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會選擇放棄攻打日本?劉伯溫的建議很重要

靜說歷史LS2018-05-01在古代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的強盛時期,不管是漢朝、隋朝、唐朝、明朝,都是漢人王朝,都有過輝煌,而此時的日本卻謹小慎微地龜縮在一個島嶼上,吃齋念佛與世無爭,看似柔弱可欺,實則是塊硬骨頭。當時的日本並未想過要與中國為敵,不是不想,是不敢。但當元朝兩次征討日本失敗後,小日本的野心起來了,他們想:或許可以幹掉中國?所以明朝建立後,日本對明朝百般挑釁,態度極為倨傲不恭,此時日本的野心已經初見端倪,而此時的皇帝是一樣鐵腕手段的朱元璋。當朱元璋遭遇小日本挑釁,他是怎麼做的呢?大明朝有過滅掉小日本的機會,但卻沒有,原因在於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幾次密謀,最終讓朱元璋放棄了攻打日本的機會,留下遺憾,他為什麼會放棄攻打日本呢?

因為元朝成了炮灰,前車之鑒,不可不防。元朝的軍事實力那是毋庸置疑的,蒙古騎兵能讓整個歐洲發抖,還怕日本?但這事就是詭異,元朝打了兩次,敗了兩次,其實是敗給海上的「黑風」,這是元朝被歷史玩得最慘的一次。元朝都打不過,明朝想打也得掂量掂量。朱元璋能當上皇帝,證明其人是頗有能力同時也頗有城府,他必然不是爭一時之意氣的主。朱元璋是打敗了很多強勁的對手而登上帝位的,比他更有資格成為皇帝的是陳友諒,然而為什麼沒有呢?一是時運,二是麾下的軍事,三是個人能力。

成大事的人往往最能沉得住氣,不爭一時之意氣,雍正說:「忍字頭上一把刀,天底下最難的是一個忍字」,朱元璋也是如此。明朝的建立是非常不易的,朱元璋當時在陳、張之間是弱勢的,他沒有陳友諒的軍事實力,也沒有張士誠的經濟實力,要想統一天下,他還必須戰勝元朝騎兵,那是天底下最強大的騎兵。朱元璋最終戰勝了這些對手,但對他的消耗也很大。

明朝剛剛建立,蒙古的殘餘力量還時時威脅大明統治,一個國家剛成立,就面臨北部蒙古勢力,沿海倭患問題,要打仗就需要用錢、用人。可明朝現在哪有錢?百姓得去種地,得交稅,政府才有錢,百姓都去打仗了,誰種地?沒錢?龐大的軍費開支怎麼辦?所以明朝必須避免打仗,至少要避免多線作戰。然而「倭患」問題也確實是困擾大明的一個毒瘤,「倭患」長期在東南沿海威脅著當地百姓的安全,平均每年爆發兩次大的戰鬥,令朱元璋很惱火。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鎮守廣東,在沿海要地設置衛所,派兵防守,一邊發國書給日本,希望建立睦鄰友好的關係,這樣彼此花費的成本最低。日本當時處於戰國時期,南北分裂,南北對中國的態度不一樣,朱元璋沒送對信,接信的那位對中國態度強硬。於是朱元璋二次送信,這次的語氣很強硬,態度很不友好,說如果不聽話就要打,搞得懷良親王大怒,一口氣斬殺了明朝五位使者。

朱元璋大怒,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他再次派使者帶著東西出使日本,終於軟化了對方立場,也送東西回來說是要交好。懷良親王還把抓走的幾十個中國人都放歸大明,朱元璋很高興,設宴款待日本使者。但朱元璋低估了日本的實力和意志力,懷良親王並非日本是國君,只是一個山大王,他不代表日本主流的意志。真正讓朱元璋下決心攻打日本,是洪武十三年、十四年跟日本的交往,之前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就不恭敬,每次來上貢都不帶印信,這次帶來一封征夷將軍的信函,寫得極其囂張,讓朱元璋很不高興。朱元璋回復了一封信,日本不甘示弱,針鋒相對,寫得文采飛揚,辭采華茂。「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

朱元璋大怒,然而劉伯溫就勸他,說元朝厲害吧?打了兩次都不行,還全軍覆沒,我們貿然去打,只怕勝算不多。劉伯溫也沒多說,直接上了一道賑濟災民的摺子。朱元璋一看,嘆息道:「天下未定,我怎麼忍心再添戰事?」就打消了進攻日本的念頭。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朱元璋做這個決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日本一個小破島,歷代統治者都沒將它太當回事,打下來爭一口意氣罷了,對於中原以農業為核心的傳統經濟模式,日本確實無用。而日本最終以它的「貌似無用」和玩弄權術——傲氣和謙卑交替使用,躲過了明朝的注意,活到足夠強大的那一刻。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建議14條
給「準提法」年輕新學的一些小建議_胡松年
八字命理丨比劫旺相,取官星為用,不建議合夥求財的八字!
121屆廣交會結束了,來看看各方買家的點評和建議?
切忌!永遠都不要做得事。建議都看看:男女那點事。

TAG:日本 | 建議 | 選擇 | 放棄 | 劉伯溫 | 朱元璋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