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儀式感」,也就沒有了對幸福的期待!

作者:一寸光陽

最近迷上了韓劇《請回答1988》,這是一部讓我又哭又笑的韓劇,裡面的很多細節都讓我非常感動,比如吃晚飯的時候,鄰居之間互送做的菜;聖誕節的時候,一個小區的大人們為了給珍珠準備聖誕禮物而召開街坊大會……這樣溫馨而又讓人感動的細節,在劇里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就被戳中淚點。

在故事將近尾聲的時候,德善的爸爸退休了,一家人特意給爸爸舉辦了退休儀式,三姐弟給爸爸送了一塊「感謝牌」,感謝爸爸這麼多年的辛苦勞作。簡單的退休儀式,讓一開始因為退休而感到落寞的父親也因此而釋懷了。

這一幕不禁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很熱門的一個詞——「儀式感」。

儀式感是什麼?

儀式感是對每一個重要或平凡日子的熱愛與用心!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處處都存在著「儀式感」,大到各種結婚紀念日、結婚典禮、孩子的開學儀式、畢業典禮,小到每天出門前的擁抱親吻、每晚臨睡前的互道晚安,其實都是儀式感的一種體現。

儀式感,是幸福生活的調味料

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過日子,你知道我心裡愛著你就可以了。」可是,你連每天給我一個吻都不願意,連結婚紀念日的時候送一份表達愛意的禮物都懶得花心思,連和我一起做一些增進彼此感情的小事都不願意做,我又怎麼確信你是愛我的呢?

有一位好朋友,和男友結婚的時候,男友家庭條件並不富裕,出於為男友家的考慮,他們沒有舉辦婚禮,兩個人扯了證,雙方父母一起吃了個飯就算結婚了。多年過去了,這一直成了朋友心中最大的遺憾,她說:「我現在都不敢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每次朋友結婚都想辦法推掉,就怕自己傷心。有時候和老公吵架兩人還會因為這事翻舊帳。現在想想,當初哪怕簡單辦個婚禮,現在也不至於如此在意。」

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是兩人幸福結合的見證,是對單身生活的告別,是對彼此忠誠的承諾,也是對一個家庭誕生的宣告。

所謂的儀式並不是形式主義,並不需要奢侈、華麗,而在於你對某個人某件事有多用心和在意。哪怕是每天臨睡前放下手機互道晚安和親吻,哪怕是結婚紀念日時給彼此寫一封情書,都是最好的儀式。

不要抹殺了孩子的儀式感

在日劇里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日本人每次出門前必說「我走了!」回到家了也要和家人說一聲「我回來了。」,甚至遇到熟人一定要點頭哈腰打招呼。這些雖然都是細枝末節,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他們對家人、對他人的尊重已融入到生活中的一舉一動。而這些,不就是他們對生活儀式感的重視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類人是天生自帶儀式感的,他們就是我們的孩子。孩子每次出門前一定要和家裡人說「拜拜」;出去玩時一定要穿上美美的衣服;玩具一定要按固定的方式擺放;見到老師一定要跑上前去說聲「老師好」……有時候,大人們都會納悶,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強迫症。而事實上,他們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儀式」而已。

有位心理學大師曾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

《小王子》里狐狸有一段經典話: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狐狸說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點鐘來, 那麼到了三點鐘,我就開始很高興。時間越臨近,我就越高興。等到了四點,我就很焦躁,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期待你的到來,我們需要儀式。」

「儀式是什麼?」。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子,使某一時刻不同於其他時刻。比如說,我的那些獵人就有一種儀式。他們每星期四都和村子裡的姑娘們跳舞。於是,星期四就是一個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園去。如果獵人不在固定的時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麼我也就沒有假日了。」

是的,假如沒有了「儀式感」,我們也就失去了對幸福的期待!

-END-

本文為兒童心理課堂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


推薦閱讀:

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 沒有這些小確幸,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我們的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少一點儀式感
過有儀式感的生活,它是無關價值的「奢侈品」
越愛你的人,儀式感越強

TAG:幸福 | 儀式 | 沒有 | 期待 | 儀式感 | 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