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在中國的慈善事業

摘自謳歌著《協和醫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11月版

對中國老百姓和醫學界來說,「協和」這個詞形成的品牌已無法估價,其意義已超過協和本身。曾就讀於協和醫科大學的作者在參考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用生動的筆觸講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傳奇故事,用思辨的深度觀照當下,揭示著新時代的醫學之道。

錢要用在「關鍵拐點」

約翰·洛克菲勒在19世紀末期發跡,在20世紀初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除了是「石油大王」外,他還是一名基督徒。在發跡後,身邊一位頗有遠見的顧問建議他將精力轉到慈善,成立慈善基金會。投入慈善的收入不納稅,總收入未減少,還能贏得樂善好施的社會形象。老洛克菲勒在60歲時這麼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宗教任務,公平誠實地去賺你能賺到的錢,儘可能地攢住錢,然後儘可能地給出去。」

所有的錢,必須是以「大規模的整體形式,而非零散的形式給出去」,「避免零打碎敲的捐款方式,避免在過於廣泛的範圍進行慈善活動」,洛克菲勒父子曾這麼闡述他們的慈善之道。錢要用在「關鍵拐點」,而什麼是關鍵拐點呢?在他們看來,必須是:根除某種疾病的致病因素,根除某種不良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播種一種「有生命力」的觀點,一種產生變革的能量。基金會的資金必須用於「大規模的示範」,以便他人能複製,最終得到傳承和傳統。

據美國《時代》周刊記載:從1913年5月開始的10年內,洛克菲勒基金會花費了近8000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錢用於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而「最大的單筆禮物是給了北京協和醫院」,截至那時,用於協和共計1000萬美元。據1956年統計,實際上,加上後來的投入,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總計投入4800萬美元。

弗雷德里克·蓋茨就是那位建議洛克菲勒把財富用來轉做慈善的顧問。他一直對中國懷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在這裡實施一項計劃。他最初向洛克菲勒提出的建議是在中國建一所大學。在那時的西方人眼中,中國貧窮、落後,文盲很多,是「異教徒」之國,是疾疫流行的「東亞病夫」之國。

洛克菲勒在正式行動之前,總是先做精細調查。為在中國建一所大學,他前後三次派出考察團來中國,分別是1909年、1914年、1915年。

1909年派出的「東方教育考察團」團員中包括芝加哥大學的兩位醫生。他們突出提到中國在醫學教育方面的迫切需要,建議在北京成立一個自然科學的教育機構。洛克菲勒初步認為在中國的計劃不宜過大,宜限於醫學事業。

決定投資中國的醫學教育

1913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一次會議上,董事會在《遠東的教育及其他需求》的報告中說:「必須對遠東的教育採取行動,包括醫學教育和建立好醫院。」兩個月後,專門對中國問題進行了討論,決定在中國的項目首選醫學,投資中國的醫學教育,「漸進有序地在中國發展一個完善的、有效的醫學系統」,並派考察團去中國進行更詳盡的考察。

1914年派入中國的考察團中,有哈佛醫學院內科教授、芝加哥大學校長、美國駐漢口總領事。這位美國駐漢口總領事,名叫顧臨,他此後的20年時間都貢獻給了洛氏駐華醫社與協和。

考察團用4個月的時間,訪問了中國十幾個城市的醫學校和80家醫院,最終總結成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報告。這份報告,至今仍是西方人寫成的中國醫學教育的寶貴史料。在報告中描述的中國醫學教育水平很低,所有醫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設備都很差,學生的預科教育不足,用中文教學有很大局限。

考察團贊同在中國辦醫學教育,地址在北京和上海,盡量與已有教會學校合作。考察團還建議日後的新校,招收女生和辦一所高級護士學校。

小洛克菲勒寫了一封信,發給在華有醫學工作的美國傳教組織,介紹了即將在中國實施的醫學計劃。在寫到協和如何選擇人才時,他提到「選擇那些品學兼優,有慈憫的傳教士精神和動力的人,有勝任其職位的專業能力的人,有志於為中國的醫學發展工作的人」。

1915年6月達成協議,用20萬美元購買「北京協和醫學堂」的全部資產,原「協和醫學堂」只留用少數人員。新的醫學院,定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這一年,第三次醫學教育考察團來中國,團員中有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韋爾奇、洛氏醫學研究所的弗萊克斯納教授,這兩位是其時美國醫學界最有名的教授,他們專門擠出了4個月的時間來中國。

這兩位美國醫學界的名人,給協和醫學教育設立了高標準,「目標是建立一個與歐洲、美洲同樣好的醫學院,具有優秀的教師隊伍,裝備優良的實驗室,高水平的教學醫院和護士學校」。

這個即將以世界一流的標準鍛造的「協和」,將擁有令人艷羨的資金背景,嚴格的學生入選標準,殘酷的逐年級淘汰制度,獨特的醫學教育方法,外中內西的建築……它將致力於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四家一體——臨床家、教育家、科學家和衛生行政家,推動中國醫學衛生的發展。

相關鏈接:協和醫院介紹

摘自協和醫院官網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也是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以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特色專科突出、多學科綜合優勢強大享譽海內外。在2009-2015年度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中連續七年名列榜首。

醫院建成於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亞洲最好的醫學中心」。95年來,醫院形成了「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和兼容並蓄的特色文化風格,創立了「三基」、「三嚴」的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圖書館」著稱的協和「三寶」,培養造就了張孝騫、林巧稚等一代醫學大師和多位中國現代醫學的領軍人物,並向全國輸送了大批的醫學管理人才,創建了當今知名的10餘家大型綜合及專科醫院。2011年在總結90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親人,提高病人滿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員工幸福感」新辦院理念。

目前,醫院共有2個院區、總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在職職工4000餘名、兩院院士4人、臨床和醫技科室5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9個、博士點18個、碩士點28個、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基地6個、二級學科住院醫師培養基地18個、三級學科專科醫師培養基地15個。開放住院床位2000餘張,單日最高門診量約1.73萬人次、年出院病人約9.5萬餘人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首都衛生系統文明單位」、「最受歡迎三甲醫院」,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時,醫院還承擔著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國家重要活動和突發事件主力醫療隊的重任,在2008年北京奧運工作中榮獲「特別貢獻獎」。

協和人以執著的醫志、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嚴謹的學風書寫了輝煌的歷史,今天的協和人正為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醫院的目標而繼續努力。

相關鏈接: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大教訓

整理編輯:常江江

來源:中國經濟網2015年10月26日15:01

  2015年10月22日,在京師公益講堂一場主題為「洛克菲勒家族慈善與傳承」的會議舉辦正酣,據悉此次活動的舉辦恰逢中國將首次審議《慈善法》草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總裁斯蒂芬·漢茲(StephenB·Heintz)先生,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老師,艾問傳媒創始人、中國第一檔扶貧衛視節目《第一書記》愛心大使、嘉賓主持艾誠等一起出席了會議並作主旨演講。以下是本次活動的討論重點:

  (1)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的淵源;

  (2)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個教訓;

  (3)關於慈善模式的探討

  背景資料: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它成立於1940年,是由小約翰·洛克菲勒的5個兒子創立,分別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大衛,管理資產總額8.5億美元,致力於民主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人類進步等一些公益項目。中國最早接觸到的基金會,也是洛克菲勒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對象。

  中國公益研究院:中國公益研究院是北京師範大學與上海李連杰壹基金於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會、萬達集團、泛海公益基金會、燕寶基金會、深圳壹基金等國內有影響的基金會和企業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機構。

  對話嘉賓:

  斯蒂芬·漢茲(StephenB·Heintz):洛克菲勒兄弟基金現任總裁。

  王振耀: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艾誠:艾問傳媒創始人,中國第一檔扶貧衛視節目《第一書記》愛心大使、嘉賓主持,畢業於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

  (以下內容整理自嘉賓演講及討論,小標題為小編自加)

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的淵源

  斯蒂芬·漢茲:我第一次到訪中國是在1975年,現在是我第15次來中國,中國這幾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能約翰·洛克菲勒先生為人所知的是他很富有並且是一個慈善家,但我想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在變得富有之前,就已經投身於慈善事業了,他在16歲作為記賬員的時候,一年的收入是45美元,他把10美元都捐贈給了慈善。在洛克菲勒先生在24歲的時候,儘管他從來沒有雖然他沒有到過中國,但是因為宗教上面的信仰,當他得知當時中國有這方面需求的時候,他把第一筆海外捐贈捐給了中國。

  後來隨著洛克菲勒變得富有,他在中國做的慈善事業也是持續增加。1915年的時候,他在中國建立了協和學堂(現在的協和醫院),之後就進一步地去擴展。1947年,雖然大家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些性,但是洛克菲勒家族還是向中國的協和醫院的理事會捐贈了1000萬美元的贈款,希望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中它能夠生存下來。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很強調協和醫院的重要性,而協和醫院現在是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業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第三大的受助機構,另外它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最大的一個捐贈的接觸方,所以這對於洛克菲勒家族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洛克菲勒家族進入中國的第一項慈善事業是在醫療健康方面的,之後他們也開展了很多其它方面的慈善,比如說在農村方面的慈善,提高人們的閱讀識字能力方面,還有經濟方面的一些慈善,總結來說,到1937年洛克菲勒的基金會,它的贈款已經覆蓋了中國的13個省和60多家機構,可不幸的是在日本入侵中國的時候,很多曾資助的這些項目被迫縮小了規模或者是不得不關停了。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第二個洛克菲勒家族的建立的這樣一個機構,他們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們從事慈善,把金錢用作能產生社會變革,能帶來社會價值的地方去。所以在建立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之後,他們所做的第一筆贈款,就是幫助二戰後中國的一些救援項目。他們通過在美國組織演講向人們去宣傳中國的一些需求,並且在改善中美關係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贊助了美國國家的球隊同中國的乒乓球隊比賽。

  今天兄弟基金會的一個使命,就是幫助世界去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地、可持續發展、和平的世界,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幫助美國、中國,還有世界上其它地區,能在一個國際的層面上去解決這個問題。

洛克菲勒家族做慈善的六個教訓

  接下來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在做慈善事業75年的過程中,在審視我們過去歷史的時候所吸取的六個教訓。

  第一點我們要學會合作和槓桿化。這個基金會建立之初就是5個兄弟一起協同所建立的,所以這種協同的文化,也一直傳承到了現在,那無論是在基金會的內部還是外部,這種精神也都一直支持著我們的工作,還有我剛才所說的槓桿化就是利用非常有限的經濟資源,去撬動更多的資源,這樣我們才能給世界帶來更大的變化。

  第二點其實慈善並不僅僅是金錢,雖然金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慈善也關乎於價值、想法,去說服人們,也關乎領導力。

  第三點就是在非營利的部門去做投資,我們覺得這個非營利部門,包括慈善,它是人們向善的一種力量,我們應該要不斷地去滋養這樣的部門,讓它不斷地去改善,不斷地參與。而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這樣的氛圍內,能夠去不斷地支持非營利部門。

  第四點我們要把看起來並不相關的一些事情聯繫到一起,然後去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在看待社會的時候,其實是把社會分成了不同層面和緯度的,這裡面包括了很多的內容,像文化、藝術、和平、社會關係、公民的參與、經濟和政治等等,我們所做的是希望在這些不同的領域,我們能把它構建起一些聯繫,然後通過多學科的方式,不斷地作出創新和改變。

  第五點就是我們要保持一種實驗的姿態。資金會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靈活性,去冒險,去實驗,去冒公共和私有部門不願意去冒的風險,我也相信我們會一直保持這種敢冒風險的精神,並且能不斷地去實踐,去實驗,在失敗和錯誤中去學習,去創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方法。

  第六點做自我審視,就是從我們成功的經驗中學習,從我們失敗的教訓當中改正,通過審視歷史,我們能夠不斷地去評估我們做一些事的影響,能夠去了解對於我們的捐贈方一些反饋,並且在這些活動中學到經驗,學到知識,向著我們希望達到的方向去發展。

  我很榮幸地能夠在慈善業當中去工作,用我們的方式去改變人們的生活,去啟迪人們,不斷地去做出改變,做出貢獻,做出進展。雖然是非常艱難的一項工作,但是這個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充滿了欣喜的。

關於慈善模式的探討

  艾誠:兄弟基金會做慈善最大的的快樂在哪裡,那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

  斯蒂芬·漢茲:我先說一下這個挑戰,挑戰就是我們需要使用非常小的資金,非常有限的資源,去帶來一些非常巨大的變化,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個針灸理論,我們必須要用非常細小的銀針,也就是非常有限的資金和成員,然後去找准地方、找准問題,去扎這個針,這樣才會帶來非常系統性地變化。然後我覺得做慈善工作,給我帶來最大的欣喜,就是在我們經歷了這些艱辛的工作之後,我們可以切實地改變人們的生命與生活,而且這種變化是我們可以真正看到的,而且能夠真正從心裏面感受到的。

  艾誠:基金會的運作模式以及商業模式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

  斯蒂芬·漢茲: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是一個永續基金,也就是在小約翰·洛克菲勒建立這個基金會的時候,他給了這個基金會一定的資本的基礎,我們的資本它是用來投資於全球的市場,這個投資的收入將在回到基金會當中來支付基金會的一些年度的活動。所以對我們來說有非常有重大的責任,去維護和保持這樣的資金,但是我們也試圖想出一些非常有創新性的投資方式,這樣的話才能進一步推進我們的工作,比如說對於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深表擔憂,所以儘管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財富來源是在石油領域,但我們現在是儘可能避免不去投資礦石燃料的領域,而是轉而投向那些更多的清潔能源的領域。

  艾誠:剛才我們借鑒的洛克菲勒家族的運作模式,是否有些地方值得目前中國的這些慈善基金會去借鑒呢?

  王振耀:關於借鑒我想說:第一修養,這是一個基金會要特別保持的。

  第二我也覺得不在乎多少錢,而是在乎傳承,我在和他們家族交往的時候,包括斯蒂芬·漢茲組織的很多項目的時候,我就感慨,我就不如人家。他們家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很不同,那麼富的家庭,小孩是不給零花錢的,想花零花錢,他們會去告訴你:去刷碗、去刷盤子、去幹活。你們知道咱們在座的包括我在內都很難!這個家族卻能把這點(孩子教育)做的很好。

  第三個,你們看他們做的很多項目,都良好地處理了政商社會關係,中美建交以後,大衛·洛克菲勒為了等中國代表團,在中國代表團下榻的地方等了三四個小時;五年前大衛·洛克菲勒是95歲高齡,見我們代表團的時候,95歲高齡,你知道見到中國人就激動地喊周總理,這是他對周總理,對中國人的印象是極好極好的。還有,大衛·洛克菲勒90多歲的時候來參加理事會,就在會議室後頭搬個凳子,坐下來旁聽,這個家族是很神奇的百年家族,修養、價值,這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再今天,這些都是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可以驕傲的資本,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觀眾提問:宗教信仰相對於商業模式來說,才是真正慈善事業的核心?

  斯蒂芬·漢茲:在19世紀老洛克菲勒開始他的慈善工作的時候,確實是起源於宗教信仰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些年宗教信仰,已經不是我們開展慈善活動的一個核心了,但我想說的是在精神領域方面,我們仍然覺得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精神方面的一些信仰,它可以讓人變得更加善良,更加有人情味,但是這種精神信仰方面並不僅僅只是宗教

  觀眾提問:中國慈善業從2008年到現在出現了七年之癢嗎,存在哪些問題?

  王振耀:我得站起來,這兩個題目很大,可能中國要回答的只有我,我管全國的慈善,我管了十幾年,曾經在國際上以色列教徒問了我一句話,他說:你告訴我,哪個民族能待以色列人好到讓他忘了他是以色列人?」我說:「這是美國、哪兒呀等等」,他都搖頭他告訴我:「是中國!」他說:「任何時候你都要記住,中國這個民族,他的善是非常厲害的,他的善是值得全世界尊重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善!所以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心不差,但是缺經驗,缺一些基本的現代慈善的經驗和常識,因此質疑鬧了不少笑話,社會情緒鬧了不少笑話,出現了一些矛盾。你再想想,國外慈善家拿出錢以後,我們怎麼樣尊重,難道他們沒有缺點嗎?難道他們沒矛盾嗎?一個家族200多口人,人家難道沒負面醜聞嗎?我再說的狠點。有沒有?都是人嘛,怎麼會沒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會包容,他們會為了家族的榮譽而去解決問題。

  在這一點我們中國就不如人家,說實在的,誰去做慈善,馬上查他過去,哎呀!那嚇的人家都不敢做了,這就是咱們沒經驗,善心都很強,但是咱們缺少這一套現代慈善管理開發的精神。所以咱們做慈善千萬不要總是挑毛病,挑政府的毛病,挑社會的毛病,挑慈善家的毛病,我們慈善工作者,一定要非常包容,非常智慧。

這個月《慈善法》草案審核的通過,是中國慈善界里程碑史。2005年,當時我在救災司當司長,從2005年到現在整整10年,到現在是一個法終於立了,終於全國人大開始討論,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個大里程碑來了,我這一段為什麼老說「善經濟」,我就想讓慈善的經濟,像創造GDP的力量給激發出來,去解決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推薦閱讀:

4月份中國遊客海外消費幾乎翻番
法治中國道路的四個基本理論問題
陸克文駁斥「中國崩潰論」:我對中國立場一以貫之
中國佛教禪詩三百首(七言)上卷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方神究竟是誰

TAG:中國 | 慈善 | 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