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藏在社交媒體中的反社會因子(1) | 極客公園

編者註:本文編譯自2014年時代周刊7月刊Jack Dickey的新聞特寫,由一起美國中學生的自殺事件為焦點,對諸如Ask.fm等匿名性社交媒體的追溯和反思。本文原標題為The Antisocial Network Inside The Dangerous Online World Kids Can"t Quit

2014年1月10日,Matthew Homyk,這個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郊區的男孩自殺了。這個悲傷的消息似乎讓空氣都凝固了,然而Matthew的父親Ray Homeyk並不覺得太意外,因為他的兒子在自殺之前就因為抑鬱症而連續住院數月。

Matthew的生活好像從來都不容易,曾經自殘、為結巴而焦慮,無奈的與小妹妹一起承受父母離異這個事實;當然所幸他還有朋友和女友的陪伴,他也很喜歡長曲棍球。然而父親回憶說,在2013年10月份的時候兒子好像出問題了。他比以前更內向,並且開始向自己求助。 那時候Matthew才剛剛開始上九年級,他告訴爸爸說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流言蜚語,讓他非常苦惱。他不斷的用iPhone刷新一個叫Ask.fm的應用,41歲的Ray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它。

Ask.fm在美國年輕人當中非常流行,全球120萬用戶中有將近一半是中學生,而其中有大概15萬的美國學生。Ask.fm像一個很簡單的電子公告欄,在其中人們可以公開的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社交網路。由於它的完全匿名性,情況就變得有點複雜。它似乎默認用戶可以隨意攻擊他人,甚至毫無顧忌的暢所欲言。當然他們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早期的社交網路,對於身份和信息的公開和私密張弛有度。然而突然迸發出了一股主打匿名性的社交網站和應用,在2013年著名的秘密分享網站Formspring停止運營,隨之而起的Secret、Whisper和Yik Yak迅速佔據了這一塊空白。Ask.fm的創始人,出生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拉脫維亞,他們對自由而民主的自我表達懷揣著極大熱情,宣稱他們做足了準備將Ask.fm進行更廣泛的推廣。

這些匿名性網站的創始人關注的是如何把生意做大,而不是擔憂其中的網路欺凌對社會的影響。科技的發展讓人與人的交流變得簡單而快捷。類似於Ask.fm這樣app的流行和智能型手機的普及是息息相關,根據2013年的皮尤研究報告顯示,大約37%的美國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一旦你有了這樣子的工具,那麼這些應用就觸手可得了。

對於父母來說,這意味著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當孩子的手機在餐桌上響起時,她不僅僅是立馬忽略了你,很有可能她正在進入一個殘忍和危險的虛擬世界中,在日益發展的科技面前,網路的這兩個特徵對於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腦神經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張,這些脆弱和帶自毀傾向的意識終於找到了一個沉溺和發泄的渠道。從2012年起,媒體就有報道稱Ask.fm對至少16起青少年自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這些匿名性質的社交媒體究竟意味著什麼?除了有其殘忍的一面之外呢?這些社交應用對於青少年心智的影響幾乎是一個全球都很關注的問題,然而研究的成果有時候趕不及應對現實的殘酷。

十億個問題

它在青少年當中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化,在背後中傷和詆毀他人是人類交流的正常部分。

Ask.fm是一個用戶可以在上面隨意發問獲得反饋的網站,一個月大約有十億個問題被發布其中,這個網站和應用非常容易讓人上癮,因為你很期待看到別人對你問題的反饋,你也很想去回答別人的問題。一般來說,發布在網站上的問題低級而無趣,有時候甚至不能算是個問題,比如「你的照片好美!」「你喜歡他嗎?」「你願意跟我約會嗎?」而如果你去看一個典型的九年級生的頁面,你會發現她的反饋都很幼稚「謝謝你喲~~~」「哈哈!」「也許不是」。

在網路發展的早期,部落格和聊天室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新面孔,鼓勵用戶放心大膽的做自己,可以完全拋開自己的真實身份。然而谷歌和Facebook引領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似乎並不這樣的認為,事實上,Facebook的設計哲學是想讓它的用戶在規範的社區里建立與自己真實生活相匹配的虛擬身份。

是的,匿名性具有持久的誘惑力,它被新時代的青少年認可。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和Whisper鼓勵用戶以匿名的身份去發布一些事關身邊人的八卦,Yik Yak是基於地理位置的訊息應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匿名地交流。

Ask.fm已經變成了一個緋聞的溫床,當然都是一些瑣碎的緋聞信息,當我與一群九年級生坐在一起聊Ask.fm的時候,他們也不確定到底這個東西在他們的生活中影響多大,「這是尋得認同感的地方」「你想讓別人覺得你有趣」「如果你沒有這個應用,你會覺得你錯過了很多」。

教育類書籍的知名作者、Times的專欄作家,Rosalind Wiseman對此發表評論,「它在孩子中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化,背後重傷和詆毀對方是人類交流的正常部分。它使得我們對他人的受欺凌無動於衷」。2011年的皮尤研究表明,88%的美國青少年見識過網路欺凌,其中13%的人會因為隔天晚上網上發布的消息而不敢去學校。相關研究表明網路欺凌對犯罪行為的影響跟面對面的欺凌完成不一樣。

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甚至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並非很親密,大量神經學研究的數據表明主管偏激情緒的腦部區域在青少年時期呈現巔峰狀態,然而與成年人相比,主管穩定和協作的白色區域卻稍顯薄弱。而大腦的其他部分比如大腦前額葉——主管自我控制和明辨是非能力——直到20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所以我們把大量這樣的大腦丟進社交網路之中,那是一個可能連成年人都難以自由把持航道的汪洋大海,少年們你們能得到些什麼呢?Jay Giedd博士是一個神經元研究者,他認為青少年會太過於關注眼前的事務,而不擅於去思考更長遠的東西。他們還有一個傾向是更看重小夥伴們的意見和支持而不是去求助父母和老師。像Ask.fm這種及時得到反饋的問答類社交媒體切合了孩子的心理。

自由的企業

他們立志創造能夠自由表達自我的社交媒體,因為那是他們年少之時根本無法擁有的東西。

Ask.fm的創始人——Ilja和Mark Terebin,現在35歲和29歲,出生在還是蘇維埃政權的拉脫維亞,從小和他們的父母和祖母居住在市區一個兩室的小屋子裡。兄弟倆幾乎分享所有的事情,甚至他們的雄心壯志,對於名利有著強烈的渴望。

當Ilja的足球夢想破滅之後,就改變志向要當企業家。而Terebin在2010年的時候決定開始創辦Ask.fm,他們看到社交網路是未來。他們立志建立能夠自由表達自我的社交網站,而那是他們年少之時根本無法擁有的東西。

他們都走獨立成長路線,兄弟倆看著很相像,黑色頭髮、高大英俊,都喜歡穿黑色外套和鞋子,他們甚至有點像剛畢業的學生。(兩年前他們開始吃素,起因是看了2005年的紀錄片《地球公民》,「這是所有罪惡的根源,人們吃肉」)

在里加一間小而簡樸的辦公室里他們和其餘58位員工一起經營公司,很像一個美國樣式的科技公司,長排的辦公桌、清一色男性員工、大屏幕顯示屏。他們實行8小時輪休工作制,將那些具有侮辱性字眼的信息丟進谷歌翻譯裡面檢查,如果確實帶有侮辱性,他們就撤掉那個信息,警告用戶,甚至封掉那個賬號。網站也安裝了軟體能夠大致瀏覽評論,檢查是否有侮辱性的字句,在他們發表之前就處理掉它們。

第二部分有關於Ask.fm創始人對自殺事件的辯護,發表諸如此聲明「關閉網站?那總會有下一個!」

除非特別聲明,極客觀察均為極客公園原創報道,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原文鏈接。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209138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極客公園官方態度,請周知。

相關話題: Ask.fm 匿名社交 網路欺凌
推薦閱讀:

什麼叫空手套白狼,看完我受教了,這才是最牛逼的社交口才技巧!
如何成為一個善於社交的人
避免這幾點,你也可以成為社交達人!!
社交場合不能說的八大話題!....
三個社交秘笈讓你成為萬人迷

TAG:社會 | 媒體 | 社交媒體 | 反社會 | 公園 | 極客公園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