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交響曲樂章8-3:現代科學方法的沿革之曲

科學交響曲樂章8-3:現代科學方法的沿革之曲

20世紀70年代,

澳大利亞學者艾倫·查爾默斯[1]

出版了《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

從歸納主義到工具主義,

洋洋洒洒,

以15萬字的篇幅做了一遍梳理。

是否就此可以定義「科學」了?

是否可以定義「科學方法」了?

這仍然是一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問題,

並非是有定論的一大難題。

這裡很有必要強調批判學派,

對科學方法的傑出貢獻。

批判學派的代表人物很多,

其中馬赫[2]彭加勒[3]迪昂[4]

奧斯特瓦爾德[5]

以及皮爾遜[6]

活躍在十九世紀末

到二十世紀初的

科學和哲學的舞台之上。

他們是二十世紀

科學革命(物理學革命)

與哲學革命(邏輯經驗論)的先驅。

馬赫的感覺分析;

歷史批判意識;

思維經濟;

諸多方法論原理;

以及探究心理學論綱等;

都異彩紛呈十分絢麗。

彭加勒的約定論的方法論,

以及關於假設、直覺、科學美

乃至數學發明的心理機制論,

也都美不勝收。

迪昂的整體論;

歷史主義的方法;

關於物理學理論的邏輯架構;

他遠見卓識的探究;

以及對人類精神的探險,

都表現得各有千秋。

奧斯特瓦爾德

能量論的思維方法;

以及在研究中,

主動變換角色的實踐;

真是別開生面。

皮爾遜的懷疑批判風格;

對科學方法的意義和特徵的揭示;

對想像力和審美感的倡導;

以及對統計方法的發明和運用;

都使人拍案叫絕。

值得注意的是,

在批判學派的科學方法中,

還包含著諸多的後現代的意識。

愛因斯坦[7]

是二十世紀科學革命的主將和先鋒,

他在現代科學哲學與科學方法

兩方面獲得巨大成功;

他還集現代科學哲學

與科學方法於大成。

他從前人那裡,

尤其是從批判學派,

吮吸了豐富的思想營養;

又融匯了,

對自己的科學實踐的

親身體悟與哲學反思。

從而錘鍊出:

展現時代氣質

與科學精神的

別具一格的科學方法。

愛因斯坦的方法論,

蘊含溫和經驗論;

科學理性論;

基礎約定論;

意義整體論

以及綱領實在論。

這些有機要素,

體現了多元互補

與張力平衡的特徵,

顯示出廣博的包容性

與涵蓋性。

他的這些統一性、對稱性、

相對性以及幾何化的科學思維

或科學研究基本宗旨,

既有科學眼力的敏銳,

又有科學智慧的深邃。

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

「科學的眼力」

或「科學的智慧」。

他的探索性演繹法;

邏輯簡單性原則;

准美學原則;

以及形象思維;

這些是創立如象相對論

這樣的現代科學理論,

是強大的銳利武器;

也是非凡智慧美奐美輪(倫)。

在科學方法論的發展史上,

愛因斯坦這位科學巨人,

以其背榜鐵肩,

為科學與科學方法,

作出了承前啟後的偉大貢獻;

孕育並催生了

各流派哲學家的湧現

及其方法論的成果與貢獻。

對於科學研究活動而言,

科學方法的地位和意義至關重要。

彭加勒認為;

科學是創新和創造,

「首先需要創造科學方法」。

皮爾遜也強調,

「科學方法是通向絕對知識

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

「整個科學的統一,

僅只在於其方法而不在於其材料」。

懷特海把方法本身視為,

「震撼古老文明基礎的真正新鮮事物」。

薩頓則言之鑿鑿:

「在科學領域,

方法至為重要;

一部科學史,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一部方法或工具史,

這些工具無論有形或無形,

都是由一系列人物創造出來的,

並用以解決他們遇到的某些問題。

每種工具和方法,

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科學方法的運用,

不僅在自然科學範圍內所向披靡,

而且在社會學

與人文學領域也有重要意義,

乃至在人們的日常思維

與為人處事中也不無裨益。

更為重要的是,

科學方法是科學精神的

重要構成要素和集中體現。

它洋溢著科學的實證精神;

理性精神和審美精神;

充盈著科學的懷疑和批判意識,

無怪乎皮爾遜把科學方法,

看作是訓練公民的

科學心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關於科學方法的特徵,

皮爾遜將其概述為:

(1)仔細而精確地分類事實,

觀察它們的相關性和秩序;

(2)藉助於創造性的想像,

發現科學定律;

(3)對於自我批判

與所有正常的心智來說,

是同等有效的最後檢驗。

這一概述比較適合於

如象生物學以及運用經驗為主的科學,

達爾文的進化論也許是很好的範例。

迪昂的概括為:

(1)物理量的定義和測量;

(2)假設或假說的選擇;

(3)理論的數學展開;

(4)理論與實驗的比較。

這一概括更為適合於

如象物理學以及數學化的精密科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更是出色的範例。

相對論正是愛因斯坦

運用其獨創的探索性的

演繹法等一類科學方法,

建構起來的,

這符合迪昂模式的理論。


[1] 艾倫·查爾默斯1939年生於英格蘭布里斯托爾,起先是物理學家,後來轉向研究物理學哲學和物理學史。在此論題上,他撰寫了三十幾篇文章,著有《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著作現已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15種語言出版,使其贏得了國際性的聲譽。查爾默斯1987—1999年任悉尼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主任、教授,1997年當選為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並於2003年因「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中人文學科的貢獻」獲得由澳大利亞政府以女王名義頒發的百年獎章。

[2] 恩斯特·馬赫(英語: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奧地利-捷克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馬赫數和馬赫帶效應因其得名。

恩斯特·馬赫出生於捷克。14歲之前自學在家,之後直接進入高中,在17歲那年到維也納大學學習。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哲學,並在1860年得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早期的作品著眼光學和聲學中的多普勒效應。1864年他在格拉茨成為了一名數學教授,1866年又被提名為物理學教授。在此期間里馬赫又開始熱衷起感覺的生理學。1867年馬赫成為了布拉格大學的一名實驗物理學教授。他在那裡待了28年,一直到回到維也納。

[3]彭加勒,法國數學家。1854年4月29日生於南錫,1912年7月17日卒於巴黎。

彭加勒在讀中學時,已顯示出很高的數學才能。1873年10月以第一名考入巴黎綜合工科學校;1875年入國立高等礦業學校學習工程,後任工程師;1879年以數學論文獲博士學位,旋即去卡昂大學理學院任講師;1881年為巴黎大學教授,直到去世;1887年他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08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還多次獲得法國及其他國家的榮譽和獎勵。彭加勒的研究涉及了數論、代數學、幾何學、拓撲學等許多領域。彭加勒對經典物理學有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對狹義相對論的創立有一定的貢獻。他從1899年開始研究電子理論,最先認識到洛倫茨變換構成群。

[4]皮埃爾·迪昂:(Pierre Duhem)1861年出生於巴黎,1916年病逝。他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大體分為幾個階段:1884~1900年期間,他的興趣在熱力學和電磁學方面;1900~1906年他集中研究流體力學;1892~1906年他轉向科學哲學;1904~1916年從事科學史的研究。迪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界最卓越、最有創見的人物之一。

[5]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是德國物理化學家。1853年9月2日生於俄國拉脫維亞里加,1932年4月4日卒於萊比錫。1872年入愛沙尼亞多爾帕特大學學習,1878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881年任里加工業大學化學教授。1887年任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教授,1898年兼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他提出了稀釋定律,對電離理論和質量作用定律進行了驗證。1906年退休。他被認為是物理化學的創立者之一。另外他在顏色學、科學史、哲學方面也有獨到的貢獻。1909年因其在催化劑的作用、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7]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也是相對論的創立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之一,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擔任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併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愛因斯坦在英國期間,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LL.D)。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曾經與一位名叫彌馳的中國少年一起探究光電效應。


推薦閱讀:

春江花月夜:交響曲的五個樂章
【男士特輯】| DIOR HOMME 夜色少年的交響曲
賽樂爾帝王鋼琴帶您重溫不一樣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倫敦交響曲》—沃恩·威廉斯眼中的英倫
沃恩·威廉斯《田園交響曲》

TAG:科學 | 方法 | 現代 | 交響曲 | 科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