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特點(第四講)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中國哲學的倆個特點,立足現實的態度和非實體性的思維。現在我們接著看中國哲學的剩下的倆個特點。

3.內聖外王的追求:

中國哲學家對人的思考,雖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許多探討,但是更重要的是對人與社會的關係和人自身進行探討,他們的興奮點總是放在人與社會,人自身的思考上。即使是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也總是最後要歸結到社會人生問題上。荀子曰:「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認為對天,對自然界的思考,必然要回到對人的思考。

荀子

與人的思考,探討,這必然與倫理、政治、歷史、文化所聯繫。不僅僅是個人的意志,學問或興趣,而是包含了對民族,對國家,對天下的崇高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要通過哲學家自己的身體力行體現出來。因此中國哲學家的精神不只是通過他的言論,文字,著作體現,而且通過他的行為,人格,品德等,在某種意義上,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司馬遷在《史記》引孔子言:」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與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這句話典型的反應了中國哲學的特點。

中國哲學這樣的一個特點在歷史上,就形成了中國哲學家對內聖與外王的追求。內聖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人格,也就是所謂的修身。而外王就是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中國哲學家的思想創造體現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

宋代張載的一段話可以充分概括這種理想和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與此相聯繫,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考往往不表現為純粹思辨的學理,而表現為具有實踐品格的學理。他們總是立足於現實的實踐活動,從而進行對哲學的思考。在各個領域的著作中,均體現了這樣的中國哲學智慧。如兵書《孫子兵法》,醫術《黃帝內經》,農書《上農》四篇等等,都可以作為哲學著作來品讀。

4.不拘一格的表達:

中國哲學家對於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或用語錄的形式,或用寓言的形式,,或用詩歌的形式,或用注釋的方式等等,可以說是多姿多彩。

具體來看,《論語》都是以語錄的形式所記錄,用語精鍊,表現出深刻的思想,栩栩如生的勾畫出孔子的其人其學。這種語錄體的著作成為中國哲學家表達其思想的重要方式,如《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河南程氏遺書》《朱子語錄》等等,都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莊子》一書中,就有許多寓言,正是通過這些生動有趣的寓言中,在談笑風生間,道出宇宙人生的深刻哲理。同樣在《韓非子》《呂氏春秋》中有載有許多寓言,如大家熟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故事,都闡述了辯證法的思想。

《老子》一部優雅的哲理詩作。用詩的形式,詩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表達出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看法。屈原的《天問》,一千年後柳宗元的《天對》。這一問一答都是採用詩的形式,成為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文化史的名篇。

同樣還有通過注釋一些前人的哲學著作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如戰國時期韓非子的《解老》《喻老》,這是對老子文本的注釋;魏晉時期王弼的《周易注》和郭象的《莊子注》,則是對《周易》《莊子》的注釋等等。這種注釋或是解釋,其本身就是一種思想創造。

除了這多種表達方式以外,中國哲學家也運用邏輯方法來建立哲學體系。比如說孟子,荀子的著作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漢代王充的《論衡》全篇在安排上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等等。但總的來說,通過建立邏輯體系的哲學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並不是主流。

不拘一格的表達並不是說中國哲學思想是零碎的,沒有系統化的,而是指中國哲學家的哲學體系並不能僅僅通過邏輯就所能呈現的。馮友蘭先生曾言:「中國哲學家之哲學之形式上的系統,雖不如西洋哲學家;但實質上的系統,則同有也。講哲學史之一要義,即是要在形式上無系統之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

本文與上一篇文章總結了中國哲學同西方哲學相比較所呈現的主要特點。這是需要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的地方。

明日為大家帶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希望各位點個關注。


推薦閱讀:

中國道教傳道修持的不二方法——符咒
美教練機墜湖兩中國學員失蹤是怎麼回事?
天下大亂!土耳其政變,尼斯恐襲,中國崛起將不可阻擋!
中國印譜的歷史及收藏
中國飯局裡的潛規則:中國飯局中的細節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