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冬遊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其淵源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構成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寫的就是龍虎山發生的故事。龍虎山景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左右,有99峰、24岩、108處人文景觀以及十大美景。山都不太高,最高也就在三百米左右吧,丹霞地貌,呈饅頭狀。山上沒有成片的林木,山腳下多是些毛竹和灌木,紅褐色布滿蜂窩狀的岩壁裸露著。初冬時節,我們一行人利用雙休日來到了江西龍虎山參觀。

早上8點左右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景點---天師府。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也是張天師經常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 因其歷史悠久,地位顯赫,故有「南張北孔」和「百神受職之所」的讚譽。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坊等部分組成。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歷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

天師府頭門。

儀門是歷代文武百官在此都要下馬以示敬意。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獨特宗教,中國的道教,始自於東漢,現有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教派。 據導遊小汪說,正一派和全真派不同,道人可以娶妻生子,傳宗接代,雖然也有齋戒,但在非齋之日,可以喝酒,嘗葷。天師道在飲食上比較獨特的一個規定是有「四不吃」,即不吃牛肉、烏魚、鴻雁、狗肉這四種食物,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忠、孝、節、義。

玄壇殿,是天師築土為壇、講經說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正殿三間為財神殿,左右配殿各三間,分別為救苦殿、文昌殿。導遊笑稱三殿即為現在的財政部、民政部和教育部。財神殿奉祀三位財神爺,正中的財神為「趙公明」,兩側為「武財神」關羽和「文財神」范蠡。

玉皇殿,原為天師演法大堂。殿門前的「靈泉井」屬南宋遺物,井深七七四九丈,是歷代天師做法事及生活飲用之水源地。

萬法宗壇的院內,有兩株雄雌千年羅漢松,高大粗壯,枝繁葉茂。左邊樹葉少的是雌樹,右邊茂枝葉茂盛的是雄樹,想不到吧。

三省堂,為張天師接待官員,道教善信、嘉賓人士所在。

私第門門額「相國仙府」四字,其中「國」字由「西、國、人」三字組成,是道教獨創的一個字。門聯為「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三省堂門內的「照壁」,正面為太極圖案,兩側聯語為「道貫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馭人神」,橫批是「道氣長存」。「氣」字如此寫法,還是第一次見到。

三省堂門內的「照壁」,背面石雕有鶴、鹿、蜂、猴,諧音即為「厚祿封侯」,象徵高官厚祿,宰相門第。導遊說按鶴鹿蜂猴的順序摸下就會給摸的人帶來好運。

元代銅鐘,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據說是杭州市府富陽縣人鑄造的,鑄造時用赤金九千斤。呵,屬於國寶級了。

應該是舉行道教儀式吧。

參觀完天師府,已是上午9點多,但大霧沒如導遊所說很快散去,景區景點仍被大霧籠罩,我們乘車到正一觀附近的竹筏碼頭,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靜靜感受這裡的丹山碧水,道韻仙風。此時的龍虎山,大霧欲雨,寒意濃濃。

濃霧下泛舟在瀘溪河上,恍若置身人間仙境一般。

文豪峰,因酷似魯迅頭像而得名。

仙桃峰,太象了,真乃鬼斧神工。

蘑菇岩

吃醋峰,像一個吃醋的老太婆,正前面是她的丈夫望尼峰。

雲錦山

乘竹筏請撐筏人當導遊是要給小費的,一般每人10元錢。我們上筏後談好小費50元,撐筏人也便成了我們的導遊。

無蚊村,這裡有兩種說法:一、據說張天師一次帶母親在村裡小住,晚上老太太被蚊子咬得身上都是紅包,他母親不悅,說:你是天師,能降妖伏魔卻對付不了這小小的蚊子。天師立即揮了揮扇子,蚊子立即被趕到瀘河對岸,所以對岸的村子叫「有蚊村」。二、因為村子在山坡上,雨水下來立即流入瀘河,附近沒有積水缺少蚊子滋生的環境,還有就是生長了某些驅蚊的草木,如香樟。

泛舟瀘溪河上,兩岸的崖壁猶如一幅歷史畫巻展現眼前。一個個山崖墓穴,形態各異,高低不一。有的單洞單葬,有的連洞群葬。淡黃色的古棺木和塹底封門之間的泥磚清晰可見。

在谷底向上望去,儘是垂直的崖壁,崖壁上的山崖墓穴,如何運送上去,至今仍是一個謎。

撐筏人不但給我們介紹兩岸景點,而且唱了一首山歌。漂流很快就結束了,前面就是碼頭。

到岸了!

古墓群

絕壁縫隙中的懸棺

據考證,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墓,在龍虎山仙水岩的百米絕壁上。據吳導說,如何將這些棺木置於崖穴之中,至今仍是一個謎,鷹潭龍虎山管委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次懸賞30萬元,欲解千年之謎。今年4月底,龍虎山管委會又宣布追加10萬元,懸賞40萬元邀請各地有識之士來破解謎底。

大地之母(仙女岩景區)

大地之母,天下絕景,舉世無雙。吳導講解此處景點是: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小孩看了問媽媽,媽媽笑著不回答。這個景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返回龍虎山鎮途中,導遊指著遠處的一座高聳的山峰說,那就是"大地之父"!

大地之母、大地之父,這一陰一陽,相輔相成。好象在演繹著人間生命的真諦,也讓來這裡的遊客們充滿無限的遐思~

瀘溪河上撐著細長竹排的生意人,賣的是江南甜棕,嘗了一下板栗粽子,味道真不錯。

遊覽過仙水岩後我們坐船到河對岸觀看升棺表演,當地人稱為升棺,「陞官」之諧音也,儘管已是後人想像出來的模擬表演,卻一樣地充滿了驚險和艱辛,導遊說表演人員為當地採藥的葯農。

升棺表演前的一個小插曲是傳統的鸕鶿捕魚,漁翁隨著音樂的節奏努力的把鸕鶿趕下水,鸕鶿一臉不情願的樣子跳下竹筏,這些鸕鶿都是用作表演的。

升棺表演現場,鸕鶿捕魚。

升棺表演現場,鸕鶿捕魚。

當飛雲閣前的聲聲爆竹響起,嗩吶奏出了道家樂章,表演者便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

據說升棺表演,最初是「懸棺表演」,後更名為「吊棺表演」,再升華為「升棺表演」。


推薦閱讀:

你不能不知道的100個攝影技巧(三)
2017.11.20 今日日曆
三亞婚紗照美圖欣賞
尋Fotor最美女神
如何考慮光線在攝影展覽中的美學與修復影響

TAG:攝影 | 旅遊 | 江西 | 龍虎山 | 旅遊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