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六)

順應天時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六)

現在人最愛得的兩種病--心腦血管病和心理疾病,都在心包經的管轄範圍內。所以這說明現代人心包經淤堵不通、氣血不足已經成了一個普遍情況。所以敲心包經的方法才是根本之策。當然,治病解症只是亡羊補牢之舉,真正的健康財富源於平時的積累。而中醫的最偉大、最高明之處,就在於它的核心是主張"治未病",將病化解於無形之時。南宋詩人陸遊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健康養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你平時把"功課"做好了,做足了,各種病邪對你無可奈何,就能達到"不用守門勝似守門""無為而治"的境界,這才是養生的至高境界。

同樣的道理,你經常揉心包經,把心包經照顧好了,氣血旺盛,循行通暢了,它"回去"就會增強心包的功能,而心包就能更好地保護心臟。這樣,心臟就不會整天被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騷擾,就能將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血脈和心神上。你想,要是心臟把血脈和心神都管好了,把相關的問題打理清楚了,那些五花八門的心腦血管病和心理疾病,還能沾上你嗎?

但按摩心包經有一個特別的竅門,那就是時機選擇的問題。選對了時機,就能事半功倍,同樣的方法,你的效果就比別人好得多。那按摩心包經最佳的時機是什麼時候呢?就是我們開頭提到過的,每天黃昏時分的戌時。可戌時是19~21點,有兩個小時,具體什麼時間最好呢?如果你真要想優中選優,把按摩心包經的效果發揮到極致,甚至想立竿見影的話,那最好就是在戌時之"中點"--晚上的20點前後(20分鐘內,也就是在19∶40~20∶20之間)按摩。為什麼時機問題這麼重要呢?

我們知道,根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氣血是在19~21點流注心包經,但並不是這兩個小時內心包經的氣血都是那麼旺盛。在19∶40之前,氣血還未完全流注到心包經,所以心包經的氣血還不是足夠旺盛;而到20∶20分之後,氣血又開始下降了,就像火車一樣,準備前往下一站--三焦經開走了。這也就是說,晚上20點正好是心包經氣血的峰值,而其前後的20分鐘相對而言是它氣血最旺、最平穩的時候。打蛇打七寸,做事瞅時機,你這時候按摩,就等於抓住了心包經的根本力量,效果自非一般時間的按摩可比。

這就好比是我們人的一生,20歲以前的時候還不成熟,不太懂事兒;60歲以後反應慢了,精力也不行了,那我們就必須把握好從20歲到60歲之間的這幾十年時間。你的人生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價值,過得精不精彩,全看你在這幾十年里怎麼做!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人生的很多道理,其實是互相融通的!

緊張的時候就振臂握拳,這樣可以激發心包經的能量

心病還需心藥醫。緊張的情緒因心而起,亦得由心來平,雖然我們不能輕易"動心",但"心手相連",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動手來"調心"。

前兩天看電視新聞的時候,看到法國的工人正在舉行罷工遊行,龐大的人群在大街上振臂高呼,反對薩科奇總統領導的政府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施行的經濟政策。看人們一個個憤怒的表情,高舉的手臂,好像要打架一般。這讓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在表達情緒的時候總喜歡做出某種手勢或動作呢?呼喊說話不是用嘴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非得要手也參與呢?

類似的,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會拍桌子,宣誓的時候要握拳舉臂,懊悔的時候捶胸頓足,表明自己信心的時候要拍著胸脯……手與心的配合是如此的默契!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的雙手與心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所以心和手在"實際工作"中會互相協調、互相配合!

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心手相連",它大多數時候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的友好關係的。其實,這個詞僅從字面上來理解,就跟"十指連心"一樣,本身也有它的意義,有中醫的道理在裡面。因為我們的手上有六條經絡與內臟相連,而其中的兩條經絡--心包經和心經就是直接與心臟相連的,還有一條小腸經與心經相表裡,也與心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在貫通我們兩手的六條經絡中,有三條都與心臟有直接的聯繫,這可不就是"心手相連、十指連心"嗎?

我們知道,心臟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藏神,主神志,也就是說人有關思維、情緒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心的主導之下來完成的。而憤怒、興奮、宣誓、懊悔、信心等,這些情緒、語言的表達不都是源自心理活動嗎?

而我們的心與手是密切相連的。既然心手相連,心有想法要表達,手必然會在動作上給予配合。換句話說,我們手上的動作是在表達內心的意見,因為心是內臟,在身體的內部,它有什麼主意的時候不能直接讓別人知道,必須藉助語言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現,而手上有心經、心包經,所以為心作"動作代言"的最合適角色自然是非手莫屬了。

我們之所以在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要振臂高呼,要握拳舉臂,要拍胸脯,拍桌子,就是要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傳達出來(因為言為心聲),就是要激發心包經的力量。因為心是君主,是皇帝,它只管下達"命令",自有下面的人去傳達落實,它自己是不會"親力親為"的。而如果心是皇帝的話,那麼心包就相當於心的"左膀右臂"了,也就是皇帝命令的直接執行者。所以我們在通過語言表達內心想法的同時要揮動手臂,或拍或舉,以調用心包經的力量。

心包經是從肩膀到中指尖,行走在我們兩手臂內側的一條經絡。我們的手一拍一舉,心包經就被疏通了,氣血變得更加旺盛。手向上舉,人的心神就會得到提振,心主神志的功能會得以加強;而手掌往下拍桌子,我們就能更好、更順暢地將自己內心的憤懣宣洩出來,以防形成積鬱,導致氣血淤滯,這對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其實舉手振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養生動作,我們給自己爭取發言機會的時候要舉手,在表達決心的時候要振臂,在表示信心的時候要拍胸脯,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心神、強化心神的力量。推而廣之,舉手振臂這個動作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用處,那就是幫助我們鎮定心神,緩解緊張的情緒。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要參加考試、面試、演講或出席其他重要活動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心情激動、情緒緊張的情況,不知道該把自己的手往哪放好,總想去抓個什麼東西,甚至抓衣角、抓耳撓腮。如果這時候你換一個動作:握緊拳頭,舉起一隻手,同時嘴裡念叨兩個字"鎮靜!鎮靜!"或是不說出來,只在心中默念,暗自下決心即可。

如此堅持這個動作兩分鐘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已經歸於平靜,頭腦異常清醒,內心充滿信心和力量,不再感到緊張,更不會手足無措。這就是因為我們通過握拳振臂促進了心包經的氣血循行,激發了心包的力量,穩定了心神的功能。我們握拳的時候,中指尖頂在手心裡,這樣正好攥住了心包經上兩個最重要的穴位,中指尖上的中沖穴和手心的勞宮穴,達到以穴點穴、氣血融通、平心靜氣之奇效。用力不如用意,再加上配合了內心的意念,這樣,波濤滾滾的"心海"很快就會風平浪靜,只留下微微的漣漪緩緩盪開,你就可以盡情地去揮灑自己的才智風雲!

當然,這只是應急之策,治標不治本。如果你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一上講台就緊張,一遇到稍微大一點的場面就心裡發虛、激動不已,那就是心藏神、主神志的功能出現問題了。而這不僅僅是心理問題,更是生理問題,需要調養心神。怎麼調養呢?方法不變,還是我上面推薦的振臂握拳動作,但使用的時間要加以調整。每天吃完晚飯之後,先休息上半個小時,然後在戌時(19~21點之間),找一個相對安靜,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去練習振臂握拳的全套動作,手上與心裡的意念相配合。因為戌時是氣血流注心包經的時段,此時它的功能最好,而我們的這個振臂握拳動作正是要激發心包的力量,保衛心臟、安心定神,以治本。這樣每天堅持練習1次,每次"臨陣前"再加練1次,1個月以後,你愛緊張、激動的情況就會大大改善了!而隨著心神功能的增強和對類似大場面活動熟悉程度的增加,逐漸地,你就可以"馳騁"講台無懼色了!

所以你別看我們平時的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性動作,包括伸懶腰、打哈欠、打噴嚏之類,它其實都是充滿智慧的,是身體在進行自我調理的表現,這比我們強制身體做出某些行為(比如去搞"跑跳蹦"之類的劇烈活動)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順勢而為,協助身體進行自我調理,或是藉助身體自己的這些習慣性動作,來調理身心的狀態。比如我上面給大家推薦的這個"振臂平心"法,其實利用的就是握拳振臂的一個習慣性動作。

生活處處有中醫,舉手投足皆中醫。我們只需順應即好。因為中醫就是從生活中來的,它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正所謂道法自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一樣,我們不必要刻意為之,拂逆其性,順其自然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戌時補土,飯後休息半小時最能呵護胃氣

戌時是護心的良機,也是養胃的妙時,因為心火生胃土,所以善養心者脾胃功能亦不會差,脾胃不差人的"電量"就會很足!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早晚都得出去遛一圈,用北京話說就是遛彎兒。他說自己早上一般是早飯之前出去,晚上則是在晚飯後。這個習慣很好,我表示讚賞,但我又下意識地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有很多人晚飯吃得比較晚,然後吃完飯就出去遛。於是我問他,吃完飯後多久出去。不出我所料,他果然犯了這個很常見的問題--飯後立即就出去,還拿出了"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理論。

我提醒他,晚飯後應該稍微休息一會兒再出去。他問要休息多長時間合適,我說以半小時為佳。我這位朋友有抽煙的習慣,我就半開玩笑地跟他說:"俗話不是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嗎?你吃完飯坐會兒,先抽支煙再出去多好!""也好!你是專家,現在都講究養生嘛,就聽你的。那我以後就吃完飯看會兒電視再出去。"朋友笑著說。

在這裡,我要特別說一下傳統諺語中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問題。其實這裡的"飯後"並不是說吃完飯就立即出去活動,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先休息上半小時左右,然後再出去散散步,活動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才可能"活到九十九"。為什麼呢?

首先,剛吃完飯的時候食物並沒有全部到達胃裡面,還有一部分正從食道里往下走,此時不應該做比較大的身體活動,一方面防止由於食物快速地下落對食管和脾胃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預防食物在快速的下落過程中行進不順暢,發生堆積,堵上了,形成梗阻。這就像我們的道路交通一樣,本來一條路的承載能力還不錯,平時來往都很順暢,但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或是因為旁邊的道路交通管制,於是大量的車輛涌過來,結果整條路的通行能力就大大下降,甚至發生擁堵。

當然這還只是表層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剛吃完飯的時候我們身體的氣血會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脾胃上,以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如果剛吃完飯後立即就出去活動,氣血分散很大一部分能量到腿腳四肢上,這樣到達脾胃的氣血就會不足,它們的功能必然會受到影響。偶爾一次沒什麼關係,但若長此以往的話,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會下降,甚至引起消化系統的疾病。所以你看現在很多老年人,雖然天天都在鍛煉,但食慾並不好,臉上的氣色很差,整個人的身體狀態也不好。這不難理解,老年人的脾胃功能因為自然衰老的原因,本來就已經不太好了,每天再這麼折騰一兩次,它能受得了嗎?

另外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每天活動比較少,長期伏案工作,或形體較胖、身體素質比較好的人來說的。而對本來體質不太好,尤其是患有胃下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特別是老年人)來說,飯後胃腸活動加快,負擔更重,如果很快就出去散步的話極有可能會加重病情;並且散步和活動會使體內的氣血流動加快,腦部的氣血供應減少,還可能引發心絞痛、早搏、陣發性房顫以及昏厥暈倒等嚴重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民間又有一種說法叫"要活九十九,飯後不要走"。所以對於各種養生方法和健身名言,不管它有多"權威",多神氣,我們都應該辨證地去看,切記不可盲目跟風,這可不是穿衣服,不能趕時髦。有句話說得好,最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現在大家幾乎都知道"要想身體好,就得多鍛煉"的道理,專家學者、醫院媒體都在強調運動健身的重要性。由於時間比較自由充裕,現在絕大部分的中老年人都養成了健身鍛煉的好習慣。但如果鍛煉健身的時機和方法不對,不適合自己,多鍛煉還不如少鍛煉。因為你鍛煉得越多,對身體的傷害越大。

我們再來看看晚上的這個鍛煉,它的時機選擇尤為重要。這也是晚飯後應休息半小時後再出去遛彎兒的原因所在。因為這樣不僅能完全避免傷及脾胃的問題,還有助於健脾養胃,呵護胃氣。為什麼這麼說呢?它其中是有很深道理的。

古人講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在我看來,人與天的相應主要是時間上的相應,比如晝夜和四季的陰陽變化。所以從廣義上來說,中醫其實就是一門時間醫學,即便從更小的範圍來說,也確有"中醫時間醫學"這麼一門學科。按照中醫的時間醫學理論,人體的臟腑經絡與天干地支、十二時辰是相互對應的。我們現在吃晚飯一般不就在六七點鐘嗎?而19~21點正好是戌時。我們知道,戌時氣血流注心包經,而心包經是屬火(因為心和心包都是屬火的)的,脾胃是屬土的,火生土,所以晚飯之後的戌時休息半小時,借火補土,以調養脾胃,這可不是調養脾胃、補益胃氣的天然妙方嗎?還有什麼藥物的效果能比這更好?

脾胃乃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講"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尤其是老年人,先天之氣將盡,全靠後天氣血的滋養,所以養好脾胃就更是重中之重。脾胃養好了,吃嘛兒嘛兒香,消化吸收好,氣血的生成就充足,精氣神也都旺了,幹嘛兒嘛兒有勁,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健康問題?

其實,養生並不是要我們去做很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而是順其自然,不犯錯誤就好!在這個原則之下,然後儘可能地去做一些能讓自己身體舒服和"高興"的事情,那就是最高明的養生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人交往如此,養生護命亦然,只不過這裡的對象變成了自己的身體。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鼓掌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健康

為別人的精彩表現鼓掌喝彩,就是在為自己的健康加油助力,生活中不能沒有掌聲,就像大自然不能沒有花香一樣。

前不久,我在看報紙的時候在"科技生活"版看到一篇文章,說歐美的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調查發現,經常為別人鼓掌的人,其整體的健康狀況普遍好於不經常鼓掌的人,也就是說,經常為別人鼓掌是非常有利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鼓掌(兩手掌互相拍擊)不但能夠健腦益智、增強記憶力、提高思維能力、預防老年痴呆症,還可以緩解疲勞,治療手部麻木痙攣症、末梢神經炎、上肢關節炎、凍瘡,並且對腦血栓後遺症、高血壓、失眠、便秘、更年期綜合征等多種常見病都有極好的改善作用。說得神奇之極,不免會讓許多人為之耳目一新。

然而,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卻一直沒能破解其中的奧妙--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手和腦袋、內臟都離得大老遠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起作用?

知其然是科學,知其所以然那就是智慧了!

就像上面這個鼓掌可以健身治病的例子,如果把它放到中醫的大盤子里來解釋,似乎一點也不難,甚至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按照中醫的全息理論,我們的兩手掌就是整個身體的一個縮影,全身內外上下的器官組織在此都有投射點。同時,手還是一個經絡的聚會之地,在我們全身的12條主經當中,有6條到達兩手掌,所以兩手還可以通過這6條"主幹道"與內臟直接溝通。這就好比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全國各地都在這裡設有辦事處、聯絡點;同時,北京又是通向全國各地的各條國道的起點,是一個交通的樞紐,我們的手,就像是身體的一個"首都"。

而我們在鼓掌的時候,能夠激活手部的所有經絡,有效刺激手掌上的穴位,特別是作為各條經絡氣血源頭的井穴,從而起到非常好的疏經活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同時,經絡也會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遞到內臟,對內髒的氣血分配和功能狀況起到非常好的調理作用。那為什麼鼓掌能起到防治科學家們所說的那些疾病的效果呢?道理很簡單,這些病真正的病根兒都在臟腑上,而經常鼓掌,刺激了經絡,改善了臟腑的功能,消除了臟腑上的病理性反應,疾病自然會不治自愈了。

到達我們雙手上的6條經絡分別是手掌上的肺經、心經和心包經;手背上的大腸經、小腸經和三焦經。報紙上所說的鼓掌能健腦益智、增強記憶力、提高思維能力、預防老年痴呆症、防治失眠,這其實是因為鼓掌時通過疏通,激活了心經和心包經,改善了心的功能。因為在中醫里,心藏神,主神志思維活動,上面所說的記憶力、思維能力、防治失眠等都是心臟的職責所在。還說鼓掌對手部麻木痙攣症、末梢神經炎、上肢關節炎、高血壓、凍瘡有效,這一方面還是因為增強了心臟的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常的鼓掌活動,疏通了經絡氣血。至於說鼓掌能治療更年期綜合征、便秘等,這也與鼓掌刺激了心經、三焦經、大小腸經,改善了這些臟腑的功能有關,更年期綜合征這是身心共患病,與心臟和三焦密切相關,而便秘則直接與大小腸的功能失常相關。

其實,鼓掌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效果,是因為我們鼓掌激活的不僅是手部的6條經絡,還調動了全身的其他經脈和臟腑。因為我們手上的這6條經絡又與上下走向的腳部的6條經絡和奇經八脈在頭面部、胸部互有聯絡,所以鼓掌能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對其他臟腑器官的功能亦能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調理作用。就像我們吃飯一樣,雖然最直接的作用是填飽肚子,但所吸收來的營養精華其實是為了供養全身,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所以別看鼓掌這麼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其實裡面包含著非常高明的養生智慧。

當然,這裡的"鼓掌"只是我們拍手活動(也可以叫擊掌)的一個代名詞。拍手的方法非常多,其中"交替激活拍手法",對失眠多夢、記憶力不好、白天沒精神愛打瞌睡、手腳發冷等病症效果非常不錯,對心臟病和腦血管病也有極好的改善和輔助治療作用,尤其適合"兩老(腦)"人群--老年人和工作緊張的腦力勞動者們,我這裡把它也分享給大家!

此方法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兩手掌心、手指分別相對,相互擊打,跟我們平時的鼓掌差不多,連續拍打5分鐘,主要目的是為了激活整個手掌;第二步,拍手背,先用左手掌拍右手背兩分鐘,然後再用右手掌拍左手背兩分鐘,如此交替拍3次,主要作用在於激活手背;第三步,拍手指尖,兩手五指張開,略微彎曲,五指指尖相對,互相拍打3分鐘,這一招的重點在於激活手指尖。在整個拍打的過程中,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悅,從頭頂到四肢全身要完全放鬆,面帶微笑,眼睛微閉,注意力始終集中於兩手掌心,以做到"意力"同用!

別看動作很簡單,但效果很不簡單。經過這三步,我們的手就被完全激活了,手部的經絡、穴位都得到了很好的刺激。此法最佳的鍛煉時間是黃昏的戌時(19~21點之間),因為養生的重點在於養心,而此法的最大優點是身心同調,戌時氣血流注心包經,而掌心的勞宮穴是心包經上的要穴,掌心相拍的重點就在於刺激勞宮;十指連心,"心手相連",十指相拍也是為了調養心臟。這三步從整體上激活了手部的所有經絡穴位和全息反射點,可以通調全身的氣血,改善全身各大臟腑組織的功能。

另一方面,"動則生陽",鼓掌也是一種老少皆宜很好很安全的"運動"健身方式,可以提昇陽氣,振奮精神,增強臟腑的功能,促進氣血向大腦和手腳部的運行,改善新陳代謝狀況,而這對陽氣漸弱、臟腑漸衰、身體漸老的老年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保養和補償措施。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為別人鼓掌也是在為自己鼓掌,因為它幫助我們活得更加幸福和健康!其實,醫者幫助病人消除疾患,老師幫助學生化解疑難,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助其一臂之力,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又何嘗不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呢?

雙手合十,閉眼靜養十分鐘,是收斂心氣、培養元氣之妙法

"合掌交心"法的根本是一種意境,意到力自到。如果你能隨時隨地保持心平氣和,那麼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就能讓你的身體得到巨大的收穫;相反,如果你心浮氣躁、雜念滿懷,那麼即使讓你擺出多麼複雜的架勢,也難有什麼效果。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有一種通用的友好語言--微笑,不論是哪洲哪國哪兒人,見面只要一微笑,雙方皆可心領神會,以禮相待。但要問你全世界有一個通用的友善動作是什麼,你是否知道呢?有朋友可能會說了,雙手合十吧!沒錯,雙手合十,也就是我們平時兩掌併攏"作揖"的動作。古今中外,這個動作可以說是最通用的一個"友善之舉",它是我們表達敬意、表明誠意、表示感謝的一個經典動作。可是,你是否知道,這個動作裡面還潛藏著偉大的養生智慧呢?

正因為這個動作能表達我們內心的善意、誠意和敬意,所以認真做過的人就有體會--每次做完它的時候,就會覺得內心非常安寧、充實、平和,就像是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心愿,或是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一樣。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卻有著如此神妙的效果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做這個動作幫助我們收斂了心氣,培養了心神。而心神功能正常了,人的內心就會非常平和、安寧!

心主神志。在中醫眼裡,人的所有神志精神活動都是在心的主導下進行的,而我們的兩手心是心包經之要穴--勞宮穴的所在地。因此,我們的手心好比是心在體表的一個通道,一個窗口。雙手合十的"作揖"動作,五指相對(而十指連心),兩手心相合,正好實現了心神的交合,使心氣得到收斂、心神得到養護。

同時,我們"作揖"的時候,兩手的勞宮穴正好與胸部兩乳間的膻中穴平衡相應,而膻中是心胸的中心點,是心包的標誌,穴氣之會穴,一切上下之氣皆須由此而過。比如我們平時的生氣,剛開始生氣或是生小氣的時候是肝的氣;如果生氣的時間長了,或是生氣發怒了,那就是心也生氣了。這時候我們通常會覺得胸口特別堵得慌,可能會不自覺地用手去拍胸口,這其實是膻中穴堵住了,你一拍它,上下通暢了,問題也就解決了!而"作揖"這個動作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有助於疏通氣機,舒暢心肝肺氣。這樣,人自然就會覺得內心平靜,踏實安穩!

然而,這不過是我們隨手而得的一點好處,並非特意為之,要是我們能夠稍微投入一點時間和心思,把它當做一種功法,每天堅持去練一練,那效果就真的不一般了!

這種功法源自我十多年來的親身實踐和總結,我把它叫做"合掌交心法"。很多人學會之後堅持鍛煉,向我反映效果非常之好,特別是有一些工作比較勞心費神的腦力勞動者,他們說自從堅持用合掌交心法鍛煉之後,自己每天的身心狀態好了不少,工作效率更高了。

練習合掌交心法的動作很簡單。選一個安靜的環境,或是在公園的一個角落,或是在自家的陽台,或是在一間沒有人打擾的屋子裡;然後或站或坐,或盤腿打坐,全身放鬆,心平氣和,雙手合十,五指相對,掌心略微拱起,中間空一些,舉於胸前,平衡膻中的位置即可。但要想真正獲得好的效果,還有3個要領必須把握好,那就是眼睛、意念和呼吸。兩眼要自然微閉,眼神回收;意守膻中,暫時停止其他所有的思維活動,排除雜念,只想著兩乳中點的膻中穴;採用腹式呼吸,節奏均勻自然,隨著對功法的逐步熟練,可以適當延長呼吸的節奏。如果能做到這3點,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為什麼說還只成功了一半呢?因為要想真正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小竅門,那就是要選准鍛煉的時機。此法最好堅持每天練習一次,以黃昏時分為最佳,因為這段時間氣血正好流注心包經,是疏導和發揮心包經功能的最佳時機,真可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每次練習的時間不用太長,10~15分鐘即可,但必須長期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淺嘗輒止",日久天長,方可收到奇妙之效。一般來說,連續堅持鍛煉一個月之後,就會收到明顯的效果,繼續堅持,妙效則如涓涓細流,綿綿而來!

此法不僅可以收斂心氣、調理心神,還有利於培補元氣。明代養生家石室道人程羽文非常推崇時辰養生法,他在"二六功課"中就曾經談到,戌時靜心調息是培養元氣的好方法。

雙手合十,舉於胸前,勞宮對膻中,這是收斂心包的一個動作,你只要做這個動作心神就會得到收斂,兩手掌一合攏,眼睛就會很自然地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神也會隨之收斂,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心神的外散,我們平時說的"眼神"就是這個意思,神收斂了,眼睛會很自然地閉上。如果一個人心與眼的協調功能不正常了,精氣神受損了,神收斂了眼睛沒有閉上,那這時的眼睛就是空洞無神的,就更應該練"合掌交心"法。

在西醫里,膻中穴的位置就是我們的胸腺所在地。胎兒在媽媽體內的時候,胸腺是很大的,因為這是他最主要的免疫系統。當寶寶出生之後,胸腺就會逐漸變小,功能也會退化。所以我們意守膻中,其實也是激發胸腺免疫功能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從西醫的角度來說,免疫功能增強了,細菌病毒就對我們無可奈何,什麼感冒、拉肚子、咽喉炎、鼻炎、肝炎等常見病,我們就不容易得上。

而所謂的免疫功能,不正是我們中醫所說的正氣嗎?《黃帝內經》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得正是這個意思。正氣足了,外邪就不敢輕易侵犯我們,什麼風、寒、暑、濕、燥、火,都不能近身,我們當然就可以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而生病是最損耗元氣的事情,不生病或是少生病,人體的元氣就消耗得很慢,元氣消耗慢了,人就能活得好,活得長。就像汽車一樣,油耗低了,開的時間就會更長。但不同的是,汽車可以加油,而人體元氣的量是已定的,它沒法加,也沒法補,所以你降低損耗、節約使用,就等於是在培養它,在補益它。

其實,我最初練習和總結此"合掌交心"法的靈感是來自於佛家的坐禪,因為佛家的坐禪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養心功法,古往今來備受推崇。《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說:"坐禪思惟,莫有懈怠。"《六祖法寶壇經》上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愛國名將續范亭則有"早晚兩次太極拳,卻病無妨學坐禪"的詩文論述。而你在心包經當班的戌時練習"坐禪(或是站禪)",就好比是萬事俱備,又來了東風,天時地利人和,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禪在心中是一種意境,"合掌交心"法的根本也是一種意境。中醫講"用力不如用意",意到了,力自然會到。其實做什麼事情不都是如此呢?

附:戌時經絡鍛煉:心包經敲得好,全身上下無疾擾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部走手,起始於胸中,淺出屬於心包,穿過橫膈,經過胸部、上腹和下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分支:從胸中出脅部,經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窩,沿著上臂內側(天泉),行走在手太陰、手少陰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至前臂,走在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經過手腕(大陵),之後進入掌心(勞宮),沿中指橈側出於指尖(中沖)。

掌部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接手少陽三焦經。

心包經的保養方法,陳玉琴女士研練的"揉心包經"--循經指壓心包經的方法效果不錯,我這裡再次把它推薦給大家。方法很簡單,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在椅子上坐下,身心放鬆,呼吸均勻,首先閉上雙眼,集中注意力於心包之募穴--膻中(兩乳頭連線的中點)10分鐘;然後伸開雙臂稍微活動一下,開始揉心包經。左手揉右胳膊上的經絡,右手揉左胳膊上的經絡,從乳頭旁邊的天池穴開始,經肩膀內側到胳膊內側,循著心包經的行走路線,一點一點敲揉下去,直到手腕部,最後到達手掌心的勞宮穴。敲揉的速度不要過快,但力度要稍大一點,要讓這種力量具有穿透力,能隨著經絡傳遞到心臟裡面去,每側每次敲揉10分鐘左右。

因為我們的重點在於疏通經絡,所以敲揉的過程中不必過分關注某一個穴位,但如果按到某一個地方(不管是不是穴位)有酸痛麻木等異常的感覺,那就要在這個地方多花點時間,把它好好揉一揉,並且每天如此,直到把它揉得不痛了,跟其他地方的感覺一樣了,就好了(這是一個通用的操作法則,按摩任何經絡都應該這樣)。

心包經氣血最旺的時候是在19~21點(戌時),所以這時候敲揉效果是最好的,能達到事半功倍之目的。心包經暢通了,你的心臟就安全了,心臟的功能也會更好,就不會輕易出現神志和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如憂鬱煩躁、緊張不安、失眠健忘、心臟病、冠心病、腦血栓等。

第十二章 亥時:天地歸於安靜,養陰育陽在亥時

亥時--21∶00~23∶00--三焦經最旺

曾經有一位民間中醫高人告訴我:"養生其實是有訣竅的,這個訣竅就是時間上的講究。不論你的方法有多麼好,多麼高明,如果你沒有用在最合適的時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即使很簡單的方法,如果你用對了時間,並且堅持去練,那必事半功倍!"

亥時是一天中最美麗的時候,天地歸於安靜,人可以酣暢地釋放激情,然後進入甜美的夢鄉;亥時也是一天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陰氣極旺將衰,陽氣已盡將生,而此時也是人結束一天的生活,開始孕育新的生命周期的時刻。所以,亥時養生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一是男歡女愛,暢享激情,但這並非"常規動作",偶爾為之即可,以節慾保精,益腎護身;二是進入夢鄉,安身定神,養陰育陽,休養生息,此乃每日必行之舉,違則傷身損體!

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亥時入睡最能養陰

健康沒有快車,養生全在細節。順應自然規律,不跟身體唱反調,把握好生活的細節,這就是最好的不生病的智慧!

前不久,和幾個企業家朋友一起吃飯,聊天中一個朋友問我:"你懂得多,那你說天底下什麼東西最養人,我得去買著吃,趁早動手,好讓自己多活幾年。"我不禁啞然失笑,打趣道:"什麼東西最養人,你老婆每天給你做的家常便飯就最養人了,它比什麼魚翅鮑魚、人蔘蟲草都好,因為魚翅鮑魚、人蔘蟲草再好,你也不能天天吃呀?老婆做的飯那是真情加美味,養神又養身呀,還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見沒理可辯,他便改口道:"那咱不說吃的,除了吃喝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或者什麼辦法最養人,最補?"

"當然有!"我非常肯定。隨即又反問道:"你想對人來說,最重要的兩件事除了吃喝之外還有什麼?"

"睡覺!"沒等他說話,旁邊的一位朋友搶先答道。"沒錯,就是睡覺!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世界上沒有第二種東西可以代替它的作用。不論你吃喝再好,保健措施再到位,睡眠如果不好,那都是白費勁;相反,只要能吃飽,即便是你吃的差點兒,但你每天睡得很好、很香,那你的身體就不會差。"我對睡眠的作用是讚不絕口!其實相對於睡眠對人體健康的偉大作用來說,這都是實話,絕非誇張之言。

睡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人當然也不例外,人不睡覺或睡眠不足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沒勁兒,沒精神,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它的重要性還用說嗎?

可問題在於,現在的人有多少"會"睡覺,能真正按時睡覺,睡好最重要的"子午覺"呢?人們寧願花錢去買各種各樣昂貴的補藥、保健品來吃,卻忽視了這種自然天成、無可替代的最佳補益之品。

睡覺要睡"子午覺",這我們在前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但因為中午的午覺往往只是"忙裡偷閒"睡那麼半個來小時,所以睡覺的重頭戲還是晚上。中醫講天人合一,白天屬陽,是活動工作、消耗精力的時間;晚上屬陰,主要的任務就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那晚上什麼時候入睡最好呢?其實前面我們也提到過這個問題,晚上22點是夫妻性愛的黃金時間,而性愛之後便可快速地自然入眠,這樣的話子時(23點)之前就能睡著,正好趕上最寶貴的"子午覺"。換句話說,我們晚上最佳的入眠時間是在子時之前--亥時之末睡著。這樣不僅能讓身體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調養,有利於孕育新的生命力量,促進陽氣的生髮,還是養陰的至要之法。

中醫講,動養陽(動則生陽),靜養陰(靜則生陰),也就是說,養陽氣的最好辦法是活動,而養陰的最佳途徑則是安靜地休息。怎樣才能做到安靜地休息呢?最佳的辦法,而且是養陰效果最好的,那就莫過於夜晚的睡眠了,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可不是嗎?現今社會中的人工作、生活上有那麼多的煩心事兒,又有電視、網路等媒體上的五花八門的信息誘惑,要想真正讓自己安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睡眠就成了最能讓我們安靜修養的辦法,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因為睡眠是身體的一種本能,你身體疲勞了就會犯困,這樣就不得不睡。我們的身體是充滿智慧的,其實它的目的就是提醒你該休養生息了,需要養陰了,不能光知道用(陽),不知道養(陰)(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將會細說)。

而睡眠的重中之重當然是我們再三強調的"子午覺"。"子午覺"落實到晚上,那就是子時的"子覺",這時候人應該進入深度睡眠,也就是熟睡狀態。可要實現這個目標,那你就必須保證在子時之前--亥時入睡。古人講"先睡眼,後睡心",亥時你不能上床,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做到"先睡眼",那到子時的時候你就不可能熟睡,也就談不上"後睡心"。

十二時辰對應十二屬相,亥對應的屬相是豬,也就是說,亥時是屬豬的。那豬有什麼特點呢?我們都知道,豬的最大特點就是愛睡覺,吃了就睡,睡完起來再吃。睡覺是養陰的,在中醫里,形屬陰,氣屬陽,形就是形體,它是屬陰的。你看豬不論白天晚上都愛睡覺,都在養陰,它的目的就是要長身體,所以長肉長得特別快。氣屬陽,氣就是功用,就是身體的"功能",對人來說,不論是五臟六腑還是頭腦四肢,這種"功能"就是指要工作,要活動。

既然有功能,那就得用。屬陽的功能就得在屬陽的時間來發揮,白天是屬陽的,所以人不論是內髒的工作,還是大腦四肢的活動,主要都是在白天進行。然而,就像世界上必須同時有男人和女人一樣,所謂陰陽它也不是獨立存在的,陰陽是互相滋生的,所以人在晚上就必須按時睡覺養陰,這樣在白天才有陽可"用",才能正常地工作和活動,健康地生存下去,可見人與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其實與中國文化里"體與用"的理論是完全相通的,形為體屬陰,氣為用屬陽。安靜養陰,夜晚睡覺養陰,把陰養好了,正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陽的功用,白天更好地工作和活動。

但現在,很多人只知道"用陽"--拚命工作、吃喝玩樂,不知道"養陰"--按時睡覺、調養陰血心神,要麼是睡眠不足,要麼是顛倒陰陽。睡眠不足多半是因為熬夜玩樂、熬夜加班等耽誤了睡覺,佔用了睡眠時間;顛倒陰陽則是另一種情況,就是現在的很多"夜貓子"(以文化藝術工作者居多,有的是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需要上夜班,有的則是自願為之),他們就像貓頭鷹一樣,晝伏夜出,喜歡晚上工作活動,而白天睡覺。但這些都違背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總原則,陰陽黑白全顛倒,把自己身體的臟腑功能和氣血活動整個搞亂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生物鐘打亂了,偶爾這麼干一次不要緊,長期如此就會出問題。

養生沒有大道理,一切全在於生活的細節。首先你不要跟自己的身體、跟自然規律唱反調,然後把握好生活中的細節問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這就是最好的不生病的智慧。前些年有兩本書非常火,一本是《細節決定成敗》,還有一本是專門講健康的,叫《細節決定健康》,我覺得看不看內容不要緊,你要真把這兩本書的書名兒領悟透了,那你離真正的成功人生就不遠了!

35~40歲的人,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時入睡

我們不能挽留歲月的腳步,但我們可以保留青春的容顏;我們不可能讓自己長生不死,但我們可以延長自己的生命線;世界上買不到延長壽命的靈丹妙藥,但我們卻很容易就能獲得延長壽命的"藥效"--只要能少熬夜,保證每天亥時睡覺!

現在經常發生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劇,很多社會精英風華正茂的時候卻離我們而去,如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先生,同仁堂的前"少壯派"掌門人年僅39歲的張生瑜先生,愛立信前中國區總裁楊邁,還有著名畫家陳逸飛,著名笑星侯耀文……這些社會各界的"棟樑之才"都是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候敗在了身體的手裡。儘管他們的離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或是過於勞累、精神壓力過大,但不可否認,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與他們的生活沒有規律,更別談符合自然規律直接相關。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天做什麼行為,其實是在為你明天的結果播撒種子,你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同樣的道理,你今天不關注健康,不善待自己的身體,明天疾病就會關注你,身體就會出問題。

為什麼那些社會精英會"過於勞累",甚至"過勞死"?很簡單,沒有勞逸結合,休息睡眠時間不足唄!別說人的身體是血肉之軀,就是"鋼筋鐵骨"的機器也不能永不停息地連軸轉呀!再加上現在社會競爭激烈,長期精神緊張,壓力過大,能不出問題嗎?那精神壓力過大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它會影響我們的休息。你心裡一直想著工作上的事情,處理完這事又來了那事,心裡的那根弦一直綳得緊緊的,從來沒有鬆弛歇息的時候,這就可能導致吃不好,睡不好,有時候還好幾件事情疊加在一起,把你的弦拉得更緊,對身體的折磨自然是雪上加霜。

所以不論是因為過於勞累,還是精神壓力過大,其最直接的危害都是影響我們的睡眠。晚上22點,該睡覺的時候我們卻還在陪客戶吃飯、喝酒、聊天、卡拉OK,等我們晚上一兩點好不容易躺到床上或是有時候能早點上床的時候,卻又是滿腦子的事情,翻來覆去睡不著。就這樣,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調養,處於半勞累狀態。一根弦只緊不松,並且越拉越緊那會出現什麼結果?必然會有拉斷的一天!所以如果你不早點把它松一松,等到綳得快斷了或是已經斷了的時候,那後悔就來不及了,甚至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了。

然而,現在社會上面臨這種危機的人不在少數,包括我們身邊也比比皆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被稱為"白骨精"的人群都是這個樣子。《黃帝內經》中養生的五項基本原則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可現在的"白骨精"人群,幾乎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全跟自己的身體唱反調,吃不按時吃,睡不按時睡,熬夜加班無休止,你說他身體能好嗎?

不論男人還是女人,35歲之前都在走上坡路,你這麼干身體還勉強能吃得消;要是35歲之後你還這樣子,那就是在自尋絕路。你看那些英年早逝的,很多都是35~50歲之間的,這就是真正的"積勞成疾"。我經常跟身邊的年輕人說,你吃差一點沒關係,但睡覺這個問題,千萬馬虎不得,你不尊重它,它就會懲罰你!你看以前的人,整天喝粥身體還蠻好的,還有勁幹活兒。為什麼?因為他一直堅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並沒有違背自然規律這個人體健康的大原則,雖然可能屋漏被子破,但他睡覺睡得蠻香的,白天累一天,喝兩碗粥,睡一覺起來他又精神抖擻了。

所以35~40歲"青黃不接"的人,要想留住青春,要想身體不被搞垮,你就一定要保證最遲晚上10∶30睡覺,晚上11點已經進入夢鄉。有人可能會說了,為什麼非要在10∶30睡覺呢,子時不是晚上的晚上11點嗎,"子午覺"我在23點睡不也可以嗎?可以是可以,但那效果就差遠了,說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絕對不算誇張。我們說過,亥時是氣血流注三焦經的時候,所以也是調養三焦的最佳時機。而三焦是我們人體健康的總指揮,五臟六腑,氣血津液,什麼它都管。你的氣機、水道通不通暢,五臟六腑的功能協不協調,新陳代謝是不是正常,全看三焦的功能和工作情況。

在中醫裡面,三焦最主要的兩項功能就是通行元氣和通調水道。中醫稱腎為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人體的元氣是發源於腎的,它由先天之精轉化而來,又靠後天之精的滋養,是人體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元氣在人體裡面主要是靠三焦來輸送到五臟六腑,充養於全身各處,以此來激發和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正常工作。三焦就好比是"中間商",如果沒有它的周轉協調,元氣這個"生活必需品"就到不了"消費者"--臟腑組織那裡,這勢必會造成"生產"和"消費"的脫節--想賣糧食的人賣不出去,想吃飯的人得不到糧食。所以調養好三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中醫里有一句話叫"三焦通百脈"。意思是說人體的一切經脈都有氣血灌注,而三焦是氣的統帥,換句話說,經脈必然通氣血,通氣血就必然與三焦相通。我們如果每天堅持亥時睡覺的話,全身百脈都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調養,這樣,氣血旺盛,經脈通暢,病從何來?

三焦的另一項重要功能--通調水道。什麼叫通調水道?就是說我們全身的津液(水)的輸布和排泄也是由它來管的。而水不僅是生命之源,滋養著我們全身上下內外的臟腑組織和器官,還是我們體內廢物的代謝載體--汗液、尿液,你說要是身體裡面水液的輸布或代謝不正常了,不能正常地排汗、排尿了,那人還能活得好嗎?所以那些生活非常有規律,晚上亥時睡覺,早上六七點起床,睡眠充足的人,他們的氣色非常好,臉色紅潤,皮膚光潔,排泄(大小便)也很有規律。

有調查發現,世界各地"長壽村"的百歲老人,絕大部分的入睡時間都是在亥時(當然,南半球與北半球的白天黑夜正好是相反的,以當地的時間為準),也就是21點到23點之間。相反,你要是長期不按時睡覺,沒把三焦經的氣血養好,或是淤堵不通暢了,那五花八門的病痛惡疾就會源源不斷地襲來。現在很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肺病、脾胃病、肝腎病、代謝病,甚至心理疾病,都與三焦功能失常、三焦經氣血不暢有密切關係。因為人的五臟六腑都在三焦的監控和管理之下,三焦就是內髒的"老大",你公司的"老大"出問題了,那還能好好發展嗎?

所以,一個人要想活得健康,活得輕鬆,全身"風調雨順",就必須養好三焦,而調養三焦最簡單、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亥時入睡。特別是處於35~40歲的人,不論你之前是如何"虐待"自己的身體、如何跟身體唱反調的,到這時候你再不能當"拚命三郎"、再不能瘋狂地亂搞了!因為這個階段是我們一生中保養的關鍵時期,也是最易於力挽狂瀾的好時機,下半輩子好不好過,這時候基本上就決定了,所以你一定得好好把握,千萬不可執迷不悟,妄自行之!

我上高中時的班主任經常說一句話:"沒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的確,人生的"方向盤"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除非自己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否則任何人都幫不了我們!

"五龍盤體"是道家祖師送給現代"勞心勞神族"的健康大禮

醫道同源,道家是我們傳統養生文化的鼻祖,也是"儒、釋、道"三家中與中醫關係最親密的一家,而"五龍盤體"則是道家養生功之精華。只此一招,不費時,不費力,即可將"人身三寶"--精氣神全都調養好,這樣的養生妙法,對我們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有一次,北京一所大學的企業家培訓班請我去做中醫文化與養生講座,課間一位先生向我請教:"您說中醫有那麼多的養生方法,但您看我每天都很忙,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心思去鍛煉,去按摩什麼穴位,搞什麼飲食療法,有沒有一種簡單、自然又非常保險,不用專門去做就可以輕鬆做到,但效果又非常好的調養身體的方法呢?"

聽他說完,我跟他開玩笑道:"按摩穴位,做點兒食療小方子,這不都是很簡單的事情嗎,佔用不了您的很多時間和精力呀?這就好比是每天吃飯一樣,再忙吃飯也不能省吧!"

"您說得對,再忙吃飯也不能省。可我們經常是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吃飯了,或者是隨便吃點東西應付一下肚子,除非是陪客戶,自己平時吃飯也是盡量簡單,所以根本不太可能天天堅持去做那些保養身體的措施。"他回應道。

我有些無奈:養生本是一種不能太追求"效率"的事情,必須要花費時間和心思才行,可如今的人怎麼都這個樣子。可轉念一想,也是這麼回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特別是像他這樣的精英人士,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心思去做什麼養生功課呀?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完全不關注也不行,所以都希望能"一步到位"--找到一個簡單高效的"完美"之法。

不過沒關係,中醫博大精深,包容天地,還真有這樣的神秘大法,只是擔心它太簡單而被忽略。這個方法沒有人學不會,也不用專門花時間去鍛煉,只是把自己每天必須要做的"動作"--睡覺加以改進就行了。什麼功法呢?它就是"五龍盤體"功,為道家養生之聖法。雖然古人說道不輕傳,但為了更多人的健康和福祉,我這裡還是把它分享給大家。

五龍盤體功,所謂盤體,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卧功,也就是躺著做的;所謂五龍,它不是說有五條龍,而是指我們身體上的兩手、兩腳和軀幹這五個部位,把這五個部位盤曲如龍,就叫五龍盤體。我們每天再忙,總是要睡覺的,所以這個方法特別適合那些每天除了睡覺就沒有空餘時間的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一般人練效果就不好,如果你本來生活就很規律,那練起來效果會更妙。

方法很簡單,動作大體上跟我們平時的睡覺一樣,只需要調整一下姿勢就可以了。首先,床最好是東西走向的,頭朝東,側身躺下,面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古人說左青龍右白虎,都是練功的好姿勢,當然還有"側龍卧虎仰攤屍"之說,但古人練此功時一般以朝右為多。所用的枕頭高低要適中,一般以自己的拳頭高度為準,要鬆軟舒適。然後,眼睛自然地閉上,口唇同時閉合,用自己的舌頭頂住上顎,右手胳膊外展,肘部彎曲,掌面向上放在枕頭上,手指自然微屈,左手胳膊向腹部彎曲,手掌捂住肚臍部,掌心勞宮穴正對肚臍眼。下半身右腿伸直(保持自然彎曲,以放鬆舒適為佳),左腿屈膝約45度,兩腳腳趾微向內扣(用意不用力),含胸,身體向內自然蜷曲,形如弓狀即可。

以上是基本的動作要領,還有兩個要領是調氣和調神,也就是呼吸節奏和意念的調控。呼吸方面,節奏快慢適度,隨其自然即好,不必特別關注;同時精神放鬆,排除內心的一切雜念和想法,意念集中於肚臍部,不必特別去想,只是作為一種思維寄託而已,之後自然會慢慢睡去。

如此姿勢,安然入眠,整個功法就這麼簡單。說得直白點,不過是入睡前的一個姿勢而已,不耽誤你任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幫你節約了時間--幫助你更快地入眠,所以只要願意,任何人都能做到。大道至簡,你不要覺得它太簡單,這可是道家養生之秘法,而且還有一首"五龍盤體"口訣,我在這裡也把它分享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有所體悟,訣曰:

東首而寢,側身而卧,如龍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頭,一手直摩臍腹,一隻腳伸,一隻腳縮。未睡心,先睡目,致虛極,守靜篤,神氣自然歸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調息而息自調,不伏氣而氣自伏。

從口訣的後面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此功法是與睡眠結合起來練習的,它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促進睡眠,提高睡眠質量,"達到身心兩忘,形神俱妙而至入定"。因為"形神皆定"就可以少做夢,睡得更香更踏實。睡前練功,即可將功法和睡眠兩者結合起來,以此功法來提高睡眠之效,以睡眠來延展此法之功用。而睡眠本就是養陰、養血、養心、養神,休養生息之妙法,睡前再配合"五龍盤體"之神功,兩者的精妙功效自然融合,養陰育陽、護身調神的功效無出其二!

此功法安心養神功效猶佳,特別適合那些整天腦子轉個不停、用腦過度的城市白領一族,對記憶力不好、失眠多夢、思維反應比較遲緩的朋友和中老年人來說,更是一劑良方。不知您注意沒有,在這個功法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那就是要用左手捂住肚臍部,掌心的勞宮穴正對肚臍--神闕穴。

我們知道,心藏神,主神志活動,而勞宮是心包經之要穴,安心定神效果奇佳。僅從神闕、勞宮兩個穴位的名字上看,也能看出其是養心調神之法寶。先說勞宮,勞,指勞苦、勞作,《淮南·精神》中將它解釋為"使人之心勞",《論語·為政》里則有"有事弟子服其勞"的說法;宮,就是宮殿,王侯將相所待的地方,按照古時候的情形,"勞宮"意為王侯將相大人的心神勞累了,要到宮殿去休息。而手是負責勞作的,手心是手的核心之處,又通於心臟,所以心神勞累了,就可以通過手心來調養,加上它又是心包經之重點穴位所在,所以古人便將其命名為勞宮。

而神闕呢?它本是嬰兒與媽媽聯繫的生命紐帶,脫離母體之後,它又成為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神闕,神,乃人的元神,臍神(人體之元神的另一種稱呼);闕,就是宮闕、門觀的意思,神闕,簡單理解就是人體的元神出入與所在的宮闕。《黃庭內景經》上註解:"肚臍中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

我們現在來看,勞宮,神闕,一個是心神修養的宮殿,一個是元神出入居住的宮闕,手心捂肚臍,勞宮對神闕,心神交元神,"人身三寶"--精氣神中,一切有關神的問題,不管是什麼失眠、多夢、健忘、疲倦,還有什麼解決不了呢?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養心調神、養精蓄銳的奇妙之法嗎?

而且,因為我們睡眠的時間是在亥時,所以練習此功法的時間也多是在亥時。這其中還隱藏著更大的秘密呢?我們知道,亥時氣血流注三焦經,而三焦通行元氣,主一身之氣。所以這時候練"五龍盤體"功,把三焦經打通了,三焦經的氣血也得到了調養。這樣,三焦的功能就會更好、更強!三焦的功能強了,人體的元氣就會更充足,運行更順暢。你看,就這一個非常簡單的功法,就把"人身三寶"精氣神中的氣和神都調養了。而中醫講:"精依氣生,氣化為精";"氣聚則精盈,氣弱則精走"。人體的元氣充足、運行通暢了,精也就旺盛、充盈了,正如明代著名醫家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中所言:"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神三者其實是不分家的,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滋養,金代大醫家李東恆在《脾胃論》中說得很好:"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古人說話總是如此簡約,但又如此精準,只一句話,就道破了人體精氣神三者之間的玄機!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五龍盤體"功,"人生三寶"--精氣神,只要有它這一招全都搞定了,並且還聯合了生命的本能--睡眠之功,這就是我們傳統道家偉大的養生智慧,就是中醫的整體觀,真可謂是"養生無須外物助,身體自有大智慧"!

同時,三焦還負責整個人體的水液運行,不論是潤養身體的津液,還是需要排出的廢水,都由它來通調管理。所以你每天晚上練一練"五龍盤體"功,全身的新陳代謝也會大為改善,該用的用,該扔的扔,身體裡面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垃圾積存。這樣,精氣神充足,新陳代謝良好,身體哪還會有那麼多的毛病呢?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向我討教養生秘法的企業家朋友,他還真是一個有心之人,不但把我教的功法技巧原原本本地記了下來,而且回家還認認真真地將其落實。兩個多月後我們在另一個場合相遇,他說自從修鍊"五龍盤體"功之後,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有了很大改善。別的不說,就吃飯、睡覺和精力狀態三個方面最明顯,吃飯比以前胃口好了,睡覺睡得更香了,做夢也少了,白天工作起來勁頭更足,感覺腦子的反應也更快了,記憶力也比原來好了不少。以前想到一個什麼點子如果當場不用筆記下來,過一會兒就忘了,還經常丟三落四的,現在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他說自己現在每天睡覺都會練"五龍盤體"功,並且會長期堅持下去,還要把它教給自己的老婆和其他的朋友,"因為這功夫實在是太好了,太妙了"!

"太妙了",他這句話讓我想起佛家的一個故事,說有一次佛祖在靈鷲山講經佈道的時候,突然手拈鮮花,默不作聲了,眾人皆覺得莫名其妙,只有迦葉一人破顏微笑,"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他懂了!正如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那句"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此中的奧妙,你不去親自體會,又怎麼能知道呢?

三焦經上的陽池穴可以調動人體的能量,讓手腳不再冰涼

小小一個空竅,洞徹天地之玄妙。陽池是三焦經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臟六腑的總指揮,是元陽之氣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體上的很多毛病就會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去年秋天,秋風剛剛送來一點涼意的時候,一位大約二十多歲的姑娘來找我看病,說是自己不論春夏秋冬,經常手腳冰涼。冬天坐在暖氣房裡,別人穿著一般的單鞋都覺得熱,自己穿著厚厚的保暖鞋腳還發冷,手也是冰涼冰涼的;即便是夏天,每天早晚或是下雨的時候手腳也是冷冰冰的。以前沒太重視這個問題,雖然身邊的同伴和自己的男友老說自己是"冷血動物",但自己覺得反正對身體又沒什麼影響,就以為這屬於正常情況。

後來,與自己單位一位60多歲的女老師聊天時無意中談到這個話題,老師當場一摸她的手,果然像鐵棍兒似的,冰涼冰涼!那位老師就提醒她,這是一種病理現象,她才到我這裡來。

我給她把脈望舌診察一番之後,發現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異常之處,不過那手真的很涼,天氣又不是很冷,而且還是大下午的,那手腕兒都是冰呼呼的,更別說手指頭了。是葯三分毒,既然沒有病,那就不能亂吃方葯,但這種癥狀確實需要進行一些調理改善,以防情況加重。怎麼辦呢?人體自有大葯,最好的、最健康有效的藥物不在身體之外,人體自身有帶。

於是我教給她一個方法,去藥店買上10來根艾條,每天臨睡之前,也就是晚上九十點左右,點燃艾炷,用它來炙烤兩手腕的背部,腕橫紋中點的小窩(用手按可以感覺到),也就是陽池穴。炙烤的時候艾炷頭距離手腕兩厘米左右,既要能感覺到熱量,又要防止燙傷,每隻手每次炙烤5~10分鐘(如果沒有艾炷,用香煙也可以,一支煙正好能灸一隻手)。如此每天堅持,灸完睡覺,連續1個月,即可見到明顯的效果,手腳發冷的癥狀將會大大改善,一般兩到三個月以後,手腳就不再會無緣無故地發涼了。

手腳冰涼是現在許多人身上很常見的一種情況,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現,尤其以女性和老人為多。而上面的這個方法可以說是對付手腳發涼的一個"殺手鐧",十多年來,每逢遇到類似情況的病人時我就會使出這一招,90%以上都能奏效,非常靈驗。包括上面說到的這位年輕姑娘,在用我的方法後不久就治好了手腳冰涼的癥狀。

為什麼會這麼靈驗呢?這還得從手腳發涼這種癥狀的根源說起。手腳發涼,用西醫的話說就是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如果血液循環好了,把熱量帶到了四肢的末端,手腳自然就暖和起來了。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中西醫的認識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手腳發涼也是因為氣血淤滯,循行不暢,氣血不能正常地到達四肢末端造成的;加上自身陽氣虛弱不足,火力不夠,手腳就會經常冷冰冰的,不僅如此,這樣的人冬天的時候手腳上還愛長凍瘡。如果從中醫體質辯證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多屬陽虛體質,明顯的陽氣不足嘛!

《黃帝內經》中講:"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末。"意思是說頭上是陽氣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陽氣最弱的地方。按照中醫的劃分,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而在我們身上,頭是最高的地方,是陽中之陽,而且在我們全身的12條正經當中,6條陽經全都到了頭部,你說頭上的陽氣能不旺嘛!而四肢呢?四肢是諸陽之末,是陽氣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氣血最難到達的地方,當然根源其實還是因為陽氣不足。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氣血通則百病癒",你陽氣不足了,沒有力量推動血液的運行,血液行動無力發生淤滯,也就不能將從飲食轉化而來的熱量帶到四肢,所以手腳必然就會發涼,要是氣血旺盛通暢了,疾病就會不治自愈!所以說陽氣是人體健康的根本。

那人體手腳上陽氣虛弱不足了怎麼辦呢?就得從臟腑入手,想辦法調動陽氣,補益陽氣,陽氣旺了,手腳自然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發涼了。而調補陽氣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我在本文開頭告訴那位姑娘的艾灸陽池穴法。陽池是三焦經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原穴。原穴是什麼意思呢?原,就是元氣,就是根本,一條經絡的原穴就是這條經絡的氣血的根本,就是臟腑原氣會聚的地方,它最善於調理本臟腑的功能或病變。所以我們艾灸三焦經的原穴,就是為了調動整條三焦經的氣血,並通過它來調理三焦的功能,增強人體的陽氣,促進我們身體裡面氣血的"生產"和"流通"。

我們曾經說過,三焦是人體健康的總指揮,是統管和協調五臟六腑的大總管,人體氣血熱量的生產和加工都在三焦這個"車間"裡面進行。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體會,當進行一番身體活動或吃飯喝熱水後體溫會升高,這其實就是因為上焦的心肺和中焦的脾胃發揮了作用,加快了氣血循環,生產出了新的熱量;相反,排尿後,我們有時候會輕微地打個哆嗦,特別是男士,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下焦的腎臟和膀胱是主管排泄的,排尿的過程放出了熱量,所以身體會有發冷打哆嗦的反應。而我們刺激陽池穴,是為了加快氣血的生產和活動,這樣就可以為身體增加熱量,緩解四肢發涼的"燃眉之急"。

而且,"三焦主氣",它是我們人體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中醫講,氣屬陽,血屬陰,元陽之氣是人體的根本。我們通過艾灸三焦經之原穴陽池,增強了身體的元氣,使元氣的運行更加順暢,輸布更為有力,可以有效到達四肢末端,從而對手腳起到很好的溫煦作用。這樣,冰冷的手腳就像在寒冬之後接受到明媚的春光,自然會溫暖起來了!

通過陽池穴調陽氣的方法很多,針灸、按摩、艾灸都可以,但補益陽氣效果最好而又最適合我們一般人操作的那就要數艾灸了。所謂艾灸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炷點燃之後來炙烤,給穴位以熱刺激,同時又取艾葉之特殊藥性,實現"葯穴"聯合!了解一些中醫知識的朋友知道,艾葉本身就是一味很好的辛溫性質的中藥,它一般採摘於北半球天地陽氣最旺的端午節前後,入肝、脾、腎經。且這三臟都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根本所在,效果自然非同一般。再加上你是用火把艾炷點著之後來烤,火是熱性的,這樣溫陽的作用就更勝一籌。所以艾灸陽池,乃是最能提昇陽氣之策。尤其是對於手腳發涼這種情況,那更是無出其二。因為陽池穴本身就在手上,距離最近,傳導最快,你這裡一灸,陽氣一起來,就會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顯。而中醫上講,四肢是兩兩對應的,左右對應,上下對應也就是說手與腳是對應的,你手上氣血順暢,暖和起來了,腳上的氣血也就到位了。

並且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提昇陽氣而不會造成陽亢、"上火",因為它是從體表,從四肢的末端,陽氣最弱的地方入手,補的是真正虛弱的地方,是你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更不會是火上澆油。而且你灸完就睡覺,睡覺是最好的養陰之法,這樣就能做到陰陽的協調平衡,手熱心暖,青春常在。

不過,會用艾灸陽池穴的辦法來調陽氣,只能算是知其一,要想獲得最佳的調養效果,還有一個要領必須掌握,那就是治療時機的把握。艾灸陽池穴的最佳時間是在晚上臨睡前,也就是亥時(21~23點)。這時候人體氣血之洪流正好流注三焦經,此時三焦經的氣血最旺,功能最強,調理它所產生的效果自然也最好。因為當氣血流注一條經絡的時候,經絡本身就在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增強自身的能量,衝撞淤滯不暢的地方,你再在後面推它一把,助它一臂之力,效果當然會比平時好得多。這就好比是我們幫助一個人,如果它自己不主動、不努力,你費半天勁也是白搭;相反,如果它自己本身就非常積極主動,你再給它一點鼓勵和支持,它必然會"突飛猛進"。有句俗話叫"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做事情也是一樣,做得好不如做得巧,只要瞅准了時機,就能事半功倍。三焦經上的穴位,你在亥時刺激它,效果就是最好的。

這裡再告訴大家一個更簡單的防治手腳發涼的好方法,就是睡前(亥時)用熱水泡腳。有朋友可能要說了,不就泡腳嘛,誰不會?您可別說,我說的泡腳方法與一般的泡腳還真不一樣,其中有很多的竅門需要您掌握。首先,泡腳的水要用"姜水(每次往水中加入四五片生薑燒開)"或"艾水(往水中加入10克左右艾葉燒開)";第二,泡腳不要用一般的盆,而要用至少1尺高的桶,並且在泡的過程中身邊要準備一壺開水,不斷往桶里加,使水溫始終保持在有點燙腳的感覺;第三,每次至少要泡15分鐘以上,至頭上微微出汗效果最好;第四,每次泡完腳之後最好在10分鐘內上床睡覺,並且要注意腳部的保暖;第五,必須要每天堅持,至少連續1個月以上,不可淺嘗輒止,也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如果你把這五個要領都做到了,那你的泡腳效果必然比一般的泡法要好得多!

我們知道,人體的四肢是互相對應的,您把腳搞暖和了,手也就不冷了。當然,這個方法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暖手腳。我們知道,腳為人體之根,又是經絡會聚之處,用姜水或艾水泡腳具有非常神妙的排寒濕、通氣血功用,尤其是對因為寒凝氣滯引發痛經、月經不調的女性和腿腳不靈便、關節痛的老年人來說,那更是一劑良方,效果靈驗無比!

當然,若能將此泡腳之法與艾灸陽池穴結合起來用,每天晚上先灸陽池,再泡腳,完成任務即上床睡覺,那這真是強身健體之絕招了,別說什麼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之類的小毛病,任何陽虛體弱、氣血淤滯、寒濕凝結之證都逃不過這"連環三招"。而且這"連環三招"老少皆宜,男女通用,特別是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陽虛體衰的老年人,如果您能每天貫徹執行此"連環三招",那麼您的健康煩惱必將省去大半,在悠然自得中即能活到天年!

小小一個空竅,洞徹天地之玄妙。很多人總喜歡問什麼穴位能治什麼病,什麼方法效果最好?其實,每一個穴位的功效都是無窮無盡的,需要您去練習、去體悟;而什麼方法效果最好那就更沒法回答了,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體質不同,病根不同,用在別人身上的好方法用在你身上可能就是"壞方法",而別人身上不能用的"壞方法"對你而言可能就是好方法。換句話說,方法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就看你把它用在什麼人身上,正如"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一樣!


推薦閱讀: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讀《黃帝內經》有感 ——從「七七」看女性生殖軸對「絕經 前後諸證」的治療
咳嗽針刺,《內經》之取穴
(2)黃帝內經 三十五
菜農白話內經--

TAG:養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