獃滯,人表現呆傻(俗稱魂丟了),甚至危及生命活動。  

  十、要點小結  

  (一)習練本式從松脾訣即要睜眼,到發音時方可閉目,做動作時要瞪著眼睛,最好不眨眼睛,流眼淚也不要管,這樣一方面練目力,再有另一方面是練肝的剛直之性,練魂的剛陽之性。點指時瞪眼看指甲,翻掌運轉時要看指肚。  

  (二)因為肝主筋,筋要舒展,肝氣要通暢、要調達、疏散,練肝這一臟做動作時也要舒展、調達,以符合肝之特性。  

  (三)掌指向後點縮時,要配合兩肩的伸縮。掌指回縮時,肩往回收,對側肩微前扣,帶動臂掌按肋,意念送至深處,使外氣入內以養肝。外點時按肋之掌微松,肩關節微後收,好像往對側的肩部傳動,外點臂的肩、掌指都外抻,似乎把肝之氣內通於外。  

  (四)舊時有個開天門的咒是「我今請得三光照」,有人便以為有太陽神、月亮神、星星神,要請這些神來幫助開天門。實際上這是古時練功人用的一個隱語,身體上左右都有日月穴,左為日,右為月,上星為星,日、月、星這是「三光」,「照」實際是指照海穴,練功時注意力從肋部的日月穴上合於頭部的上星穴(日月穴與上星穴形成的三角形為大三角),同時意念也要帶上照海穴,這稱為日月星三光照。同時還要照顧到小三角(以兩眼內眥為底邊向上形成的正三角形),意念集中在以小三角為底向頭內形成的正四面體的頂點處,這樣兩目集中著看指端,天目穴就自然起變化了,意念集中在四面體的頂點處,對於開天門、開天目都有極大的幫助。  

  (五)當左右換式,右手從右肋部推向左肋部時,意念把肝之氣推到中宮混元地帶。這是融肝氣於混元位,促進混元位之生髮功能的關鍵一舉,切勿等閑視之。若連續做左手亦然。  

  十一、總結  

  此式主要是培益肝臟之形、氣、神,尤其發「ling」(靈)音時,心下(舊說之絳宮部)會微微振動,此系借肝之氣打開中宮混元竅的決竅,曉此位置,方能自覺地把五臟臟真之氣聚於該處進行混化。  

  十二、練習、體會、提問

  第九式伸縮開肺氣悲心益魄身

  學習重點和難點  

  1。手訣、發音和情緒三者的協調配合  

  2。本式的動作、意念與習練本式所起主要作用的內在聯繫  

  3。對本式全面、細緻、深入的體察及有關理論知識的內化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  

  三、簡介本式主要練肺,是五節正功中最後的一節,五節正功中,首先練心,心主神,最後練肺,肺主氣,這樣前後結合之目的是神氣同練。  

  四、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雲門:在胸部的上外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中府:在胸部的上外方,去任脈6寸,適時第1肋間隙。  

  肺訣:第四指直伸,大指壓在二、三、五指指甲上,盡量多地掩住指甲。  

  複習:玉堂  

  五、與肺有關知識介紹(示範)  

  解剖學中對肺的位置及形態的描述:肺位於胸腔內,縱膈的兩側,分為左肺和右肺。左肺因心臟偏左,較右肺窄而長;右肺因膈下有肝,較左肺寬而短。  

  肺在胸中兩側,上(肺尖)到缺盆中,下到膈膜,隨呼吸而張縮,肺底可隨膈肌運動而升降。標位在雲門、中府。  

  肺主一身之氣,主皮毛,主呼吸與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即魄)。肺主於後天呼吸之氣,同時和心共同完成真氣向全身各部的輸布。肺的呼吸之氣是後天之氣,但它和先天之氣緊密相連。練氣功必須把後天呼吸練得越來越慢,逐漸變得深細勻長。這樣通達真氣的效果才好,五元庄不把調息作為主要內容。但五元庄要呼吸、發音,必須注意呼吸的調節。發音時吸氣要用鼻自然吸氣,要把氣吸滿:膈下降,腹部凸起來,胸抬起來,肺尖舉起來。但不要吸得全滿。肺在聲音上是哭,因為肺在氣化里主於收,收斂不張揚;當肺氣受拘束不通暢,開不了時就出現哭,哭能幫助肺氣的收。肺主情緒為悲,悲時氣是往裡收的。  

  六、情緒配合  

  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配合悲的情緒,肺主一身之氣的敷布與調節,而悲嘆之情有助於氣的收斂,悲通常表現為面部深沉,有哭像但不是哭泣,哭泣則收斂太過,哭泣往往多伴有咽噎現象,會導致氣之消散而使之心神受傷,故有「悲則氣消」之說,實際練時意作悲情是悲憫而非悲哀,因而心神無損,只可助氣之內收,並增強肺之肅降之功。本式配合情緒之悲就是悲天憫人之悲,所謂悲天憫人,佛家叫大慈大悲(悲是救人出苦,慈是讓人得福)。本式之悲是見人受苦心中難過而產生同情憐憫心之悲。這可用臆想喪氣來造想悲情,但不是自己喪氣,是看到對方有喪氣倒霉的事,很悲慘,希望他好起來的一種心情。  

  七、動作講解  

  本式動作分成三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掐訣上升,肩前轉圓;第二部分:外展回收,肩前轉圓;第三部分:外彈回收,轉圓發音。第一部分:掐訣上升,肩前轉圓(示範)  

  講解:松訣轉掌心向上呈橫掌。掐肺訣,兩手四指於胃部相接掌心向上,沿任脈上升至心口轉掌心向內,上升至喉部,大臂呈水平。大臂微展向後,兩小臂帶動肺訣訣指沿鎖骨外拉、張胸、拱手腕,指端外開至肩頭(雲門、中府處),肺訣之指掌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劃圓,先沿外、下、內、上的方向轉三圓,再反方向轉三圈,轉時以肘帶動,注意肘勿下落,最好不要低於肩的高度。(體會)  

  第二部分:外展回收,肩前轉圓(示範)  

  講解:兩小臂向上劃弧外展,兩臂落成一字平肩,掌心向上,兩肩胛骨內縮向脊柱擠合,手腕回扣,訣指向上指天,兩臂要直。爾後隨腕放鬆,指外伸時兩肩胛拽開。大臂不動,小臂從上方回收,訣指收至肩前,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劃圈,先沿上、內、下、外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轉時以肘帶動,注意肘勿下落,最好不要低於肩的高度。(體會)  

  第三部分:外彈回收,轉圓發音(示範)  

  講解:兩臂向斜前方彈出,兩臂伸直,掌向上,轉掌心向內,同時腕內扣,兩手訣指相對。兩臂向內合攏,至體前兩手四指相接,虎口略低於肩,兩手回收,四指收至膻中上方(玉堂穴稍下)。肺訣掌指上升至喉部,大臂要平。大臂微向後展,兩小臂帶動肺訣指沿鎖骨外拉,張胸、拱手腕,指端外開至肩前之雲門穴。肺訣之指按於雲門穴,以肩、肘帶腕、掌劃圈,肘沿後、下、前、上的方向轉圈,共轉四圈。轉第一圈時發「sang」(桑)音,第二圈前半圈發「si」(嘶)音,而後快吸氣發「si」音(舊稱此為「倒吸『嘶』字加氣罡」),第三圈發「song」(松)音,第四圈自然吸氣。重新轉四圈發音。然後反轉兩個四圈,發音同前。然後鬆開肺訣,兩大臂從兩側下落,手與小臂從胸前自然下落至體側,向前平伸,掌心向上,指尖向前。(體會)  

  八、意念(體會)  

  習練本式從始至終都要有悲的情緒,訣指在體前上升及在肺尖處轉圈時,意念要深入到體內。轉圈時,意念重點放在兩肩上。手往兩側展開及回收時,意念注意肺訣訣指的指腹,並要有訣指挑著氣的意念,手向斜前方彈出時,也要有通過訣指把氣帶出、拉出、拔出的意念。  

  九、發音

  「sang-si-song-」(桑-嘶-松-)(示範、講解、體會)「sang」(桑)是「s」(嘶)加個「ang」()。「s」本身有使元氣升發的作用,但如果加上「a」就成了「sa」(撒),氣就無法升發,而把氣撒了,本式是練肺,要保證肺氣的消降和開散的雙重作用,因此發音用了「sang」音,「s」加「ang」——「sang」這樣即保證了肺氣的開散、升發,又保證了肺氣的消降。「sang」(桑)音發得要慢:「s-a-ang—」,「s」是齒音,發得長一些,重一些,這樣發音符合肺氣的向周身敷布的意思,對肺振動的才多,如果發快了,就不能振動到肺。過去有人生氣了,就用念「南海大士是觀音,觀音菩薩真慈善」來使氣消降和開散,「真慈善」的「慈」(ci)有往下降氣的作用,「善」(shan)的「an」(安)音能使氣開散。  

  「si」(嘶)發的要細,牙齒微微閉合,僅留一點縫,呼氣、吸氣發音都可以。當倒吸「si」時,舌尖往前一頂,同時快吸氣,要短促,這樣從丹田到腹都可以往裡邊一綳,就把丹田氣加足了,這樣就把肺氣(後天之氣)、丹田氣(先天之氣)連繫到一起了,原來的口訣是「倒吸『嘶』字加氣罡」,發「si」音時倒吸氣,倒吸「嘶」字加天罡之氣。這個音不能多發,一般連續發不能超過四個,最多也不能超過九個,發這個音的關鍵是:牙齒並上,僅留一點縫,舌頭尖往前一頂,快吸氣,要短促。  

  「song」(松),肺主魄,魄是神的一種表現形式,相當於現代醫學講的生命反射之類的神經活動。氣功認為魄屬陰,與有形之體緊密結合。練氣功形體必須放鬆。氣才能容易放鬆,因此發肺魄之「song」(松)字音,意念有形之體:皮、肉、筋、脈、骨、內臟等都要放鬆,然而背部第三胸椎下的身柱穴放鬆是關鍵,身柱穴與肺密切相連,又是一身之支柱(因其與肺魄相關),所以在念「song」(松)字音時,要注意身柱穴放鬆,該處一放鬆,全身自然隨之放鬆。發「song」(松)字音也是往中走,但發「song」音不是往混元竅那裡走,而是往身柱穴那兒(即中醫講的肺和脊柱間的地方)去。從「si」到「song」收尾時要有往回收的意思,發音到結尾只有氣流沒有聲音時,變「sōng」(松)為四聲的「sòng」(送),但「送」的聲音不出來,意念送到身柱穴那兒,使全身整體的放鬆。  

  十、要點小結  

  (一)訣指在肺尖部劃圓時加以注意,一是大臂勿下墜,肩部放鬆;二是意念要注意訣指與肩頭相合,這是沖開肩鎖結之訣竅,只有肩部與肺尖氣機充實且暢通無阻,肩頭氣光才能出現,舊稱兩肩頭與頭頂之氣光為「三盞性燈」。  

  (二)第一、二部分中轉圓都在肺尖部,但訣指都不接觸身體,第一部分中轉圓先沿外、下、內、上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第二部分轉圓方向與之相反。第三部分中轉圓訣指點在雲門上,肘沿後、下、前、上的方向轉兩個四圈,然後再反轉兩個四圈。  

  (三)第二部分是在兩肩胛向內擠合時扣腕立指,氣在臂肘之背側(即陽面),有酸脹感。第三部分是兩臂直伸斜前方,腕內扣,平指內伸,肩胛骨處在向外拽開之勢,氣在臂之內側(即陰面)有酸脹感,兩者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練時要認真體會。  

  (四)發倒吸「嘶」字音時,要舌尖抵緊門齒,吸氣短促,丹田自然會猛然間收緊,這是增強丹田氣的有效方法。發「松」字音時,要把精神集中在身柱穴(第三胸椎下)附近,隨發「松」字音,意念導引其放鬆。  

  (五)練本節功時,應有悲憫之心情,以增加肺之「收」的作用。  

  (六)第二部分動作中臂往兩側展開、及回收時,肘要定住,訣指都要有個指天的過程,好像挑著東西一樣,這樣氣感更強,做好這個動作的關鍵是注意肺訣訣指的指腹。  

  十一、總結  

  本節功補益肺臟的形、氣、神,強化肺與混元的整體聯繫,尤其是「倒吸『嘶』字加氣罡」還可以加強肺氣、臟真之氣與軀體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周身混元氣得到充足的供應。  

  十二、練習、體會、提問  

  第二段小結(5~9式)  

  五元庄共十三式,分作三段。前四式、後四式、中間五式分別為一段。中間一段練五髒的五節功為第二段,是五元庄的正功,每一臟一節功。通過動作和意念與發音來強化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使人體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這五式的安排,先從心臟開始,因心主神明。練五臟氣功必須先練神,而肺為最後,因肺主氣,練氣以運全身,前後結合則屬神氣同練。前面兩節是心、腎,按舊說是水火相交之意。後面兩節肝、肺,按舊說有情性相合之意。而意正位於中節,五節功的排列順序,按五行關係則屬相剋之逆行,以體現氣功以逆為用,需知這裡的五臟為用與古典功法中的五行不可同日而語。

  第十式悠悠鶴步運形軀

  學習重點和難點  

  1.習練本式對神意的要求  

  2.習練本式周身各部的協調配合  

  3.對單腿站立穩定度的掌握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三、簡介五元庄從本式開始的後面四節功,主要是通過形神混元的鍛煉,強化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本式動作取意於仙鶴在淺水中行走,是帶有鶴的信息的一節功,本式的動作非常舒展大方,動作雖然較少,但難度較大,是全身性運動的一節功。  

  四、動作講解  

  本式可分為四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提腿動作;第二部分:出手蹬腳,伸手落步;第三部分:抬腿分手,收腿收手;第四部分:結束動作。  

  第一部分:提腿動作(示範)  

  講解:接第九式,重心移至右足,左腿提膝上抬,大腿抬平,小腿下垂微內收,腳尖指地。(體會)  

  單腿站立不易掌握平衡,要想掌握好平衡,首先精神上要放鬆,因為只有形體放鬆了,平衡才好把握,而精神放鬆又是形體放鬆的前提。在形體上調整可以抬腿時,微微坐胯,先吐一口氣,把氣打實,氣沉丹田(體會),同時在抬起腳的腳心處稍加意念,防止全虛與全實的出現(體會)。  

  第二部分:出手蹬腳,伸手落步(示範)  

  講解:左腳尖上翹,用腳跟帶著左腳向前蹬出,寓彈勁於其中,在蹬腳的同時,兩手掌心向上,向前伸出,左腿蹬至似直非直時,手掌伸出約臂長的二分之一(體會)  

  左腿蹬直,左足尖畫弧下扣,左腿順勢下落,兩手繼續前伸,左足尖先落地,身體逐漸前傾,右足跟逐漸抬起,左足逐漸踏實,重心隨之由右足轉移至左足,至此時,兩臂完全伸直。定勢要求:重心在左足,右腳跟抬起,腳尖虛點地面,右腿伸直,體微前傾,腰微塌,胸微張,頭微抬,兩臂體前平伸,與肩等寬,掌心向上(體會)  

  第三部分:抬腿分手,收腿收手(示範)  

  講解:保持上體腰微前蹋,胸微張,下頦回收,頭微抬的體勢,身體折胯前傾,兩臂外展,同時右腿後伸上抬,腳尖綳直,至軀體呈水平狀與左腿略呈丁字時,剛好兩臂外展至兩側呈一字平肩,同時轉掌心向下。此時定勢要求:左腿直立,右腿直伸向後,腳尖綳直,腳心向上,兩胯水平,勿傾斜,塌腰,張胸,收著下頦頭上抬,頭與右腳在同一水平線上,兩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上。(體會)  

  兩臂繼續向後展轉,保持右腳心向上與臀水平回收,膝向下落,收胯,縮腰裹臀,大腿近於貼胸,身體逐漸直起,兩手從胯向前掏出。軀幹向上直起,右腿繼續回收,以腰帶動收胯,大腿前抬,小腿與大腿保持接近90°位置,腳腕放鬆,至大腿抬到近水平狀,收腳腕,腳尖轉至向前,兩手收於肋下,掌心向上。(體會)  

  上述二、三部分中僅以左腿為例講解,習練中兩腿交替反覆進行,要領相同。  

  第四部:結束動作(示範)  

  講解:收腿直身後,腳落地,兩腳併攏,兩手自然下垂。(體會)  

  五、要點小結  

  (一)本式動作取意於仙鶴在淺水中行走,故練此功時,心神須格外寧靜、悠閑,動作要舒展大方,故稱「悠悠鶴步」。  

  (二)本式旨在以神運形、馭氣。展翅注意中指,收膝須縮腰裹臀。在提腿前 時須寓彈勁於其中,以展示其輕靈矯捷之姿,展臂、收臂均須輕舒自然,以體現鶴性不爭之態。  

  六、作用  

  強化神意駕馭形、氣的功能,不僅是健美身形之良法,而且是練神入形之門徑。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十一式抖翎心寧四末齊

  學習重點和難點  

  1.以胯的擺動帶動全身整體放鬆的抖動  

  2.通過深入習練對本式理論上所起作用的印證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三、簡介本式動作簡單,習練時要在形體放鬆,意念貫注全身的前題下做動作,本式是通過功法全現了形松意充的內容。本式可分為抖翎、綳臂坐腕、提腳震氣三部分。  

  四、動作講解  

  第一部分:抖翎(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周身中正,百會上頂,松腰松胯,尾閭下垂。以骨盆兩側為動點,前推後擺,帶動軀幹、四肢抖動,兩腳放鬆,站立不動。抖二、三分鐘後停止。(體會)  

  作用:由於以骨盆兩側為發動點,直接牽動兩肋,因而可使混元中的臟真之氣下降入丹田以充實軀體混元氣。因而當臟真之氣未充實於混元竅中時,抖動時會有肋痛、混元竅中空痛及氣不足的感覺。通過抖翎直接調動丹田中的混元氣自然充斥周身,而且可收到丹田、混元混融之效果。  

  第二部分:綳臂坐腕(示範)  

  講解:兩臂下垂,掌心向後,臂伸直,以肘帶動手腕前綳15°,綳臂用力的位置在小臂與手腕的背面,掌背向前,指尖向下。臂後拉至體側,坐腕,掌心向下,前綳與坐腕動作要猛而有力。前綳坐腕重複,共三次。(體會)  

  作用:通過這個動作的習練一方面可以調整全身氣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現自發動作。  

  第三部分:提腳震氣(示範)  

  講解:保持直臂下垂坐腕姿勢,身體中正,百會上領,兩足跟提起,分提三次至最高點,重心在腳掌趾,五指抓地。而後放鬆百會上領的意念,放鬆腳掌,重心後移,直身自然下落,足跟快速自然落地。重複做三次。(體會)  

  作用:通過習練震氣動作,不僅可以使周身氣機平衡,而且有助於氣向更深層次滲透。  

  五、要點小結  

  (一)抖動時必須以胯為動點帶動全身,切不可以臂帶動。能否帶動全身抖動,腰與肩部的放鬆是關鍵。注意不是臀部左右擺動,而是兩胯的前後動帶動腹部左右動,牽動胸與肋部動,而帶動上肢抖動。另外由於兩腿放鬆、骨盆前後動也必然牽動下肢相應地動。抖動時要身體放鬆,精神安寧,意照全身。  

  (二)綳臂坐腕動作要猛而有力,前綳時用力部位在小臂與手腕的背面,後拉時用力部位在坐腕部。  

  (三)提腳震氣動作的向上提身、提足跟,要以百會上領帶動軀體上升。升起後,稍停一會,不得馬上下落,腳要五趾抓地。而後放鬆百會上領的意念,腳趾放鬆,重心後移,自然直身下落接地。這樣有很強的震動感直到頭部。  

  六、作用  

  通過本式的抖動直接調動丹田中的混元氣自然充斥周身,而且促進了丹田與混元的進一步混融。通過綳臂與足跟落地震動全身,不僅可以使周身氣機平衡,而且有助於氣向更深層次滲透,同時還可以避免自發動作的出現。  

  七、練習、體會、提問

  第十二式逍遙起落神貫頂

  學習重點和難點:  

  1.動作與意念的協調配合  

  2.加強對本式所起作用機理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正側兩面)  

  三、簡介本式是整體性動作的一節功,動作非常優美、舒展,本式中掐「鶴咀勁」體現了鶴形中鶴之四種練法的食鶴特徵,因此也是體現帶有鶴的信息的一節功。

  四、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大椎:在背上部,後正中線上,當第一胸椎棘突與第7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鶴咀勁:拇指與中指內含,指腹相對,指腹間距離約一厘米,其他手指自然伸直,亦稱拈花指。  

  複習:百會、璇璣、天門  

  五、動作、意念、作用講解  

  本式可以分別以提左腿和提右腿為代表的內容分成前後兩段,而這兩段內容其要求、要領都相同,故僅以提左腿為代表的內容分成兩部分講解。第一部分:引氣上升,掌托天門;第二部分:逍遙起落,神意貫頂。  

  第一部分:引氣上升,掌托天門(示範)  

  講解:接前式,松腕轉掌向內,兩手內合至小腹前變陽掌,中指相接,保持陽掌,體前上升,上升至混元之部位時,重心移至右足,提左腿,左腳跟抬起,第四、五腳趾虛點地。兩掌上升至璇璣穴處,掌繼續上升的同時肘自然下落,爾後兩掌一邊在額前上升一邊分掌,先轉指尖向外,再兩掌跟分開,轉指尖向後,繼續轉掌上托,兩臂上伸到似直非直,兩掌在頭頂前上方,掌心向上,指尖相對但不接觸,成托天掌。(體會)  

  意念與作用:腳的第四趾的外側與膽經相連,通過第四、五指虛點地使得膽經與地氣相連,會引氣上沖至頭,同時兩手在體前上升,意念中也要引氣上衝天門,兩手到頭上方上托時,要閉目內觀中指之間的藍天,通過這樣的動作與意念的配合,目的是引動肝膽之氣、體內之氣衝破天門,沖開腦竅。  

  第二部分:逍遙起落,神意貫頂(示範)  

  講解:掌臂從兩側下落與肩平成一字,掌心向下,松肩、墜肘,坐腕兩臂繼續向下飄落。同時,百會上懸,身體保持中正下蹲。至兩臂與軀體成15°時,兩手掐「鶴咀勁」,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掌指體側上抬,兩腿隨之慢慢直立,兩腿完全立直時,兩臂成一字平肩,然後放開鶴咀成陰掌。反覆落起三次後,第四次下落時,左腳放平。兩手順勢從體側向體前合攏,至小腹前,轉掌心向上中指相接,身體立直,兩腳併攏站立。(體會)  

  意念與作用:做起落動作時意念都要照顧到頭頂百會,上起時,意念中除專註兩手鶴咀,要有收氣之意念外,同時意念中要有隨身體和兩臂的上起引動任脈一線、督脈一線、連著混元竅的身體當中一線上衝天門的意念,通過逍遙起落,神意貫頂動作和意念的配合,其目的主要是引氣上衝天門,引動中下二田之混元氣充養上田,同時還將全身混元氣引歸於中。  

  六、要點小結  

  (一)第一部分動作中第四、五趾點地是虛懸輕點,不可使之吃力(防其變實),上提之膝蓋不可外撇,否則氣不易上升。  

  (二)第一部分動作中,兩手在混元處相接上升直至兩手至頭前上方上托成托天掌的全部動作舊掌托天門,上升動作要連續,不能間斷,當兩手升至頭前上方上托時,要閉目內觀兩中指之間的藍天。  

  (三)第二部分動作中的起落動作,要瀟洒自如,下降時沉肩、落肘、坐腕而下,上升時肘腕放鬆而升,切忌兩臂直挺而僵。身體隨著上升時,不是兩腿用力,而是百會上領配合收下頦,兩耳根上提,拉動頸部大椎帶動身軀起落,「神貫頂」即指此而言。  

  (四)第二部分中兩手掐成鶴咀勁與身體同起時,意念專註兩手之鶴咀,並配合有收氣之意念。同時還要意念中引動三脈上升:任脈、督脈、連著混元竅的體中一脈。  

  七、作用  

  此式動作旨在將全身混元氣還歸於中,使下、中二田之混元氣充養上田。四肢的動作均為此而設。  

  八、練習、體會、提問

  第十三式混元一氣連天地

  學習重點和難點  

  1.對本式動作、意念要求的熟練掌握  

  2.對本式深入、細緻的習練體察  

  教學過程  

  一、組場(交待學習內容,複習前一節)  

  二、示範動作  

  三、簡介本式是五元庄最後的一節功,習練本式的主要目在於調整周身氣血,引動體內外混元氣收於身中,並歸於混元。本式動作簡單,但很關鍵,習練中需認真體會。  

  四、有關手訣式介紹  

  定印:兩手自然重疊,掌心向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大指輕輕相接,此手式即稱定印。

  雙環定印:兩手大指與二指成環,掌心向上,兩手重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大指端相接,此手式即稱雙環定印,舊稱彌陀定印。

  複習:混元合印手

  五、動作講解  

  本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天地交合;第二部分:氣收混元;第三部分:發音收功。

  第一部分:天地交合(示範)  

  講解:接上式,兩手上升至混元位,成定印手,兩手上升到膻中轉掌心向內。上升到額前轉掌心向外,升至額的前上方,此時掌與額距約10厘米,頭微後仰,兩手左右拉開,兩臂從兩側下落成一字,繼續陰掌下落,手與胯平時,內收兩掌至小腹前,兩手相合,左右重疊成定印手。此後重複上述動作,共三次。第三次兩手於小腹前相合重疊後,不變成定印手,而是變成雙環定印,上升至混元位。(體會)  

  第二部分:氣收混元(示範)  

  講解:轉左手掌心向下覆於右掌,兩手中指尖大約齊於對側腕橫紋處。而後兩掌臂向兩側拉開,順勢轉兩掌心為斜相對,以肘帶動外展至一字平肩,掌心向上,然後兩臂掌向上劃弧,至額的前上方兩腕相互交叉,下落的同時左手在上逐漸呈立掌,右手在下呈橫式陰掌。兩手沿中線下落至混元位,成頂天立地掌。然後,右手轉掌心向上,左手鬆腕合覆於右掌,而後掌臂拉開,重複上述動作,共做三次。第三次兩手落至胸前成頂天立地掌(體會)  

  第三部分:發音收功(示範)  

  講解:鬆開掐訣雙手,左手覆於右手,兩手拉開,中指對於對側第四指根,兩手相互握住成混元合印手。端身正立,自然吸氣,呼氣發「qing」(清)音,共發五次。靜養片刻,然後兩手分開,還原體側,睜眼,收功。(體會)  

  六、要點小結  

  (一)習練此式要求睜眼,直至發音前方可閉目。  

  (二)第一部分動作中兩手定印上升時,兩拇指不可抵緊,同時要意念注意兩大指端之相合處。至額前上方兩掌拉開時,注視兩手先後拉開順序,要用目之餘光照顧兩手分開下落動作,兩手體前上升時尤需注視兩手動作與姿勢,第二部分動作也是如此。  

  (三)第二部分動作中,當兩手至頭前上方時,亦尤需注意注視兩手動作與姿勢,必要時頭可微仰,但不可過,否則影響氣機。

  (四)第二部分中發「qing」音時,需安靜體察,以收氣歸於混元位。  

  七、作用  

  本式主要作用在於導順全身上下內外之氣機,使氣內歸於混元位。  

  八、練習、體會、提問  

  第三段小結:(10~13式)  

  五元庄共十三式,分作三段。前四式、後四式和中間五式分別各為一段,後四式為五元庄的第三段,主要是通過形神混元的鍛煉,強化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

  附:五元庄功法特點簡介

  五元庄練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混化,使之歸於混元。由於五臟深藏於內,且常人的意識活動難以支配其活動,所以欲主動、自覺地強化其功能,五元庄一方面利用了與之相關的經絡效應——動作的安排,另一方面利用了人的整體性中與五臟相關的部位——手上的五臟分布——手印法和與五臟相關的發音和意識的想像,這與密宗的身密、口密、意密相彷彿。下面分述之:  

  一、手印法  

  1.什麼是手印法:手印法是佛門的稱謂,道家稱之為掐訣。我們為了方便仍借用其稱謂。手印法是練功中手或手指結成的一定形式。  

  2.手上規律的分布:過去曾把掐訣(手印)說得非常的神秘,當成「招神驅鬼」的手段。其實掐訣並不神秘。中國古典人體生命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以五臟六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而組成人體的各部分又可以反映整體生命運動狀況。也就是說,全身的信息可以在身體的某一局部表現出來,如功法學上介紹的幾種常用規律:五臟六腑規律,十二地支規律、十天干規律、八卦規律、五行規律、天地人規律等即是如此。  

  3.掐訣的實質:過去把掐訣視為很神秘,其實掐訣並不都那麼神秘。在中醫氣功理論中,手的五個指頭有六條經絡分布,手指端有經絡的「井穴」,五個指頭的指腹又分屬五臟六腑。一般而言,手指的氣血流行比較暢通,感覺比較敏銳(現代科學也證明了手指的生物電變化受意識的影響最明顯)。經絡敏感實驗證明,在入靜狀態下壓迫經絡的井穴,可使非經絡敏感人變成敏感人。所以我們認為掐訣,其實質主要是刺激不同經絡或內臟所屬部位來增強人體內部氣化、氣血運行,以及人體與大自然的整體關係,從而增強練功效果。用這一理論指導實踐,依據不同經絡、臟腑的練功需要,安排掐訣部位,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4.五元庄的掐訣規律:五元庄所用手訣,運用五臟六腑規律,有兩種方法,一是開指法——用哪一臟(多與腑合用)即閉其餘之指,空留所用之指。二是閉指法——用哪一臟時即用指掐訣在該臟所屬部位,若用脾臟即以中指掐之,五元莊主要採用空指法,只有心臟的手印比較特殊,綜合了兩種方法。五元庄功法練五髒的式子中,每一式都有一個結印的手式,各有不同。它不同於過去宗教的結印,而是根據人體局部反映整體的理論,按照手上的五臟六腑分布規律來結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調動每一臟腑的氣機,以加強這一髒的功能。  

  二、發音法  

  1.發音法的內涵:發音即古法的音符密部,屬口密,指念一定的字或句,又稱念口訣或念真言,古典氣功把練功的發音叫「念咒」,佛家稱「陀羅尼」,古典氣功依此練功最典型的是「太上玉軸六字真言」,即呵、嘶、呼、噓、嘻、吹。此法在道家的吐吶導引門中最多用之。也有用五音:角、征、宮、商、羽者,道家的小鍊形則是從此化裁而出。以上兩法均以五臟為對象,佛門則有唵、嗎、呢、叭、咪、呬 以及唵、嗎、呬之字訣,則屬三田共振。至於武術氣功與硬氣功的升氣、降氣、發氣叫力以及開合,各門派用法均有師承,稱謂各有千秋。

  2.念咒(發音)的實質:「念咒」(即練功的發音)並不神秘。很多人甚至不少練氣功的人由於不懂得其中道理,對念咒很崇拜,認為念咒可以「消災去病」,甚至可以招神驅鬼,披上了深厚的封建迷信的神秘色彩,把念咒之作用歸於精神,其實念咒之作用在於功夫,有用咒之文義以澄心集神(自己的精神)者,有用其音以激發氣機者,五元庄的發音是依據後者。其實咒的來源是練氣功的人在氣功態中依據練功或治病的需要而發出的指令性音聲,是練功者功能的表現形式,所以能起作用,關鍵是在於練功者的功力,是練功者心注一境,積極主動地運用意識的結果,古人講:「一點靈光便是符(練氣功有一點光了就是符),人間錯會墨和(人們錯誤地認為砂當墨畫出來的才叫符),古仙不肯分明說,迷卻多羅大丈夫。」沒有功夫,畫出的符也不起作用,咒語再好也不靈,有了功夫,不用咒,只發功,也能收到祛病除災的效果。 

  3.念咒(發音)的作用:用氣功科學的觀點剖析念咒(發音),它還是有很多作用的。  

  A.念口訣發音也是一種意守的方法,可以使精神集中,消除雜念。因為反覆念口訣(發音),促使腦子不再想別的問題,從而達到精神的高度集中。  

  B.口訣中的良性詞句有自我暗示的作用。  

  C.我國語言的音韻有平聲、仄聲之分,開口呼、合口呼之別。在氣功學中,一般來說平聲統領氣機上升;仄聲引導氣機下降;開口呼音有助於氣機的開張;合口呼音促進氣機的翕合。巧妙地運用這一規律發音,能加強氣機升降開合。  

  D.我國語言發音中有九音次第不同,如唇音、齒音、舌音,齶音、喉音、舌尖音、舌齒音、唇齒音……。按中醫、氣功理論,不同的發音部分與一定的內臟相關,其發音可引起相應的內臟或內臟相關部位的振動,從而加強內髒的氣化過程。  

  E.當發音有d、t、l、j、r的音符時,都有舌根抵上齶的動作,這一動作可收到交通任督二脈的作用……。  

  4.念訣的三種形式:

  A.出聲念

  出聲念要點:出聲念叫聲誦,念字出聲可激動軀體混元氣,可借聲波振動以影響有關的形體。武功之 發力,其氣剛、發聲多厲而猛,短促有力。氣功養生則發聲柔而長、低而和,音調低一些,振動幅度大,力量強。內臟通得不夠好的人,發聲念氣流振動明顯,效果較好。開始練功時必須先聲念,要擺好口形和舌的位置,發音要準確,聲念有了經驗,有了基礎再默念。  

  分析發聲念:發聲的誦,嚴格地說包括聲音的振動、口型以及發音過程中(各有關部分的)形體的運動,也就是說,發聲引氣,有聲音的振幅,即以聲引氣,也有發聲過程中的形引氣,再有就是意念引氣。 

  發音引氣雖然注重「音」,但音一發必然有這三種引氣方式在其中。在發音時不僅有聲音的振動(聲音的強弱、音色等),同時也有口型、舌、口腔、喉部以至於肺部。面部肌肉這些地方的一系列的運動,這些特定的形體運動可以在腦子裡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也可以引動氣,這樣一來就有了形引氣;另一方面,在集中精神發音的時候,就把精神和形體結合到一起了,這本身也就有了意念引氣在裡面了。  

  聲念,即有聲的念,是以聲音為主,把意念和形體集中到聲音上去了。這樣一集中,就使聲音的振動量大了,能量大了,對有形之體作用就比較明顯。因為從神和形來講,形本身是有形質的,聲音對於有形質的東西的作用是比較大的,所以這樣對形體的影響或者說對體混元氣的影響就更多一點。  

  B.默念  

  默念要點:古稱「金剛誦」或「(氣)誦」念字不出聲,只是自己可以聽到,但需要保持正確的發音口型,默念有氣流。默念要在聲念的基礎上進行。默念氣機變化明顯,不易作用到形。  

  分析默念:默念或氣念,是把聲音和意念集中到氣上。聲音的振動量較小,振動得比較細微,而精神卻集中深入到相關部位的氣上來了。默念雖然不出聲,卻要把口型擺准,沒有聲音仍有點氣流的運動,形體仍要起作用。再用意念一集中,形體的面部運動就牽動了裡面的變化。

  C.心念  

  心念要點:亦稱「神誦」即心存意誦。口無念字動作,也無發音的口型,只是在意識里想。此念法必須是在默念有成效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起效果。  

  分析心念:心念要在默念有成效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起到應有的效果。真正練到心念也起作用,必須有一個認真的、艱苦的鍛煉過程,心念腦子裡想那個音,心裡邊聽那個音,這樣聲音和形體都集中到意上去了。換句話說,聲音和形體處於潛在的地位,不是主要的了。使心念的內容與內氣變化形成了內在聯繫,到那時,身體變化就很大了,對身體周圍的影響就大了。意念熟練了,人這麼一呆,好像別人在給你念,你在聽,即沒有聲音的振動,也沒有口型的運動。  

  以上介紹了三種念音的方式,需知三種念法不同,所激發調動的形、氣、神的層次也不同,不同的音符也可對形、氣、神的不同層次發生不同的作用。五元庄每一臟都安排了三個音符,每一個音符針對形、氣、神的不同層次,可以都是聲念或默念,也可配合不同念法對形、氣、神不同層次進行選擇。  

  5.五元庄的五臟音符:人是由形(精)、氣、神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每一臟腑也有其形、氣、神,不同音符可對每一髒的形、氣、神發生不同的作用。五元庄根據聲音性質不同,振動的地方也不同,對每一髒的形、氣、神都安排了一個音符,引導其氣機的升降開合。見下表:   

  肝心脾肺腎   

  形   tü 心  剛 桑  ei   

  氣   拘  香  夫  嘶  吁    

  神   靈  惺  中  松  英  

  上表第一行的五個音符:tü、心、剛、桑、ei是五臟形的音,走五髒的形,是形中帶氣,以音聲振形而開,開非全開,開而連於中。做法是吸氣時意念注意混元位,發音時意念注意該臟,這樣就能做到從形連到氣。  

  中間五個音符:拘、香、夫、嘶、吁是五臟氣的音,走五髒的氣,是氣中帶形,以音聲振氣而收,收於混元位。做法是吸氣時意念注意該臟,發音時意念注意混元位,這樣就能做到從氣連到形。上述兩行由於注意部位不同,形氣一開一收,更好地與混元竅結合。  

  後邊的五個音符:靈、惺、中、松、英是習練五臟神的音,是發音的關鍵。它不僅連及五臟之氣,而且連及五臟之神,與每一臟神的功用相結合,發音時應主動作意識想像才能起作用。

  上述第一行是形的音,第二行是氣的音,形和氣都是混元氣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形和氣不能截然分開。說形,這是氣的形,形必然帶有氣,說氣,它是形的氣,氣也會連帶到形。這兩個音實際上是一開一合,形的發音開的多,氣的發音合的多,所以,發形、氣兩個音時也要體現一開一合,發形的音時應該呼氣發音,發氣的音時可以呼氣發音,也可以吸氣發音,當呼氣發音熟練後,就應吸氣發音,這樣更符合一開一合。第三行的發音,是以神為主的,同時聯繫到外形和氣,形是由形到氣,氣是由氣到形,神是將形、氣都帶著的。神的發音末尾多個「ng」音,「ng」音都是導引臟真混元氣往當中的混元竅去聚。發神的音,應懂得這個音、這個字的意義,並主動作想,即古之所謂「心存目觀」即指此而言。  

  關於練功發音還有幾點要說明的是:一要發音準確;二要發音和柔,吸氣時要用鼻自然吸氣,口齒微閉,舌尖抵上下門齒縫;三要循序漸進,可先練形之音,再練神之音,若開始就三音同練,會發音不純,感覺不明顯。神不易集中,不易形成規律性,作用反而會小。三者皆純熟可三音齊練,即一口氣呼三個音,每練一個音往往需要半月至一月之久。至三音純熟後,方可默念或神誦。  

  發音時,要注意發音要準確。練發音與練功發音最好分開練。開始練發音時,不配合動作與手訣,先出聲念,當發音的口型比較準確以後,再默念發音,但需保持正確的發音口型,最後進行意(神)念。配合動作練功時的發音,宜從默念發音開始,待發音與動作配合熟練後,再配合出聲發音,最後進行意念發音。當發每一髒的第三音時,要注意該字的內涵與作用。要主動地運用意識,促進其發揮作用,同時要自覺地調動情緒,並以之支配練功的神情。

  三、意想  

  意想即意密,指意中想像,在這裡所講的指意想不同的情緒而言,當練五臟功與發音時,要意想並表現出與之相關的情緒來,所謂假戲真做,即肝怒、心喜、脾思、肺悲、腎恐,為什麼要在練功時發動情緒呢?一是為了鍛煉情緒的可控制性,從而增加意識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情緒來加強五髒的「生長化收藏」的氣化作用,(關於每一臟如何意想情緒參看分節教案)。

  口令詞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全身放鬆。  

  第一式頂天立地合化混元  

  兩手虎口帶動,體前上升,與小腹平,兩臂交叉合攏,掐指環訣,大臂外撐,呈頂天立地掌。

  叩齒:門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左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右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門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赤龍攪海:左、下、右、上,二,三;反轉:右、下、左、上,二,三。  

  舌點下齶:一、二、三;點上齶:一、二、三;點門齒縫:一、二、三。  

  松訣,呈混元掌。  

  吸氣,發音:哦嗡(E?U?ENG)——清——;吸氣,哦嗡——清——;吸氣,哦嗡——清——;吸氣,哦翁——清——;吸氣,哦嗡——清——。第二式暢通毛竅開啟三關  鬆開混元掌,轉掌心相對,指尖向前,兩掌合、開,合、開,合、開。轉掌心向上,上託過乳頭,前伸。  

  指尖向下,掌心外撐、撐、撐。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掌心外撐、撐、撐;轉指尖向上、向外、向下,掌心外撐、撐、撐。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掌心外撐,兩臂外展成一字,掌心外撐、撐、撐。轉指尖向上、向後、向下,掌心外撐、撐、撐。轉指尖向後、向上、向前,掌心外撐。兩臂體前合攏,與肩等寬,松腕,轉掌心相對,合、開,合、開,合、開。

  轉掌心向上,肘臂回抽至胸前,小指外側相合,上托至眉,掌外分至耳側指尖向後,連續轉掌上托至頭頂上方,中指相接,兩臂伸直,掌心向上撐、撐、撐。  

  轉掌心向下,下落。中指點天門。指背相合,正轉:左、前、右、後,二,三;反轉:右、前、左、後,二,三。下按,手放平。上提,兩臂伸直,下落,中指點天門,指背相合,正轉:一、二、三;反轉:一、二、三。下按。手放平。上提,十指交叉,翻轉掌心向上,上舉,揉腕:一、二、三。上撐,體前下落,至小腹前。下按。  

  兩手分開,中指相接。下按,翹腳趾;按、翹;按、翹。掌膝劃圓:前、外、後、內,二,三;反轉:一,二,三。下按,腳趾放平。  

  中指相接,轉掌心向內,升至肚臍,中指點按,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轉掌心向外,兩掌重疊,外推,內合;外推,內合;外推,內合。轉掌心向內,中指點命門,沿腰帶至體側,轉指尖向下,外開,內合;外開,內合;外開、內合。中指向前,至肚臍點按,指尖前伸,指根相合;回收,中指點肚臍,前伸;回收,點肚臍,前伸;回收,點肚臍,前伸,兩掌相合至混元。  

  第三式鶴企四顧神守中環  

  兩手分開。合、開,合、開,合、開。轉掌抱球,磨掌:一、二、三。兩掌撕開提左腿。鶴首推揉:一、二、三。體左轉90°。回中位,體右轉90°踩蓮,兩腳併攏,轉掌下落,腹前抱球。磨掌:一、二、三。兩掌撕開提右腿。鶴首推揉:一、二、三。體右轉90°。回中位。體左轉90°踩蓮,兩腳併攏,轉掌下落,腹前抱球。

  第四式展翅翱翔揉抻彈顫

  轉平行掌,合、開,合、開,合、開。展翅:轉掌心向上,上升至胸,外展,外伸成一字,落肘回收,前合,下落,小臂外開至體側,上起,外伸,回收,前合,下落,轉掌心相對。

  翱翔:外開、小合,開、小合,開、小合,開、小合。成一字轉掌心向下,合、小開,合、小開,合、小開,合、小開。與肩平,開、小合,開、小合,開、小合,開、小合。轉掌心向前,合、小開,合、小開,合、小開,合、小開。兩掌相合於混元。

  第五式喜笑助心神中峰立山根  

  轉指尖向上,成合十手,立中峰指,轉指尖向前,向前伸出,中指上翹指天,小臂回收,中峰立山根。劃圓(左上右下)發音:惺——,惺——,惺——。反轉,惺——,惺——,惺——。中指沿中線下降至膻中,劃圓(左上右下)發音:心——,心——,心——。反轉,心——,心——,心——。轉指向前,掌根至心口,劃圓(左上右下)發音:香——,香——,香——。反轉,香——,香——,香——。

  第六式凸腰強腎志命門連耳門  

  兩手鬆開變腎水訣。小指相接降至肚臍點按,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轉掌心向外,彎腰向下,頭與胯平。塌腰翹尾閭、拱腰扣尾閭,塌腰、拱腰,塌腰、拱腰,塌腰、拱腰,塌腰、拱腰,慢慢直起。小指沿腰帶向前至肚臍點按,沿中線上升至胸,轉掌心向上至旋璣,小指向前併合,升至眉間,掌根分開,小指內收點眉間,沿眉下眼上外開至耳尖,下經耳輪腳入耳,轉掌心向前。頭後仰,翹尾閭,吸氣發音:欸——吁——英——;吸氣,欸——吁——英——;吸氣,欸——吁——英——;吸氣,欸——吁——英——;吸氣,欸——吁——英——。小指耳內振顫。  

  第七式纏綿中宮意混元四臟真  

  小指拔出,松訣,成雙峰掌,兩臂伸直,轉掌心向前,俯身拱腰下,頭與胯平,手臂下落,翹腳趾,拔氣收至混元。纏手:一、二、三、四、五。中指相接點肚臍,拇指相合上升至天突,拇指外分,中指升至天突外分,兩手繞乳劃圓:外、下、內、上,二,三;反轉:內、下、外、上,二,三。中指相接,拇指相接降至心口,外分,沿大包穴掏出,掌心向上外展,逐漸轉掌體前下落,拔氣,收至混元,纏手:一、二、三、四、五。中指相接,點肚臍,合拇指,兩掌從心口處沿兩肋振顫外分,至背後,中指點命門,兩掌心於腰部揉按:一、二、三。兩掌自原路(兩肋)振顫返回,中指相接,拇指相接(初練者,可在此處身體慢慢直起,腳放平,拇指沿腰帶外分至體側章門,四指握拳,發音)下至肚臍,沿腰帶外分至體側,點章門,四指握拳,腳趾落平。  

  吸氣,發音:剛——夫——中——; 吸氣,剛——夫——中——;吸氣,剛——夫——中——;吸氣,剛——夫——中——; 吸氣,剛——夫——中——。身體慢慢直起。體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左轉,右轉,身體轉正。

  第八式展臂護日月轉目煉肝魂  

  松訣,兩掌前伸,小臂交叉,右手護日月,左手前掤外展,體左轉,90°掐訣,至體後,轉陰掌,點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迴轉,90°轉陽掌,轉至體右側變陰掌,指向背後,點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迴轉,90°轉陽掌,身體轉正。左手回抽護日月,右手掤出,體右轉,90°掐訣,至體後,轉陰掌,點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迴轉,90°轉陽掌,轉至體左側變陰掌,指向背後,點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迴轉,90°轉陽掌,身體轉正。右手回抽至日月穴,雙手掐訣,指尖向下。吸氣發音:tü——拘——靈——;吸氣,tü——拘——靈——;吸氣,tü——拘——靈——;吸氣,tü——拘——靈——;吸氣,tü——拘——靈——。  

  第九式伸縮開肺氣悲心益魄身  

  松訣,掐肺訣,掌心向上,四指相接上升,至心口轉手心向內,至喉外開,四指在肩頭處劃圓:外、下、內、上,二,三;反轉:一、二、三。兩手向上外展成一字,肩胛內含,訣指向上,外開,訣指放平。  

  手臂回收至肩頭,四指劃圓:內、下、外、上,二,三:反轉:一、二、三。兩臂向斜前方彈出,轉四指相對,兩臂內合,訣指尖相接,小臂向內平收。四指至玉堂穴上升,至喉,向兩側拉開,點雲門穴劃圓,發音:桑——嘶——松——;桑——嘶——松——;反轉:桑——嘶——松——;桑——嘶——松——。  

  松訣,雙手落至兩肋,掌心向上。  

  第十式悠悠鶴步運形軀  

  重心右移提左腿,出手蹬腳,伸手落步,抬腿分手,收腿收手。出手蹬腳,伸手落步,抬腿分手,收腿收手。出手蹬腳,伸手落步,抬腿分手,收腿收手。出手蹬腳,伸手落步,抬腿分手,收腿收手。身體直立,腳下落,兩手自然下垂。

  第十一式抖翎心寧四末齊  

  全身放鬆,抖翎(約1~2分鐘)。兩臂前綳,坐腕;前綳,坐腕;前綳,坐腕。提腳跟:提、提、提、落;提、提、提、落;提、提、提、落。  

  第十二式逍遙起落神貫頂  

  松腕,轉掌捧氣,中指小腹前相接,掌心向上,升至混元,提左膝,四趾點地,升至璇璣,轉指向前,至眉,連續轉指上托,呈托天掌,兩側下落成一字。下蹲,兩臂下落,起——,落——;起——,落——;起——,落——。腳放平,中指小腹前相接,升至混元,提右膝,四趾點地,升至璇璣,轉指向前,至眉,連續轉指上托,呈托天掌,兩側下落成一字,下蹲,兩臂下落,起——,落——;起——,落——;起——,落——。腳放平,中指小腹前相接,身體直立。  

  第十三式混元一氣連天地  

  兩手逐漸重疊,上升至額前,外翻拉開,下落,兩手逐漸重疊,上升至額前,外翻拉開,下落,兩手逐漸重疊,上升至額前,外翻拉開,下落,小腹前掐訣,上升至混元,外拉,上收,頂天立地下落;轉掌外拉,上收,頂天立地下落;轉掌外拉,上收,下落成頂天立地掌。松訣,成混元掌。吸氣發音:清——;吸氣,清——;吸氣,清——;吸氣,清——;吸氣,清——。靜養。鬆開混元掌,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複習題

  1.五元庄的全稱是什麼?是智能動功的第幾步功?(功P139)  

  2.五元莊主要是練什麼?融匯了古法中的哪些內容?(功P139)  

  3.你是怎樣理解「五元庄」名稱含義的?  

  4.五元庄可分哪幾段?並詳述如此劃分主旨是什麼?(功P139)  

  5.五元庄功法的安排是否以陰陽(開合)、五行(五臟)、八卦(八式)的角度立論的?為什麼?(功P140)  

  6.詳述五元庄與現代解剖學中的對五臟定位劃分有何異同?並分述五臟標位定位。(功P140~141)  

  7.人體混元氣由哪三個子系統組成?並分述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功P142~143)

  8.古典氣功理論中的「混元」指的是什麼?(功P144)  

  9.智能功對混元位是如何定位的?(功P145)

  10.為什麼說智能氣功的混元位是從人體生命活動現實立論的?(功P145)  

  11.五元庄功法特點是什麼?(功P146)  

  12.結手印其實質是什麼?(功P146)  

  13.天地人、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規律在手上的分布是如何體現的?(功P146~148)

  14.五元庄中所用手訣運用的是什麼規律?有哪兩種掐訣方法?在各臟手印中如何體現?(功P148) 

  15.念口訣有哪三種形式?有何特點要求?(功P148~149)  

  16.形、氣開合規律在每臟代表形氣的兩個音中是如何體現的?(功P149)  

  17.在練五元庄時,發代表五臟神的音各如何想像?(功P151)  

  18.練功為什麼要主動發動情緒?(功P151)

  19.如何引發各臟所主情緒?並分述如此配合情緒有何作用?(功P152)  

  20.怎樣練好五元庄?(功P153~157)  

  21.如何體察混元竅?(功P153)  

  22.五元庄的練法與傳統功法中五臟吐納導引有何區別?(功P153~154)  

  23.五元庄的練法與傳統功法中采大葯、結大丹有何區別?(功P154)  

  24.練智能功未達到第一、二步功的要求,可否練五元庄?為什麼?(功P155)  

  25.練五元庄不注意自我修養有何危害?並結合五元庄情緒談一談應怎樣提高修養?(功P156~157)

  26.五元庄第一式名稱的含義是什麼?是怎樣來體現外混元的八句口訣的?(功P159~160)  

  27.詳述頂天立地掌及混元合印手的動作要求。(功P157~158)  

  28.為什麼叩齒、攪舌都可多做,而開三皇鎖不可多做?(錄像《怎樣練好五元庄》)  

  29.「eueng—qing—」(哦嗡—清—)的發音有何作用?(見各節教案)  

  30.第一節作用在於連通天地之氣,天地之氣有哪四層含義?(功P160)  

  31.第二式中開三關中「三關」具體指什麼?(功P161)  

  32.第二式中開竅穴意念如何配合?(功P166)

  33.詳述第三式中磨掌的具體要求。(功P167)

  34.第三式單腿站立轉體四顧時動作與意念如何配合?(功P167~170)  

  35.習練第四式展翅和飛翔動作時意念分別注意何處?(功P176)  

  36.第四式展翅中為什麼要求意念掌根連於肩頭?作用是什麼?(功P170~176)  

  37.意氣開合規律在五元庄前四式中如何體現?(功P176)  

  38.簡述五臟正功中所配合手訣式的具體掐法。(功P177~195)  

  39.簡述五臟正功中各髒髮音的具體要求。(見各節教案)  

  40.第五式中有幾處劃圓?每次劃圓的方向是否相同?本式的作用是什麼?(功P176~178)  

  41.第六式塌腰、拱腰的具體要求與作用是什麼?手掐腎水訣體前上升時意念如何配合?(功P181)  

  42.第七式為什麼彎腰去做,有什麼具體要求?(錄相《怎樣練好五元庄》)。練脾是如何混化其他四髒的?哪個動作體現了脾主四末?為什麼練脾被安排在練五臟之中間?(功P182~187)  

  43.詳述第八式點指的動作要求。練功時大、小三角如何體現?(功P189)  

  44.第九式訣指點肺尖劃圓動作有何具體要求?(功P190~194)  

  45.習練第九式,兩肩胛向內擠合時收腕立指與兩臂直伸斜前方兩個動作在感覺上有何異同?(功P194)  

  46.五元庄在按排五臟練習順序上有何用意?(功P195)  

  47.第十式摸仿了仙鶴的什麼姿式?練本式時對神態有何要求?(功P195~198)  

  48.簡述抖翎的動作要求。(功P199)  

  49.第十一式中綳臂與提腳震氣有何作用?(功P200)  

  50.第十二式中哪個動作體現「神貫頂」?具體要求是什麼?(功P200~203)  

  51.第十二式指掐鶴咀勁上起時意念如何運用?(功P203)  

  52.第十三式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功P206)

  53.在十三節功中,第一式與第八式中都有兩手交叉的動作,二者有何不同?第二式與第十二式中都有托天上撐的動作,二者有何區別?第八式與第十三式分別對眼有何具體要求?第六式與第七式都有身體下彎的動作,二者有何區別?  

  54.形神庄和捧氣貫頂法練的是軀體混元氣,而五元庄和臟真歸元法練的是臟真混元氣,為何形神庄與五元庄同稱內混元?(基P143)  

  55.發音有何作用?而五元庄引用音聲引氣,其目的是什麼?(精P86~87)  

  56.怎樣通過眼睛調動五臟情緒?(精輔P17)

  57.請簡述怒、喜、思、憂、恐五種情緒對人體氣機的影響。(精P168~171)  

  58.在練功發音中,有哪些字母的音屬於開?有哪些字母的音屬於合?有哪些字母的音合的多一點?有什麼字母的音是屬於合中開?有哪些字母的音是屬於合中合?(精輔P52)

  59.為什麼說五元庄是包容最豐富的一套功。(功P218)  

  60.如何鍛煉發音?(功P219)  

  61.如何體認混元竅中氣的開合聚散。(功P219)

  62.未練一、二步功者,可否練五元庄?(功P220)

  第六章臟真歸元法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明確臟真歸元法與五元庄的關係。全面掌握與之相關的功理、功法,能熟練的做功、做形體示範和講功,並對本功法有較深的練功體會,逐步達到具有獨立教授本功法的能力。  

  (二)通過練習臟真歸元法,強化體內外之氣的「混融」;強化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強化五臟形、氣、神的功能及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及混元竅的開合能力,為打開混元竅,練下一步功打下基礎。  

  學習重點和難點  

  1.熟練掌握本功法的動作路線,並通過習練有較深體會  

  2.動作(包括手訣)、意念(包括情緒)、發音之間的協調配合  

  3.全面掌握本功法與五元庄功法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組場  

  二、簡介

  臟真歸元法雖然動作比較簡單,但包含著五元庄中的一些根本內容,有些內容還在五元庄的基礎上深化了一步。而且有些在五元庄中沒有練到有內容,在臟真歸元法中也有所體現,因此臟真歸元法可以看作是五元庄的一個縮影,其中包含著一些五元庄的精華內容,有些內容還在五元庄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化,因此臟真歸元法非常重要,需認真練習。  

  三、功法講解  

  本功法可分為四個部分講解。第一部分:預備動作;第二部分:開關展竅;第三部分:強化五臟;第四部分:混化歸一。  

  第一部分:預備動作(示範)  

  1.講解: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舌抵門齒縫,全身放鬆(體會)。  

  2.總結:通過此部分的習練,使練功者從不練功狀態,進入練功狀態。  

  第二部分:開關展竅  

  1.示範動作  

  2.有關穴位、手訣、關竅的介紹  

  複習:混元位、指環訣、璇璣、天門  

  3.動作講解(示範)  

  開地關:指掌上翹,指尖向前,掌心向地,同時,腳趾上翹,掌下按三次。然後兩手、兩膝同時按前、外、後、內的方向劃圓三次,再反方向轉三次,動作要小,要勻、要慢。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臍平,掌指內合,向腹內回收,向肚臍貫氣,至臍前,中指相接轉掌心向上,掐指環訣,上升至混元。兩手做三個轉圓開合,兩膝同時隨之劃圓三次,掌膝轉圓方向均為前、外、後、內,然後反向轉三次。中指相接,兩手升至璇璣穴,鬆開指環,同時腳趾放平(體會)。  

  開人關:肘自然下落,轉指尖向前,掌心向上與肩等寬,向前伸出,兩臂伸直,轉指尖向下,掌心向外,外撐三次,轉指尖向外、向上、向內,外撐三次,兩臂撐住,外展成一字,外撐三次。轉指尖向上、向後、向下,外掌三次,再轉指尖向後、向上、向前,外撐,兩臂體前合攏,與肩平寬。(體會)  

  開天關:松腕,轉掌心相對,連續轉掌心向上,小臂回收至胸前,兩小指外側併攏,此時應注意松肩垂肘,小臂內側盡量併攏,沿體前中線上升至兩眉間,兩掌做三個劃圓開合,兩膝同時劃圓三次,掌膝劃圓方向均為內、前、外、後,然後反方向轉三次。然後兩掌外開至頭側,同時轉指尖向後,掌心向上,托天上舉,臂似直非直,掌指沿前、外、後、內方向劃圓三次,再反方向劃圓三次。轉指尖相對,上撐,中指相接,轉掌心向下,腕部打折,掌要平,下落至頭頂,中指點天門,指背併攏,指根沿左、前、右、後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中指向頭深處點按(體會)。 

  4.要點小結  

  A.開地關諸動作中,把人體重心放在腳心與腳掌,趾尖上翹時,足跟似乎也在上翹而不能吃力,這樣才便於把腳心部位的湧泉打開。同時以腳心部位用力下踩。在掌、膝劃圓時,腳腕要放鬆,隨膝轉動,但要注意兩腳掌不可離地,使膝轉之力達於腳掌。  

  B.開人關的諸動作,目的是把掌心的勞宮打開,在掌心向前、向兩側外轉的轉掌過程中,要注意掌心外突,指尖往回收,這也是做好丁字掌的要領。外撐時,撐出去不回收,再撐時,只用意與氣外撐。在轉掌時和緩均勻,意念放在虛空中。  

  C.開天關穴時,當兩手中指指背相合按於天門轉動時,中指、四指指背都要並在一起,中指、四指成一個整體,意念進入腦內1。5寸深處。用肘催腕、腕催指根,則氣感倍增。  

  5.總結  

  此部分內容主要是開三關,五元庄中開三關順序是人關、天關、地關,而臟真歸元法中開關的順序是地關、天關、人關。這一部分內容中兩掌在體側、混元、眉間均勻為掌膝同時轉圓,而兩掌在頭側托天轉圓時僅手在轉。  

  通過練習此部分內容把人體和大自然相關的各個關竅打開,使人和大自然混元氣更好地連通、混融。使練功者進入到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境界,為後面練五臟內容打下基礎。  

  6.練習此部分內容  

  第三部分:強化五臟  

  1.示範動作  

  2.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素窌:在鼻背下端之鼻尖的正中央。  

  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水溝: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處,又名人中。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心訣:二、四、五指曲彎內扣入掌中,拇指掐中指第三橫紋(稍節橫紋),此手勢即為心訣。

  金刀訣:拇指按在食指第三指紋,三、四、五指曲向掌心,此手勢即為金刀訣。  

  脾訣:兩手掌心同向交叉重疊,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兩大拇指內扣,指尖相接按點在左手中指根紋處,此手勢即為脾訣。  

  複習:山根、膻中、命門、雲門、期門、日月、肺訣、腎水訣  

  3.動作講解:(示範)  

  練心:兩手變心訣,兩中指背相併,沿體中線下降。中指點山根,掌根按左、上、右、下的方向轉圓三次,同時發「xing」(惺)音三次,再反轉三次,同時發「xing」(惺)音三次。兩指左右分開,指腹揉按兩內眼角,沿上、外、下、內的方向揉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兩指複合至山根,下行至鼻端之素窌穴,點按三次。兩指分開至鼻旁迎香穴,沿上、外、下、內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兩指複合後至鼻端,下降至人中(水溝)分開,兩中指按鼻孔下沿近鼻柱處,向外掰拉九次,再向內擠合九次。兩手中指背併攏,沿任脈下降至膻中,掌根按左、上、右、下的方向轉圓三次,同時發「xin」(心)音三次,再反轉三次,同時發「xin」(心)音三次。兩手落至心口處巨闕穴,掌根按左、上、右、下的方向轉圓三次,同時發「xiang」(香)音三次,再反轉三次,同時發「xiang」(香)音三次。(體會)  

  練腎:兩手指鬆開變腎訣,小指相接,降至肚臍點按,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翻掌心向外,訣指尖相接,手背敷於兩腎位置,發「ei」(欸)、「yu」(吁)、「ying」(英)音五次。小指沿腰帶向前,到肚臍點按,掌心向內,變兩小指橫於腹上,左手上升至膻中。左手向外劃弧下落,不要離身體太遠,同時右手從內貼身體上升,兩手交錯上下環轉劃圓,共五次。兩手環轉時上下的止點在心口與肚臍處(體會)  

  練脾:兩手上下環轉五次後,至混元位松腎訣,兩手重疊,兩手變脾訣於混元處,發「zhong」(中)字音五次。然後左手上行,經膻中至左乳外上方,指尖向上,中指點雲門,肘貼肋;右手沿右肋至背後,中指點命門,掌心按於右側腰間,按松三次。爾後兩手沿原路回至混元位,變脾訣,再發「zhong」(中)字音五次。然後兩手分開,右手經膻中至右雲門,左手沿肋至背後,中指點命門,掌心按於左腰間,按松三次,兩手沿原路回到混元位。(體會)  

  練肝:掌心向內,掐肝訣,肝訣訣指尖相接,升至心口,沿肋弓分開,轉食指尖向下,指環扣於肋部期門、日月穴。左手臂前伸與肩等高,屈腕,同時肝訣變成金刀訣,兩眼凝視食指指腹,發「tü」、「ju」(拘)音五次。左手落肘收回掐肝訣,指環扣於左側肋部期門、日月穴,兩眼閉合。(體會)  

  練肺:松肝訣變肺訣,兩大臂貼肋,兩掌於腹上,掌心向內,指尖相對。保持大臂貼肋,兩手邊升邊轉為指尖向上,至鎖骨外端下方點雲門穴,拱腕抬臂,以肩、肘帶腕、掌劃圈,肘沿後、下、前、上的方向轉圈,共轉四圈。轉第一圈時發「sang」(桑)音,第二圈前半圈發「si」(嘶)音,而後快吸氣發「si」音(舊稱此為「倒吸『嘶』字加氣罡」),第三圈發「song」(松)音,第四圈自然吸氣。既而重轉四圈發音。然後反轉兩個四圈,發音同前。(體會)

  4.要點小結  

  A.習練各臟都要配合本臟所主情志,五髒髮音及情志配合要點與五元庄相同。  

  B。練心之處轉圓時用肘推腕,腕推指,指根帶著指尖轉,可增強氣感。手在面部各竅穴揉轉時要細心體會體內變化,特別是手在近鼻柱處掰合要認真體察,舊時練功者對此穴非常重視,此穴可通神、安神、練神的靈明。  

  C.練腎兩手掐訣在膻中與肚臍上下環繞,因肚臍屬腎,膻中屬心,上下環繞可起到心腎交通的作用。環轉時保持掌心向內,兩小指相互重疊。  

  D.練脾兩手運行的路線是旨在聯絡心、肺、肝、腎,所以手到之處,意念要深入於內,不可僅在皮膚上運行。當兩手分別按在雲門和按松於腰間時,最好配合呼吸,按時配合呼氣,手放鬆時配合吸氣。  

  E.練肝要求目不轉睛地看著食指端,動作上要注意臂要綳直,腕要上扣,訣指尖向上指天,訣指在體正中線的正前方,指尖與印堂等高,意念上注意力從肋部的日月穴上合於頭部的上星穴(鼻中線直入髮際一寸),然後兩目集中看指端,天目穴(以兩眼內眥為底邊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頂角處)就會自然而然地起變化。看著訣指發音時大部分人會看到手指周圍出現黃綠色的氣光,這是肝氣的外現,也有個別人外現的氣光是綠色或藍色。  

  F.練肺指掌在肺尖部劃圈時需加註意,一是大臂勿下墜,肩部放鬆;二是意念要注意掌指與肩頭相合,這是沖開肩鎖結之決竅,只有肩部與肺尖氣機充盈且暢通無阻,肩頭氣光才能出現。  

  5.總結  

  在五元庄與臟真歸元法中練五髒的動作路線區別較大,對於情緒、發音、手訣三項內容,兩功法中各臟情緒的配合完全相同;對於發音兩功法完全相同的有心、腎、肺三臟;兩功法中發音時配合的手訣式完全相同的有腎、肺兩臟;兩功法習練五髒的順序完全相同。  

  這一部分內容是通過動作、意念與發音強化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聚散,強化五髒的形、氣、神的功能,強化五臟與混元竅的整體聯繫……使人體的身心素質發生質變。  

  6.練習此部分內容。  

  第四部分:混化歸一  

  1.示範動作  

  2.有關穴位及手訣式介紹  

  關元:在腹下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複習:混元合印手  

  3.動作講解(示範)  

  講解:兩手鬆開肺訣,內合至天突穴下方,握成混元合印手。沿任脈下降至關元穴,沿左、前、右、後、的方向轉小圈三次,再反轉三圈。反轉之第三圈順勢兩手從體左側上升至左肩前,經喉到右肩前,沿體右側下降回至關元為一圈,共轉三圈。第三圈回至關元時,混元手沿右、前、左、後的方向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反轉之第三圈順勢兩手沿體右側上升至右肩前,經喉至左肩前,沿體左側下降至關元,共轉三圈。第三次降至關元穴,左手拇指往內點收,混元手沿體前升至印堂,向外劃弧下降至肚臍下,再轉上至璇璣,向外劃弧,下降至肚臍上,再轉上至心口,外轉下落至混元處,發「qing-he?li(清——喝哩)音五次。混元手落至關元,左手拇指往內點收,靜養。兩手分開,還原收功。(體會)  

  4.發音講解:「he?li」(喝哩)(示範)  

  講解:「he」這個音能降心氣,「li」是指腎氣的,發「he?li」這個音會使得心腎交通,使得氣上下一開一聚,使氣聚歸於混元,這個音要發得輕微、短促,吸氣、呼氣發音均可。(體會)  

  5.要點小結  

  A.兩手握成混元掌在運行轉圈過程中始終要平握,混元掌不能歪斜,同時在運轉過程中要慢、要穩、要勻。  

  B.經常反覆念「he?li」(喝哩),練到混元竅中有了感覺,能找到定位點,這對練氣功是至關重要的,要認真領會。  

  6.總結  

  通過此部分的練習,使人和大自然混元氣緊密結合,混元氣進入人體內和五臟相連通,人和大自然進一步連成一體,運用精神駕馭形體,使氣在周身更好地暢通,促進軀體混元氣與臟真混元氣的聯繫與轉化,使混元氣內歸於中,頤養形神。  

  7.練習此部分內容。  

  四、臟真歸元法總結  

  臟真歸元法熔以意引氣、以形引氣、音聲引氣於一爐,得氣快,氣感強,主要練五臟臟真之氣的開合、混化,使之歸於混元,進而使神氣交融。一般而言,五元庄與臟真歸元法配合學練,其作用比僅學練臟真歸元法要強得多。平時練功時如果沒有先練五元庄而直接練臟真歸元法,要在練至手在混元處掌膝轉圓的同時配合發「eueng—qing—」(哦嗡—清—)音。  

  五、臟真歸元法整體練習  

  六、練習、體會、提問

  口令詞

  兩腳併攏,周身中正,目平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舌抵門齒縫,全身放鬆。  

  翹掌,翹腳趾,手下按,按,按。掌膝同時劃圓:前、外、後、內,二、三;反向:一,二,三。松腕轉掌,捧氣上升與臍平,收氣至肚臍,中指相接,掌心向上掐訣上升,至混元,掌膝劃圓:前、外、後、內,二,三;反轉:一,二,三。升至璇璣,腳落平,松訣,轉指向前,兩臂前伸,指尖向下,掌心前撐,撐,撐。轉指尖向外、上、內,前撐,撐,撐,撐住。外展成一字,外撐,撐,撐。轉指尖向上、後、下,外撐,撐,撐。轉指尖向後、上、前,外撐,撐,撐,撐住,兩臂體前相合,與肩等寬,松腕轉掌心向上,落肘回抽,至胸前,小指外側相合,上至眉間。掌膝劃圓;前、外、後、內,二,三;反轉:一,二,三。兩掌外開至頭側,轉指向後,掌心向上托天上撐。劃圓:前、外、後、內,二、三;反轉,一,二,三。轉指尖相對上撐,轉掌心向下,中指相接,下落,至頭頂,中指點天門,指背相合,劃圓:左、前、右、後、二,三;反轉,一,二,三。中指下按。  

  掐心訣,中指背相合向前下落,點山根。劃圓(左上右下)發音:惺——,惺——,惺——;反轉,惺——,惺——,惺——,中指分開,按內眼角劃圓:上、外、下、內,二,三;反轉,一,二,三。中指點山根,沿鼻下落至鼻尖,點按:一,二,三。中指外分至迎香穴,揉按:上、外、下、內,二,三;反轉,一,二,三。中指鼻尖相合,沿鼻柱至水溝外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內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兩中指相合下落,點膻中穴,劃圓(左上右下)發音:心——,心——,心——;反轉,心——,心——,心——。中指下落點巨闕穴,劃圓(左上右下)發音:香——,香——,香——;反轉,香——,香——,香——。  

  松心訣,變腎訣。兩小指相接,下降至臍點按,沿腰帶向後,至命門點按,轉掌心向外,小指相接,發音:欸——吁——英——;欸——吁——英——;欸——吁——英——;欸——吁——英——;欸——吁——英——。轉掌心向內,小指沿腰帶向前,點按肚臍,左手上升至膻中,兩手上下環轉:一、二、三、四、五。  至混元處兩手重疊,發音:中——,中——,中——,中——,中——。兩掌分開,左掌上至雲門,右掌沿肋向後點命門,按,松;按,松;按,松。兩掌原路返回,重疊在混元處,發音:中——,中——,中——,中——,中——。兩掌分開,右掌上至雲門,左掌沿肋向後點命門,按,松;按,松;按,松。兩掌原路返回,至混元。  

  掐肝訣,訣指相接至心口,沿肋弓外分扣日月。左臂前伸與肩平,向上扣腕立指,發音:tü——拘——;tü——拘——;tü——拘——;tü——拘——;tü——拘——。松腕,落肘回抽,扣日月穴。  

  松肝訣,掐肺訣。兩肘貼肋,小臂升起,訣指點雲門,抬肘臂,劃圓(前上後下)發音:桑——嘶——松——;桑——嘶——松——;反轉,桑——嘶——松——;桑——嘶——松——。  

  松訣,兩手至天突變成混元掌。沿任脈下降至關元,劃圓:左、前、右、內,二,三,反轉,一,二,三。體左上升,升;體右下降,降;左升,升,右降,降;左升,升,右降,降。至關元劃圓:右、前、左、內,二,三;反轉,一,二,三。體右上升,升,體左下降,降;右升,升;左降,降;右升,升;左降,降。至關元,拇指點收,沿任脈上升至印堂,向外劃弧下降,至臍下內收。沿任脈上升,至印堂,向外劃弧下降,至臍下內收。沿任脈上升,至璇璣穴,向外劃弧下降,至臍上內收。升至心口,下落至混元。發音:清——喝哩,清——喝哩,清——喝哩,清——喝哩,清——喝哩。  

  混元掌下降至關元,拇指點收。靜養。鬆開混元掌。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複習題

  1.簡述臟真歸元法與五元庄有何聯繫。  

  2.臟真歸元法與五元庄始創於何時?又是何時把兩功法按混元氣理論進行修改的?  

  3.沒練過五元庄能否練臟真歸元法?  

  4.臟真歸元法與五元庄開關的順序有何不同?

  5.臟真歸元法開關有幾處掌膝同時轉圓?並簡述其要領。  

  6.簡述臟真歸元法中練心時,兩手在面部八個方位揉轉的路線及其動作要求。  

  7.臟真歸元法練腎時,兩手掐腎水訣在肚臍與膻中之間環轉有何作用?  

  8.在臟真歸元法中是怎樣體現用脾聯絡混化心、腎、肝、肺四髒的?  

  9.簡述臟真歸元法中金刀訣、心訣、脾訣的掐法。  

  10.臟真歸元法與五元庄兩功法相比較,各臟手訣式、發音有何異同?  

  11.臟真歸元法練肺結束後,兩手握成混元掌繞體運轉有何作用?並簡述其動作要求。  

  12.簡述「he?li」(喝哩)音的發音要求。

  附錄智能功常用穴位

  (音序索引)

  B

  百會:智能功中定位此穴在兩耳尖向上連線之中點向後一厘米處,約在一般人發旋處。

  臂: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

  C

  承漿:在面部,下唇之下,當頦唇溝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長強: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尺澤:在肘部掌側面,當肘掌側橫紋橈側端處,肱二頭肌健橈側凹陷處。

  承泣:眼前視,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

  D

  膻中:在胸前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大椎:在背上部,後正中線上,當第1胸椎棘突與第7頸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大杼:背上部,陶道穴(第1與第2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的個側15寸處。

  帶脈: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大包: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

  E

  耳門:在面部,耳前方,當耳屏上切跡前方,下頜骨髁突後緣凹陷處。

  耳尖:在耳郭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處。

  F

  府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風門:在背上部,當第2與第3胸椎棘突之間凹陷部外側15寸。

  肺俞:在背上部,當身柱穴(第3與第4胸椎棘突之間凹陷部)的個側15寸處。

  風府: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G

  關元:在腹下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曲骨穴上2寸。

  膏肓:背上部,當第4與第5胸椎棘突之間凹陷部外側3寸處,即當闕陰俞穴的外側15寸處。

  H

  會陰:智能功對該穴定位在兩陰穴之間內部。男:射精管開口;女:子宮頸口。該穴舊稱陰蹺庫、地戶穴、虛危穴等。

  華蓋:在胸上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鶴頂:在膝部前面,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合谷:在手背,當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或第2掌指關節與陽溪穴之間的中點處,稍靠近食指側。

  環跳:股骨大轉子的後方,並足直立時臀部出現的凹陷處。

  肓俞:在中腹部,當臍中任脈神闕穴的外側05寸。

  J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完)

  文章來源:智能氣功論壇——智能氣功電子資料庫

  http://www.znqg.com/books/node/704

天地虛懷來自:

《智能氣功功法教案》(修訂本)[東方養生網]http://www.dfqg.net/dispbbs.asp?boardid=46&id=2706&page=0&star=1


推薦閱讀:

怎樣練易筋經才能有健身效果
郭林氣功吐音功法教程(轉)
月夜歸航的【氣功糾偏】
[轉載]五:鍊氣功和武功及周天運行是怎麼一回事?
鐵板神算閑談 >> 中華氣功網

TAG:氣功 | 法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