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潘雨廷:論邵雍與《皇極經世》的思想結構

《皇極經世》十二卷,宋邵雍(1011~1077)著。雍字堯夫,其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曾祖徙衡漳(漳河古址,在今河北河南交界處),父古又徙共城(今河南輝縣),漸徙漸南。雍少時自雄其才,治學堅苦刻厲,夜不就席者數年,於書無所不讀。已而復走吳、適楚、過齊魯、客梁晉作四方之游,久之未歸共城,曰「道在是矣」,年約三十左右。時雍居母憂於蘇門山百源之上,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名訪之。初教以物理之學,他日又教以性命之學。先示之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既可語五經大旨,則終於授易。易有河圖、洛書、伏犧八卦、六十四卦等圖象。之才不幸,暴卒於慶曆五年(1045),雍年三十五,特表其師之墓,有曰:「求於天下,得聞道之君子李公以師焉。」考之才聞易學之道於河南鄆州穆修,修受於河南洛陽种放;放受於毫州真源陳摶。下錄諸人之生卒年,以概見其傳受之時。陳摶(890?~989)一种放(956~1015)一穆修(?~1032)一李之才(?~1045)一邵雍(1011~1077)此可見雍之易,由之才而直承陳摶。之才之學,貴能合五經於易。所存之「卦變圖」,於宋易為陳摶「先天圖」外之重要發展。雍於數年間依次接受其學,故於三十五歲已聞易道。如未經艱苦自學與四方游觀,則雖遇之才,亦未必能悟先天之旨。二年後雍作《共城十吟》,前有小序曰:「予家有園數十畝,皆桃李梨杏之類,在衛之西郊,自始營十餘載矣,未嘗熟觀花之開,屬以男子之常事也。去年冬,會病,歸自京師,至今年春,始偶花之繁茂,復悼身之窮處,故有春郊詩一什,雖不合於雅焉,抑亦導於情耳。慶曆丁亥歲(1047)」。下錄其二《春郊閑步》病起複驚春,攜筇看野新。水邊逢釣者,壠上見耕人,訪彼形容苦,酬予家業貧,自慚功濟力,未得遂生民。讀此十吟以味其旨,可喻雍於是時之思想境界。其詩既感春天生生之氣,又憂國傷時心情未寧,杜詩所蘊之一生感慨,此一首足以應之。雍於《皇極經世·外篇》有言「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今知雍於三十七歲,乃初達天人之際,然尚知情而未知性,所學猶未全化,遑論發揮。故雍之學蓋成於五十歲後,所成之《皇極經世》可為標誌。以事迹言,自三十八歲起南下定居於洛陽,至此人文薈萃之地,不復移動,直至六十七歲卒。《宋史本傳》:「初至洛,蓬蓽環堵,不芘風雨,躬椎炊以事父母。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今本雍一生之成就以究其所甚樂者,即在著此《皇極經世》。直至嘉祐五年(1060)年五十作《新正吟》曰:遽瑗知非日,宣尼讀易年,人情止於是,天意豈徒然。立事情尤倦,思山興益堅。誰能同此志,相伴老伊川。以此詩與《共城十吟》並讀,庶可見時德性情之理。《皇極經世·外篇》有言」……元者春也仁也……言德而不言時;亨者夏也禮也……言時而不言德……利者秋也義也……言時而不言德;貞者冬也智也……言德而不言時,故曰利貞者性情也。」識此陰陽之辨,或當時與德,或當性與情,或當亨利與貞元,或當天與人,於其間之精微皆能體味,方能理解先天圖之妙用,故《皇極經世·外篇》有言「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唯雍之有得於此,乃能承陳摶、李之才之旨,明辨時德性情而五經類不可納入易之先天圖,且尚有據於天文事實,由是《皇極經世》之結構建成,其間確有甚樂處。誠中形外,宜達者相與者日增。留守王拱辰亦於嘉祐薦於朝,七年(1062)有為成新居者,雍曾作《天津新居成謝府尹王君貺尚書》詩,至熙寧,又有《天津弊居蒙諸公共為成買作詩以謝》,詩曰:重謝諸公為買園,買園城裡占林泉。七千來步平流水,二十餘家爭出錢。嘉祐卜居終是僦,熙寧受券遂能專。……洞號長生宜有主,窩名安樂豈無權。敢於世上明開眼,會向人間別看天。盡送光陰歸酒盞,都移造化入詩篇。也知此片好田地,消得堯夫筆似椽。買園之時,以熙寧元年(1068)論,雍已五十八歲。當雍於五十四歲時其父古(986~1064)卒,三年後葬其親於伊水上。《宋史本傳》「及執親喪哀毀盡禮、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恆相從游,為市園宅。」今以理推之諸公之雅敬之,決非僅見其執親喪之哀毀盡禮,實有應於雍之《皇極經世》。觀司馬光之兄事之,相感尤深。此因光於治平四年(106)得英宗之《資治通鑒序》,乃退居洛中以著書,而雍之《皇極經世》以備其旨,光安得不雅敬之。故雍於易道,知於三十五歲前,自得於五十歲。後若應用此《皇極經世》,已在王安石實行新法之熙寧。必迨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雍之學始為時重。詩中「二十餘家爭出錢」之事實,恰說明司馬光退居後之心情,而雍學不合於安石新政,更不言而喻。然以學術言,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之價值,前人早有定論,而雍之《皇極經世》雖書成已歷九百餘年,其價值如何?迄今未得正確之理解,且所謂《皇極經世》,其內容如何?大旨何在?流傳之變化又如何?皆未經詳考,雍書之流傳過程中,後人之說每每得以託名於雍而雜入之,故雍之名雖著,而雍之實反為虛名所蔽,所傳之易道,迄今雲霧重重,未得正確之評價,此宜先作客觀之介紹。《宋史藝文志》:「邵雍《皇極經世》十二卷。《敘篇系述》二卷。《觀物外篇》六卷,門人張

記雍之言。《觀物內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溫編。」又:「張行成《皇極經世索隱》一卷。《觀物外篇衍義》九卷。」按《皇極經世》十二卷之著成,約當雍五十歲左右,然此書中有一部分系紀時書,每過一年必記是年之時,故雍連續記之,及卒年而止。然則雍最終完成此書,當為熙寧十年(1077)。是時其子伯溫已廿一歲,故除門人外,伯溫理宜傳之。《宋志》所記述者,殊合南宋初流傳之情況。而雍自著之《皇極經世》十二卷及雍自言而有門人張

所記之《觀物外篇》六卷,此二書,非但與張行成無關,與其子伯溫亦無關。今僅存之《道藏本》《皇極經世》十二卷,實包括此二書,尚無內篇之名。《道藏》本之首十卷為觀物篇一至五十。第十一卷為觀物篇四十一至五十二。按此數重複,似當為五十一至六十二,凡此觀物篇六十二即為《皇極經世》。又第十二卷為觀物外篇凡分上下。以《道藏》本論,既有上下二觀物外篇,相應可視前之《皇極經世》即為觀物內篇,然亦未有內字。今通行本皆以觀物篇之五十一至六十二為觀物內篇。此實起於邵伯溫或張行成。至於伯溫之《觀物內篇解》二卷不知當時是否有解,是否僅為編次。內篇何指,亦未明確。張行成自序《皇極經世索隱》中有言:「先生之子,嘗為敘述而象數未詳,輒索其隱以俟同志。」則《宋志》著錄:「《敘篇系述》二卷」亦系伯溫所作於《皇極經世緒言》前,尚有四節伯溫之言,當屬《敘篇系述》,雖合於義,然未能以象數傳其父之道。讀伯溫自著之《周易辨惑》一卷,尤見其不介象數,追隨二程之後孜孜於人事而不知基於物理。雍學由是而紊亂,其父之長乃蕩然無存。伯溫卒於高宗紹興甲寅(1134),考是時張行成或已生,其杜門十年以著成七種易著上於朝,時當孝宗乾道二年(1166),基本能私。淑雍學而尚有發展。今准《索隱》與《衍義》,殊可考見雍書之原貌。考明《道藏》收集劫餘之古《道藏》在永樂初,此本《皇極經世》之紀時及洪武十六年(1383)當屬明初人據古《道藏》本所增,與原著無關,至於通行之《皇極經世》,莫不屬於已經伯溫之敘述乃經張行成之發展,故與《道藏》本有極大差別。今必據雍原著之《道藏》本,庶可見及《皇極經世》價值。《皇極經世》十二卷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曰歷,凡六卷,分「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各二卷。第二部分曰律,凡四卷,本律呂聲音以辨平上去入與開發收閉相唱和,分「平開」、「上發」、「去收」、「入閉」各一卷。第三部分綜論全書之理,張行成本名之曰內篇。第四部分曰外篇。系雍之語錄,《宋史》屬張

所記。雍之《未壤集》中,收有張

一詩題曰《觀洛城花呈先生》:「平生自是愛花人,到處尋芳不遇真,只道人間無正色,今朝初見洛陽春。」

得明師,詩中喜慰之情,足補雍當年之《共城十吟》,准此,

當可傳雍之道,不幸早世,宜外篇尚未成書。凡此四部份,同以「觀物篇」計其數。列表如下:

歷       觀物篇一 ——三十四 律       觀物篇三十五——五十 綜論(內篇)  觀物篇五十一——六十二 外篇      觀物外篇上下

識此全書之綱領,乃可據內外篇之理,以究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變。一言以蔽之,雍之可貴處,要在知時。「時者四時也」,所以見一年之周期。《外篇》有言「落下閎但知曆法,揚雄知曆法,又知歷理。」又曰:「落下閎改顓頊歷為太初曆。子云准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細分之則四分半當一卦,氣起於中心,故首中卦。」此論《太玄》之結構以當歷理。凡曆法一年之變,僅在踦,嬴兩贊中,而三百六十四日半之周期,全合於三數四次方乘九之二分之一。以算式示之,即1/2·9·(3)[4]=364故客觀之曆法能合諸數學模式,是謂《太玄》所得之歷理。三數四次方當方州部家各三進位成八十一首,乘九者每首分九贊,二分之一者贊分晝夜,即二贊合一日,此揚雄之歷理而邵雍知之,是之謂後世之揚子云。雍以語司馬光,光之重視《太玄》在此,所以知年之標準,成為偏年體《資治通鑒》之核心。既得時之標準,始可論史,且以見歷史發展之跡。雍特作《書皇極經世後》,須錄之:璞散人道立,法始平羲皇,歲月易遷革,書傳難考詳,二帝啟禪讓,三王正紀綱,五伯仗形勝,七國爭強梁,兩漢驤龍鳳,三分走虎狼、西晉擅風流,群凶來北荒,東晉事清芬,傳馨宋齊梁,逮陳不足算,江表成悲傷,後魏乘晉弊,掃除幾小康,遷洛未甚久,旋聞東西將,北齊舉爝火,後用馳星光,隋能一統之,駕福於臣唐,五代如傳舍,天下徒擾攘,不有真主出,何由莫中央,一萬里區宇,四千年興亡,五百主肇位,七十國開疆,或混同六合,或控制一方,或創業先後,或垂祚短長,或奮於將墜,或奪於己昌,或災興無妄,或福會不詳,或患生藩屏,或難起蕭牆,或病由唇齒,或疾亟膏肓,談笑萌事端,酒食開戰場,情慾之一發,利害之相戕,劇力恣吞噬,無涯罹禍殃,山川才表裡,豆龍又荒涼,荊棘除難盡,芝蘭種未芳,龍蛇走平地,玉石碎昆崗,善設稱周孔,能齊是老莊,奈何言已病,安得意都忘。讀此方見雍深入研究史學之事實。自「七國爭強梁」至「五代如傳舍」即《資治通鑒》所取鑒之歷史背景,終於後周顯德六年己未(959),亦同於《皇極經世》之「以運經世」所記史事之所終。司馬光於著《資治通鑒》外,又草《潛虛》者,亦欲見史鑒之質。法《太玄》而另成數學模式,乃可以人事合諸天理,此當時所謂「天人之際」之學問,今猶所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結合。唯天理難言,不得不用易之象數,此猶今日所謂數學模式。吾國三千年來重視易卦(今已得先周之數字卦),實為獨特之數學語言,於筮中容入哲理,漸以哲理為主。然易之哲理,始終不可忽視卦象所包含之數學語言,故自數字卦發展成陰陽符號卦後,九數、十數之組合圖形,至遲在戰國時早已流行。唯數學語言之所指,自然有天人之辨,亦勢必因時代變化而變化。故宋起恢復九、十數之組合圖形,併名之以「河圖」、「洛書」,實為認識論之一大進步。先以《潛虛》擬議《太玄》,尚未及《先天圖》之發展《太玄》。又陳摶之先天圖,可謂之以二進位變化《太玄》之三進位,《潛虛》欲立七進位以承《太玄》,而其所指,仍屬一年之標準,故遠不及《皇極經世》之作用。且先天圖傳及李之才,已合五經而深得易與春秋互為表裡之旨,乃雍繼之而發揮之,實合孔孟老莊而一之。《莊子·秋水》有言「……五帝之所運,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此於雍,蓋思之已久,觀人類活動之時一空區域,僅此而已,何可知善「設」而不知能「齊」。《逍遙遊》中所謂「大年」「小年」尤為不可不知之事實。由是大其時一空周期而著此《皇極經世》,乃反映宋初時對世界之認識,且有「年」之客觀標準,斯非空想可比。又須錄雍之《皇極經世一元吟》: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餘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治亂與廢興,著見於方策,吾能一貫之,皆如身所歷。此即《皇極經世》之數學結構,所可貴者,雍未嘗否定中間三千年之陳跡。觀《資治通鑒》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故總為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由之以為鑒,其何可忽乎三家分晉以前之史跡,況多史前文化。春秋始於魯隱公元年(-722)終於獲麟(-481)。司馬光尊經,闕77年而遙承之。雍據發展至宋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上溯史前文化,尤見早年研讀陸淳《春秋》之心得。准人類社會而上推至自然環境,屬我國古有之天人之學。能詳述自先秦起之天人觀,方屬吾國之自然科學史。此《皇極經世》之一元,即公元十一世紀時對世界之認識。特繪一圖以示其結構,可一覽而知之,未嘗有絲毫神秘色彩。(見附圖)

皇極經世一元圖上圖示《皇極經世》一元,凡一元分為十二會,此有取於十二辰次之古義,早以地支當之。一會分為三十運,以當天干三周或以花甲分辨之即甲子,甲午為運首,二會合一花甲,一元十二會為花甲六周,共三百六十運,凡園周分為三百六十度,今中外所通用,而每運恰當園周一度,又分一運為十二世,亦以地支當之,則每世猶園周之五分。最後分一世為三十年,為「世」字之古義。凡三十年為人類每代遺傳之平均數,正可視為人類生物鐘之標準時間,仍以甲子、甲午為世首,二世合一花甲,一運十二世為花甲六周,計每年猶園周之十秒。由是以園周一圈觀之,凡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是謂《皇極經世》之一元。更以下表示之:

更以當時之天文知識觀之,一元之周期,亦非貿然而言,若《太玄》定年之標準仍須從先秦古義,以合於二十八宿恆星,故《玄數》有言「求星從牽牛始,除算盡,則是其日也」。然一周天並非一周歲,此有歲差之理。《呂氏春秋·有始覽》有言「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極不移。」今人陳奇猷認為當時已認識歲差,殊可取。西漢末與揚雄(-53~18)同時之劉歆(?~23),已認為「冬至進退牛前四度五分」,至賈逵(30~101)則已知「冬至在斗」。直至晉成帝(326~342在位)時,虞喜始算得歲差約「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370~447)則認為百年差一度。祖沖之(429~500)又認為四十五年十一月退一度。及隋劉焯(544~610)總結之而認為七十五年差一度,方與實際情況相近,此一事實至宋初,凡有志於推求天象變化之規律者,自然須注意之。雍與光蓋極度重視之。光之門人晁以道(1059~1129)特著《易玄星紀譜》,其後序曰:「說之在嵩山,得溫公《太玄集介》讀之,益知揚子云初為文王易而作《玄》,姑托基於高辛及太初二歷。此二歷之斗分強弱,不可下通於今,亦無足議。溫公又本諸太初曆而作玄歷,其用意加勤矣,然簡略難明。繼而得康節先生《玄圖》,布星辰,辨氣候、分晝夜而易玄相參於中為極悉矣。復患其傳寫駢委易亂,歲月斯久,莫知其躅手欲釋而意不置,乃朝維夜思,取歷於圖,合而譜之,於是知子云以首准卦,非出於其私意,蓋有星候為之機括,不得不然,古今諸儒之失則多矣。」此所謂「斗分強弱,不可下通於今」者,即指歲差言。雍曾作《玄圖》惜未傳,當雍之卒,以道僅十八歲,不及入門而學於雍之門人楊賢寶,然賢寶任其師《玄圖》之散漫而不加整理,可證其未得《皇極經世》之蘊。若以道准實測而傳之,以復卦當初斗十二度,且注曰:「溫公康節同」,此實為宋初之客觀天象。然以道准之而成《易玄星紀譜》,僅可傳光之《潛虛》,以見漢至宋之不同,然尚未足以傳《皇極經世》。若《皇極經世》之元,所以在斟酌歲差之周期。今測每年之歲差變化約50".2,則《皇極經世》之一元,約合歲差周期五周,下示雍推廣歲差之實測數,及今日之實測數,以作比較。《皇極經世》一元數=129600年《皇極經世》歲差周期數=129600年÷5=25920年

今因《玄圖》已佚,布星辰之詳,不可得而見,然《外篇》有言「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故觀斗數以占天也,斗之所建,天之行也」則其義已明。故雍本歲差周期而建立此《皇極經世》之一元,似可肯定。以雍之推測,認為七十二年差一度,較劉焯更接近實測。若雍之據歷代記載並實測後,毅然改用七十二年差一度者,不得不認為其有受於《周易·繫辭》之啟發,因吾國於先秦時,對園周之三百六十度,陰陽非平分成各一百八十度,而是取參天兩地之比數,由是陽取三百六十度中五之三,陰取五之二,原文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是其義。故七十二之數恰當園周度數五之一,由是《皇極經世》之一元必用五周歲差周期。至於歲差周期於人類究有何種影響,因迄今有史之文化,尚未及萬年,則極難有正確之認識,況雍且合五周而觀之,尤多變化。然以發展至今日之科學知識而言,理當了解雍所謂「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之理,何可再認為其有神秘感,亦何可再認其為一己之妄言。自虞喜認識天自天歲自歲,今已知其作用,安知雍實在高一層次更見天與歲之又可相合,其作用何可忽視。當雍得此一元數後,平均三分,每分為四萬三千二百年,其一為閉物開物之間猶混沌。其二為開物閉物之間,一分漸由開物而出,一分漸向閉物而入。認為開物於寅會之七十六,閉物於戌會之三百一五。此數即當園周之度數,故另分當午會之一百九十五與一百九十六之際。或以十二會之消息論,幾在亥子之際,則變在巳午之間。而雍之三分,特取寅午戌三會之中,由是自巳午會之際移至午會之中,間當五千四百年,迄今有史之文化皆在其中,乃可由天而及人,且雍仍取孔子以堯舜為劃時代之代表人物。以之當巳會之末,由堯舜禹禪讓而至禹七年為巳會止,故禹八年起為午會始,凡堯之年安排在一百八十癸(亥)運,二千一百五十六未世,六萬四千六百六十一甲辰年,由此甲辰年至巳會末尚有一百三十九年,想像為禪讓之盛世。至禹繼之,而八年起,漸成傳子之風,其當午會一百八十一甲(子)運。會之不同,僅此一見。雍有意使之當傳賢傳子之辨,不可謂無見,是即所謂天人之際。以雍考得之堯元年,合諸今日世界通用之公元觀之,蓋當公元前二千三百五十七年,及雍之率及計之,總為三千四百三十四年,其間於世事之陳跡作客觀記錄。雖或堯舜三代之事,未必全合於史實,然有此正確之時間坐標,何可不認為是有作用之科學著作。由一元之周期,尚可上推下推,實已得宏觀微觀之時間標準,一會當歲差移動一百五十度,不可忽視自然條件之或確有變化。人類社會與自然條件當然有密切關係,然決不可以一世之人作無限之推論,後人讀《皇極經世》之失即在此,欲以十秒之變,論用天之消息,其何能得雍之安樂。今之科學貴能明辨宏觀微觀之數量級,而《皇極經世》中,早已取《莊子》所謂大年,小年而加以科學分析。惜歷代讀其書者,每未加註意,且自張行成繼承牛無邪所傳之卦氣圖起,詳以卦象配之,一卦配一年,僅下及園周之十秒。則讀其書者,莫非蜩與學鳩,以之而觀鵾鵬之化,則何以識老莊之能齊。今觀《道藏》本之《皇極經世》,子歷之部分,絕無卦象,雍之本旨乃見,斯為可貴。而後世通行者基本重視邵伯溫張行成輩已配入卦象後之版本,此為一大錯誤。唯張栻(1133-1180)著有《經世紀年》,猶能客觀應用《皇極經世》之時間坐標而詳加考證,甚有見地。其後,祝秘於宋理宗淳祜辛丑(1241)作《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孜孜論張行成配卦象之非而另為配之,斯更引入邪途而全然未解雍作《皇極經世》之旨。迨宋元以降己無人不知《皇極經世》為占書,逐年有一卦系以覡是年之得失,斯則全然不解極可寶貴之數系模式。若《道藏》本刻成後四十年(1485),有黃畿讀之,經二十年而於弘治甲子(1504)成《皇極經世書傳》,理尚可明,且知道藏本之重要,然難免仍用卦象。此外皆不足言。《四庫提要》亦曰「凡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官方且然,遑論民間。今全以《道藏》本為準,唯其不用卦象,故又須說明《皇極經世》與《先天圖》之關係。按先天圖創自陳摶,雍由之才直承之,欲知其直承之象,道宜自雍詩觀之,其一「觀陳希夷先生真及墨跡」未見希夷真,未見希夷跡,止聞希夷名,希夷心未識。及見希夷跡,又見希夷真,始知今與古,天下長有人。希夷真可觀,希夷墨可傳,希夷心一片,不可得而言。其二,「謝寧寺丞惠希夷」仙掌峰巒峭不收 希夷[陳圖南也(自注)]去後遂無儔能斟時事高抬手 善酌人情略撥頭畫虎不成心尚在 悲麟無應淚橫流悟來不必多言語 嬴得清閑第一籌由前一首可見雍曾見希夷之畫象及墨跡,當雍之生,希夷已亡二十三年,即之才或亦未親見,故其所傳之先天圖,難免「心未識」,幸相隔未久,猶能見及真跡而始知「天下長有人」,其人通古今猶知時,時為《皇極經世》之旨。其心「不可得而言」者何?即先天圖能以數學語而括盡天下萬事萬物之理。後一首更自言其志,實同希夷。時事人情,畫虎悲麟,以明不必言之言而有以足成之。由是雍准先天圖,合以天地人物之象。凡歷六卷,以陽儀乾兌離震四卦當日月星辰以合於元會運世。律四卷,以陰儀巽坎艮坤四卦,當水火土石之音與日月星辰之聲相唱和。則天人之際雖有無窮之變化而有四四十六之綱領可循,代入各種概念於《內篇》中反覆明之。至於以卦象配入皇極數,有極深之意義,據《外篇》之義以下式示之:(另見附圖)

上式依先天圖之次,卦各有數,此為雍所定之進位制。蓋本簡單之二進位,化成十二與三十相間隔,實即上爻之變以合成三百六十度之周天。由周天之引伸,終於未能算出之長數坤,今以方數示之殊簡單而理至深邃。張行成自序《衍義》曰「外篇行於世久矣,闕數者三節,脫誤者百餘字,今補其闕而正其脫誤。」觀《道藏》本之「外篇」,實有三節闕數及脫誤百餘字,此可確證其為原著,而為張行成准之以成《衍義》者。至於所闕之三節數,二節同為復卦,一節為姤卦。雍特重天根月窟之姤復,乃消息之幾。自後以上之三十二卦皆有數,自三十三卦姤以下之三十一卦,皆以為無數,實當(360)[16]至1/30(360)[32]之間。觀雍原著中算出

時的都絜《易變體義》、沈該《易小傳》已用之,雖曰有據於《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釋龍之例,實通觀全易者始自雍,其後直至清末,用一爻變注經文者有百餘種之多,尤其是清代注經者用之,陳陳相因,什九已不足觀。而雍之以數合諸一爻變之卦象,加倍於三百六十度周天之方數,由乾當0次方經1,2,4,8至姤為360之16次方,其對宇宙之認識,實有劃時代之創見。先以象數論能使十二群卦與一爻變之卦發生聯繫其數凡一世之差。即姤卦數除三十為復卦數,同人卦數除三十為臨卦數等等。故雍之一爻變其數自然可推及六十四卦,凡用上九乘十二,用上六除十二,用九五乘三百六十,用六五除三百六十,以下可例推,其理確妙,實可與陳摶之先天圖、李之才之卦變圖鼎立而三為宋易之三大原理。更以認識客觀之形象論《外篇》有言「天以理盡而不可以形盡,渾天之術以形盡天可乎。」考吾國之天文學,由蓋天而渾天,不可不謂之一大進步。若當宋初,雍能不滿於渾天之形,又為近千年來尚未為人所注意之大進步。觀蓋天之形,基本成於能推測二十八宿之周行,唯其為周行,必當有中心。孔子所謂「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其義。然自戰國起,逐步了解當有南極存在,如鄒衍惠施等之思想皆能認識,則自然有渾天之形。其後文獻漸多,始可見北辰之變。秦漢以來,經數百年之實測天極,並對校文獻,始識極星移動之歲差。故魏晉後之重視天文者,基本皆知歲差,正在尋其差數。若雍之算得歲差周期及其變化著《皇極經世》,猶在推測渾天外之宇宙周期,故已非歲差渾天之形所可盡,不論其形而論其理,乃純以方圓圖形喻之。所謂天圓地方者,義承先秦之古說,然當宋初,又內含當時之象數意義。凡所有圖形,不外直線與曲線,直以成方,曲以成圓,以喻天地陰陽之兩端。若渾天之形,不外六合之方,弄丸之球,其何能盡天之形,故雍用周天方數之加倍以喻其理,是真莊子所謂「六合之外」之象,宜其不取渾天之術。由數量級之不同,自然可進入微觀宏觀兩端,而有其不同之結構。故能總合六爻之一爻變,並通觀六十四卦,庶見《皇極經世》與「先天圖」之關係。由其卦數當周天方數之倍增,庶睹取一爻變之大義。奈大義又廢,而僅以一爻變作為占書,斯誠雍之不幸,亦易學之不幸。由上介紹,或可客觀理解其結構,要而言其書凡「以元經會」者,詳記十二會以及三百六十運與四千三百二十世,唯於二千一百五十七至二千二百七十世,為雍及見之人事。此屬乾之大壯,雍以象數語言敘述當時已可理解之天理。「以會經運」者,詳記開物至閉物間之二百四十運(自巳七十六至戊三百一十五)當癸一百八十運至癸一百九十運之間,則准運而及世與年。自堯登極之年直之雍之卒每年記之。最可注意者,當雍所自記直至卒年。每年有契丹之年號,可見其對現實狀況的注視和重視,然自洪基二十三年後屬後人之筆,則無人再記契丹之情況,斯見雍之志而後人示能傳之,而其子伯溫難辭其咎。「以運經世」者,自經世之未二千一百五十六甲辰至經世之酉二千二百六十六己未,逐年記其大事,是所以完成之才之志,准陸淳明《春秋》之理以發展春秋大義,由孔子二百四十二年間之例,推及於三千一百十八年之間,可雲宏偉。然除《道藏》本外,此「經世」之義,他本中全刪,故何能見雍有綜合經史之旨,或舍史而論經,經義著空;或舍經而論史,史跡散漫,而《皇極經世》實能以史證經而一之。當時之觀點,雖必為時代所限,然其理有可取者。下錄《樂物吟》以見其旨: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靈。皇王帝伯由之生,天意不遠人之情。飛走草木類既別,士農工商品自成。安得歲豐時常平,樂與萬物同其榮。此雍之晚年所以能壽終於「安樂窩」,若亂幾已顯,雍豈不知,奈人各有志,與光之《資治通鑒》互為事理,又有何求。以下為律四卷,乃承其父古之學。古字天叟,號伊川丈人。卒後一年歲治平二年(1065)雍集錄其書,名《正音敘錄》,間有二段宜錄之:音非有異同,人有異同;人非有異同,方有異同。為風土殊而呼吸異故也。東方之言在齒舌,故其音輕而深;南方之言在唇舌,故其音輕而淺;西方之言在頰舌,故其音重而淺;北方之言在喉舌,故其音重而深。便於喉者不利於唇,巧於齒者不善於頰,由是訛正牽乎僻論,是非生乎曲說,幡然淆亂於天下矣。不有正聲正音,惡能正之哉。日生律,月生呂,星生聲,辰生音,金成律,土成呂,火成聲,水成音。日月星辰,金土火水正而天地正焉,是故知律呂聲音之道可以行天地矣。律為君,呂為臣,聲為父,音為子,律為夫,呂為婦,聲為男,音為女。君臣父子夫婦男女正而人道正焉。是故知律呂聲音之道可以行人道矣。由上之說,已可概見古之學,蓋本《莊子·齊物論》中所謂天籟地籟人籟之象。合諸事實,其家由涿縣而南遷,經衡漳共城而洛陽,古所遇之方言甚多,雍亦更有四方之游,最後定居於洛,其地本有天下之中之稱,宜有定正聲正音之志,於四方方言之辨,歸於發音部位,雖非絕對,而於聲音之分類,殊可參考於此。由是知司馬光之《切韻指掌圖》,實亦有得於邵氏父子。又張行成曰:「聲律之學,本出於伊川丈人,康節祖述之,小有不同,要之理則皆通。」此因以聲律全合於數,勢必經過高度之抽象安排,且收入而作為《皇極經世》之組成部分,宜與全書之數相通,故聲律音呂之數仍取於天干地支,聲數為十乘十六共一百六十,內有四十八勿用,准十用其七之例,乃音凡一百十二,各擇一字示之。音數為十二乘十六共一百九十二,內有四十勿用,乃聲凡一百五十二亦各以一字示之。由是聲音唱和而可喻萬籟之情。又以先天圖之兩儀論,陽儀聲律為日月星辰見天文,陰儀音呂為金土火水見地理,此處特取金字而尚未用石字,庶見雍取水火土石與五行之關係,石與金含義同,石尤合自然。觀五行之中唯木為生物,宜雍舍之以取水火土石四者,經天地由一二而各四以唱和,生物乃生。據《內篇》之言,以算式示之:112×152=17024(於陽為變數,動數。於陰為化數,植數)17024×17024=289816576(動植通數)雍由具體之方言不同,推及語言之本,由語言之聲音律呂推及萬籟中有生物與自然之不同。於生物中又明辨動植物之吹有萬不同,是誠莊子所謂「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彀音,亦有辨乎,其無辨乎?」觀生物由進化而有人,人有語言文字以傳信息,不可不謂之動物中之最高級者。然不幸而竟有為語言文字以阻隔人類之間,人類與天地之間之互通信息,則語言文字是否果為傳遞信息之最佳工具?此已在引起今日人類之深思,不期佛教中之禪宗,早見及此,雍之《皇極經世》化聲音唱和為數,亦有此義。以象數語言運載之信息確多於文字語言,上已引及「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而或未得象數之旨,欲以語言文字以觀《皇極經世》,其何以見雍之至樂處。最後以四分先天六十四卦方圖,則一元之歷理,唱和之相通皆在其中,宜雍有以取十六進位制。至於《外篇》,確屬語錄性質,雖未成書而綱領反在其中,尤其是象數部分。惜張

早世,牛無邪輩難免妄加推測。張行成整理成《衍義》有可取處,然已另加編輯。今以《道藏》本校勘之,什九仍同,亦互有闕佚。為引用方便,於「外篇」上下,各依原本分段,以數字表明之,計上篇有157節,下篇有257節,共為414節,極多精粹之言。讀其書者,可遵張行成之說以外篇入。編後:本刊編委、國內著名易學家潘雨庭先生離開我們已三年了。此期刊發潘先生的遺作,以表達我們對這位已作古的易學家的追念之情。
推薦閱讀:

人間須識徐子平---探索徐公命學思想
略論新儒商的營銷思想
「孔子問 禮老子—兩個偉大思想的本原」之一 孔子問禮
他的烈士精神震撼了一個時代
思想家魯迅的光輝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