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這麼痛苦,都怪他們?

作者 | 胡慎之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痛苦從何而來的時候,

我們一定會為痛苦尋找到一個歸宿。』

工作原因,我經常去廣東電視台參與節目《和事佬》的錄製。工作內容是調解夫妻間的矛盾。該檔節目,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福利。

婚姻中的夫妻倆有無法解決的矛盾衝突時,在一個有律師,有諮詢師,有街坊調解員的第三方平台上,能給到雙方一個更客觀的機會來看待自己,看待這段關係。

在調解的過程中,大家都會給到夫妻雙方一些中肯的意見。

來尋求調解的夫妻,有的想藉助該平台去暴露對方糟糕的一面。有的是為了把對方「壞」的一面公諸於世,讓社會大眾看到,並懲罰對方。

1

不離開的理由

來這調解的夫妻動機是什麼,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今天想分享的重點是我發現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妻子或丈夫把對方說的非常不堪,但當其他人問他們為什麼不離婚時?有些人的回答是,因為孩子。也有一些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生活中,有時你身邊的朋友或同事也有類似的問題。

作為朋友,你去勸架,「既然這個人如此糟糕,你可以離開他(她)啊,為什麼對方如此的渣,一直在消耗你的資源,你還要養著他(她),為什麼不離開呢?」

大部分夫妻找的理由是:為了孩子,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所以才沒離婚。

表面上看,他們吵得天翻地覆,你死我活,似乎跟對方半秒鐘都待不下去了,分分鐘就要拿著結婚證去民政局離婚。

但從另一個層面去分析,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且關係非常緊密。

我們以為,所有人結婚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樂。

然而,據我觀察,答案並不盡然。

2

愛的邀請

在親密關係中,夫妻一方對另一方超級不滿,受盡了委屈,那為什麼你還會愛上並嫁給一個自己很討厭的人呢?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遇人不淑,然而,結了婚,對方暴露了本質,為什麼你還不跟對方斷絕關係,仍要留在這段關係里。

受虐也是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覺的方式之一。

做一位悲劇英雄獲得的滿足感,不亞於做一位真正的英雄。甚至,可以說做「悲劇英雄」和「真正的英雄」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同等多的。悲劇英雄帶有一種比較自戀的感覺。

受虐是人的一種需要,在一個糟糕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小孩,他內心的受虐需求會特彆強大。

有人說:「你怎麼這麼賤啊,......?」實際上,賤的背後可能是一種強烈的受虐的傾向。

你是不是感到疑惑,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受虐?

受虐的意思是,向你恨的人提出愛的邀請。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拗口。

解釋一下:我們心裡對媽媽一直有很多的憤怒,想遠離她,同時,我們又特別忠於她,希望媽媽來愛我。

因此,有受虐願望的人,內心中一定有想改變別人的願望。

希望別人能在我內心如此痛苦的狀態下,發生改變,變成我想像中的樣子。

可是,有時候對方真的改變了,變得蠻好的時候,有受虐傾向的人反而不適應了。因為他習慣了受虐的這種情境。

之所以我們會有受虐的傾向,更多的是和我們自己成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被虐待是我們特別依賴和熟悉的環境,一旦虐待沒有了,熟悉的環境就消失了,我們會特別的不適應。

這種感覺有點像「打是情,罵是愛」。

如果把打和罵當成一種愛的話,那我們就會在這種打罵的環境中,在被虐待的狀態里獲得存在感。

對一個孩子來說,比打罵更恐慌的是父母拋棄我,不理我,不要我。

所以,很多在打罵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依賴這種環境,產生情境的依賴。

大家認為的好的環境,對我們來說是不熟悉的,在那種好的環境中,我們恰恰無法生存。

3

熟悉的環境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這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對自己的草窩更熟悉嘛。

人對熟悉的環境,天生有一種依賴感。

小時候,我家裡的條件還可以。但若是讓父母再去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時,他們是不願意去的。

比如,我邀父母來廣州,他們不願意,為什麼?因為家裡的情境,鄰居,環境,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是他們非常熟悉的。如果讓他們去接受一個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他們更願意待在老家。

人對熟悉的環境產生的依賴感,不是誰離開誰就活不了,而是離開了對方,我就不知道我是誰了。這種感覺是糟糕的,是根本不想體驗的。

我遇到過很多的夫妻,他們相互之間產生依賴,彼此相愛相殺,互相傷害,但是誰也離不開誰。

有一對夫妻,丈夫賭博,爛賭,亂搞女人,不管孩子,也不給家裡創造財富,妻子一個人含辛茹苦地帶著孩子,操持這個家。這是一個特別悲催,同時又特別偉大的女性。兩人生活在一起,丈夫經常對她又打又罵。儘管妻子遭到了丈夫如此的對待,她依然沒有離開他。

別人問她為什麼還要跟他一起生活,她的回答是,為了孩子。

其實,她的孩子年齡已經蠻大了,足夠獨立了。但她還是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這位女性留在這段婚姻中的內心動力是什麼呢?

第一,丈夫如此糟糕,是索取者。她是犧牲者。

她要犧牲自己很多的權益,包括被愛護的權利,被尊重的權益。

這位丈夫也確實獲益了,畢竟家裡的很多財富都是妻子創造出來的。

妻子之所以離不開這段關係,原因有點類似於「紅花還需綠葉襯」的感覺,沒有索取者的丈夫的襯托,怎麼能體現出妻子犧牲的偉大呢?

第二,在女人面前,這個男人永遠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這麼糟糕的男人對女人是非常依賴的。

這個男人沒什麼能力,也不能為家庭創造出更大的財富。男人離開她,會過的比現在艱辛幾倍,因此,離開女人,對他來說很難很難很難,可能他永遠都不會離開她。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之間的關係就非常牢固了。

哪怕他們說了一千次一萬次的離婚,他們也不會離。

其實,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她就找了一個會依賴自己更多的人。潛意識中,她對對方不能離開她有強烈的需要。

一旦對方離開,她是無法接受的。

第三,作為妻子,她可以把自己生命中產生的所有的痛苦都扔在這個男人身上。

這個男人如此的糟糕,我現在遭受到的所有的不幸都是他帶給我的,這樣我就不用為自己的生命承擔任何責任了。

4

合理化解釋

就像現在很多的成年人,在工作方面或情感方面不順利,心情不愉悅,內心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把責任怪罪到父母身上一樣。似乎成年人還是一個孩子,還沒有長大,還不能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

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合理化」。

我們把所有的東西都合理化:正因為小時候你們對我不好,所以,我現在成了這個樣子,我現在所有的痛苦都是你們造成的。

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在小組內,你能看到很多的成年男女在那抱怨自己的父母。現實中,這類人過得也不如意。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痛苦從何而來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為痛苦尋找到一個歸宿。

所謂的歸宿是指:找到一個可以解釋我們痛苦的理由。

相比把不幸的理由歸結於自身,推給別人,我們會更容易接受。這樣,我們就可以自戀的認為: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是你們的問題,我才這麼痛苦,都怪你們。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所有的挫折,以及無法掌控的東西全都扔給別人。只有這樣,我才能繼續保持一個我是非常好的,無所不能的形象。

這種現象,確實是在很多人身上都會存在。

可能,我們理解的自戀是:我是世界上最美的,最了不起的,最好的人。

溫尼科特對自戀有另一種解釋,叫否認式的自戀。通俗點來說,就是過分的謙虛等於驕傲。

悲劇地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在內心中,我們會有一種特別自憐的感覺,這種自憐的感覺就是自戀。

在被教育的情境中,我們會把所有人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相對來說,壞人是可以攻擊和指責的。而好的人,我們是沒辦法去攻擊和指責的。

當我們內心有太多壓抑的憤怒時或壓抑的攻擊時,我們必須找一個出口發泄出來。於是,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個糟糕的男人去釋放掉自己的攻擊性,去抱怨他,去在很多人面前說他的不好,這個男人永遠被釘在了恥辱架上。

如果這個男人離開了我,那他真不是一個東西。我對他這麼好,為他犧牲了這麼多,我已經這麼忍氣吞聲了,我如此悲壯地犧牲自己來滿足你,你還離開我,你還是人嗎?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也離不開。

5

離不開的原因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補償另一個讓我們特別恐懼的東西。

「我依賴別人,別人隨時可以離開我。別人不要我了,我會死。」

這種恐懼的感覺存在的話,我們會自然而然受其驅使,去尋找更多的依賴,尋找一定不會離開我們的人。這樣,我們就不用體會那種強烈的被遺棄的恐懼感了。

往往,這樣的女性,從家庭來分析的話。在幼年的成長中,可能她有一個暴虐的媽媽,或含辛茹苦的媽媽和一個比較糟糕的爸爸。

在爸爸媽媽這段關係中,她看到了媽媽的犧牲,她在心裡對媽媽有強烈的愧疚感,她無法在自己的媽媽那得到愛,照顧和被接受的需求。

有時,很多媽媽看上去是非常偉大的媽媽,但很多時候,她們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類似這樣的媽媽,也是我們所說的否認式自戀的人。

我們是一個能自我照顧和自我滿足的成年人,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重新審視,覺察自己。我們不需要從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中,去尋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當然,離開一個很糟糕的人,對自己來說,對自己的生活來說,是一種負責的表現。如果我們沒辦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依賴對方,對方對待我們的方式有點自虐的狀態,這就像一個自己在對一個恨的人發出愛的邀請。

如果我們心中有這種自虐的傾向,那我們未來遇到的一定是一個施虐者。

老胡輕心理第十二課

《怎樣把負面情緒轉化成

可以利用的資源?

換個角度看負面情緒》,

下下周三晚上(10.17)21:20開課啦!


推薦閱讀:

一輩子不長、別再放大痛苦
最會給對方幸福,卻給自己痛苦的星座
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深交後的陌生
因為第三者而被甩最令人痛苦
根宋佛教音樂:別自找不痛快

TAG: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