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

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

集團不道德比個體不道德危害更大,如「蘿蔔招聘」,就是一種集團不道德的行為。

近年來,東南大學「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多次就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大規模調查。調查發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倫理道德變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質,呈現為倫理——道德悖論,其本質在於倫理道德精神鏈的斷裂——

樊和平 許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研究和把握當前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變化及其規律,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難題。

從紛繁的感性經驗中甄別和揭示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無疑是一件難以完成的學術任務,因為它既需要基於可靠調查的事實呈現,更需要思與辨的哲學沉思。2006年以來,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樊和平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多次就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發展規律,在江蘇、廣西、新疆、廣東進行了大規模調查。調查發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倫理道德變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質是倫理變遷與道德嬗變不同步,呈現為倫理——道德悖論,其本質在於倫理道德精神鏈的斷裂。

判斷的悖論:道德上基本滿意,倫理上不滿意

當前我國的倫理道德狀況到底如何?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裡?調查的結果與日常感覺非常不同。調研數據也許對此更有解釋力和表達力。

信息一:對於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狀況的判斷。「你對當前我國的倫理道德狀況是否滿意?」結果顯示,對當前道德狀況「基本滿意」的判斷是主流,佔69.7%,其理由是「雖不盡如人意,但還是在不斷改善」;「不滿意的」佔19.4%;「滿意」的很少,只有5.3%。但對作為道德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不滿意」的判斷是主流,佔73.1%。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受功利原則支配」(38.0%);「關係變簡單了,但溫情大大減少」(26.98%);還有8.09%認為「越來越惡化」。只有25.33%認為「總體良好,比10年前少了些相互制約,比5年前多了些關懷。」

分析表明,道德上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對道德自由的滿意,但對作為個體道德自由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卻非常不滿意,表現為道德自由與倫理認同之間的緊張與矛盾,即對倫理道德形勢的評估,道德上基本滿意,倫理上不滿意。兩種相反的判斷所達到的社會一致性都相當高,而且比例大體相當(75.0%對道德狀況滿意或基本滿意,73.1%對人際關係不滿意),呈現為精神結構中的一種倫理——道德悖論。

信息二:對於集團行為的倫理態度與道德選擇。「集團不道德與個體不道德哪個危害更大?」50.3%認為集團不道德比個體不道德危害更大,31.07%認為相同。對於一些集團行為,如「政府機關為本單位子女入學提供便利」,69.4%的人認為不道德或嚴重不道德,19.3%的人認為符合內部倫理但侵蝕道德,兩項之和達88.7%,但也有8.9%的人認為是道德的;對於「對那些可能為本單位帶來高福利但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的問題,56.6%的人會勸阻或舉報,33.9%的人不會勸阻,更不會舉報。

集團倫理行為的調研信息反映一種典型而新型的倫理——道德悖論。一方面,當作為「倫理旁觀者」或「倫理中立者」時,很容易達成社會共識:集團行為比個體行為造成的倫理道德後果更大、更嚴重;另一方面,當處於某種特定的倫理關係和倫理實體中時,個體的倫理態度和道德選擇又體現出深刻的矛盾和悖論。在由「單位制」向「後單位制」過渡的時代,集團倫理研究具有重要的道德哲學意義,它是一種新的倫理道德類型,其內在的倫理——道德悖論比較集中地體現了現代文明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矛盾。

不平衡的軌跡: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走向現代

倫理——道德悖論,表明當前倫理與道德不同的演進軌跡: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走向現代。通過對「新五倫」和「新五常」的調查,清晰地呈現出這一態勢。

「新五倫」 傳統「五倫」作為倫理范型,曾經主宰中國社會的倫理精神2000多年。傳統「五倫」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其中屬於家庭者有三,其基本文化原理是「人倫本於天倫而立」。目前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倫理關係是哪些?或現代中國社會的「新五倫」是什麼?在調查問卷的多項選擇中,父子佔93.8%、夫婦佔78.4%、兄弟姐妹佔63.5%、同事或同學佔47.1%、朋友佔43.5%。與傳統「五倫」相比,「新五倫」有四者相同,高居前三位的都是家庭倫理關係;夫婦關係的倫理地位上升;唯一改變的元素是君臣關係或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被置換為同事或同學的社會關係。家庭倫理的基礎性地位一如既往。換言之,在倫理上仍守望傳統,蛻變率只有20%;但現實內涵變化巨大,結構原理變異深刻。而在道德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卻深刻和重大得多。

「新五常」 傳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目前我國社會最重要的五種德性或德目是什麼,或「新五常」是什麼?多項選擇中,愛佔78.2%、誠信佔72%、責任佔69.4%、正義佔52%、寬容佔47.8%。「新五常」中,除愛和誠信與傳統五常的仁、信基本相通,其餘三者都具有明顯的現代性。而且,即便是「愛」與「誠信」兩個德目,其文化內涵及其在德性體系中的地位已發生重大變化。道德上已經基本解構了傳統而走向現代,蛻變率超過60%。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趨向現代,是現代倫理道德精神發展的兩種不同的趨向。

倫理——道德悖論診斷:倫理與道德的精神斷裂

倫理——道德悖論呈現出當前中國社會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的兩難,其本質是倫理與道德的精神斷裂。

倫理與道德作為建構個體與實體、個人與社會同一性的意識形態和人文智慧,具有精微卻深刻的哲學殊異和文明分工。簡單地說,倫理著力「人」與「倫」的關係,道德著力「人」與「理」的關係。倫理具有客觀性與實在性,而道德具有主觀性與個別性。倫理總是指向人的公共本質和共同體生活,即所謂倫理存在(中國傳統哲學話語中的「倫」即所謂倫理存在)。倫理存在是倫理精神的客觀基礎,在社會文明和人的精神發展中,它具體展現為三種歷史形態:倫理世界中的家庭與民族兩大倫理實體;生活世界中的公共權力與社會財富;道德世界中作為「倫理上的造詣」的個體德性。倫理精神在三種歷史形態的辯證運動中體現或實現,三種歷史形態的辯證運動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異化或脫節,都將導致倫理精神鏈的斷裂。

現代性道德的重要特質,是追求脫離倫理認同的抽象道德自由。道德世界蛻變的深刻問題是什麼?是過度膨脹的個人主義。它以65.7%的選擇率居人與人衝突的諸因素之首。對「人」的信念和向人的普遍本質的回歸,是道德精神的真諦和動力,這便是「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的「法的命令」,也是孔子「仁者,人也」的精髓。當代中國道德發展的基本難題,是道德精神鏈的斷裂,其主要矛盾是道德精神流連於抽象的個體,既缺乏實體的倫理家園感,又難以上升為道德的主體性,「個體」成為「實體」與「主體」之間的斷裂帶,出現實體——個體——主體辯證運動的精神障礙。調查發現,現代人不是沒有道德主體性,更不是不承認道德主體性,而是追求脫離具體倫理情境的抽象的主體性。在對社會行為的評價和個體自身的道德選擇中,現實調查表明,「良心」仍然是最重要的機制,選擇率分別達51%和61.3%,然而問題在於,大部分人都自認為憑良心行動或應當憑良心行動的同時,社會的不道德行為卻大量發生,這就驗證了黑格爾的診斷:如果離開倫理,那麼良心將「處於作惡的待發點上」。這種倫理與道德的精神斷裂,是倫理——道德悖論的精神本質。對道德生活的滿意,在相當程度上是現代人對「一切都被允許」的抽象道德自由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滿意。

走出倫理——道德悖論,需要重建倫理與道德的價值生態。在這個生態中,倫理與道德、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辯證互動。也許,「倫理道德」的辯證生態,是現代中國具有傳統根源,體現時代要求的歷史哲學形態。當然,它的合理性與現實性有待實踐與歷史的檢驗。

(樊和平系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許敏系該院副教授)

推薦閱讀:

【作品欣賞】款款鄉情寄丹青 ——林宋瑜中國畫寫生作品賞析
中國成人及兒童肥胖標準
中國十大必去景點和其旅遊攻略推薦!
《有理講理》之「維為道來」:中國復興在路上
專家放言中國軍隊要馬上入朝,別跟美韓瞎搗糨糊了

TAG:道德 | 中國 | 倫理 | 發展 | 倫理道德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