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二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二

不思議品第六

  此下五品經文次問疾品來者即是入室大段第二重決前問疾品也所以然者前問疾品約權疾辨果實疾明因所說既略利根之徒如八千天子已發無上道心其諸未悟之流為此更廣辨果明因決前權疾義故次有此五品來也就此第二大段五品即分為二第一此不思議一品正為決前問疾品約權疾明果也第二從觀眾生品至香積四品正為決前問疾品約實疾明三教慰喻三觀調伏之因今略用三意通釋此一品文義第一明此品來意第二略釋不思議第三入文帖釋第一明此品來意者問疾品明疾有二種一權二實權疾即是果地法身應用是則有本跡有所居各有其土故凈名空室現疾而卧表土表本表跡文殊睹相知有所表故因疾往複論決果地依正義意雖顯而不思議垂跡權疾依正莫測之用猶未具明故因身子睹室空念欲須床座凈名因致須彌燈王之座入室小室能容大座其數甚多而無妨礙即顯不思議垂跡權疾所居神用莫測因此廣論果地從本起跡跡中變用依正自在重廣顯前權疾若垂跡同眾生疾能如是不思議變現利物若眾生疾愈即諸佛菩薩凈名之疾亦愈故有此品來重顯前權疾不思議也第二略釋不思議義者即有二意一明三德解脫不思議二明本跡所居土不思議一明三德解脫不思議者即有三種一真性解脫不思議二實慧解脫不思議三方便解脫不思議故凈名雲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若菩薩住此解脫能以須彌之高內於芥子乃至種種變現莫測即是三種解脫不思議義也所以然者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者即是真性解脫之理不思議也若菩薩住此解脫者即是實慧解脫不思議也能以須彌內於芥子種種示現即是方便解脫不思議但四教皆明三種之理悉有不思議義而不思議義有二種不同一者相待不思議二者絕待不思議所明即是相待之不思議所以然者三教既是隨佗意語約斷結明解脫即是相待不思議也圓教是隨自意說約不斷結明解脫即是絕待不思議也相待即是有思之不思絕待即是無思之不思若有思之不思核理而言皆是思議也若絕待明不思議即是無思之不思具足不思議也今明此品正以絕待不思以釋不思議也所以三教亦明三法皆是相待不思議者如三藏教明佛果見真斷正習盡所得神用變化凡夫二乘及諸菩薩之所莫測即是不思議也若待通教體法解脫還是思議也若通教所明八地以上見真斷正使盡侵除習氣道觀雙流二乘下地之所莫測即是不思議若待佛地猶是思議也通教若待別教還是思議也若別教明登地見真一實諦斷無明得三德解脫三乘通教菩薩別教三十心所不解量即是不思議若待上地是思議也此三教即是更相形待明下地望上地所不能思上地非是當位絕待之不思議也今明圓教明絕待不思議者十二因緣三種非道即是三德解脫之佛道若菩薩能行此十二因緣三種煩惱不破三法而解住三種解脫之道即是不思議絕待三德之解脫也是則非但下地不能思上地名不思議乃至十地諸佛菩薩亦不思下地及一切眾生十二因緣三道此即是絕待之不可思議也故文殊般若雲佛界不可思議眾生界不可思議二界不可思議無有異也是義前釋此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以具明今不重述也二約依報佛土明不思議者前品空室表土文殊見相往伏問於佛國但明常寂光土畢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土不可思議未顯應身跡居不思議相今用神力致座廣明跡居凈穢國土現不思議事須彌大海地水火風十方佛國集在一國示一切人如是等皆是於依報佛土現不思議莫測之相具出下文若跡居分段依報國土塊然之有尚爾無礙不思議者跡居有餘土果報土豈當可測量皆是不可思議也問曰此經十四品皆明不思議義今何得獨此一品標不思議名答曰雖復品品皆是明不思議但此品廣出不思議變用莫測之事義顯故別以不思議用標品題也如摩訶波若從始至終皆明波若而佛言欲求波若當於須菩提品中求而須菩提對佛釋提桓因舍利弗問難論一向皆入真空實相即是波若正意故勸須菩提中求也此品別受不思議名其義亦爾也。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座。

  就此一品文殊有六意一身子為眾念床座二維摩現神力借座三明不思議解脫神用四迦葉嘆仰五時眾得益六維摩述成就第一身子為眾念須床座文即為五第一身子生念二維摩問三身子答四維摩彈呵五天子得法眼凈第一身子生念欲須床座者身子往古大聖跡示此念欲為開發不思議之端若不生念無由得顯不思議解脫之大用也又欲為令諸小乘未證果者得法眼凈或因此發菩提心已入正位者得成生蘇故示此生念也所以然者若因此念致凈名彈呵為借須彌之座廣說不思議解脫大用者則諸聲聞未證果者得法眼凈或發大乘心已證果者鄙小慕大堪聞大品之說入法華即得開佛知見也若約事為言大眾倚立已久而維摩文殊方論大道言論未已恐大眾疲怠不染法利若有床座鹹得安隱坐心無疲怠必獲大益故生此念也是則因前空室致身子今有斯念若凈名因此彈呵神力借座猶此得廣說不思議解脫神用此之神用皆是垂跡權疾利物之功能也若有如此之能而化物者則除眾生實疾生死因果豈得不念若眾生煩惱疾愈者則佛菩薩凈名應同之疾皆愈是則成前說果地明權實之義凈名前現空室今身子因此生念意在此也。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此是第二凈名問身子所念身子雖生此念大眾未必盡知凈名將欲呵彈故先問其所念為法界耶求床座耶若為求床座此非行人若言為法不應欲求床座故須核問若疑心路大眾同知方可彈折也。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此是第三身子答也身子即依實以所念而答為法來非為床座也尋此答意即有三失一心念床而道為法即是違心之失也二其所念聲聞經明陰界入三寶四諦等法即是不稱理之失也三真法無念而今興念者此是舍道法入凡夫之失也。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此是第四正彈文即有三一正約事呵彈違心之失二約法呵為法不稱理失三呵興念有舍道法矣失呵其違心失者經言夫求法者不貪軀命豈辭倚久不沾法味身有疲怠謂眾亦然遂念須床座而今核問答言為法若其為法不惜身命何得疲怠念須床座是則今之所念違本欲求法心也。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此是二約法呵也以身子雖聞大乘既不染心猶存小法致身有疲怠念須床座故呵其所存之小法也就此為四一約陰入三界呵二約三寶呵三總約四諦呵四別約四諦呵一約陰入界呵者身子是聲聞人依三藏教門入道陰入界正是其報身因此身修禪發欲界定四禪四空住此諸禪觀三界陰入界生滅四諦之理斷三界結今雖成羅漢巡觀入無漏還從此入也今凈名用摩訶衍教意呵其入拙度入生滅觀求理不得即空法性色法性受想行識非真求法不免還招變易生死又以拙求故有入出觀以舍道法現凡夫事出觀則有疲怠故念床座。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此是二約三寶呵也所以須約三寶呵者身子是聲聞人從聞生解觀三空得入道由佛說法得入僧數若呵其非者是過猶佛法一切僧亦非也故凈名呵其不應取著不了義教所明三十二相為佛九部經為法羯磨得戒為事僧見四諦得四果為理僧也大乘究盡諸法實相智即是佛法性即是法智理不二為僧又知法名佛離相為法無為即僧若不識如斯一體三寶何得著別相三寶為實也。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此是三總約四諦呵也所以凈名次約四諦呵者身子不愜若言三寶不實不應存著者親聞四諦見理何得無三寶之可存也凈名即呵有作四諦非究竟也文有二意一呵二釋一呵雲無見苦斷集造盡修道之求者此正是呵三藏教所明生滅四諦也若住此四諦見理不進求者如住化城終不至寶所也如此上呵須菩提雲不坏於身而隨一相豈得破析觀苦言見理也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豈定斷集也以五逆相得解脫豈以煩惱盡以為證滅此如化城之造作也有師作造詣之造解恐此不如作化城義解也不斷痴愛起於明脫即是於非道通達佛道豈可離非道而別有正道之修也若如聲聞經所明四諦執此為實者此之見諦不見大乘無生無量無作等四諦也二釋者經雲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者若執生滅四諦不悟有諍論者即是界內有為緣集見論之戲論也若實因此見真斷界內愛論見論者猶是界內無為緣集之戲論也今身子雖斷有為緣集猶存此四諦者即是無為緣集之戲論非求大乘即空假中三諦之法豈得見佛性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此是四別約四諦呵也此猶是四諦而凈名更歷別呵者當是身子情猶未愜若言四諦是戲論者何得佛開四諦作種種法門化眾生也又解當時眾生有未悟者故須歷別呵也即有四意初一番約苦諦呵次兩番別約集諦呵次四番別約滅諦呵次二番約道諦呵初呵苦諦雲法名寂滅者陰界入等苦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即是陰滅義若觀陰界入等苦法見生滅乃是行於生滅豈得見無生一實諦理若不得見理即非求法如呵迦旋延無以生滅心說實相法若作如此求法者既不得無生一實諦理還招變易生死之苦也。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此是二次有兩番別呵集者集為二因所成一習因二報因習因多約煩惱報因多約業習報相依煩惱業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諦今初呵習經雲法名無染者如大涅槃經明愛有九種能令生死相續如染世諦即有分段生死名界內集若染真諦涅槃即有變易生死即是界外之集何謂得真斷集也次呵報因雲法無行處者即是呵行業也能觀之智為行所觀之境即是處也故經雲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心行於境即是行業若凡夫行世諦能招界內之苦二乘行真諦之理亦能招變易生死苦即是集也。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此是三次有四番別呵滅諦者經雲法無取捨者一實諦真滅之理本無取捨而凡夫取世諦舍涅槃故有界內生死不得真滅今二乘取真諦涅槃舍世諦生死即受變易生死亦非真滅諦也猶有取捨不見中道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者此亦呵滅諦滅諦即是有餘無餘涅槃三乘行人歸心究竟之處若著滅諦涅槃之處即有煩惱生死非真滅諦非求法也經雲法名無相者此亦呵取滅諦無相涅槃也所以然者凡夫取世間相生六識故有界內生死不名為滅聲聞經明無相三昧緣滅若取滅諦相者即生七識亦是隨相生識則有界外生死非真滅求法也經言法不可住者此亦是呵住滅諦所以然者凡夫住俗諦分段生死不滅二乘住真諦有餘無餘涅槃即有變易生死豈得真滅以住真諦得有餘無餘滅諦不見佛性不得大涅槃究竟滅豈是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此是四次有兩番別呵滯道諦經雲法不可見聞覺知者凡夫有世俗見聞覺知則有見思煩惱是以流轉生死此非見思無漏道若小乘慧眼見真即是見從聞生解即是聞十六心悟理即是覺知義故大涅槃經雲鬚陀洹人以正覺道斷煩惱亦名為佛也一切智知即是知也故於見諦道說智眼明覺也若行如此見聞覺知不見一實諦者非求大乘見思無漏道豈是真求法也見聞覺知即四假也經言法名無為者小乘明滅諦是無為道諦是有為無漏大乘明道諦滅諦皆是無為故大涅槃經雲聲聞弟子是有為僧上呵羅睺羅說有為功德之利非為無為出家意在此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此是三明結呵身子興念之失也只猶念求法致有疲怠則念床座若真求法無念無求待水澄清珠相自現始是真求此無疲怠豈念床座。

  說此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凈。

  此是第五明天子得法眼凈五百天人得法眼者有師雲是大乘法眼今推此文亦不的判大小比准上來恐猶是小乘法眼凈所以然者凈名含中道入真諦用摩訶衍通教說之求小乘人聞此巧度之說即得法眼凈也又昔來分別推求法相道理心水波動不得見理今聞說應無所求求心既息心水澄清豁然便得見理如阿難竟夜勤劬策觀欲盡殘結而不得盡放心就枕豁然發真三界結漏盡此亦應然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此是第二維摩現神力以借座上呵身子但為床座非為求法因此說法天人得道未顯不思議神力凈名若不致座似如貧無財力不能營辦呵責賓客今以神力借座用酬身子所念以為說不思議解脫之由藉也就此文即有六一問文殊有好座處二文殊答座處三現神力借座四燈王遣座五大眾嘆仰六凈名令時眾就座第一維摩詰先問有座處者欲顯不思議神力設座必須稱賓客之心所以先問有勝妙之座處理而解者文殊所將大眾是機今凈名將欲逗機說不思議法必使稱會是故先問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此是第二明文殊答文殊知燈王有好妙座正稱今日時眾機宜故指須彌相世界有好嚴飾師子座答也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表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所成圓滿之法身其座高八萬四千由旬者將表八萬四千真空無畏之境也。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此是第三明神力借座也若如下經文凈名神力遣化菩薩香積取飯今此經文不見有神力變化之事當是大士心念靈通冥感所以須彌燈王如來稱其心念遣座來也或可經家脫落不載其事也。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凈來入維摩詰室。

  此是第四彼佛遣座也三萬二千師子座入維摩詰方丈室內小室能容大座三萬二千座不迫窄者住不思議神力能爾即表果報土無鄣礙之依報也問曰神力何由頓爾答曰靈鬼志明千年狐狸以車入冢冢口無損車不破壞小魅尚爾況不思議菩薩神力也。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苞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窄悉見如故。

  此是第五明大眾嘆仰如此大座入於小室了無迫窄毗耶等處本相無毀此是不思議希有昔所未睹故稱嘆也。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此是第六命就座也文即有三一者令文殊及菩薩就座二者得神通皆座而坐三者新發心及弟子不能升凈名語令就座而言身與座相稱現像者如彼土菩薩之像而坐也。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身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此是第二明神通皆稱座而坐也諸得神通菩薩皆為四萬二千由旬身者上明佛身具足八萬四千由旬今菩薩在因以讓果故折半也。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此是第三明新發意及弟子皆不能升也文即有四第一凈名語身子就座第二身子辭不能升第三維摩令禮燈王如來四新發意菩薩大弟子作禮方得升座第一明凈名語身子。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身子上來念須床座今既致座何意不同諸菩薩坐也。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此是第二明身子辭不能升也此高廣法華經明諸法空為座此空理豎深橫廣如前明其車高廣義也身子內心未證此理及諸弟子新發意菩薩等皆未得入佛慧不得不思議神通寧得同大菩薩而升也故雖見此座而不能升如人見幻雖見一為多多為一自不能作身子等又爾雖見室包干像而無此神力故不能升也所以新發意菩薩不能升者若三藏教菩薩伏結雖得五神通既不及二乘界內漏盡即是新發意豈能升也若通教菩薩六地斷結與羅漢齊功得界內六神通若望圓教猶是新發意菩薩羅漢既不能升六地豈能升也若別教三十心菩薩雖得界外五通亦名新發意未入初住不思議解脫豈能升也若圓教菩薩在十信位雖得六根清凈亦名新發意未入初發心住得如來真應二身豈能升座也。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此是第三明凈名勸禮燈王如來所以勸禮者身子及諸大弟子雖得羅漢皆是小乘未入大道新發意等雖是菩薩未住不思議解脫皆內心有礙不得自在自力既不能升若禮燈王如來承佛神力乃可得升也又解小乘歸向如來即是回心向大表其至法華座當得安住實智授記作佛故得升也諸新發意菩薩若聞此不思議之說即心開悟或至大品得入若至法華聞正直舍方便之教皆有得入之義故得升座也。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此是四明受旨作禮即得升座也得升座者即是承佛神力亦是遠表將有內心稱大乘空理故得升座也。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窄。

  此是第三正明凈名說不思議解脫大力用也就此文即有二一身子見此不思議神用嘆未曾有二維摩答廣明諸佛菩薩住不思議解脫果有大神用此是一明身子嘆未曾有者身子見此神力諸座高廣直置一座八萬四千由旬閻浮提已不容受所以然者閻浮提地只長七千由旬豈得容斯一座何況三萬二千來入此室於毗耶離閻浮提眾生依正兩報無所妨損了不迫窄莫測之然故身子嘆訝也問曰何得小室容諸大座也答曰世諦有二種一思議世諦此小不能容大二不思議世諦小則容大如尺面之鏡萬像皆現於內也。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此是第二維摩約果地三德不思議解脫所以果地三德解脫答者身子既睹不思議嘆未曾有而不測是何法門時眾未住不思議解脫亦莫知所以然也故凈名顯諸佛所得不思議解脫法門答也菩薩位住此解脫即能有大神力用今凈名是大菩薩住此解脫故現此不思議之事也就此文即有三第一約佛菩薩顯不思議之體二約菩薩明住不思議之智三明不思議之大力此即是正明三德解脫顯上問疾明果地法身大悲權疾之用也所以然者上凈名現空室唯置一床以疾而卧今還重顯前意也所言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者即是諸佛菩薩所得真性解脫也上唯置一床正表此也菩薩住是解脫者此是實慧解脫智慧與真性相應入理波若名為住住者安靜休息義實慧得見圓理息諸方便之行上現寢卧正表此也能以須彌之高廣內於芥子即是方便解脫上無疾方便現疾正表此也所以凈名重顯三德解脫者上雖明權疾正為利物而未明利益物不思議無量方便時眾豈知跡處權疾十方佛土利物無涯之事也故今因神力借座入室為證跡處權疾有不思議利物之大用也第一所以約諸佛菩薩有解脫顯真性解脫者真性之理乃與一切眾生共有但以諸佛菩薩能得此理故能有大用如得如意珠則能雨寶也。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此是第二正明住不思議之智即是實慧解脫也所以然者只以菩薩得實慧能以不住法住此真性之理也若三藏通教皆不明此理所有菩薩皆不得此理也別教明登初地即住此理圓教明入初發心住即住此理皆能有無方大用如意珠也今凈名後心住此理工用近無等等也。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此是第三明不思議之大用也正以實慧與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測之用此如大智論雲水銀和真金能度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就此文即有二一略別明不思議用二總廣明不思議用一略別明不思議用者此止出十六事八雙相對也初一雙山海相對亦是依正相對以明不思議莫測之用也經雲以須彌高廣內於芥子而無增減亦不迫窄不覺不知者其不思議解脫者跡居依報之境得自在也此義難解有師言神力能爾今謂不思議性非天人修羅佛之所作神力何能爾有師言小無小相大無大相故得入也今謂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佗性之小大何得入也今解華嚴經明一微塵有大千經卷觀眾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若見此心則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下諸不思議事窮劫說不能盡皆是此意耳所以然者此經雲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觀眾生心行得諸佛解脫住此解脫則能現如是種種不思議事也所以然者諸方便教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脫是思議解脫如得頗梨珠不能雨寶大乘圓教明菩薩中道圓真真性解脫即是不思議解脫如得如意珠能雨大千寶也見眾生心行真性得芥子須彌真性一如無二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須彌之大得須彌真性則須彌之大不礙芥子之小舉此一意可以例下諸事也而言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唯應度者乃能見之者眾生既不見小大真性之理豈覺知也其有得度之機神力加之即得見此事也又若能觀此真性入觀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來滅度故言乃能見之故法華經明六根清凈雲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知也經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海水對須彌也又解雲海水入一毛孔者正報得自在也若會海水不思議真性即是一毛不思議真性者能以水入一毛孔於正報之身無所妨損也。

  又舍利弗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世界本相如故。

  此是第二一雙擲世界去還相對也若菩薩住世界真性解脫之理即能如此也。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界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此是第三雙延時促時相對也若菩薩住時節真性解脫者即能如是一念眠夢而見三世事若言其短見三世事若言其長只是一念眠時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此是第四雙彼土現此此土現彼相對若菩薩住依報國土真性解脫即能如此也。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此是第五雙供養物國土所有相對於毛孔普使見之若會依正真性解脫者即能如此也。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此是第六雙風火相對若會風火真性即能如此也。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此是第七雙明舉世界上下相對若會依報國土真性即能如此但經略不將上著下義推必有其事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此是第八雙現身聲相對若會正報真性即能如此若能如是即是垂跡權疾變現形聲利物是則其見聞者皆已得度。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此是第二總結廣明不思議大用無量也若住真性解脫真性即諸法性法性無量無邊則不思議大用亦無量無邊豈是窮劫之所能說即是三土垂跡權疾利物與虛空等也成法身果地大悲權疾其義孱然也。

  爾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

  此是第四大迦葉稱嘆也就此文即有二一大迦葉稱嘆希有二語舍利弗說可嘆之事一大迦葉稱嘆希有者迦葉聞說不可思議解脫大用莫測二乘所得思議解脫無如此事亦是昔所未聞故稱嘆未曾有也。

  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

  此是第二語舍利弗說可嘆之事也文即有四慶菩薩得利一明小乘聞不能解者以小乘人無大乘三無漏根故雖聞不可思議解脫不能解也大迦葉自作盲者譬顯斯義即有二意一開譬二合譬於盲者前現色像者盲雖不見非不聞有色之事此喻二乘無大乘三無漏根聞說不可思議解脫神力既不見真性之理不知神用意趣何所因由如盲不見色雖聞異說莫知因起故言不能解了若此也所以然者二乘雖得慧眼以取證故法眼根壞雖聞說不可思議事不能發起識得見其事如世盲人肉眼根壞雖對眾色不能發識有所見也。

  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第二勸智者發心也除已入正位二乘人餘五乘行人有智之者皆可發心學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振三千大千世界。

  此是第三明迦葉自責聲聞於此無分也一切聲聞永絕其根者種子不能生牙也聞此皆應號泣聲震三千者此明無有三界之用因於大千世界永無不可思議益物之事故傷嘆自責也大迦葉此意欲折諸入正位小乘人成生蘇入大品成熟蘇至法華成醍醐也。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眾魔無如之何。

  此是第四明大迦葉慶諸菩薩得益也即有二一慶勸頂受如文二明得此真法大士住此法門即知魔幻故言菩薩信解法門者一切魔無如之何也。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第五時眾聞法得益也天人得益正由聞凈名說不可思議大用亦是迦葉自嘆?勸故皆發菩提心也。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在魔王。

  此是第六凈名述成大迦葉也上迦葉雲此法門者魔不能壞今大士述成此意有二一述魔不能壞二明住不可思議菩薩能成就行人一魔不能壞者作魔王者多是住此法門擊諸初學方便教菩薩及修圓道初學之者若是真道不可壞如金剛寶瓶無能破者亦如野豬揩金柱轉益光色若修道魔來更增功德智慧也。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渠馬腦珊瑚虎魄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勢力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蹈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此是二明住不可思議菩薩能成就行人也若諸稟方便教及圓教初學菩薩行檀等六度明住不可思議菩薩多來試之令其牢固如法華經明釋迦因地恆為調達所成也若小菩薩則不能爾即作譬顯開譬合譬如文可解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二)

卍續藏 第18冊No.0338 維摩經文疏


推薦閱讀:

古筮真詮--第二十二章(1)
風水筆記(二十二)
第二十二章     抓住陽宅訣竅  避凶獲福吉祥
人生必讀箴言之二十二
長短經 時宜第二十一 釣情二十二 詭信第二十三 忠疑第二十四 用無用第二十五 恩生怨第二十六 詭順第...

TAG:二十二 | 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