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統治東亞的企圖註定會失敗

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工業時代,國力大增之下,對外也開始了軍事擴張。

而擴張的對象,便是中國。

這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在農耕時代,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傲視全球,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出世界最強大的華夏文明。雖然工業文明條件下,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相對弱化,已不復農耕時代獨領風騷的榮光;但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地緣板塊,而且與日本毗鄰。

在正常情況下,以日本的地緣實力,根本沒有覬覦東亞大陸的可能。甚至,如果中國也同步進入工業化,那麼以二者的地緣關係和近代的國家和文明擴張規律,日本很有可能被中國吞併。

但因為各種原因,在日本工業化的同時,佔據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卻仍處於農耕時代。

農耕與工業在文明發展水平上質的差距,使日本雖然地緣實力遠遠不如,但卻依仗工業的力量,在現實國力上逼近甚至超越了中國。對日本而言,這是千年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如果能趁機佔領中國、摧毀華夏文明,那麼日本將獲得東亞大陸這個世界級的地緣板塊,從而魚躍龍門,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民族和文明!面對這種巨大的誘惑,日本豈能無動於衷?

在這種背景下,甲午戰爭的爆發就不可避免了。缺乏工業支撐的中國,完全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實力,最終敗在地緣實力遠遜自己的日本手上。這場戰爭的結果,既證明了工業對農業的巨大質量優勢,也證明了軍國主義在軍事擴張上的卓越成效。

當然,中國的巨大體量,決定了此時的日本,還無力全取東亞大陸。不過朝鮮、遼東半島、台灣的割占,以及2億兩白銀的賠款,已經讓日本實力暴漲。

經歷了這番此消彼長,遲遲無法轉型的中國,在此後已無法和日本匹敵。阻礙日本鯨吞東亞大陸的主要敵人,成為北方強大的俄羅斯。

在西方列強中,俄羅斯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而俄羅斯的國家特質,也決定了他對領土的渴求要比英法等其他列強強烈的多。因此,日俄的衝突不可避免。

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無論是地緣實力還是現實國力,均遠遠強過日本。不過俄羅斯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而遙遠的距離,北亞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水平,在限制了遠東地緣實力的同時,又嚴重阻礙了東歐與遠東的地緣聯繫——這就為身處東亞板塊的日本提供了契機。

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亞爆發。日本在地緣實力遠遠不如俄國的情況下,憑藉地緣關係上的優勢,居然擊敗了俄國,取得了對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的絕對主導權。

不過俄羅斯畢竟是一流強國,綜合國力遠非日本可比。隨著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俄羅斯東歐本部對遠東的地緣影響力大增,這使日本依然面臨俄羅斯的巨大壓力。

但此時的日本已非吳下阿蒙。憑藉甲午、日俄兩次戰爭的勝利果實,其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大幅增長,已初步具備了二流強國的實力。

而國際形勢也變的對日本有利。由於英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過於疏離,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早在日俄戰爭爆發前的1902年,英國便與日本結盟。

雖然此時的英國已過了其巔峰期,但仍是世界第一強國。有了英國的支持,再憑藉自身實力,日本足以遏制俄羅斯。

隨著一戰爆發,俄羅斯國力大損,新生的蘇俄政權內受白俄之困,外受列強封鎖,一時無力東顧;至於英法等傳統列強,也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在東方的影響力大減,東亞遂形成日本一家佔優的局面。

這是日本形勢最好的年代。不僅外無強敵,中國內部也陷於混戰,如果日本國力夠強,此時全面侵華,勝算十分之大。

但日本的底子畢竟太薄,雖然這些年戰果頗豐,但要支持其一舉滅華,仍嫌能力不足。而且,一個新的對手——美國,逐漸成為日本的阻礙。

一戰中,美國大發橫財,英法俄德等歐洲列強卻元氣大傷,此消彼長之下,戰後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雖然憑藉厚實的家底,英法依舊主導了戰後局勢,但實力已與戰前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在東亞這種地緣關係疏離的邊緣地區,英法的影響力已經嚴重削弱。

而美國卻實力大增。而且相較於英法,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的多,所以雖然在世界範圍內,美國仍被英法壓制,但在太平洋,美國卻已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反應到現實中,就是《英日同盟》的解體和《華盛頓條約》的簽訂。

在雲石君看來,英日同盟的解體是必然的。在國力大傷的情況下,英國要保證對全球,尤其是歐洲的主導權,則必然會在東亞這種疏離板塊對美讓步;而在美國逐漸覬覦東亞,英國對東亞利益衰退,控制又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沒必要再在這裡和美國過不去。

《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太平洋地區,已由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主導。

當然,地緣實力的差距,決定了整個太平洋範圍內,還是美國實力佔優。不過具體到西太平洋地區,日本憑藉地緣關係的優勢,基本上能仍做到與美國分庭抗禮。甚至在東亞大陸,日本還比美國影響更大。

不過美國卻不能容忍日本獨霸東亞大陸。這不僅僅是美國在華的利益問題,而是事關美國對整個太平洋板塊的控制。

與英法不同,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的多,而東亞大陸又是不遜於北美的世界級地緣板塊。一旦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釋放出來,美國對西太平洋的控制必然終結,甚至東太平洋乃至本土東海岸,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如果東亞大陸維持現狀,這對美國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當時的中國仍處於農耕時代,貧窮不說,還軍閥混戰,四分五裂。一個落後而分裂的東亞大陸,不可能對美國利益構成任何威脅。

但如果由日本控制,那就大不一樣了。日本好歹是一個二流工業強國,任他佔領中國,一旦整合完畢,其釋放出的能量,將讓美國夜不能寐!

基於上述考慮,美國逐漸加強對日本的壓制,並有意支持中國。

美國的杯葛,對日本的東進構成嚴重阻礙。而蘇聯的復甦,更加重了日本的危機。

在擺脫的生存危機後,蘇聯憑藉計劃經濟手段,在短短十餘年間完成了工業化,實力大幅增長,重新在遠東方向形成威脅,這對欲獨霸東亞的日本來說當然不是個好消息。

面對美蘇的雙重壓力,日本的解決之道依然是內外二法:內部,進一步強化軍國主義,極力挖掘自身的戰爭潛力,爭取搶在美蘇對東亞影響力增長到難以遏制之前,將中國徹底征服;外部,則與德國結盟,利用納粹牽制美蘇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加快了侵華的腳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占。緊接著日本在華北、淞滬相繼挑起爭端,並最終於1937年全面侵華。

對日本的企圖,美國當然堅決反對。於是,美國開始對國民政府展開援助、並在經濟上封鎖日本,希望迫使日本收手。

但日本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就此收手,他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地緣實力。在美蘇已成長為世界級巨頭,又對東亞各有企圖的情況下,就算二者一時容忍,早晚有一天,仍會拿日本開刀——而日本將無力應對。

可是,要繼續耗下去又十分艱難:一方面,中國畢竟體量太大,加上美國背後支持,導致其雖然不足以發起反攻,但仍有相當實力抵抗,將戰爭拖入長期拉鋸。而另一方面,戰爭本身就意味著資源的急劇消耗,日本資源卻十分匱乏,美國又嚴加封鎖,導致日本很難從外部獲得足夠的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日本把軍國主義發揮到極致,沒有資源支撐亦是枉然。

面對這種困境,日本的選擇是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

後世史家通常認為對美開戰是日本在近代史上犯下的最大錯誤。其實這不過是馬後炮而已。實際上,對美開戰,是大日本帝國繼續存在的唯一選擇。

如果不對美開戰,日本侵華將無以為繼,將來總有一天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通過開戰,尤其是閃電般的不宣而戰,就有可能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現有軍事力量。

在喪失了現有軍事力量後,美國一時無力應對日本威脅,就極有可能以放棄中國為條件,換取日本的休兵。

當然,美國也有可能堅持打下去。但在軍事力量被毀後,美國要想恢復必須有一段時期,日本可以趁此機會大舉東進,摧毀美國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

當然,這樣一來,日美的梁子就結大了,美國一定會瘋狂報復。但在西海岸工業基礎被毀後,美國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喪失了反擊日本的能力,而封鎖日本和支援中國的能力也同步喪失。

利用美國的這段空隙期,日本可以一舉擊敗中國,全取東亞大陸,然後迅速開始工業化整合。

等到美國實力恢復,想回過頭來跟日本算總賬時,它要面對的,已不是一個小小的二流工業國,而是全領東亞地緣板塊的世界級工業大國!面對實力不遜於自己的新日本,美國還有沒有能力將其擊敗,那可就不好說了!

這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實戰略考量!這當然是一種賭博,但在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都遠遜美國的情況下,日本沒有別的選擇!

只是,與美國相比,日本的牌面實在是太差了,運氣也不怎麼好。雖然偷襲珍珠港的戰役獲得成功,但並沒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工業基礎更是完好無損。而美國經此一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面對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都遠強於自己的美國,日本當然不可能有任何勝算。雖然藉助現有的軍事積累和偷襲珍珠港的勝利,日本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優勢,但隨著美國戰爭機器啟動,局面迅速逆轉。

雖然軍國主義體制下的日本,軍事動員能力遠超美國。但在物質基礎的懸殊差異,導致日本無論在體制和意識形態上有多大優勢,都仍不能與美國匹敵。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實力喪盡,最終只能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後的日本,勢力範圍全部喪失,國力跌入谷底,整個國家都被美國控制。

地緣實力本就有限,現實國力又喪失殆盡,還淪為世界公敵。怎麼看日本都應改沉淪下去,甚至亡國滅種也不稀奇。但是,日本不僅挺了過來,還迅速東山再起,重新成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推薦閱讀:

日語學習|撩櫻花妹--千萬不要這樣用日語誇女生
逃跑可恥但有用中男主角的年薪問題?
日本留學如何選擇日本語言學校?
最近關於SMAP的一些感悟
論一把負離子牙刷的自我修養:不需要牙膏也能亮白牙齒

TAG:日本 | 失敗 | 東亞 | 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