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

繼續分享關於家庭教育的書。

想要孩子的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規律的睡眠,足量的運動很重要。

但想要孩子的「行為健康」,心理營養也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大多數父母容易忽略的。

0-3個月的孩子

他需要的第一個心理營養是:無條件的接納。他什麼都不會表達,有了需要只能哭,他需要知道,爸爸媽媽可以盡其所能的來滿足我、幫助我、愛我,即使他們並不知道我在表達什麼。

他需要的第二個心理營養是:此時此刻,在你生命中,我最重要。

他會希望成為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沒有找到這種感覺,他就會一直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

4個月-3歲

孩子想要分離,這個階段是孩子想要和媽媽或者爸爸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

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安全感使他能夠獨立。安全感獲得來自於媽媽的情緒穩定,以及爸爸媽媽的夫妻關係足夠好。

在尋求安全感這個階段,媽媽的作用大於爸爸。

4-5歲

孩子有了「我」的意識,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他需要從和爸爸媽媽的互動中了解到,我很好,爸爸媽媽很喜歡我,這樣孩子會有自信,認為自己有價值。

這個階段,爸爸的作用大於媽媽。尤其在性別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

6-7歲

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和模範。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遇到很多社交問題,他需要一個模範來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

對孩子來說,第一個模範就是他的爸爸或者媽媽,當生活中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父母的處理方式,就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處理這些問題的示範和模版。

如果孩子能夠擁有這些心理營養,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夠自己選擇,去學習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孩子未來的學習基礎,來自於孩子7歲前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如果有,孩子自然會有生命力去探索、學習新的東西。

這是提供了非常簡單的父母指導,我們都知道,孩子三歲前的體驗很重要,這本書告訴我們,三歲前,最重要的不是吃了多少好東西,上了多少早教,而是無條件的愛、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

當我們認為孩子的行為出現了什麼問題時,都可以從上述的總結中找到答案,不管是「愛發脾氣,愛咬手指,說謊話,膽小~」等等這些大人認為的問題,其實是大人給孩子的貼的標籤,我們都可以按照下述的步驟去檢視:

首先是觀察孩子所處的環境。

孩子的「重要他人」的情緒是否穩定。(孩子的第一看護人:媽媽或者奶奶或者保姆)媽媽和孩子的重要他人關係是否融洽。

媽媽情緒是否問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孩子的情緒是否有問題,如果孩子因為環境因素產生的情緒得不到正確的表達和釋放,就會容易產生行為上的偏差。

孩子是有吸收性心智的,他生存的環境中產生的能量,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被孩子吸收到。

其次是媽媽的陪伴質量。

不管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陪伴的定義不只是和孩子在一起,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有互動,比如一起玩遊戲,讀書,陪她吃飯,做手工。

職場媽媽不需要糾結自己陪伴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孩子感受到親子的快樂,孩子的表現沒有問題,就說明是正常的。沒有人可以評論媽媽的決定。

再次,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就是觀察孩子的天生氣質,孩子的行為問題到底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點,還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判,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和預期。

《心理營養》將孩子的天生氣質分為樂天型、憂鬱型、激進型、冷靜型。

每一種天生氣質都有所不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養育方式,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把父母的意志和評判強加給孩子。

比起《發現孩子的天生氣質》這本書,我更喜歡《心理營養》裡面對於天生氣質的劃分和描述,更符合「發現」的客觀觀察,而非把孩子的特點當成「問題「來解決。

最後,必要的時候,針對某些問題,作為父母會給孩子一些建議和示範,但重要的是,我們有給建議的自由,但孩子也有是否採納的自由,這是相互尊重的基礎。

而上述這些,並不容易做到。

需要父母不斷的自我成長,了解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基礎,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模式帶給自己的影響,了解了這些,才有可能打破自己的思維模式。

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行為。

我們還需要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情緒積累發生的機制,如何正確的轉化情緒,包括把情緒轉化成文字(說、寫、畫、聊),動能(運動、逛街),聲能(唱歌)。

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花時間了解我們的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同樣需要不同的養育方式。

而這些,了解了並不難,只要花時間,知識的學習相對容易。

難的是什麼,是行動,是改變,很多知識,我們知道了,並不一定能做到。而做到,或許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觀察、覺察、行動、改變,如此循環往複。

做父母是一種幸福,在這樣的成長中獲得自我的釋放,自我的療愈,如此,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相關閱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好的教育,其實是「不教育」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愛鴻吉父母成長(hongjimami),我是一枚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全職媽媽,有一枚2歲的男孩子,每周日分享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


推薦閱讀:

小米粥,熬出來的營養
[轉載]九個月寶寶營養粥食譜
一半老人營養不良 適當偏胖更健康
【大白營養 · 科普】上班族的快速營養早餐
健康新知:男人須按年齡段補營養

TAG:孩子 | 心理 | 營養 | 行為 | 關注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