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老子》的本體論與宇宙論

道法自然:《老子》的本體論與宇宙論

《老子》主「無為」之思,倡「自然」之境,而「道」是《老子》一書的中心概念和最高範疇。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以「道」建立起來的完整的智慧哲學體系。

在《老子》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現了70餘次(各版本之間略有差異),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關鍵詞。他的「道」落實到現實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稱為「德」,「德」是「道」之用。「德」字也出現在整整16章之中。「道」和「德」確乎是老子論述的核心範疇,故後世以此作為書名。[1]

一般而言,先秦哲學大多談人生論和政治論,唯有老子的哲學是從宇宙論、本體論延伸到了人生論、政治論和語言論,從而使得老子哲學不僅去思考人類的生存和社會問題,而且將這種思考擴展到整個宇宙時空。因此,老子的「道」不僅是他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建立的根基,也是他認識論和辯證論得以展開的基礎,更是他人生論和政治論、語言論和審美論的理論支柱。

「道」這個詞在老子以前就已經廣泛地使用了,它的主要意義是指「道路」或「道理」等。如在《周易》、《國語》和《左傳》中的「道」,大多是指人們所行走的路或是思想行為遵循的道理。《左傳》有「天道遠,人道邇」的說法。而晚於《老子》的《論語·述而》也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表述。大都是將遵循的路線視為「道」,而且主要指的是「人道」。

老子提出了新的本體論依據,即提出了關於世界本源的命題。認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於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這裡,強調了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在四章中又說:「道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強調道是萬物的根源,是萬物存在的根本,甚至也是「上帝」和「神」存在的根本。

作為「道」的本體論,老子還把「道」從某一「具體之道」到「哲學之道」加以一種形而上的超越。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把「恆常之道」與具體「可言之道」區分開來,從而使「道」具有了形而上的性格。這種非言的恆常之「道」,是一個超越了相對的絕對本體,它不同於《左傳》、《國語》、《論語》所說的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等等。因為這些「道」都是「可言之道」,都是屬於「人間之道」。就「恆常之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論來說,是存在的本體,作為世界生存論來說,便是本源。老子這一高妙的思想,可以稱得上是早期中國哲學的精神自覺。

老子的「道」,可稱之為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一種不同於一般事物的形而上「存在」。所以,他在二十一章中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在十四章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激,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卻又是無狀之狀,無物之物的物質性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的,甚至是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無止歇的,因此,只好把它命名為「道」。

這種關於「道」的本體論的說法,較之中國的「五行論」或「元素說」更顯出其深刻性。就邏輯學本體論意義上的「道」而言,它與宇宙生成論既相聯繫,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將本體性的第一存在的「道」看作是不可用語言來加以限制的,因而,對這一本體不可能有任何的規定性,而只是一個純粹空無的思維起始狀態。「道」即純存在,是一個不可分析的純粹存在或純無。它強調了普遍規律的先在性,而將普遍規律看作是最高的存在。

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過程,有相當精闢而又令後人言人人殊的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依張岱年的看法,「道」在「一」之先,「一」是天地未分的總體,「二」是已分的天地,「三」是陰陽與沖氣。[2]當然,我們在領悟其意之時不必一一對照一、二、三在這裡的具體對項,因為大多的意見分歧皆緣此而生。

其實,這裡的「道」是抽象的絕對,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動力和創造力。這裡所說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創生萬物的創化歷程或基本模式,它由最抽象的本體,不斷地向下即向物質世界域落實,而創生萬物。正唯此,在《老子》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郭店本甲篇《老子》文字上有差異,其文為「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同樣以「無」「有」喻道體)。認為「道」生萬物,是一個由小到多的過程,萬物只能從無到有。「無」就是「道」,道能生出有,而「道」就是「無」和「有」的統一。老子在五十一章又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是說道創生萬物以後,使萬物得以生成,得到滋養,所以說,道創生並培育了宇宙萬物。

當然,老子的「道」,並非有意志的人格的「神」或「上帝」,相反,它的本性就在於「自然無為」。它並不君臨萬物去宰治萬物,而是「無為無不為」。在創化並形成了天下萬物以後,萬物自身的運動變化也同樣是宇宙生成化育的重要方面。

據此,我以為,老子的宇宙論是建立在道的本體論之上的,道決定著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性特性決定著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屬性。


[1] 《老子》帛書甲本篇章前後無篇名,而帛書乙本已於篇末題有「德」「道」二字,但並未稱為經。

[2]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論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頁。

推薦閱讀:

老子 德道經(熊春錦)原文誦讀
老子四道-大道-應用篇:執一為牧
《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解
《老子想爾注》 漢·張道陵
老子四字聖典

TAG:宇宙 | 自然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