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家庭教育與家庭經濟(2)

第24節:家庭教育與家庭經濟(2)  我的姐姐她懷孕以後,就把她的公職工作辭掉,很多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怎麼樣?很可惜。連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說:你去工作,我來幫你帶孩子。但是人生有舍有得,她辭掉公職就在我們家待產,之後做月子,到之後小孩都是自己帶。我姐姐辭掉工作以後,就是我姐夫一個人賺錢,但是我的姐夫愈賺愈多。為什麼愈賺愈多?因為我姐夫拿給我姐姐的錢,我姐姐說,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沒什麼用,常常都會拿給我,她說你幫我拿去印印經書,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幫先生布施財,所以她的先生愈賺愈多。有一次他們夫妻一起出去買東西,剛好遇到大賣場開幕,可以抽獎,第一特獎是一台轎車,我姐姐也寫了一下就把它放進去。過沒多久,大賣場打電話來,他說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轎車。所以懂得布施,"命里有時終須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賺就賺得比較多,你要懂得要種財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說:我又沒錢,怎麼種財布施的因?這個財絕對不是只有錢而已,財布施包含"內財"跟"外財"。我們工作很努力,這是內財,勞力,還有你的經驗、你的智慧,這都屬於內財布施;外財才是金錢跟財物、跟物品,這些都可以修財布施。在錢財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報就愈大?不見得!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對農夫他們已經年紀很大了,一輩子攢了一些錢,剛好他們附近蓋醫院,是個很好的醫院,他們夫妻兩個就把一生的積蓄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跟大企業家捐幾十萬,他們也捐幾十萬,哪一個福報大?農夫是把一生的積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愛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業家那幾十萬對他來講只是什麼?零頭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當我們能夠盡心儘力去布施,不管錢多少都可以種無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剛好經過一個佛寺,她就進門很虔誠地禮佛,剛好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完全把它奉獻出來。方丈看了很感動,親自出來幫她念佛祈福,幫她迴向。後來真的嫁到宮中去,也富貴了,拿著幾千兩到這個佛寺來,也是要把它布施出來。結果方丈沒出來,找了他一個徒弟出來幫她念經迴向。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兩文錢,這次拿了幾千兩,兩文錢是方丈親自幫我懺悔迴向,可是現在捐幾千兩,居然只叫徒弟出來。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請教,把問題搞清楚。她就主動去找方丈,詢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方丈告訴她:你這兩文錢是發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來幫你迴向,對不起你;這一次你雖然拿了幾千兩,但是你的心已經沒有像那一次這麼真切,請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個人的福田,根源還在他的存心。我們只要有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財來救濟他人,我們的福報點點滴滴都在積累。好,財富的問題我們有了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患得患失,看到別人賺很多錢,你的心就怎麼樣?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們扎紮實實修我們的財布施,自然果報就會現前。  經濟面解決了,接下來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識。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怎麼樣?傳宗接代。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不行!無人可以代替,我們要感恩。所以當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這個太太幫我傳宗接代,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怎麼樣?雞犬不寧。你們怎麼知道?雞犬不寧,本來家裡還沒事,嫁過去就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兒子孝比不上媳婦孝,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怎麼樣?會敗三代。所以娶妻第一個標準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老師和學生一起打機、鼓勵學生談戀愛的師生關係?
我為什麼這麼討厭「熊孩子」這個詞?
「挫折教育」還要進行多久?
奶奶闖紅燈被孫子拉回:孩子,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經濟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