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的基本分類,你知道嗎?

黃茶是六大茶類中最少被提及的茶,屬於輕發酵茶,其品質特徵是『黃葉黃湯、葉底黃亮』。加工工藝跟綠茶差不多,不過多了一道『悶黃』工藝,以至於有人誤認為這是做壞了的綠茶。

雖然黃茶歷史悠久,但比起名氣響噹噹的「小鮮肉」綠茶,問津黃茶的人還是太少了,悶黃工藝正逐漸衰退。

黃茶的分類

黃茶按鮮葉老嫩和芽葉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

黃小茶採摘細嫩芽葉,

黃大茶則是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

根據顏色和葉底大致可判斷出黃茶與綠茶來。

黃茶分類

1、黃芽茶。(如:湖南嶽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2、黃小茶。亦稱黃湯,以1芽2葉製成。(主要包括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的「遠安鹿苑」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平陽黃湯」。)

3、黃大茶。以1芽4—5葉製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黃大茶」和廣東韶關、肇慶、湛江等地的「廣東大葉青」。

簧茶中的精品

黃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黃芽、溫州黃湯、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海馬宮茶等。

蒙頂黃芽

獨特的悶黃工藝

黃茶的制茶技藝明朝才開始出現並漸趨成熟,小茶攤黃,大茶堆燜,這便是黃茶與綠茶在製法上的根本區別。

製作黃茶的悶堆技術通常有5種形式:

殺青後趁熱悶堆,如台灣黃茶;

揉捻後悶堆,如黃湯;

初干後悶堆,如黃大茶;

紙包低溫燜黃,如君山銀針;

薄攤悶堆,如霍山黃芽。

採取不同的悶堆技術,芽葉變黃程度不一樣,形成的黃茶品質也各有不同。

黃茶因為悶黃(也有人念燜黃)的工藝,使得它成為一道獨特的微發酵茶。因為微發酵,產生了紅茶特有的好喝的甜度,又沒有失去過多的營養物質,也因為微發酵,不會像綠茶那樣有人喝了覺得太生、傷胃。

正在消失的傳統黃茶工藝

黃茶製作費時費力,然而令人難過的是,由於缺少科普,很多人錯把黃茶當綠茶,還有一些消費者並不認可黃色的賣相,加之黃茶不太容易泡好,為了適應市場,大部分黃茶已經『綠茶化』,這讓傳統黃茶工藝日漸式微。是堅持獨特的黃茶還是無限接近綠茶,這已經困擾黃茶100多年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茶指的就是六大茶類,如果因為商業市場沒有做好,就讓好東西失傳,未免也太可惜了。茶的市場炒作一波接一波,一會兒綠茶,一會兒普洱,沒準,黃茶的復興,就是下一次茶葉中巨大的商機呢。

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該丟啊。


推薦閱讀:

你知道祭祀、拜祖「燒紙、化元寶」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嗎?
中國各地的「名茶」,你知道幾種?
這才是中國製造!你都不知道中國的橋有多牛!
接吻:20件你不知道的事
半路夫妻,都逃不過這3種結局,你都知道嗎?

TAG:分類 | 黃茶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