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東陵建在了風水寶地,後來的皇帝依然短命?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

整個皇陵陵區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遠眺

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修建之前,曾經選派各路風水官員前來查看,在給皇帝的奏摺中,風水管員這樣稱讚清東陵的風水:山脈自太行來,重崗迭阜,鳳翥龍蟠,嵯峨數百仞。前有金星峰,後有分水嶺,諸山聳峙環抱。左有鯰魚關、馬蘭峪,右有寬佃峪、黃花山。千岩萬壑,朝宗回拱。左右兩水分流浹繞,俱匯於龍虎峪,崇龍鞏固,為國家億萬年鍾祥福地。民國二年(1913年),文人陳詒重曾將所見到的清東陵陵園景色有精彩的描述:初至,從龍門口入,兩崖壁立,一泓泠然,絕水而馳,濺沫如雪,水側春草膴茂,夾轂送青。更前,則群松蔽山,蒼翠彌望,寢殿黃瓦,乍隱乍見,於碧陰之中。好風徐來,清香滿袖,清肅之氣,祛人煩勞。

建成以後,清東陵埋葬的皇帝分別為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

  • 清東陵的格局

  • 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餘皇帝陵寢則以孝陵為中軸線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依山勢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總體布局為""前朝後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於每一座陵寢建築中。

    清東陵金星山

    孝陵以金星山為朝山(陵寢正前方所對之山),以影壁山為案山(墓穴與朝山之間的小山),以昌瑞山為靠山(陵墓後靠之山),三山的連線即為孝陵建築的軸線。由於金星山、昌瑞山之間的距離長逾8公里,營造者設置了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專供棺槨、神牌通過的甬路),將自石牌坊(用石料構築的牌樓,是陵區入口的標誌物)至寶頂(地宮之上的封土)的幾十座建築貫穿在一起,並依山川形勢分成了三個區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間長約1.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寬大的石牌坊和高聳的神功聖德碑亭(內豎為皇帝歌功頌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稱大碑樓),與金星山及影壁山相呼應。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橋間長約3.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石像生(設在神路兩旁的石人、石獸雕塑群)、龍鳳門(由三間石雕火焰牌樓和四段琉璃壁組成的門坊)、一孔橋、七孔橋和五孔橋等低平建築,以同周圍的平坦地勢相協調。三是五孔橋至寶頂間長約1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內豎鑲刻帝後謚號石碑的方亭)、隆恩門(陵院的大門)、隆恩殿(舉行大祭活動的主要殿堂)、方城(磚砌的方形城台)、明樓(建在方城之上的內豎墓碑、檐掛陵名匾額的方亭)、寶頂、寶城(圍繞寶頂的城牆)等主要禮制性建築。並且這些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與昌瑞山及兩側護砂(陵寢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

  • 順治確定了陵址

  • 相傳,當年順治帶領群臣無意中來到了河北遵化馬蘭峪一帶的丰台山一帶。順治帝登在一高處,舉目四望。只見高山連綿,崗巒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涌騰躍,呼嘯長空。在天龍盤旋飛舞的中間,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氣盎然。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順治帝不停地瞭前眺後,環左顧右,發出由衷的讚歎:「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於是,縱馬來到一處向陽之地,翻身下馬,雙手合十,兩目微閉,十分虔誠地向蒼天高山禱告了一番,隨後相度了一塊相宜的地勢,將右手大拇指上佩帶的白玉板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然後庄重地向身旁斂聲屏氣的群臣宣布:「板指停落的地方,就是陵寢的地宮!」並將丰台山改名昌瑞山。

    選定陵址的順治皇帝

  • 清東陵的風水

  • 古代相度兆域,講求前有照山,近有案山,後有靠山。清東陵北起霧靈山,南達天台山,總面積達到2500平方公里,大約有3個新加坡的面積。霧靈山是清東陵的太祖山,是「後龍之正脈,風水之大源」。其山脈逶迤南伸,至昌瑞山而止。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南為「前圈」,以北為「後龍」。後龍周環250多公里,其內群山卓立,萬嶺奔騰,密林覆蓋,人跡罕見,是陵寢的控制保護區。前圈四面環山,中間是48平方公里的平坦之地,諸陵寢均建在前圈之內。陵區東面的雁飛嶺諸峰,千岩錯落,文筆插天,勢盡西朝,儼然左輔;陵區西面,黃花山、鑽天峰眾山層疊飛翠,疊巒騰輝,象山、萬福山橫亘於陵區正南。位於霧靈山和昌瑞山之間的分水嶺是「來龍」的脊背,眾水東西夾流,左盤右繞,最後匯合於陵區之南的龍虎峪,這萬山拱衛、眾水朝宗之勢,加重了皇陵的神秘色彩和皇權神授的氣氛,與莊嚴肅穆的皇家陵園保持了高度的合諧與統一。

    昌瑞山為燕山余脈,東西走向。中間主峰高聳,兩側山峰山逐次低下,宛然屏風,它是東陵的後靠山。金星山位於陵區之南(前)。此山拔地而起,山形如倒扣的金鐘,與昌瑞山主峰遙遙相對,它是陵區的前照山。在金星山北有一座小山,似玉案前橫,此為案山,當地人稱之為影壁山。金星山、影壁山、昌瑞山恰好位於一條直線上,就好像上天按著人意特地安排的一樣,真是景物天成,渾然一體。

    順治帝的眼光地確有獨到之處,但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並非是他第一個看中的。而是明朝崇禎皇帝先清順治而選中過此地的,只因國破家亡,物事人非,江山易主,明朝皇帝選中的陵地被新入關的清朝皇帝佔用了。

  • 短命皇帝之所以短命的原因

  • 但是正所謂風水輪流坐,儘管佔盡了風水,也有氣數將盡的那一天,而至於為什麼清朝後期出了好幾位短命的皇帝呢?清朝後期的短命皇帝主要有咸豐(30歲)、同治(19歲)、光緒(38歲)

    去世年齡最小的同治皇帝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近親結婚

    清朝定鼎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沿襲並發展了滿蒙通婚制度,久而久之,就導致了黃金家族之間多次通婚的現象,大家都知道,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近親結婚必然導致物種的退化,人也不例外,由於長期的近親結婚,勢必導致抵抗力、基因的弱化,進而直接表現為先天的體弱多病和後天的抗病力差;

    2.內憂外患

    清後期,由於西方列強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時的清王朝已經不是靠著乾隆年間的閉關鎖國就能維持天下太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已經打到了家門口,想繼續像乾隆那樣關起門來做太平君主已經完全不可能,加上國力的衰微、內外矛盾的加劇,太平天國、白蓮教等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朝廷上下疲於應對;

    3.天災人禍

    總結清朝後期的「短命皇帝」,天災人禍導致短命也是主因之一。

    咸豐皇帝的死很有可能受到英法聯軍的驚嚇,加之長期的舟車勞頓以及不合時宜的進補;

    咸豐的兒子同治,則直接死於傳染病;

    根據已經確認的證據,光緒皇帝很有可能被人毒死;

    古人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陰功,壽命的長短不是靠祖墳的風水就能完全掌控的,更多的還是要看後天的保養與個人的修為,同時還有所處的社會大環境。


    推薦閱讀:

    清代皇陵為什麼會分清東陵和清西陵?
    憂患皇帝咸豐和慈禧的一世情緣
    清東陵導遊詞 附加
    清東陵和清西陵埋葬了哪些皇帝?有什麼說法?
    清東陵被炸,價值數百億文物被盜,乾隆皇帝被一名「盜墓賊」大卸八塊!

    TAG:皇帝 | 風水 | 清東陵 | 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