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的領袖倡導讀點文學的啟示 2

文學是人類精神上的營養劑,經常不斷地吸取它,則使人的心田得到滋潤

宋代詩人黃庭堅在論述閱讀與修養的關係時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文理不交與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一位現代作家也形象地稱,文學足以孕育出一片碧綠如茵的大草原,供思想的神駒在上面逍遙馳騁,供靈性的牧人牧放他的羊群。我想,愛讀文學的同志大都會有同感。一部文學的名篇佳作,即為金玉良言與思想光華之總成,常常令人感銘於心,愛不忍釋,成為相隨之伴侶與慰藉。正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它不僅能使人風度高雅,氣宇軒昂,更能夠幫助我們識天地之大,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當五光十色的誘惑襲來之時,高尚純美的思想便會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臨,一掃雜念,守護精神家園,做到淡權欲,棄浮華,瀟洒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在這方面,江澤民同志經常聯繫切身感受暢談心得體會:「在唐詩、宋詞、元曲中,可以找到不少對立身處世、個人修養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陸放翁臨終前寫過一首《示兒》詩,開頭兩句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是愛國主義的詩。他還寫過勸世的詩:「利祿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說的是利祿會驅使人喪失理智,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用火牛攻陣一樣,勸人要把個人的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過分地去追求。胡錦濤同志也曾說過,大凡有作為的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都把高超藝術造詣和高尚價值追求作為人生理想;大凡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都讓美的力量與形式揭示和傳播引領社會進步的思想觀念。

今年春天,習主席多次談他閱讀俄國、法國和德國經典作家的名著:「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古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讀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冉阿讓、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藝術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於我的腦海之中。」「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文學巨著和不朽詩篇。……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都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習主席博覽群書,對外國文學如數家珍,不僅令人欽佩他的學問根底,更為他獲得了應有的人格魅力,如他所言:「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想必喜愛讀書尤愛文學的同志,都會有這樣一種對美的享受的切身體驗,或撫平心靈隱痛,或蕩滌筋骨疲憊,對我們人性的陶冶、思想的啟迪和道德的凈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能像領袖們那樣,對文學讀的更好更深入一些,還能在書卷中與大師們進行一種獨特的心靈對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融進他們匠心獨運的幽美意境之中,做「靈魂的壯遊」和智慧的攀登,從而體會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博大、深邃和純凈,個人的境界由此得以升華,自然也就能夠在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仰視浮雲,笑傲江湖,不會亂了腳下的方寸,在自己的精神家園裡心靜如水,甜如甘露。

讀點文學,有益於增加閱歷,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

當年,毛澤東曾以東吳大將呂蒙發憤讀書的故事,教育軍隊的高級幹部應當努力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文化水平。他說,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後來孫權勸他念書,他接受勸告,勤讀苦讀,成為東吳的統帥。我們現在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後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周瑜魯肅呂蒙合傳》。儘管今天我軍高級幹部的文化素質與毛澤東講話時的狀況已有根本不同,但處在目前這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形勢、任務和挑戰對領導幹部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正是從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緊迫要求出發,我們黨的領袖都極力主張領導幹部讀點文學,並且身體力行,勤讀深鑽,融會貫通。他們不僅能夠揮灑筆墨寫出具有中國民族形式和民族氣派的詩文,而且還能夠隨時自如引用經典文學名家名著的名言典故,或說明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或闡述一個深刻的哲學道理,或論述一個軍事謀略思想,或借鑒一個歷史經驗教訓,給人以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感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有的領導同志在這方面表現欠佳,別說對世界文化遺產就連自己老祖宗的典籍也讀的不多、知之甚少,暴露出知識結構的缺項和文化素養的薄弱,與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肩負的責任不相適應。提倡領導幹部讀點文學,既可以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還是為改文風、去「八股」開出的一劑良方,只要我們自覺以領袖們的讀書實踐為榜樣,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得到智慧啟發,滋養浩然正氣」。

或許有的同志還會說,我不是不想讀點文學,主要是工作忙,要看的東西太多,實在是精力分不過來。這話乍聽起來似有一定道理,細琢磨卻不成其為拒絕閱讀文學的理由。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毛澤東抓緊行軍打仗的間隙讀書。他說,我在延安,夜晚讀魯迅的書,常常忘記了睡覺。新中國成立後,在出訪蘇聯時,無論是旅途中,還是在會後飯前半小時,他都會隨手拿起魯迅的書讀起來。鄧小平出差時身邊常常帶有《聊齋》及詩詞一類的書,抽空就翻翻,他還主張對一些古典文學的名篇佳作要背誦下來。江澤民也是如此,他說:「我到國外訪問或在國內出差,常常要帶一些唐詩、宋詞、元曲,還要帶上幾本世界文學名著的濃縮本。這些作品過去都讀過。現在重讀,往往又會有新的感覺和體會。」習主席從做縣委書記到省委書記再到黨的總書記,始終堅持抽出空來閱讀文學,他說:「興趣是激勵學習的最好老師。領導幹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顯然,讀不讀文學的關鍵,不在工作忙閑、有無時間,而主要取決於認識深淺、有無動力之源。領袖們不止一次批評過那種「事務纏身,忙於應酬,坐不下來學習」的現象。在他們看來,未知的東西對人總有一種極強的誘惑,他們總是試圖要以有限的生涯去盡量充填那些未知的空間。這是一種智慧的挑戰,也是一種人格的挑戰。只要確立這樣一種人生信念,就不會有什麼困難能夠阻礙我們博覽群書,我們也就能有釘子一樣的鑽勁兒,擠出時間讀點文學。

泛舟學海,跋涉書山,雖苦猶樂,其樂無窮。

首頁 上一頁 1 2

推薦閱讀:

風水學中關於龍、穴、砂、水的二十八項要求
關於愛情、關於伴侶、關於承諾、關於人生、關於友情、關於微笑、關於生活、關於幸福
關於做人與處世的經典語錄
關於父母經典語錄
關於沙發擺放,你要知道的五點小知識!

TAG:文學 | 領袖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