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洲豐碩行

歐洲豐碩行中歐發表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全文)發佈時間: 2014-04-01中新網3月31日電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3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盟總部期間,中歐雙方發表了《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全文如下:

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一、應歐洲理事會主席赫爾曼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3月31日至4月1日對布魯塞爾歐盟總部進行訪問。雙方領導人就雙邊、地區和國際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

二、雙方一致認為中國國家主席對歐盟的首次訪問是中歐關係史上的里程碑。雙方歡迎中歐關係近40年取得長足發展,認為這有利於中歐雙方以及整個世界。雙方強調決心加強全球層面合作。雙方願加深對彼此發展選擇的理解。歐盟支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認同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支援歐盟一體化建設,認同歐盟加強經濟與貨幣聯盟建設。

三、雙方一致同意,本著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原則,深化中歐關係,全面落實《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雙方同意通過新一次中國歐盟領導人年度會晤評估《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落實情況。

四、雙方同意加強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擴大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共同利益。雙方強調多邊主義和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爭端的重要性。

五、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加強外交政策和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決定在多雙邊層面就推動防擴散和裁軍繼續開展對話。雙方強調跨區域和區域對話機制對於促進地區和平繁榮日益重要,期待將於2014年10月16日至17日舉行的新一屆亞歐首腦會議。

六、雙方討論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政治問題,包括伊朗、敘利亞、烏克蘭及各自周邊地區安全形勢,並對雙方近期舉行的首輪中東事務磋商表示歡迎。鋻於歐非峰會召開在即,雙方就近期非洲形勢交換了看法。

七、雙方對2014年3月20日在亞丁灣海域舉行的中歐反海盜護航聯合演練表示歡迎。此舉表明中國海軍以及歐盟阿塔蘭塔行動為加強海事安全和打擊海盜所作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功。歐方對中方願為世界糧食計劃署運送索馬利亞食品援助的船隻增加護航頻率表示歡迎。雙方同意就此加強合作,為非洲大陸國家帶來福祉。雙方決定逐步提升中歐防務安全對話級別與合作水準,以及開展高級別交流。

八、雙方強調促進和保護人權的重要性,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深化雙邊和國際人權事務交流,並在協商一致的關鍵和重點領域通過建設性的討論加強人權對話。

九、中歐都肩負著繼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責任,重申將共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以及公平、透明、基於規則的貿易投資環境,反對保護主義。雙方重申致力於為促進互利的貿易投資交流創造條件。

十、雙方強調有必要加強政策協調,確保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維護金融穩定。雙方重申將履行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所做的承諾,並在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內,就全球經濟治理加強合作。

十一、雙方對中歐投資協定前兩輪談判的成果表示歡迎,並期待儘早達成這一具有雄心的協定。商談並完成這一涵蓋投資保護和市場準入的全面中歐投資協定,將傳遞雙方致力於加強合作並實現更遠大雄心的願景,包括從長遠看,在條件成熟時簽訂全面深入的自貿協定。

十二、雙方歡迎近期中歐就重大貿易救濟案達成磋商解決方案,認識到負責任地解決貿易爭端至關重要。

十三、歐盟大力支援中國儘快參加《服務貿易協定》談判。雙方認為中國參加談判是《服務貿易協定》未來實現多邊化的重要一步。雙方將同各方一道加緊努力完成《資訊技術協定》的審議磋商。

十四、中歐加強交通運輸關係潛力巨大,雙方決定共同挖掘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歐盟政策的契合點,探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

十五、鋻於中歐對法治的重視,雙方決定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則,繼續就司法和行政事務開展對話與合作。

十六、雙方願在彼此改革進程中相互學習借鑒,致力於在城鎮化、環保合作、區域發展、城鄉一體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等重點領域交流經驗。雙方重申城鎮化夥伴關係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期待著將這一夥伴關係轉化成具體合作項目。

十七、雙方將就全球治理開展更緊密合作。雙方願就重大國際發展問題和各自發展政策加強對話,包括推動制定並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十八、雙方認為需加強氣候變化合作,以準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下適用於所有締約方的一項議定書、另一法律文書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議定成果,在 2015年巴黎舉行的《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通過。雙方強調致力於通過可信、可核查的國內行動實施重大溫室氣體減排。雙方認同各國在巴黎會議前儘早提交其貢獻的重要性。中歐將合作採取國內行動避免或減少氫氟碳化物的消費併合作推動全球逐步削減這些物質。

十九、雙方認識到加強中歐文化、教育和青年交流的特殊重要性,決定於2014年5月召開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新一次會議。雙方還將加強人員往來與移民事務合作,支援中歐可持續旅遊領域合作進一步發展。

二十、雙方重申致力於推動中歐關係在未來十年取得進一步發展,造福中歐人民,並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習近平訪德「重實效」 為未來十年發展謀篇佈局發佈時間: 2014-03-30

中國網3月30日訊 3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踏上了就任以來首次訪德之旅。這也是八年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德,德方對此高度重視,不僅以總統和總理的雙重名義發出邀請,很少出席國事活動的默克爾總理的丈夫紹爾教授也將與習主席夫婦共進晚宴。

相較兩國總理互訪時著重商討和操作具體事項來看,習近平此訪「重實效」,他率領200餘人的經濟界代表,簽訂數十項經貿合作協議,趕赴杜伊斯堡見證「渝新歐」國際鐵路火車入港;這具有戰略和象徵意義,既實質性提升兩國戰略夥伴關係,又向外界展示兩國交流的頻繁和雙邊關係的深度。總體來看,此訪將為中德關係未來十年的發展謀篇佈局。

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德期間,兩國政府發表了《全面推進中德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彼時,雙邊關係被定義為「承擔全球責任的戰略夥伴關係」。四年來,中德經貿往來愈加密切,政府間交往頻繁程度前所未有,文教、科技乃至法治、人權等合作對話不斷充實,政治互信有所增強,雙邊關係達到歷史最好水準,成為中歐關係中的典範。如今,建立在堅實的合作基礎之上,提升兩國關係定位已是水到渠成。

3月28日,在會見默克爾總理後,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從而確定了未來中德關係的走向。

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將繼續以互利互惠的經貿往來作為基石。「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發動機』和『穩定器』」。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研究國際關係的專家學者,近年來都屢屢提及這句話。

建交四十年來,中德兩國雙邊貿易額由最初的 2.75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的1616億美元,增長600餘倍,預計未來5年將再翻一番。雙向投資不斷優化,尤其中國對德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中國是僅次於法國、荷蘭的德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德國也是歐盟內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未來,中德不僅要擴大貿易量,更要注重提質,要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讓經貿往來不僅真正惠及民生,更能有效服務於兩國全方位合作。中國對德出口長期高於進口,德方曾多次對中國大規模貿易順差表達過不滿,認為雙邊貿易不夠平衡。近年來,本著雙贏原則,也出於實際需要,中國不斷擴大從德進口,在德國遭遇歐洲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有力刺激了其向歐洲以外市場出口,中國對德貿易順差連年降低,去年降幅更高達45%,德國對此表示讚賞。去年,針對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德國一再表態稱反對「貿易戰」,反對歐盟徵收懲罰性關稅,認為這是「兩敗俱傷」的舉動。德國積極在歐盟內斡旋,為光伏爭端的最終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兩國貿易量將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摩擦將難以避免,雙方要積累足夠的智慧排除這些負面效應。只有織好經貿關係這張「網」,加深彼此依賴度,才能捕獲更廣泛的合作成果。

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意味著兩國可以成為政治上相互信賴的朋友。近年來,中德領導層保持了密切頻繁的交往,有效拉近了兩國之間的距離。默克爾擔任總理以來六次訪華,溫家寶總理五次訪德,李克強擔任總理後,德國也是他出訪的首批國家之一。2011年,兩國建立了「政府磋商機制」,其級別之高、規模之大、議題之廣前所未有。德國僅與關係最緊密的國家建立這種機制,中國成為歐洲以外第三個、全球第八個與德國建立該機制的國家,凸顯其對華重視程度。舉行政府磋商時,由政府首腦主持,內閣主要部長直接參與會談,能夠集中、高效地解決問題,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今年,除習近平主席訪德外,李克強總理還將於下半年率團赴德參加第三屆政府磋商。雙方還建立了外長級戰略對話以及包括人權對話、法治對話、戰略環境對話、高技術對話等60餘種對話機制,從政治層面有效保障了雙邊合作的順利開展。

事實上,中德關係並非一帆風順,雙方在價值觀、知識産權保護、市場開放等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能否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彌合分歧。兩國也並未迴避問題,而是通過上述一系列機制保持全面充分的接觸溝通,增進戰略互信。以默克爾為首的德國領導人則能夠務實看待中國,理解中國面臨的特殊國情和挑戰,也能夠在兩國關係出現摩擦時(如默克爾上任之初會見達賴)及時修正政策、消除影響,這客觀上為兩國關係的發展排除了障礙。未來,中德兩國將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保持溝通,建立政治互信,共同為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發揮作用。

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還要求雙方在合作領域上實現質的跨越。經過多年的磨合,中德關係已度過「蜜月期」,進入「成熟穩健期」,未來的戰略合作將「不圖虛名」,而是包含實實在在的深度合作項目。

其一,要開拓戰略性大項目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將「中國速度」和「德國品質」結合起來,合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可進行高端製造業的聯合研發生産,拓展智慧製造、物聯網、新一代資訊技術合作,推進航太航空、海洋、極地等領域合作。

其二,要配合各自發展戰略建立多層級、多角度的合作夥伴關係。德國正大力實施「能源轉型戰略」,其牽頭成立「能源轉型國傢俱樂部」,積極邀請中國加入,共同探討擴大新能源之道。中國正在大力開展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借鑒外部經驗的需求十分強烈。中德已建立「城鎮化夥伴關係」,還將發展「互利的創新夥伴關係」,從外部助力中國「新四化」進程。未來,類似模式的合作將不斷涌現,兩國利益將緊密捆綁、互補互用,實現共同發展。

其三,要有服務全人類的「更遠大和宏偉的設計」。德國是歐盟的「領頭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同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大國交往絕不能僅僅成為「生意夥伴」。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時代,人類逐漸邁向命運共同體,許多重大問題需要各國攜手共同解決。在這方面,中德兩國有著一致的利益取向。中德都秉持和平主義,反對暴力與戰爭,可共同推動建設以更加公正、合理的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進行全球維和,斡旋危機,促進政治和對話手段解決衝突。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關乎全人類生存,德國在這方面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而中國則正奮鬥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雙方在空氣凈化、低碳發展、新能源開發、綠色消費等領域有著廣闊合作空間。德國將消除貧困、糧食安全、援助非洲、反恐等視為己任,而崛起中的中國也有意更積極地承擔國際責任,中德完全有必要和可能為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共同出力。

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表示,「發展中德關係,好比駕駛一輛汽車,必須看得遠,才能安全和順利。」相信在兩國領導人積極務實的規劃引導下,在各方人員共同努力下,中德關係這輛「汽車」一定能夠滿載成果,又快又穩地駛向光明的未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李超)

習近平會見比利時國王菲利普 進行親切友好交談發佈時間: 2014-03-31

當地時間3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布魯塞爾會見比利時國王菲利普。

會見前,菲利普國王在王宮廣場為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比利時皇家馬隊護衛下抵達檢閱台前,菲利普國王和瑪蒂爾德王后熱情迎接。兩國元首夫婦登上檢閱台。軍樂隊奏中比兩國國歌。習近平在菲利普國王陪同下檢閱儀仗隊。

歡迎儀式後,兩國元首夫婦進行了親切友好交談。

習近平表示,中比關係發展良好,比利時王室是先行者、奠基者和推動者,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讚賞。比利時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是歐洲心臟,也是中國在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這是我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首次訪問比利時和歐盟總部,具有特殊意義。我希望通過這次訪問,推動中比、中歐關係進一步發展。

菲利普表示,習近平主席是我就任比利時國王后接待的首位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比利時深感榮幸。我讀了習近平主席昨天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感受到您對比利時和歐盟高度重視。比利時王室和政府將一如既往奉行對華友好政策,願為促進歐中關係發揮獨特作用。

菲利普國王向習近平授予利奧波德大綬帶勳章和證書。利奧波德大綬帶勳章是比利時最高等級榮譽勳章,由國王親自頒發,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政要或王室成員。

當天,習近平還向比利時無名戰士墓獻花圈。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有關活動。

習近平:中國對歐洲樂於錦上添花雪中送炭 發佈時間: 2014-04-01

3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習近平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

新華網布魯塞爾3月31日電(記者孟娜 徐劍梅)國家主席習近平31日在布魯塞爾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

習近平強調,互信是中歐關係基本前提。雖然中歐選擇的道路不同,但追求持久和平繁榮是我們共同目標。中華民族經過近代百年的不懈探索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我們的發展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模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我們堅定自信,但不固步自封。中華民族是相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勇於探索,不斷前行。我們願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同歐洲開展對話交流,增進相互了解、信任與合作。

習近平表示,中國對歐洲政策是一貫的,我們不僅樂於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我們堅定支援歐洲一體化,也期待歐方更加理解和支援中國的和平發展,信任中國的戰略走向。我們希望和歐盟做多極世界中相互信任、共同發展的好朋友、真朋友。

習近平表示,中方高度重視歐洲議會的地位和作用。願同歐方加強立法機構和黨際交流。希望歐洲議會更加積極、客觀看待中國,全面、深入參與中歐合作,為促進中歐關係發揮積極作用。

舒爾茨表示,中國是偉大的國家,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歐洲議會欽佩中國改革的決心,相信歐中關係面臨巨大機遇。加強歐中合作,不僅對雙方,而且對歐亞合作、對世界都很重要。歐洲議會支援同中方開展政治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強化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習主席訪歐四大演講突顯「中國智慧」 特約

來源:中國網 2014-04-01

習主席強調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

作者:陳向陽

(陳向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應邀於3月22日至4月1日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出席核安全峰會、造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與歐盟總部,他親率中國外交「夢之隊」,主動宣介「中國夢」,從容傳播開明進步、開拓進取的中國外交新理念,大力提升中國軟實力與國家形象,以下四大演講尤為精彩紛呈、不同凡響。

一、海牙核峰會演講展示中國「核安全觀」

第三屆核安全峰會於3月24-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首次與會的習主席應東道主之邀首先發表主旨講話,審時度勢、高屋建瓴、辯證統籌,強調要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提出了兼顧原則性與可操作性的「四個並重」:

第一,「發展和安全並重」,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發展核能事業。必須牢牢堅持「安全第一」原則,秉持「為發展求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的理念,讓發展和安全兩個目標有機融合。

第二,「權利和義務並重」,以尊重各國權益為基礎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尊重各國根據本國國情採取最適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舉措的權利,尊重各國保護核安全敏感資訊的權利,堅持公平原則,本著務實精神,積極穩妥推進國際核安全進程。

第三,「自主和協作並重」,以互利共贏為途徑尋求普遍核安全。核安全首先是國家課題,首要責任應由各國政府承擔。核安全也是全球性課題,因為「一個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的。」一國核材料丟失,全世界都將面臨威脅。實現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國攜手努力。

第四,「治標和治本並重」,以消除根源為目標全面推進核安全努力。核安全涉及不同層面,既包括實施科學有效管理,發展先進安全核能技術,也包括妥善應對核恐怖主義和核擴散。「治標還要治本」,只有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發展和諧友善的國家關係,開展和睦開放的文明交流,才能從根源上解決核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問題,實現核能的持久安全和發展。

習主席還富於哲理而又生動形象地指出,「光明前進一分,黑暗便後退一分。我們在核安全領域多作一份努力,恐怖主義就少一次可乘之機。」他鄭重承諾中國將在維護全球核安全上做到「四個堅定不移」,包括:增強自身核安全能力,參與構建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支援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導的核安全國際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

習主席提出的「中國方案」為全球核安全指明瞭方向,他的講話在相當程度上對峰會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演講詮釋與人為善「中國夢」

3月27日,習主席在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起國際輿論持續熱烈反響,尤其是他對「中國夢」的新解讀,和對拿破崙「中國睡獅論」作出的歷史性回應,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習主席明確指出,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國的歷史文化、歷史命運、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實現自己的夢想,他進一步對「中國夢」作出了三點新的詮釋。

首先,「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中國夢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實現夢想。天下太平、共用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理想。歷經苦難,中國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用和平。針對外界對中國崛起的疑慮,習主席強調歷史將證明,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針對法國歷史巨人拿破崙在200多年前提出的「中國睡獅論」,習主席以「中國醒獅論」進行了恰倒好處的回應:「拿破崙説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習主席的這一回應生動形象、精準深刻,立即引發了現場聽眾的熱烈讚許。

習主席的「中國醒獅論」發聾振聵,內涵有四:

其一,中國已從昔日的「睡獅」變成了今日的「醒獅」,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不可欺、不可侮。

其二,中國乃「和平之獅」,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其三,中國乃「可親之獅」,對外與人為善、平等待人,對周邊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主張通過協商和對話妥善管控分歧,解決爭議。

其四,中國乃「文明之獅」,崛起的中國絕非暴發戶,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積澱,「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古老的中華文明正在煥發新的生機,今天的中國是當今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和關鍵改革者,是言行一致、修己安人的負責任大國。

其次,「中國夢是追求幸福的夢」。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亦即集體與個人的高度統一。習主席強調要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再次,「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習主席強調中國夢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一方面,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習主席這一精彩絕倫的演講,不僅增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理解與互信,而且樹立了當代中國生機勃勃的嶄新形象。

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倡導包容互鑒「新文明觀」

2014年3月27日,習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他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他強調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應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三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説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作為來自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的領袖,習主席強調將致力於古老中華文明的繼往開來與發揚光大,他指出,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他還結合「中國夢」深情展望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明天: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習主席的此一演講不僅強調構建平等包容的世界文明新秩序,而且充分展現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文明自信」。

四、德國基金會演講高揚和平發展「時代主旋律」

3月28日,習主席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直面外界對中國崛起的疑慮與「誤讀」,深入解讀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主動增信釋疑、答疑解惑。

習主席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他強調「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高13億多人的生活水準和品質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中國要聚精會神搞建設,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一個是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

習主席強調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國強貢獻大」,習主席承諾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習主席還用正反兩方面的史實舉例,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否認二戰侵略歷史與頑固右傾化的日本當局無疑是最佳反面典型,習主席演講指「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了中國軍民傷亡 3500多萬人的人間慘劇。」他還提到了中國人民愛戴的德國友人拉貝,指「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侵入中國南京市,製造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的慘絕人寰的血案。」習主席演講有的放矢、綿裏藏針、一針見血,對堅持錯誤歷史認識的日本當局進行了極為高明而有力的間接敲打。

習主席最後指「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週年」,強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表示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選擇,中國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習主席訪歐四大演講高潮疊起、精彩不斷,堪稱思想之旅、智慧之旅、文化之旅,實乃精神食糧、思想盛宴、智者風範。展望未來,國際形勢將因大國關係與地區熱點新變化而更趨複雜,中國外交將致力於經濟與文化相得益彰,趨利避害,敏銳捕捉新機遇,不斷擴大國際戰略話語權與主動權。

習近平柏林演講敲打日右翼顯示對日強硬姿態發佈時間: 2014-04-01

3月28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這是演講結束後習近平主席回答科爾伯基金會常務副主席魏邁爾的提問。新華社記者饒愛民 攝

強調日軍侵華史不容忘

據參考消息3月31日報道【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30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在德國首都柏林發表演講時表示,日本當年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德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發表演講,闡釋了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和平發展道路,演講中兩次提及日本當年的戰爭暴行,表明中國不會忘記。

不過,他也同時引用中國古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實現自己提高13億多人口生活水準和品質的發展目標。

對於兩次世界大戰,習近平也表示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他同時呼籲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不過,在回答關於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問題時,習近平也強調,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將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

中通社昨天引述不具名的北京學者分析,在習近平訪歐之行中,此次演講是最重要的對外闡釋中國外交政策的機會。習近平的表態客觀上起到了對日施壓效果:一方面顯示中國不重蹈歷史覆轍的決心,同時也呼籲歐洲各國維護二戰戰後的和平成果,暗含對日本右傾政策的批評。

學者也指出,科爾伯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是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他的父親曾因參加二戰在戰後被判刑,魏茨澤克在擔任總統期間對戰爭持明確的反對態度。藉由他所負責的基金會邀請習近平演講並談及戰爭,是中德雙方達成的默契。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30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德國時表示,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暴行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中國必須有足以自衛的國防力量。

在柏林發表講話時,習近平還重申,中國的崛起不會對世界構成任何威脅,並且中國承諾與鄰國建立友好夥伴關係。

在此前訪問法國時發表的講話中,習近平把中國比作一頭「睡醒的獅子」,但他稱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在德國首都發表的講話中,習近平也表示,中國不是墨菲斯托--德國文學作品《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

他説:「有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國就要攝取世界的靈魂。」

他説,這些觀點凸顯了對中國的深深偏見。

習近平在講話中兩次提到日本的侵略,並稱中國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顯示中方對日強硬姿態

【日本《讀賣新聞》3月30日報道】正在訪德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在歷史問題上點名批評日本等突出對日強硬姿態。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如此大張旗鼓批評日本,使本就處於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糟糕狀態的日中關係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去年3月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習近平在公開場合回答提問、披露自身想法是極其罕見的。習近平自身的對外強硬姿態在上述一系列行動中可見一斑。

習政權去年5月也曾在公開場合批評日本。

當時,李克強訪問德國波茨坦,就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問題稱日本必須歸還所竊取的中國領土。

這次習近平批評日本,意在加強對去年底參拜靖國神社的安倍首相施壓,同時拉攏南韓總統樸槿惠。樸槿惠25日參加了日美韓峰會,而且26日會見默克爾時未點名批評日本。習近平可能試圖通過演講刺激南韓輿論,營造使樸槿惠不好對日軟化態度的環境。

【日本《産經新聞》3月30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演講中執意批評日本。和今年初動員中國駐世界各地的外交官譴責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一樣,此舉也意在拉上第三國孤立日本。

習近平訪德期間譴責與此行毫不相關的日本,這背後含有批評安倍首相歷史認識的目的,提醒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戰敗國,德國對罪行做了深刻反省,日本卻毫無誠意。

今年1月,反日活動家安重根紀念館在哈爾濱火車站開館。2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殺--本網注)國家公祭日。此外,中國政府還動員民間反日活動家,讓戰時在日被勞役的前中國勞工起訴日本企業。

習近平在德國的演講是上述戰略的一環,反日宣傳戰今後也將持續下去。

【德國N-TV電視臺網站3月29日文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柏林的演講使用了大量引言、警句和典故。除了一些中國的哲學家和成語外,他還提到了歌德、萊布尼茨、萊辛,以及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

習近平藉此想表達的意思很清楚:我努力去理解你們,也請你們這樣做!

習近平在柏林的講話表明他的國家將日益走自己的路。中國的良好發展不僅需要國內和諧,而且也需要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

習近平一再強調,不論中國的發展看來是什麼樣子,都一定是和平的。他用歷史來證明,中國5000年的文化一直是和平的文化。他還用充滿和平、經濟發展和合作特點的「全球趨勢」來證明,誰不順應這一趨勢,將「被歷史拋棄」。

現在習近平保證,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日本當局厚顏提出抗議

【共同社東京3月30日電】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演講時就南京大屠殺稱日本屠殺了30多萬中國人民一事,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30日在東京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外務省29日已就此向中方提出抗議。

菅義偉就南京大屠殺表示:「不否認舊日本軍在南京進行的殺傷及掠奪行為,但關於死難者人數存在各種意見,日本政府未予斷定。」

他還就日本戰後的表現稱:「一貫致力於為世界和平作貢獻,將在首相安倍晉三的帶領下努力實現和平國家的目標,絕不會動搖。」

在此前的富士電視臺節目中,菅義偉就習近平的發言批評稱:「在第三國提及日本的歷史並作出如此發言,令人極為遺憾。」

中國今年2月以立法形式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之後還在荷蘭舉行的中韓首腦會談上確認雙方將在歷史問題上合作等,正在加強對日攻勢。

【法新社東京3月30日電】東京今天批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德國期間發表的關於日本戰爭罪行的講話,稱日本政府已經提出了抗議。

日本時事通訊社和共同社報道,習近平28日在柏林一家智庫發表講話,批評日本的戰爭罪行,稱1937年日本軍隊在佔領南京時屠殺了30多萬人。

共同社報道,習近平還稱,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造成3500多萬中國人傷亡。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對記者説:「中國領導人在第三國發表關於日本歷史的這種講話是極其沒有建設性的。」他還説,日本外務省29日已經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抗議。

【德國《商報》網站3月28日報道】德國政治學家托馬斯貝格爾研究日本、德國和中國的歷史反省問題。他的著作《二戰後的戰爭、罪行和政治》被視為這方面的權威。

在談到日本戰後反省問題時,他對記者説,日本討厭被拿來與德國作比較。因為這種比較假定日本人沒有達到國際公認的認罪標準。中國人和南韓人正嘗試在國際上將日本釘在恥辱柱上,讓日本顯得不可靠。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應對失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安倍政府確實在推行修正主義路線。

安倍也許是自其外祖父岸信介以來民族主義色彩最濃烈的日本領導人,甚至比岸信介還要右傾。安倍堅信,日本被虛弱的民族自豪感所折磨,而缺乏愛國心正在削弱國家。在社會上、經濟上和軍事上,他想彌合人民和國家間的裂痕,因此安倍才表現得如此堅決。他的觀點顯然是民族主義的,並且嚴重損害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很難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希望安倍顧問中的現實主義者會佔上風。


推薦閱讀:

歐洲巡迴講座見聞小記(二)
最大的危機來了!日本、韓國、歐洲告急,中國當心!
為什麼德國網速慢得離譜?
學時尚 | MoMo達
移民奧地利還是德國?現在給你性價比PK大數據!

TAG: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