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末鄉音】這9個字,若能認出一兩個,就算你牛!而寧海人幾乎天天都在說!

九個方言朗讀 來自鄉土寧海 01:22

1

【普通話注音】pí

【吳語拼音】phi1

【釋義】把肉割開

【舉例】把這塊肉~開來

(吳語拼音中聲母「ph」相當於普通話聲母「p」,「1」表示平聲聲調。)

2

【普通話注音】duō

【吳語拼音】to4

【釋義】刺

【舉例】~一刀

(吳語拼音中聲母「t」相當於普通話聲母「d」,「4」表示入聲聲調,說得通俗點,就是與方言的「入」字同聲調。)

3

【普通話注音】zùn

【吳語拼音】tsyu1

【釋義】推,擠,掐,按

【舉例】~進去,用力~

(吳語拼音中聲母「ts」相當於普通話聲母「z」,韻母「yu」撮口發音,與方言中的「書」同韻母。「1」表示平聲聲調。)

4

【普通話注音】jiá

【吳語拼音】kie4

【釋義】刮,揩

【舉例】~屁股

(吳語拼音中聲母「k」相當於普通話聲母「g」,「4」表示入聲調。)

5

【普通話注音】hū

【吳語拼音】hua4

【釋義】小睡

【舉例】晝飯後到眠床上~一記

(吳語拼音中後一個「4」表示入聲調。)

6

【普通話注音】jiāng

【吳語拼音】kuaon1

【釋義】凍凝

【舉例】~霜冰

(吳語拼音中聲母「k」相當於普通話聲母「g」,韻母「uaon」,可以用普通話拼音拼讀,與方言「鋼」同韻。「1」表示平聲聲調。)

7

【普通話注音】là,liè

【吳語拼音】la4,lie4

【釋義】啃咬東西的聲音

【舉例】~~~~吃倭豆

(吳語拼音中末尾「4」表示入聲調。)

8

【普通話注音】gāi

【吳語拼音】kie1

【釋義】養 【舉例】賺介點工資,一部車都~弗起。

(吳語拼音中聲母「k」相當於普通話聲母「g」,「1」表示平聲。)

9

【普通話注音】qìn

【吳語拼音】chin3

【釋義】蒿

【舉例】蓬蒿~,糯米~

(吳語拼音中聲母「ch」相當於普通話聲母「q」,「3」表示去聲聲調,說得通俗點就是與方言中「去」同聲調。)

「青」「菣」之辨

月下蕉窗

閑來玩賞《爾雅·釋草》,當看到「蒿,菣(qìn)也」這條解釋時,筆者心裡不覺一動:「菣者,莫非就是寧海人用來做清明麻糍的『青』?」隨即翻找手頭各種資料。

《廣韻》卷四:○菣【香蒿可煮食去刃切又苦見切三】。

《康熙字典》:「【申集上】【艸部】【部外筆畫】八畫——菣 《唐韻》《集韻》去刃切,音臤。《爾雅·釋草》蒿菣。《註》今人呼靑蒿香中炙啖者爲菣。又荊楚閒謂蒿爲菣。」

《說文解字》:「菣【卷一】【艸部】菣,香蒿也。從艸臤聲。去刃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菣,香蒿也。《毛詩·鹿鳴》曰: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爾雅,毛傳皆雲,蒿,菣也。郭樸云:今人呼爲靑蒿。香中炙啖者爲菣。從艸。臤聲。去刃切。十二部。」

這幾部權威辭書明確告訴我們,菣(qìn),即蒿,或青蒿,或青蒿中可食用的香蒿,讀作「去刃切」,用寧海方言去切「去刃」,發出來的音接近「qìn」。為了進一步確定讀音,有必要找出將「菣」作韻腳的古詩,巧的是真有一首這樣的詩:《挽孫奇父》(宋·胡宏)「……胸中學海深,舌本詞源浚。老矣猶詩書,飢來只薇菣。馬革誓裹屍,氣凜如秦藺。無力獻廟堂,使得致忠藎。……」將這些韻腳一比對,基本可以確定寧海人用來做清明麻糍的「青」的發音與「菣」的古音完全一致。

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是,寧海人的「青」是不是就是「青蒿」類植物了。這時候筆者自然想到向植物專家小山老師請教了。小山老師回復:做清明麻糍的「青」,有的用艾蒿,有的用鼠麴草。小山老師分享給筆者的《中國植物圖像庫》如此標註艾蒿類植物:艾與青蒿都屬於「菊科,蒿屬」。而鼠麴草,很多寧海人稱黃花糯的,並沒包含在狹義的「青」中。另見一例,《俶玉雨中以詩枉存次韻答之》(清末民國初·陳寶琛)「……早嘗市甘脆,老漸厭餘餕。飴蜜雜堇荁,可口或蒿菣……」,詩人索性將「蒿菣」兩字連用了。有趣的是,寧海人也喜歡籠統地叫「蓬蒿菣」。

綜上所述,此「菣」應該就是彼「青」。但是「青」這個字,往往是作形容詞用的,並不是植物名稱,此「青」非彼「菣(qìn)」啊!真相是,寧海人一直是借「青」的發音來代指「菣」這種植物,這是因為找不到本字不得已而為之的。「菣」字何其古雅,深深地藏在成書於西漢初年的《爾雅》里,後世書籍很少見其身影。更令我們想不到的是,寧海人世代食用的「菣」,早在戰國時期,荊楚百姓就在食用了,也就是說,寧海人將食用「菣」的習俗連帶「菣」的名稱完好地繼承了下來!如同「賅」這個字的本義——贍養,早就被後人用丟了,而我們寧海人還在正常使用。寧海方言何其古老啊,用寧海人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寧海話殺甲猛!

再說幾句題外話。清明麻糍,我們又通稱「青麻糍」,這個「青」字要不要改成「菣」呢?筆者認為,可改可不改,相對於「白麻糍」而言,則叫「青麻糍」,相對於「烏飯麻糍」而言,則應該寫成「菣麻糍」。另外有關「麻糍」的「麻」書寫是否正確,則可用周作人的詩歌來佐證:《炙糕擔》「上炙黃米糕,一錢買一片。麻糍值四文,豆沙裹作餡。年糕如水晶,上有桂花糝……」。假如認為周作人的不能十分信服,那麼就引用唐詩來印證:

題朱鍊師山房

唐·王昌齡

叩齒焚香出世塵,齋壇鳴磬步虛人。

百花仙醞能留客,一飯胡麻度幾春。

隱者居

唐·王建

山人住處高,看日上蟠桃。

雪縷青山脈,雲生白鶴毛。

朱書護身咒,水噀斷邪刀。

何物中長食,胡麻慢火熬。

可見胡麻飯是唐宋人常食之物。又《皇帝素問》:麻麥稷黍豆,為五穀。

也有人寫成「饃糍」,翻找資料,發現「饃」是北方人對饅頭的叫法,《康熙字典》里並沒有該字。


推薦閱讀:

天天快報: 你對她越來越好,她對你越來越冷淡?
欺騙我的人,褲襠天天開線,縫都縫不上
我能天天慣著你,也能立刻換了你!
4月17號開始,3大生肖遇財運,鈔票天天進賬,吃喝不愁財富多!
【散文】 就這樣一天天變老

TAG:周末 | 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