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 錄音】大型主題微課《孟馥:當你的孩子拒絕上學》

【大學糖】大型主題微課

《生病的中國家庭》分為4期

邀請4位國內一流家庭治療師講授

唐登華《中國式離婚:多元化的視角》

點擊藍色的文字可直接獲得文字稿

孟馥《家庭治療:當你的孩子拒絕上學》

劉丹《「網癮」少年和他們背後的家庭》

盛曉春《中國婆媳:一代代延續的愛與糾葛》

下期微課預告

劉丹《「網癮」少年和他們背後的家庭》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

獲取本次課程錄音

請在公眾號後台回復【18】

嘉賓: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孟馥。很高興今天晚上能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與孩子不上學有關的話題。我知道很多的朋友早早就坐在那裡等候了,謝謝你們。

大家都知道今年10月《亞洲家庭治療大會》將要在上海召開。為此「大學糖」也主辦了這次「生病的中國家庭」大型系列主題微課。一共有四個公益講座。這四個公益講座分別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分析離婚、拒學、網癮和婆媳關係,這四個當今比較熱門的話題。藉此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家庭健康,來關注家庭治療。

今天晚上要談的話題是:當你的孩子拒絕上學。

在我的心理門診當中遇到很多不願意上學的孩子。當陪伴這些孩子、家庭走過那些心路歷程的時候,不斷地體會到那些孩子的痛苦、家長的焦慮和學校的為難。也不斷地感受到在陪伴他們走出困境的過程當中所獲得的那種喜悅和成功。

這幾年在臨床工作的基礎之上,也在家庭治療的實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我們把這項研究叫做「孩子是家庭的鏡子」。這項研究工作主要分為三部分:

1. 採用無創的方式對孩子的生理指標進行測量。包括心跳、皮溫、皮電。

2. 讓孩子現場旁觀父母討論他們之間還沒有解決的一些衝突,並且記錄這些生理數據的變化。

3. 在後續和家庭共同探討這些生理指標變化的內在含義。

主要的目的是評估在面對父母、家庭,那些還沒有解決的衝突時候,他們的內在、父母,以及家庭之間的關係存在哪些關聯。這項研究工作由國際華人家庭治療大師李維榕博士來設計的,她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發表在國際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家庭治療方面的雜誌,叫做《家庭過程》。2014年李博士也獲得了美國婚育家庭治療學院所頒發的家庭治療理論和實踐的傑出貢獻獎。

有關這項評估工作,用在「不上學的孩子和他(她)的家庭」,所獲得的數據和結果,我將在10月份上海召開的亞洲家庭會議上進行專題報告。

(正文)

今天主要是想就孩子不上學的話題跟大家做一些簡要的闡述。我今天想從兩方面來談這個話題:

1.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怎麼樣來理解和看待孩子的不上學。

2. 從家庭治療的家度,怎麼樣去理解和看待孩子的不上學。

下面我先講第一個方面的內容:從臨床醫學的角度怎麼樣來看待這個問題。

孩子不上學它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學校恐懼症。主要是因為他的臨床表現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恐懼,並且拒絕上學而得名的。實際上這個學校恐懼症是屬於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的範疇。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當中比較常見。尤其是在那些智商比較高的兒童和青少年當中更多見,大概佔到兒童青少年以情緒障礙作為主要內容來就診的人數10%左右。也就是說在10個情緒障礙兒童當中,大概有一個是學校恐懼。

兒童情緒障礙主要是指在兒童發育的過程當中一些情緒問題,是以焦慮、恐懼、抑鬱、強迫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所以這組疾病包括了很多種類,比如兒童分離性焦慮,兒童廣泛性焦慮,兒童恐懼症,兒童社交恐懼症,學校恐懼症,兒童癔症,兒童強迫症,以及適應障礙等等。其中分離性焦慮、恐懼性焦慮和社交性焦慮是兒童特有的。

在國際診斷標準當中,兒童情緒障礙被描述為通常起病於童年和少年的行為與情緒障礙。以前大家把它叫做兒童神經症,但是由於兒童的情緒分化不像成人那麼明顯,所以就把它改為兒童情緒障礙。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病率在國外列位兒童心理問題的第二位,我們國家是第三位,排在前面的是兒童行為問題和發育障礙。

兒童青少年是一個生長發育當中的個體,所以它跟成年人不一樣。他的情緒發育和情緒障礙都有他自身的特點。在這裡先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兒童情緒發育的三個特點:

1. 兒童情緒發育主要是取決于于遺傳,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和他所處的環境,所謂的環境最重要指的是依戀關係的質量,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取決於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2. 主要講的是兒童情緒發育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有些問題隨著成長就消失了。

3. 他的情緒發展受到認知和行為的影響。也就是說任何影響到兒童的認知和行為的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對兒童的情緒發展產生影響。

我想介紹一下兒童情緒障礙的五特點:

1. 臨床表現比成人簡單,往往以某一個癥狀比較突出,或者是以軀體的癥狀為主。

2. 在學齡前的兒童他的情緒障礙類型比較難以劃分。隨著他年齡慢慢地增長,他的臨床分型才逐漸逐漸地跟成人相似。

3. 在學齡前期,或者是兒童期,情緒障礙的情況跟男女的性別關係差別不大。到了少年期以後,女孩子就開始增加了。就是在性別裡面,女孩子開始多一些。

4. 兒童情緒障礙的病程是暫時的,很少持續到成人。

5. 兒童的情緒障礙跟成人期的神經症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內在聯繫。它是否只是情緒正常發展趨向的一個突出化的表現,而不是一個本質上的異常。

當我們了解了兒童情緒發育的特點,以及兒童情緒障礙的特點概念以後,我們對兒童的情緒問題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對他的發展和愈後就比較樂觀了。

兒童不上學,孩子不上學,也就是學校恐懼症。嚴格地來說學校恐懼症至今都沒有被列為國際疾病和中國精神疾病分類的方案和診斷體系當中。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

學校恐懼症的孩子通常臨床表現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癥狀:

第一方面的癥狀,精神癥狀。他的精神癥狀以焦慮癥狀為主。學校恐懼症的孩子普遍存在著一些焦慮癥狀,比如緊張、焦慮、驚恐、軀體化。有些廣泛性和分離性的焦慮。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伴有抑鬱。

第二個主要的癥狀:軀體癥狀。主要表現為一些軀體上的不舒服,包括了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比如說頭疼、腹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等一些以軀體癥狀為主的臨床表現。

當孩子們以這些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時候,確實會給我們臨床上的診斷上帶來一定的難處,而這時候家長也會常常帶著孩子們在醫院的各個科室裡面做各種各樣的檢查和治療。

我的一個小病人就曾經以反覆的咳嗽為主要癥狀,醫生和家長都以為是肺炎,甚至在綜合性的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後來發現不是肺炎,被診斷為神經性咳嗽,由呼吸科的醫生轉介給我們心理科,轉給心理醫生。有時候初期的時候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孩子會藉助頭痛、腹痛、食慾不佳,全身無力的主訴獲得父母更多的同情和關注。到後來父母要求他上學的時候,就出現緊張、哭泣、吵鬧、焦慮不安,以及各種軀體的癥狀和精神方面的癥狀。如果把這些孩子送到學校去的時候,也常常會產生一些退縮的行為:比如說低頭走到自己的位子上,不跟同學打招呼,上課的時候沒辦法專心,不敢正視老師,沒有辦法回答問題,等等。放學以後他會如釋重負。

通常我們會通過以下幾個標準來進行評估和診斷:

1. 這種孩子上學非常困難,常常缺席,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甚至還有連續很長時間不上學的情況。

2. 面臨上學問題的時候,他出現嚴重的不安情緒。包括極度地恐懼,發脾氣、或者是抱怨,軀體的各種不適,等等。

3. 不上學的孩子的家長是知道情況的,跟那些逃學的孩子不一樣,有很多不上學的孩子是逃學,逃學的時候家長並不知道。而這一類學校恐懼症的孩子他的癥狀家長是知道的,而且家長也知道他不能夠去學校。

4. 這種孩子他沒有很明顯的反社會的行為特徵,比如說偷東西、說謊、破壞行為等等,這些沒有。

總而言之,學校恐懼症的孩子他最突出的癥狀,臨床癥狀就是拒絕上學。

三個高發的年齡:

(1)4到7歲,也就是說上小學、上幼兒園的時候,主要是跟分離性焦慮有關。

(2)11、12歲的時候,主要是上中學,可能跟換了學校,換了環境,學業壓力增大,功課增加,新的人際交往困難等等焦慮有關。

(3)14歲左右,青春期的時候,可能跟第二性徵的發育,他對於自身的體相焦慮有關。

總歸這跟孩子要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面對世界有關係。談到兒童學校恐懼症發病因素主要是跟遺傳有關,還有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有關係。因為這一類孩子腦部一些局部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血流的改變和功能的降低。

當然還有一些心理學的因素。心理學的因素我們主要是從幾個方面來理解,來對不上學的癥狀有些解釋。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裡面,它主要是覺得有這麼幾種情況:

1. 他覺得可能是因為孩子害怕跟自己的父母直接發生衝突和對抗。從而通過對學校的恐懼來轉移這種對抗。也就是說從父母違抗轉向學校對抗。

2. 可能這些孩子不上學是害怕離開母親,害怕和家長分離。

3. 孩子不上學,潛意識想留在家裡保護父母。

行為理論也有它的解釋。行為理論認為學校恐懼症主要是一種反應性的、操作性的條件反射的一種學習的結果。可能這個孩子在學校會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說遇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學業受挫,受同學的欺負,或者是遭受委屈等等。這樣的事情發生以後,使他產生強烈的不安和焦慮,害怕會再次面對這種情況,所以有一種對這種情境有迴避性的反應,希望留在家裡。如果父母過渡保護,讓他繼發性獲益,或者是過渡地強迫,甚至是粗暴地體罰,都會增強孩子的不上學行為。還有一種行為理論認為,可能是母親、家長對孩子離開自己感到害怕、緊張、焦慮,所以孩子跟父母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孩子從父母那裡學習到的緊張和焦慮。

發展理論講到,正常的兒童他都會出現對學校有恐懼這樣的行為。對學校恐懼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一些孩子在反應的程度上、時間上超過了正常範圍。這種超過正常時間和正常的強度,可能凸顯出他不想上學的行為。如果被學校或老師採取粗暴的方式逼迫他,可能會使得這個情況變得更嚴重一些。發病可能也跟他的個性和特徵有關,比如有的小孩子就比較膽小,比較怕事,情緒不太穩定。

還有一些誘發的因素如,考試學校里沒有考好,被老師嚴肅地批評,或者是老師的期望值太高,教養方式,或者是被同學嘲笑等等。

以上角度我們想從臨床醫學角度去理解什麼是學校恐懼症,學校恐懼症有什麼表現。診斷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它的因素可能會有哪些。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方面內容。

第二個方面,我們講一下從家庭治療的角度怎麼樣來看待孩子的不上學。

家庭治療認為個人的癥狀行為基於所在環境裡面各種關係交織所產生的結果。順應家庭系統目前的互動模式持續的外顯出來的部分。通常家庭治療認為在癥狀的背後隱含家庭潛在的,沒有解決的矛盾和衝突。所以家庭治療認為個人的癥狀行為不僅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他所處在的整個家庭系統,尤其是當這個家庭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的時候,個人的行為問題,或者是癥狀就會出現了。就孩子不上學這個癥狀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學,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學的癥狀,也維持了他家庭系統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孩子的不上學變成了是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一種策略。

(臨床案例)

案例一:

我給大家舉個我的臨床案例,我把這個案例起個名字叫做「媽媽的武士」。這是我幾年前見到的個案。一個17歲的男孩,初一開始情緒低落,間斷不上學、不出門。我暫且把他的名字化名為明明,他在媽媽陪伴下來接受家庭治療。他最主要的癥狀就是持續的階段是不上學、情緒低落,也跑了很多醫院,看了很多醫生,先後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雙向情感障礙。後來他還被診斷過精神分裂症,服用過很多精神科的藥物,來診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好轉。坐在治療室里他顯得比較拘謹,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歲的年齡很不一致。青春期男孩的特徵他都沒有。我的治療室里有不同類型的沙發,他們母子倆人卻選擇雙人沙發,緊緊坐在一起,倆人都挺胖的。

明明最大的困難就是離不開家,怕上學。經常無故不去學校,上學盼著下課,下課盼著回家。離家在外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心神不定,渾身上下不自在。即便出門也是跟著媽媽出門。所以一天下來大概95%的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明明發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裡面發生了很多事情,先是媽媽因為疾病誤診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然後提早病退。由於媽媽的疾病,夫妻的關係也受到一些影響,從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了。這個時候明明就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繼而開始斷斷續續地不學。

他媽媽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明明身上,夫妻互動也越來越少。由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孩子不上學,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夫妻之間又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關係就更加緊張。

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現了夜不歸宿的情況。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邊緣。這時候明明的癥狀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升級為精神疾患。他需要跟媽媽睡在一張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飯、吃藥、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助。可想而知一個17歲的青春期少年變成了一個孩童。他這樣一個癥狀的演變也使得他媽媽沒有辦法顧及到其他,也使得他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來張羅給孩子看病。

通過這樣的一個個案,我們怎麼看、怎麼理解明明的行為。家庭治療的角度認為,家庭當中的個體和成年之間是被強有力的互惠的情感和忠誠聯結在一起的。孩子生來就如同海綿,吸收父母的訊息。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覺的憂慮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是相互牽引的自動反應。也許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家人都沒辦法察覺,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離不開家總是有原因的。

在明明父母婚姻關係的天平上,他的內心偏向母親。治療過程當中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所以他是愛著媽媽的愛,恨著媽媽的恨。所以我視他為媽媽的武士,他為母親而戰。潛意識裡害怕離開媽媽,害怕爸爸和媽媽的直面衝突,進而他留在家裡保護母親,所以他沒辦法去學校,離不開家。

還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親潛意識裡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家中。說來明明是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親完全排除在他的內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裡也就少了一個親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認同的父親形象,進而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地空虛、緊張和焦慮。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觸,更加不敢面對外部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忠誠於家庭的,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尤其是父母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總會想盡一切的辦法來分擔父母的痛苦,來表示他們的關心。

所有的孩子都很難拒絕這個誘惑,甚至會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生活。孩子也會扮演父母的照顧者角色來照顧父母,使得這種痛苦能夠延續下去。

曾經有一個來訪的家庭,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聰明可愛。但是她就是不肯去幼兒園。當我們探究她的家庭衝突時候,她對我說:我們家最主要的問題是爸爸沒有爸爸的尊嚴,媽媽沒有媽媽的溫柔。我們家爸爸、媽媽的角色顛倒。雖然這個小朋友只有五歲,但是她對她家庭的理解如此深刻,她一語道破,擊中要害,令得在座的父母目瞪口呆。

當然不是所有的父母、孩子都能夠理解孩子不上學的問題。大多數家庭被不上學的癥狀所牽制、焦慮不安,甚至會發展出不利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來使得不上學的癥狀被繼續地維持下去。

在當今這樣一個焦慮的社會當中,充滿各種的不確定性。比如說家庭裡面沒有解決的哀悼,夫妻沒有解決的婚姻衝突,焦慮的父母,害怕分離的孩子,混亂的家庭結構,捲入父母衝突而三角化的孩子,以及代際之間界限的破壞,家庭的投射和移情,以及和原生家庭的關係,等等,都會導致出現一個不上學的孩子。

案例二: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臨床的案例,讓我們大家一起去分析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上學。這個個案是今年上半年現場訪談的一個個案,前後見了他們兩次,我給這個個案取個名字叫「有希望才能活下去」。

這個家庭是個外地來滬打工的家庭,爸爸本來在超市裡面做保安,後來因為身體的原因,只能靠推車擺攤做早點來掙錢養家。媽媽是個鐘點工,一家四口住在上海的郊區。這個家庭現階段最大的困難:19歲的姐姐不上學。家裡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

這個姐姐從小跟奶奶長大的,和出門在外打工的父母關係很疏離,從記事開始,她眼裡爸爸、媽媽整天吵架,父母不和。媽媽和奶奶、奶奶的家人也有很多紛爭。所以她從小就立志要離家、上大學。兩年前她以全省前100名的好成績考到了上海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在別人看起來非常了不起,但是大一下學期就病了,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分別住院兩次,而且休學在家。

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和姐姐三個人來的。一走進治療室,爸爸就說:你幫幫我們吧,女兒不上學,整天在家裡摔東西發脾氣,因為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跟我們吵架。對我們家來說孩子讀書是我們家支撐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個長大離家的孩子,為什麼又退回到家裡邊去了呢?對我來講是一個好奇,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就問那個女兒:不是考上一個很好的大學了嗎?為什麼就不上了呢?

這個女兒就回答我說:對於其他的同學而言考到上海的大學是遠走高飛,對我來講不是,我不想離我的父母太近,也不想回到我們父母的手掌心被他們控制,因為跟他們在一起太痛苦了。

爸爸說:我20多年前就來上海打工了,吃了很多苦,不希望孩子走我們的老路,希望她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

我說為什麼這麼好的願望,而女兒覺得是一種控制呢?女兒說:爸爸、媽媽的婚姻是包辦的,感情不和,他們總是在家裡吵架,相互指責。家裡的傢具幾乎都在爭吵的時候砸爛了,這個家根本不像一個家。所以能躲出去就躲出去,能逃多遠就逃多遠。我說:你逃得出去嗎?她說很難。因為媽媽很敏感,衝突的時候她會覺得所有的人都站在爸爸那一邊。所以她會覺得勢單力薄。她也總會發簡訊、打電話給我,就連家裡的親戚都會打長途電話讓我回家去處理父母的矛盾。

那個媽媽趕緊補充說:上次大伯打電話讓女兒回家是因為她爸爸要跟我離婚。

我又問女兒發病的時候家裡還發生什麼?父親說發病前父親生病住院需要手術,最後媽媽又被查出是患了腫瘤。爸爸說所有的壞事都在我們家裡發生了,就算寫電視劇本也不會是這樣。

當我們了解這個情況以後,再來看看這個孩子為什麼不上學。他一方面是自己到了長大、離家的年齡。她有一個走出家門、遠走高飛的理想。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一個紛爭的家庭。父母病重纏身,所以孩子遠行和忠誠發生了衝突。所以不難理解這個19歲的女孩子,雙向情感障礙的癥狀中所包含的內在意義。

家庭治療大師Jay Haley在《離家》這本書里也寫到:離不開家的孩子都是忠誠於家庭的孩子,離不開家的孩子,大多有讓他們放心不下的父母。更何況這樣一個爭吵不休,多災多難的家庭。所以在這個家庭裡面,父母覺得孩子讀書是家庭繼續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穩定的婚姻關係也是孩子讀下去、發展自己的希望。

有人說,人的所有問題都是停留在某一個階段,或者是時空的。孩子長大是一個跟家庭、跟父母漸行漸遠的正常離家過程。離家的本質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獨立,而家庭沒有解決的衝突,則是孩子離家時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和難題。

拒學的孩子多半如此,所以我們家庭治療的工作就是要和家庭一起去面對和解決這些未解決的衝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長大離家。

孩子真正的離家是指在心理上、工作上和經濟上逐步取得獨立的過程,既能區分出在原生家庭裡面的自我,又能發展出同輩之間、家庭以外的親密關係。既能和原生家庭保持必要的聯繫,又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家庭裡面獲得必要的支持。

對於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守家不易,離家難。但願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成功地跨出離家這關鍵的一步。無論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大學、走上社會,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長大、離家的過程。

(Question & Answer)

(問)兩個問題,一個高二的學生,一個初二的學生,好象分別是兩位家長提出來的。都出現了不願意上學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對學校填鴨式的教育不滿意。

(答)對我來講信息了解得不是那麼多,我是想兩位家長聽到這樣的微課以後,如果你們能夠對孩子的厭學情緒,或者不願意上學的現象多一點理解,或者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的話,也許會更容易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我覺得現在很多的教育體制確確實實應試教育的成分比較多,但這是我們比較難以改變的。所以面對這樣的體制問題時,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它,只能去順應它。

最重要的是家長在遇到孩子提出不願意上學的情況下面,能夠多跟孩子交流,多跟他談一談,了解他不願意上學的癥狀背後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當我們了解多一些的時候,可能就會對他多些幫助。

(問)一位聽眾說:夫妻間鬧離婚,所以孩子不願意上學。

(答)我想孩子的不上學也是給父母處理婚姻問題的一個機會。所以我建議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最好帶著孩子一起去找專業的機構,或者是找家庭治療師去做些具體的工作。我在想,很多時候父母的婚姻可能沒辦法維持,但是在整個離婚的過程當中,怎麼樣能夠照顧到孩子的感受,能夠把對婚姻的解體造成對孩子的影響降低,降到最低。

(問)還有些家長提出來: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怎麼辦?

(答)通常我剛才說了,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通常跟他分離的焦慮有關係。也就是說跟媽媽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可能有些問題。所以我們也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時間超過了一個月,甚至有很多哭吵的行為,那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可以從更多角度去理解究竟孩子不上幼兒園是什麼樣的情況,慢慢地採取一些方式。

(問)孩子不願意長大是不是個問題?

(答)我覺得孩子不願意長大也有一定的理由。不願意長大可能有兩種情況:1.確確實實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應對外部世界的能力培養得不夠,所以長大要面對外在挑戰的時候,面對需要面對的問題的時候,他會感到焦慮和緊張。2. 並不是他真的不願意長大,而是家庭裡面有些需要他牽掛的問題,或者是一些隱患。所以他以不想長大的方式留在家庭裡面。

(問)一位諮詢師提出來說臨床也會遇到這樣的個案,所以他想問具體該怎麼做?

(答)今天重點講的是從家庭的角度怎麼樣來理解孩子的癥狀和意義。所以可能需要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癥狀本身並不是最主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怎麼樣去理解癥狀背後它所代表的家庭關係是怎麼樣的。所以需要跟這個家庭一起去工作,需要對家庭癥狀背後的關係進行一些探討。

我想對很多不上學的孩子家長來說,孩子不上學確確實實是很讓人恐懼的一件事情。大部分問題都是不上學的孩子該怎麼辦?從我的臨床經驗來講,我看到非常多不上學孩子的問題,他們有的停留半學期,有的一學期,也有三年,也有五年的,但是大部分的孩子,當他們走過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們後續的發展也還是很好的。所以我想很多家長也不必太緊張、焦慮。有的時候也許你什麼都不做,隨著孩子年齡的慢慢增長,他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增加,問題會解決。

(問)還有一個是孩子上高中,因為失戀而害怕去學校,這個問題怎麼處理?

(答)這是比較典型的問題。現在還是會有學校、老師、家長認為孩子的早戀是個很大的問題。其實從我們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對異性有特別的一些感覺,有特別的一些想法,都是非常正常的一個情況。通常這個孩子的情感被列為早戀,而當作一個問題去處理的時候,就使得這個孩子陷入更尷尬的情況。

所以當父母,或者是學校一定要去處理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大問題去處理的時候,就強化了這個孩子的狀況,使他陷入更尷尬的局面。所以怎麼樣去淡化,怎麼樣合理地去疏導,怎麼樣去理解和接納這個孩子特殊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問)還有幾個是關於單親家庭的問題。

(答)單親家庭裡面確確實實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父母的分離,所以使得這個孩子會跟某一方的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這樣一來,由於孩子和單親父母之間的情感糾結,當他面臨需要分離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困難一些。

所以面對單親家庭我們需要有些支持性的工作,我們需要通過家庭治療師的幫助,來幫助父母、單親的父母跟孩子得到成功的分離。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面,他對父母的分離抱有某種沒有完成的情結,會期待有機會父母能夠重新走到一起。所以幫助他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是很重要的。

(問)有的家長說: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多他在學校裡面的情況,跟同學的情況,包括自己的內心不願意跟家長去交流,所以家長會很著急。


推薦閱讀:

主題: 水晶飾品的功效、佩帶方法及注意事項!
【主題演講】心平氣和,享受生活——高爽
【名作欣賞】「梁歸智」宋江之忠義變奏:《水滸傳》的雙主角和雙主題(上)
試析秦可卿與《紅樓夢》的悲劇主題
佛山電台辦林文采博士千人親子主題演講(必看) _中國NLP學院(www.nlp.cn)

TAG:孩子 | 錄音 | 上學 | 文字 | 拒絕 | 微課 |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