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之三)

品味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之三)

(2006-09-18 09:38:35)

轉載

分類: 道家

(接上文)

我學老子受啟發是得到很多格言,譬如「強行則有志」,有志向的人勉強自己去做。我們知道活在世界上希望隨心所欲、心想事成,但是真的心想事成的話你何必努力呢?你不努力的話怎麼結果,你這一生都是溫室里的花朵,你經不起考驗的。漢朝有一個叫做「寧越」的人,他從小家裡很苦,替別人幫傭,15歲的時候一個人打工,賺錢根本是勉強吃飽。他想我這一生完了,15歲每天打工,我一輩子怎麼改變呢?朋友說:「去念書,你好好念書,三十年之後生命就改變了。」他說:「從今天開始別人睡覺,我不睡覺,別人躺下我不躺下來,我要拚命念書。」十五年之後,書念成了,當家教去了,當老師去了,改變了生活。任何事情沒有秘訣,你就是比別人多撐一分鐘就贏了,但是要堅持下去。

今天講到老子的思想從裡面看到很多道理,讓你知道退一步去想,看到整體不見得每次勝過別人,要衡量自己為什麼勝過別人,如果你競爭太激烈,很可能失敗,因為你樹敵很多,付出代價太高,不值得。希望你學道家或是年紀很老,或是失意,至少你要聰明。道家和儒家不一樣在於,儒家強調修行,你真誠就發現力量,由內而發,你可以人性向善、擇善固執,讓自己的生命在社會裡得到自我實現,加上整個人類福祉的發展同步進行,你越能夠自我實現,就越能幫助周圍的人改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抵不過反面的方向,你學道家,就知道我盡我的力量,但是你要記得差別,儒家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比你聰明,他知道沒有結果,就坦然接受,作為自己的命運,作為自己命運不是放棄奮鬥,你要記得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無心而為」。

我在美國念書碰到好幾個日本同學,大家都在國外念書很容易成為朋友,有一個日本同學差一點挨揍,因為在1981年12月7號,日本偷襲珍珠港四十周年,那天正好是禮拜天,我們在宿舍餐廳都是可以自己準備早餐的,《紐約時報》頭版就是日本打美國40周年,攤在桌子上,我到的時候正好有日本人看到。我說你們日本人要汲取歷史教訓,以後不要偷襲別人。他說:「美國人早知道日本人要打他,是美國故意讓我們打的。」這什麼話呢?去打別人還說故意讓打的。我說:「那你們攻打中國可不是我們讓你打的吧。」他說:「因為中國太腐敗,所以才打。」這樣講,你當然生氣了。我跟他說:「將來兩岸統一之後,第一件事消滅日本。」我們年輕的時候很幼稚,很容易衝動,你當時不願意輸他,至少嘴巴要佔點便宜。我敢講這句話,因為我個子比他高大,他聽我講了之後,嚇了一跳,立刻跑掉,早餐都不吃了。後來我覺得不好意思。人跟人之間,不要因為我長的比你高大,就會講這種話,你要想的長遠一點,因為都是人,何必計較哪一國人。剛才講了道家的思想,很多時候你要從生活經驗學到教訓,不要一時衝動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要學習化解它。所以我自己學了一點儒家和道家,啟發很大。各位同學現在需要念書,我還是建議把儒家徹底學會,儒家可以幫助你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間的挑戰,一步步走向你個人的成功,也是社會的成功。道家讓你中年之後很容易化解很多壓力,當你失敗之後別人成功就是我成功,一想就通了,然後對於得失成敗看得很透徹。這是道家的思想,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真實的幫助,我們自己從裡面得到很多好處。

年輕的時候學道家,像「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有不同的角度思考,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種版本。你看到別人成功,你要問他付出什麼代價。人家說你不錯了,念到耶魯博士,你要問,我付出了多少代價,命去了半條。前兩天碰到同行朋友,他們都問說,問你一個問題,你怎麼可能又做研究,又寫文章,居然又出了90本書,你很多空閑嗎?你怎麼可以做這麼多事呢?有什麼秘訣,我怎麼做到這些,是受道家的啟發,做一些事必須放棄很多事。我放棄了什麼?我在台灣這麼多年,第一個不碰政治,絕對不碰政治,政治不是我們這種人可以搞的,讓別人去搞,我們過我們的日子,盡我的本分,誠實的納稅。第二不上電視,我在台灣不上電視,台灣那麼小,常常上電視,你在路邊喝個咖啡都有人跟你聊天,那多累啊。第三不應酬,我在台灣別人請我吃飯,我一定說我媽媽生日,所以常常給我媽媽過生日。第四個我沒有手機。很多人說找你怎麼辦呢?你跟我約了時間什麼地方見面,你放心在我字典裡面沒有遲到這兩個字,我只要答應你,我活著一定到。所以各位同學可以想想看,其實我生活很單調的,我這樣子才可以專心做學問,有時間演講,演講對我來說是一個中年的學者對社會的責任。我只做這四件事:教學、研究、學作、演講。這四件事的同質性是很高的,所以我做的事情產生良性的循環,研究之後教學,教學之後去演講,演講之後再寫作,都是一樣的內容,慢慢越來越成熟。我現在才來大陸,也是學道家的思想,任何事情條件成熟才來做。十年以前來大陸,我在北大開會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也不用知道。因為我的重要的解讀經典還沒有出來,現在我來大陸,《論語》、《孟子》、《莊子》、《老子》、《易經》全部出版,你說這些書怎麼做成,我是費盡心血,我18歲念哲學,沒有一天不在念書,念了38年,我終於把這些書掌握住,經典解讀出來每一句話我負責。這是我對生命的態度,一方面我很執著,屬於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放開,有人說這次在大陸,你希望得到什麼結果,我說不是什麼「希望」,名利對我來說看的開,莊子說一隻鳥佔據整片森林,森林都是我的,你們可別來,但是你睡覺只能睡一個樹枝。你說不行每一棵樹枝都要睡一下,那立刻死掉了。我有這種想法我有什麼好擔心,名利對我來說不重要,重要是我的心要安,一個知識分子有他的社會責任,我盡自己的力量做到多少算多少。如果做不到,那時機還不成熟,將來還會有人繼續做。這就是把儒家跟道家結合起來。

我今天談了很多個人的生活的經驗,裡面有一部分是特別為年輕學生提供參考的。所以很多地方有關道家老子的思想,等一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來互相探討。我講的部分到這裡告一段落,謝謝各位!

問:《易經》的「易」和老子的「道」有什麼聯繫?

答:我們都知道《易經》是比孔子老子更早的經典,那是古人智慧的集合。《易經》裡面的原則是觀察天地變化之道,安頓人類生存的方式,所以孔子從裡面學到之後把重點放在修德,這是儒家。老子學到之後放在順從,人類不要太有自作主張的機會,順從天地之道的變化,能夠順從才可以讓自己活的比較自在和愉快。《易經》的「易」這個字古時候有多種意思,可以說是變易。老子的「道」其實和《易經》是不一樣的,你只能說老子的道跟《易經》的太極有什麼關係,因為《易經》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太極作為最後,老子的「道」最後生出萬物。宇宙萬物怎麼來的,老子推到「道」,《易經》裡面推到太極,這個是可以對照,但是系統不一樣,老子是一二三,《易經》是一二四八,是不同的模式。

問:老子說了,「為學日益,而為道日損」,最後以至於無為,可以講一下嗎?

答:我想到一個日本人的故事。你要追求學問,你每天增加一點,跟我在美國念書一樣,你每天到圖書館念一本書,你四年念多少書,幾千本書,這是為學日益。但是追求道就要每天減少,因為道不是你用知識去增加的,道是直接看到真實的本體。你為什麼看不到真實的本體,是因為你有慾望,你有偏見,所以你看不到,所以要「損」。把這些都去掉,最後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你要把無為了解,無為就是無心而為,為還是「為」,「無心」就是不要有刻意的目的。我現在講一下剛剛要提的日本醫生故事,日本有一群醫生,學到道家的無為,用來治療憂鬱症。我們怎麼對待憂鬱症的朋友呢?假設有一個朋友患了憂鬱症,這邊叫抑鬱症,就是精神很差,不想活了這些,在醫院修養,今天正好周末買了鮮花水果到醫院去看他,進了病房就問他:「有沒有好一點?」當然沒有。第二點,「不要想這麼多」。我就是這麼想。第三句話,「看的開一點」。我就是看不開。你這種問問題的方式,他永遠不要出院了。所謂的抑鬱症的病患就是不能承受任何帶有目的性的問題,那他受不了。我們不知道好意反而有壞的效果,所以這邊患抑鬱症病患很少有出院,都靠藥物治療。日本做一個實驗成功了,日本醫生很喜歡看我們的傳統經典,他們學了兩個字叫做「無為」,他們做實驗,凡是到醫院去探望抑鬱症病患,不要鮮花,不要水果,穿普通的衣服,揮手打招呼之後,絕對不要對病人說話。一般人正常人說話肯定有目的,因為沒有目的你幹嘛說話呢,這個是很高的境界。我想到自己在街上走路,一個朋友過來看到我就說:「你要去哪裡?」因為看到你走路,你一定有目標要去哪裡。我說:「我沒有去哪裡啊。」他說:「你一定在散步。」哪裡有人走路沒有目的呢?我沒有在散步啊。他說:「你在幹什麼呢?」我說:「我在跟你講話。」這個像禪宗。我們再回到日本,這個人去醫院看病人,打招呼之後坐下來,帶自己的報紙雜誌去看,三個小時不跟病人講話,病人不說話,他絕對不說話,就是無為,要讓病人感覺你在和你不在一樣。等你走的時候,病人感覺到你不在和你在的時候一樣。所有的人到醫院都做這樣的事,帶著自己的報紙雜誌,到了病房說你好,就坐著看報紙雜誌。剛開始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沒有人理我呢,他後來慢慢習慣了,等你們都走的時候,他覺得你們在和你們不在都是一樣的,他心態慢慢恢復正常,不再有壓力了。半年之後很多病人出院了。我們這麼好的思想居然被日本人拿去用了。我們應該自己用,所以我希望大家學道家的時候要了解,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無心而為,做我該做的事,對於結果不要有執著。這個是無心而為,這樣才可以說「無為而無不為」。

問:我問一個比較時髦的問題,我們的溫總理到醫院看北大的季老先生,季老先生第一句話是說:「我更關注人的內心和諧問題。」傅老師怎麼解讀人的內心和諧問題?

答:如何看待內心和諧問題,內心和諧有兩種,一種是莊子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心死了,無動於衷了,代表內心和諧嗎?這種和諧我們不要,這種和諧像是佛教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靜。真正內心和諧是動態的和諧,隨時準備應付各種情況,但是不輕易主動的出手。我沒有任何外在的預期,但是心裡保持一種高度的警覺。你要知道佛教的寺廟叫做寺,道教的叫做道觀,那個「觀」是觀察的「觀」。道家的傳統是要觀察,不要行動。季老先生說關心內心的和諧,他自己到一個年紀之後,恐怕認為內心和諧最可貴,我們同意,但是問題是內心和諧不是死的狀態,是活的狀態,一活就不太和諧,要問自己人一定有慾望,有慾望何必活下去呢?慾望有兩種,自我中心的慾望和非自我中心的慾望,你分清楚之後活在世界上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快樂。我們一般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叫做幸災樂禍,如果了解非自我中心的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就快樂,看到別人的痛苦也覺得難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自然溝通、協調,內心就和諧了。

問:您說無心而為,儒家追求「隨心所欲不逾矩」,那這種無心和隨心有什麼區別呢?

答: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到70歲才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代表很難做到,而我們是從心所欲必然逾矩,同學們小心不能從心所欲。因為心的慾望是很複雜的問題,所以儒家從心所欲不逾矩,很老很老才可以做到。道家講無心而為,就不一定要很老,你現在就可以做。譬如你是一個學生,該上課就上課,但是上課可以獲得什麼,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你說上課沒有獲得什麼心得,我為什麼要上課呢,很多時候你上課不見得是老師教的內容,往往是老師教的態度更重要。老師教你的態度,如果你一再強調我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說實在的書本上比老師講的多太多了,一個人喜歡念書的話,書本上所寫的東西絕對比老師課堂上講的更豐富,那老師為什麼還要來教我們呢?因為老師也需要薪水,沒有辦法,所以只好請他體諒了。你可以對照,以孔子來說70歲做到,道家無心而為現在都可以,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你有刻意的目的的話,就帶來很大的壓力,你要記得道家讓你化解壓力。

問:第一個問題是講中國道家老子精神的時候,很習慣就會有人用中國的佛教、一些神學來印證所講的道家,但是老師您講的過程中,我基本上很少聽到,就是在回答問題上流露出一兩句禪宗,但是您始終是用道和儒兩家互相印證。為什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始終沒有談到中國的佛教,尤其是老子正言若反的辯論思維?我認為在佛教當中有很恰當的體驗,像空既是色,色既是空,我想知道您對三家關係怎麼認識?第二個問題是簡單介紹一下,您自己哲學的構成,就是在什麼歷史階段,形成了你自己什麼樣的哲學觀。

答:第二個問題,我自己學習哲學的過程,其實我很早發現,你作為一個人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家,一定是哪一個傳統裡面的哲學家,你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人類普遍問題,是某些特定歷史條件下,這些人的普遍的問題,別人的問題我們實在是無法去了解跟解決,但是我們可以了解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很早就界定我是屬於中國傳統做基礎,要去了解這些哲學,把它用現代的觀念說明,這是我奮鬥的目標。至於能不能說清楚,能不能加以驗證,加以應用,我自己在努力,我們要一起來努力的。

第一個問題提到說我為什麼沒有提到佛教方面,聽說道家跟佛教有很多地方相通,歷史上確實是事實。當佛教傳進來有很多名詞我們很陌生,他們說,你不要陌生,佛教的「空」跟老子的「無」很接近,就是這樣,讓我們慢慢的熟悉佛教。但是事實上佛教跟道家有根本的差異,根本的差異在於佛教是一種宗教,宗教是直接看到生死之後,說出來的話不願意跟你辯論的,叫做教義,不允許討論。這裡有問題了,我怎麼能知道什麼是三世輪迴、六道因果呢?我怎麼知道過去有什麼因,造成今天的果,誰能告訴我。所以宗教你信就好了,是宗教,道家是哲學。哲學跟宗教有什麼差別呢?它們方向一樣,方法不同。方向都是得到生命真實,究竟得解脫。方法不一樣,宗教是靠信仰,哲學是靠理性,理性就有思考,有成長的空間。佛教是宗教,道家是哲學,類似當然有,天下的所有道理殊途同歸,一定有類似的地方,原則上我不去比較道家跟佛教之間有什麼類似。你剛剛說正言若反,其實也不是哪一家的專利,正面的言論講的跟反面一樣,譬如說我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先給你,好像我不要,你發現我不要,你也不要,我再來拿。說實在的很抱歉,我對不起我女兒,我常常用這套對付她。她跟我出生的月份一樣,我們是同樣的星座,我喜歡什麼她也喜歡什麼。平常我要這樣東西,她說她也要,我說我不要了,她說你不要了我為什麼要。我說:「你真的不要嗎?真的不要,那我要了。」這種其實是人類心理深層思考的過程。佛教所說的正言若反,像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是不一樣的情況,因為佛教講「色」不是真正的外在有形可見,這個色本來是空的,因為色是用各種條件配合起來的,叫做「緣」。色不是「好色」的「色」,有形可見都是「色」。條件配合起來,並沒有它的本身。一朵花請問什麼是花的本體,花是沒有本體,這些東西配合起來湊成花,這種光線配成花的顏色,當這種條件去掉,並沒有所謂花的本體。佛教講「空」,這個空如果你講「空」的話,就執著。我學哲學,每一家我喜歡分開講,避免對照的時候

推薦閱讀:

人生與光陰——承載歲月的對比照
鍾楚紅的人生寫照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序言
人生就像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喝起來是苦澀的,回味起來卻有久久不會退去的余香 ●misapa2>>素質提升【珍藏版】
心理學與生物技術,世界觀與生命本質

TAG:人生 | 品味 | 智慧 | 覺悟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