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喝臘八粥的意義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節日臘八節。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主要是祭祀祖先、祈求豐收和吉祥。

《祀記·郊特牲》說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臘八節為佛教信徒供養佛陀的日子,這天是釋迦摩尼成道的日子。

四大天王從天上來到人間,供養世尊。為了紀念釋迦摩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臘八粥供養佛,同時分送十方大眾,希望民眾同沾法喜,蒙受加持、福慧成長。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現今我國各族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臘八這一天,人們熬制臘八粥除了有祭祖敬佛意義外,還有悼念亡人、寄託哀思之意。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中華道藏 08_1---3
中華道藏 09_1---6
中華字經 (注音版)4
哲學家湯一介:必須給中華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湯一介|哲學家
趙俊臣:鄧玉嬌何以成為中華民族英雄?———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TAG:民俗 | 意義 | 中華 | 臘八 | 臘八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