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神學辭彙解釋

生命神學辭彙解釋

異象(Vision)是聖經中一個常見的辭彙,指一種特別的看見、啟示和引導。(馬太福音17:9)。其中有許多是看見超自然的景象。看見異象多半在日間,在人清醒的時候,也有夜間見異象的(伯33:14-16,創世記46:2)。舊約記載的許多異象與預言或未來有關,如以西結、但以理所見的異象。

聖經中著名的異象伯特利的異象——創世記 約瑟的異象——創世記37:5-11 火與荊棘的異象——出埃及記 風雲火金的異象——以西結書 枯骨的異象——以西結書 綿羊與山羊的異象 登山變像的異象 大馬色路上——使徒行傳 彼得的異象——使徒行傳10:11 馬其頓的異象——使徒行傳 金燈台的異象 飛行書卷的異象 啟示錄中的光明婦人——啟示錄12章 新耶路撒冷的異象——啟示錄21章

「默示」﹕神藉聖靈,保守祂的選仆將所領受的啟示,正確無誤地傳講或記載,以傳達給祂的子民,作永遠的見證。出32﹕16)。聖靈感動(默示)先知與使徒將所得的啟示,寫成聖經,共66卷…。聖經的默示既是完全的,且是真實的,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則(提後3﹕16-17):

研究神學的益處

至於為什麼要研究神學,或者說研究神學對我們有什麼幫助?研究神學的益處很多,簡括說來有下面幾點:

一、研究神學可以鍛鏈思考能力 人類的頭腦生來就有思考及組織的本能。當我們看到一堆顏色、形狀不同的物件,堆放在一起時,本能的會想把它們分門別類整理出來,紅的歸紅的,綠的歸綠的,方的歸方的,圓的歸圓的。在面對一些雜亂無章的東西時,也會很自然地把它們組織起來,使它們系統化,信徒對知識的處理也是如此。即使是那些反對神學的人,對神的信仰與知識,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研究神學,可以訓練信徒有正確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神學可以培養基督徒的品格 經過消化的聖經真理,是培養基督徒品格不可缺少的營養。「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說的一切話。」聖經的真理能影響信徒的品格:若能把這些真理系統化,必更容易看出相互間之關係,對信徒品格的影響將更大。在教會歷史中那些最堅強的信徒,往往也是對聖經真理了解的最透徹的人。

三、研究神學可以裝備傳道人更有效地事奉神 做傳道人的一個主要條件,是在於他是否能正確而清楚地認識與傳遞真理。一個老師自己了解的越多,他能傳授的當然也越多。一個不懂英文的人,當然就無法教英文,一個傳道人不但要把神的道正確地傳授給信徒,也要抵擋撒但的攻擊,敗壞它一切的詭計,與一切的異端邪說。研究神學不但使他自己得到裝備,能夠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也能幫助那些被魔鬼試探,落在異教之風裡的信徒,在神的話語上重新建立。

四、研究神學能加強教會的見證與功用 一個教會興旺與否,在於它是否能「持守那純正話語的規模」,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一個教會如果對真理認識不清,不但不能造就信徒,反而容易被魔鬼利用,把人帶入異端邪說之中。反之,一個教會如果對神的真理有正確的認識與教導,必能使信徒建立正確的信仰,增強其對神、對人的愛心,熱心傳揚真理,使神的天國早日降臨於世。

研讀回應

1.我對神學的看法是什麼?基督徒有必要研究神學嗎?

2.神學知識的來源是什麼?

3.如果人要接受耶穌成為救主,需要透過那種啟示?

4.神學的研究與人的思考能力有無關係?

什麼是信:

希伯來書十一章六節告訴我們,人必須有「信」才能到神面前來從事神學研究(即過「學神」的生活),得神的喜悅,此即神學的前提。凡到神面前來學習認識神、愛神、服事神的人,必須「信」兩件事,即在信仰的「根基 foundation」與「功用 function」兩方面:

1. 「信有神」這是信仰的根基

  照原文直譯應為「believe that He is 信神是神,如其所是」。換句話說,來到神面前的人,首先不只是要相信有神的存在,更是要相信這位神是自有永有,絕對的真神;人不可照著自己有限的想法,不論是來自意念(賽五十五8、9)、理性(伯十一7)、經驗(賽四十18),或傳統(可七8、9)自以為是地來認識神。人必須照著神所定規的方式來學習認識祂,即照祂在主基督耶穌里所啟示的,不然神學研究就變成「世人的理學、虛空的妄言」的俘虜,依循「人間的遺傳、世上的小學」求新求變(西二6-10)。換言之,神學乃是藉著「信」來學習認識神、傳講神、榮耀神、享受神。「信」是從聽道而來的,而聽道是從基督的話(即聖經)而來的(羅十17)。神學可說是以研讀神的話、信靠神的話來認識神。所以,以聖經為本的「信」才是神學的根基。

2. 「信神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信仰的功用

  不信的人、沒有信心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因此,神學的出發點必須是信心,尋求神在基督里的啟示。此處「尋求」是指「專心真誠尋求」(耶廿九13;徒十五17),也就是以心靈和誠實,在聖靈里按真理來敬拜神。換句話說,尋求神的人必須以在聖靈里的心靈,按真理的誠實來學習認識敬拜神。事實上,天父同時在尋找這樣的人來敬拜祂(約四23-24)。主應許凡尋找的就必尋見,叩門的就給開門(太七7-11)。神對那尋求祂的人所給的賞賜是極大的(創十五1),那「賞賜」是永生、榮耀、尊貴、平安(羅二7-10),是靈魂的救恩,與那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9)。詩篇四十三篇三至四節乃是每一位尋求學神之人的禱告與所得的賞賜,因為神自己就是我們最大的喜樂。我們的好處不在神以外,唯有神才是人的最大福分,所以「追求神自己、討神喜悅、得神賞賜」才是神學的真正的任務與功用。

{Section:TopicID=104}三、「信」的真諦

  既然「信」是學習認識神的先決條件,是神學的根基且帶出神學的真正功用,我們必須弄清楚「信」的真諦是什麼。聖經所說的「信」並非現今世人眾說紛紜流行的看法,如「隨意亂信、迷信、自信」等;「真實的信」也不等於同意接受聖經道理而已。

1. 冒牌的「信」

  聖經里提及一些不同種類的「信心」,與「真實的信」有別,因不能帶來得救的果效:(1)傳統的信心:理智上依照傳統認同聖經真理,卻沒有在靈命生活上有真誠的回應,此種信心對真理並不認真,對所信的對象未產生生命關聯(徒廿六27-28;雅二19);(2)暫時的信心:良心或情感上受到感動接受了聖經真理,但是生命沒有真實的改變,此種信心經不起環境苦難的考驗,不能持久(太十三20-21;來六4-6;提前一19-20;約壹二19);(3)神跡的信心:看見或經歷了神跡奇事而願意接受聖經真理,然而本末倒置,追求「跡」超過追求「神」,對神沒有真實的認識委身,此種信心會因追求神跡而走偏,或因未能繼續得到神跡而萎縮喪失(太十六1;徒八9-25,十四11-18;林前一22)。

2. 「信」的真義

  聖經所說的「真實的信」就是「得救的信 saving faith」(提後三15)。聖經舊約強調此「信」的基本意義為「確定、實在、可供立足的確據」。新約關於「信」的教導,乃是承接舊約發展成一特定的用法:強調信者與所信對象之間切身親密的「真實信靠」關係。因此,「信」含有兩方面的意義:(1)客觀事實層面,指「信仰」即所信的具體對象或內容;(2)主觀經歷層面,指「信心」即信者本身的委身投入。這兩者密不可分,是同一體之兩面,缺一不可。總的來說,「信」就是:以真實可靠的主為中心,確實向祂委身投靠。

3. 「信」的焦點

  聖經希伯來書十一章一節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這清楚表明「信」是確定實在的(「實底、確據」),正如以上所述。因所信的主耶穌是真實可靠,所以祂就是信心的實底與確據。至於「信」與「所望之事、未見之事」的關聯,十一章全章告訴我們:「信」就是心靈的眼睛看見了肉眼不能看見的(13節、21節);「信」就是心眼注目看肉眼看不見的主,所以十二章二節總結說:「仰望為我們的「信」(原文直譯)創始成終的主耶穌」。聖經所說的「信」就是注目仰望基督。

4. 「信」的中心

  基督乃是你我「信仰與信心」的中心,祂更是你我「信」的本源,祂為你我的「信」創始成終。換句話說,是主耶穌創作你我的「信」,信心是從神而來的(弗六23),因此「信」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真正的「信」是不看自己(不依賴人的理性、經驗、傳統為最高權威)。所以「信」不是知識學術上的自我判斷,也不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投射;「信」絕非勉強自己去接受明知與事實相反的事,更非在不明真假時作賭注式的選擇。簡言之,「信」就是「放下自己,進入基督」。

5. 「信」的根據

  「信」並非來自理智的辯論或情感的經驗或教會的傳統。真正的「信」是根據真理,所以才是確實的。而主的話就是真理(撒下七28;約十七17)。因此,歸根究底來說,「信」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聖經就是基督的話,我們要將之豐豐富富存在心裡(西三16),才會有充充足足的信心。所以「信」的根據是神的話即聖經。總而言之,「信」乃是透過聖經,在基督里,對創造主救贖主上帝,在理智上真實認識、情感上熱誠皈依、意志上完全交託,所產生的「生命關聯」與「生活方式」。基督徒的生命與生活乃是本於這樣的「信」,以至於這樣的「信」,此即「義人必因信得生、因信而活」的真義(羅一17)。

{Section:TopicID=105}四、結論:以信學神

「世界」

在新約原文中,「世界」一詞共出現一百八十五次,單約翰的著作便

囊括了一百零五次(福音書七十八次,書信廿四次,啟示錄三次),

其次是保羅書信──四十七次。在約翰著作中,「世界」(和合本譯

成不同詞語,如世上、世間、世人、世界)有多重意義。

1 指神所愛的宇宙和世人。

  世界由神創造(約1:3, 10),

  也是神愛和救贖的對象(約3:16-17)。

  因此基督成了肉身,成為世界的光(約1:9; 8:12; 9:5)、

  救世主(約4:42; 約一4:14),

  也為世人的罪作了挽回祭(約一2:2),

  成了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約1:29)。

2 指與神為敵的體系。

  這世界現今卧在惡者手下(約12:31)。

  因此當基督來到世上時,世人竟不認識 (約1:10; 約一3:1),

  因此也不認識屬主的人(約一3:1)。

  相反地,世人憎恨、逼迫信徒(約15:18-20; 17:14; 約一3:13),

  正如他們憎恨主一樣(約7:7; 15:18, 23-25)。

約一2:15的「世界」便是指背叛神的整個世俗化體系──罪惡和試探

的根源。

同樣,約一5:4 的「世界」代表一切世俗的潮流、試探的根源和敵對

神的勢力。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新舊約聖經中,對信徒提出最嚴厲的警告者,要算希伯來書了。書中

有關這方面的經文 (如來6:4-8; 10:26-31) , 往往給人一個印象:信

徒如離棄真道,便有可能失去永遠的救恩。事實上,歷代以來「信徒

是否永遠得救」這問題引起了不少爭論。以下簡單列出有關方面的經

文,以供讀者參考和思索。

神的工作

 1 信徒是照神的先見被揀選、蒙召的人。

   (徒13:48; 羅8:28-30; 弗1:4-5; 帖前1:4; 5:9; 彼前1:2; 猶1)

 2 人得救端賴神的恩典(弗2:8-9; 提後1:9)。

 3 這救恩藉賴耶穌完全的救贖而永遠有效。

   (來5:9; 7:25; 9:12, 15; 10:14)。

 4 凡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已被稱義,且已出死入生,有神賜的永

   遠生命(約5:24; 羅5:1-2; 約一5:10-13; 彼前1:3)。

 5 信徒有聖靈在心裡作得救的憑據和印證。

   (羅8:16; 林前12:13; 林後1:22; 5:5; 加4:6-7; 弗1:13-14)

 6 神(或基督)能夠保守信徒永不失落。

   (約6:37-40; 10:28-29; 17:12; 腓1:6; 彼前1:5; 猶24)

對人的要求和警告

 1 信徒當努力活出救恩的實效。

   (腓2:12; 提前4:16; 彼前2:2; 彼後1:10-11)

 2 人是否將信心堅持到底,與能否最終得救緊扣在一起。

   (太10:22; 24:13; 林前15:1-2; 來3:12-14)

 3 專行不義的人無分於神的國。

   (太7:15-23; 林前6:9-10; 加5:19-21; 啟22:15)

 4 信徒如果背棄真道、嚴重犯罪,就會淪落到不能悔改。

   (來6:4-8)

   不蒙赦免的地步。(太12:32)

   且有永遠與神隔絕之虞。

   (結18:24; 約15:2, 6; 來10:26-27; 約一5:16-17; 啟22:18-19)

 5 基於上述警告,信徒應謹慎自守,免被神棄絕。

   (林前9:27;來2:1; 12:15)

以上兩組的經文,各有不同的目的。

前者給予信徒一個得救的確據;後者警戒信徒,不可隨意犯罪,濫用

神的恩典,作為放縱私慾的機會(參羅6章)。 在神完備的啟示中,

兩方面的真理都須著重,缺一不可。

吃主肉,喝主血

約6:52-58此段有關「吃主肉,喝主血」的解釋可分為兩派:

 1 本段完全是表記,主的肉和血是指主的代死,人「吃」和「喝

   」即接受耶穌代贖,從而得著永生及復活的應許。

 2 本段同時解釋聖餐的意義:按符類福音均有提及耶穌設立聖餐

   禮儀的事,約翰福音表面雖無此記載,實際上聖餐的意義已蘊

   藏本章內,表明領聖餐者一方面已得著永生,另一方面仍盼望

   將來身體的復活(54)。

不過,聖餐的說法有不少困難,例如這裡說的是主的「肉」,而不是

新約有關經文的「主的身體」;「吃」與「喝」在53節指一次的行動

,而不是如守聖餐的持續做法;本章63節更強調耶穌的話該從屬靈角

度解釋。

其實本段與上文是連貫的,由於猶太人要求耶穌施行類似昔日天降嗎

哪的神跡,耶穌乃描寫自己為真的生命糧,並以「吃肉」、「喝血」

象徵接受 的代贖(參51),有分於 賜的生命。

雖然本段的主旨不是討論聖餐,但卻不能完全抹殺它與聖餐的關係。

事實上,真正領聖餐者的確與主結連、關係密切,宛如吃 的肉、飲

 的血一樣。雖然如此,本段卻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天主教的「變質說

」(主張祝謝後,聖餐中的餅與酒實際已變為主的肉和血)。

領袖為何失敗? 根據研究,領導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歸功於技術上的訓練與技巧,而百分之八十五要歸功於領袖的獻身、經驗與屬靈的恩賜。至於領袖失敗的主要原因:1.不能採取主動。2.沒有抱負。3.疏忽。4.缺乏團隊精神。5.懶惰。至於時間因素的失敗原因:1.沒有時間讀書研究。2.沒有時間關懷自己的家庭。3.沒有時間可面對面向信徒傳道。4.沒有時間在上帝面前發掘內在心靈。這些因素被稱為:四大挫折(Four great frustrations)。至於筆者認為「牧師的素質」是教會增長的關鍵,牧師的復興則需具備:

1.需有深度屬靈的靈命。2.是一位祈禱的勇士。3.有卓越的領導能力與恩賜。4.有系統的訓練課程。5.有異象遠景的計劃。6.潔凈的生活,上帝的同在。7.模範的形像為牧會權柄。8.常經驗到靈性的復興。9.熟讀聖經且有教導的熱誠。10.具備樂觀積極的態度。11.控制脾氣勿性急暴躁。12.控制舌頭,說合宜的話語。13.每日需有2—3小時閱讀習慣。14.需有熱誠純真的愛。所謂「領導的牧者」,要成為一位分析者、組織者與時代思潮者(Climatizer):分析者:分析你的教會與團體中所潛存在的需要。 組織者:節日、人事與計劃,能使教會向前推進。 時代思潮者:經由你的積極。啟示的講章,思想信徒,得以夢想成真。做為一位領導者要:思考,製造節目,付出計劃,再設定目標;因為領導是使教會增長的關鍵;領導是全時間的職事,去思想、計劃與銷售理念;領導是負有責任感,寬大的思想,促成有效量大的組織。就此,舒樂(Robert Schuller)說,傳道成功的關鍵在於: ①發現需要而填滿之。②發現問題而解決之。③發現受傷而治療之。Peter Wagner說,牧師必須當領袖,如Robert Schuller所說,牧師須當「火星塞」;須有啟示的靈感,領導軍隊攻佔山堡。田立克說,幾乎每人須面對大爭戰的爭鬥;傳福音者的使命是去發現戰爭的劇場,制定爭戰計劃。現世紀的牧范學Charles E.Jefferson說,牧師的功能為:看守人、護衛者、引導者、醫生、拯救者、餵養者與愛羊者。史文森說,今日華人教會領袖應具備的素質:柔和謙卑、生活得勝、有目標、有方針、有異象的人、有受教的心、敬畏上帝、信任同工、用愛心說誠實話。純福音中央教會其爆炸式的增長,主要因素是強有力的領袖與領導:與聖靈的密切關係,堅定的信心,不斷擴張的異象,密切的配搭,權威與權柄。領導的權柄不是一種支配別人的權力,洗腳的毛巾比責打的鞭子更適合作權柄的象徵,且需有使命感。〖 二、禮拜的更新動力 〗敬拜是具有真價價值的服事(worth+ship),需要聖靈重生實際與上帝相遇的一種「轉變」,對上帝的神聖回應,並作見證。成功的敬拜是充滿由天上奇妙的小額外感動而出的喜樂與流淚(laughter and tears)。1.講道的信息與復興:講道是上帝能力釋放的拯救,是如同神話寓言似充滿榮耀與神秘;如汽球在上飛,但必須切身實際,使人知道人的不完全,由仰望十字架而得拯救;講道要時時感覺自己的不足與需求,而藉祈禱得能力,否則是如同瞎眼帶瞎眼。講道者最要緊的工作就是要使上帝的話充滿活潑的力量,根據聖經的教訓所發表的講章,不可成為演講或講義,而是傳述上帝的呼召。一篇好的講章,須經由聖靈的上作,能使會眾受感動,心靈起變化,生命得改變,靈命得更新。Erw1n w.Lutzer特彆強調:講道是「靈魂對靈魂,心靈對心靈」(Soul-to-Soul),講道者花費幾小時的準備信息,是等於用心靈準備的時間。只有這種準備的結果才能使人改變,使人聖潔。傳道人若對講道大有準備,內容大有革新,教會會出奇地增加復興,造就信徒。一篇講章,是一種聯合的產品,是會眾和講道者的共同創作,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元素。2.祈禱的生活:於第四世紀蓬勃展開修道主義,過著隱居的生活,獻身從事祈禱,這「守規」指定每日八吹。至於羅馬的教會,當時每日有六次的敬拜祈禱。祈禱方案的推行,尚可用:守望禱告,電話禱告網,建立全盤教會代禱網,晨更禱告,禁食禱告,每日祈禱的操練,推行成聖生活敬虔運動。特別於主日,信徒可填寫代禱卡,可請牧師在禮拜中代禱,釋放他們的痛苦和困難。〖 三、行政管理與策略 〗電腦資訊是現代生活的特色,有效率及有目標的行政管理,能協助教會的使命。上帝的聖工並非獨自表現能力與成績時代,而是團隊事奉(Team-work)的運作。行政管理是提供異象。啟示、方法和領導而達成宣教的目標,且要有勇氣,願意背十字架跟隨基督。Dayton提示行政管理的四大功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又行政管理的工作須含「思考」和「建築橋樑」,為福音的策略建立近程、中程、遠程的未來藍圖。至於行政策略,其特殊性分述如下:1.訂一年四次福音主日:內容:帶領慕道者以詩歌讚美,信徒見證,禱告操練,福音性的短講,電影或幻燈片,加上熱誠的友誼,且可由青年團契、主日學、婦女團契或弟兄團契分擔主辦。2.訂每月第一主日為「迎新餐會」。3.周報運作刊登:壽星生日、重生洗禮或堅振禮日,若可行準備小禮物,於聚會中交誼時間介紹,唱祝生日歌。4.推行教會中徵募「好鄰居」運動,為家庭小組預備,公徵求辦法、名單並表揚*5.家庭訪問,拍照全家福,特別是慕道新參加者;作為每一戶或二戶專題介紹並附相片於公布欄或周報上。6.慕道者若來一兩次,而三個月不回應,應考慮加強訪問或不理,做為決策7.新慕道者,應設卡片,留姓名、地址、電話、分發給各責任區了解背景8.訂周日的名稱,提醒信徒:日:聖主日,一:見證H,二:談道日,三:祈禱日,四:禁食日,五:讚美日,六:預備日。9.設置祈禱網,速鎖祈禱,電話接棒;教會設置祈禱室,為信徒的祈禱站代替祈禱山10訂同心祈禱時間:每日周一到周六各三次:早晨6:30,中午12:30,晚上10:30,各十分鐘為同心興旺分別聖時間。11.推行「耶穌第一運動動」(太六:33),每天早晨不讀聖 經不吃早餐,沒有靈修不看報紙,實行敬虔生活,凡事耶穌第一(Jesus First),尊主為大。12.訂讀經靈修運動,進度表刊登周報,每季測驗,優良者表揚。13.設置讀書研究會,每個月介紹宗教書籍1-2本,並於家庭小組發表「讀書心得介紹」。14.若可行,教會每周出版聚會錄音帶,可供信徒周間造就:或製作聖樂錄音帶並介紹。15.教會制訂:近程·三年內的計劃;中程·三-六年的計劃;遠程·七年以上長期計劃。16.主日講章每季信息可分:

信仰靈命:培靈、查經、佈道。季節節期:教會行事項,季節節期行事。一般靈糧:心理、倫理、經濟、家庭、企業、婦女、老年人、青少年……讓信徒從聖經吸取不同知識,增廣信仰見證。〖 四、敬拜贊養:詩歌、見證、靈性的復興 〗敬拜與贊養「在地如同在天」,有關靈的充滿,上帝的存在顯現國度的生活;又是國度中失落的鑰匙,上帝就把這把鑰匙今天歸還到我們的手中。這敬拜與贊養是永存的。舉起雙手是具告別重要讚美成分,是謙卑肉體的降服服。這像電視的天線,在上帝面前讚美,但對身體的運動沒有意義,只表示衷心的敬拜。讚美是尊貴的權柄,由此,讚美的在個屬靈原則:1.讚美制勝仇敵。2.讚美制勝我們自己的肉體。3.讚美與敬拜帶我們進到與主正常的關係;由我們自己豐豐富富地如同活水江河開始直涌。詩歌是力量的結合,帶給靈的感動,聖靈的果子,在周間中帶來喜樂。馬丁路德說:「音樂是上帝最大的禮物,它常激發我們如何盡情地傳講,而把音樂放在神學其次的地位,是讓它高度的讚美。」敬拜讚美是一現代基督教的讚美聚會,它的被接納到聖靈亢滿,有其部份值得我們探討:①敬拜讚美於聚會開始前播放聖樂,使之有氣氛。②聚會開始教唱「敬拜讚美歌曲」,經由錄音製成由音響播放,其歌曲動聽時,就一次又一次重覆,台上備有百人的歌唱者,以歌唱、節奏帶動唱。③節目中無論樂器合奏,聖歌團大合唱,教唱讚美詩歌,其歌詞均用投影機大字幕投放,使參與的每個人都易於學習。④節目的進行程序:以讚美的短講,禱告(禱告時音響微聲配合),大合唱團合唱:見證1、2,讚美舞蹈,讚美的呼召,靈里的禱告(跪著、站著、坐姿低頭都有),讚美的話劇一二幕,中間穿插讚美的醫治祈禱,最後用聖經的經文信息,禱告決志呼召。⑤ 在每一項節目進行中,當受聖靈感動時,每個人都齊聲說:「哈利路亞」,「阿們」。〖 五、增長復興的獨特性 〗佈道法含有三種:態度佈道法:主張教會以道德在社會中作見證。口傳佈道法:是新約廣為應用,施洗約翰和耶穌都用此。勸道佈道法:說服人完全接受福音,不是傳了就算,乃是儘力說服人歸入耶穌基督。個人佈道分為三大類:直接佈道(direct confrontation):在街上、公園、學校,到家中探訪,隨意地選一個對象,然後向他詳細講解福音,要求對方表示決志信主。(學園傳道會常用四個屬靈定律方法)友誼佈道(friendship evangelism):通常為親友或同學禱告,然後藉著接近對方,關心對方,到建立相當好的友誼基礎後,在適當的時機,向對方介紹福音。對話佈道(dialogue evangelism):佈道者與對方面對面的詳談,佈道者鼓勵對方盡量把信仰的疑難提出發問,而盡可解答,帶出信仰的中心,鼓勵對方習決志信主。現今教會常用的佈道方法:福音主日,福音佈道性查經,家庭福音性聚會,福音茶會信仰座談,逐家探訪,個人佈道,福音營,派單張,民歌音樂佈道,福音詩歌卡拉OK,電影佈道,戲劇佈道,青年佈道,兒童佈道,婦女佈道,福音餐會等。 論深度的佈道就是總動員。深度佈道的目標有兩方面  一般性目標: ①全體基督徒總動員。 ②將福音完全傳遍某地區。具體性目標: ①喚醒當地教會的牧師及宣教士認識當地教會的潛在力量,並用實際例子證明該潛在能力發揮之後能產生何等效果。②發展當地教會中有力的領袖。③發展有力的本國教會。④向社會各階層遍傳福音。韋拿總動員計劃: ①設立一個教會增長計劃:計划動員百分之十有佈道恩賜的人,傾全力去佈道。②動員其他百分之九十的信徒,各按其恩賜而總動員起來。總動員計劃欲達目標,其功能:①增加教會的異象與使命②淘汰與增長無關之活動及組織。③ 成立小組,各盡其職 A.基督教教育小組 B.肢體關懷小組 C.福音性細胞小組 D.適合新會友之小組:教會服務小組、社會關懷小組、信信仰深造班④舉凡其他組織均予取消,只保留堂會和團契。這樣的動員能叫教會集中力量而增長。

福音特攻隊的策略: 就是密集的運用傳福音的人力,好像突擊隊在登陸搶灘,攻佔一個頑強敵人陣地的時候,需要比較密集的人力,運用福音運動加以訓練。這種策略可在一些福音較不易傳遞的地區,開拓出一個新的福音園地。藉此,亦可比較理想的把倍增門徒的過程,積極福音的行動,以及穩定的基督徒團契的模式帶出。

傳道人的成功秘訣

傳道成功的關鍵在於: ①發現需要而填滿之。②發現問題而解決之。③發現受傷而治療之。

牧師的功能為:看守人、護衛者、引導者、醫生、拯救者、餵養者與愛羊者。史文森說,今日華人教會領袖應具備的素質:柔和謙卑、生活得勝、有目標、有方針、有異象的人、有受教的心、敬畏上帝、信任同工、用愛心說誠實話。講道者最要緊的工作就是要使上帝的話充滿活潑的力量,根據聖經的教訓所發表的講章,不可成為演講或講義,而是傳述上帝的呼召。一篇好的講章,須經由聖靈的工作,能使會眾受感動,心靈起變化,生命得改變,靈命得更新。講道是「靈魂對靈魂,心靈對心靈」(Soul-to-Soul),講道者花費幾小時的準備信息,是等於用心靈準備的時間。只有這種準備的結果才能使人改變,使人聖潔。

傳道人若對講道大有準備,內容大有革新,教會會出奇地增加復興,造就信徒。一篇講章,是一種聯合的產品,是會眾和講道者的共同創作,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元素。

什麼是教會

教會是什麼?教會是上帝從世界所呼召出來的一群人,以宣教為方法,以團契為基礎,以服事為目的,以崇拜為高峰,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若以禮拜學觀點而論:教會的焦點在崇拜,崇拜的焦點在上帝。如果上帝是真實的,我們就要認識他;如果上帝是美善的,我們就要讚美他;如果上帝是聖潔的,我們就要崇拜他。

若以牧養輔導觀點而論:教會可以成為一個拯救站,而不是一個會所;一所醫院和靈性上的休息園,而不是博物館。輔導幫助人從困境中走出來。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狂風暴雨;不少隱蔽的焦慮,如暗礁使人身心皆碎;不少內疚,殘缺,使人有如怒海沉船一般,受盡打擊。

就以聖經的觀點而論:第一世紀末,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所說;時代燈台的使命(啟一二:4)被挪去的燈台加以評估,有些教會是:

1.被挪去的燈台;失去了起初的愛心,沒有佈道,沒有增長。

2.半滅的燈台:工作多,聚會多,喜歡忙碌,而不見增長;在上帝面前該省察。

3.明亮的燈台:有信爺仰,有生命力,熱心於佈道,教會得救的人數不斷增加。

教會是有生命的有機體,不足機械組織的運行,而是扶植生命的生長。在此變化多端的時代里,教會要更新且具有創造性,要不斷更新與革新,表現逐漸的成熟,進而努力於影響今日的社會;因此,對時代負有先知的使命和職責,教會要扮演「教會是社會的良心」角色。

若歸根究底「教會的任務」是:牧養、關懷和輔導。詳而言之,則是:

1.象徵生命得救的形像:好比花園的形像,得到滋養成長,處處得到關懷。

2.成為一個訓練中心:使人在這裡受訓,使之有足夠的裝備和力量。

3.使人得到釋放:給人足夠的力量,去完成上帝對人的盼望,得到豐盛的生命,福音便成為釋放的好信息。

眺望未來的二十年,教會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使教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中心,助人覺醒,使他們更有創作性,可以慶祝新生,成為社會上更有用的人。

若以日立克(Paul Tillich)的「在人的垂直發展」(Vertical Dimension)的理論而論,教會則是幫助他們體驗痊癒和成長,是牧養、關懷和輔導工作的中心。(崇拜 + 團契 + 細胞小組 = 教會)

什麼是聖經輔導?

聖經輔導就是幫助人從聖經里找到答案去應付生活中萬變的問題,活出以聖經為生活最高準則的基督徒樣式。聖經不單是給我們屬靈生活或道德觀的指引,它也能解決我們心理上的難題。聖經輔導不只是停留在幫助人看到問題的本身,它也讓人看到因為人罪性所帶來的絶望,同時透過神的話語,讓人看到在神里才能找到的盼望。所以聖經輔導可以說是門徒訓練的一種類型,它讓人認識神,看見並透過神的恩典與罪爭戰,走向成聖。

「委身救恩」: 一九八八年美國加州福音廣播界名講員麥克阿瑟(John F  FnacArthur)牧師出版「耶穌所傳神的福音」書中 麥牧師認為過去福音派所教導的救恩論有瑕疵,過分強調白白的恩典導致信徒將福音當做廉價恩典(cheap grace)。事實上耶穌的福音要求人降服在神的主權下,得救應該包括委身,悔改應包括離棄罪惡追求義,不僅是意志上也是心態行為等整個的改變。只有理智的同意只算馬虎的信仰。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真正的救恩必帶來稱義的果子。曾任教於達拉斯與三一神學院的教授S. Lewis Johnson發表一文「How Faith Works」(注四),嘗試調解、綜合這兩派立場。一方向他支持委身救恩論,認為得救與委身,信心與悔改是不可分的,不可能有所謂膚淺、馬虎的信仰(easy-believism)。另一方面他也支持白白救恩論,批判委身救恩 順服、委身是會漸漸成長的,它是成聖的過程,不可與稱義混淆。基督徒有時會軟弱、屬肉體。聖經並未支持 「完全順服神的旨意才算得救」的說法。保羅就視哥林多教會是屬肉體的。在基督里為嬰孩的。(林前三1)然而新生命應會帶出委身的新果子。Ryrie在其研經版聖經中也表示,不能結果子的信心便無法使人得救,如雅各書所教導的。信心與行為是錢幣的兩面,不可或缺。(注五)實踐上的難題

  理論上,好像雙方有和解轉圜的餘地,也都能保住自己所強調的真理。但實際上在牧會時仍會遇見一些難以判斷的模糊地帶,或危險的處理模式。譬如教會中不乏長年冷漠、不長進的基督徒,雖清楚決志,卻又不結果子(指的是聖靈的果子,能獻上感恩頌讚的祭,並有服事,領人歸主的動力)。這樣的信徒可能有兩種可能 根本沒有重生經驗,因為一直本不到生命成長的現象。或者是曾蒙受救恩,卻又未將信心堅持到底,以致有可能又會失落救恩。若是屬於後者,則該信徒應是經歷了羅馬書所說的「心裡相信、口裡承認」的單純救恩(參羅十9),卻不是希伯來書所言「近乎得救」(來六9,新譯本作「結局就是得救」)。羅馬書主要是講救恩的起點,希伯來書則強調救恩的終點,就如「白白救恩」派著重「已然」(already)的恩典,而「委身救恩」派則強調「未然」(not yet)的結局。不過必須特別聲明的是,希伯來書所說的失落救恩並非是由果子、行為來判決,而是依然以信心的內容為準則。失落救恩的人必是離棄真道,否認基督(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來六6),而非沒有好行為。我們得救時既非因著行為,則倘若失落救恩也絕非因著行為,最多只能說由於不信的噁心而導致有故意犯罪的惡行(來十26)。我個人同意,若略去委身的呼召,則我們所傳的福音是不夠完整的,但個人更同意,人的天性傾向律法主義,講求委身需要十分小心,免得墮入律法主義的陷阱。奧古斯丁在與多納徒爭辯是否接納悔過的背道者時,奧古斯丁說了一些比較大膽的話 愛心比聖潔重要。如果教會有偏差,寧願錯在愛心太大,而不要錯在過分聖潔。筆者也有類似的矛盾心情,我以為華人教會亟需的是純正的福音。如果教會有偏差,我寧願錯在講太多白白的恩典,而不要錯在過分強調付代價的委身。雖然兩者並不衝突。  在我的課堂上,有位牧者分享其委身救恩的牧會理念時,表示他不輕易為人施洗。曾有某信徒因未能改正打牌惡習,該牧者因此拒絕為之施洗。該牧者很欣慰地表示,其教會的會友因此個個皆是很認真的基督徒。 華人教會的另一種爭辯

  「委身救恩」與「白白救恩」的爭辯轉移到華人教會,搖身一變,換成另外一種型式的爭論,即得救與得勝的分別。代表人物赫然是華神前後兩任院長林道亮與黃子嘉。(注六)林道亮牧師的代表作是「國度真理」(華神)他的立場是屬於修正的時代主義,有別於傳統的時代主義。(注七)修正派雖已不再區分神國、天國之別,但仍區分「得救的信徒」與「得勝的門徒」。一般信徒是因信稱義,靠恩得救,但唯有委身的基督徒才能進入天國,成為得勝的門徒,才能得賞賜。此派人士根據的經文是太五 20「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各地方制富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七章13~14「引到永生的門是窄的,進去的人少」,及太11 12「天國是努力進入的」。(注八)

  

  傳統的時代主義:    

  

  恩典→進神國(得救)→努力、得救→進天國(得賞賜)

  

  林道亮院:    

  

  恩典→得救→委身、得勝→進天國=進神國=得賞賜

  

  此派的說法很類近天主教解釋登山寶訓的立場。太七 13~14正是登山寶訓的結論部分。而登山寶訓的解釋向來是新約神學的難題,眾說紛雲,主要是其中的倫理標準甚高,比摩西律法更難遵守。譬如心中恨人的就等於殺人,動淫念的就等於犯姦淫;律法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禱告;有求你的就給他,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究竟基督徒有可能達到這些標準嗎?馬丁路德的解釋最乾脆俐落,他說登山寶訓的超高標準主要是使人看見自己無能為力,因此人才渴慕救恩、仰望恩典。福音派一般采already and not yet的架構來解釋,即天國已降臨,在今世可以真正經歷神的公義,天國尚未完全降臨,那完全的公義有待末世極致的完成。天主教則將登山寶訓分為兩種,一種是頒給平信徒的十誡部分,如不可殺人、不可姦淫的教訓,另一種是頒給聖職人員,修道士的更高勸誡,如有向你借的不可推辭,或要像天父一樣完全。天主教這種聖俗二分不太被更正教接受,因為更正教認為人人皆祭司,傳道人也有達不到神標準的時候。更正教雖然反對天主教的聖俗絕對二分,但更正教自己圈內區分得救與進天國的說法,其實與天主教的分法是大同小異,即認為登山寶訓是對已得救的信徒說的,如果信徒接受耶穌所給的更高挑戰,努力實踐寶訓的倫理,才得以進入窄門,才能成為得勝的門徒。信耶穌只能使人得救,至於得勝是需付代價的。如此一來,就把信徒與門徒區分出來,得救的信徒不等於得勝的門徒;得救是神白白的恩典,得勝卻要靠個人努力,不委身的信徒僅僅免於滅亡,沒有冠冕,沒有賞賜。(注九)  問題的癥結是登山寶訓的對象是只限信徒呢?或也包括非信徒  那些時常擁擠耶穌,指望得餅吃飽的聽眾?登山寶訓只是給信徒更高的道德標準嗎?或者它根本是關乎人的得救與否?修正的時代主義必須面對的困難是,登山寶訓結論都不是在論及更高一層樓的得勝境界,而是得救與否的結局,耶穌用兩條路,兩種門,兩種先知,兩種樹,兩種傳道人,兩種房子的根基做為對比,而聽眾抉擇後的結局是關乎滅亡或永生(太七 13~14,19,23,27)。

什麼是永生:約翰認為永生是一種在基督里的生命這種生命是通過信靠主的愛和守基督的命令而有的生命(【約3: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裡面得永生), 【約3: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原文作不得見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4: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4:36】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約5:24】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5:39】 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6:27】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6:40】 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47】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約6: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68】 西門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10:28】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2:25】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約17:2】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約17:3】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在約翰的用詞「永遠」是指一種特別的素質,即與舊生命那種恐懼罪惡憎恨痛苦與死亡完全不同的生命素質。

什麼是生命神學:在傳統的歷史中,神學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包含神自己所說的話,神自己的道,神在聖經中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其次是人的任務,就是按著神的思維來思想,按著神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情,作神學就是要按著神的眼光去看事情。神自己所說的話是沒有錯的,但是在人的思維中學問肯定是有對或錯的,這就是作者所說的,神學一方面定義為反省,另一方面又形容它為意識。[1]神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學習神學的過程中,自然該反省我們基督徒的生活,看看生活如何與神學研究的軌道有所關聯,或許不單如此,我們的生活可以變得更有深度、更豐富與滿有意義。[2]加爾文也曾加講過,認識神包括信靠和敬畏,我們對神的認識應當先教導我們敬畏他,然後作為我們的指引和教師,他的旨意也應該作為我們生活的準則,無疑的告訴我們神學與我們的生活是連在一起的。

基督徒與政府關係基督教與政府,是基督教倫理學重墨探討的主題之一。從基督信仰者和非基督信仰者兩個出發點,對這一主題不斷的有在內容上的豐富。因為有不同的出發點,故此各自都有相互較之不同的歸結點。筆者在本文中不作這方面比較的內容之展開性論述,只是從筆者作為基督信仰者在信仰範圍內的思考與考量。因這一主題的內容涵蓋面較廣,本文擬從對新約羅馬書第13章經文的詮釋這一角度透視這一主題的關係的層面。

保羅在羅馬書第13章中,講述了一個蒙恩並了解上帝救贖計劃的基督徒與政府之間應有的關係,並鼓勵基督徒應該持定上帝的得救盼望,活出基督的生命與美德。

在這一章的詮釋過程中要去思量這樣幾個問題:首先,基督徒要怎樣看待政府?其次,對政府應有態度的理由有哪些?還有就是要注意聖經講基督徒與政府關係的經文為何放在有關愛的經文段落中。

基督教面對政府的基本態度是「順服」。其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為上帝的緣故:政府的權柄是出於上帝(13:1);抗拒上帝必自取刑罰(13:2);政府是為除惡而努力(13:3);政府是上帝之仆(13:4、6);政府是與我們有益的(13:4);政府是為我們伸冤的機構(13:4,上文講到「伸冤在上帝」,下文就說政府是上帝之仆)。

為良心的緣故(13:5):單為上帝的緣故順服政府難免有一些抽象的感覺,尤其是政府辦事也會有出現不理想甚至是有失誤的現象。政府的行為固然須向上帝和國民(納稅人)負責,但當政府行為出現不當時,保羅提醒我們,為了良心也應順服政府。

為愛心的緣故:13:8-10的內容與上文的主題——基督徒與政府——是有關聯的,講到基督徒為愛心的緣故要順服政府。這是因為基督徒對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或對別的單位和個人都應以愛為原則。在履行包括納稅在內的國民責任時,應秉持「不可虧欠人」的教導。基督徒不可虧欠國家的稅金,政府需要納稅人的大力支持,整合資源開發建設、造福人群、推動社會進步。基督徒唯一要覺得虧欠的是「彼此相愛」。

為基督的緣故(13:11-14):基督徒要披戴基督,效法基督的樣式,在履行國民責任包括稅務方面,行事端正,無可指摘。

在對羅馬書第13章的經文作以上詮釋之後,我們明白基督徒與政府,其內在的互動性以及主客關係(小政府,大國民): 基督教面對政府的基本態度是「順服」。不是因為害怕權勢而順服,而是因為知道政府的權勢是出於上帝的。上帝允許他們擁有權勢,因此他們的權勢還存在。所以無故抗拒政府權力,是在抗拒上帝的心意,等於是在自找懲罰。

什麼是信仰:《辭海》對信仰的解釋是「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為行動的準則」。從這一定義看,前半句體現的主要是信仰者的感情和意志方面,而後一部分主要包含信仰者的理性成份。路德認為信仰不是相信教會的教條,而是對上帝借著耶穌基督所彰顯出來的愛和恩典的完全的確信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信仰就是相信啟示的真理,信仰的對象是上帝,啟示的真理體現在教會傳統的信經和信條之中;信仰又是一種行動或一種決定,是對神聖真理的一種理性的贊同,這種行動或決定的驅動者是上帝,而不是我們自己。《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裡所表明的信仰是所望而未見的一種實在。按現在我們自己的理解,一個完備、理性的基督教信仰應包含叄個方面:信仰主體、信仰對象和對叄個關係的認識。信仰主體就是信仰者,信仰對象當然是上帝,叄個關係指信仰者與上帝、上帝與世界以及信仰者與世界的關係。一個人的信仰應當包括對這叄個關係的認識。借著聖靈的光照和啟示,通過耶穌基督,人們認知上帝的全善、全能和全愛,並且積極作出回應,在上帝面前完全信靠和交託,通過這種回應、信靠和交託,不斷認識上帝和我們自己,並對我們與上帝、上帝與世界、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有一個越來越正確的認識,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本質。因此,人的信仰是一個動態的、活的信仰,而不是靜止的、死的。在所有受造物中,只有人能產生信仰。人有智、情、意,即理性、感情和意志,所以人的信仰應該是包括智、情、意在內的全身心的信仰。教會是信仰的團體和組織。教會作為一個整體,同信徒作為信仰個體一樣,其信仰的基礎和依據是《聖經》。隨著教會的發展,特別在初期教會,人們根據《聖經》內容,在與一系列異端的爭論之中逐漸形成了千百年來教會世代相傳的信經和教理,如《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這些都是基督教基本信仰的歸納和概括,是我們信仰的總綱和準則。

中國教會近年來的神學思考: 我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1949年以前,西方傳教士花了這麼大的精力,幾乎把北美海外宣教的三分之一精力投入中國;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從1807年至1949年,取得的成果卻如此微小。而1949年以來,外國傳教士整體退出中國以後,在西方教會一片懷疑聲中,中國教會反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進步。

  這種進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信徒人數的增長。據估計,在今天中國信徒的人數是當年西方傳教士離開中國內地時共有信徒人數的30倍。另一方面是中國教會合一道路的見證。1949年以前,由歐美各國來華的宣教會超過100個,代表著各自為政的宗派和組織,使基督教在中國成為一個宗派林立、四分五裂的宗教。而1949年以後,中國教會摒棄了這種宗派林立的陋習,走上了合一的道路,進入了宗派後時期。可以說,這一切正是近60年中國教會的宣教經驗。它之所以取得成功,當然有許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僅從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基督徒對聖經教訓理解的角度來加以總結。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中國人包容與內斂的性格,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正可以代表這樣一種性格。由於有這樣的文化基礎和性格基礎,中國歷史上極少出現過不同文化間、不同宗教間的衝突。然而,在十九世紀傳教運動背景下進入中國的傳教士,卻帶著明顯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氣質,這種性格和氣質可以總結為排他與擴張。我想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梁發是馬禮遜在中國按立的第一位華人牧師,他是一個接受過4年傳統初級教育的中國人,從他的著作來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民間信仰,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他本人也曾深受這些文化的影響。但是,當他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以後,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及民間信仰的態度完全改變了。在他的著作《勸世良言》一書中,為了說明基督救恩的偉大與真實,他先將中國傳統文化作了徹底的批判與排斥,稱這些為「虛妄」。當然,梁發只讀過4年私塾,僅可算粗通文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自然比較膚淺。但他的態度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傳教士對他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明顯帶有傳教士排他與擴張的特徵,正是由於傳教士向中國人民呈現了一個排他的、擴張的基督教。這種排他與擴張,還不僅僅表現在排斥中國文化上,也表現在基督教內部宗派間的相互排斥上。因此,基督教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遭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強烈抵制……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教會的生存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再堅持排他與擴張的特性,已經無法在這個強調和睦的社會中生存了。於是中國基督徒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們帶著這種思考回到聖經當中,發現耶穌強調的是「合而為一」,強調的是和好,聖經的核心信息是愛。而這一切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一致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教會走上了一條關注教會自身建設、強調教會合一的發展道路。

  常常有海外朋友感到奇怪,中國教會幾乎完全放棄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種種傳教方式,如大型的佈道會,在大街上散發福音宣傳品,到工礦、企業、學校、機關等地方去傳講福音信息等等。然而,中國教會的福音事業卻從未因此停頓,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前文的介紹,我們已經不難體會中國教會宣教成功的秘密。首先,完全由中國的傳道人來傳教、牧養是一個關鍵。因為中國的傳道人最懂得中國信徒的需要,最理解中國人的信仰、心理狀態。其次,用包容代替排他,使基督教成為一個愛的宗教、一個充滿凝聚力的宗教。再次,福音的傳播,要靠福音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靠人為的擴張。

  總之,中國基督徒認為,人們之所以要走進教會,是由於教會所體現出來的上帝的愛的吸引,而不是由於傳道人所傳講的上帝懲罰的恐嚇。這是一種新的宣教模式,是更加符合聖經教訓的宣教模式,也是現在普世教會關注、接受的宣教模式。這是中國教會的經驗,希望也是對普世教會作出的新的宣教理念的貢獻。

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曲折的。如果從635年景教傳入中國算起,基督教在中國迄今已有1374年了。然而,今天的中國基督教的背景,與亞洲所有國家基督教的背景一樣,都是在西方傳教運動的大背景下建立起來的。根據我個人對包括亞洲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基督教會歷史的理解,這些國家的教會,大約都經歷了傳入、反思和獨立三個階段,只不過每個國家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而已。基督教在中國,同樣經歷了傳入、反思和獨立這三個階段。從1807年,英格蘭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首次進入中國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兩百年。在這兩百年中,基督教在中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而在所有的變化中,1949年以來的變化,是最引人注目的。1949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中國基督教也有了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可能。眾所周知,開始於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擺脫西方差會的控制,為求在新的形勢下教會的生存而開展的一場獨立與合一的運動。到今天,這場運動已經開展了近60年,中國教會的確發生了十分重大的變化。中國教會已經進入了宗派後時期,中國基督徒也從1949年約70萬人,增長到今天約2000萬人。當然,中國教會也面臨著許許多多的挑戰。就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今天的中國教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我們的神學思想落後於教會發展的局面。也就是說,在過去的近60年,中國教會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唯獨在神學思想方面的發展非常有限。正是由於這個緣故,1998年,在中國教會領袖丁光訓主教的倡導下,中國教會開始把目光轉移到神學思想建設上來。為了對中國教會的神學狀況有所了解,先簡單地回顧一下歷史上中國基督徒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基督教(新教)於1807年傳入中國,但傳播速度最快的時間只有五六十年,具體說是十九世紀60年代到二十世紀20年代。這種發展是與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北美興起的傳教熱潮密切相關的。我們知道,神學需要冷靜地思考,而在當時傳教熱潮的衝擊下,冷靜的神學思考是難以實現的。二十世紀初,當傳教的熱情慢慢冷卻下來以後,中國基督教會最早的一批受過西方啟蒙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神學思考。這些人力圖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之間尋找一個接觸點,建立一種為中國人所接受的神學體系。然而好景不長,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迫使他們停止了這種嘗試,轉而參加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去。1949年以後,中國教會曾經出現過神學思考的熱潮,但這個熱潮又被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斷了。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教會全面恢復,教會的所有精力幾乎都投入到恢復與重建的事務中,無暇顧及神學問題。

  這些回顧清楚表明,中國基督教儘管已經有了200年的歷史,然而,卻從來沒有機會在自己的處境中,對自己的信仰經驗進行反思和總結。而沒有這樣的反思,是難以使一個教會成熟起來的。時間到了1998年,當中國教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中國教會開始了神學思想建設。時至今日,神學思想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站在中國基督徒的立場上來讀聖經。帶著中國基督徒的獨特經驗,重新回到聖經中去,看看上帝要在這個時代,對中國的基督徒說些什麼?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歷史經驗進行認真總結。尤其需要總結的是,為什麼在過去的50多年中,上帝如此眷顧中國教會,使中國教會在各方面都迅速成長?

  就第一個方面而言,丁光訓主教的思考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總結了中國基督徒最愛引用的聖經經文,把它們分為四組:第一組經文是「聖經中那些講到從苦難中得蒙拯救,因而感謝上帝,以及表達在軟弱之中藏有力量的那些章節」。對這類經文的偏愛,與中國基督徒的經歷密切相關。中國的基督徒同中國人民一道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文革」後的撥亂反正。當「文革」結束後,宗教信仰白由政策再度得到落實時,中國的基督徒「感到釋放,以致覺得《詩篇》第23篇最能道出我們的經驗和感受」。這是一種復活的體驗,「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23∶4)。第二組經文「涉及到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丁主教指出,這類經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宇宙的基督。他說:「這些經文道出了一位具有宇宙性的基督,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裡看到的一切真、善、美並非存在於他之外,而是在他裡面得到成全。對過去只認為基督是一位道德家的人也好,對過去認為基督只同信他的人有關也好,發現認識這位基督意味著一個重要的過渡,過渡到認識一位充滿萬有的基督。」第三組經文是「那些講到上帝聖愛的經文。這些經文導致我們認為上帝的愛是上帝的最高屬性」。從這組經文中,丁主教看到了一位宇宙的「愛者」,並從其中看到人類的希望。「把上帝看為一位『愛者』,我們就把現實視為在發展之中。它教我們不但在歷史之內,也在歷史之後看到希望。」第四組經文涉及到合而為一的信息,這類經文強調的是上帝與人「立約」的信息、「和好」的信息。中國基督徒在自己的處境中,帶著我們特別的經驗,在聖經中遇到了一位愛的上帝,一位宇宙的基督。這使我們體會到,聖經的中心信息是和好,正如丁光訓主教總結的那樣:「聖經以『和好』與『立約』為中心信息。」帶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經驗閱讀聖經的中國基督徒,也更加理解了中國教會的歷史,尤其是近60來的歷史。更加理解了上帝賦予中國基督徒在自己民族中的宣教使命。

  我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1949年以前,西方傳教士花了這麼大的精力,幾乎把北美海外宣教的三分之一精力投入中國;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從1807年至1949年,取得的成果卻如此微小。而1949年以來,外國傳教士整體退出中國以後,在西方教會一片懷疑聲中,中國教會反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進步。這種進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信徒人數的增長。據估計,在今天中國信徒的人數是當年西方傳教士離開中國內地時共有信徒人數的30倍。另一方面是中國教會合一道路的見證。1949年以前,由歐美各國來華的宣教會超過100個,代表著各自為政的宗派和組織,使基督教在中國成為一個宗派林立、四分五裂的宗教。而1949年以後,中國教會摒棄了這種宗派林立的陋習,走上了合一的道路,進入了宗派後時期。可以說,這一切正是近60年中國教會的宣教經驗。它之所以取得成功,當然有許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僅從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基督徒對聖經教訓理解的角度來加以總結。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中國人包容與內斂的性格,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正可以代表這樣一種性格。由於有這樣的文化基礎和性格基礎,中國歷史上極少出現過不同文化間、不同宗教間的衝突。然而,在十九世紀傳教運動背景下進入中國的傳教士,卻帶著明顯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氣質,這種性格和氣質可以總結為排他與擴張。我想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梁發是馬禮遜在中國按立的第一位華人牧師,他是一個接受過4年傳統初級教育的中國人,從他的著作來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民間信仰,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他本人也曾深受這些文化的影響。但是,當他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以後,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及民間信仰的態度完全改變了。在他的著作《勸世良言》一書中,為了說明基督救恩的偉大與真實,他先將中國傳統文化作了徹底的批判與排斥,稱這些為「虛妄」。當然,梁發只讀過4年私塾,僅可算粗通文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自然比較膚淺。但他的態度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傳教士對他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明顯帶有傳教士排他與擴張的特徵,正是由於傳教士向中國人民呈現了一個排他的、擴張的基督教。這種排他與擴張,還不僅僅表現在排斥中國文化上,也表現在基督教內部宗派間的相互排斥上。因此,基督教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遭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強烈抵制……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教會的生存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再堅持排他與擴張的特性,已經無法在這個強調和睦的社會中生存了。於是中國基督徒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們帶著這種思考回到聖經當中,發現耶穌強調的是「合而為一」,強調的是和好,聖經的核心信息是愛。而這一切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一致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教會走上了一條關注教會自身建設、強調教會合一的發展道路。常常有海外朋友感到奇怪,中國教會幾乎完全放棄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種種傳教方式,如大型的佈道會,在大街上散發福音宣傳品,到工礦、企業、學校、機關等地方去傳講福音信息,等等。然而,中國教會的福音事業卻從未因此停頓,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前文的介紹,我們已經不難體會中國教會宣教成功的秘密。首先,完全由中國的傳道人來傳教、牧養是一個關鍵。因為中國的傳道人最懂得中國信徒的需要,最理解中國人的信仰、心理狀態。其次,用包容代替排他,使基督教成為一個愛的宗教、一個充滿凝聚力的宗教。再次,福音的傳播,要靠福音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靠人為的擴張。

  總之,中國基督徒認為,人們之所以要走進教會,是由於教會所體現出來的上帝的愛的吸引,而不是由於傳道人所傳講的上帝懲罰的恐嚇。這是一種新的宣教模式,是更加符合聖經教訓的宣教模式,也是現在普世教會關注、接受的宣教模式。這是中國教會的經驗,希望也是對普世教會作出的新的宣教理念的貢獻。

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必須反映教會信徒的思想感情。神學是教會在思考,神學也需要有聽眾。如果「處境化」的神學只為少數具有社會意識的「知識分子」所欣賞,而教會本身的信徒則視為陌生之異物,那總是不正常也是不應該的。中國神學思想建設不是為了迎合少數專業人員的胃口或者僅是為了趕上海外某種神學潮流,而是要反映中國教會懷抱里廣大信徒靈性經驗以及幫助他們在靈命和知識上的成長。因此,「中國神學工作者十分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對中國廣大信徒負有教育和提高的責任……與中國信徒相認同,相交流,以他們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以能幫助他們從原有水平不勉強地提高為喜樂,脫離信徒的驚人之言寧願不說。」「只有當他們的經驗和見解具有相當廣泛的代表性和社會性的時候,他們的神學理論才會被人注意和接受。」中國教會進行神學思想之時,不會不考慮經過這50年,「我國基督教(原來)的『普世派』更加福音化,『福音派』更加普世化了,這兩派已經越來越融化在—起,從而給中國基督教的一體帶來前所未有的寬廣幅度。」

中國基督教神學思考必須面對人的生存環境,必須立足社會處境。人的特點是社會性存在,而宗教正是人的這一社會性的表現。人的信仰離不開其生活、經歷和體驗。中國基督徒的神學思考任何時候都無法擺脫其所處的社會場景,中國基督教不可不顧及其信仰見證的外部氛圍。 「全神貫注神的道與集中力量思索世界的現實,絕不是兩件背道而馳的事,不如說神的道含攝了世界現實,因此基督徒不必是一個『永遠陷於矛盾衝突的人』。他的現實性並不使他與基督分隔,而他的基督性也不使他與世界分開。事實上,由於他完全屬於基督的緣故,所以他也同時站在世界的一邊。」靈性與物質、教會與世界、信徒與世人、信心與行為、靈命與倫理、信仰與理性、善功與聖德、密契與服務、知識與生命、祈禱與受託、超世與入世、愛國與愛教、愛神與愛人、降服上帝與自我解放、歷史的終極與現實的歷史等神學範疇需要神學處理,使其平衡與並重。

中國教會的神學思考必須正視其歷史處境,承認其具有歷史性和歷史感。基督教既是啟示性的宗教,也是歷史性的宗教。 「啟示」作為「歷史」而需要進入歷史處境。人是歷史存在的主體,基督教是人的信仰在歷史中的宗教表現,其生存、發展當然也就不能脫離其時空歷史處境。中國教會在神學思考中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曾經經受的百年屈辱歷史;不能否認福音傳入中國時帝國主義曾經利用基督教的事實;不能忘記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基督教徹底擺脫帝國主義控制並實現「三自」,摘掉了「洋教」帽子,改變了中國廣大人民對基督教的觀感的事實;不能忽視新教在傳入中國後在神學上的歷史形態以及中國教會為堅定走三自道路而作出的神學解釋。也注意到「文革」十年浩劫,中國基督教與整個民族雖然一同承受了痛苦的考驗,但客觀上卻使曾經被視為「異體」的中國基督教融合於自己的祖國、民族與人民之中,這個「同受苦難」的經歷成為「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的一個很好的神學註解。這二十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基督教走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而這正是中國教會進行神學思想建設必須正視的歷史背景。

中國基督教神學思考必須回應其政治處境。宗教的超越性並不意味著其與政治毫無關係。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政教分離,但這種分離乃相對的,基督教的政治關聯和參與不言而喻。這一點吳耀宗先生早就指出:如果我們的宗教「不求理解,不務實行……社會的形態、國家的問題、世界的趨向似乎都與我們漠不相關……這樣麻木的宗教,終久必為全國人民所唾棄。」基督徒的社會存在是一種政治性存在,許多思想運動和精神思潮都是因某種政治因素所觸動和誘發,這在現代世界尤為明顯。

中國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建設必須認清其文化處境。基督教能改造文化,但文化同樣也能造就基督教的經世形態。 「神學的工作需要反覆進行,因為它的論述是受到文化制約的。所以當文化模式發生改變時,它也就需要新的詮釋了。」「任何時候教會進入新的處境或新的時代時,文化若制約其向前發展,那麼變革便在所難免」 道成肉身需要馬利亞作為母體,中國神學需要以中國文化為其母體」 當然也需要中華民族以其思想文化積澱來對基督教加以體認、理解和創新。從某個角度講,中國神學就是基督教信仰在與中國思想文化的融會貫通中找到「會合處」。在人們已經把對話視為「共在之智慧」的今天,這無疑是必然的走向。

神學思想發展史證明神學思考離不開思考主體的處境和經驗。任何一個神學家的神學研究都不能脫離其所在的社會和時代,任何神學命題幾乎無一例外地帶有其時代烙印。

什麼是傳統:傳統是歷史的延續。教會傳統不但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神學資源,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規範和啟發因解經歧義性所帶來的困難。

處境化神學不能簡單地重複傳統,但也不能完全拋開傳統。處境乃是從歷史角度來審視此刻的社會境況。如果神學不從傳統進入處境以求在處境中聽見神的話語,就有把自己束縛在周圍的環境之中的危險。

1、神的保守之聖經

筆之於書的神的聖言是保守信徒最重要和最清晰的準則,神用這種最穩固的外在方式(聖靈的工作則是神的內在方式)使人最大程度地免於信仰的搖動和眾說紛紜:

「只要我們想到人有多容易忘記神,對犯各種罪的傾向有多大,對捏造新興和虛假宗教的慾望有多強烈,我們就能明白人何等迫切地需要神將天上的教義記載下來,免得這教義因人的健忘而枯萎,或因人的罪而消失,或因人的驕傲被敗壞。」(加爾文:要義1. VI. 3)

而今,在一些受靈恩運動影響的教會中,雖然聖經權威在口頭或書面上仍然被承認,但是在操作上,「神直接的啟示與引導」乃至「主說」往往被置於與聖經同等的地位,而在決定具體行動方向時,它們實際的權威已經超過聖經。靈恩派(讓我們暫且使用這個有一些含混的概念)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架空了聖經的權威。他們不是自由派,明目張胆地否定聖經,但是,當主觀的神秘體驗,個人「特殊啟示式」的領受(主或聖靈親自、私密性的說話)被人看重,聖經就事實上被貶低到任人取捨與詮釋的地步。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聖經是天父爸爸寫給我們的信,但與其看他寫的信,不如直接和爸爸說話。」當我們更多以「聖靈直接的啟示」,以所看見的「異象」和對此主觀的詮釋為指引時,聖經的權威事實上旁落了。「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弗6:11-18)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矛盾是,恰恰是許多高舉聖靈,強調聖靈恩賜的教會丟棄、輕忽了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恰恰是這樣的基督徒,對於聖靈的工作認識不清!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約16:13,按小字)聖經自身和教會先賢都指教我們,聖道和聖靈的工作如何地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離開聖道,聖靈不說話,因為神不悖乎自己!聖靈本身就是聖經的作者,他又被稱為真理的靈,為要在我們心中清晰地印證聖經是神的話,使我們成為只跟隨聖經真理的人。我們或可爭論,到底聖靈的工作是否「受聖經的限制」,但當明確,聖經已經涵蓋了全備的救恩真理。「唯獨」的意思是說,作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準則,聖經不僅「足夠」,而且是「排他性地足夠」的。對路德而言:「聖經提供了得救必須的一切;基督徒除了信仰聖經里宣布的東西外,不再需要別的真理。」(阿爾托依茲:3)基督徒不必,且不應在聖經之外尋找神願意顯明給他百姓的旨意。聖靈確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不斷地引領我們,但唯有聖經是神的話,是我們的依靠:

2、神的保守之教會

「唯獨教會」是宗教改革被忽略的一個口號。在個人主義的今天,宗教改革有時會被看成「宗教革命」,以及更正教「宗派林立、彼此攻擊」亂象的肇因。其實改教家們並無此種造反情懷,他們相信教會是大公(catholic)的,身體只有一個。加爾文極看重教會對於信徒生命的保守作用,他追隨居普良,稱教會為「一切敬虔之人的母親」:

「神喜悅將他一切的兒女們呼召到教會的懷中,不只為了要在他們的嬰兒和孩童時期餵養他們,也是要他們受教會母親般的關懷,被引領至成熟的地步,並至終達成信心最後的目標。『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加爾文:要義4. I. 1)

對於加爾文而言(這也是奧古斯丁在反對多納徒派時的觀點),「母親」這個稱呼不僅適用於無形教會,也適用於有形、建制的教會:「正如上帝在歷史的進程中借著道成肉身救贖人類,他也在同一進程中使他們成聖——借著建立一個委身那目標的建制。」(麥格拉思:205)「加爾文強調,由於那不可見的教會(基督的真正身體),所有信徒要榮耀並委身於可見的教會,即使它有軟弱。」(麥格拉思:206)

從「我信聖徒相通」的角度,教會的權威,神借著教會對信徒的保守,有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的體現。持守和傳遞歷經歲月的教義和教會傳統,是一種時間意義上的聖徒相通;而一個地方眾教會之間的團契與交通,包括彼此的守望和勸誡,直至建制性的彼此委身,則是空間意義上的聖徒相通。

(1)聖徒相通在時間方面的體現

是的,教義不能和聖經等同,詮釋教義的神學會出錯,教會更是由罪人組成,但究其根本這都是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因此就心生驕傲,以為自己同樣作為罪人,居然可以繞過「會有錯的」教義和教會,獨自「更正確地」認識神。「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2:3-4)教義具有一種教學性(pedagogical)的作用,聖靈藉此引導我們來到聖經這最高的權威面前,信仰生命得以紮根、成長;而「根據聖經而建立的教會傳統也有權威,雖然它們是派生的。」(阿爾托依茲:4)過去兩千年,聖靈乃是在教會中引導聖徒透過聖經認識與跟隨那位見證並榮耀了聖父的聖子基督。

說「我信聖徒相通」,意味著承認,使徒和初代教會至今,奧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爾文以降,歷代聖徒認識神、跟隨神的生命體驗所結成的果子(他們的神學和教會實踐傳統)對我們有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在一個豐富而鮮活的教會傳統中,學習先賢凝練而深刻的話語,堅固自己弱小的生命,深化相對短暫的信仰體驗,這是「神借著他的教會保守信徒」這句話在時間維度上含義。

中國傳統教會有一個非常弔詭的傳統,就是忽視更正教整體傳統,包括建制教會傳統、認信主義傳統等等,而以敬虔主義為唯一傳統;我們看不起西方教會傳統中的宗派現象,喜歡我們中國人自成一派的無宗無派(情形與「我是屬基督的」相似)。從空間維度上看,宗派誠然分割了教會,但是從時間維度看,它也維繫了教會,維繫了我們與歷代聖徒相通。教會要抵擋的不是宗派,而是「宗派性」,是以宗派為黨同伐異的理由。

而今天城市知識分子教會的基督徒,也許因為領受知識的能力勝過「老一代」,與外部教會接觸的機會和深度也超過以往,以至於變得輕視「老一代」堅守和寶貝的傳統。的確,我們自身的教會與神學傳統相對短暫,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商榷,需要改變。但這短暫和不足的傳統仍然是中國教會的傳統,是與今天「新一代」基督徒血脈相連,生成、造就了今天的傳統。傳統或有問題,但是傳承意識不可丟棄!我們以幼稚和落後為理由,以時代變化了為理由,拋棄和忽視自身的傳統,要一步登天地接續大公教會傳統。幼稚、善變的其實是我們。

(2)聖徒相通在空間方面的體現

神將信徒安置在一個個地方教會之中,雖然這些教會不完美,甚至會有罪惡,但神定意借著教會供養信徒屬靈生命的各種需要,引導他們成長,保護他們免受豺狼的攻擊,並通過教會將救恩的確據以及各種屬天的福分傾倒給人。因此,「每個信徒都當與神的眾兒女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並將教會所應得的權柄交給她,簡言之,我們應當作基督羊群中的羊。」(加爾文:要義4. I. 3)這種合一,既應在單個教會內,也應在眾教會間竭力保守。

當某個教會在真道上出現偏差,信徒被帶向歧途之時,神會借著其他教會來勸誡、攔阻,引導這間教會重新回到主的保守之下。在提家預備與操辦世紀婚禮的整個過程中,眾教會從未停止過規勸。武漢牧者團隊公開表示不支持,舉行教會聯合會議抵制;北京牧者聯禱會和一些教會也曾百般勸阻,有的教會甚至為此禁食守望。這都是神保守的杖與桿。求主憐憫,垂聽眾教會切切的代禱,使提家的弟兄姐妹不至從這保護中失落吧!也願每一位教會牧者和傳道人都深深地意識到,自己不是單獨被主呼召,而是在聖徒相通之中共同事奉主的群羊。

四、小結

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國度性的信仰,我們的神乃是在歷史中,在全地行動和啟示自己,引領和保守他的教會一直到底的神。承認和持守「唯獨聖經」不可能是無時間和空間維度的行為。高舉聖經權威,就必然要同時承認教義和教會的權威。輕看教義與神學,不尊重教會傳統,特別是試圖直接連接聖經和個體自我,甚至繞過聖經,直接對話上帝,以自我信心代替對話語的持守,都是在事實上否認「唯獨聖經」,是在動搖更正教的根基。

世紀婚禮事件特殊性背後的普遍意義由此開始浮現。「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羅10:2)不是所有的「靈」都屬神,也不是所有的「復興」都合神心意。沒有歷經拆毀的大肆建造,沒有向下紮根的向上開花,即使一時熱鬧,終必傷害神的教會。摩西所看到的大異象,乃是火焰在荊棘中,荊棘卻沒有燒著,因為那火來自神,是真正聖靈的工作;而通過焚燒荊棘,固然也可以產生猛烈的火焰,結局卻是荊棘焚毀,火焰熄滅,只余灰燼。一波波靈恩熱潮帶給教會的危害正在於此。

這是一個心浮氣躁、喧嘩嘈雜的世代,人心厭煩純正的道理,各種新奇的想法和做法層出不窮。中國教會自身處在轉型期,既有的信仰根基與教會傳統正受到根本挑戰,面臨失范與重構的難題。如何堅固「唯獨聖經」及「唯獨教會」的教義立場,借著神對教會的這兩重保守,忠心、沒有摻雜地傳講福音?唯有更深地回到信仰的起點與根基: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什麼是交通: 交通的含義是指在共同生命的基礎上,在聖靈的啟示中,正是因為我們在領受上有不同,看見上有差異,才需要交通,就必須交通。但是,現在的實際現實是如果你與我的領受完全相同,或者我們的看見完全一致,或者我們的實行如出一轍,那麼,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教會就可以在一塊交通。如果誰與我的持受不同,那就對不起了:「我們繼續禱告吧!看神什麼時間給我們有引導,我們就交通吧,但我現在還需要和我們的其他弟兄姐妹交通,才好告訴你」。 地方教會就不會(不該)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只要是神所接納的,只要在基督里,承認主的名,在這個地方的人,完全在教會應該接納的範圍以內,教會沒有任何理由拒絕他們,當然,對於那些帶著別樣的動機,存著其他的目的的人,教會在接納的時候就應當有一個分辯的靈。頭都已經首肯了,身子怎能不配合呢?元首都開了綠燈,部下怎麼可以阻攔他們呢?

聖經是用人類的語言書寫成的,其目的顯然是那最終極的作者一一一神自己一一一要向人類傳達他的真理。

衛斯理強調聖經的意思是明顯的,是要將讀者引往基督

4唯理主義

這個運動強調人的理性能夠分辨真假;因此,聖經中凡符合人的理性的方可接受,否則可不用理會,甚至摒棄。

每一種神學均受文化的制約在當今我們應重新評估從西方發展然後輸入的神學摸式,並且應當承認聖經的權威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神學觀在這裡我們應當按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原則;神學理論在運用當中應能促進信徒愛神愛人靈命的成長,並以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促進信徒與社會和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為光與鹽的作用

神的主權並不排除人的道德的責任和義務

1. 神學需要加以適當的區分。Theology requires proper distinctions. 2. 更正教的學者們,適當地把原型神學是神對祂自己的認識,複本神學是神向我們啟示出來的知識。

3. 原型神學是三位一體神對祂自己、以及對任何事實或可能,所一直擁有的認識。因此,神所擁有的神學,是與我們對祂的經歷,或是祂向我們的啟示有所不同的。

4. 複本神學是神為了俯就人而產生的自我啟示,這樣的啟示被記錄在神的話之中。因為創造者與受造者在存在和本體上有所不同,神在聖經中的自我啟示,就有必要俯就人的有限。

5. 未能區分原型和複本神學,將會導致「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將人的心智等同於神的心智,而做出不合法之肯定的宣稱)或是「懷疑主義」

6. 因為是複本(啟示的)神學,聖經中以人來形容神的語言(anthropomorphic language),就必須以類比(analogical)的方式來理解。

7. 因為聖經是聖靈工作的產物,所以它是絕對可靠(infallible)、無謬誤的(inerrant),被記錄下來的神的話。

8. 「朝聖者神學」(Pilgrim Theology)就是:理解、挪用、應用聖經的(複本)真理。

9. 啟示是雙重的:自然的啟示和聖經的啟示。

10. 自然的啟示是真實的,但不是救贖的。11. 聖經是首要且獨一的神學來源。12. 對自然啟示的研究必須提供我們對聖經的解釋,但是不能主導我們對聖經的解釋。13. 神學必須能解釋一與眾(the one and the many)的問題。14. 基督教信仰是最理性的信仰,但基督徒之所以相信,主要不是因為它是理性的信仰。15. 基督徒必須要避免不能把信心和生活聯結在一起,也要避免拒絕去分解神已經聯結起來的。16. 聖經是信仰與生活首要且唯一的權威,亦即,「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仍然是更正教(Protestantism)正規的原則。17. 聖經是以兩種話組成的:律法和福音。律法講到神對祂所創造的人的道德要求,福音講到神對罪人恩典的供應。18. 對真正的更正教和歸正宗的釋經學來說,律法和福音的二分法是絕對必需的。19. 聖經解釋聖經,新約解釋舊約,清楚的經文解釋不清楚的經文。23. 所有我們必須相信才能得救的信仰,都清楚地被啟示在聖經中了。27. 基督教信仰中有四個必要的奧秘: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基督具一個位格,兩個本性;神有絕對的主權,然而,人類卻要在道德上為他們的行為負責;神如此啟示祂自己:祂樂意啟示那些祂未命定的事。28. 新約對舊約的釋經和解釋規範了我們對聖經的使用和釋經的法則。

天國也不是指教會說的。教會是一個家(提前三15);天國是一個國。現在的聖徒是在於二者之門。教會說出我們的「地位」;天國說出我們的「行為」。教會是我們所得的恩典;天國是我們所受的操練。進入天國是應當有實行的義(太五20),變成小孩子那樣的聖潔(太十八3),所以,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稗子、飛鳥、面酵和不好的水族都非天國里的人物,不過有名無實而已。他們並沒有進入天國。

(寫得瑣碎的叫筆記,寫得脈絡清晰的就是專著了)

什麼叫作: 「肉體」一詞在希臘原文為sarx,σαρχ 肉體肉體原文的意思是罪惡的管制之下「人性」。所謂肉體的私慾,就是依著罪惡的管制去思考問題,其結果是「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這就是放縱肉體私慾為所欲為,人靠自已總是不了這種罪惡管制的圈子的。肉體有不同種類的用法,在有些方面它光指人的身體,在有的方面它指全人,在有的方面它指人墮落後之體與受身體肉慾驅使之魂156。「肉體」一字如何解釋,端在其用法與上下文決定。保羅在定罪「肉體」的行為與「肉體」的表現時,當然不是指神原先創造之「身體」而言。但若不顧保羅用此詞之含意,而光指保羅之定罪「肉體」,即等於保羅定罪「身體」,定罪神所創造的軀體,定罪物質為邪惡,因而下結論雲保羅是諾斯底主義者。很明顯這種邏輯是錯誤的,是不能被接受的。無論是倪柝聲或賓路易師母,在他們論及對付「肉體」時,都是指墮落之後之身體,並受身體肉慾驅使之魂。「這肉體(指創六3)在聖經里,就是用以指人未重生的魂和體的生命和性情,不過更多的時候,是指著體的罪性說的」。這裡標題清楚的明白的說到這段是說到墮落後的靈、魂、體,不是原先創造的靈、魂、體。

認識真神: 只有一位神,他卻以三個位格存在,即聖父、聖子和聖靈。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但他們卻是一位上帝。雖然我們不能認透這點,我們卻知道這是真的;因為這是上帝神聖的話語里所記載的。

上帝是靈你可能在想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上帝。我們看不到上帝的原因是因為他是靈,而我們不能看到靈。聖經上說:「上帝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四24)你有一個我們看得見的身體,你也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靈。別人可以看得到你的身體,但沒有人能看到你的靈。上帝完全是靈。他雖不像我們有一個看得見的身體,但他卻是一個活著而且有位格的靈,在每一時刻都能看到我們及垂聽我們的禱告

上帝是聖潔的:這意即上帝完全是光輝及榮耀的。他沒有罪。在聖經里,黑暗代表罪。聖經提到上帝時說:「上帝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無罪)……」(約翰一書一5)上帝完全是榮耀的。這表示他是聖潔及完全的光亮。沒有人能面對上帝的榮光。當太陽照射時,我們無法正視它,因為那將損害我們的眼睛。上帝的榮光是比太陽的亮光還要亮,所以無人能看得上帝。聖經上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約翰福音一18)上帝曾在異象中向先知以賽亞說話。異象就像夢那樣。以賽亞看見上帝坐在他的寶座上,有許多天使環繞著寶座。天使們在讚美上帝說:「……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以賽亞書六3)當以賽亞見到異象時,他很害怕,因為他看到上帝是聖潔的。以賽亞看到自己在聖潔的上帝面前是多麼的罪惡。他府伏在上帝面前呼叫:「……禍哉,我滅亡了……」(以賽亞書六5)我們說過沒有人能看見上帝,因為我們抵受不住他的榮光。但上帝的聖潔不只是亮光而已。上帝是全然純潔的。上帝是完全的。上帝無絲毫的罪或不潔。因為上帝是聖潔的,他恨罪惡。沒有任何罪惡能靠近他。任何的罪惡都將被其聖潔消滅。當我們想到自己是何等的罪惡及上帝是何等的聖潔時,我們覺察到自己是永遠無法來到上帝面前。但上帝愛我們,他為我們安排了一條道路,使我們能被他接納。

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存在於整個宇宙中。他是何等的偉大。在聖經里,上帝提到自己時說:「……我豈不充滿天地么。」(耶利米書廿三24)不論我們在哪裡,或去到哪裡,上帝就都在哪裡。你和我住在身體里,我們只能身在一處。因為上帝是上帝,因為他是靈,他可以同時在任何一個地方。這並非意味著上帝是在每一事物中,或是每一樣東西都是上帝,而是說上帝存在於他所創造的宇宙中。我們能向一個害怕單獨在黑暗房裡的孩子說:「你不用害怕,上帝就在這裡。」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這意味著上帝知道一切。已發生的事,他知道;將發生的事,他也知道。上帝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事。他知道天空中有多少星星,且以名一一稱呼它們。他也知道我們的名。上帝對我們的認識比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深,甚至我們有多少根頭髮,他也知道!人時常行惡,因他們認為無人曉得。但上帝卻是時刻在觀看著我們。他知道我們所說及所做的一切。他甚至知道我們在想什麼。上帝知道所有的秘密!人不能向他隱藏任何事。聖經上說:「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敝開的。」(希伯來書四13)因為上帝知道一切,他從不會犯錯。上帝的知道是完美的。聖經上說:「至於上帝,他的知道是完全的……」(詩篇十八30)

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上帝的能力是無限的。他是「全能的上帝」。「全能」即「大有能力」。上帝有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他選擇要做的事,他必能做。聖經上說:「……我們的上帝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詩篇一一五3)萬有都在上帝的手中。他掌管世上所有的君王、首領及土地。世上最有權勢的人,上帝都算為虛無。聖經上說:「……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欄住他手,或問他說,你作什麼呢?(但以理書四35)

上帝是公義的:這意指上帝所行的,永是正確的事。他是宇宙的大審判官,而有一天,每一個人都要站在他面前受審。聖經上說:「……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詩篇九六13)因為上帝是公義的,他必須審判罪及邪惡。他不能忽視罪或假裝不知道。他永不能做不義的事。聖經上說:「耶和華在他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有慈愛。」(詩篇一四五17)

上帝是信實的:這意指上帝永遠遵守其諾言。他所說的,他一定做的到。你曾否有許過諾言?你是否有每次遵守你的諾言?我相信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沒有每次遵守諾言。有時我們會忘記,有時我們無法完成諾言。但上帝永不會忘記!上帝永遠遵守其諾言。聖經上說:「……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希伯來書十23)因為上帝是信實的,我們能夠信靠他。我們知道他會遵守其諾言。聖經上說:「……認識你名的人要依靠你……」(詩篇九10)

上帝是憐憫的:上帝不只是公義的,他也是滿有憐憫的。這意即他對所有的人都是仁慈的。上帝提到自己時說:「……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埃及記卅四6、7)

上帝是良善的:聖經上說:「上帝對所有的人都是好的。」上帝對世人滿有恩典和豐盛的慈愛,甚至對他的仇敵也如此。聖經上說他使太陽照惡人,也照好人,他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雖然上帝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好,他卻特別喜悅那些愛他和信靠他的人。聖經上說:「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為他們所積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的大呢。」(詩篇卅一19)

上帝是愛:聖經上說:「上帝是愛」。意即上帝愛我們並渴望給我們最好的。他雖是宇宙最高的掌權者,擁有一切權柄及威榮,但他卻愛我們並對我們友善。他要我們愛他及成為他的朋友。很多人以為他們有罪,上帝恨他們。上帝確實是恨惡罪及邪惡。但他沒有恨我們。因為上帝是公義的,他必須審判罪;因為他是愛,他安排了一條道路,使我們的罪能得赦。上帝是多麼的愛我們,他甚至差他的兒子主耶穌來到世上為我們的罪而死。聖經上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這經節讓我們曉得,我們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上帝的偉大是足以使他認識我們每一位,他也個別的愛我們每一位。你在上帝眼中是重要的。上帝愛你,他已差遣他兒子----主耶穌為你的罪死在十架上。

上帝是永不改變的:意即上帝從未、也永不會改變。他的本性永遠是一樣的。上帝永遠是聖潔的,他永遠是公義的,他永遠是公平的,他永遠是憐憫的,他永遠是信實的,他永遠是良善的,他永遠是慈愛的。上帝過去、現在、將來都是一樣的。他從未改變過!上帝提到自己時說:「……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瑪拉基書三6)當我們讀到上帝是何等的偉大及何等地愛我們時,我們便想到要崇拜他。但我們不能照我們自己的方式崇拜他,在他的話語里,上帝告訴我們當怎樣崇拜他—我們當以「心靈和誠實」崇拜他。

對神的認識: 「以羅欣」T神是「一切對人啟示的神聖作為的本體,是人類所有虔誠和敬畏的對象」。

以羅欣」的名字強調了神的威榮(創二十四3;賽三十七16,五十四5),

「以羅欣」 T神站在審判者的地位(詩五十6,五十八11,七十五7)、

「以羅欣」 T神的尊嚴和榮耀(賽四十28,六十五16)、

「以羅欣」 T神作為救世主(創十七8,二十六24,二十八13),

「以羅欣」 T和神與自己子民的親密關係(創四十八15;詩四1;耶二十三23

神主動和人溝通,神認定創造人是一件美事(創一31)。

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人,為要與人建立關係,讓人管治大地(創一26)。

神與人對話(創一2830);神為人造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創一3252930)。

神試驗人的忠誠(創二1617)。

神甚至主動尋找人(創三9)。

什麼是教會:

教會乃是那些與基督及其救恩祝福有分的人之總稱。,基督藉著聖靈的運行,把他自己和世人聯合起來,賦予世人真實、純正的信仰,從而組成教會,就「是祂的身體」(弗一23),祂的至聖所

如何認識教會

凡 不是讓基督居首位的,定規不是教會;凡不是神在肉身顯現的,也不是教會;凡與神屬性的美德,愛,光,聖,義相抵觸的,更不是教會。正常的教會生活,應該是 不見一人,只見耶穌。以任何人,事,物取代基督的,絕不是教會。若是只見一人,不見耶穌,那一定是出於撒但的工作,是敵基督,更要儆醒,免得入了迷惑。

教會,不是儀式的或宗教的機構。若是這樣,她就是何等地冰冷,何等地形式化,也顯得與主何等地遙遠。然而,主總是在愛里說到教會。祂說:「……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二十28)。又說到:「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弗五25)。或許我們必須如此地矯正對教會的想法,她乃是被召為「基督的同伴」的。她與主最深刻的關係乃是一個「心」的關係,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苦難中,並在榮耀中,與祂為伴。

人類的復興:必須恢復到人類沒有犯罪墮落以前的境地和尊嚴。儒釋道各家的存心養性,明心見性,修心煉性的工夫,都是想回到這種境地和尊嚴的企圖。殊不知一切受造之物,都服在虛空之下,受了敗壞的轄制(羅八20),所以他們「人天合一」(儒)、「立地成佛」(釋)、「歸真返仆」(道)的心愿,畢竟只是歸於虛幻。於此,人類應根本覺悟,一個尋常受造的人,絕難重行恢復其已失的榮耀的境界。那能救贖人類,復興人類的救主,必然是,而且應當是真神。

基上而觀,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乃是真人又是真神,這乃是上帝無量的智慧,偉大敬虔的奧秘,絕非人智所能窺測的。關於此義,當於以下各章,分別詳論。(未整理)

敬虔的奧秘,絕非人智所能窺測的。關於此義,當於以下各章,分別詳論。(未整理)

知識是事實的積累;智慧是我們對這些事實的運用。有人有豐富的知識,但卻沒有多少智慧;另有人沒有多少知識,但卻大有智慧。智慧是對於知識的應用。例如,一名醫生可能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害,而他卻吸煙。他擁有知識,卻沒有將該知識運用於自己實際生活的智慧。因此,他不聰明!

智慧是什麼意思呢?

儘管神的智慧與祂的全能(祂知道一切)不同,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兩者卻密切相關。

神的智慧是祂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無限知識的正確使用及應用。是祂的知識在運轉!神從不犯錯誤,從不作錯誤的改變,也從不為自己所作的任何事而後悔。神的決定永遠是英明的決定,總會帶來最好的結果,並會通過可能的最佳方式帶來這些結果。

神的智慧與神的全知與全權密切相關。當神作出一項決定,要在一個人的生命與環境中行些事的時候,祂有能力去作。在你我的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在祂智慧的引導下,被祂所掌管。

觀念:觀念就是普遍的態度或意見。大多數老師的觀念(無論聖經教師或一般教師),都認為教學的目的是解說課程資料。每個老師都以授課的內容及方式為重>.學校考試幾乎都以知識為重,知識是受教育的本質,一般老師的觀念是如此。但這觀念正確嗎?神要我們教的是知識,還是他對基督徒老師有更深一層的目標呢?我相信聖經要基督徒老師不光是教內容,還要教如何應用那些內容。內容涵蓋了事實、知識及資料,應用卻涵蓋智慧、更新及成熟。內容是知其然,應用卻是知其所以然。內容多半是課程上的討論,應用卻是課後的作法。內容是以「知識」為重,應用卻是以「處世為人」為重。

聖經中有段針對這問題的重要經文,相信一定是你們耳熟能詳的。也許你背過、聽過證道、甚至教過別人,但卻從來不曉得它正是神對應用的心意。

「經」字解:康熙字典作注曰:經者,道之常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經」為歷久不變的、為經典。綜合而言,「經」就是指記載永恆之真理的經典

聖經: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也是上帝對人類特別啟示的記錄。人可以從聖經中認識神的作為、耶穌的救恩及聖靈的工作。同時也能了解到有關宇宙的起始與終結、人類的來源與結局、生命的真諦與依歸,及人生的原則與意義。聖經是神智慧的傑作,也是神生命流露的表現;它是他的慈愛與公義、律法與誡命的記載。聖經的持久與普世性、純潔與完整性、統一與連貫性及真實與確定性,是永恆不變、雖舊而常新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偏偏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段經文就是叫我們教導聖經。因此,我們一上講台,就覺得解說教義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問題是這段經文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意思。要洞悉一段經文的主要意思,有個方法是圈出所有的形容詞、動詞、前置詞子句及敘述句。許多時候,這種簡單的小練習會釐清許多疑點。當我們用這個方法來看提摩太後書的這段經文,這句經文就可簡化為:聖經就是神的話,神賜下的聖經,也默示聖經。神透過人寫下他要賜給他子民的真理,神的話是衡量我們行事為人的標準。它是我們教導的主題!聖經都是神的默示,不同於人的好教訓;是因為其來源的分別。聖經不僅一部分是神的話,而都是,全部是神的話。這句話是說全本聖經是神在那裡主持總編在那裡操縱設計.甚至每一句話在聖經中的位置都是由神計劃和允許的。聖經是神所默示,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得著裝備。好好讀這幾個字。神賜下聖經的目的是什麼?它講到教訓嗎?它是描述中心思想的子句,顯然不是描述真正的目的。這段經文明確地說到,神是因兩大目的而賜下聖經:1.使基督徒得以完全。2.使基督徒得著裝備。「完全」及「裝備」是以「知識」為主抑或以「處世為人」為主呢?以經文來看,這兩者皆是信徒生活的目標。但神最看重的不是經文的知識,而是把經文應用在生活上。因此,大多數的老師若只是教知識,便偏離了神的目的了。除非他們教的與聖經的目的一致,否則就是違背聖經的目的了。

教訓: 「教訓」(didaskalian)指教導、指示,是一種要學習的觀念,以便使自己純正,以抵擋異端學說。當老師向屬神的人解說聖經,指出他該相信的真理時,就產生了教訓。這個字眼也出現在羅馬書十五章4節(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及提摩太前書四章13、16節,保羅在那裡鼓勵提摩太要謹慎自己的教訓。

教訓的目的是解明真理。其積極面是:「這是正確的真理知識。」使人歸正則是教訓的相反:「你所信的與聖經不符,聖經的教訓應該是……。」這兩者主要跟信徒的信仰有關。

「使人歸正」(epanorthosin)這是三個希臘字組合而成,意思是「矯正過來」。其目的是立下準則,扶起跌倒的人,指正犯錯的人。這是新約唯一用到這個字的地方,它的意思是糾正假教義或信念。

「督責」(elegmos)是指定罪或懲罰罪人。這是斥責犯罪的人,使他們歸回正路。這是新約唯一用到這字的地方。

「教導人學義」(paideian)指的是教養、訓練孩子。它強調指引信徒走神的路,包括懲罰及管教。按希臘文字典的解釋,「教導人學義」是描述健全的兒童教育及訓練,與心智的啟發、道德的培養有關,包括命令、勸戒、督責及懲罰;用在成人身上也會啟迪靈性,尤其增加德性。這個字的主要用法在以弗所書六章4節及希伯來書十二章5、8節。教導人學義及督責主要跟行為有關,教導人學義是正面的,督責則是負面的。教導人學義是訓練基督徒每日如何為主而活,督責則是阻止基督徒作出不當行為,力圖使行為重新與主的命令一致。這是使屬神的人生命產生改變的四大方式,當我了解這道理,而開始使用時,就知道如何把聖經應用出來。

由於聖經是要使人生命改變,且這四個方式是普遍性的,所以聖經每卷書都切合這四種應用的方式。舉個例子,哥林多前書是督責,羅馬書一至十一章是教義,腓立比書是教導人學義。加拉太書是使人歸正,總之聖經每卷書都在這四種方式之內,因為用這四種方式教學,才能使人生命產生改變。聖經的目的何在?不錯,神的話是該記下來,是該研究,但那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改變基督徒的生命,使他更像主,更多為主作工。

·「教訓」(didaskalian)指教導、指示,是一種要學習的觀念,以便使自己純正,以抵擋異端學說。當老師向屬神的人解說聖經,指出他該相信的真理時,就產生了教訓。這個字眼也出現在羅馬書十五章4節(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及提摩太前書四章13、16節,保羅在那裡鼓勵提摩太要謹慎自己的教訓。

教導:教導就是使自己在學生學習的事上熱切地忙碌著。也就是「驅策」,「導致別人去做」,和「渴切地追求一種行動」。聖經說教導就是「引起學習」

聖經是如何教導的?

聖經清楚而肯定地教導神是智慧的。「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羅十一33)。祂是「獨一智慧的神(漢語聖經無「智慧」二字)」(提前一17)。「願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直到永遠。阿門!」(羅十六27)。

? ? 神的智慧可在創造中看到:

「耶和華啊,禰所造的何其多,都是禰用智慧造成的。」(詩一零四24)

? ? 神的智慧可在祂偉大的救贖計劃中看到:

「神就樂意……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基督是「但在那蒙召的……為神的智慧」(林前一24、30)。

? ? 神的智慧可在個人的生命中看到:

ü ü 祂知道什麼對我們最有益處,並最大地榮耀祂。

ü ü 祂知道在我們的生命與事奉中,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所應採取的步驟。

ü ü 祂正為實施這一點而積極作工。因而,祂差遣,或者許可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看似令人不快的境遇,但卻會將我們帶入一個既榮耀祂,也對我們最有益處的地步。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約瑟的一生是在人的生命與事奉中所看到的神的智慧的一個好例子。他接連遭遇患難——然而神作工並使用這一切患難使約瑟成為祂要他成為的人,並帶他到一個祂要帶他去的地步。顯然,約瑟學到了這奇妙的功課——神是智慧的(創四五5、7-8,五十20)。

三位一體(Trinity)一詞 並不是用來描述三位神之間的關係,而是描述一位有三個位格之神,其位格之間彼此的關係。三位一體並非三神論(Tritheism)——即由三位所組成的 神。三位一體這個名詞是用來定義出,神在祂的合一性和多樣性上,所彰顯出來的神性是何等的豐滿。 傳統三位一體的公式指出,神的本質是一,而位格是三。雖然這個公式充滿奧秘,看來似是而非,但並不矛盾。神從本質或本體上來說,是合一的,從位格上來說,卻是有別的。 雖然聖經並沒有三位一體這個名詞,卻很明顯地包含了三位一體的概念。從一方面來說,聖經極力肯定神的合一性(申6:4),但另一方面,聖經也清楚表明神有 三個位格——父、子、聖靈——且三者均有完全的神性。教會並不接受形態論(modalism)和三神論的異端:形態論否認神有不同的位格,認為父、子、聖靈只不過是以三個不同方式顯示自己而已;而三神論則錯誤地認為神是由三個實存組成的。

位格(person)一詞並非指在本質上有所不同,而是指神在存活形態(subsistence)上的不同。神裡面的某種存活形態真正有別於另一種存活形態,但就其本體上的分別來說,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每個位格都在純粹的神之本體下實有或存在。存活形態之區分只是在本體的範疇之內,而非另一相異的本體或 本質。神所有的位格都擁有神性所有的屬性。 此外,三位一體中,每一成員的工作也有區別。從某個角度看,救恩是三位一體中三個位格的共同作為,但就行動的方式來說,父、子、聖靈所承擔的運作,有其不同。父神開始創造和救贖之工;子神贖回創造之工;聖靈神則將救贖施行在信徒身上,使人重生、成聖。 三位一體並不是說,神有不同的部分,甚至也不是指各有不同的角色。常常有人比喻說,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父親、兒子和丈夫的身分,但這還是不能掌握神本性的奧秘。 三位一體的教義並不能完全解釋神本性的奧秘,但這教義為我們定下了不能逾越的規範:它劃定了我們有限思維的界限,它要求我們忠於聖經的啟示,也就是說相信從一方面來說,神是一位,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神是三位。 總結 1. 三位一體教義確定了神三而一的特性。 2. 三位一體教義本身並沒有矛盾:神在本質上是一,在位格上是三。 3. 聖經一方面確定神的獨一性,另一方面又確定父、子、聖靈三者的神性。 4. 三位一體的分別,顯示在父、子、聖靈各有不同的工作上。 5. 三位一體教義為人類對神本性的臆測定下了界限

聖經: 聖經就是神的話,神賜下的聖經,也默示聖經。神透過人寫下他要賜給他子民的真理,神的話是衡量我們行事為人的標準。它是我們教導的主題!聖經是基督徒老師培育學生完全、裝備齊全的主要資源。誠如羅馬書十二章1-2節說,改變是透過心意更新,才能與聖經一致。聖經是一切生命改變的基礎

我如何教聖經,好讓屬神的人可以改變,得到裝備,得以完全呢?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列出了四個主要的應用方法,能使我們用來達到神要信徒個性、言行有所改變的目標。教訓及使人歸正,主要與信念有關,督責及教導人學義則和行為有關。·「教訓」(didaskalian)指教導、指示,是一種要學習的觀念,以便使自己純正,以抵擋異端學說。當老師向屬神的人解說聖經,指出他該相信的真理時,就產生了教訓。這個字眼也出現在羅馬書十五章4節(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及提摩太前書四章13、16節,保羅在那裡鼓勵提摩太要謹慎自己的教訓。·「使人歸正」(epanorthosin)這是三個希臘字組合而成,意思是「矯正過來」。其目的是立下準則,扶起跌倒的人,指正犯錯的人。這是新約唯一用到這個字的地方,它的意思是糾正假教義或信念。教訓的目的是解明真理。其積極面是:「這是正確的真理知識。」使人歸正則是教訓的相反:「你所信的與聖經不符,聖經的教訓應該是……。」這兩者主要跟信徒的信仰有關。關於行為:·「教導人學義」(paideian)指的是教養、訓練孩子。它強調指引信徒走神的路,包括懲罰及管教。按希臘文字典的解釋,「教導人學義」是描述健全的兒童教育及訓練,與心智的啟發、道德的培養有關,包括命令、勸戒、督責及懲罰;用在成人身上也會啟迪靈性,尤其增加德性。這個字的主要用法在以弗所書六章4節及希伯來書十二章5、8節。·「督責」(elegmos)是指定罪或懲罰罪人。這是斥責犯罪的人,使他們歸回正路。這是新約唯一用到這字的地方。教導人學義及督責主要跟行為有關,教導人學義是正面的,督責則是負面的。教導人學義是訓練基督徒每日如何為主而活,督責則是阻止基督徒作出不當行為,力圖使行為重新與主的命令一致。這是使屬神的人生命產生改變的四大方式,當我了解這道理,而開始使用時,就知道如何把聖經應用出來。由於聖經是要使人生命改變,且這四個方式是普遍性的,所以聖經每卷書都切合這四種應用的方式。舉個例子,哥林多前書是督責,羅馬書一至十一章是教義,腓立比書是教導人學義。加拉太書是使人歸正,總之聖經每卷書都在這四種方式之內,因為用這四種方式教學,才能使人生命產生改變。聖經的目的何在?不錯,神的話是該記下來,是該研究,但那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改變基督徒的生命,使他更像主,更多為主作工。

神是聖潔的

神之聖潔

(教師用資料)

神的聖潔是祂最被高舉與最被強調的屬性,表示祂的道德本性和品格的尊榮。在舊約時代神給人的異象中,最突出顯現的便是這屬神的聖潔。藉著祂的聖潔,神渴望被透徹地認識,因為這正是祂藉以極大地得著榮耀的屬性。正如祂的能力使祂成為大能的,祂的聖潔使祂成為榮耀的(出十五11)。

聖潔是貫穿整部聖經中最多教導與強調的神的屬性。許許多多經節和段落都教導了這一點(詩九九9;約十七11;徒三14;弗四30)。

聖潔是什麼意思呢?

? ? 它的意思從消極方面說是神與一切惡及一切使人污穢或不潔的事物全然隔絕並分離(利十一43-45,十九2;申廿三14;伯卅四10)。

? ? 它的意思從積極方面說則是祂本性、品格與行為絕對的完美、純潔與完全的正直(約壹一5;賽六3)。

聖經是如何教導的?

? ? 神在祂的本性和品格上是聖潔的。聖潔就是祂的本相(出十五11;伯六10;賽五七15)。聖潔是祂內在的品格——並非祂的道德列表中的一條,而是它們全部的總結。

祂過去、現在並且永遠都免除一切的罪惡與不潔,因此,祂道德上是完美的(撒上二2;詩九九9,一百十一9;啟十五4)。

? ? 神在行為上是聖潔的。祂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義、正確和純潔的。由此聖潔,引出祂的公義與正義,在此基礎上,祂一方面祝福和賞賜那些義者;同時,定那些不義之人的罪,並刑罰他們(申卅二3-4;詩四六6,一一五3,一一九142)。

? ? 對神之聖潔的理解可以幫助罪人看到自己是多麼的罪惡(賽六5)。

? ? 神的聖潔使救恩成為必要。在祂面前沒有,也不可能有罪惡。因而,罪人從祂面前被逐出,除非他們的罪能被赦免或除去(彼前二22-24)。

? ? 神的聖潔使十字架能被理解。正是由於神是如此的聖潔及公義,才需要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代受如此的刑罰(賽五三4-6)。

? ? 神的聖潔是一切聖潔的源泉,祂是其它一切聖潔的因由。

? ? 神的聖潔是我們生活和行動的標準(彼前一16)。神在祂救恩計劃中的首要目的便是,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照祂的聖潔的創造——因而給祂的名帶來榮耀。

 神是慈愛的聖經中一個最偉大的真理就是,我們的神是一位慈愛、良善、恩惠與憐憫的神——這是個男孩女孩都需要聽到的真理。許多人不明白神是怎樣的;而更多的人由於錯誤的教導而有著不正確的理解。

慈愛是什麼意思呢?

「神的愛是這樣一種屬性:祂渴望給祂的被造物最好的;祂將自己永遠地給了他們,無論這要有多大的犧牲。」

「神的愛是祂渴望並喜悅那些被愛之人的幸福。」

基督教是世上惟一一種宣稱那至高者為愛的宗教。外邦的神及其他神往往為憤怒的、仇恨的神,它們總是需要被平息。而我們的神卻不是這樣。祂是位慈愛的神。

聖經是如何教導的?

? ? 神的本性就是愛。這不僅是祂愛,而是祂本身就是愛。

「神就是愛」(約壹四8、16)。

神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祂愛的外在顯現。

? ? 神的愛在祂的良善、祂為各樣生物的需要、掛慮、習性與本能所提供的看顧,以及為人的益處向人賜與的許多恩賜——包括生命、健康、舒適、友誼及金錢中可以看到(雅一17)。

? ? 神的愛在祂對人類愛的供給上可以看到。人類的愛,在其最高、最純潔的形式上,是神對人類愛的一種微弱的反射,它往往帶來自我否定與自我犧牲(約壹四7)。

? ? 神的愛在祂與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的關係中可以看到(太三17,十七5)。這是一種永恆的愛(約十七24)。

? ? 神的愛在祂差遣自己的兒子死在十字架上,作我們的救主這件事上可以看到。這是祂愛的最大彰顯(約三16;羅五6-8)。

? ? 神的愛在對所有那些信靠耶穌基督為主為救主的人賜與救恩及永生上可以看到(賽五五7;弗二4-5)。

? ? 神的愛在祂對那些已信靠基督的人——祂自己的子民的看顧上可以看到(約十六27;約壹三1)。

? ? 神的愛在祂對祂自己子民的管教中可以看到(來十二6-11)。

? ? 神的愛的一些特殊方面包括如下:

ü ü 祂的恩典——祂賜給我們所不配的(羅三24;林後八9;弗二8-10;多二11-12)。

ü ü 祂的憐憫——祂收回我們所當得的(詩一百零三8;哀三22;路十八13;提前一13)。

?  神是大能的(權能)

?  神是智慧的

神的信實的信實(忠實、忠誠)往往是我們現代生活與現代社會所喪失的一個的特徵:

- - 太多人對自己的配偶不忠。

- - 太多人對自己的諾言、自己的話語不忠。

- - 有太多的謊言和欺騙,甚至在社會生活中。

不幸的是,甚至在某些基督徒中,也有可能發現缺少生活、言語以及關係上的忠誠。那麼,去思想與教導神是信實的這奇妙的真理該是何等的喜樂啊!

信實/忠心是什麼意思呢?

「信實/忠心」這個詞描述某人確實可信、誠實、可靠——這對於 神永是真實的。

神在祂的話語上,關於祂的應許是可靠而信實的。祂總行祂所應許的,我們隨時都能夠倚靠祂及祂的應許。祂永會行祂所說的,總會實現祂所應許的。

聖經是如何教導的?

? ? 聖經首先,並且清楚地教導神是信實的。有許多經節與段落強調這偉大的真理:

「耶和華啊,禰的慈愛上及諸天,禰的信實達到穹蒼。」(詩卅六5)。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禰的信實(漢語為「誠實」),何其廣大!」(哀三23)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

? ? 聖經上解釋說,神的信實表現在三個方面:

ü ü 祂對自己的計劃信實。當祂呼召我們作某事時,祂答應供給我們無論什麼需要:

「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好與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一9)

「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帖前五24)

ü ü 祂對我們,祂立約的子民是信實的,永不會叫我們失望:

「所以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神,祂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申七9)。

「但主是信實的,要堅固你們,保護你們脫離那惡者。」(帖後三3)

ü ü 祂對自己的應許是信實的。祂永遠保守祂在自己的話語里的應許——祂向自己的所有子民所賜的普遍應許(參來十三5),及向個別基督徒所賜的特殊應許:

「我們縱然失信(英文KJV為『不信』),祂仍是可信(信實)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實在』原文作『阿門』),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一20)

?

因信稱義:

「因信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樣翻是有依據的,因為保羅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羅5:1)「稱義」就是與上帝相和,「相和」說的是一種關係,和好的關係,也是一種合宜的關係。保羅還說:我們靠著主的血稱義,是要免去上帝的憤怒,使我們可以與上帝從仇敵的關係變為和好的關係(羅5:9)。

重要名詞屬靈意義

  ( a )生命——指一切被造之物的生命,他是生命的源頭,「生命」也指著神那豐盛、無限、奧秘的生命。

  (b)0暗——指黑暗權勢(帖前 5 : 4 弗 6 : 12 )人裡面墮落性情(弗 5 : 8 )罪惡行為(弗 5 : 11 約壹 2 : 9 )

  (c)光——指「道成肉身」耶穌是人的光,「人的光」——使人認識神(真理)的光——神的公義、聖潔及愛。

  (d)生命,光與恩典、真理的關係

   賜          賜  賜

恩典——→生命(永生) 生命———光——→真理(活出聖潔與愛)

  先賜恩典,人才能遵行真理,先賜生命人才能有光。

  宗教界最大的黑暗是人的自義,不認識自己是罪人,內心的己,是撒但堅固的營壘。

  因個人與神直接關係發生的信心,才是真「信心」,真信心必會為生順服(羅 1 : 5 )

  (4)信

  (a)指接受他作王及生命( 1 : 11 ),信是出於神的恩賜(弗 2 : 3 ),不僅僅是理智的相信。唯有屬靈的看見或為示(來 11 : 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與他面對面的人( 1 : 14 「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么?

」)才能接受他的生命。

  (b)摩西在荊棘火焰中遇見神,才被改變,認識真神。亞倫雖看見神的大能作為,卻以神為金牛犢。人遇見神才能的神的生命,才能被改變(林後 3 : 18 ),保羅為信徒禱告使他真知道神(弗 1 : 17 )。

什麼是神學?

神學」是信仰的理解和闡釋。基督教神學思想存在於所有基督徒的思想中。任何一家「神學」都不能離開其本質和使命。神學的使命就是服侍教會,任何神學若離開服侍教會的使命,就算其理論有多精確,都將成為撒但謀害教會的工具經。常聽教會長者說:「要保持心裡火熱、頭腦冷靜」。對於神學研究者來說,「心裡火熱」是我們的動力,但「頭腦冷靜」卻是我們的指南。在神學研究中,人們都為自己所研究的神學觀點而雀躍、為自己所持的神學觀點而不肯讓步都是自然和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取百家之長的神學氛圍內,尊重是不可或缺的素質。在聖經真道的準則下,容許不同神學觀點的共存,保持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對於神學進入基層,深入基督徒,建立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大有幫助的。

神學是認識上帝的學問。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藉著聖經上帝向世人啟示他的真理。但要正確地讀經,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和上帝的道。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如何從約100萬字的聖經中明白其中的精意,不斷章取義,不偏執一詞,就要有正確的系統的神學理論的引導。而正確的神學的來源和根據是聖經。聖經和正確的神學不是對立或矛盾的。

  聖經的原文是無誤的,有絕對的權威,因為他是上帝所默示的。而神學是人認識上帝的學問,由於神學家(包括歷代教父、先知、教師)的屬靈生命豐盛程度不同、對聖經的理解和領受不同,以及人的有限性和人的罪性,神學有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或完全錯誤的。

神學是神學家思考後的結果,但思考的目的必須是為了認識上帝,思考的內容必須是關於上帝的事,而不是其他。沒有正確目的和內容的思考就與神學無關。

神學分類:根據殷保羅著的《慕迪神學手冊》上的分類,神學分為5大類,或稱5個部分。就是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歷史神學,教義神學,當代神學。

   聖經神學是對聖經的各卷按時代或作者分類進行研究的。可以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類。舊約里又可細分為伊甸園時代、挪亞時代、列祖時代、摩西時代、列王時 代、先知時代。新約里又可細分為四福音神學、使徒行傳神學、約翰神學、雅各神學、保羅神學、希伯來書的神學、彼得和猶大的神學。

  系統神學是按神學主題來分類的,可以分為上帝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罪論,救恩論,成聖論,教會論,聖經論,超自然物(天使、鬼魔、撒但)論,末世論。

  歷史神學按時代分為初期教會神學,中世紀神學,宗教改革的神學,現代神學。

  教義神學分為加爾文神學,亞米紐斯(Arminius)神學,聖約神學,時代論神學,天主教神學。

  當代神學分為新正統神學,自由主義神學,激進神學,史觀神學,社會主義神學,當代天主教神學,保守神學。還有婦女神學,解放神學等等。

  我們認為:從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有明顯的重複和交叉。每一種神學的內容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和精意,都是有待我們一起共同學習和認識的。

神學與信仰的關係

『神學』這一個名詞是從希臘文theos (神) 和logos (話語或論述) 這兩個字來的。意思也就是『有關於神的論述』。談到『神學』與『信仰』的關係,我們可以說,其實每一個基督徒,當他信主耶穌那一天,他和神學就有了關係,怎麼說呢?因為一個信主耶穌的人,當他相信的那一天,他必須要知道『我是一個罪人』,同時『他我需要一位救主』,這位救主就是神自己,『神學』其實就是我們的信仰的論述。很可惜的,今天很多基督徒對他們的信仰本身,沒有一個清楚的掌握及負責任的認識。在華人的教會裡面,我們對神學的認識、一向是非常的貧乏。許多弟兄姐妹常常是活在一種無知的狀態裡面,而無知就成為迷信的溫床。

神學與哲學不同:

哲學基於人自己的理性與經驗,神學基於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再輔以理性與經驗

有兩個「C」。一個是基督(Christ),另一個是中國(China)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基督教系統神學是對基督信仰所作的有系統的主題式的反省、理解與陳述

一是以基督信仰為研究的對象不同於回教或猶太教等有神論的神學,而是持三一神觀的神學。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故其獨特的三一神觀也是基於基督的啟示。

二是以信仰為研究內涵研究對象及於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了解上帝,也因基督而了解人。不只是了解基督徒個人的信仰,也是了解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 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

三 是對信仰的反省。所以神學不是第一線對上帝的經驗,也不是第一手與上帝的對話。它是在這種經驗與對話之後跳脫出來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啟示為判準來對教會的行動及語言作批判。

四 是對信仰的理解。

所以其用語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語言用在敬拜。 其用語也不是說服意志的,說服意志的語言用在宣講。理解是要發問,神學始於問題。問:是何?為何?如何?

五 是對信仰的陳述。

神學必是用文字語言表達的。道雖不可盡道,人還是勉為道之。

六 是系統的工夫。

(一)系統神學的反省、理解及陳述的工夫是系統性的工夫。

(二)反省是以系統神學的全部來對信仰作反省。

(三)理解是對聖經的啟示及信仰的經驗作全盤的分析與綜合。

(四)陳述是將對信仰的反省與理解作有組織的語文表達。

參 系統神學的一些特性

一 神學自成一種科學。

二 神學與哲學不同:

哲學基於人自己的理性與經驗,神學基於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再輔以理性與經驗。

三 神學與實踐不可分。

四 神學是可變的,但它所要闡明的基督卻是不變的

神學辭彙解釋

福音: 福音的重點在於帶領未得救的靈魂歸向基督,

「復興」的原文是一個複合字anazao,按字面的解釋是「再活一次」,被用來描寫拉撒路復活、耶穌基督復活以及將來我們肉體的復活。復興的重點則是將背逆、得救的靈魂帶回基督面前。前者稱做得救或重生,後者則稱為獻身或復興。前者是未信者因基督的恩典得著永生,後者是信徒的生命與神建立持久性的相交。復興的定義不應被狹隘地限定在那些犯下大罪而遠離神的人,被挽回歸向主的體驗。廣義而言,任何一位基督徒若承認自己的罪,不論所犯的罪是何等輕微,只要是他完全回到主的面前,便是復興。

復興的意義:復興的定律精髓就是這四個字:[心靈復活] 靈命的復興就是將一具曾有屬靈生活卻不慎重犯罪、背逆神的人帶回來,重新賦予基督徒完全的生命。在律法上,復興意指使一個犯罪、背逆神的人重新擁有基督徒完全之生命的過程。

復興就必須包含罪人從違背神的旨意,和傷了神的心的行為悔改認罪。這個步驟分為兩部分——第一,向罪人顯明他違背了神的誡命,同時也傷了神的心。罪惡感是違背律法時的體驗,悲痛卻是破壞關係時的感受。

這個關於神學定義的問題,有不同的表述:劉重明

  如《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援用唯心主義哲學來論證神的存在、本質和宗教教義的一種學說。」

  《辭海》的解釋是:「泛指各宗教的宗教學說或一種教義的系統化。『神學』在英語的詞是Theology,辭源是從希臘文音譯而來。在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已用這個詞,後來為基督教所沿用,故常指基督教神學。」

  有弟兄認為神學是關於 神的學問;英文朗文詞典也是如此定義。學問是條理化、理論化和系統化的。

  也有人認為神學是教會在思考。

  我們認為神學是認識上帝的學問。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藉著聖經上帝向世人啟示他的真理。但要正確地讀經,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和上帝的道。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如何從約100萬字的聖經中明白其中的精意,不斷章取義,不偏執一詞,就要有正確的系統的神學理論的引導。而正確的神學的來源和根據是聖經。聖經和正確的神學不是對立或矛盾的。

  聖經的原文是無誤的,有絕對的權威,因為他是上帝所默示的。而神學是人認識上帝的學問,由於神學家(包括歷代教父、先知、教師)的屬靈生命豐盛程度不同、對聖經的理解和領受不同,以及人的有限性和人的罪性,神學有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或完全錯誤的。

  神學是神學家思考後的結果,但思考的目的必須是為了認識上帝,思考的內容必須是關於上帝的事,而不是其他。沒有正確目的和內容的思考就與神學無關。

  從幾十年前到現在就有人有一種看法,認為神學是無用的,有害的,甚至是被撒但利用的。他們可能是由於看到有許多錯誤的神學對信徒的信仰和生活,造成不好的影響,使人跌到。我們認為不可因噎廢食,不能倒洗澡水把洗澡的寶寶也倒掉。要堅持符合聖經的正確的神學,來駁斥錯誤的神學。

  正確的神學是把經文的精意整理出來,成為總綱。主耶穌是我們的典範。他總結一切律法和先知的總綱是:「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主我們的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綱舉目張,有了這兩條金律,我們就可以在許多的事上分辯是非。

  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從聖經里整理而來,成為基本的教義。根據這些正確的神學教義,我們就可以分辯哪些是迷惑人的異端,哪些是似是而非的道理。

  反對正確的神學,實際上是反對知識。把知識和屬靈的經歷對立起來,藐視先知的講論和歷代聖徒從上帝而來的領受。高抬自己,認為只有自己對聖經的認識和解釋是對的。整本聖經的精意,是要信徒在有了信心和德行後還要加上知識,再加上節制、忍耐、虔敬和愛心(彼前1:5-8)。

  靈里的經歷如果沒有正確的神學理論-聖靈論的知識,片面追求異象和方言或感覺,就可能被邪靈控制。如果沒有正確的末世論的知識,就可能聽信胡亂瞎說主再來的具體日期,干出集體自焚的傻事。如果沒有正確的上帝論的知識,就不知道敬畏上帝,而是只知道向上帝求除災治病、求升官發財、求報復別人、求子孫滿堂。

  符合聖經的正確神學太重要了,他幫助我們明白聖經的精意。籠統地反對一切神學是沒有理由的。

神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介紹一些著名的神學的書。

神學 —、序言 「每一個信徒都應該是個神學家」——這是美國匹次堡神學院歷史神學家葛士那博士(Dr.John H.Gerstner)的名言。固然信徒對神學的認識會有深淺的分別,但這並不表示說信徒不能成為神學家,因為「神學家」的基本定義乃是「一個學習認識神的人」。恩約神學院教授派博士(Dr.Fraction PiePer)說:〔信徒應該看重神學,因為追求研究神學的人就是愛神的表現」 二、什麼是神學 「神學」二字本是異教徒首先採用的,後來才被信徒將該詞轉借過來,用在對神之研究方面。 「神學」二字乃「Theos」及「Logos」二希臘文字併合成的。前者意「神」,後者意「話語」。所以「神學」就是有關神的話語,即有關神的研究,或有關神的學問。簡言之,「神學」就是「學神」。 神學就是論述上帝和道,有系統的認識上帝的道就是神學而神學是人認識上帝的學問『神學』其實也就是對我們的信仰的論述。。(誰能抗拒認識上帝呢?上帝說:「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他。(何6:3)」神學是每一個信徒應當負起的信仰責任,因為這個知識系統是要我們更認識上帝,更明白與上帝的關係)三、為什麼要有神學 在過去,許多信徒對神學的研究有幾個基本的誤解,所以他們對神學缺乏興趣,甚至反對。他們反感的原因可能有四: 1.神學本身似乎高不可測,是專門的研究,屬於一些專家的範圍,與平信徒無關。 2.神學所討論的是一些無關痛癢、鑽牛角尖的問題,如「針尖上可站多少天使」,與實際生活脫節。 3.神學是人對神「頭腦的知識」,「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林後八1),還是避開的好。 4.神學常引起爭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不曉得誰是誰非,倒不如不捲入漩渦為妙。 雖然神學的研究著實起上述的弊病,但神學本身是中性的,流弊的產生往往只是人的問題,而非應否研究之的問題。 可是每一個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有神論者或無神論者(無神論也是一種神學思想),都有他個人的神學思想,只是可能沒有將他的思想作一有系統的定論。對信徒來說,不讀神學會更危險,因為當他不清楚自己所信的是什麼時,他的立場便很容易給外來的思想攻破。與其說對別的神學派別或異端缺乏認識,往往是對自己的神學缺乏認識,這樣便很容易將錯誤的神學思想混入自己的信仰之內,可見稍有神學背景的訓練對信徒的自信裨助莫大。 四、神學的重要 神學的需要與其重要有時甚難區別,兩者間亦有重疊的地方。神學的重要可從五方面解釋: 1.為真理作演繹或歸納的定論(For Induction-Deduction)——神學家平諾博士認為:「福音派的真理皆是用歸納法推演得來的」,這是正確的見解,他可是偏重一面定論真理之法。真理的推演是靠歸納與演繹兩法「歸納法」是從一大堆的真理中找出其中的細節,將之分門別類成為(歸納)定論,如「神是愛論」、「神是公義論」。「演繹法」則是從定論中演變原則來,再回到那「一大堆真理」中找著其支持或根據,如從「神是愛論」演繹出神看顧人,紀念人的屬靈真理,再回到整個真理中找出根據,堅立定論。歸納真理與演繹真理兩法只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尋找真理,而定論真理。神學的研究便是定論真理。 2.為真理作系統性的定論。(For Systematication of Truth)——聖經中的真理包羅萬有,將之歸類並組織起來,這是系統化之的過程,如「神是愛」、「神是公義」、「神施行審判」、「神的創造」等可統歸為神的屬性、神的工作等。又將一切有關神的真理組織起來,成為一套的「神論」或其他。神學的研究便是系統化真理。 3.為真理作定準化或正典化的定論(For Standardiza-tion或 Canonization of Truth)——真理經過系統化,便成為多種的定論,這些定論又需要加以定準,以便給信徒使用,成為信徒生活與信仰的準則。初期教會在很早的時候便將某些真理「楷模化」、「定準化」或「正典化」了。(參羅六17的「道理的模範」;多一3的「傳揚」;一4的「共信之道」;一9的「真實的道理」、「純正的教訓」,猶3的「聖徒的真道」等不贅)。據瑞士神學家布仁爾(Emil Brunner)稱,此「楷模化」真理的始因,是為了對付異端滲入教會的緣故。神學的研究便是辯護真理、定準真理。 4.為真理作教義化的定編(For Catahetization of Truth)——初期教會為了將真理教導慕道或初信之人,便將真理編成課本或冊子,叫信徒容易領會及接受此需要便成為神學研究的前提。神學的研究便是教條化真理。 5.為真理作倫理化的定論(For Ethicization of Truth)——信仰與信徒的生活不能脫節。真理不是一些象牙塔式的空談,而是信徒處世與待人的倫理準則。神學的研究便是倫理化真理,將真理中的倫理原則定準,作為信徒生活的導引。 五、神學的範疇 神學研究的範疇相當廣泛,俗分十大界域,筆者再附二條,是近代新加的範圍: 1.聖經論(Bibliology)——有關聖經的來源論,啟示論、默示論、成正典的過程及準則,抄本的流傳,版本的批判等。 2.神論(Theology)——神的存在、屬性、工作、及三位一體論等均在此列。 3.基督論(Christology)——基督神人二性、他的歷史可靠性,他的職份及使命等。 4.聖靈論(Pneumatology)——探討聖靈是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三位格神,及其在舊約時、新約時、教會期、與在將來災難期而至禱年國時的工作。 5.人性論(Anthropology)——有關人的來源、性情、救贖、歸宿等。 6.罪論(Harmatiology)——研討罪的始源、性質及結果。 7.救恩論(Soteriology)——救恩在神計劃中的地位,基督之死如何完成救贖,聖靈怎樣為罪、為義、為審判叫人受責備。 8.教會論(Ecclesiology)——教會在神救恩計劃中的地位及其性質、組織、聖禮等。 9.天使論(Angelology)——天使的創造、目的、墮落、成為鬼魔、邪靈等皆在此類別之內。 1O.末世論(Eschatology)——簡介各類末世論的系統,如千禧年前派,後派,或無千禧年派:又教會的被提論、復活論、災難期論及新天新地,永遠國度論等。 11.目的論(Teleology)——神創造世界的目的,救贖的目的,選立以色列的目的,呼召教會的目的,第一與第二次來臨之目的等;換言之,舉凡與神工作的目的有關的均在這裡討論之。 12.教牧論(Pastorology)——有關教牧的範圍,涉及基督徒的生活,教牧人員的資格、條件及使命,與教會對內的行政,對外的宣教等

六、神學的類別 基督教系統神學的定義

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乃是系統性地闡明神在聖經里所啟示的真理。按這定義,系統神學的資料應該是采自新舊約聖經。聖經的書卷,自有其歷史背景和目的,包括歷史的記述、信徒靈命經驗的表露、神對舊約以色列民的訓戒和預言、使徒給新約各教會的書信,以及其他作者關於基督教信仰並基督徒生活之教訓。系統神學的目的,乃是要把這些真理熔於一爐(有系統地),組成一個合理的體制(理性的理解),前後連貫地依次解釋神在聖經中的全部啟示。

基督教系統神學是對基督信仰所作的有系統的反省、理解與陳述。

定義的說明

是以基督信仰為研究的對象

不同於回教或猶太教等有神論的神學,而是持三一神觀的神學。

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故其獨特的三一神觀也是基於基督的啟示。

是以信仰為研究內涵

研究對象及於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了解上帝,也因基督而了解人。不只是了解基督徒個人的信仰,也是了解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

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

是對信仰的反省。

所以神學不是第一線對上帝的經驗,也不是第一手與上帝的對話。

它是在這種經驗與對話之後跳脫出來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啟示為判准來對教會的行動及語言作批判。

是對信仰的理解。

所以其用語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語言用在敬拜。

其用語也不是說服意志的,說服意志的語言用在宣講。

理解是要發問,神學始於問題。問:是何?為何?如何?

是對信仰的陳述。

神學必是用文字語言表達的。道雖不可盡道,人還是勉為道之。

是系統的工夫。

系統神學的反省、理解及陳述的工夫是系統性的工夫。

反省是以系統神學的全部來對信仰作反省。

理解是對聖經的啟示]及信仰的經驗作全盤的分析與綜合。

陳述是將對信仰的反省與理解作有組織的語文表達。

上文所列神學研究的範疇共有十二大款,它們統歸不同的部門,共分六類:

1.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將神學有系統地的分析,有條理的闡明。 ①教義性(Doctrinal)——尤指基督教內主要信仰的闡釋,如聖經論、神論、基督論、救恩論等。 ②主題性(Thematic/Topical)——在某一教義的定論中再選當中的要題,加以更深入的研討,如「稱義論」、「成聖論」、「恩約論」、「原罪論」等。 系統神學的定義 (Definition)

前面提到,神學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有關於神的論述』而系統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就是用采科學的方法,有系統性地闡明在聖經里有關論述 神所啟示的真理。目的乃是要把這些真理有系統地組成一個合理的體制,前後連貫地依次解釋神在聖經中的全部啟示

研究系統神學的前題 (Premise)

要作任何一個學問都有一些基本的前提,研究系統神學,也不例外。系統神學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是:

神存在(來11:6)。如果天地間沒有神,那神學的研究將是虛無的,而我們也白費心機去探查一個不存在的對象,好像捕風捉影。

神自願向世人啟示他自己(羅1:19-20;約1:17-18)。人與人之間的認識,需要藉言語、行動和態度的表露為媒介。同樣的道理,神也以不同的方式來彰顯他自己,讓世人能認識他。其實,有限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了了解無限之神的本性 (在神學上稱為屬性),而只是認識神自願向人彰顯的那部份。

神是宇宙一切的創造者(創1;約1:3)。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生命,知識都是他所造。故此,宇宙間充滿神的啟示,世人一切知識的根源,也都是出於神。神既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祂是一切事物,生命和知識的源頭。

人是按照神的形像所造的,能夠吸收及了解神的自我啟示(創1:26,30)。換句話說,人是神啟示的對象,可獲得從神來的知識。但人既是被造的生命,他的一切知識也必然受到被造者地位的限制,與神全然的知識不同(賽55:8-9)。再者,自從罪進入世界後,人心敗壞,思想腐化,影響到人吸收的一切知識。雖然如此,

神仍然將衪的救恩啟示給人,也借著聖靈的工作,人可以正確地領受。這些前題,當然會被世人批評為主觀,但事實上世界上並無中立的思想,每個人都有某些主觀的前題,或者相信神的存在,或者否認神的存在;或者相信世界是神所創造的,或者認為世界是獨立自存的;或者承認神是一切知識的根源,或者以為人能獨立分析並解釋一切事物。無人能脫出你思想的前題,其分別只是在於他的前提是以神的啟示為根據呢,還是以人的心意為中心。

2.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系統神學是全聖經性的,聖經神學則以聖經書卷的組別為主,系統神學的定論乃多各據人的哲學構思,或教會對它的觀論而達成,而聖經神學則多根據聖經書卷的歷史背景而成,如申命記與當時近東宗主條約(Suzerainty Treaty)的關係;創十五章血約訂立的過程與當時的背景之關係等。 ①舊新約(OT/NT)——特研聖經書卷組別的神學命題,如五經的神論、大先知的末世論、福音書的基督論等。 ②書卷及作者(Books/Authors)——如約翰福音的神學、約翰的神學(將書信及啟示錄也放入其內),保羅的神學,羅馬書的末世論等。 3.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著重神學觀念在教會史中的變化。 ①教會歷史(Church History)——研究教會在歷史上的進展,在進展時的阻撓,及教會如何克服或渡過艱難口 ②神學思想史(Christian Thought)——追溯一些重要教義的形成或定型的經過,及在教會時期中一些神學思想的變動或興起。 4.護教神學(Polemic Theology)——這是辯護基督教信仰的神學,所以不只基督教信仰本身的可靠性是討論的範圍。其他的宗教也在探討之內。 ①護教學(Apologetics)——又稱為「辨道學」、「衛道學」或「辨惑學」。凡有關基督教的可信性,諸如神的存在、聖經的可靠,基督是神的兒子,神跡的可能、科學與信仰、天災橫禍與世界的苦難等皆受嚴謹的鑽研。 ②宗教比較(Comparative Re1igions)——除了基督教本身外,世界上其他的宗教甚至是異端也在此領域內加以評判。 5.實踐神學(Practical Theology)——從神學理論的研討進入實際工作的研究方面。 ①教牧學(Pastoral Ministry)——尤涉及教會管理、教牧人員、教牧方法與技巧,如講道學、釋經學、輔導學等均列入此類別之內。 ②宣教學(Missiological Ministry)——著重教會對外的事工,如差傳學、個人佈道、露天佈道、影音佈道、大眾傳播等。 6.生活神學(Personal Theology)——這類別有關基督徒的自身生活,屬靈是生命及其倫理觀等。 ①基督徒生活(Christian Life)——信徒個人靈命的長進,如靈修生活、禱告生活,甚至家庭生活也在此領域內討論之。 ②基督徒倫理學(Christian Ethics)——這是有關信徒的倫理觀,他的倫理基礎、根據或權柄,以至他對某些倫理難題,如墮胎、死刑、憐慈處死、戰爭、同性戀、說謊等等倫理問題在此欄內加以研討。 什麼是信仰: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

迦克敦會議

重建神學

重建神學在方法論上則是逆流而上,重申舊約聖經的內容,在新約聖經中沒有明確宣告廢止的,都是有效的。重建神學使人重新回到對聖經的確信,不僅是新約聖經,也包括舊約聖經。

律法

律法也是來自上帝的恩典,是基督徒生活的標準,沒有舊約律法,就沒有基督教倫理。

成功神學:「成功神學」是一個世界性的運動,它有自己不同於基督教派的觀點。成功神學同時又可稱為" 生活之道 " " 繁盛福音 "、" 信仰運動 " 及 " 信仰佈道Install Manager

七、神學的派別 在基督教的圈子內,因著人對神的話語有不同的解釋,所以便產生甚多的神學派別,而每一學派都以自己的見解為最正確,叫一般信徒不曉得如何跟從。若要將今日三大神學巨頭——恩約神學(Covenent Theology),或稱「改革神學」(Reformed Theology)(因這是改革家的主要神學,如長老會);亞米約神學(Arminian Theology),或稱「循道神學」(因這是循道會主要的神學)及時代神學(Dispensational Theology)——略加解釋,也非要費一番唇舌不可,這可能已超越本課的初衷了。 可是若要評判所有的神學派別,最安全而準確的途徑乃是試觀他們對神話語的基本態度如何,而分別出他們是否正確(正統)或不正確(不正統),故此這方法是一個取捨的準則。在所有的神學派別中,他們對聖經的態度可分為三大類別,這三大神學主流為: 什麼是歸正神學?(作者:小小羊) 轉載自: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2635383.html 簡單說,就是以加爾文體系為架構,以聖經為依歸,不斷回到聖經真道的體系

一、 什麼是歸正(Reformed)? 『歸正』,簡單講,就是『歸回正道』。 什麼是『正道』? 就是上帝的道。 上帝的道,哪裡可以清楚知道? 就在聖經里。 所以,『歸正』,意思就是指……………歸回聖經中啟示出來的真道。 歸正神學非常強調『聖經』和『歸回正道』的重要性。 二、 歸正是一次,還是持續不斷? 歸正,絕不是只有一次。 歸正,是繼續不斷的過程。 我們的信仰,受到人類有罪肉體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偏差,或是偏左或是偏右。 一旦發生偏差,沒關係,就是持續不斷回到聖經來就對了。 這就是歸正。 是種持續不斷的過程。 因此,沒有人能說他今生永遠不用再歸正。 三、 歸正只屬於某些宗派? 錯! 這種持續不斷回歸聖經真理的過程,是『每一個』信徒終其一生都必須做的事。 有任何信徒以為自己不需不斷修正偏差,那就表示他已經以為自己是無誤的。 這是嚴重的錯誤。 沒有人是無誤的,只有神才是無誤。 會有誤的人,當然必須持續不斷改正錯誤。 用什麼來檢驗或修正? 用聖經。 所以,歸正,是每位信徒都必須做的事,都必須有的基本觀念。 四、 歸正神學的主要架構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加爾文的體系。 五、 為什麼是加爾文的體系? 因為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一書,是把聖經中的總原則整理出來,做清楚詳細說明。 他詳細閱讀全本聖經之後,掌握住聖經中的精義與整體原則,之後才開始寫作基督教要義一書。 一般的書籍,比較沒有像他那樣將全本聖經進行歸納整理。 而之前的信仰偉人,也沒有像加爾文那樣去進行大型整理的工作。 之後的各種大型信條,也都是以加爾文整理出來的東西為基礎,再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而已。 今日的各種系統神學書籍,也大多以加爾文的體系為基礎。 事實上,加爾文的體系,就是回歸聖經的體系,就是原本聖經與教會的體系。 六、 難道加爾文不會錯? 當然會! 但這也正是歸正神學的很大一個特色。 奧古斯丁、加爾文都講過類似的話: 『如果我說的不合聖經,請離開我,回到聖經去。』 這和今日許多訴諸權威、權柄的牧師,那種說話即聖旨、不容質疑的作法,有極大的差異。 今天有多少牧師,敢講出上面那種回歸聖經的話? 歸正神學的特色,就是回到聖經,而不是奉任何人為神明。 事實上,加爾文有一些觀念,早已被後來持續不斷檢驗的歸正神學所修正,甚至是棄置不用。 但是,加爾文的一些錯誤,無損於他大致上架構與觀念的正確。 因為,經過後人不斷用聖經檢驗再檢驗,依然承認加爾文的正確性。 七、 那我們就是在信奉加爾文了? 不!絕對不是! 我們是在信奉上帝,追循聖經,而不是信奉加爾文。 事實上,加爾文只是將過去前人的東西,整理清楚而已。 他所講的,不過是以聖經為基礎,延續歷世歷代聖徒一致同意的觀念而已。 其實,他所講的,在過去都被其他聖徒講過了。 像因信稱義、預定論、三位一體、耶穌基督神人二性、、、、,早就都被講過了。 差別只是其他人沒有詳細整理出來,而加爾文將之整理清楚而已。 八、 加爾文不是專講預定論的嗎? 不!預定論只是加爾文體系中的一部份而已。 其實,以因信稱義著名的馬丁路得,他講預定論,講得比加爾文還多。 但他卻沒有像加爾文那樣清楚整理出來。 只因加爾文體系中的預定論非常出名,所以大家就以為加爾文只有預定論。 其實不是這樣。 加爾文一樣講因信稱義,講基督教的各種整體性觀念。 九、 再回到原本問題,歸正神學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以加爾文體系為架構,以聖經為依歸,不斷回到聖經真道的體系。 十、 歸正神學的解經有何特點? 簡單說,就是重視『唯獨聖經』、『回到聖經』來。 因此,有一些特點,是和許多人的解經很不一樣的: 1、 重視總原則解經(重視全本聖經) 歸正神學反對斷章取義的解經,而事實上,太多信徒的解經,都是這種斷章取義型的。 很多人強調『以經解經』。 但是,如果第一節經文解錯,那後面的一連串經文也都會解錯。 所以,『總原則解經』,依然是以經解經,但強調必須先抓住聖經整體原則之後,才能解個別的經文,這樣才不會亂解錯解。 2、 重視反合性經文(paradox)(看來矛盾,其實不矛盾) 許多人解經,都是斷章取義,忽略了反合性經文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解經時,如果沒有先找出其反合性經文,就開始大解特解,很容易出錯,會抓錯聖經要表達的意思。 而不管是『總原則』或是『反合性經文』,都是強調『全本』聖經、強調聖經的『整體性』。 這樣才比較不會斷章取義解經。 事實上,經過這種總原則與反合性經文之後的解經,很難被駁倒,而且經得起其他人用聖經來檢驗。 反而是一般斷章取義式的解經,別人幾乎隨便拿一段反合性經文出來,就可以輕易將之駁倒,表示那種解法根本經不起檢驗。 上帝的真理,一定經得起檢驗。 經不起檢驗的,絕不是上帝真理。 十一、歸正神學主要觀念特點是什麼? 是『強調上帝主權』。 這是很多信徒所忽略的。 很多人,一直在人的自由打轉,卻忽略上帝主權的重要性。 結果,就很容易產生偏差。 比方說: 一味的靠信心求病得醫治,卻忘記上帝有主權決定要不要醫治、如何醫治。 十二、歸正神學表現在人的行為部分是什麼? 是強調『人的責任』(人的本分)。 這也是很多信徒所忽略的。 很多人,一直在人的自由打轉,卻避而不提人的責任與努力。 結果,很容易產生一些偏差。 比方說: 禱告很認真,卻只是要上帝滿足信徒個人的私慾,而且,信徒也不肯努力認真做事,卻以為單靠禱告就什麼都能成就。 基本上,『神的主權,人的責任』、『神的主權,人的努力』,是歸正神學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 所以,一個歸正神學的信徒,一定很敬畏上帝,也一定很積極努力認真、不敢懶惰懈怠。 十三、歸正神學五大唯獨 1、 唯獨聖經 唯獨聖經,是基本。 任何越過聖經的教訓、任何違反聖經的教導,都必須修正或棄置不用。 事實上,現今很多靈恩的教會,已經嚴重違反這個唯獨。 很多靈恩教會教導的一些觀念,根本越過聖經,沒有聖經依據,或是斷章取義解經。 歸正神學對這類錯誤教導,一律捨棄不用。 2、 唯獨恩典 一切都是上帝恩典。 人需要努力,但人的努力毫無功勞可言。 但很多教會雖然強調人的努力,但對上帝恩典卻沒那麼強調,甚至對自己的好行為自豪。 3、 唯獨信心 不是靠人自己的好行為,而是唯獨因信稱義。 歸正神學的『信心』,和很多靈恩派那種膚淺的『信心』不一樣。 歸正神學的信心,是『相信上帝』。 很多人的信心,是相信自己禱告一定有效,骨子裡是『相信自己』,上帝只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而已。 4、 唯獨基督 這裡強調的,是那個赦罪救贖的基督,不是只是人不是神的基督,不是只會醫病趕鬼的基督。 沒有基督,就沒有救贖。 任何捨棄罪、十字架的福音,都是假福音。 任何福音,只要沒有讓人知道耶穌基督對我們罪的赦免與救贖,都是假的。 而事實上,現今很多教會,已經不講罪、悔改,不講十字架赦罪的基督, 只講成功神學、神跡醫治。 這也已經嚴重違反『唯獨基督』的觀念。 5、 唯獨榮耀上帝 前四種,是很多基督教宗派所一致強調的重點, 但第五種『唯獨榮耀上帝』,卻是歸正神學很大的一個重點。 前面我們所提的『神的主權,人的責任』,就是『唯獨榮耀上帝』的一種具體表現。 以上這五種,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唯獨榮耀上帝, 是每位基督徒都不能不承認的事,也是每位信徒必須認真建立的觀念。 十四、歸正神學五大主張 這五點,依照英文縮寫,又被稱為『TULIP』(鬱金香)。 這部分,又被稱為加爾文主義五大主張。 事實上,加爾文體系並不是只有這五點。 這五點,主要是針對阿民念的錯誤觀念的駁斥。 1、 全然的墮落(Total Depravity) 罪已經滲透到人的每一個層面,人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沒被罪惡所污染。人的理性、良心、感情、意志、、、都已經被罪污染了。 在得救的事情上,人已經喪失自救的能力。 2、 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 人被揀選得救,純粹是上帝恩典,與人的好行為無關。 上帝不是因為人的好行為,也不是事先知道人會有好行為,才揀選這人得救。 3、 限定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 上帝對人類的拯救,不是全部拯救。 上帝只拯救一些人,卻任憑其他人沈淪。 4、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 一旦上帝揀選此人,聖靈必會動工。而聖靈的力量,大過人的力量。 當聖靈動工時,沒有任何人能抗拒抵擋。 因此,只要聖靈動工施行恩典,此人一定會得救,絕對不會失落任何一個。在如何不乖的羊,上帝也一定會廢盡千辛萬苦找回家裡去。 5、 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一旦真正得救,就永遠得救,絕不會再沈淪。 即使犯罪,也一定會悔改,不可能至死不悔改。那些至死不悔改的,一定未曾真正得救過。自由派(Liberalism)(或簡稱「新派」)——這派人士認為聖經不是神的話語,聖經只是人的思想,是人有關神的存在的一種哲理,一來毫無科學根據,二來充滿迷信與怪誕的記錄,內中唯一可取是仍有一些頗好的倫理教訓,可作警世之用。這派對聖經的態度竟然如此,信徒大可不需理會。 新正流派(Neo—Orthodoxy)——新正統派對聖經的態度可分為二,一些認為聖經含有(contains)神的話語,是神學與信仰的部份,而非歷史或科學那部份。另一些則認為聖經可變成(becomes)神的話語;神的話語是整部份的,沒有神學、信仰、歷史、科學等的劃分。當信徒研讀聖經時,那段經文對他的存在產生莫大的關係,那時他突受感動起來,覺得自己生命的存留與創造生命的主宰有一個接觸(encounter),那時那段經文頓刻變成神的話語了(所以這觀點亦稱為「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聖經觀)。這觀點不能接受之因有二:一則神學或信仰皆建立在歷史的證據上,故二者不能解體。二則若以個人的感動來決定聖經的性質,這實是無稽之談,況且人的感動有時亦頗可疑及多變化。 正統派(Orthodoxy)——正統派(即保守派、福音派、基要教)認定聖經是神的啟示記錄,全部不折不扣的是神的話語,是信徒生活與信仰最高的權威及準則。 八、神學的限制 神學的研究並非毫無困難的,這些問題的產生可能基於三個因原: 啟示的性質——聖經雖是神的啟示記錄,然而這記錄並不完全。這並不是說聖經啟示有瑕疵。聖經的啟示是完善的(Perfect),只是不詳盡(incomplete)矣,因為聖經的記錄全是選擇性(selective)的,所以還有很多資料沒有記錄下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信徒便需要從可知道的憑信心接受,相信未完成的會完成。 理性的有限——理性的有限就會引起不同的解釋,神學派別遂隨之而生。信徒在基要教義上若毫無異義,其他的神學細節則需客觀地包容,而不能太主觀的拼棄。 信心的必需——因著啟示的性質及理性的有限,信心的操練是必需的,否則神是無法可證明其存在的,只有運用信心,接受神說他是這樣便這樣,那樣就那樣,這是信心的表現。神學研究必要運用信心,接受一些沒法解釋的事實,待模糊的鏡子清楚了,那時必得一切的答案。 神學,總的來說,是一種用唯心主義的哲學論據來論證宗教的偽科學,主要是關於基督教教理的荒涎學說,是基督教研究上帝的存在、本質和宗教義理的學科。它集中反映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人類認識的發展起著嚴重阻礙作用。神學一直是唯心主義反對唯物主義、反對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之一。神學是科學的敵人,是唯物主義的敵人,是一切謊話和偽善的藍本。聖經+哲學+歷史+科學=神學?參考資料:http://post.wiki.cn/post/%E5%9F%BA%E7%9D%A3%E6%95%99

。 現在我們基本按照殷保羅著的《慕迪神學手冊》上的分類,提出與大家分享;也可以作為討論的基礎。

該書把神學分為5大類,或稱5個部分。就是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歷史神學,教義神學,當代神學。

聖經神學是對聖經的各卷按時代或作者分類進行研究的。可以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類。舊約里又可細分為伊甸園時代、挪亞時代、列祖時代、摩西時代、列王時代、先知時代。新約里又可細分為四福音神學、使徒行傳神學、約翰神學、雅各神學、保羅神學、希伯來書的神學、彼得和猶大的神學。

【系統神學①】(Systimatic Theology)基督教神學的一個分支,在論述的內容上類似於信理神學和教義神學,但著重以有序的、連貫的方式表達神學的思想和實踐。系統神學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教父時代著名的神學家奧利金、奧古斯丁和大馬士革的約翰。在中世紀有以托馬斯·阿奎那代表的經院神學(Scholastic theology)。墨蘭頓在他的《教義要點》(Loci Commues)中反映了路德宗的系統神學思想,而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原理》中表達了改革宗的系統神學思想。在近代,施萊爾馬赫發表《基督教信仰》(Christian Faith,1821)一書,在大量吸收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以某種哲學思想為主導線索融貫地闡述基督教諸教義的系統神學的範例。蒂利希以存在的哲學思想為綱,出版了他的三大卷的《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新教正統派神學家卡爾·巴特重新強調教義神學要以聖經為主要依據,出版了十三卷本的《教會教義學》(Church Dogmatics)。潘內伯格特出歷史中的啟示和拯救,發表三卷本的《系統神學》(Systematische Theologie)。莫爾特曼則從希望和生態的視野表述他的系統神學的思想。在天主教方面,卡爾·拉納的十五卷的《神學研究》(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Faith)可謂系統神學的集大成之作。參看教義神學、信理神學。

  系統神學是按神學主題來分類的,可以分為上帝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罪論,救恩論,成聖論,教會論,聖經論,超自然物(天使、鬼魔、撒但)論,末世論。

  歷史神學按時代分為初期教會神學,中世紀神學,宗教改革的神學,現代神學。

  教義神學分為加爾文神學,亞米紐斯(Arminius)神學,聖約神學,時代論神學,天主教神學。

  當代神學分為新正統神學,自由主義神學,激進神學,史觀神學,社會主義神學,當代天主教神學,保守神學。還有婦女神學,解放神學等等。

我們認為:從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有明顯的重複和交叉。每一種神學的內容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和精意,都是有待我們一起共同學習和認識的。

基督教系統神學

定義

定義的說明

是以基督信仰為研究的對象

不同於回教或猶太教等有神論的神學,而是持三一神觀的神學。

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故其獨特的三一神觀也是基於基督的啟示。

是以信仰為研究內涵

研究對象及於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了解上帝,也因基督而了解人。不只是了解基督徒個人的信仰,也是了解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

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

是對信仰的反省。

所以神學不是第一線對上帝的經驗,也不是第一手與上帝的對話。

它是在這種經驗與對話之後跳脫出來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啟示為判準來對教會的行動及語言作批判。

是對信仰的理解。

所以其用語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語言用在敬拜。

其用語也不是說服意志的,說服意志的語言用在宣講。

理解是要發問,神學始於問題。問:是何?為何?如何?

是對信仰的陳述。

神學必是用文字語言表達的。道雖不可盡道,人還是勉為道之。

是系統的工夫。

系統神學的反省、理解及陳述的工夫是系統性的工夫。

反省是以系統神學的全部來對信仰作反省。

理解是對聖經的啟示]及信仰的經驗作全盤的分析與綜合。

陳述是將對信仰的反省與理解作有組織的語文表達。

神學這個字在希臘文就是用兩個字配合起來的,第一個字就是 Theos、第二個字就是 Logos,所以 Theology 就是「神的道」,或者是「對神的真理的認識」,「有關於神的知識」這個叫做「神學」。 而對神的認識是每個基督徒的責任,所以「你務要認識耶和華,並且要竭力追求認識他,他就必出現如同晨光一樣」(何西阿書:6 章 3 節) 這樣,我們的知識與我們的信心就結連在一起,這樣的基督徒是一個有堅固根基的基督徒。 著名的神學書籍比如有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巴特的羅馬書釋義,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上帝之城,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書也不錯。 如果樓主要看的話可以從比較淺的看,介紹一些神學書方面的網站: http://cclw.net/other/tcr/index.htm 唐崇榮文集 http://www.godoor.com/default.asp 信仰之門 http://book.edzx.com/look_book.asp?id=352 系統神學 http://book.edzx.com/look_book.asp?id=336 基督教要義 http://book.edzx.com/list_book.asp?id=19 恩典福音書城--神學書籍 http://www.jonahome.net/files/tcrwtjd/ 唐崇榮牧師信仰問題解答集錦 http://www.bbnradio.org/wcm4/bbnbischinese/Home/tabid/2381/Default.aspx

一什麼是神學: 「神學」乃是對「宗教信仰」或「神聖啟示」的系統研究或明晰闡釋。但,神學畢竟不同於宗教哲學,它是從信仰之內的立場出發,研究同人生觀相關聯的本體論為內容的上帝論,它是宗教的理論。神學的主題或內容具有普遍性,而其表述或解說則具有獨特性。就基督教而言,在基督事件以後,從見證基督事件的新約到後世的一切信綱、教義和神學,無不必須以某種具體語文來表達。[12]在這裡,顯然一開始就存在著基督事件與具體文化之間的張力。[13]表現形式,表達的是宗教信徒的觀點。

一什麼是神學: [5埃梅斯在其名著《神學精華》中則說:「神學就是教導人如何向上帝而活。」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系統闡釋基督教信仰的宗教學科。根據研究內容的側重分為教義神學、歷史神學、實用神學、道德神學、聖經神學等。教義神學將各項教義作為相互關聯的體系來進行闡述,故又稱系統神學。系統神學常借用某些哲學範疇來對教義體系進行解說。歷史神學包括神學史、教會史、聖經史、教父學等。實用神學包括教牧學、崇拜學、教政學、宣道法等。道德神學即基督教倫理學,聖經神學包括舊約神學、新約神學等等。

什麼是神學: 「神學」乃是「學神」,就是透過「聖經─神的話」來學習認識祂,而認識祂就是永生;所以,神學是生命的學習,基督徒的生活是靈修、是敬拜、是讚美的生活。以助讀者深入查考默想,反省信仰生活,遵行主的話,喚起靈修敬拜,活在神面前。基督教神學根據認識上帝的途徑之別,又有自然神學與啟示神學之分。前者指運用人的天賦理性從自然世界入手而達到的對上帝的認識,後者指依靠神的特定啟示而獲得的對上帝的認識

(福音主義的神學系統與自然主義、人文主義或獨神主義的(Unitarianism)神學系統完全不同,)

「神學」乃是對「宗教信仰」或「神聖啟示」的系統研究或明晰闡釋。[10]但,神學畢竟不同於宗教哲學,它是從信仰之內的立場出發,研究同人生觀相關聯的本體論為內容的上帝論,它是宗教的理論。神學的主題或內容具有普遍性,而其表述或解說則具有獨特性。就基督教而言,在基督事件以後,從見證基督事件的新約到後世的一切信綱、教義和神學,無不必須以某種具體語文來表達。[12]在這裡,顯然一開始就存在著基督事件與具體文化之間的張力。[13]表現形式,表達的是宗教信徒的觀點

一什麼是神學?「神學」這個概念在漢語中並非古已有之,而是一個舶來品,是漢語對西方的theologia的翻譯。該詞由兩個希臘詞「theos」(神)和「logos」(言)構成,意為「關於神的言說」。在古希臘哲學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曾稱研究和記述諸神譜系的荷馬、赫西俄德為「神學家」。但同時,「神學」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又與其「第一哲學」(形而上學)等同。後來,斯多亞學派又把神學區分為詩人的「神話神學」、哲學家的「自然神學」和國家的「政治神學」,認為神話神學是擬人的和虛妄的,毫無價值;自然神學是合理而真實的,但不適宜流行;政治神學堅持傳統崇拜,對公眾進行教化,是必需的。自此,自然神學這一概念開始在拉丁語區域流行起來。鑒於「神學」一詞在古希臘哲學中已有的含義,基督教起初似乎並不情願接受它。直到公元4世紀,奧古斯丁才用它來表示基督教的學說。此後,託名狄奧尼修斯把神學區分為肯定神學、否定神學和神秘神學。至此,這一術語才在基督教內部被廣泛應用。奧古斯丁、安瑟爾謨主張「信仰尋求理解」,無疑使神學具有了濃重的理性色彩。但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鼎盛時期,阿伯拉爾、托馬斯等人力主用哲學論證神學,「神學」才最終獲得了今日通行的意義。「說希臘語的基督教只是在普遍地繼承被戰勝的異邦宗教的過程中才接受了『神學』一詞,但卻局限在關於上帝本質的言說上,以與關於上帝之救恩史行動的言說的『經世學』(oikonomia)相區別。與此相反,在西方基督教中,對神學一詞的不信任持續得更久,然後在經院哲學中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語義擴展,據此,『神學』指的是基督教教義的系統反思了的整體」。在當代的權威辭書中,神學是「對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系統的研究和進行理論化說明的宗教學科」,是「有信仰的並且同時是理性的、或者更確切地說學術性的『關於上帝的言說』」。據此,今天我們所說的「神學」,應當包含著兩層不可分割的含義:一、它是對基督教信仰內容的肯定,是對它的正面言說,而不能是對它的否定;二、它是一種理性化的、學術性的、系統的言說。當然,這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基督教神學」。如果用英文來表述,可以稱之為ChristianTheology,但英文還有另一個詞也可以譯為「基督教神學」,那就是TheologyofChristianity。神學與基督教的關係在前者是一種類屬關係,而在後者則是一種所有關係。鑒於基督教本身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後者應當是一種贏得教會、尤其是擁有決定權的教會上層認可的神學,而前者則只表明其研究的內容是基督教的信仰,可能遊離於體制教會之外,甚至有可能被教會所不容。後者多持守傳統,或者說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傳統來支持,前者則可能對傳統有不同程度的偏離,表現出某種意義上的自由度,甚至為此而回溯基督教的原點,即基督事件和聖經。沿襲一種流行的做法,前者可稱為「學術神學」,後者可稱為「教會神學」。當然,這二者的關係並不是截然對立、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互為表裡,在特殊情況下甚至相互轉化。「教會神學」之為神學,同樣必須是學術性的,而「學術神學」之為神學,也同樣應當爭得教會的認可。但是,以神學家是否身處體制教會之內來劃分「教會神學」和「學術神學」的做法不僅不可取,有時甚至是危險的。歷史上最終被判為「異端」的神學家,有不少是身處體制教會之內的,有的甚至是教會的高層領袖,但也有不少身處體制教會之外的神學家的思想被教會接受而成為神學的正統。最能說明問題的當屬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大師聖托馬斯?阿奎那。這位大學教師的神學最初曾在教會清算亞里士多德主義時受到譴責,但最終卻成為羅馬教會的正統神學,成為不折不扣的教會神學。從基督教的最初年代開始,決定一種神學能否為教會所接受而成為「教會神學」的,不是神學家的身份,而是教會的「判教」。這種方法對維護基督教的傳統和正信無疑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但也的確扼殺過許多新思想的出現,甚至適得其反地造成了教會的分裂,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就是鮮明的例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啟蒙時代。「教會神學」與「學術神學」的和平共處,完全是一個現代的事情。二十世紀各領風騷的大神學家,諸如巴特、蒂利希、漢斯?昆、潘能伯格,幾乎都是在體制教會之外的大學裡形成他們的神學思想的。

一,什麼是【神學】神學乃是指【研究神,宗教教義和有關神性事物的學問】。這詞的希臘文由兩個字構成1,【Theos】是指 神。2,【Logeos】是指【道或論】。所謂科學是把已經證明的事實有系統、邏輯地編排起來;所以神學也象其它學科一樣,是把關乎 神和聖經的事實有條不紊地列出來。神學主要是指 神真道的知識。而宗教則是指這些知識的實踐。兩者必須不斷地融合在信徒的生命和教會中。約翰福音,13:17「你 們 既 知 道 這 事 ,(神學)若 是 去 行(實踐) 就 有 福 了。」

二. 做神學的方法

  我們相信神學是人對神的啟示(包括普通及特殊的啟示)的理解和解釋/表達。但是,理解和表達的方式常常因為個人及處境的異別而使神學有不同層面或角度的表達,這些不同的方式就是做神學的方法。神的啟示是那麼偉大,那麼無限,那麼廣大,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啟示,也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因此有不同的表達,因此神學不是千篇一律地只有一套的表達。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更多的認識神啟示的偉大。

  啟示是建立在一個基本的主體和客體現象上:人 --看見-->   啟示   <---- 神的

  (主觀的)   (分別有客觀的普遍啟示及

  特殊啟示)

認識

可見人是必須經過一個主觀的階段去認識神的客觀啟示。

  人如何以「最好」的方法去獲得神的啟示呢?也就是說,在主觀的階段中如何真正的獲得神的啟示?我們相信有兩個方法:

福音派教會做神學的技巧

我們要借用當今著名福音派神學家愛立生(M. Erickson,Christian Theology1986,頁21-31)的提議,希望把福音派教會做神學的技巧和態度讓大家認識。愛立生定義說「神學是一個操練,其主要基礎是按著聖經的經文,針對一個普遍的文化,根據當時的語言,面對時代的生活需要,提供一個整合的基督教信仰教義」。可見福音派神學是聖經化、系統性、針對當時的文化和時代需要、也是應用性的。以下是愛立生「做神學」的九個技巧:

一. 收集自聖經中的資料(Collection of biblical materials):把關於一個論題的有關經文的收集和分析,這是第一步。

二. 統合聖經的數據(Unification of biblical materials):希望從經文的收集中找出一個統一的主題(common theme),盡量避免牽強的結論(avoid forced harmonization)。

三. 提出經文的清澈答案(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biblical teachings):必須把一個經文的意思以清澈和明了的語言講解出來。

四. 提出過去的看法(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treatments):承認我們並不是第一個討論這問題,參考過去的看法幫助我們提出正確的問題。也不怕面對一些新派或批判性的意見,如果這些新派思想過份憑人意臆測的話,也給與適當的批評和指責。

五. 確定一個教義的原粹(identific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doctrine):承認許多聖經真理是有其原本的文化背景。例如,把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分辨出來,找出其真理原則,然後按今日的情況應用。

六. 參考聖經以外的數據(illumination from sources beyond the Bible):承認神在聖經中有特殊啟示,也在自然界(哲學及科學)中有普遍的啟示。或者這些聖經以外的數據可提供一些解釋的亮光。這裡讓我們看見真正的福音派學者是不怕任何學術性的研究,只是常要適可而止,不投入去作太多的「無休止的辯論」或「似是而非的學問」,堅持學術討論目的是說明真理(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造就更多信徒。 

七. 針對時代處境的表達(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the doctrine):說明一個神學家不只是要認識聖經的真理,也要知道如何在一個時代處境中把真理傳達或表達(communicate/expression)出來。

八. 發展出一個中心主題(development of a central interpretive motif):承認聖經或神學思想是互相連貫的(coherent),當一個中心主題被發展出來後,讓其它題目更容易與這個中心主題連貫或互通。

九. 為一個論題定位(stratification of the topics):這是一個把主題和副題定位的功夫,使各論題找到其位置。例如,基督再來和被提這兩個論題,確定基督再來應該比被提重要,因此把被提這論題擺在基督再來的這論題之下討論。

三神學類型

1聖經神學2系統神學,3基督教神學, 4歷史神學,5聖約神學,6教義神學,7生活神學,8靈修神學,9教會神學,,10信條神學,

根據研究內容的側重又可分為:1聖經神學、2教義神學、3歷史神學、4實踐神學、5道德神學、6實踐神學7創造神學:8救贖神學。9護教神學,10成功神學、11社會福音神學,12循道神學

其它如1自然神論,2自由派神學,3傾聽的神學,4危機神學,5時代神學,6哲理神學,7道德神學,8文化神學,9本土神學,10母語神學,11處境神學,12漢語神學,13學術神學

聖經的名稱

《聖經》這名詞是來自希臘文的βιβλια,這字在中文聖經中出現有廿次之多。除了羅馬書一章二節及提後三章十五節原文使用「聖經」以外,其他在原文只使用「經」字,中文聖經把這字翻譯為「聖經」(太22:29;可12:24;路4:16;24:32,45;約2:22;5:39;徒1:16;17:2,11;18:24,28;羅15:4;林前15:3,4;加3:8,22;提後3:16)。新約所使用的「經」字一般是指舊約聖經(太21:42;可12:10;路24:27;羅9:17等等)。英文的Bible是從希臘文直譯過來。當時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也使用γραφη (拉丁文譯為Scripture,經書)來形容他們常使用的聖經,例如,太21:42「那經書」;羅1:2「聖書」;約12:24「律法」;路24:44「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徒28:23「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書」等等來表達。

至於「新舊約聖經」這詞語卻是來自保羅在哥林多後書3:6,14節的用法。保羅稱猶太人的經典為「舊約」,而稱他和當時的信徒為「新約」的執事。在舊約時期,當時的人稱他們的經書為「約書」(王下23:2)。保羅也在加4:24提到「兩約」。希伯來書的作者在8:7,8使用「前約」和「後約」來說明兩個不同的啟示時期。因此,後來初期教會的信徒自稱他們是在「新約」里,而耶穌是用他的寶血立了這「新約」,故有立約的杯(太26:28;路20:22)。從此,我們使用「舊約」(Old Testament)指聖經前三十九卷書,而使用「新約」(New Testament)指聖經後面的二十七卷書。

形成

《聖經》的起源或形成是一個神跡。它是由六十六本書卷,超過四十多位不同時代的作者,經過一千五百多年,逐漸寫成。雖然這四十多位作者處在不同的時期,終生未謀面,但是他們所寫的書卷卻可以組合成一本完整無瑕的書。今日我們所擁有的聖經卻是經過許多次的抄錄、傳遞、逼迫、翻譯而來(注一)。

在公元303年,羅馬王帝多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焚毀所有的聖經,但是它至今(至一九八四年)已被翻譯成一千八百多種的語言(整本新舊約),單行本(福音書)已被翻譯超多過二千多種語言或方言。(注二)每年全世界的銷售量平均達三千六百萬本。單單在一九七九年,聯合聖經公會就銷售了五億一百萬卷(全部或部份)的聖經。每年聖經的銷售勝過任何一本書。

正典

正典(Canon)這字的意思是「量竿」(加6:16)。所謂正典著作(Canonical Writings)乃是指那些構成信仰和宗教生活的規範書卷。後來漸漸為新舊約目錄之專用名詞。表示這些書卷都是神所啟示(聖經本身使用「默示」(inspiration)這個字)(提後3:16)。「默示」的原意是指「神的靈吹氣而成」。這也是大公教會/全世界教會所接納為正統及唯一的經書。

舊約正典有三十九卷,是以猶太人的語文希伯文寫成(除一小部份是用亞蘭文寫成,例如,但以理書七至十二章)。

新約正典有二十七卷,是以當時地中海一帶國家通用語言希臘文寫成。

如今,釋經學已成為解釋以上這些正典書卷的一門學問或技巧。

排列次序

A.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排列分為三部∶

律法(Torah)∶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末記、民數記、申命記

先知(Nebiim)∶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以賽

亞記、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十二小先知書

書卷(Kethubim)∶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

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尼希米、歷代志(上下)

總共是二十四卷,因為在希伯來文舊約中,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都不分上下,以斯拉與尼希米及十二小先知書合為一本,這是因為這幾卷書寫於一個捲軸中。

B.希臘文舊約。一般稱為七十士譯本(The Septuagint,縮寫LXX)。拉丁文、英文、中文聖經皆沿用七十士譯本的次序來分類,雖然中英文的舊約都是由希伯來文舊約翻譯而來。

排列也分為三部∶歷史書(五經和史著)、詩歌書、先知書。同時七十士譯本也把次經包括入內。

C.新約聖經的排列次序多是根據亞他那修(公元367年)或是迦太基大會(公元397)所通過決定,雖然之前新約早已形成。引用該大會對新約的話說∶「新約書卷有福音四卷、使徒行傳一卷、保羅書信十三卷,還有一封給希伯來人的書卷也是他寫的、使徒彼得的信有兩封、約翰的三封、雅各一封、猶太一封,及一本約翰啟示錄。」

次經和偽經

舊約三十九卷及新約二十七卷所組成的《聖經》是基督教會所承認及接納的正典。

---------------

注一∶關於聖經的傳遞過程,請參看麥子格,「新約經文鑒別學」康來昌譯(台北:華神,1981)。

注二∶關於所有的譯本,請參考「Scriptures of the World」(United Bible Societies,1984)。

因為正典的組成是經過很長的時間,在過程當中又有許多文件也隨著這些正典書卷一起傳遞和閱讀。後來初期教會的教父和多次的大公會議也經過多次的鑒定,把六十六卷歸納為「正典」,一些「次經」(apocrypha),更判定一些為「偽經」(pseudepigrapha)。

舊約次經共有十四卷(天主教接納十五卷次經)。天主教在1546年舉行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時把次經接納編入聖經之內,稱這些次經為「旁經」。次經多是寫於兩約中間時期,也多以啟示文學形式寫成。計有∶所羅門的智慧、傳道經、多比傳、猶滴傳、以斯拉上下卷、瑪喀比上下卷、巴錄書、耶利米書信、以斯帖記補篇、亞薩利亞禱言、蘇撒娜傳、比勒與大龍。

新約的次經也有十一卷,初期教會把它們與正典隔開是因為它們不是使徒所寫或是監視下受教會閱讀的。計有∶巴拿巴書、革利免一、二書、黑馬牧人書、十二使徒遺訓、彼得啟示錄、保羅行傳、老底嘉書、希伯來福音書、玻利甲致腓利比書、伊格那修七書信。一般上,我們只承認次經的參考價值,卻沒有接納它們為正典。

舊約的偽經也有三十多卷,新約的偽經有四十五卷那麽多(不詳列)。教會沒有接納偽經,反而判定它們為「假」的經書(注三)。

有句話用來辨別這些經書,說∶「正典是神的話,次經是人的話,偽經是神話。」

抄本和譯本

所有聖經的原稿已失去,相信是因為初期教會在受到逼迫中遺失或被毀壞了。如今留下來的是許許多多原稿的抄本。今日不同語文的譯本聖經都是從這些抄本中鑒定出來。當時的書寫材料先是一些莆草本(Papyrus),後來是用牛皮(Vellum)(提後4:13)。當時各地教會有中一些專門人員負責抄寫聖經。一直至十五世紀發明印刷術以來,抄謄聖經的工作才停止。如今我們所擁有的聖經手抄本,整本或部份的,不少過二萬五千份。從事研究這些抄本的卻是聖經鑒定學者的專門工作。一些著名手抄本有∶

西乃山古抄本(Codex Sanaiticus)。

梵諦岡古抄本(Codex Vaticanus)。

亞歷山大古抄本(Codex Alexandranus)。

一九四七年開始在死海邊昆蘭山谷發現許多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多是舊約希伯來文的抄本。

聖經的古譯本也是我們今日聖經譯本重要參考資料。基督教有許多古譯本,例如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敘利亞譯本、衣索比亞譯本等等。猶太教也有亞蘭文譯本,稱為他彌谷(Targum)。

關於三十多本不同的英文譯本和多本不同的中文譯本,請另參考有關資料(注四)。

B.研 究 聖 經 者 的 條 件 和 工 具

解經者之必備條件

一.他是一位重生的人

a.雖然聖經是神給世人的書,更是神特別為基督徒預備的書。重生的人必然有追求認識神話語的熱情及存有饑渴慕義的心(太5:6;彼前2:2)。

--------------------

注三∶詳細資料,請參考馬有藻,「次經概論」(香港∶基道,1982)。

注四∶D.Coggan,"The English Bible" (London: Longman,1963),S. Kubo & Specht,"So Many Versions ?" (Grand Rapids: Zondervan,1975),中文聖經新譯會,「中文聖經翻譯小史」(香港:天道,1986)。

b.重生的人也敬畏神,並樂意順服遵行聖經的教導。主耶穌說∶「人若立志遵行 的旨意,就必曉得這教訓」(約7:17),「敬畏神是知識/智慧的開端」(箴1:7) 不敬虔的人「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3:7)。

c.重生的人有真理的聖靈與他同在。「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由此可見為什麽不信主的人長久讀聖經不能明白其奧妙的地方,而重生的人自有聖靈引導他們明白。

二.他必須有掌握解經的能力和技巧

這是附加的條件。雖然重生的人有真理的聖靈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但是釋經學能幫助他們更深入及更全面的掌握聖經的意思。

a.聖經是用語言寫成,解經者必須有撐握語言學的能力。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今天有許多原文的字典,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文法書籍,經文彙編等等書本來協助既使不懂得原文的解經者來為聖經注釋。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小時就受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訓練,這幫助他們長大後可以認識和解釋聖經。保羅就是要從舊約聖經中向當時的猶太人解釋耶穌基督就是所預言的彌賽亞。

b.他必需學習和運用釋經學的原則和方法。這使一個人更容易和準確地獲得一段經文的意義。

解經者的工具

為了更有效地發掘經文中的意義,作為一位解經者,他不只是一位重生的人及有掌掘解經的技巧,他也必須有解經的工具。就如一個掘井者,雖然找到一塊地要掘井,但是如果有好的工具,使他更容易更準確地把一個井掘好。

一.一本或多本不同譯本的聖經。這讓解經者容易作比較,確定一些難明的字詞。

二.對聖經的認識。這包括聖經的歷史背景、地理、風俗、著作者和讀者、經文的文法和文字的使用,最後還要對聖經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

三.一些聖經辭典,彙編,或是注釋書。這些都是幫助人解釋聖經的工具書。

I. 各種讀經及研經法

聖經是基督徒信仰唯一的依據,也是生活指標的最高準則,基督徒一切宗教仰信及生活行為都以它作為依據,因此讀聖經或是研究聖經是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研經的功夫要作得好,除了要有耐心,計劃,還要講究好的方法。十六世紀發動宗教大改革的馬丁.路德,不只把聖經交還給普通百姓,更提出了一些實用的讀經方法。他曾經說過∶「研讀聖經,就像采蘋果一樣。首先,可以先搖動整棵蘋果樹,成熟了的果子便會掉到地上(研讀整本聖經),然後爬到樹上,搖動每棵樹技(研讀整卷書),之後,還要爬到較小的樹枝,逐一個別的搖動 (研讀書中的一章),隨即搖動每個小樹枝(研讀段落和句子),最後,每片葉子都要查看(研讀個別詞語)。」

接下來,我們要按次序討論九種的讀經及研經方法

一. 背 誦 聖 經 法

聖經本身就是神的話語,經文的含意就是信徒就好的靈糧。背誦聖經就是最自然的研讀聖經方法。

歷代以來,舊約及新約的信徒都喜歡背誦聖經。舊約的猶太人,喜歡把舊約經文配上曲調,或是音韻,在家中及公眾場所拿出來背誦。猶太人在聚會時,也按著宗教季節或是當時的需要,選擇適合的經文來背誦。猶太人的父母親,在家中也教導孩子們背誦聖經。猶太人在不同的處境,不管是高興、傷心、旅行,都喜歡把聖經拿出來背誦,好讓經文的意思鼓勵自己。例如,詩篇的第120至134篇都算是上行詩,這些上行詩篇都是信徒去耶路撒冷聖殿崇拜時邊走邊唱的經文。今天,猶太人每一年都有全國性的背誦聖經比賽。猶太人甚至把經文綴在衣裳上使自己更容易記憶。

在初期教會,教會看重信徒的背誦聖經生活,鼓勵信徒時常背誦聖經,以便讓經文的意思幫助信徒成長。初期教會有多段時間受到羅馬政府的逼迫,聖經被充公焚燒,信徒當時被迫背記聖經,一些人背得多,一些人背得少,但是在聚會時,信徒互相把所記得經文背誦出來,各人因此得著鼓勵。

今天,華人教會也有許多中文經文被配上曲調,幫助我們易於背誦。一些基督徒家庭喜歡掛上經文對聯鼓勵自己。盼望信徒收集及學習背誦這些詩歌經文。

背誦聖經的方法

一. 把聖經分成不同段落來背誦∶背誦聖經是一個困難的事,尤其是要背記那麽多的字。如果把經文分成不同的段落,就顯得容易一些。某些國家的教會受到逼迫,政府不喜歡信徒擁有聖經,信徒只好背記聖經。例如,中國的信徒多年來受逼迫,信徒也喜歡背誦聖經。在過去四十年,中國許許多多的信徒就是靠背誦聖經堅持下去,神也大大的賜福給中國的信徒。並不是說今天在開放及自由的世界的信徒不必誦聖經,雖然今天有可放在手掌中查考的電腦聖經,但這還是不能取代背誦聖經的好處,因為所背記的經文隨時可以從腦海中取出使用。

二. 選擇自己喜歡的經文來背誦∶每個信徒有不同的屬靈需要,某些經文特別對他有幫助,因此時常背誦,藉著經文意思的鼓勵,得著力量。例如,一位弟兄時常感覺他容易追求世界的東西,又自私,因此特別喜歡雅各書1:27∶「在神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他背記起來,時常在腦海中背誦,不只得著力量過聖潔生活,也時常懂得去照顧有需要的人。

三. 選擇含特別教導的經文來背誦∶例如,太5:3-10的"八福",出20:1-3的"十誡"。

四. 盡量學習更多經文詩歌∶華人教會之間流傳著許多經文詩歌,信徒可以收集及學習。這些經文詩歌是容易背記的。不管走到那裡,或在家中,或在路途中,都可以默默地唱。例如,詩篇廿三篇就是被配上中國樂曲,如今極流傳,信徒都會唱。

二. 速 讀 法

速讀法即按照聖經原有排列的次序,從頭到尾的閱讀一篇。

速讀法又分為略讀法(或快讀法)和精讀法(或慢讀法)兩種。

讀經者可從創世紀開始讀,至啟示錄為止。這樣對整本聖經有一個鳥瞰的認識。

聖經約有九十八萬字(中文),有三萬一千七百多節,一千一百八十章。舊約有九百二十九章,新約有二百六十章。如果使用快讀法,每天能讀十章的話,四個月就可讀完聖經一遍。一年可讀三遍。如果放慢速度,每天讀五章,則八個月可讀完一遍。若每天讀三或四章,一年之內就可讀完整本聖經一遍。如果每天不規定性的閱讀三至七章,那半年多就可以讀完一遍。

速讀法是最基本的一種讀經法。最好先用過速讀法讀過聖經一兩遍後,才使用別的研經方法。這對起初信主的人特別重要,因為這可以使他對聖經有一個全面的概念。

速讀法的好處有∶

一. 對聖經有全面性的認識∶全本聖經共有六十六卷,其中舊約有卅九卷,新約有廿七卷。用速讀法閱讀聖經,對全書會有一貫性的了解,一個清楚的概念。聖經從頭到尾都有連繫,對於神的整個拯救計劃,當中歷史的變遷,各記述之間的關係,也因著速讀法可以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二. 縮短時間也縮短距離∶時間往往成為讀經的障礙。許多人一生從未將聖經讀過一遍。有些人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將聖經讀完。時間拉得太長,之前所讀過的就模糊不清了。速讀法也因此可以增進讀經的樂趣。

三. 增進解經的準確性∶解經原則之一,必須先對全本聖經上下文及一貫真理有概括性的認識。

速讀法應注意的事項∶

一. 以最快的速度讀經∶不要過於重視個別字句的解釋,意義或教訓。這可以留給<逐卷研經法>或<逐章探討法>。速讀只注意書中的歷史,事迹和抓到中心思想就夠了。如果可能的話,那隨身攜帶一本小本的聖經,以便隨時隨地也可讀經。

二. 順著聖經的次序讀。較長的經卷可分幾天讀完,較短的經卷最好一口氣讀完。

三. 如果可能的話,讀經之前(尤其是作慢讀法),可先參考一本簡略的聖經概論書,了解該卷的背景,作者,目的,可增加對該卷書的認識,因此更容易掌握其內容與整卷書的教訓。

個案及實習∶李凱明的速讀聖經法

李凱明信主時是十七歲。信主之前是一位苦悶少年,對人生前途無可適從,也害怕去面對。信主後,對人生滿懷希望,時常藉著禱告把許多心中的思念交託給神。按著牧師的教導,他每天放學後,在溫習功課前,拿出半個小時讀聖經,先從新約第一卷書開始讀起。在半個小時內,他大約讀完四至五章,並且用一支紅色筆,在他喜歡的經文之下劃線。

讀完新約後,李凱明才讀舊約。大約用了九個多月的時間就把整本聖經讀完一遍了。不只是讀完一遍,當他時常翻閱自己的聖經時,被他划上紅線的經文深深吸引,這些划上紅線的經文給他許多教導。在後來日子中,他也時常背誦這些划上紅線的經文,隨時可以用來幫助別人。

三. 每日靈修讀經法

研究聖經最終的目的是要應用,不只是停留在解釋的階段。靈修式的讀經法,包括選一段長或短的經文,靜心讀出,默想當中的含義,直至聖靈向你顯明真理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為止。每日靈修讀經法是所有信徒最基本的讀經法。

靈修法要作得好,也要有步驟∶

一.設定靈修時間

敬虔靈修是一種操練靈命的方法,講究有規律性的練習。

固定的時間∶最好每天有固定的時間靈修讀經,不管是在早上或是晚上。

固定的地點∶習慣的地點使人記得這件事,不管是在私人的房間甚至是在交

通工具上。

安靜的環境∶如果無法找到安靜的地點,就必須習慣在熱鬧中安靜自己。

二.選擇經文和細心閱讀

可以按著聖經的次秩或是靈修工具書所指示的經文來選擇靈修經文。

接下來讀經前安靜禱告,然後細讀該段經文。

三.對著該段經文默想∶默想可遁以下步驟進行。

a.經文主要的教訓/信息是什麽?

b.有什麽是關於神(父-子-聖靈)的真理?

c.有什麽是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指導?什麽是當效法/當避免的教導?

例如∶默想必須根據經文的資料,路9:10-17∶餵飽五千人。

主要教訓∶耶穌藉著餵飽五千人讓當時的人及門徒認識他是基督。

關於神的真理∶神是一位慈悲的牧者,在靈命甚至肉身上餵飽多人。

生活指導∶門徒承認自己的缺乏和不足,願意來到主面前請求求主的幫助。

四.藉著默想所得資料來禱告及激勵自己遵行。

例如∶我是否願意常常向主說「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呢」或是專靠自己的力量去成事。

我是否時常吃剩而浪費主在食物上的供應呢?是否「把剩下零碎收拾起來」呢?

四. 逐 卷 研 經 法

當應用速讀法把聖經讀過一兩次後,對整本聖經有了一全面性的認識,對聖經各卷內容也已有點把握,即可按興趣與需要選用逐卷研經法。

逐卷研經法是一種選讀法。就是從聖經中挑選一卷,在一個規定時間內,可以是三個月或半年,深入的研究該卷書。

逐卷研經法有以下的步驟∶

一. 先用數天或一個星期的時間,把該卷書讀了再讀,讀它幾遍。

二. 選用一兩本注釋書(或一些啟導本/注釋本聖經)來幫助你作深入的研究。(我們在此提議不要選用太多研經工具書來作逐卷研經法,因為逐卷研經法不能算是最深入的聖經研究。)(我們也將在課程最後一課討論如何選用注釋書。)

三. 利用一本筆記簿,把所研究到的資料和得著編寫收集起來。

(當然,今天我們有電腦聖經工具幫助研經者更容易完成這項功夫。)

逐卷研經法可按需要來選讀。經過禱告,或長輩或是「專家」的指點應該選擇那一卷書更適宜。當運用逐卷研經法時,集中精神力量去研讀某一卷書時,持之有恆,可能你就成為某卷書的專家。有人即用此法成為以賽亞的專家,也有人成為羅馬書的專家。但是選擇某一卷書下功夫去研讀的時候,也不可偏廢或忽略聖經其他的書卷,必須按時更換方法研讀,對聖經有全面的認識,以免偏頗。

以下乃提供一些參考的法則如何選讀經卷∶

如果對耶穌基督的生平與教訓多認識,則選四福音書來逐卷研究。

如果青年人要明白為人處世之道,或成為智慧人,可選舊約的箴言書。

如欲明白初期教會史以及宣教之策略與方法,可研究使徒行傳。

如想知道教會所發生之難題與處理之法,則不妨選擇研究哥林多前書。

如要探討基督徒的信仰教義,可選讀羅馬書或加拉太書。

如遭遇難題,落在疾病、挫折、憂傷、痛苦、孤單之境況時,那除了讀約伯記以外,應多讀詩篇,必能從中得安慰的話。

例子∶一個逐卷研經法的個案

陳弟兄信主已多年,也曾逐卷研究過路加福音及羅馬書。這次計劃逐卷研究希伯來書。選希伯來是因為對這卷書常被教會忽略而感興趣想深入認識更多。

陳弟兄一般都會利用星期二及星期五晚上十點至十二點鐘研究聖經。他預算可以在二個月內,即是十八次,去完成希伯來書。

陳弟兄本身已有一本啟導本聖經,再到基督教書局買了一本希伯來書注釋書,接下來,陳弟兄所作的功夫如下∶

第一個星期(1-2次),他先研究認識希伯來書的背景及作者。也把所收集到的資料寫在一本筆記簿里。

第二個星期(3-5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一及第二章。也把收集到的資料寫在筆記簿里。

第三個星期(6-7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三及第四章。

第四個星期(8-9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五及第六章。

第五個星期(10-11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七章。

第六個星期(12-13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八及第九章。

第七個星期(14-15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十及第十一章。

第八個星期(16-17次),他研究希伯來書的第十二及第十三章。

第九個星期(18次),他重複溫習及作總結論。

五. 逐 章探 討 法

全本聖經有1189章,有幾百章是對基督徒極其重要,實有深入研究的價值。這是聖經中偉大的篇章(Great Chapters of the Bible)。

選出後,把它讀十多二十次,把書中的中心思想,重要教訓,鑰節,鑰字找出,晝夜思想,反覆推敲。

如逐卷研經法,逐章探討法也須要用以上的規則和工具: 就是先讀該章十多二十次,查考注釋書,作筆記收集資料。以下是一些步驟/問題幫助你作簡略的逐章探討法∶

1. 這章主要的題目是什麽 ?

2. 這章主要的神學思想/教訓是什麽 ?

3. 這章中有那一節,或那幾個字是鑰節或鑰字 ?

4. 這章中有那些主要人物 ?

5. 這章關於基督有何教訓 ?

6. 這章有何值得我效法的榜樣或引以為鑒戒的 ?

7. 這章有何我應盡的責任 ?

8. 這章有那些可得的應許呢 ?

以下是一些聖經中重要的篇章∶

創1,2,3,12,22;出3,12,20;民13;申28;書1;撒上1,17;王上8,18;代下10;詩1,23,51,90,103,119;箴3;賽8,53;但3,6;哈3;亞12;瑪3;太1,5-7,24;可5;路2,15,23,24;約3,17,21;徒2,9;羅8,12;林前9,13,14,15;腓3;提前2;來7,11;雅2;彼後3;約一4;啟1-3,20,21 等等。這六十章聖經,如果可以深入的研究,那必然對聖經的認識必然不同。

逐章研經法個案∶約翰福音第三章

陳弟兄決心以逐章研經法去研究聖經中的重要篇章。先選約翰福音第三章,打算利用三個星期(六次)去研究這一章。

第一個星期(1-2次)∶研究這章的主題及主要的神學思想/教訓。

第二個星期(3-4次)∶查考幾個字主要字義及主要人物的背景。

第三個星期(5-6次)∶研讀及思考這章關於基督有何教訓,有何值得效法的榜樣或應盡的責任。也列出可得的應許。

六. 專 題 研 經 法

專題研經法就如同研究神學一般,選定一些重要的大題目,然後查考並研讀有關這些大題目的一切經文。

這方法需要一些特別的工具書∶串珠聖經,聖經引得或經文彙編等等。最好還可以加上一本聖經百科全書或神學百科全書,從中可以直接找到一個主題的資料。

實行的步驟,是先決定一個題目,然後借用工具書,找出所有關於這題目的經文,再從所收集的經文中來作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用專題研經法來研究的題目∶

1. 按照系統神學的方法來取題有: 神論、聖經論、神的啟示、基督論、人論、聖靈論、救贖論、教會論、末世論、罪論等等。

2. 按照聖經中的一些主題來研究的有: 約的觀念、律法、天使、魔鬼、天堂、地獄、獻祭、福音等等。

3. 按照信徒生活的教訓來查考的題目有: 重生得救、信心、成聖、愛心、事奉、恩賜、神的旨意等等。

專題個案∶恩賜的研究

陳弟兄因為覺得近來教會之間常被屬靈恩賜的事弄得意見紛紛,各有各說,甚至許多人被迷惑,因此決心深入為這個問題作個人的專題研究。

首先,他閱讀了一本關於「屬靈恩賜」的書籍。這本書籍是教會傳道人介紹給他的。從這本書他大約掌握了一些概念。這是一本站在福音派立場看屬靈恩賜的書。接下他按著新約中關於恩賜經文的次序一一作專題研究。

第一至二個星期(第1-4次),他先研究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中關於恩賜的經文。特別查考以下經文∶

路3∶16∶「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也比較何謂「聖靈與火」的洗?分析其他符類的經文∶約1∶33「聖靈」。太3∶11「聖靈與火」。可1∶8「聖靈」。

路3:22;4:1;4:14;4:16-19:

路3∶22∶耶穌受洗,聖靈降臨。

路4∶1∶耶穌被聖靈充滿,被聖靈引到曠野受試探。

路4∶14∶耶穌受試探後,滿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事奉。

路4∶16-19∶耶穌進入拿撒勒的會堂,讀經說∶主的靈在我身上...。

徒2∶1-13;2∶38-42「五旬節到,...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他們就被聖靈充滿(filled),...說起別國的話(希臘文heteros指其他地區的語言/鄉談,並不是林前的方言(glosalalia)。」(徒2:1-13)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徒2:38-42)。

徒8∶14-17「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兩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

徒10∶44-48「彼得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為聽見他們說方言...於是彼得...給他們施洗...」。

徒19∶1-7「保羅...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說∶是[施洗]約翰的洗...保羅聽這話,就奉主耶穌的主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說方言,又說預言(講道/講解預言)。」。

第三至四個星期(第5-8次),他研究哥林多前書中關於屬靈恩賜的經文,特別是林前十二至十四章,有以下的分段∶

12:1-3∶從話語的內容來看聖靈的感動。

12:4-6∶三位一體的神共同賜給人不同的恩賜。

12:7-11∶恩賜是由聖靈所賜,也叫人得益處。

12:28-31∶特別的職事

13:1-13∶愛的談論

14:1-33∶先知講道與說方言

第五-六個星期(9-12次)∶他研究各種神學派別對屬靈恩賜的看法。

第9次,他查考一些保守派的意見。

第10-11次,他查考靈恩派的解釋。

第12次,他認識福音派的立場。

七. 人物傳記法

中國古語說:「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修身心,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古人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吸取寶貴的教訓。聖經中有許多偉大的古人;他們的信心,屬靈的經歷,為神所作的工作,還有一些被神所重用,一些被棄絕,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查考聖經人物最大的好處和價值,就是能從活生生,有感情,有血有淚的人性中,學習到許多屬靈的教訓,且可以身歷其境體會到神的工作和大能。

聖經中的偉人不是「超人」,他們都是十分正常的人,與我們一樣具有希望,軟弱,懼怕等等。所以研讀他們的生平,有助於我們面對現實人生種種的限制和困難。

查考聖經人物,需要依靠一本<經文彙編>(concordance),方便我們查經考關於他們的經文。然後按時間先後將該人物的生平列下一個研究大綱∶

一. 出生及早期生活背景 :

1. 出身的地點及歷史背景。

2. 早期的訓練及經歷。

二. 與神相遇或蒙召的經過:

1. 悔改的經過。

2. 工作的呼召。

三. 工作職任:

1. 工作性質。

2. 工作環境。

3. 工作對象。

4. 工作果效與貢獻。

四. 性格的品評:

1. 靈性的生活 -- 包括禱告生活,敬拜的態度,犯罪或得勝的生活。

2. 品德的特徵 -- 包括優點及弱點。

五. 對人的態度和影晌。

六. 聖經作者對他的評價 -- 成功抑或失敗 ?

七. 從他身上我們學習到什麽教訓 ?

明顯地,查考每位聖經人物時未必都概括這些項目,只需盡取聖經的記錄,來作為查考的資料就夠了。 因此,查考聖經人物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將聖經記錄下來的材料重新組織起來,使我們對某人有全面性的認識。

這裡略舉一些人物,值得我們去查考,計有: 挪亞,亞伯拉罕,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路得,撒母耳,基甸,大衛,但以理,以利亞,以利沙,約西亞,亞哈王,希西家,耶利米,以斯帖,尼希米;新約人物有∶彼得,保羅,巴拿巴,約翰,提摩太,亞居拉百基拉等等。(注一)

八. 歸納查經法 (Inductive Bible Study Method)

研經方法(methods)可分為兩種類。一種是演繹法(deduction method),以通則主題開始著手,進而去找能做證據的細則。例如,一位研經者先假定舊約中必有基督(或關於基督的談論),因此在選定出埃及記廿六章時,認為神吩咐摩西造會幕必有基督的真理在其中,(因為心裡假定新約常把會幕比擬基督的身體),因此以演繹法,把「十幅」當作是「完全」,說基督是完全,又把「硃紅色」解著是象徵基督是王,又認為把十幅分成各五幅,解釋說這是基督審判的公平標準等等。這種演繹研經既主觀又偏見,它使研經者命令經文說什麽,而不是傾聽經文說什麽。

基督教認為神的啟示是由神向人啟示,因此真理是應該由外面進入人裡面,因此真理是客觀性的,經文的意義也是客觀性的。歸納研經法正合適用來研究基督教的聖經。歸納法要求我們必須要先查驗經文中種種細則,然後再把結論建立在經文的細則證據上。

歸納查經法是一個思考方法,按著觀察--歸納這邏輯去進行。例如,牛頓因觀察,見物體下墮,就歸納推論出<地心吸力>的科學定律。在查經,歸納法就是由經文(本文)著手,經過細心觀察分析,然後作結論,進而應用在生活上。

歸納查經法的特色和好處,就是訓練讀者親自從聖經本身去發掘,無需依賴參考書(雖然有時也有幫助,但絕非必須);讓聖經自己說話。這也是最客觀的查經法。這查經法可用於個人的靈修,也可在教會小組查經使用,相當有效果。

歸納法有三個步驟:

一. 觀 察 經 文(observation)。

二. 分 析 或 解 釋 經 文(interpretation)。

三. 應 用(application)。

觀 察

觀察是專註地看出事情的真相,是抱著不偏不倚,有積極的態度,勇於求實。

觀察可從大處著手,把經文略讀兩三遍,決定內容是敘事或是討論,是詩歌或是預言,歷史或是書信體裁等等,並嘗試找出該段經文的主題或中心思想。接著把經文分段,列出大點及小點。

我們可以用七個<何>(7W)來發問題,藉著這七個<何>找出經文的觀察要素∶

1.「何人」(Who) -- 經文中有何人 ? 這些人物有什麽特色 ? 他們作了些什

麽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 ?

2.「何處」 (Where)-- 事情在何處發生 ?

3.「何時」 (When)-- 事情是在何時發生 ?

4.「何事」 (What happen)-- 經文中發生何事 ? 這些事有什麽意義及影晌 ?

5.「何話」 (What they say)-- 經文中有那些談話 ? 這是談話有什麽意義

或言外之意 ?

6.「為何」 (Why)-- 事情為何發生 ? 經文中是否已有了一些解釋或 是已

含有解釋 ?

7.「如何」(hoW) -- 事情如何發生 ? 如何演變 ? 問題如何解決 ?

----------------------

注一: 關於聖經人物的資料,可以參考美國活泉出版出版之「邁爾聖經人物傳」系列書籍。

例子∶約3:1-21 歸納所得

何人?尼哥底母=你、你們、法利賽人、猶太人的官、以色列人的先生。

耶穌=我、我們、拉比、由神那裡來的師傅、行神跡者。

聖靈=似風的形式

人子=在天的、被舉起的。

摩西=在曠野舉蛇者。

何處?耶路撒冷(?),耶穌停留處。

何時?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夜晚。

何事?尼哥底母找耶穌談話,關於重生的話。

何話?尼哥底母發出三個問題∶「拉比...無人能行」,「人已經...生出來

麽」,「怎能有這事呢?」。

耶穌一一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實實在在...見上帝的國」,「我實

實在在...也是如此」,「你是以...靠上帝而行」。

為何?事情的發生是尼哥底母來問耶穌。藉著談話,加上身份的改變(你-

我改變成你們-我們),可見這談話的發生可能有更深一層的背景和

含意。

如何?談話的忠心是因為尼哥底母和耶穌談論「重生」的事。因為兩方對一

些觀念弄不清楚而使談話繼續。談話由重生開始,進入如何得到重

生,然後轉去永生這問題。

這些由觀察找出來的要素(elements)是有用的。稍後我們會繼續應用這些資料。

分析經文

這一步是嘗試把觀察過程所提供的資加以分析,歸類,比較,以便深入明白經文。觀察是客觀的,分析雖不能絕對客觀,卻也不能隨便武斷。

一. 分析字詞

聖經由文字寫成的,神也特別使用希伯來文(舊)及希臘文(新約)來完成聖經。這兩個語文有其完整的文法和修辭。許多時候,要深入明白經文的意義必須對這些語文的文法掌握得好。

讓我們先認識文學中幾種主要的字詞∶

名詞(noun)∶是給予事物名目的字詞,例如∶人物(耶穌)、地方(耶路撒冷)、物件(風)、概念(重生,永生)。名詞有單數(singular)及複數(plural)。詞性方面有陽性(masculine),陰性(feminine)及中性(neuter)(在中文中極難分文字的性別)。

代名詞(pronoun)∶用以代替名詞的字,指向已提及或明白的事物,包括人種代名詞(personal pronoun)(我、你、它、我們、你們、他們),關係代名詞(relative pronoun)(中文沒有關係代名詞之詞語,英文有who,which,that,what),語意強代代名詞(intensive pronoun)(他自己、他們自己),相互代名詞(reciprocal pronoun)(彼此/one another)。

形容詞(adjective)∶是修飾名詞或代名詞,包括程度(extent)(一個大城市、五條麵包),質量或特徵(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一位奇妙的主,一個豐盛的救恩)。

介詞(preposition)∶與名詞並排,成為前置詞。中文介詞有∶藉、與、在、使、從、向、的、之上、之中、之下。(中文比較少介詞)

動詞(verb)∶斷定名詞或代名詞的類別或行動。動詞有時態(tense)∶過去式、現在式及將來式。語態(voice)∶主動及被動。語氣(mood)∶陳述、疑問、祈願。

副詞(adverbs)∶是動詞語族中的一部份,修飾或限定動詞,形容詞。例如,溫柔地(softly),真誠地(earnestly),快速地(fast),夠了(enough),總不(never)等等。

連接詞(conjunction)∶連接字,短語或子句。例如,然而,卻(but),正如(just as),因為(because),所以(therefore),並且(also)等等。

感嘆詞(interjection)∶表達否定(不,也不),疑問(為何),肯定(當然,實在),感嘆(好! 噢! 啊!)。

雖然中文沒有太複雜的文法可與原文相比,但是作為一位研經者,必須盡所能去分析這些字詞。

二. 分析情節(plot)及角色(character)

情節(Plot)∶就是一個敘述故事的過程,有時在這過程當中會出現衝突、陰謀、解決衝突,有時也會出現多次衝突等等。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先醫治瞎子,然後就是瞎子與法利賽人起第一次的衝突(約9:13),接著再起第二次的衝突(約9:24),最後是耶穌與法利賽人起衝突(約9:40)。

角色當然是指敘述故事中的人物。敘述者一般從兩個方向去描述這些人物∶一. 直接的描述∶可從他們的外表及內在性格來作直接的描述。二. 間接的描述∶可藉著人物的談話、人物的動作、甚至藉者一些小人物/角色來襯托主要的人物。例如,約3:1-21,主要角色當然是耶穌和尼哥底母。作者對尼哥底母也有許多直接的描述。

三. 分析修辭體裁(rhetoric & genre)

先注意和分辨經文是屬於那一類文學體裁。可略略的分成以下幾個重要的聖經文學體裁種類∶

一.談話(speeches)∶談話常夾帶著不同的語氣和情。許多聖經中的談話是被後來的人記錄下來。這記錄也可能是因著環境的需要而被寫出來,因此語氣和心情也與原來的不相同。要求解經者小心的分析談話的目的和語氣。

二.詩歌(poetry)∶詩歌是各民族的抒情文學。也因著是「歌」,因此有許多平行句子或對句。有時詩人重複使用了許多句子卻只表達一個意思。

要解釋希伯來詩歌,就必須先了解其特徵。(稍後才詳細探討詩歌的體裁)

三.敘述(narratives)∶敘述通常是作者對已發生了的事情的歷史記述。必須細看當人的人物、布景、事情的情節,甚至是否有作者個人的意見。

四.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可分為兩種類∶實踐性的(箴1-9;詩1,37;太5-7)和哲理性的(傳道書)。

五.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例如但以理書和啟示錄,它們用了許多的象徵和符號來表達意思。

例如∶約3:1-15是個談話,由約翰福音的作者敘述。

整個談話似乎經過敘述者的特別的設計和編修∶三個問,三個答,耶穌是處在回答的地位。

語氣也特意地表達∶耶穌的回答皆以「我實實在在...」開始。

 在談話中,有一些平行詩句出現∶

人若不 ---- 重生 -----就不能--見--上帝的國

| | | | |

人若不是從--水和靈生--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肉身--生的-就是--肉身

| | | |

靈----生的--就是--靈。

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

| | | | 

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

說--地上的事,--尚且--不信

| | | |

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接下是分析該段經文是屬乎那一類的修辭(Rhetorical structure)及風格(figures of speech)。然後,把這些特別的修辭和風格分析出來。

修辭風格(figures of speech)是聖經文學的特色,直接影響一位讀者對該段經文的認識和解釋。聖經中通用的修辭及風格有∶

一.直喻或明喻(simile)∶即明顯的把兩件事物擺在一起作比較。

例如∶心結實如石頭(伯41:23)。聖靈如風。

二.隱喻(metaphor)∶雖然沒有明顯的拿兩件事物來比較,但比較之性質卻隱藏著,比如∶大衛說他是"蟲" (詩22:6)。

三.寓言(allegory)∶把隱喻放大或故事化之,則成為寓言。

例如∶耶穌在約10章中把自己比著牧人,信徒則比為羊。

四.象徵文字(symbol)∶這是文學上的一種類比法(analogy)。

例如∶蛇 -- 代表魔鬼 (因為它的靈巧,狡滑)。遊行的獅子 -- 魔鬼 (因為象徵隨時要吞吃人)。天國 -- 如面酵。

五.比喻(parable)∶通常定義為「以世界的事情/故事來說明屬靈的教訓」。比喻通常只有一個目的或欲表達的意思。

六.擬人法(personification)∶以許多物件比擬一個生命的許多素質。

例如∶大水拍手,諸山歡呼(詩98:8)。

與擬人法有關的另一項格式,就把神也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如聖經中常提到神之眼目(代16:9),神的膀臂(賽59:1)等等。

七.誇張法(hyperbole)∶故意把某種現象誇大加以形容描寫,使之更生動活潑,但其目的並不是要欺哄人,而是要使人對有關現象更具深刻之印象。

例如∶詩人流淚成河(詩119:136)。

八.代表法(metonymy)∶以某樣物件代表其物主,或以某地方代表其民眾。

例如∶喝主的杯或鬼的杯(代表與主或鬼交通)(林前10:21)。

九.反語法(irony)∶說話者口頭的意思常和心裡的意思相反,含有譏諷之意。

例如∶大衛搶來的妻子米甲對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撒下6:20)。

聖經中還有許多修辭,我們也無從一一細說。

例如∶約3:1-15 有隱喻的句子如「夜裡來」「舉蛇/被舉起來」。

有雙關語「重生/再生」、「靈/風」。

有對比「地上的事/天上的事」。

有代表法「我們/你們」等等。

隱喻字眼=靈/風。

強調性的句子∶「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三次)

當中也有一些智慧性的語句∶「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

應 用

應用是歸納法查經的終極目的,把得著的東西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這才是查經的目標。應用的資料也應該從經文本身的得著來使用。

應用過程

應用可分為二個階段,一個是歷史情況,另一個是當前情況。一些真理不可把歷史情況及當前情況混為一談。研經者在應用時,必須肯定這二個階段的情況。例如,不可拜偶像這真理,它含有歷史情況(指責當時的以色列人不可敬拜偶像),但是它也含有當前情況(現在的人信徒也不可敬拜偶像)。不可吃血(徒15:20)是因為初早期教會時代在教會中有外邦人信徒,也有猶太人信徒。耶路撒冷議決,為了體諒猶太人的風俗,也勸戒外邦人信徒不吃血。但是當前情況並不一樣,因此這真理已不存在。當然,聖經中還有一些難決定歷史或當前情況的真理。例如,女人要蒙頭就引起許多爭議。一些教會(大多數的教會)認為林前11:4-7所指是歷史情況,當前已不適用,也有一些教會(極少部份)認為這真理也應該應用在當前情況。對於這樣的問題,研經者更加要小心處理應用的步驟。

應用的種類

聖經可分為理論上及實際上應用。理論上應用應為先奏,實際上應用必要緊隨於後。如果只有理論上應用而沒有實際上運用,就是膚淺極了。這只是頭腦的操練而已,沒有落實於生活實際的層面。例如,約3:1-21,研經者不只是在理論上知道必須要重生,或是認為接受了基督就已經是重生了,而是要進一步的找出重生的生命應該是怎樣的,有那些「新生」的樣式,或有那些外表的行為表現。

應用的範圍

並不表示所有經文的所有真理都適用於所有範圍。一些真理適用於自己及別人;一些適用於社會某些生活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等等);一些真理適用於區域性或是全國性,或是全世界性;一些真理只適合於信徒而不適合非信徒。

許多時候,經文本身的性質決定其真理的適用範圍。有些經文,例如羅馬書第六章,是適用於信徒,對非信徒不適用。再取以上約3:1-21,耶穌與尼哥底母的對話所引出必須重生的真理特別適用於基督徒及其他宗教信徒身上。對無神論者,只能間接的適用。

九. 結構式研經法

結構式研經法主要的工作就是分析經文的文學結構。聖經是一本宗教經書,但是也是由文字寫成。不只是由文字寫成,甚至是以美麗的文字寫成,因此也是一本美麗的文學作品。結構研經法就是要深入分析經文的文學結構,讓由美麗的文字而出的真理更能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十九世紀時,文學家已發現文字是可以化成符號的,找出這些文字所組成的符號之間的關係更能看出該文學的內容。研經者也可以借用此方法。

結構研經法主要有兩大原則∶

一.認為語言是由不同的符號(例如,動詞與動詞之間,名詞名詞之間)結構而成。

二.從這些符號之間的相互性(interrelation)和相異性(differences)可看出經文的意義。

結構研經法有以下四個步驟∶應用於約翰福音3∶1-21(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話)。

一. 利用歸納研經法所找出來的資料。

二. 找出本文中明顯的相對人物和他們的動作。

三.找出這些人物的特點和所受的影響。

四.藉著以上的發現,划出結構圖表。

相對的人物和動作有∶

耶穌行神跡-人不能行神跡

耶穌回答-尼哥底母說

靈生的-肉體生的

摩西舉蛇-人子被舉在十架

從談話引申至後一段(約3:16-21)的資料,讓我們發現「信者」及「不信者」所受的影響。

例如∶相信者願意接受耶穌的見證。

相信者有永生。

相信者是相信「神獨生子的名」。

相信者行真理。

相者愛來就光。

我們可划出以下結構。

代表人物人物話題人物代表人物

----------------------------

我你

我們耶穌行神跡尼哥底母你們

拉比重生法利賽人

師傅聖靈如風猶太人的官

行神跡者屬靈的及不屬靈的人 猶太人的先生

有神同在者見證

人子被舉/摩西舉蛇

永生

 |

效應/後果=信的人不信的人

 ||

得永生/不至滅亡滅亡/受審判

相信神獨生子的名不信神的獨生子

得救被定罪

行真理的行惡的

來就光的人恨光的人

II. 研 經 基 本 認 識

一.聖經文學及修辭

聖經是神的啟示話語,但是是用人的文字寫成的。有人形容聖經的文字所帶出來的文學及修辭(literary genre)就如一間豪宅的室內設計,美輪美奐。(注一)愈認識聖經書卷中每一部分的結構,風格及形式,便愈認識該書卷的目的和特色。

文學修辭解經(rhetorical interpretation)是探討聖經的文學風格(個別動詞或表達方式)及形式(結構組織)如何影響理解聖經的過程,亦即探討一部作品的文學素質,分析其體裁(作品的類型),結構(資料的編排),修辭手法(以華美的詞藻達到文學的效果),以及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經文的解釋。

---------------------------

注一∶蘇克,基礎解經法 (香港∶宣道,1996),151頁。

文學體裁(Literary Genre)

文學體裁指寫作的類別或種類,特徵是具有特定的形式或內容。識別聖經中不同的體裁更能幫助我們更正確地解釋聖經。

我們在歸納研經法一課內的分析部分已討論過修辭(談話、詩歌、敘述、智慧文學、啟示文學)及體裁的特性,以下略加上兩類∶

一.法律體裁(Legal)∶通常指聖經頭五卷(摩西五經)中的法律題材。法律體裁有兩種∶第一種是明文法律(apodictic law),亦是直接的命令,常以「你不可」這樣的字眼開首,例如十誡(出20:3-17);或用「不可」(利18:7-24;19:9-19,26-29,31,35)。第二種是決疑法律(casuistic law),屬於個案法,通常在特殊情況下才引進該法律(例如,利20:9-18,20-21;申15:7-17)。

(談話、詩歌、智慧文學、啟示文學請看前文)

二.敘述(narratives)∶(以上已提過,這裡詳細再提出)敘述通常是作者對已發生了的事情的歷史記述。有七成多篇幅的聖經是屬於敘述體裁。聖經中的敘述體有以下六種∶悲劇(tragedy,例如參孫、掃羅等人物的記述)、史詩(epic,例如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故事)、英雄事迹(heroic,例如基甸、但以理等的記錄)、愛情故事(romance,例如路得記及雅歌)、諷刺作品(satire,例如約拿對一棵樹的故事)、辯論(polemic,例如以利亞與巴力的四百五十位先知鬥法(王上18:16-46的記錄)。

三.預言文學(prophetic literature)∶也就是聖經中的先知文學,通常是記述一些先知對未來的預告。

在分析一段經文時,必須先確定該段經文是屬於那一類文學體裁。

二. 字義查考

聖經是用文字寫成的,它也是神的話語。要明白經文的意思時,最基本的工具是要明白句子的意思。文字,是句子的最基本結構。我們必須研究文字的意思(語源學,etymology),比較文字的使用(上下文的意思),在文化中的應用(這我們要使用聖經字典,神學詞典,或注釋書)。

我們必須查考經文中的字詞,尤其是重要的字眼。這須要對聖經原文的文法稍有認識。另外,也要借用一些聖經字典或神學辭典。首先把重要的字眼或詞句列出來,然後參考聖經原文字典或神學辭典(如果不會原文,那必須先從「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這本書找出原文字典的號碼,藉著這號碼再到原文字典或原文神學詞典去認識該字的字義)。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原文字典和神學詞典∶

(這裡先介紹給學生。我們不要求你立刻要去購買這些工具書)

1. 聖經百科全書∶G.W.Bromiley e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四冊 (Grand Rapids:Eerdmans,1979-).J.D.Douglas e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London:IVP,1962)。中文的有證主出版,「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證主,1995)。

2. 新約原文字典∶ W.Bauer. 新約希臘中文辭典.王正中編(台灣:浸宣,1986). J.P.Louw & E.A.Nida eds.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ians". 二冊 (United Bible Society,1988)。舊約原文字典∶ F.Brown,S.Driver & A.Brigg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Peabody:Hendrickson,1979).

3. 新約神學辭典∶(要注意這一類辭典都含有編寫者自己的神學主觀觀點)G.Kittel ed.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0冊(Grand Rapids:Eerdmans,1964-1976). C.Brown e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三冊 (Grand Rapids:Eerdmans,1975-1978).

舊約神學辭典∶ G.J.Botterweck & H.Ringgre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五冊 (Grand Rapids:Eerdmans,1974-).R.L.Harris.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中文版∶舊約神學詞典). (Chicago:Moody Pr,1980).

例子∶查考「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Bauer"s∶"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關於約3:1-15重要字詞。

神跡(Semeion)∶原意是「記號」或「有意義的標」。

一.可以是一個歷史的指標,末世的記號,彌賽亞時代的記號,一個警告性的記號,或者給未信之人的記號。

二.一個神跡,由神或基督所實行出來。

可見約翰不像符類福音作者使用大能的神跡(dunamis)及驚奇的事迹(teras)來看耶穌所行的奇蹟。約翰認為耶穌所行的奇蹟完全是一個時代的記號,不只是證明彌賽亞的來臨,也要求不信之人藉著這記號來認識 。

重生(anothen)∶是個雙關語(一字二意),可是「從天上而生下來」或「再從新生出來」。可見尼哥底母當時只會意第二個意思,可見他一直以來並不明白一個由天上而生下來的屬靈生命。

水生的(hudatos)∶

一.指由地土所出的水。除了吃用,也是用來潔凈(太27:24;路7:44;約13:5),也可以用來維持生命,也用來洗禮用。

二.被象徵化,指耶穌所賜令人得生命益處的水,故稱為生命之水(約4:10)。猶太人文件多次這樣使用。

可見這水是一個象徵字眼,與生命有關。

聖靈如風(pneuma/Ruah)∶含有多重意思

一.吹動的風/氣流。

二.賜人生命的靈/魂。

三.塑造個人性格,感情,精神的靈。

四.一個獨立位格的靈。例如,神、魔鬼。

五.專指神的靈,基督的靈,聖靈,或擁有神的靈的人。這神的靈而生的人與肉體及情慾而生的人區別。

六.住在人之內的靈。

聖經學者約3:3-6節「靈生的」是指由神的靈而有的生命,與肉體及情慾分別。另外,靈(pneuma/ruah)和氣息(Nephesh)有所分別∶Ruah是人理性生活和不朽生命的根源,包含意志、理智和良知。Nephesh卻是人的慾望和情感的發源地,人類的不同性格就是由nephesh所形成。

人子(Huios Anthropos)∶在耶穌時期猶太人認為是一位由天上來的人物, 可行彌賽亞的作為,例如審判世界。相信這認識是受但以理書7:13的影響。 是一位末世的人物。這稱號在福音書出現八十二次,多是耶穌用來自稱。福音書之外比較少用(徒7:56;來2:6;啟1:13;14:14),都是用來形容耶穌基督。

三. 歷史文化背景探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聖經也是一本歷史書。記錄著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文化背景的探究就是要去認識更多歷史的事情,確定聖經記錄的真實性。

歷史學家通常用以研究古代遺物和文件的方法,以「客觀」的方法去確定經文的原意以及作品內容的可靠性。工作層面有兩個∶研究著作者所處的歷史環境背景及確定資料(data)的歷史性。歷史文化探究就是要確定這些資料的「歷史性」,加以考查審查。

今日的聖經學者再次的告訴我們歷史文化背景的重要。因為如果不能掌握歷史文化背景就不可能適當地把當日在一個處境中的信息轉移到今日的處境里。解經者必須多認識聖經的歷史文化背景。

歷史探究工作∶

一.聖經的歷史觀。聖經的歷史比較是宗教性的。也就是屬於敘述的(narrative),教導的(didactic),和選擇性的(selective)。

二.古近東的歷史。說明聖經歷史並沒有與它的主要歷史背景(也就是古近東歷史)隔離。解經者必須多認識當時其他國家民族的歷史背景。

三.以色列史的變遷。這些變遷決定了許多的資料意義。例如,在族長時期的獻祭並不能與王國時期的獻祭相提並論。

四.新約的歷史背景。要知道新約的歷史是在一個急變的時期中成長。時常要求先確定一份資料的寫作時期,這樣更加能確定經文的意義。

文化探究方面∶

當然,文化並不能與歷史完全分別開來。文化說明解經者要把當時因風俗、人情、經濟、政治、地理氣候所引起的文化掌握,幫助了解經文更多。

探究著作者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使我們和著作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如今有許多新舊約背景和歷史的參考書幫助我們作這方面的分析。

例子∶約翰福音3:1-15

歷史背景∶當時基督教的興起和猶太教引起緊張的局面。一時間外人也看不出它們的分別,甚至認為基督教是猶太教的改革派。約翰必須在這樣的局面中去分析基督教和猶太教真正分別之處。約三章的談論可能是要讓當時的信徒分別出基督教和正統猶太教。當然,約翰必須提出基督教的超越性。

耶路撒冷應該是正統猶太教的大本營。耶穌必須去到那裡和尼哥底母對話。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官應該指耶路撒冷七十二人猶太人大公會的成員。這大公會有廿四位是法利賽人代表,廿四位撒都該人代表,另廿四位是祭司代表,而大祭司是當然的主席。尼哥底母正是法利賽人的代表,也說明他是猶太人中最有學問的一班人。他肯謙卑的來求問耶穌已表現出他與眾不同的態度。不知耶穌是在耶路撒冷那一段時間和尼哥底母談話,因為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時間並不多,也忙碌。

四.上下文及以經解經

上下文

上下文(Context of Text)就是經文的文脈,即一節經文整體的來龍去脈。其反面就是斷章取義。

上下文的分類∶

A.緊接上下文(Immediate Context)∶乃是指上下文緊緊的連在一起,可從上下節,或上下段,或上下章找到上下文。

例如∶路10:25-37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因為路10:25-29(行律法而得永生的討論)這上下文而引起,律法師要耶穌講解何謂愛自己的憐舍。

B.歷史的上下文(Historical Context)∶就是追溯經文的相連歷史關係和背景。

例如∶何西阿書4:1-19及5:3-4論及以色列人的邪盪。如果查考其歷史上下文,是指他們遠離神並且拜偶像,犯了屬靈的淫亂,而不是指他們果真犯了肉體的淫亂。

上下文的形式有以下幾類∶

A.行動之連貫性∶例如,太4:1-11主耶穌受試探,緊接太3:13-17受洗並蒙上帝印證之行動之後。從這行動之連貫性,發現耶穌受洗後要執行天父差派他到世上工作開始前必要先受試探/試煉。

B.思想連貫性∶聖經作者是按著他們的思路來編寫。

例如∶路15章的談論都是圍繞著天父的慈悲來編寫三個相關的比喻。羅1-11章是延續1:16-17主題申言下來的論證。

C.行動和思想之連貫性∶例如,約翰福音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皆是耶穌與不同背景的猶太人的對話。連貫起來,大約可看出某一方面的意義∶耶穌/基督教與一般猶太教的對話(第二章),與正統猶太教的對話(第三章),與非正統猶太教對話(第四章)。

D.與其他經卷之連貫性∶有時必須把許多相關的經文並列一起來查考其上下文。

例如,耶穌被膏必須把四卷福音書中相關的經文(可14:3-9;太26:6-13;路7:36-50;約12:1-8)來作比較,才能適當解釋為何「到甚麽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意思。

以經解經法

以經解經法堅持聖經有其自解之能力。深信聖經前呼後喚,貫穿一徹,經文可以互相輔助解釋。有以下步驟可遵行∶

一.找出類似的經文∶這可藉著串珠聖經或是經文引得/彙編(Concordance)找出所有類似的經文。

例如∶耶穌說「求你將這杯散去」(可14:36)。經文彙編列出以下相關的經文∶

「他要向惡人密布羅網,有烈火、硫磺...作他們杯中的分」(詩11:6)。

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詩16:5)。

 「使我的福杯滿溢」(詩23:5)。

 「我要舉起救恩的杯」(詩116:13)。

 「我必將這杯,遞在苦待你的人手中」(賽51:23)。

 「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哀4:21)。

二.觀察和互相對照這些經文,找出統一或是相異的意思。一般以較清楚之經

文解釋較不清楚的經文,或是以新約之亮光解釋舊約的啟示。

例如∶比較以上各節經文,發現「杯」的意思有苦難的杯,救恩福氣的杯。

以經解經告訴我們耶穌所指的杯是苦難的杯。

三.如果以經解經不能肯定經文意思,必須使用其他注釋法,更詳細的考證。

例如∶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你若知道...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人

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直涌到永生」(約4:10)。

到底這「活水」是指什麽呢?經文只提出一個素質;這活水可以賜

給人永生。串珠及經文彙編給我們以下經文背景∶

「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了我這活水泉源」(耶2:13;)。

類似舊約經文如結47:9;14:8皆指「活水」是維持以色列人生命/靈命的水。

以賽亞書多提出指活水是「救恩的泉源」(賽12:3;43:20;44:3;55:1)。

舊約只提供我們一個背景,並不能給於具體的答案。

新約啟示錄兩處指這活水與永生救恩有關(啟21:6;22:17)。

約翰福音另外使用這活水的觀念∶

「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要受聖靈說的

」(約7:38)。

對照以上經文,雖然不能完全肯定答案,已相離不遠∶

一.活水當然是救恩的泉源,賜人永生。

二.約翰進一步指出活水也是神賜人的聖靈。可見聖靈也可以說是賜人救

恩或永生的靈。

III.特 別 的 解 釋

以下的討論是關於聖經中一些特別修辭體裁的解釋。解經者必須對這些文體有深入的認識方可適當的按正意分解經文。

A.詩 歌(Poetry)

舊約希伯來詩歌(Hebrew Poetry)是猶太人在歷史和生活中的詩歌頌詞(hymns and songs),多含有強烈的希伯來民族色彩。詩歌體裁約佔了舊約三分一篇幅,可見希伯來人是喜愛詩歌的民族。

希伯來詩歌的特點是『神本主義』(God-centered),即內容是以神為本,以神為中心。其主題和對象是耶和華上帝。與中國或其他民族的『人本主義』詩歌不相同。

一般舊約的詩歌書分為五卷,就是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及雅歌。如果把耶利米哀歌算入內,就是六卷。舊約詩歌也分為四大種類∶

一.抒情詩(Lyric)∶這是情感的詩歌,是作者的遭遇與經歷的感情流露,包括對上帝的禱告、讚美、呼求、對人生與世事之感懷與慨嘆等,詩篇和傳道書多屬於這一類。

二.格言詩(Proverbial)∶這是句子精鍊的詩歌,句句富有教誨,發人深省,字字扣人心弦,叫人警惕。箴言可算是這一類的書卷。

三.輓歌詩(Lamentative)∶這是富於默想,而又以悲傷哀哭為主題的詩歌。耶利米哀歌為這一類詩歌。

四.戲劇詩(Dramatic)∶這是以戲劇形式寫成的詩歌。約伯記和雅歌多屬於這一類。

以上只不過是一些較大的詩體分類。舊約其他三十三卷書散布著許多零零碎碎,長長短短的詩句或短歌。在五經與歷史書中有許多訓誨詩(Didactic poetry),在先知書有許多是預言性的詩歌(Prophetic poetry)。

要解釋希伯來詩歌,就必須先了解其特徵。

一.富於警句∶詩句簡短精警,正所謂言簡意賅,發人深省,作信徒為人處世之金科玉律。

例如「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伯28:28)

「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16:2)

「公義使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14:34)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18:12)

二.多用對句(Parallelism)∶對句又稱平行句,與中國的對聯十分相似。

A.同義對句∶

例如「萬國啊,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 」(詩117:1)。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

B.反義對句∶

例如「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賽1:3)。

C.加強意義對句∶

例如「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24:5)。

D.發問對句∶

例如「你要向我們發怒到永遠麽?你要將你的怒氣延留到萬代麽?」(詩85:5)。

E.反駁對句∶

例如「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箴21:2)。

F.呼應對句∶

例如「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118:24)。

G.流水對句∶以第一句為副,第二句為主要的句子。

例如「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箴19:14)。

H.比喻對句∶

例如「天離地何等的高, 的慈愛向敬畏 的人,也是何等的大」(詩103:12)。

I.比較對句∶

例如「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27:6)。

三.喜好重複∶

例如「耶和華從天上觀看,他看見一切的世人;從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詩33:13)。

四.喜用疊句∶

例如「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詩1:1)。這是三疊式的。 多疊式的有詩19:7-9。結語疊式的有詩136。

五.折句法∶又稱「離合體」或「字母詩」。有詩9,10,34,37,111,112,118,119,145。其中最精彩的一篇算是119篇了。全詩分22段,每段8節(希伯來文廿二個字母22X8=176節)。在每一段里,同一個希伯來文字母重複了8次。22個字母總共是22段。整卷耶利米哀歌也是字母詩。這些字母詩使人容易背誦,也容易頌唱。

六.不重押韻∶西洋詩歌和中國詩歌都重視押韻。希伯來詩歌卻注重思想美,文學美,教訓美,和結構美。

七.富歷史性∶希伯來詩歌不是個人幻想的抒發,而是表達歷史的事實。

八.以神的榮耀為目的∶其他民族的詩歌常歌頌人的的功德,奉承世人,或是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風花雪月等為主題,所以詩意多消極庸俗,但是希伯來詩歌卻多以敬畏神,愛神,以及從神而來的幫助與盼望等為主題。

解釋詩歌基本原則∶

一.分析其文體和結構∶就如以上所給的資料,把所要解釋的詩歌分析清楚是屬於那些類型。

二.也要知道詩歌不只是頌詞,它也是可以用來唱的歌。因此,其排列和結構都不與一般文體相同。

三.要記得詩歌的語詞常是象徵式的。因此不可以平面的意義來解釋。這要對希伯來詩歌的用辭要有認識。

四.要知道詩歌在希伯來人的生活中是為了實用的;富有教誨性。

五.解釋詩歌也要注意其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或分成一小段來解釋。對其上下文都要注意。

B. 預 言 / 預表

預 言∶預言是神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神藉著 的靈感動人說出來的事情。預言略可分為∶已成全的預言,在成全中之預言,及將來要成全之預言。聖經的預言與其他民族或宗教的預言不相似,它含有神的應許,也將在未來必定實現。解經者在解釋聖經預言時,必須遵循一些原則∶

一.必須注意那段預言經文所用的語言。我們必須決定所有專有名詞、事件、地理、文化背景。關於預言所用的語言,解經者必須注意其象徵性,詩歌體和表記的因素。

二.須判斷先知和其他所說的預言之歷史背景∶這就是說要設法了解先知寫作時的觀念。

三.釋預言時要充份注意其上下文,和思想的來龍去脈。

四.解經者要注意先知著作的特性是不是系統化的;先知們是傳道者,是看見異象者,而不是學術性的講師,因此許多時候預言是沒有邏輯系統的。

五.解經者也要熟悉其他聖經中的預言∶這說明聖經中的預言是有相容性的,都指向一個大方向。一些預言也常重複,以一個『以經解經』的方法來解釋預言乃是不可缺少的。

預 表∶預表是對過去的事物、人物或歷史中的一個形式和制度的解釋,使到這些「表徵」(types),在以後找到其「本體」(antitypes)。

這與預言的性質不相同,一個是認為神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一個事實,另一個說明神預言,沒有牽連到兩個時代(時間), 將在未來應驗所預言的東西。按照福音派學者的建議,解釋預表應按下列規則∶

一.注意新約如何處理預表。新約常應用預表時,多注意到基督和救贖的事實。也是以其中的「大處」著眼,對於許多瑣碎的細節並不注重。

二.在一個預表中,預表部份和非預表部份應加以辨別。說明人一位解經的人,不可加上自己對該預表的想像力。比如,會幕中有許多東西根本沒有預表的意義,並不是祭司所有的舉動,獻祭中的每一樣因素,都可以在新約中找到其對稱的預表本體。

三.除非有新約權威的支持,不可引用預表以支持某種教理。很明顯的,希伯來書使用預表來證明某些神學立場。但是,今天的解經者不可以學像希伯來書作者那樣注釋新的預表,因為我們並未受到聖靈的默示。解經者今天對預表的工作就是闡明聖經中預表的真理。

例子∶來7:1-3 麥基洗德是基督大祭司的預表。

C.比 喻

定義∶希伯來文是Mashal,意思為箴言,明喻,比喻...(撒下12:1-4;14:1-11;賽5:1-7等等)。

希臘文Parabole,有『並排』的意思,目的在作比較,因此是一種說明方法,就好像說∶「天國好像...」。(注一)。

聖經學者蘭姆說∶「比喻不同於寓言(Fable),因為比喻不注重細節,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於神話(Myth),因為比喻並不是選擇容易被接受的民間故事;比喻也不同於寓意故事(Legend),因為比喻並不是每個細節都含有特別意義;比喻也不同於明喻或暗喻之類的象徵性修辭。」(注二)

為什麽耶穌要用比喻 ?

一.按可4:10-12,是不想"外人"知道神國的奧秘。

A. 對耶穌當時的處境來說,他是必須這樣作。因為當時反對他的人都想捉住他的把柄來控告他。因此就想從他的言行中扎出一些直接清楚的控告證據。

B. 彌賽亞完全顯示的時間還沒有到。

C. 天國本來就是一個奧秘。

二.為了把神的信息用人間生活的例子告訴一般的人。

三.為了要使聽的人去嘴嚼比喻中神豐富的信息。蘭姆指出,比喻是教導有回應的門徒之一種方法,也把真理對不回應的人隱藏起來。

比喻有以下的特徵∶

一.比喻取材於屬地的事件、習慣、或可能發生的事。

二.信息卻是超越屬地的因素之上,包含屬靈的教訓,或神學的真理。

三.在屬地的因素和屬靈的因素中間,有類比的因素。就是因為具有這類比的因素,比喻才作為說明和爭論之用。

四.也因為比喻擁有以上不同的素質,所以每一個比喻都必須解釋。

解釋比喻的原則

一.神學原則∶基督來傳揚福音,並宣稱天國已經近了。有許多比喻都與基督的身份和天國有密切的

-------------------

注一∶英國著名聖經學者,C.H.Dodd,在其 The Parables of the Kingdom (第三版) 頁16,給比喻下此定義:『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比喻是從自然界或普通生活中,以活潑或奇異的方式,舉出明喻或暗喻,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聽者心中一個問題,到底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教訓是什麽,以引起聽者主動的去思想。』

注二∶蘭姆,基督教釋經學。(美國:活泉,1983), 頁158。

關係。因此解釋比喻時,我們必須問∶這個比喻和基督(基督的身份、工作、榮耀、再來、審判等等)或天國(性質、預言、成長等等)有什麽關係。

一般上,學者把比喻分成以下幾類∶

 a. 關於神國度的∶A.現在的,B.未來的,

 b. 關於天父屬性的,

 c. 關於末世審判的。

二.文化原則∶耶穌所講的比喻多取材自當時的文化背景資料。這些文化風俗習慣,物質文明都可以從比喻中看到。對當時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是解釋比喻的一大認識。

三.釋義原則∶比喻都含著一個大前題或主題來講論。也因為這樣∶

A.比喻是含著一個中心主題,因此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比喻中的細節如一些人物(配角),其他物件,或背景的變動等,都是為著整個比喻的主題而存在。

B.看看有沒有自釋的地方。一些比喻或在講論時,或在前,或在後的講論常附帶著解釋。這些解釋有時是明顯的,有時並不明顯。

C.看看上下文的解釋。或是取以經解經的原則來看看其他地方也有同一樣的比喻出現。

四.教義原則∶比喻所含的教訓或神學真理極其豐富。因此許多人都想取比喻來應用這個時代。釋義的原則說明我們不可以自己主觀的神學觀點來取一個比喻的解釋然後用來支持自己所要強調的神學觀點。

五.應用的原則∶就如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求聽眾有所反應少可以真正明白/體會當中的意義。今日的解經者必須觀察這比喻要求怎樣的回應?或是如何把意義應用在生活處境里。

神秘主義認為人可以憑藉聖經以外的主觀經歷直接認識神,與神交往。神秘主義是宗教改革之後,受伯麥(JakobBoehme,1635-1705)之著作的影響而興起。伯麥強調內在的靈性,為敬虔主義(Pietism)奠下基礎。

D. 神 跡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神跡就是不尋常的事或現象。這不尋常的事也出乎人的想像,意料,或邏輯之外。它也不在許多自然科學定律的範疇內。基督教/聖經所指的神跡是神對人間/自然的特別作為。從聖經所用的四個字詞我們將對『神跡』有較全面的了解∶

一.「大能」(Dunamis)∶指神的力量藉著耶穌所行的神跡向這世界彰顯(太11:21;可6:2,5,14;9:39;徒13:10)。

二.「奇蹟」(Teras)∶指明所發生的事,或所見的現象引起眾人的驚奇(可13:22;約4:48)。

三.「工作」(Ergon)∶是指著神所作的大能大力之工(約5:20;&;3;10:25)。

四.「記號」(Semeion/sign)∶說明所見的事是一個記號,是特別的記號,也是神給世界的記號。當時的人深深的知道在特別的時代,神會在這世界顯出許多特別的記號(約2:11;4:54;6:2;11:47)。

因此,當我們為一個神跡解釋時,必須先肯定該神跡是屬於那類型。不管怎樣,神跡的目的是要向人顯明神的旨意,而不是使人看見人的榮耀。

神跡的特性∶

一.神跡與神的旨意和救贖計劃有極密切的關係。神跡的顯現和實行是有神的特別的目的,也有神自己的時間。這要求我們對聖經整體的認識或神全整的救贖計劃有全面性的認識。耶穌也不藉行神跡為了自己的方便。神也不是因為人的信心大小來行神跡。神跡也是公開的被行出來。

二.許多時仲候。神跡中許多用詞句或人物或物件(稱為符號)是象徵性的。憑字面的解釋並不適合,必須找出其象徵意義。

三.必須留意當時四周圍的人對該神跡的反應,因為他們的反應才是真正作者要表達的意義,而不是我們今天的人該如何去看這神跡的效果。

解釋神跡的一些基本原則∶

一.神跡是特別的事件。因此神跡不一定照公式或自然律來進行。要尋求當時的行神跡的處境(尤其是該書卷的作者和寫作目的)。找出這神跡所要顯示的目的。看看上下文是否有一些跡象指明這神跡發生的目的。如與神的救贖計劃,時間等等。

二.神是行神跡的神。也有各種不同的"神跡"(見以上的定義)。當然,撒旦有可以行許多異能奇事。因此,要分別各種神跡的素質。處在末世時代,應十分小心與嚴肅的分清神跡或邪術。神是活的神,因此, 仍可以行神跡: 按著 的旨意,為要印證 的工作和存在。要記得聖經已經寫成,因此,現代的神跡應受聖經的判斷衡量。

三.時間是神跡最好的試金石。真假神跡有的時候要在時間考驗之下顯露出來。

四.我們應從當時的人對該神跡的反應和所認識意義來看該神跡的影晌力。

五.基督的復活和教會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神跡(路11:29-33)。也因此這樣,耶穌不會為了人的滿足人而行神跡。

敘述體裁

敘述體裁(也有譯成「記述文」)在聖經中佔了最多的篇幅,通常是指一些事件的歷史過程的記述。舊約中的歷史書卷,新約的福音書,使徒行傳都是最典型的敘述體。

當代聖經學者對敘述文有深入的看見,一般上是按敘述文的特徵來分析和解釋經文。敘述文有四個特性∶

一.情節(Plot)∶就是一個敘述故事的過程,有時在這過程當中會出現衝突、陰謀、解決衝突,有時也會出現多次衝突等等。例如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先醫治瞎子,然後就是瞎子與法利賽人起第一次的衝突(約9:13),接著再起第二次的衝突(約9:24),最後是耶穌與法利賽人起衝突(約9:40)。

二.人物(characters)∶在整個敘述當中會出現一位或多位不同的人物。明顯地,這些人物的活動構成整個情節。讀者也只能從他們的活動和談話中來認識他們。當然,我們更多要留意作者如何表達他們來讓我們認識。這些人物常常相對或是敵對起來。「好人」通常是屬於神的人。通常敘述者/作者不會清楚說明這些人物的動機(motive)和性格(personality),因此讀者必須去解釋這些人物。例如約翰福音第九章,人物有耶穌、瞎子、法利賽人、瞎子的父母親、連先知,摩西和神也被引伸出來。這些人物的動作都清楚被敘述出來。

三.布景(setting)∶布景就是情節和人物的空間。很多時候,聖經布景都牽引著歷史因素,讀者先要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才有辦法深入作詮釋。比如耶穌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瘸子,而病人都在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就要求讀者先認識這歷史背景。也因為許多敘述要求清楚的地點才能實現,因此聖經中的地點都含有真實的歷史背景。這是聖經與世俗文學著作的分別之處。約翰福音第九章中「往西羅亞池子里去洗」、「在安息日」、「怕猶太人」、「趕出會堂」都屬於布景資料,也要求去認識其中的歷史背景。

四.意見(point of view)∶敘述者的意見和企圖可以說是敘述文中唯一的聲音,他也是那位控制整個局勢的人;我們只能從他所定下來的意見中認識該段經文的意思。換句話說,敘述者就是那位決定和導引讀者該如何反應敘述中的情節和人物。通常這位敘述者會以第一人身份「我/我們」(First person)或是第三人身份「他/不記名"(Third person)來敘述。如果是以第一人身份,那敘述者就是其中一位人物。可是聖經的敘述通常都是以第三人身份敘述,並且是以不記名,不顯露身份來敘述。這不顯露的敘述者不出現在故事中;以第三人身來講述;不受時間和地域控制;在每個情節中作為一位暗藏者(implied author),隨時可以重複講述任何動作;隱藏

起來講述當中人物的意念和感受;常常解釋那時的背景,或翻譯一些字眼,或為故事註解;並且以個人的意識形態來講述事情過程。

例如,當耶穌在迦拿行完把水變酒的神跡後,敘述者就注釋說「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又如我們不能肯定約3:16-21到底是耶穌親口說的話或是敘述者個人的反省。

啟示文學

查考以色列歷史,這民族最具特色的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興起和成長是處在一段最英雄(most heroic),也是最悲慘(most tragic)的歷史時期。啟示文學多出現寫於兩約中間時期。舊約中的但以理書,以西結書,新約的馬太福音24-27章,啟示錄就是屬於啟示文學類。當然,啟示文學最多出現的地方是在舊約的次經,例如,以諾一書、猶太五十年紀念書、希比利的說話、十二族長的見證集、羅所門詩篇、摩西升天記、以賽亞殉道記等等。

啟示文學的特徵有四個∶

a. 先知話語的沒落,啟示文學才興起

學者不能肯定是何種原因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但是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約先知話語漸漸沒落而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更有人說,啟示文學作品是由但以理書開始算起,而先知文學中(結38-39;亞1-8,9-14;約珥3;賽24-27)早含有一些啟示文學的蹤跡讓後來的啟示文學作者繼續去發展。

學者留意到,啟示文學的解釋多數集中在那些含糊及未完成的先知預言。似乎啟示文學作者對許多猶太人想知道的預言都有辦法從啟示文學獲得答案。他們查考先知的預言,並給與適時的答案,是針對當時的處境,使當時的讀者立刻得到滿足。

b. 神秘的 (Esoteric in character)

啟示文學作者常自稱他們藉著夢或異象被提至天堂獲得知許多神要啟示的秘密。有時他們自稱是一位天使帶領他們經過天堂並解明一些將在地上發生的事情。這些異象可能是對當時歷史的闡釋,或是對將來之事的解釋,或是關於神的將要來臨的國度,末世的審判,惡人的報應和善者的獎賞。甚至,他對一些雷風,暴雨,閃電都可以解釋。

.異象  每位講道者都需要一個異象,我是指一個概念,這概念就是在神裡面他的事奉所能成就的事。我們的異象,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最終想成就的,我們一生為這目標努力。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夢想,就是你最終能為神成為怎樣的人,並且為他榮耀的緣故而發揮的功能。

這豈不是至高的神使我們與他在使人生命改變的事上有份嗎?神不只用人書寫聖經,也用人教導聖經。我希望我們絕不要輕忽為主教學的特權。有果效地應用聖經會產生極大的能力,使人生命有持久的改變。有句經文常被畫在旗子上,掛在正在建堂的教會前面,這句眾所周知的經文是「沒有異象、民就放肆」。許多證道都說除非我們有異象(夢想、目標、建堂的計劃),否則民便放肆(失去動力、變得冷淡、注意力銳減)。唯一的問題是,箴言廿九章18節根本跟這些事毫無關係。

29:18

沒有異象(註:或作「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異象」在希伯來的原文中絕沒有指目標、計劃的意思,而是指「屬天的啟示」。舉個例子,以賽亞書一開始便說:「以賽亞的異象」,是指以賽亞得到超自然的啟示。但今日我們稱的「異象」是什麼?是聖經。因此箴言廿九章18節應該是:「沒有聖經,民就放肆」。其次,「放肆」在希伯來的原文中,從沒有指失去動力、變成冷淡,甚至滅亡的意思。這個字義最好的寫照可從摩西領受十誡由西乃山下來,發現百姓犯了大罪得知。有些解經家描述百姓的景況:狂奔、赤身露體、放縱情慾、姦淫,這些描述就是放肆的寫照。這個字是指毫無節制的淫亂。因此,這節經文是指百姓毫無節制的淫亂。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便可知何以我們每次教導必須應用真理了:「沒有聖經(正確的教導),民便毫無節制的淫亂。」由此可知,基督徒和世人過一樣生活的主因之——,乃是沒有正確的教導聖經。

c. 文學式的表達(Literary in form)

先知和啟示文學皆認為他們傳講的信息都是由神那裡而來,但是他們表達信息的方法卻不同。先知多數藉著口來傳講∶「你要向他們傳講這些話」(耶13:12),多數是由別人記錄下來,但是啟示文學卻是「把你所見的,寫在這書上」(啟1:11)。先知的權威是「耶和華如此說」(Thus saith the Lord)(賽7:7),而啟示文學卻是「接受這書,好使你保存它們」(摩西升天記1:16),或是「有耳的應當聽」。

d. 符號文字(Symbolic in language)

啟示文學的內容是極戲劇性的描述,因此一般的語言不能盡全的表達其信息,需要使用一些符號文字去表達其意義。

雖然這些符號文字是啟示文學作者的固有財產,但是許多時候它們的根源可追溯至過去舊約中的文字。例如,龍(伯7:12;詩74:13;賽51:9;結29:3;32:2),海獸(伯40:15-24;詩74:14;104:26;賽27:1),拉合(Rahab)(9:13;26:12;89:10;賽30:7;51:9),蛇(伯26:13;賽27:1;摩9:3)。這些獸類也可從當時的巴比倫及埃及文化中找到。

符號當然不只是限定在各種的獸類,天上的星類,風暴,地上的植物,山川河流,各種的寶石,甚至不同的數碼,皆可以成為符號文字。許多時候,這些符號在不同書中重複的出現,但是它們的含意卻有所變動。也是這一點,使解釋啟示文學的工作更加困難。

我們必須先對這些啟示文學的特色有所認識,才不致隨意解釋其中的經文。這些特色也要求今日的解經者小心處理啟示文學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研讀一兩本好的啟示書卷注釋書,例如有關啟示錄的注釋書。

IV. 一些錯誤的研經法

先入為主,斷章取義法


推薦閱讀:

自化的解釋
太極拳視頻 關於太極拳樁功解釋
護照、港澳通行證、台灣通行證解釋大全!收好了哦!
姓名解釋大全(二)
名字解釋

TAG:生命 | 辭彙 | 神學 | 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