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子的養生學及其影響-搜藝搜

論老子的養生學及其影響

  

摘要:老子在其《老子》一書中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養生原則、「沖氣以為和」的養生目標以及「抱一」養生、以「嗇」養生、以「靜」養生、「守柔」養生等一系列養生方法,構成了老子養生學的基本內容,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養生論。老子的養生論不僅奠定了傳統養生文化的思想基礎,而且對於中國後世養生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老子》;養生;養生學;養生文化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中國的養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就已達4000年之久。我國歷史文獻中關於養生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早期青銅器圖形文字中,也有許多「壽」、「老」等老人的象形文字,以及有關調理生活、防病治病的描述。《尚書·洪範》提出了「五福六極」的觀念:「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1]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先人們已經開始自覺地把追求幸福和快樂同追求壽考、健康、安寧聯繫起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神仙方士文化的興起,一種以追求長生不死、羽化成仙為主要目標的養生文化發展起來。這一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各種學術獲得充分發展,以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開始形成,中國傳統養生文化也因此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老子》奠定了傳統養生文化的思想基礎。

《老子》不是一部養生書,但是卻包含著豐富的養生思想,提出了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養生方法。它在對有關養生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研究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養生論,對於中國後世養生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老子養生學的基本內容

(一)「道法自然」的養生原則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養生原則。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2]) 這裡的「法」即「取法」、「遵循」之意。不僅是「道」要取法「自然」,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指客觀的自然界,也不是指具體存在的東西,而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亦即自然性。所謂「道法自然」,就是道以它自身為依據,是自身決定了自己的存在和運動、發展。王弼註:「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自然無所違也。」[3]就是說,道本身無所作為,而順應萬物之自然。因此,道創生萬物,並非有意妄為,而是順其自然,使萬物自生自長。「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三十二章)。道的「自然性」,也即道的「無為性」,就是說,道對萬物不加干涉,而使其順任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道的自然性主要體現在道與萬物的關係之中: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三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

「道」生養、覆育萬物,卻不做萬物的主宰;萬物循「道」自然而生,失「道」自然敗亡。由此也可以顯示出《老子》中「道」的無為性、無目的性。「不為主」、「而不有」,說明道生養萬物出於自然,沒有私慾,沒有目的。

從人的角度看,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人應當取法天地之自然,這裡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觀念;二是人應當取法人性之自然,這裡體現的是人的本性自然的觀念。老子認為,「道法自然」是宇宙萬物遵循的根本法則,自然也是人必須遵循的根本法則。人要想「長生久視」即健康長壽,就應當修道進德,取法自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成為後世養生家的根本指導思想。例如,著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4] (《寶命全形論》)這裡,《黃帝內經素問》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順乎自然、合於四時的養生原則。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教誡》中引用《列子》的話說:「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5]又引用《河圖帝視萌》的話說:「侮天時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6]這兩段話也是說人的養生活動順應天地之自然,便可以達到「壽考無窮」的養生目的。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也說:「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7]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順乎自然、合於四時是後世養生家所一致堅持的養生原則,而這一原則的理論源頭顯然是來自於老子的「道法自然」。宇宙間的所有事務都有自己的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規律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而然。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但對人來說歸根結蒂要順應的就是自然而然,即要道法自然。

(二)「沖氣以為和」的養生目標

老子提出了「沖氣以為和」的養生目標。老子在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根源上說,世界萬物由原始的混沌之氣所化生;就具體的萬物而言,它們都是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沖氣以為和」既指萬物的生命由「和氣」所生,又指萬物的生命是在陰陽二氣的和合狀態中存在和發展的。所以,在老子看來,修養生之道應當以「沖氣以為和」為目標。老子以嬰兒為例,說: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

在老子看來,嬰兒身體柔弱,無知無欲,他之所以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他擁有充盈的精氣、淳和的元氣。所以,老子主張,修養生之道的人,只有像嬰兒一般始終保持「精之至」、「和之至」的境界,才能夠精神飽滿,健康長壽。

老子的養生之道不僅注重養氣,也強調養形、養神;而這三個層面的養生均以「沖和」為目標。譬如,養氣當「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專氣致柔」(十章),像嬰兒那樣保持淳和的元氣。關於養神、養形,老子主張:「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同上)這裡,「載」即抱持,「營魄」即魂魄,「載營魄抱一」即抱持形神合一的意思。老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精神(魂)和形體(魄)的統一體,人如果能使形神保持和諧統一,便可以延年益壽。

老子的「沖氣以為和」的思想,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它說: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氣通天論》)[8]

這裡強調的是: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調和陰陽二氣,才是養生的目的。

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在他的《養生論》中提出了靜養精神的攝生主張,他說: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同濟,同乎大順。(《嵇康集·養生論》)

嵇康提出的「守一」、「養和」的養生主張也是以「諧和」為主旨的。

事實上,中國傳統養生術無論是服食、房中,還是氣功、攝養,都以調和陰陽的理論作為養生實踐的根據,而這一理論的源頭又是和老子「沖氣以為和」的思想相關聯的。

(三)多種形式的養生方法

老子提出了多種形式的養生方法。「道法自然」是養生的根本原則。老子根據這一原則,又提出了一系列修身養性以達到健康長壽的具體的養生方法,如「抱一」養生、以「嗇」養生、以「靜」養生、「守柔」養生、「寡慾」養生、避害養生等等,為後世養生學家所強調和重視。下面僅以「抱一」養生、以「嗇」養生、以「靜」養生、「守柔」養生為例加以說明。

1.「抱一」養生

《老子》中的「一」常常指「道」,如老子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萬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二章)

道是萬物的元始,生命的根本,因此,人和萬物得道則生,失道則亡。關於「一」,王弼注謂「人之真也」[9];河上注謂「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10]。從養生的角度看,這裡的「一」可理解為元氣。只有抱一,守住元氣,才能健康長壽。後世養生家視元氣為「一」,稱守元氣為「守一」。如收在《雲笈七籤》中的《元氣論》認為: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大道同心,自然同性。

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於人之氣也。[11]

顯然,它是把元氣看成生命之根,所以它主張人要獲得長久之壽,應當「清靜守一」、「抱一守虛」 。

道教的修鍊養生術也強調「守一」的養生方法。《太平經·令人壽治平法》說:

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12]

這就是說,人常使精、氣、神三者合一,便能延年益壽。因此《太平經》又說:

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13]

事實上,「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根據「精」的來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為「先天精」和「後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基礎,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精、血,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微觀物質。《黃帝內經素問》稱:「人始生,先成精。」[14]指的就是這種先天之精;「後天精」又稱「臟腑之精」,它主要來源於後天五穀飲食之營養,通過肺的呼吸調節,脾胃的消化吸收,從而將營養物質的精微部分轉化到人體的各個腑臟而構成。「精」儘管存在「先天」、「後天」之別,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後天之精」的不斷補充,「後天之精」則必須依賴「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們還共同儲存於人的兩腎之中,形成所謂「腎精」。養生學認為,腎精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要素之一,它主要發揮以下三種生理功能:

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一個人如果腎臟精氣充盈,生長發育就正常;反之則會出現發育遲緩或未老先衰等異常現象。

參與人體生殖繁衍:無論是兩性副性特徵的發育、性機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獲得,都與腎精的盛衰盈虧密切相關。

濡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人體的腎精在充盈有餘的情況下,既可通過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體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經,也可以在必要時轉化為其他形式,如氣血津液等等,輸送到臟腑器官去發揮濡養作用。

鑒於「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傳統養生理論向來十分重視「養精」、「保精」和「煉精」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素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15]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國古代養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飲食營養調補「後天之精」、以節制房事固養「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養精方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生命現象均被視為「氣」活動的結果。這就是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說的:「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賴以生者也。」[16]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傳統養生學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氣」是一種極微小而且處在活動狀態的精微物質,它構成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養生學認為「氣」的生成主要與腎、脾胃、肺等臟腑器官密切相關。「氣」的存在是通過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現出來的,這些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推動作用:「氣」具有推動臟腑組織活動和促進血脈運行的作用。

溫煦作用:「氣」具有維持人體正常溫度,保持身體與外界環境協調平衡的功能。

防禦作用:「氣」具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能力。

固攝作用:「氣」具有控制人體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

氣化作用:「氣」具有維持臟腑功能正常活動和精、血、津液新陳代謝過程順利進行的作用。

從「氣」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與「精」一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賴以進行的重要物質基礎。

「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這樣一種基本概念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機體活動功能和外在表現。「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後天的精氣為補養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與精、氣的盈虧密不可分。只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功能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至於「神」的生理功能,傳統醫學認為主要體現在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上。人的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臟,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至肢體的活動,都無一不是依賴「神」作為維持其正常動轉的內在活力。正因為「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黃帝內經素問》明確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論斷。傳統養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觀念影響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養、養神為先」的鮮明民族特色。這裡所謂守一,也就是守住精神不走失。

總之,道教的守一術,或言「守氣」、「守神」,或言「守精氣神」,其思想淵源仍然是老子「抱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以「嗇」養生

老子在五十九章中提出了以「嗇」養生的方法: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裡,「嗇」的概念並非是吝嗇,其內涵是愛惜、積蓄、節約。老子善於將治國之道與養生之道融為一體。治理國家要多藏儉用,養生亦應「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實生命力」,而不要浪費精神。養生以嗇,就可以使生命的根基厚實,精神充沛,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老子的以儉嗇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的養生方法,被後世養生學家奉之為養生的圭臬。他們吸收了老子以「嗇」為本的思想,講求從根本上修身養性,並形成了以氣為本、以神為本、以精為本、以形為本和以精氣神或形氣神綜合為本的諸種觀點,相應地也產生了以養氣、養神、養精、養形及以精氣神或形氣神綜合保養為主旨的諸種養生學派。

3.以「靜」養生

老子在十六章中提出了養靜的原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在老子看來,萬物的生命都始於虛靜而又歸於虛靜。因此,生命是以靜態為根基的,所以修身養性應當恢復到生命的靜根,才是合於常道。為此,老子提出了以靜養生的方法,即虛極靜篤的攝生養神的妙方。

老子以靜養生的思想對後世養生學家產生了廣泛影響。《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曾明確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17]的養生主張。《管子》也有氣動而制於靜的養生思想:「陰則能制於陽矣,靜則能制於動矣」,「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心術上》)[18]《淮南子》與《老子》、《管子》相應,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原道訓》)[19],所以它提出「靜漠恬淡,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俶真訓》)[20]的養生主張。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重視精神修養。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1],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2],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23]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

明代養生學家萬全著的《養生四要》引廣成子的話說:「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24]寧靜的心靈可以沉澱生活的紛雜和浮躁,過濾人生中的淺薄和粗俗。

這些論述表明以靜養生已成為養生學家所共同強調的養生方法,而這一方法的理論基礎就是老子的養靜論。

4.「守柔」養生

老子在十章中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即「摶」,「專氣」即「摶氣」,這是一種鍊氣法;「摶氣致柔」指的是鍊氣的功夫。這裡,老子以設問形式說明修養生之道應當摶聚精氣,使生命體如嬰兒般柔和。嬰兒是人之初生,雖然柔弱,但卻是生氣勃勃,生機無限。因此,保持嬰兒的柔和狀態而不自恃剛強,這就是老子守柔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從養生的角度看,老子所主張的「守柔曰強」 (五十二章)、「柔弱勝剛強」 (三十六章),是說修養生之道應守住柔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恃強好勝,就違背自然之道,因此會早早衰老死亡。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堅強者死之徒」 (七十六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五章)。後世養生學家在精神修養、體育鍛煉、葯食護身、房中衛生、氣功煉養等方面提倡柔和、適中,反對強硬、過分,體現的就是守柔的思想。明代養生學家袁黃在《攝生三要·養氣》中說:「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嗔心一發,則氣強而不柔,逆而不順,亂而不定,散而不聚矣。」[25]這裡說的是養氣以柔。對於飲食,養生學家主張不過飢過飽,不過冷過熱,不暴飲暴食;對於男女交合之道,房中養生家主張欲不可縱、欲不可強;否則,都會使人未老先衰,折損壽命。

從以上的簡述中可以看出,《老子》中蘊涵著豐富的養生內容,老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養生原則,沖氣以為和的養生目標,以及「抱一」養生、以「嗇」養生、以「靜」養生、「守柔」養生等一系列養生方法,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養生論。老子所提出的養生原則和養生方法均為後世的養生學家所遵循,並成為他們建構養生理論和方法的依據。所以,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老子的養生學奠定了傳統養生文化的思想基礎。

二、虛靜之道與氣功鍛煉

如果從氣功養生學的角度來審視《老子》一書,我們將會發現《老子》中包含著豐富的氣功思想,而且還受到古今氣功實踐家的高度重視。

老子的道本體論(道論)是氣功的理論基礎。《老子》中的核心範疇——「道」如果用「氣」加以解釋,那麼老子的道本體論就衍生為「氣本體論」,這樣,氣就成為萬物存在變化的基礎,它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老子在四十二章中就明確指出,元始的混沌之氣分而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既對立又統一,從而產生宇宙天地萬物。人作為自然界中一物,自然也是稟陰陽之氣而生。從前文的引述中可以看出:人體中的真氣或元氣,就是氣功所要修鍊之氣;通過氣功鍛煉以充實元氣,調理氣機,可以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這也是氣功養生的真諦。

這裡首先從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入手。氣功鍛煉的方法包括調身、調息、調心這樣三個既逐步展開又同時進行的過程。調身就是要擺好姿勢,全身要自然、放鬆。常用的練功姿勢有坐式、卧式和站式。調息就是調練呼吸。練功時有意識地注意自己呼吸的調整,其方法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停頓呼吸法等。調心就是調定心意,使心神寧靜,意念專一,主要方法是意守丹田。對此,《老子》書中已經作了闡發。

生活在社會劇烈震蕩無序的春秋時代,老子非常重視人的個體生命價值,他自己就是一位重視生命並且相當長壽的智慧老人。老子的長壽固然得益於自然無為的人生哲學,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他的健康長壽也是持之以恆實踐氣功養生的結果。

人稟氣而生,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與天地一樣,儼然一個充滿生生不息之氣的大風箱,預示著生命之氣的無限生機。人通過對人體的氣的鍛煉,就可以保證生命的長生久視。

那麼,怎樣進行氣功鍛煉呢?

氣功鍛煉首先要做到無知無欲,身心入靜;其次要做到呼吸深、長、細、慢,綿綿不斷;另外還要做到心神專一。這就是現在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我們可以引老子的原話來說明。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十六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十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這實際上講的就是調身、調息(氣)、調心。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就是要求人在煉養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把自己的身體、呼吸及精神狀態調節得像嬰兒一樣,精氣充足,純樸和合,進入一種極高的氣功境界。

曾對我國最早的氣功文獻之一《行氣玉佩銘》作過深入研究的郭沫若,幼年時曾患過一場重病,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留學又患過傷寒,致使兩耳失聰。然而郭老卻享有87歲的高壽,其中的奧秘何在?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靜坐練氣健身法,發揮了養生強身、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郭沫若曾在《靜坐的功夫》一文中講了他的靜坐功法:

(1)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宜行於不經意之間。

(2)身體部位:端坐,頭部直對前面,眼微閉,唇微閉,牙關不相接,不相咬。後背微圓,前胸不可挺出,心窩部凹下。兩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凹下,臀部向後,突出到可能的地步.兩膝不可並,可離開八九寸左右。

(3)精神:全身不可用力,注意點宜集中在臍下,腦中宜無念無想,但想念不能消滅時,亦不勉強抑制。

(4)時間:以食後一二時為宜。每次至少須坐三十分鐘。地點不論,在辦公地點也可,在公共車輛中亦可,隨處都可以實行。

由上可知,郭沫若練的靜坐就是強調調息、意守、入靜的坐式靜功,是最常見的氣功。對氣功的修鍊,不僅使他治癒了神經衰弱,更使他「徹悟了一個奇異的世界」,即進入了氣功境界。

郭沫若練氣功,講求大腦應無念無想,這也是練氣功的要訣。練氣功就是要做到盡量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收視返聽,意沉丹田。這在老子那裡叫「塞兌」、「閉門」,「為道日損」,也就是說,要閉塞感知、嗜欲的通道,心境虛靜下來;並且要不斷地減損各種干擾和雜念,最後進入「物我合一」、「內外合一」的自然無為狀態,這也是一種體「道」的氣功境界。

從現代氣功學的觀點來看,摒除一切雜念,高度入靜與放鬆,達到絕對的虛靜狀態,萬念俱滅,只存一念或一念不存,這是達到高級功夫的必要條件。這樣,人與大自然便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毫無阻礙地與自然進行「氣」的交換,從自然吸取能量,不僅使人體精氣充沛,而且能促使人體自身狀況發生質變,從而激發出自身的潛能而出現特異功能。如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在功能較強的氣功師處於氣功功能態時,腦波呈現出巨漲巨落現象,這正是大腦功能態突變的表現和大腦產生新的功能的跡象。

三、自然之道與自然功法

人作為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萬物之靈,一方面,他的生命活動要受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和支配,另一方面,他又能自主選擇以求發展其生命活力。在老子那裡,作為宇宙間最尊貴的「四大」之一的人,與天地合成「三材」,法道而任自然。這就是老子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天人合一」論。在老子看來,人是自然界即天地萬物的一部分,因此人應當遵從自然界的法則;不過「道」作為天地萬物的總規律,它最根本的特性是「自然無為」,這是講順任自然而不妄加人為。從下面我們對「自然功法」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老子的這一思想對氣功的影響。

「自然功」的命名,就是依據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而建立的。

此功的功理有三條:

其一,人體生命活動受自然規律支配。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個部分,他的生、老、病、死的整個生命過程,包括人體各種生理、病理變化,都與這個外在環境天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人體與自然界關係密切的最顯著標志是「呼吸」。因此,我國古代氣功養生家修鍊氣功,就是以上述自然之道為理論根據,以呼吸習靜為主要手段來達到保健強身的目的的。

其二,練功不能背離自然法則。「自然功」以「自然」命名,這就是要求在練功的全過程中必須貫徹「自然」的原則,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順乎自然。

其三,回復自然,探索生命本質。氣功修鍊就是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健康與長壽,為此,必須要回到人的自身,探索人體生命的本質,把握人的生命活動的規律。

自然功的功法也是「三調」,即調身、調息、調心。不過這「三調」具有自身的特點。如調身,不管是坐式、卧式,本著「順應自然」的原則,不嚴格規定姿勢,只要做到關節放鬆,全身安泰,意專神凝,重心穩定即可。甚至還可以因地制宜,採取各種「自由式」或「逍遙式」——即由練功者自己做主,根據自己的意願或習慣,擺好一個自己最感舒適的姿勢,以更有利於入靜。在調息方面,它只要求呼吸不急不緩,一任自然。在調心方面,它只要求練功者放下一切(念頭),丟開一切(煩惱)。

總之,自然功法要求練功者在練功時,把自己的軀體、意識和外界事物全都看破、放下,使自己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安處於既寂靜又清醒的靜定境界中,通過修鍊,以提高呼吸的效能,解除大腦的緊張,提高人體的素質和活力。可以看出,自然功從它的命名到它的功法功理,都是依據老子的自然之道的。

作者簡介:男,河南鄧州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博士,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高秀昌)

www.findart.com.cn
推薦閱讀:

護鼻操,守門戶(養生操)
大話養生(二)
艾灸都有哪些好處?有沒有誇大其詞?
各種體質的養生秘笈
「五氣」養生老而不衰 -

TAG:養生 | 影響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