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京喪葬風俗--惟我獨尊

喪事的籌辦

人生在世,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在喪葬上都有各自的民俗習慣。老北京的喪葬習俗與全國各地相比可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反映出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部分居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和天主教基督教徒,他們的喪葬習俗也有其特點。

中國封建時代形成了厚葬的風俗。不僅官紳富商的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就連平民小戶人家也不惜採取借貸、典賣家產的辦法大辦喪事。這種風俗主要是受儒家倡導的孝道觀念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以長輩的喪事辦得是否體面、隆重衡量子女是否有孝心的觀念,並以此作為子女繼承遺產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些有財產繼承權的晚輩人必須按照傳統的禮俗打幡、摔盆、頂喪、駕靈、發送老人後,才能名正言順繼承老人的遺產。在喪事中破費多的晚輩往往能多分到遺產,於是出現了幾個兄弟互相競賽,爭著多花錢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葬儀的費用是從死者的遺產中出的,這樣晚輩們辦喪事時就更大方了。

舊時喪葬禮儀有著繁瑣的程序,首先是家人病危,稱為「落炕」,也就是躺在炕上起不來了的意思。老北京城裡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醫院,因此病重時也沒有住院一說,只不過是請個中醫大夫到家裡來診治。清末民初時北京城裡有了幾家醫院,不過除了少數達官貴人外,大多數北京人還不習慣接受西醫的治療,平民百姓也付不起住院的費用。

如果病人的病情嚴重,無法醫治,大夫就會囑咐家屬準備後事。有些庸醫因為延誤了病情,又怕擔責任,索性連這些話都不說,開上幾副葯之後就溜之大吉了。

病人一旦落炕,如果是家族中的長輩,就要從其他房間遷到正房的炕上或太平床上躺著。子女要每天齋戒沐浴、焚香禱告,要不惜一切代價繼續求醫求葯。要親自伺候病人的飲食起居,伺候湯藥,端屎端尿。夜間兒子們要輪流值夜,在病人神志清醒時要尋問有何遺囑,並記錄在紙。家中主事的長子要與伯、叔等長輩及兄弟一起商量料理後事,像請畫師為老人畫像留影,請懂行的親屬到棺材鋪定購棺材,還有「講杠」、「講棚」、「講響器」、「講燒活」等事宜,即聯繫出殯的儀仗,搭靈棚、雇吹鼓手、訂製紙糊的冥器等,另外還要到飯莊里預訂酒席,到寺廟裡請僧道念經、放焰口,稱為「講席面」、「講經」。

病人臨終前要換床,一來是為了沖喜,二來是怕以後他人不敢睡在這張床上。一般人家是從附近的杠房租上一張靈床,也稱作「吉祥床」。窮苦人家則是將門板卸下,支上兩條板凳充當靈床。換床時要由兒子親自上手,病人就頭朝西,腳朝東,以便「西方接引」。還有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子抱腳等不成文的規定。

病人臨終前要換上壽衣。男人的壽衣是長袍馬褂,女人的壽衣是襖裙。身下邊必須鋪上黃褥子,身上必須蓋上白單子,叫做「鋪金蓋銀」。穿壽衣前要先給病人凈身沐浴,包括洗臉、洗髮、刮臉。清代的壽衣也有一定之規,凡是王公大臣的壽衣,都是穿戴自身品級的官服,身穿絲綢製成的蟒袍、補服及內衣,頭戴官帽腳穿粉底朝靴,靴底有蓮花圖案,表示腳踩蓮花,修成正果。平民百姓的壽衣都是棉襖、棉褲、棉長袍,用藏藍色或古銅色的綢子做面,內衣用白布做成,腳穿白布棉襪,滿族人穿寧綢青靴,漢人穿圓口鞋,也有穿福字履的。頭枕平金枕,漢人還有腳枕。女用壽衣外邊是棉袍,裡邊有小棉襖、棉褲,一般是紅里藍面,頭上戴藍底紅花的觀音兜或墊帽,腳穿白布棉襪、尖口鞋,壽衣、鞋、帽絕對不能用皮子做成,據說如果亡人穿皮衣、皮鞋,下輩子就會托生為畜牲。另外壽衣也不能用緞子做,因為「緞子」與「斷子」同音。壽衣上不能釘紐扣,只能釘帶子,因為「帶子」有「後繼有人」的意思。棺材裡的鋪蓋少則三鋪,多則九鋪九蓋,都是取單數。

清代的王公大臣死後經皇帝批准,可以鋪上陀羅經被,是在黃綾子上印著紅色梵文經字的被子,有錢人家有還要給亡人戴上首飾。帝王和貴族死後要用一顆穿上紅線的珍珠填入口中,紅線的另一頭系在衣襟的飄帶上,平民百姓則以紅紙包上一些茶葉填入亡人口中,稱為「含殮」。為了防止詐屍,還要用紅、白色的繩子將亡人的兩條腿拴上,並且在亡人胸前放上一本皇曆,上邊再壓上一面鏡子,也有壓上一個秤砣的。

病人死後,如果是長輩就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靈床前要設立供桌,桌上必須擺放長明燈。這種燈是銅製的,外形像一座塔。平民家庭有的是用棉花捻成燈芯,放在燈碗里點燃,也叫「倒頭燈」。民間傳說陰間像深夜,漆黑一片,點上長明燈是給亡人照路。還要擺上一碗倒頭飯,上邊插上三根秫秸棍,每根棍的頂上插上一個面球,叫做「打狗棒」,飯上放著三張小烙餅,叫做「打狗餅」。

設上供品焚上香之後,所有親屬要跪在靈前高聲舉哀,將紙錢和紙元寶焚化。有錢人家還要請來和尚、道士在靈床前念倒頭經,將彩紙糊成的轎子、轎車焚化。漢人門前要掛挑紙錢。滿族人家要在門前豎起三四丈高的幡。

亡人的親屬要身穿孝服。孝服分為五等,稱為「五服」,分別用粗麻布、熟麻布、熟布製成。按照與亡人血緣關係的遠近,不同的親屬要穿不同的孝服。封建宗法制度中關於孝服有非常複雜、繁瑣的規定,這裡無法一一盡述。關於守孝的時間,也有詳盡的規定,從三年到三個月不等。

孝服的式樣還有滿族、蒙古族、漢族之分,有男女之分,不同的時期也不完全一樣,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孝服的面料有粗麻布的、細麻布的和白布的。子女的孝服不縫底襟、腰間繫上一根麻繩,漢人的孝服是男子頭戴白孝帽,上邊釘著棉花球,長孫釘一個,其餘的孫子依次增加。重孫輩釘粉棉球,身上穿粗布孝袍,腳上穿白鞋。

婦女的孝服是麻花包頭和搭頭布。用孝布擰成麻花箍在頭上,換系白頭繩。女兒和孫女用白布帶子紮上頭髮。孫子、孫女的孝袍要在肩膀上釘一塊紅布。重孫子、重孫女釘兩塊紅布,外孫子、外孫女釘一塊藍布。

滿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開氣袍子。不釘鈕扣,只釘布條,頭戴青布小帽,腳穿青布靴,不蒙白布。旗人婦女的孝袍大致上與男子相同,只是孝袍不留開氣,孝帶系在腰中間。頭上的髮式要改梳,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還有撂單、雙辮之分。

病人死後,在大殮之前,喪家要向親朋好友報喪。平民百姓家一般只以口頭報喪,官紳富商家庭則要發出報喪條子。喪家還要請陰陽先生驗視亡人,並開具殃榜,類似於後來的死亡證明。殃榜上要寫明死者出生的年月日、去世的年月日,實際年齡,並確定入殮的具體時間,入殮時忌什麼屬相,出殯、發引、破土下葬的時間,將這些內容都寫在一張白紙上,貼在門口。

民國時期,北京市政當局利用民間對陰陽先生的信任,允許陰陽先生繼續以此為業,但是必須到公安局接受考試,合格後經立案,然後可以營業。陰陽先生一般有一些法醫知識,他們要具實鑒定死亡原因,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就給開具殃榜。如果懷疑死者是自殺或他殺,則要通知官府,請法醫驗屍。北洋政府執政時期,市民憑殃榜到衛生局換取出殯執照。一些非正常死亡者的親屬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會設法賄賂陰陽先生,個別陰陽先生也會徇私情包庇事主。1928年以後,市政當局規定不再以殃榜換領出殯執照,開殃榜變成純粹的民俗。

大殮與停靈

大殮就是將亡人的遺體正式殮入棺內,蓋上棺蓋後,親屬與亡人就再也不能見面了,所以大殮是親屬與亡人遺體最後告別的時刻。此時,全體親屬都要來齊,尤其是直系親屬必須在場,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殮前趕回。

大殮有高殮、低殮之分。高殮是將棺材放在長凳上,低殮是將棺材放在地上。大殮時喪家先在棺內放一層香面子或鋸末,起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屍體潰爛流出膿血。在香面、鋸末上面放一塊紅布,上面擺上七枚銅錢,擺成北斗七星的布局,稱為墊背錢。到了吉時後,由亡人的兒子新手抱頭、抱腰、抱腿,將遺體從靈床上抬入棺木,要先入腳,後入頭,隨即往棺材裡放上隨葬物品,有死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或者是小件的文物古玩,還有的讓死者左手拿一個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小銀元寶。隨葬物品如果過於豐厚,容易招引匪徒進行盜墓,所以一些富貴人家也將隨葬品從儉,並且讓親友、杠夫幫助入殮以達到眾所周知的目的。亡人身上脫落的指甲、髮辮(民國初期剪下來的)、太監入宮時閹割下來的生殖器官也要放入棺材內,以便來世托生個完整的身子。此外棺內還要放上一些鎮物,像鏡子、銅錢、五穀、生鐵等,然後去掉絆腳絲,將棺材內部的空隙用棉絮填滿,由亡人的長子用棉球沾清水擦拭亡人的眼睛,稱之為開光,再用鏡子照死者的臉。在場的所有親屬逐一探視死者的面容,與亡人作最後的訣別,然後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蓋,長子將開光用的鏡子摔在地上,全體親屬這時都要大聲痛哭,最後由杠夫加上棺蓋,先釘上一個木楔。

大殮之後,按死者的身份分別停柩在北房中廳或其他房間。靈柩下面用交木支起來。靈柩前安放靈龕,擺放大幅遺像,設供桌,桌上擺香爐、蠟扦、花筒、供品,少則一堂(五碗),多則三堂、五堂,水果、糕點均可,講究的人家還要搭設月台。

按照佛、道兩教的教義,北京民間有停靈的習俗。停靈的時間最長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一般平民多採用五、七、九天,富貴人家停靈十五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四十九天的都有。停靈期間必須做佛事、法事。每逢「七」都要辦事,招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還要準備宴席。靈堂上掛著幛子和輓聯,靈柩左右要有親屬守靈。弔唁者來到靈堂行禮,並走到死者親屬面前表示慰問,守靈的親屬要向弔唁者表示謝意。

接三與出殯

人死後第三天要舉行接三儀式。據民間傳說,人死後三天,他的靈魂就要被神佛接走了。臨走前要登上望鄉台眺望一番家鄉,或者親臨家鄉作訣別。為了讓死去的親人升天,需要在他死後第三天請來僧人誦經拜懺,放焰口,還要由家人送給死者一些生活用品(如紙車馬、紙錢、紙衣褲)。據說僧人誦經可以免除死者生前的罪過,使其不墮入三途(地獄、餓鬼、畜牲),接三前要到冥衣鋪訂一份車馬、箱子,在接三當日將這些車馬箱子擺在門前,放上一些紙錢在車內、箱內,喪家還要在大門內外安排鼓樂。

接三當天招待親友用炒菜和面。通常預備四個冷碟,四到八個炒菜,最後端上一大海碗面鹵,一小碗炸醬,各色面碼如蘿蔔絲、黃瓜絲等。炒菜大多是一些家常菜,席面上也不預備酒。來賓僅僅是入席坐一會兒,象徵性地吃上幾口。親友入席後,本家孝子要來謝席,各位來賓要還禮。來賓不能各自離席,而要等到眾人都吃完後,一同站起來才能離席。

接三日的下午要舉行「開咽喉」的儀式,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兒出頭,擺上一桌祭席或者擺上一張餑餑桌子,小戶人家則是到熟食鋪買上一個盒子,內裝香腸、醬肉、肘花、小肚之類的熟肉製品,供在靈桌上。

接三的晚上要放焰口,喪家請來的和尚念經之後,將喪家買來的饅頭掰碎撒在地上,喇嘛則是將白米撒在地上,以此向餓鬼施食。所用的饅頭是在饅頭鋪里訂做的,是用發麵蒸熟製成圓環狀稱為斛食餑餑,像一個個手鐲。這些「手鐲」一個比一個小,碼起來像一座塔,可以掰成一個個的小饅頭,最上邊放有一張小餅,餅上放一個桃形饅頭,上面寫著梵文佛教經咒。斛食餑餑碼好後插上四面彩紙小旗,頂上插一面黃燈花紙剪的小幡,上寫「西方接引」四個字。

接三當天晚上天黑以後要舉行送三儀式,參加送三的有和尚組成的鼓樂隊、冥衣鋪夥計攜帶紙糊的轎車、官轎或坐騎,送三的親友都要拿一股長香或是打一隻白燈籠。起行時鼓樂齊鳴,喪家及親友一起高聲舉哀,孝子孝女高聲喊道:「爸(媽),您上車吧!」死者的子女、孫子女都用手絹捂著嘴嚎啕大哭,眾人相互拉著衣擺走出大門。

送三的隊伍由鼓樂走在最前邊,紙活冥器跟在後邊,再往後是清音、文場、舉香提燈籠的親友、孝屬,最後是和尚。送三的地點在住宅的西邊,一般是在指定的廣場和城根,到達以後將紙活放在廣場中間,車頭對著喪家墳地,鼓樂隊三面圍住冥器進行吹奏,孝子跪在中間,由茶房將挑紙錢接過去放在紙車裡點火焚化,孝屬們三叩首後,鼓樂隊在一聲鑼後停止演奏,送三儀式就結束了。

在親人死後第七天或七的倍數之日,喪家要請僧道誦經燒香超度亡靈,稱為「做七」。各家的經濟狀況不同,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最多做到七七,也叫「做道場」。道場圓滿後孝屬捧著給佛的黃表到指定的廣場去焚化樓庫,叫做「送庫」。每做一次道場都要送一次庫。每次都是由吹鼓手和僧人吹打樂器、法器在前邊開路,孝屬隨後到廣場上把紙做的樓庫、金銀錠和衣物焚化。

在出殯的前一天夜裡,僧人要通宵作佛事,稱作「伴宿」或「坐夜」。這一天喪家的親友要赴喪家祭奠,與亡人做最後告別。喪家要大擺酒宴以示答謝,晚上要做最後一次送庫。

出殯就是將靈柩從家裡抬到墳地去埋葬的一整套儀式。出殯前要舉行最後一次總祭奠。要準備成桌的祭席。由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孝屬和親友依次叩首,各搛一筷魚肉菜肴放入焰食罐內,最後由孝子用一個蘋果將罐口堵上,再用一個小烙餅咬去四邊放在罐口,用紅布包好,再用花紅線紮緊,擺在靈前,這一儀式叫做「搛罐」。

出殯當天清晨,孝子要用新笤帚把棺木上的浮土掃下來,傾倒在炕席底下,由杠房的人將棺材前端抬起一點,由孝子將一個銅錢墊在棺材下邊,最後將棺蓋上的楔子釘好,孝屬們此時要大聲哀號,再次向靈柩行叩拜禮,這些儀式稱為掃財、掀棺、辭靈。

出殯大多在上午八九點鐘,富戶的大殯在十點左右。由長子打幡走在最前邊,次子抱靈牌隨後,其他親屬手持白紙剪穗糊成的哭喪棒,大兒媳婦等人抱著焰食罐子跟在後邊。杠夫們將靈柩小心地抬出靈堂和院子,此時吹鼓手們吹響兩把大號,靈柩出門後鼓樂齊鳴。靈柩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十六個杠夫抬杠,也有用三十二個甚至更多的。靈柩上往往有一個用紅緞製成的官罩,上杠時孝子跪在靈柩前將喪盆摔碎,送殯隊伍就啟程了。

送殯隊伍最前邊的打執事的,其中有一些人手持雪柳。孝子打著幡走在靈柩前邊,其他送殯的男眷走在他的前邊,靈柩後邊的轎車裡坐著送殯的女眷。送殯的隊伍中有專人負責揚紙錢,他身背大串紙錢,手裡拿著一串紙錢,用手指將整疊的紙錢搓開後,在起杠、遇到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邊、橋樑、井台、祠廟、城門和下葬時用力將紙錢高高揚起。紙錢是用白紙做成的直徑三寸的圓形紙片,中間有方孔。扔紙錢要有一定的技巧,一疊紙錢揚起時能達到四、五丈高,隨即散開,漫天飛舞,紛紛揚揚地下落。

起杠後杠頭要高喊「加錢」,這時喪家必須要另外再給杠夫們加一些賞錢。杠夫還要將給賞錢的人員及賞錢的數目一一喊出來,如「本家老爺賞錢四十吊」之類,全體杠夫隨後應道:「哎,四十吊!」不過所喊的數目是實際給的數目的十倍,以此來討喪家的歡心。一路上還要多次喊「加錢」,直到墳地,以顯示送殯隊伍的聲勢浩大。

出殯的隊伍因各家而異。富貴人家出殯,行列可以長達幾里,行列中有紙糊的冥器、花圈、輓聯和執事、僧道、孝屬、親友,還有各種儀仗,像各種古代兵器、肅靜迴避牌、金執事、功名牌,但一般只有滿清的王公貴族才有這樣的排場,漢人中的達官顯貴的出殯隊伍中也會有開道鑼、引路王(紙糊)一對、打道鬼一個、銘旌香幡、筒幡、金執事、各種圖案的旗幟、影亭一座(內掛死者遺像)、招魂轎一乘、鼓樂一班、清音鑼鼓一隊,以及喇嘛、道士、和尚等。送殯的親友都可以執紼(即手牽白布條),隊列中的輓聯、花圈僱人用竹竿舉著,還有紙糊的匾額放在彩亭里由二人抬著。用紙糊的冥器和神鬼人物統稱為紙活,其中有噴錢獸、金童玉女,有金山銀山、文房四寶、綢緞衣料、古玩、花盆,還有宴席和戲劇、廚子、老媽子、使喚丫頭、使喚小子,還有用松枝扎制的「松活」,如和合二仙、鶴鹿同春、二十四孝以及獅子、駱駝、狗、亭蓋、八仙等等。

出殯隊伍中的僧人

至於一般人家出殯也有各種規格。喪禮儀仗可以分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依次由簡入繁,以適應不同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家庭辦喪事的需要。最窮苦的貧民出殯只用八個杠夫,抬一口薄皮棺材。有些人家也雇幾個吹鼓手,靈柩上覆蓋著一面繡花的棺罩,靈柩前後有一兩個近親送的花圈,前邊有一個穿孝服的杠夫打著響尺引路,後邊有一輛馬車或人力車,上邊坐著送殯的女眷。一些小康人家出殯時也採用由小孩組成的喪事鑼鼓,加上四對片幡、四對雪柳的簡易喪事。

喪家的一些親友也會在出殯的途中擺茶桌,在一張八仙桌上擺設茶壺茶碗,以供送殯的孝屬親友飲水。其實擺茶桌主要是禮儀性的。舊時還有路祭的風俗,由死者生前友好集資或獨資搭設路祭棚,棚外有素彩牌樓,棚內設祭堂,內有太師椅一把、祭席、餑餑桌子、香燭、酒菜等供品和花圈、輓聯。有的集體或個人只用一張供桌,上面擺放鮮花、供品,等靈柩經過時抬到靈前叩祭。靈柩經過路祭棚時,要將亡人遺像請出影亭,放在棚內太師椅上,由僧道品咒,再由主祭人奠酒叩祭,孝子答謝,然後再請亡人遺像上轎啟行。

出殯隊伍中的匾亭

送殯隊伍出城門後,一般親友就告退了,杠夫人數減少,只留下一班鼓樂、一班和尚前往墳地,執事撤出。靈柩抬到墓地後,按照風水先生事先選好並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到吉時由杠夫按風水先生測出的方向,用大繩將靈柩緩入墓坑。此時孝子跪靈,鼓樂聲起,隨後擺上供品,和尚高聲誦讀有關經文,喪家將花圈、輓聯、紙活、紙錢點火焚化,孝屬與親友在杠夫遞過來的一鐵鍬土上抓一把揚入坑內,隨後由杠夫用鐵鍬往坑內填土,堆成墳頭,再將引魂幡插在墳上。

孝子向送殯的親友致謝後,眾人脫下孝服回城。下葬後第三天孝屬要在墳地燒紙,以後在三七(21天)、五七(35天)、七七(49天)及60天時還要到墳地祭祀或在家燒紙。五七時要由死者已出嫁的女兒出錢糊一把大傘插上五朵石榴花後,送到墳地焚化,稱為「燒傘」。60天時孝屬必須預備紙糊法船一隻,金橋、銀橋各一座,在僧道誦經加持後焚化。據說亡人可以乘上法船,通過金橋、銀橋到達極樂世界,此舉稱為「燒船橋」。親人死後一百天也要辦一次祭奠儀式,一般家屬在家裡設奠。親人死後一百天一周年也要辦一次祭奠,喪家在院內搭席棚,設酒宴招待親友,正房設祭堂,堂內懸遺像,設牌位,也有搭月台的。富貴人家要請喇嘛、道士、和尚念經。在死者逝世三周年、十周年時也有辦祭祀的,但已比較少見。

舊時北京人辦喪事的禮儀十分繁瑣。複雜的喪事使喪家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和錢財,以換取一個孝順的名聲,至少也不能讓親友或社會輿論指責為「不孝」。於是北京人的親戚朋友多,注重老禮,喪禮上近親遠親都要請到,還要邀請官場、商界乃至社會各界的朋友,因此人們經常要出席喪禮,磕頭磕得暈頭轉向哭泣往往變成了乾嚎,甚至還有哭了半天還不知道死者是誰的奇聞。各種喪禮本是為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思,但是往往發展到徒具形式,缺乏實際感情內容。喪事中的許多習俗也帶封建迷信的色彩,儘管人們也感到有許多繁瑣、不便之處,但是不敢加以改變,否則就會被輿論認為是大逆不道,富貴人家在辦喪事時大肆鋪張,以此進行炫耀,貧苦人家經濟拮据盡量節儉,但也有一些必須破費的地方,對於窮人來說,辦一次喪事的經濟負擔是十分沉重的。

推薦閱讀:

喪葬哀悼用語
不可不知的喪葬八大禁忌
祖傳符咒秘傳手抄(喪葬用符、小兒關煞)
擇日學喪葬類b
齊東方 | 中國古代喪葬中的晉制(上)

TAG:風俗 | 喪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