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飈】香港人緣何對按揭利率敏感?(13.3.16)

「息魔重臨了!」香港準備買房上車的人本周迎來最頭痛的一件事:滙豐本周三(3月13日)宣布提升新按揭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而隨後渣打和恒生銀行也迅速跟進。  上述消息宣布後次日,香港許多大型屋苑的成交馬上進入「冰封」狀態,成交急劇削減,個別業主開始大幅劈價賣房——而僅僅半年之前,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倍增買家印花稅時,還沒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為什麼香港的住房市場對於利率會如此敏感?為什麼港人把加息稱為「息魔」?主要是因為香港中產不少買房來作為自住和投資用途,而利息變化往往意味著房價和租金方向的趨勢。  港人對利率敏感   先看看這次滙豐的調息例子,看看它的實際威懾力究竟有多大。  在這次調整之前,滙豐銀行的實際按揭利率在2.15%至2.85%左右;調整之後,按高位計算,以香港一個價值400萬港元左右的房子來看,如果七成貸款,分30年還,月供會比原來(10560港元左右)高出452港元,如果按原低位計算,加息前後差別則大概在358港元。在香港,上述差額只是一個四口之家吃一次早茶的價錢,因此看似不會有太大影響。  如果我們預期利率會升至5%左右,上述差額的影響就會擴大至4471港元;如果再升至10%,則擴大至14012港元。對於買上10套房子的投資者,相當於每月要額外支出近14萬港元巨款,這是不小的壓力——在一些中小型的香港本土企業里,總經理級的人物每個月總收入也不過這個薪酬水平,更何況是「額外支出」。  香港人對於利率的敏感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源自1997年金融危機。當年房價暴升,同時按揭利率高達10%以上,而不少購房者同時擁有五六套房子,儘管利息負擔沉重,但他們堅信房價還會再漲,這種資本增值足以彌補他們的利息支出。  這種狀況和今天內地的情況頗有一點相近的意思,所不同的是,內地大部分投資者仍然相信房價不會出現斷崖式的暴跌。  當年香港人也不相信,但事實卻是很殘酷。受到金融危機衝擊,香港失業率高升,沉重打擊了房子的租金價格,一些業主本身也陷入失業狀態,因此不得不低價拋出房子套現,而這種拋盤的增加,又加劇了市場的下行波動。  做股票經紀的朋友老鄭回憶當年還心有餘悸,那一輪的瘋狂跌價中,香港的房地產曾經暴跌了近70%,以至於到去年,房價才回至1997年的水平。  老鄭當年憑藉著在金融業的高收入,一口氣花500萬港元全部身家,支付了5套房子的定金,原以為可以等房價上漲後賺一筆。結果沒有想到金融危機來臨,樓價暴跌。他預感不妙,忍痛全部放棄了這500萬港元的定金,全副身家化為烏有,但避免了樓價暴跌帶來的巨大損失和銀行按揭壓力。  買房與養老  儘管香港人對於息魔憂心忡忡,但是只要有條件和付得起月供的中產階級,通常還是會買房子。他們的理由是,買房是養老的重要保障!  對於沒有在香港長期居住的人,很難體會到香港中產那種「買房養老」的理念。在內地,購房者大多並不把自己當作投資者,即便有第二套房,也只是認為自己屬於「剛需」一族。但是鑒於內地也正越來越有一些香港社會發展的特徵,筆者認為有必要認真介紹一下,為什麼香港人如此熱愛買樓作為投資。  我們不如先拋開所有的投資理論,也拋開所有的投資產品分析,問自己兩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安度晚年?什麼樣的養老方式最讓人感覺舒心?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老有所住,老有所養。在香港,根本沒有健全的養老保障體系。政府不提供社保,更沒有醫保一說。大部分港人退休也就意味著失去所有的經濟來源。沒有收入的老人可以申請政府綜援,但如果沒有自有住房,靠政府的綜援根本無力支付私人公寓住宅的租金,更談不上支付日常生活開支。香港特區政府雖然提供公屋,但目前的輪候時間已經長達三年以上,而且社區條件複雜的公屋環境始終不是中產階級的最佳選擇。  香港不少計程車司機都是七十古來稀人士,那些酒樓里的雜工和服務員也往往是年過半百以上的老一輩,遠不如內地酒樓里的年輕小姐那麼賞心悅目。  所以香港中產特別希望在有能力的時候,買幾套房子,趁年輕養供,等到退休時基本供完這些房子,然後自住一套,再拿一兩套出租收息養活自己。  出租住房能否給香港中產提供養老資助呢?答案是肯定的。  筆者在投行工作的朋友剛租了一套僅40平方米的兩居室,租金高達14000港元。即便是那些較破舊的唐樓(沒有電梯的老式住宅),大約不到60平方米的面積至少也能租到七八千港元——這些錢足夠一家四口的溫飽,如果有兩套可供出租的房子,那麼業主的養老壓力已經可以大大減輕。  在過去10年,香港的房價升升跌跌,租金也跟著起起伏伏,但不論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如何波動,它所能提供的租金基本上都能滿足一家四口的基本溫飽。  相對於數百萬的房子來說,香港房屋的租金回報率可能並不算高(目前在3%~4%之間),但其租金卻足以養老,而且還可以滿足自住,這便是房屋這個另類投資品讓港人著迷之處。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香港人一直熱衷於買房子作為主要投資工具。筆者的香港鄰居通常都有兩三套住房,一套自住,另外兩套則可以用於出租。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個拾荒的老太婆,常常在不同的電梯樓層看到她,開始還以為她是到處撿垃圾賣錢,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在同一幢大樓里有三套房子!在香港,有不少這種拾荒富豪的存在,每次筆者陪內地來的朋友去看樓或是租房子,都會聽到地產中介介紹說,這裡有哪幾套房子是同一個業主名下的,可以同一時間看。  當房子成為一項投資品而不是「剛需」們的必需品的時候,它便會對利率的波動特別敏感——不知道未來內地的房地產市場,會不會也演變出類似的情況?  (作者現為香港金融機構研究員,有關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推薦閱讀:

李晨人緣怎麼樣?求婚當日祝福的好友高達上百位,除了鹿晗
這些星座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是人緣卻一直都很好
朋友少,人緣差,最不受歡迎的三大星座
女人緣何都想嫁給灰太狼?

TAG:香港 | 利率 | 敏感 | 香港人 | 人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