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2.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22.凈界法師講楞嚴經--第四卷D 2012-05-02 14:53閱讀:

X淨業學園 58講次 講義117面辛二、勸真修有益前面一大科,佛陀講到我們一念心性,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後,佛陀講到應該要真實的去觀照,這個道理是讓你觀照的,不是只是了解而已,你要觀照才有力量。為什麼觀照才會產生功德呢?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舉例顯德 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為什麼要觀照才有真實效果呢?這以下講出它的例子比方說,摩登伽女這個女眾過去生是曾經做一個婬女,所以她本來多生多劫所熏習的煩惱的心是非常的粗重。回到精舍以後,佛陀以《楞嚴神咒》的力量,來消滅她的煩惱的現行。蕅益大師說:咒力能夠破除邪師,因為它有正氣,而且她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以後,生起微密的迴光返照,而斷除愛欲的種子。所以在整個佛法當中,已經成就一個「性」比丘尼;「性」就是法性相應,或者說是聖道相應的比丘尼。也就是說她整個戒體是一種「道共戒」,因為成就聖道而成就戒體,我們又稱為破結使的比丘尼。她本身沒有真正出家,她只是因為「道共戒」,所以叫「性比丘尼」,她能夠入能僧寶之數,但是不是真實的出家眾。跟佛陀的兒子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她們都能夠在法會當中,同樣的迴光返照,而覺悟到過去生的生死因緣,所謂多生多劫的輪迴之因,都是一念的貪愛當作痛苦的根本,也就是一念的攀緣心,才造成這麼多痛苦,本來是無一物,何必去惹塵埃?就是一念的攀緣才有這些問題。結示勸修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云何自欺,尚留觀聽?」佛陀就勸勉阿難尊者說:如果你能夠依止現前一念性的微密止觀,來修學無漏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正念真如,一種迴光返照不隨分別,那你將來的功德就能夠出離煩惱,甚至於能蒙佛授記,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為什麼還自我欺矇,尚且停留在觀聽當中呢?「觀聽」指的是六根門頭當中,這種見聞嗅嘗覺知,這種向外的攀緣。本經很強調「一念熏修」,蕅益大師也強調,一念熏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修的可貴,來自於它一種真能破妄。234我們舉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什麼叫真能破妄,什麼叫迴光返照,一念熏修?比方說央掘摩羅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老人家去外面托缽,托缽的時候,他到一個長者的家庭,長者很恭敬的把飯菜供養央掘摩羅尊者。但是這個長老就跟尊者說:我們家的媳婦今天生小孩,但是後來難產,這個小孩生不出來,現在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個安胎的法門,怎麼樣把這個胎兒順利生出來呢?央掘摩羅尊者說:我從佛陀學佛以來,沒有學到這個法門。這個情況很緊張,就用神通趕快跑回精舍,請問佛陀說:佛陀啊!有一個長者他媳婦生小孩難產,應該怎麼辦?佛陀說:你趕快回去告訴他,要他憶念:我從授戒以來,我都是護持不殺生戒的,叫他憶念這件事情。這時候央掘摩羅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就回去告訴他。這個女眾正在危險的時候,他就憶念,他自從受戒以來,都是很認真的來護持不殺生戒。結果生起一念的悲心,小孩就順利生出來。我們心中本來是有很多黑暗沒錯的,煩惱會障礙我們的光明,罪業也會障礙我們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燈光一亮的時候障礙就破掉。當然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憶念,就是你的心要產生一種觀照,隨著那個東西去觀照,你只要生起一種觀照,它就會產生功德。西藏的上師曾經講過一句話說: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觀照。說:我過去一直放縱它,又放縱它…放縱一千次,但是只要你有一次的迴光返照,你就可以消滅它。我跟煩惱打仗,我輸你一千次都沒關係,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遠戰勝它。為什麼?因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煩惱是不真實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顯現一念的假相。所以一個人覺悟以後,你就永遠不會顛倒。所以佛陀一再強調「一念熏修」,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它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妄想在心中雖然纏縛了多生多劫,畢竟它是虛妄的。比方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個房間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剎那的時間就可以讓它光明。這個地方,佛陀強調因為你的熏修是真實的,煩惱是虛妄的,所以就有出纏、授記種種的功德。這個地方是勸勉我們實際的去修學的功德。乙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蕅益大師把《楞嚴經》正宗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眾生本俱,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當下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也就是說前面這一科,把現前一念心性的真實相標出來,就說明了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一個所觀境出來了,我們一個修學的目標,我們一個安住的處所「所觀境」。這以下的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妙三觀門」,就說明了一個能觀的智慧,我們應該怎麼樣,用什麼善巧方便來趨向我們的目標,趨向我們的所觀境。前面一科是所觀境,這一科是能觀智。我們可以這樣講,前面是一個如如理,這個地方是一個如如智。解釋標題 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顯示不生滅,這個「不生滅」就是指的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因為它能夠遠離對待,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叫不生滅。「本修因」就是當作整個根本起修的真因,因為依止不生滅之真因,才能夠契證不生滅的果覺,依止不生滅當作我們修行的一個依止處。從一個不生滅的心性當中,來修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那麼這三觀的智慧,為什麼叫妙呢?「妙」是指的不可思議,因為即此一念能念的心中,當下俱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觀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說依止一心三觀而照了一境三諦,最後悟入不二法門,所以也叫作「妙」。從圓教的角度,從最出初的發心乃至於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觀,來照一境三諦,所以整個圓教都是微妙不思議的法門。這當中以空觀來破除煩惱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觀來破除業障,成就解脫德;以中觀來破除報障,成就法身德。所以在因地叫做三觀,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隨順,這就是整個三觀的內涵。(分二:丙一、為當機示圓通本根。修學圓通的下手處 丙二、為末世示道場方法因為末法時代魔障特別多,應該怎麼樣來結界,來授持神咒,來破除內外的障礙。前面一科是正修,這一科是破障)丙一、為當機示圓通本根。「當機」就是阿難尊者,「圓通本根」就是圓融通達一個修學入門的處所。因為阿難尊者過去生的習氣一向多聞,所以在六根當中,他對這個「聞」有特別的相應。所以佛陀在整個二十五圓通當中,就選擇了耳根圓通,使令他能夠從聞下手,而返聞聞自性,迴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分二:丁一、歎領述請。丁二、宣示法義)首先一段是「歎領述請」阿難尊者讚嘆佛陀,讚嘆法的殊勝。而且他表示領會的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後請佛陀開示修學方法。丁一、歎領述請當機領悟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這段是阿難尊者聽了前面一科以後,他的一個心得。阿難跟整個法會大眾,聽聞佛陀前面所說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後,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達出來:第一個、疑惑銷除,佛法當中產生真實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們一念心跟諸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只是我們有一念虛妄的迷情,就產生虛妄的煩惱,招感虛妄的果報如此而已,所以他對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堅定。第二個(講到他智慧的理解)、心悟實相。他對這一念心性當體即空,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是離一切相的;這一念心性當體即假,它又俱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當體即中,他知道這一念心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對這一念心的真實相貌,產生了理解,所以感到身心輕安。「身心輕安」蕅益大師說:什麼叫身心輕安?因為他能夠調伏麤重障故。我們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結,因為我們心中很多的相,向外攀緣以後,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執取,就感到很粗重。阿難尊者他真實體悟到,其實相是虛妄的,只有心的性體是真實,所以他把這些相完全放下,就感到很輕鬆、很安穩。而這種感覺是得未曾有,因為他過去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道理。所以再一次的感到非常的悲痛。這地方的悲痛,是他過去無始劫以來心隨妄轉,認賊作父,枉受輪迴。一方面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他講出三段的文…讚嘆感恩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這一段是讚嘆佛陀的殊勝「「無上」指的是究竟圓滿,因為菩薩也有悲智的功德,只有佛陀稱為「無上」;「大悲」指的是佛陀以同體的大悲的悲心;「清淨」指的是一種智慧。俱足無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夠以種種善巧的譬喻跟法義,來開啟我的內心,又能夠以種種染淨的因緣,因為一念的向外攀緣,創造了雜染因緣,也因為一念覺悟的迴光返照,而成就清淨的功德。佛陀以這種向內向外,種種差別的因緣,來鼓勵我生起修學的信心,我雖然無始劫來放縱我的妄想,但是我隨時可以迴光返照,隨時可以成佛。這給凡夫的菩薩很多的信心,方便提獎,來引導我們這種沉淪的眾生,出離生死苦海。這一段是讚嘆佛陀的善巧方便。修證須門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這個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夠告訴他一個方便的修學法門。世尊!我雖然能夠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雖然知道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徧十方的(這個講到如實空義),但是它如實不空的作用,卻含育十方如來所成就的四種國土。古德把十方國土,把它判作凡聖同居土,清淨是方便有餘土,寶嚴是實報莊嚴土,妙覺王剎是常寂光淨土。一念心俱足整個十法界的依正諸法。如來也多次的訶責我,只有多聞而不生起觀照,是不能產生真實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產生觀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實修習的功德。我跟一切眾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著風吹雨打日曬的痛苦,突然間有人送我一個房子來當作一個依止處。受天王(佛陀)送了一個華麗的房子,這房子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寶,但是要有一個門才能夠進去,才能受用。房子給我了,但是我應該怎麼進去,來受用這裡面的功德呢?求佛指示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ㄔㄡˊ)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這一段就正式的祈請,所謂的三觀門惟願如來能夠不捨離大悲心,來詳細指示我及法會當中,對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圓頓止觀,尚且昏蒙不覺者,使令我們能夠捨棄小乘之法,而究竟獲得大乘的無餘涅槃。整個過程當中它最初的下手處,知道這個下手處使令這些初心有學之人,應該怎麼攝伏疇昔攀緣,這當然是關鍵,所對治的就是能夠去攝受降伏,我們過去生當中的攀緣。「攀緣」蕅益大師解釋,是六根門中念念分別的習氣。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就產生一種分別、想像,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其實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我們自己想像,然後自己去受用自己想像的東西。那應該怎麼辦呢?要「得陀羅尼,入佛知見」。「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入佛知見」是一種功德相,破除無明證得初地。蕅益大師說:以「一心三觀」的大總持門,來悟入「一心三智妙覺佛果」這個就是「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以上的言詞以後,五體投地在法會當中,這時候與會的大眾,一心一意的期待,佛陀慈悲的開示。這段的經文「歎領述請」它的意思就是說:比方說,前面講到佛陀送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琴瑟琵琶,一個很好的樂器,這個樂器的確是做得非常的精妙,能夠彈出很好的音聲,但是你必須有一個妙指,你要知道怎麼彈。比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心性,我們都知道我們心性,俱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等待我們去開發,但是怎麼開發呢?我們要怎麼彈才能夠把這琴瑟琵琶,這個音聲把它表現出呢?就是最初的下手方便。235這一段古人說:「寧可千世不修,不可一世著魔」。凡是剛開始修學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第一步走錯了,你後面再來改,再來懺悔,就非常麻煩,因為先入為主。有一個鋼琴老師,他收學生的時候,他問你一句話:「你有沒有學過鋼琴?」你說你沒有學過,收你一千塊;你說你學過,收你二千塊。因為你學過以後很難教你,你那些不好的手勢都養成。所以我們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開始就要走對,不要說走得不好再來迴小向大,再來搞來搞去,七弄八弄再上去,那就很不好,你一開始就上高速公路,就上得非常正確。所以這個地方阿難尊者的觀念就很對,他了解道理以後,他請佛陀開示,我應該怎麼踏出第一步才是正確的,它的道次第是什麼。第一步走對,你後面就步步對,你第一步走錯,後面就步步錯了。丁二、宣示法義如來正式的宣說指示修學之法,及入門之義。(分二:戊一、經家敘意。戊二、如來正說)戊一、經家敘意結集經典的人,敘述佛陀含意。標所被機在會安心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阿難尊者祈請以後,這時候佛陀的心情是怎麼樣?結集經典的人把它描述出來。世尊聽了阿難尊者的祈請以後,他生起悲憫心。這地方包括對二種人的悲憫:第一個、一路以來只修學聲聞緣覺的小乘之人,他對整個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明白以後,他發了菩提心,迴小向大。第二種人是對初心的菩薩,初發心的也明白這個道理。總而言之,這二種人都是對菩提心還沒有真實很堅固,可能會退轉。這指的是在當時與會大眾,包括二乘人也包括初心的菩薩。當來發心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一方面,佛陀在開示這個法,也考慮到生長末法時代,而發起菩提心的初心菩薩。佛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進入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是什麼意思?簡單的講有二種意思:第一個意思,外在的環境是魔強法弱的環境,你所接觸的外在人事,都不隨順你修學聖道。你要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你在外面走一圈,對你修道沒什麼太大影響,到末法時代,你到外面走一圈以後,對你修行會產生障礙,因為它誘惑的因緣多,障道的因緣多,鼓勵你修道的因緣薄弱。所以從外境的角度,魔強法弱。第二個從內在的根基來說,障深慧淺,我們之所以會生長在末法時代,去佛久遠,表示我們的煩惱障業障很重,智慧的善根也比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的人淺薄。從內因為緣的情況之下,構成了末法。示所說法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佛陀為了末法時代,跟前面正法時代的二乘跟初心菩薩,開示整個妙修行路。就是一心三觀照一境三諦,來宣示阿難尊者及諸大眾。這個地方講到菩提心,菩提心古德解釋有二種:一個「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願」菩提心,他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信解,他的菩提心基本上還沒有調伏心中的攀緣,所以是容易退轉的,所以叫「慧自在」。到了「行」菩提心的時候,他的菩提心有無漏的戒定慧攝持,他沒有攀緣心的障礙,所以他的菩提心是堅固的。這以下,佛陀針對這些菩提心還沒有自在的人來發明這以下的道理。就是這個人還搞不清楚狀況,這個家找到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戊二、如來正說 正式宣說圓頓止觀的方法(分:己一、總示因心 。己二、別顯修證)己一、總示因心 先作攏總的指示,因地發心的相貌(分二:庚一、正明二義。庚二、決通疑滯)庚一、正明二義。正是說明二決定意(辛一、總徵。辛二、別釋)辛一、總徵「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汝等是包括與會的大眾,也包括末法時代的初心菩薩。說:你決定要發起菩提心,你真實的要追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修菩薩道,成就無上菩提之果。對十方如來所成就的妙三摩提,「妙三摩提」就是《首楞嚴王大定》,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心三觀,照了一境三諦。你能夠生起精進勇猛之心,這時候你應該要先明白一個道理。明白什麼道理呢?先明白「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當你發起覺(菩提)最初的那一念心,你一定要產生二種決定的理解。什麼是「初心二決定義」呢?「決」一種抉擇的意思,智慧的觀察;「定」是種決定的理解,不能改變;「義」就是義理。你在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你要去好好的觀察這二種的道理,而生起堅定的理解,來當做你修道的基礎,所謂的「道前基礎」。佛陀在講修行的時候,他先一個總相的說明,道前基礎,好像蓋房子先把基礎打好,然後再蓋一樓二樓。辛二、別釋 個別解釋二決定義(分二:壬一、應審觀因地發心。壬二、應審詳煩惱根本)壬一、應審觀因地發心 在修學圓頓止觀之前,應該審查觀照,你這一念心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發心(分二:癸一、總勸審觀。癸二、正示審觀)癸一、總勸審觀審觀發心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佛陀招呼阿難說:第一個決定義就是,你跟一切眾生要真實的捨離二乘的修學方法,而發心修學菩薩乘,來圓滿自利利他的功德,最後成就諸佛所證的,所謂的「圓三諦理」。你應該好好審查你因地的發心,跟諸佛果地的覺悟,是相同還是不相同;你剛開始在因地所發心的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勸修無生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假設我們因地的發心是追求一種生滅心,心本來沒有生滅,但是你心中產生一個相以後,就生滅。你心中去追求外相,追求來生的福報,追求今生的福報,你心中追求一個有為的事相,這個就是一種生滅心。心本來是沒有生滅,但跟相結合在一起就變成生滅,你當作這樣子是一個最初的發心的話,而最後你是追求諸佛一種不生不滅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果要相應!有一個西藏上師說,我們整個成佛之道,最初一念發動的力量,是從菩提心發射出來的,你最後的成果還是回到這一念的菩提心。你就知道這個菩提心有多重要,它身為一個整個修學的發射點,最後還是回到這個點,它等於是整個修學的一個根本。有一個人問一個雕塑大師,他就站著看這雕塑大師做雕塑。本來是一個木頭,雕塑大師拿這一個刀子,就這樣左砍一刀右砍一刀,誒!七砍八砍就把這馬的頭劃出來了,二個眼睛炯炯有神;誒!再砍一下,馬的四隻腿也把它做出來了,腳看起來是栩栩如生,最後尾巴也出來了。這旁邊的人就問他說:這本來是一塊木頭,你怎麼就能把它做成馬呢?雕塑師說:其實我心中是先有個相,我心中是先有一個馬的相狀,然後才把這個馬雕出來。我們做什麼事,都是心中有一個願景,你心中設定一個目標以後,你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往那個方向匯歸。你今天是想一個馬,最後你不管怎麼做,它一定還是個馬,不可能變成一隻狗。你今天發願做一個人,你所有的修行,全部都往這方向走。蕅益大師講:你發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發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向名利。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剛開始第一個,你為什麼要修圓頓止觀,你的目標在哪裡?因為它會構成你未來整個修學的一個方向。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以不生滅心,來當做你發心的地方。癸二、正示審觀 正式來觀察生滅心跟不生滅心的方法,應該怎麼判斷?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子一、立喻有作必壞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這以下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也是因為這樣的一種因果相應的緣故,如是因、如是果的緣故,你應當好好的去觀察明了這一切有為的器世間,包括萬事萬物。只要是可做之法(有為的),他有生住異滅,有生起、有變化、有消失,只要有生起變化消失的,最後一定會變化就會消滅。這些有為的可做之法,到底有什麼東西是不滅的呢?你看房子蓋了幾百年後,這個房子消失掉了,一棵樹生起來,沒有多久這棵樹也消失掉,這是生滅法。無作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但是我們終究沒有聽聞,虛空有爛壞的情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虛空是不能創造出來的,它本來就沒有生,自然就沒有所謂的變化,最後也就不會消失掉。這一段,蕅益大師他講到一個觀念:他這句話的觀念在「汝當照明」這四個字。蕅祖說:佛法的修學在於內心的覺悟,而這個覺悟一定要你自己去觀照,別人不能取代你。你看佛陀說「汝當照明」,你應該要好好的去觀察,不是我幫你觀察,是你自己要觀察,觀察什麼是生滅的,房子是生滅的、樹是生滅的、但是虛空是不生滅的。一種是可造作的,一種是不可造作的,先把這個觀念找出來,而且這個觀念是你自己要去觀察。子二、示法 這地方的譬喻就正式的把它顯示在我們的五蘊身心,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把前面的譬喻,把它顯示在身心世界。(分二:丑一、簡妄生滅相合可作喻。丑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丑一、簡妄生滅相合可作喻 揀別虛妄的生滅它來合前面,可作之法的譬喻。(分二:寅一、指妄總標。寅二、約義別釋)寅一、指妄總標四大之體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這個地方跟前面有關係,就是觀相元妄。只要你心中有一個相狀,追求一個我相、追求一個人相,這個都是生滅的。比方說:我們現前的色身,這種堅固之相是地大,包括肌肉筋骨;濕潤之相是水大,包括我們的津液、精血;煖觸之相是火大,包括我們的燥熱溫度,動搖之相為風大,包括我們氣息的運轉。糾纏成濁 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由此四大相互的纏繞,交互的作用而產生一個色身。說:你的內心世界是清淨本然,怎麼就有色身呢?就是你一念妄動以後有四大,有四大以後相互的作用,就變成一個色身。有了色身以後就「分汝湛圓妙覺明心」,就產生了區隔,六根的作用就把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相結合,就產生了六根的作用。就分成在眼叫作視、在耳叫聽、在身叫覺、在意根叫察。從最初的流轉到最後的成佛,就構成一種五重的渾濁之相。我們一念心性,因為一念的妄動而產生第八識的相分(四大之相),而這相分的牽動就產生第八識的見分,而構成一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這就是因為我們追求相狀,就構成一個生滅的開始的阿賴耶識。寅二、約義別釋 (分二:卯一、通示濁義。卯二、別解濁名)卯一、通示濁義 先攏總的解釋污濁之義。前面說「五疊渾濁」我們身心世界有五重的渾濁相狀。法體圓明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什麼叫做污濁的涵義?阿難!比方說,有一盆清澈的水,這個水的本質是清潔而沒有污垢的,本來就清潔的。蕅益大師解釋說:這清潔的水比喻的是「法性的五蘊身心」。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就在這清潔的水旁邊有一個大地,這大地上有很多的泥土灰塵細沙之類。這是比喻九法界虛妄的五蘊身心。塵土灰沙這一類的東西它的本質是障礙的,也就是說清水跟沙土這二種本質,是不互相隨順的。因為一個是無障礙的,一個是障礙的;一個清淨的水,一個是有障礙的沙土。先講出這種差別,以下再講這二個之間的相互作用因執成礙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ㄍㄨˇ)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這時候有一個人,他把地上的泥土跟灰塵拿起來,就把它投到清淨的水中,這時泥土跟水就混為一體,這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呢?塵土失去了它的一個障礙的體性,因為塵土跟水在一起,它多少也能夠流動,清澈的水也失去它清澈的本質,它的容貌開始變得昏暗,變得遲鈍,這個就是污濁的含義。而我們身心世界五重的污濁,亦復如是。這一點在整個修行當中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在了解我們身心的污濁的時候,從佛陀這一段經文來看,就是說:所謂的「污濁」是我們本來是一個乾淨的水,後來丟了泥土下去,把二個攪拌以後,水跟泥土混合以後變成污濁;本來是一盆乾淨的水,後來把它丟泥土下去。236蕅益大師解釋說:其實這個意思就是,清淨的水也就在污水當中。我們的五蘊身心的確很污濁,但是你離開了五蘊身心,你絕對找不到那真實心性,你找不到!因為五蘊身心現在跟你的清淨本性二個混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清淨的水當中有泥土,泥土堆當中也有清淨的水。這話什麼意思?我們起的一個貪欲的煩惱,或瞋恚的煩惱,這個煩惱當中其實有清淨的本性在裡面,清淨的本性也有煩惱在裡面。佛陀在講一個觀念,什麼觀念?從本經的角度,它不強調斷煩惱,斷煩惱就完了!你看小乘講斷煩惱,大乘佛法非常反對講斷煩惱。小乘佛法動不動就把第六意識給滅掉,你第六意識會起煩惱、會打妄想,我就從現在開始什麼都不想。其實不是這樣子,因為你那污濁的水裡面,有清淨的水在裡面,這很容易錯損菩提,大乘佛法是講「轉煩惱」。諸位要知道這個「轉」跟「斷」是不一樣的,煩惱起來你要轉它,轉念念佛或者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把煩惱的勢力轉到去拜佛,轉到對諸佛菩薩的皈依,對眾生的悲願,這個是個「轉」字。這個地方大家要掌握這個思想。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講「不迷、不取、不動」,第一個、「不迷」迴光返照,然後再把這煩惱的勢力轉到三寶的勢力去。佛陀解釋這「污濁」的意思,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經文的重點在「清淨的水全部都在污水之中」,你把污濁的水滅掉了,清淨的水也沒有了。佛陀前面在講理想化佛性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講到現實面講到人性的時候,佛陀說:我們這一念心是「真妄和合」,真中有妄,妄中有真。那我們怎麼去轉,這以下的方法就很重要,怎麼轉煩惱成菩提?淨業學園 59講次 講義121面卯二、別解濁名本經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它的一個定位,古德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整個修學過程都是要依止《楞嚴經》來大開圓解。從開悟當中我們才能夠真實掌握整個修學的方向。《楞嚴經》是開悟,那它所悟的道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二個地方來說明,就是「內外」「真妄」這二個方向來加以說明。首先我們講到「真妄」的問題佛法它的確是有一種真實的功德,跟一個虛妄的相狀;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相狀,其實主要的是由我們一念心來決定的。這個怎麼決定?這就講到內外的問題,我們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當我們是向外攀緣的,那當然就是虛妄;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我們就安住在真實。所以古人說:真跟妄是不隔一條線。因為真實的功德也是它,創造虛妄的、創造痛苦的也是它,就在你一念之間。所以本經,基本上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一種真實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你一定要把整個修行的方向要確認。古人說:你要認清路頭。你未來的路走得是快是慢,這個都無所謂,但你一開始方向走錯了,你一開始就向外攀緣,那你後面的修行全部完蛋了!依止生滅心為本修因,整個功德都是生滅都是虛妄。所以說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本經可以確認一個佛弟子一個很正確的,很真實的方向,這個是很重要的。卯二、別解濁名這一科是個別解釋,在我身心世界,這個五濁的一個差別名稱。「濁」的意思,前面有講過,濁有二層意思:一、染污義,我們這色受想行識,產生了一個干擾,會染污我們的心性。二、障礙義,它會障礙我們內心的功德,使令內心的功德不能顯發出來,所以叫做「濁」。(分五: 辰一、劫濁。辰二、見濁。辰三、煩惱濁。辰四、眾生濁。辰五、命濁)五濁剛好是配五蘊:由色蘊產生劫濁,乃至於識蘊產生命濁,由五蘊而引生五濁。辰一、劫濁劫濁是依止色蘊而生的;「色」是包括一切有執礙的色法,包括內五根外六塵。我們於色蘊的執取,而創造了劫濁。阿難!汝見虛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刧濁。阿難!汝見,「見」指的是第八識的見分,其實這個「見」包括了整個見聞嗅嘗覺知,整個六根明了的功能;「虛空」指的是第八識的相分,所見一切的色身香味觸法,一個是能見,一個是所見。這二個其實每一個都普遍在十方世界當中的。這二者的關係是怎麼樣呢?是空見不分。也就是說空中有見,見中有空,它們二個不可以分開的,彼此也沒你我的邊際。當我們的心去攀緣虛空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說,這是見,這是虛空,其實二個是不可分開的。「有空無體」如果單單只有所見的虛空,而沒有能見的見,那麼虛空之相是不能顯現出來的。同樣的道理,「有見無覺」如果單單只有能見的見,而沒有所見的虛空,那麼能見的功能也不能夠顯發。所以它們二個必須「相織妄成」,空跟見必須要相互作用,就像一個經線,一個緯線,一個縱一個橫,二個才能構成一個時空的相狀。這就是我們一念心性當中,產生第一重的污濁之相,名為「劫濁」。237這段經文主要的意思是說:我們修菩薩道,你說拜佛是誰?當然還是我們這一念心在拜佛;你去布施,布施當然不是你身體可以布施,是你那一念心布施。你的心態是很重要,心態決定你的狀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布施呢?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念佛,就影響的你整個修止的功德,是真實是虛妄。在本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點是很重要,你起跑點錯了,你整個後面前全部錯了,你要依止不生滅因為本修因。在講不生滅心之前,佛陀先講什麼是「生滅心」?假設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色身來做出發點,我為身體健康去拜佛,我為身體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一個劫濁,因為這劫濁是色蘊,你的心跟著色蘊在動。我們每一個人出生,一定有一個色身,這個色身沒有錯,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沒有錯,但是你執著色身的時候,你被色身所轉,那麼你就構成我們內心當中第一層的劫濁。「劫濁」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種時空的障礙。我們生命本來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也沒有所謂的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種空間的障礙,但是我們對色法的執取以後,這個障礙就產生了。我們迷執整個色蘊,使令我們在身心世界,產生時空的障礙,而諸佛菩薩因為超越了色蘊,所以他沒有劫濁的問題。這個地方先把我們要遠離的,第一重的障礙劫濁破壞,當然就是要遠離色蘊的執取。辰二、見濁。「見」我們凡夫的種種知見,以我見為根本。「我見」是怎麼產生的?從「受」,我們的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領納的功能,這種感受就產生我們內心當中的我見。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佛陀說:正如你阿難,比方說你的色身是摶四大為體,「摶」,假借。是假借地水火風來當作自體,有地水火風就有色,有色身就會產生一種對心性的隔礙的作用,而分成了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明了的功能。由於內心的四大引生了六根,有六根就會產生「壅令留礙」。「壅」,阻塞的意思。由於六根的相互作用,使令我們一念心性產生阻礙的作用,比方說:我們眼睛只能夠看,我們耳朵只能夠聽,而聖人的六根是互用。因為我們凡夫對整個六根的感受,堅固的執取,而產生了一種障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地水火風四大,它是無情之物,但是和心性的作用,它就能夠轉變成一個有知覺的眾生。所以「相織妄成」,238因為有知覺的心識,跟無知覺的四大相互作用,就產生我們內心當中第二重的污濁,叫做「見濁」。「見濁」開出來有六十二種邪見,但是以我見、身見為本。這地方是說:我們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有了色身,就會有感受。前面色身是最粗的,色身是一個色法,這以下就是心法。感受會影響到我們身見,影響到我們的我見。按古德的意思,古德的開示他有一個道理說:一個人福報大,他一生快樂的感受會多,他一天當中,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他歡喜的,他耳朵聽到也是他歡喜的,身體所接觸的也是他如意的。一個人老是活在安樂的感受,這個人我執、我見會特別的重,我執會很大。相反的,你生長在一個卑賤的環境,比方說你變一隻螞蟻,你看到人就怕,你接觸的環境都是不如意、都是障礙的,你的自我意思相對比較小。你做一個大國王,你那個「我」就特別大。為什麼呢?因為「見濁」是由感受,感受形成的。你看我們以前古代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差,所以快樂的感受較少,所以人會比較認命。現在大家追求幸福,追求安樂的感受多了以後,現在大家自我意識強,動不動就要抗議啊,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說,我們的知見,這個「我見」的確受了感受的影響。我們因為有感受,就從一念清淨的本性當中,產生一個自我的想法出來,感受引生見濁。辰三、煩惱濁煩惱濁是由想蘊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我們的心跟蓮花的境接觸的時候,本來這蓮花是屬於外面的蓮花,而這時候我們於境取相,心中也出現一個蓮花的影像。然後我們說這蓮花很漂亮,它很光明…就施設了很多的名言,第一個產生相狀,第二個施設名言,就帶動很多的貪愛、瞋恚的煩惱出來。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為煩惱濁。佛陀說:比方說,你阿難心中,你這一念心有三種的功能:「憶」回憶過去,回憶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事情;「識」是對現前境界的分別,指的是現在;「誦習」是對未來事情種種的想像跟期待。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由想來引生的。「性發知見」六識的了別性,要產生明了功能,它必須要依託六根,才能夠產生心識的想像。想像會有麼樣的結果呢?「容現六塵」,六識依止六根,它去攀緣六塵的時候呢…這六塵本來是外在的境界,我們內心本來沒有六塵,但是經過六識的種種想像,它就能夠容納、能夠顯現六塵的影像在心中。經過想像就能夠轉外在的塵相,而轉成內心的塵相。「離塵無相」六識離開所了別的六塵,六識的了別作用就不能生起了。「離覺無性」相同的道理,六塵離開了能了別的六識,那六塵的塵相也不能顯發。所以它們二個必須「相織妄成」,239六識的了別跟六塵的境界,它們二個要互相的作用,所謂心識攀緣六塵,引生想像,這樣子才能構成第三重的污濁之相,名為「煩惱濁」。我們一個人的煩惱,說:你這個人為什麼煩惱呢?為什麼他煩惱很輕,你一天到晚起煩惱,他不起煩惱呢?一個人煩惱很重,就是你想像力豐富,你想太多了!我們不能說外境給我煩惱,不能這樣講!如果外境給我們煩惱,那麼我們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應該起同樣的煩惱才對。因為我們接觸是同樣環境,我們住在同樣的地方、吃同樣的飯菜、去同樣的地方做早晚課,但是每一個人起的煩惱不一樣,同樣一個環境。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想像力不一樣。比方說:有一個老母親,老母親有二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賣冰棒的。這個母親,天氣好,太陽出來的時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兒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兒天氣這麼熱,雨傘賣不出去了。過了幾天,下大雨的時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兒,糟糕了!天氣下雨了,我女兒這冰棒也賣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陽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後來有人跟她講說:妳不要這樣想,妳換個角度,出太陽的時候,妳想著妳的小女兒,冰棒賣得不錯喔!下雨天的時候,妳就想到你的大女兒,哦!這雨傘可以賣得不錯啊!妳整天就會很快樂。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內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剎那是感受,感受的時間是很短的,那是一種直覺,但是當我們第六意識想像以後,你後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像來主導。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沒有一個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們是生長在一個對立的世界,只有佛陀祂能夠離諸對待,超越了對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有為諸法,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如果你能夠告訴我,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跟絕對的壞,那就破壞整個佛法說的二分法的對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情緒,是受了想像的影響,不是外境,外境的時間非常的短,那是種直覺而已。《唯識學》它是怎麼形容第六意識的想像力,它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你一天當中的情緒是快樂是痛苦,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你未來會造什麼業,也是由你想像力來決定的,整個五蘊身心當中最有主導性的就是「想」,它前面引導色蘊跟想蘊,它主導你的感受,它後面主導你的行蘊跟識蘊,通前通後。本經意思它是破想,後面會講到,《楞嚴經》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像,以無念為正念,它認為凡夫的想像沒有一件是好事情。它是先以無念為根本,然後再求隨緣。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說無念,我們先做比較好的想像,正面的想像。總而言之,這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是由我們的想像創造出來的。欸!你的煩惱從什麼地方來?就是你的想像力想出來的?你要這樣子想你就起煩惱。你換個角度,欸!這個是我的善知識,你認為它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說:欸!這個是我的善知識,我必須靠他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那你就很高興了。所以說境無好醜,就是你怎麼想像,它就變成什麼相貌。「五蘊」古人講一句話說:「生從識起,滅從色滅」,它的生起是由細到粗,最細的是識,先有識蘊,然後行蘊、然後想蘊、受蘊、再色蘊;一念妄動以後,一念妄動以後,剛開始是由識蘊生起,因為它最微細;但是滅除剛好相反,「滅從色除」,我們在對治的過程先破壞色蘊,再破壞受蘊,再破壞想蘊…,因為它一層一層,它是五層的,先破壞最外面那一層,就是色蘊那一層。所以這五蘊越往裡面是越微細的,它是越深層的,越靠近心性。240辰四、眾生濁 講義122面「眾生濁」是由行蘊引生的。什麼叫行蘊呢?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念念造作,一種生滅遷流的相貌,這個就是行蘊,這個就很微細。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為眾生濁。又比方說:我們講「朝夕」就是白天跟晚上。我們這一念心是念念的生滅,沒有停止的時候,叫生滅不停。我們這一念心一天到晚在那邊生滅,到底幹什麼事情呢?說是「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我們開始出生以後,我們心中就有一個知見,很堅定的想法,什麼想法呢?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留戀於世間當中,使令自己的壽命越長越好。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微細的想法,總是希望這個生命能夠相續下去,這個就是「行蘊」的相貌。「業運每常遷於國土」,但是我們眾生有一種業力,它會主導我們的色身經常捨身受生,遷變於不同的國土當中。我們心中是想要活得長一點,但是業力卻經常違背我們的心力,一下子把我們丟到人間,一下子把我們丟到螞蟻去,一下又把我們排天上去,業力它是不管你的。「相織妄成」,這個業力當然主導我們的色身,那我們內心當中是由行蘊來主導。所以色身跟內心的行蘊相互作用,就構成身心世界第四重的污濁相,名為「眾生濁」。「行蘊」若要按《唯識學》的意思,它是生死的根本。前面那個想像,是煩惱的根本,是比較粗。「行蘊」在《唯識學》它的名字叫「恆審思量」。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這個生命體有很堅固的執著跟愛著。我們「行蘊」的愛著生命很奇怪,我們不愛過去,我們也不會愛未來,我們只愛現在。這個「行蘊」很奇怪,你看《唯識學》怎麼說:它對這第七意識這個「恆審思量」說是「隨所生所繫」,隨著我們業力在那裡受生,我們的執著就在那個地方出現。比如說:欸!你變成一隻螞蟻,這個螞蟻的果報很差,你應該是不喜歡這個螞蟻相,你應該讓你自己早一點死掉。不對!你要殺牠的時候,牠也是怕,牠也不想死掉。比方說:極樂世界很好,我們讀《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它的正報色身有五種神通,依報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樓閣、寶樹,那你應該會喜歡極樂世界啊!不對,卻不是這樣,一般人喜歡現在的生活。我們對生命的執取是,隨所生所繫,我們只愛著現在,很奇怪!每一剎那都愛著現在,雖然所謂的現在也是變化,但它就是現在、現在、現在,就是愛著當下的生命,不管這個生命是快樂的,不管是痛苦的,我們內心對這生命有一種深深的愛著,希望它相續下去。這樣的一種心態,就是「眾生濁」,這個很微細。我們一般人大概很難去觀察到這一層,我們一般人大概是活在感受啦、想法啦、跟著感覺走啦,跟著你的想法走,大概是這樣。古德說:要會看得到你的念念遷流的執取,一定大概是要有禪定以上。我們現在的知道,叫做「比量」,依止教理而得知的。辰五、命濁241「命濁」主要是識蘊引生的,內心當中一種生滅了別的作用,這主要是講第八識。所以古人有時候把它說是:受蘊主要是前五識,由前五識引生的受;想蘊是第六意識;行蘊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是屬於識蘊。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汝等眾生,我們的見聞嗅嘗覺知的這六根的明了功能,是「元無異性」,本來是一體的,本來是沒差別的相狀。我們前面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依體起用的時候變成六根,但是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心性。一念心性是怎麼產生六根的呢?「眾塵隔越」,一念心性因為受到外境的牽動(塵:指外在塵相),比方說明暗,這種色塵的牽動;比方說,動靜這聲塵的牽動,所以把一念心性,就隔成了六種差別的功能,而產生了彼此的障礙。「無狀異生」,所以心性表現在眼根就變成為見,在耳根名之為聞,乃至於在意根就名之為知,這六種作用。這六種作用,六根的相互關係是什麼呢?「性中相知,用中相背」,這六根在體性上,當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在體性上是可以相通的;比方說:你耳朵聽到佛法的音聲,你是用耳朵在聽,聽到以後你很恭敬,你雙手就知道合掌,心中就能夠稱讚佛陀。你奇怪,你聽佛法是耳朵,怎麼會牽動到你的手,牽動到你的嘴巴呢?那就是六根它的內在有相通的作用。說:你拜佛的時候用眼睛看佛像,你就很自然拜下去,你眼睛看是眼根,那你拜佛是身根,作用的時候,它的體性是相同的,是互相配合的,配合得很好。所以它性中是相知的,內在的體性是可以互相的了知,但是它外在的作用卻互相獨立。我們眼睛只能夠看色塵,耳朵只能夠聽聲音,其實在用中,是獨立的。所以六根它有它個別的獨立相,也有它互相的相通相。「同異失準」,六根它們的關係,到底是相同還是相異,是很難有一定的標準。總而言之,「相織妄成」,六根的明了功能,跟六塵的塵境,交互作用構成我們生命當中,第五重的污濁相,名為「命濁」「命濁」就更微細了,你更難了知它,那是內心當中一種了別的生滅相。在《唯識學》上說:「去後來先作主公」。這個明了性,它是最先來。你是怎麼投胎呢?你就是那明了的心投胎到父精母血的色身裡面去,那一念心識來投胎,那一念明了心;但是走的時候,哪個明了心最後離開,它一離開的時候你全身就冰冷。當然這了別性它是受業力主導的,我們的業力主導命濁這阿賴耶識,到天上到人間去投胎,就構成一個所謂的「命濁」。佛陀講五蘊構成五濁,主要是要我們在修行當中,你儘量不要依止五蘊來修學,不要跟著它走。五蘊的功能是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它真的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但是你不能跟著它走,你依止它來當做你修行的本因,那就完了!第一個、你的功德容易破壞,第二個、你的功德變成有漏。所以佛陀講完以後,他就正式開示了,我們看下一段就清楚了。丑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佛陀告訴我們說:你一開始起修的時候,不管你修布施、持戒乃至於念佛…等等。你要依止不生不滅的一念心性來修學,不要依止五蘊的作用來修學,這樣子才能夠來合前面虛空的譬喻(分二:寅一、棄濁就清。寅二、以喻合法)寅一、棄濁就清 就 隨性的意思要我們遠離濁相來合清相。捨棄污濁的五蘊身心,來隨順清淨的法性。這二段經文很重要,整個修行的綱要都標出來。我們一再強調,修行的第一步是很重要,你不要走錯路了,後面再改來改去,什麼迴小向大那就很麻煩。你一開始就走對,高速公路你一開始就走對了,走得慢走得快那是其次,一個人最怕就是走錯路。古人說:我寧可千年不悟,我都不要一日著魔。因為你走錯路很麻煩,因為你那習慣養成了,所以寧可不要修行,你也不要走錯路。古人這樣講,我寧可千年不悟,他是一個非佛弟子,他沒有走錯路,他以後學佛還會更快,他很容易接受一個正確的思考。你的思考錯誤了,誰拿你都沒有辦法,要改都沒有辦法改,佛陀跟你講都沒有用。所以這個地方就很重要,要認清路頭。揀擇真妄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佛陀說:阿難!你現在想要在六根門頭當中來修學,而你今天在前面經文一開始就問我說,是要成就如來所成就的「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的功德。你一開始問我的是成佛的法門,你沒有告訴我說你要生天、或成就阿羅漢、或成就菩薩。你一開始就問我說,如何能夠正確的走上成佛之道?那我就告訴你,你在修學的剛開始的時候,就很清楚的能夠揀擇,242什麼是生死的根本?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你要依止五蘊來修學,就帶動了五濁,這個是整個生死的根本。應該你要能夠從這個揀擇當中,找到一個不生不滅,圓滿湛然的體性,來當做你修行的因地發心。這地方我們講一下:我們現在很冷靜的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有二種相貌都同時存在,一個我們叫做本來的面目,一個叫做現在的面目。說:我這個鏡子買來的時候,剛開始是怎麼樣,現在變成怎麼樣,這二個都要清楚。「本來面目」,『大乘起信論』叫「本來具」。我們原本的面目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沒有所謂的時間空間相,也沒有煩惱相,也沒有感受相,什麼相都沒有,就是一個明了的清淨本性,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後來我們在三界一直打滾,打滾久了以後,就變成一個現在的面目,就是【大乘起信論】說的「熏習成」,經過無量劫六根六塵的相互作用,熏習成一種所謂的五濁的五蘊的身界,我們現在這二種相貌都有。這個「五蘊身心」我們一般的執取,可以分成三種人:第一種人、他生命當中的執取,偏重在色蘊跟受蘊;有些人他對色身很重視,對感受很重視,生命的追求大概都活在是在滋養色身,追求快樂的感受。這種人大概他生命的層次不會太高。第二種人、是比較好一點,他是活在想蘊,他對外在的感受淡薄,他有很多他個人的想法,活在自己想像當中。這種人已經比較屬於知識份子,哲學家,都是比較追求心靈上的想像。第三種人、是活在行蘊跟識蘊,這種人是很微細,一般是有禪定的人。有禪定的人,他對世間的五蘊他根本不看在眼裡,那種禪定生起的那種殊勝的三昧樂,他對這世間的五蘊他沒有什麼感受。但是他活在一種行蘊跟識蘊當中,他對內在的生命還是一種堅固的執取,這個是有禪定的。但是我們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儘量不要跟著你的感覺走,儘量不要跟著你的想法而走,你才能夠達到成佛之道,就是你的方向要正確。那我們不跟著五蘊而走,應該怎麼辦呢?依真修學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一個生死凡夫,你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你的生命世界有二個情況:一個是不生滅性,一個是生滅的相狀。那你應該要依止那湛然不生滅的性;當然這個依止就是你要起觀,你日常生活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來旋轉。這句話最妙的地方在「旋」,因為五蘊它一定會干擾你,它跟你很熟嘛!它是你的老朋友,所以你要怎麼樣去跟它旋轉?就是旋轉它的虛妄性,把五蘊的虛妄相狀慢慢的消滅,乃至於無生,達到無生。「復還元覺」,恢復我們眾生本具的清淨的覺性。恢復的意思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把它恢復回來,把這表面上的五蘊身心把它旋轉,恢復到我們清淨的本性。最後成就「元明覺」,不生不滅的覺性,達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來當做我們的因地發心。這個地方的因地發心是有證量的。蕅益大師說:這是圓教初住。以圓教初住心中的所緣境,這種不生滅性,來當做我們的本修因,你才能夠漸漸的依止修學,而能夠破無明證法身,達到佛果的修證。它這個地方是要我們棄生滅守真常,捨棄五蘊的感受想法,安住我們的不生滅本性。◎淨業學園 60講次 講義122面我們上一堂課講到「寅一、棄濁就清」佛陀在前面的經文當中,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同時存在二種的情況:第一種是五蘊所成就五濁的相狀,這個是一種表層的心識;第二是它內在的體性,也同時存在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二個是同時存在的。那麼我們面對一個生滅的五濁相,跟不生滅的本性,應該怎麼辦呢?佛陀說:要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就是你剛開始在修學的那一念心,你的依止點是依止不生滅心,剛開始就是先找到你生命的依止處,接下來再「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體」,然後再用不生滅的本性起觀,用空假中三觀來旋轉這虛妄性,來慢慢的恢復本來面目。這段經文就講到我們內心當中,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二大宗旨,一個「依」、一個「旋」。首先我們要找到內心的安住,我們講「云何應住」,就是你要把身心世界當中,找到那個生滅性,把它安住下來。古人在開悟以後他說:哎呀!我終於找到我的歇腳處。像那趙州禪師八十歲,「趙州八十猶行腳」為什麼呢?「只為心頭未悄然」。趙州禪師去行腳的時候,有一個禪師就訶責他說:老老大大云何尚無住處。你年紀這麼大了,你還沒找到一個地方安住下來,還在那地方跑。他的住處,不是說外面我住一個小茅棚,那不是住處,是你內心當中怎麼還找不到家呢?老老大大云何尚無住處。243《楞嚴經》就是說,在整個生滅的流轉當中,你找到一個安全的家,然後你住下來,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住下來不是大事已辦了,你還有很多很多這些虛妄的力量要去消滅它,所以要「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用空假中三觀來旋轉這虛妄的力量。所以你要掌握一個「依」、掌握一個「旋」這二個字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就有資格閉關了。古人說:在閉關當中,觀行提起來的時候,古德講四個偈誦說:「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閉關的人他內心當中,他不管是經行、拜佛、吃飯、睡覺,他的心是迴光返照的,照了他的清淨本性,先安住下來。安住不是沒有事,「心心息幻塵」,用空假中三觀對治自己過去的習氣。「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對錯、沒有好壞,真實功夫提起的人他沒有是非。「迴光返照」是這樣子,我們迴光返照才能夠看到生命的全貌,問題在這裡。有一個大學教授他教美術的,新生進來進到美術系以後,這老教授第一堂課…他說:我們今天學畫畫,首先要知道一個觀念。他拿了一張很大的白紙,老教授在上面點了一個點,問所有學生:你們看到什麼?所有學生都說:我們看到一個黑點。教授說:這一張紙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你們只看到黑的那一點,你們這樣子不可能做一個好的美術藝術學者。這意思是說:我們往往失去生命絶大部分的心性,而只是追求生命當中某一個點。這是個問題,你追求這個黑點,結果你不能掌握大局。我相信很多人有閉關經驗,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也不覺得五蘊身心的可怕,但是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後面那五十陰魔,色蘊有十種陰魔,受蘊有十種陰魔,乃至於受想行識,各有十種陰魔,構成五十陰魔。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情,你開始對治它的時候,它就開始抗拒你。所以你看,你越對治,煩惱越重。你平常拜一百拜的時候,你不覺得,你要是一天開始拜一千拜的時候,你一到拜佛時間的時候,你就非常的討厭,有時候會不想拜佛,有時候不想念佛,甚至於想說乾脆出去就好!那表示你真正開始用功了。問題是你怎麼辦呢?只有一句話:不要跟著你的感覺走,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就是不管它。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想法開始用功的時候,它會變得更強烈,如果你說修行好像都沒有什麼特別感覺,那表示你都沒有在修行,你就是過去的老樣子,你以前是怎麼樣,你現在還是怎麼樣,只是你這一段時間多了一點善業的力量,積集一點善業,你根本對五蘊的五濁力量沒有對治。一個人要對治,他一定先有煩惱的反彈。所以你看打佛七的人,越打煩惱越重,這個都是有在用功,因為他把煩惱逼出來。問題是你逼出來以後,你怎麼辦?第一個、你要怎麼安住你的心,煩惱一直在干擾你,它告訴你很多事情,它給你很多訊息,你要怎麼辦?「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很好:「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第一個、依止不生滅心,不要跟著你的感覺走,不能拜要他拜,然後你觀想這個是虛妄的,開始對治它、破壞它。這就是我們整個《楞嚴經》第一個「依」、第二個「旋」,這二個字你把它參透了,你大概就有資格開始修行了。寅二、以喻合法前面是講到修行的觀念,以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淺顯的譬喻,來合我們返妄歸真的深妙道理初成調伏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地方包括調伏煩惱跟斷除煩惱這二件事情。(調伏)比方說,我們現在有一盆很污濁的水,這個水有五層的泥土,從上到下有五層的污濁,那這我們要怎麼辦呢?我們要把它澄清,這污濁的水不能用,喝也不行,洗也不行,對不對?那怎麼辦呢?怎麼讓它澄清呢?「貯於靜器」,這污濁的水你不要一天到晚去動它,放在一個寂靜不動的容器,先找到一個安定的容器,把這污濁的水放下去,放久了以後,「靜深不動」,寂靜的力量強了以後,這水就不動了。蕅益大師說:「靜深不動」,就是「觀行力深」。我們開始遇到什麼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開始不被五蘊所迷惑了,開始去照了我們生命的根源,開始不迷、不取、不動,久了以後,「沙土自沉」,污濁的泥沙,這種泥土慢慢沉澱下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圓伏五住煩惱」,煩惱伏住了,不動!這時沙土沉澱以後清水現前,這個地方是「真理現前」,二空真理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客塵煩惱」包括了斷除界內的見思,也包括伏住界外的無明,階位在圓教的十信。終成斷除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斷除)「去泥純水」前面我們透過不迷、不取、不動,把這泥土沉澱下來以後,接下來把下面污泥的水把它拿掉,這時候永斷根本無明,這個無明再怎麼動都沒關係,這時候你要怎麼動,東去西去都可以,這是圓教初住乃至於到妙覺的佛果,都叫作「永斷根本無明」。這時候他的身心世界是什麼相貌呢?這以下佛陀講出二個相貌:第一個、「明相精純」,因為他泥土拿掉了,他怎麼動都可以,這時他依止的是一種法性的五蘊身心,他內心當中充滿了清淨光明,自受用叫做「明相精純」。他受用「一切變現」,這菩薩隨著他身心世界種種的悲願,他能夠變現一切十法界的五蘊,千江有水千江月,來到眾生的世界來度化眾生。一方面有自受用身,一方面有他受用身。不管怎麼樣,總而言之,「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他的身心世界不再被五蘊的煩惱所干擾,而所做所為都合乎「常樂我淨」涅槃的四種功德。244這個譬喻就很清楚,我們前面講說「依止不生滅心,來旋轉虛妄」,下手處就是這四個字「靜深不動」。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楞嚴經》不強調斷煩惱,因為煩惱是五蘊生起的,而五蘊的本性就是清淨本性,你把五蘊斷了,清淨本性也就斷滅。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靜深不動」。我們看這譬喻是很妙,你看它一個污濁的水,佛陀沒叫你加什麼清潔劑,加上有的沒的,反正你就是把它不動就好。剛開始你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先求不動再求隨緣,這個很重要。一個初學者他就很多理想要做這做那,那祖師大德是不同意。就是你這個水要先不動,你要先「念念照常理」,安住不動,讓整個五蘊的煩惱相先沉澱下來,自己先求不動。這地方等於是把整個,我們修行的依止處,所謂的「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找到以後,在不生滅心裡面住下來,然後安住不動。這是整個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第一個重點。壬二、應審詳煩惱根本 講義123面本經講到修《楞嚴止觀》有二種道前基礎:第一個審察因地發心(前面講過)。第二個就是審詳煩惱根本。當我們心開始安住在一念心性不動的時候,接下來你要好好的詳細的去觀察,煩惱的根本到底它是什麼相貌,第二個它的處所在哪裡?(分二、癸一、總勸審詳。癸二、正示審詳)癸一、總勸審詳 先攏總的勸勉我們,要好好的詳細的審查煩惱的根本。正修有功◎真正發心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這個地方有一點承前啟後,講到第二種決定義,把前面的觀念再重複一下。佛陀說:阿難!我們都是發了菩提心,要修學菩薩道,而且對菩薩道這麼多難行能行的種種的行門,生起了勇猛心,「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這當中你也真正的找到你的生命的歇腳處安住下來了,已經捨棄了一些有為之相。剛開始修行第一件事情,先把心安住下來,先找到你心中的家。找到家以後接下來幹什麼呢?具足智慧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當我們心安住以後,接下來以要好好詳細下的去審查,我們整個煩惱的根本是什麼?煩惱的根本這裡講出二個:無始生死以來,發業的煩惱跟潤生的煩惱這二種。這二種到底要好好的審查什麼呢?是誰作誰受?「作」是講因地,因地是誰來造作,結果又是誰來領受,作者是誰,受者是誰?佛陀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佛陀以下講出一個理由盲修無益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說:阿難!因為你今天要修學的是一種無上菩提,你的結果是無上菩提。在因地的時候,假設一開始不能夠去審查煩惱的根本,那你就不能了知在我們身心世界當中,那個根塵的交互作用,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種種的煩惱,這個煩惱到底是在什麼地方活動,到底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假設你連煩惱的處所都不知道,你要怎麼調伏它,怎麼樣成就如來果位?說:你現在有很多的軍隊,很多的法寶要對治煩惱,但是煩惱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調伏它呢?這段經文講出了二個重點:一、誰作誰受,煩惱在哪裡?後面會講到,其實就在六根當中。二、煩惱是什麼相貌?245本經講到二個,發業煩惱跟潤生煩惱。其實這二個煩惱都是以攀緣心做根本,都是向外攀緣,只是它的微細跟粗淺;微細的就是所謂的「發業煩惱」它有發動業力的功能。這就是在十二因緣當中的第一支,所謂的「無明」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我執跟法執。我執跟法執很多人可能不懂,簡單的講,《唯識學》講一句話很簡單,就是有所得的心。我們總是覺得外在總是有好的東西可以給我們追求,真如就不喜歡守住它的本位,「真如不守自性」就喜歡向外面動。說:你為什麼向外面動呢?因為你總是覺得外面有一個東西讓你去追求,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有所得,這個就是我執跟法執。你有所得的那一念迷情,就造成了發業煩惱。其次,當煩惱把業力創造出來以後,必須有一個「潤生的煩惱」,「生」就是有成熟的意思。把已經造作的善惡業力,把它成熟成為一個有得果報力量的種子。我們造很多業力,來生不一定得果報,不一定!你要去滋潤它。是誰來滋潤這個業力呢?就在十二因緣當中的「愛取」。我們對於三界種種的愛取,就把第八識當中有漏的業種子加以滋潤,而變成是一種受生的力量。所以我們在三界中投胎,要有二種煩惱:第一種、「發業」,你過去有一種有所得的心,發動了善惡的業力;第二個、你對三界果報,你要很喜歡這個三界果報,你才可以把這個業力滋潤。就像這種子,你有種子你不能吃水果,你要施肥、澆水去滋潤它,滋潤正是我們的「愛取」。一般來說,〔禪宗〕跟〔淨土宗〕,對煩惱的態度不太一樣,〔禪宗〕的對治,它直接針對這發業無明,「你從什麼地方來?」他破那個有所得的心,我法二執。淨土〔淨土宗〕它比較對治愛取。你看〔淨土宗〕,特別是印光大師,比較明末以後的淨土大師,很少提空性的道理。說:你愛取,沒關係,不妨礙往生,你把對三界的愛取,轉成對淨土的愛取,換個方向,你那個心、感情改變一下。同樣的感情,你看淨土宗的發願,它有所得、有所住;當然〔淨土宗〕他所住的來生,把心住在淨土,「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因為他是透過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而構成感應道交。所以他這二個是不太一樣,〔淨土宗〕它比較偏重在愛取的轉變,〔禪宗〕比較重在對治心中的有所得。總而言之,這二個都是屬於在六根當中的二種攀緣心,一個是微細的發業煩惱,我法二執,一個是粗淺心中愛取的攀緣。這二種煩惱都保存在我們六根門頭當中,不斷的活動,這個你應該要清楚的。癸二、正示審詳前面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就正當的指示,應該怎麼樣去詳細的審查,煩惱的根本跟煩惱的活動處所。(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子一、立喻正 明 阿難!如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佛陀講出一個世間上容易了解的譬喻說:解結之人阿難!有一個人在繩子上打一個結,要其他的人把這個結解開來。「不見所結」,如果這個解結之人,根本不知道這繩子的結到底結在哪裡,他又怎麼能夠把這繩子的結解開來呢?他連結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解開呢?翻 顯 不聞虛空被汝隳(ㄏㄨㄟ)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因為我們從來沒有人聽說過「虛空被汝隳裂」,虛空被誰破壞。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虛空是無形無相的。既然虛空是沒有形相的,那又怎麼能夠成就「結」,又怎麼能去解開呢?連結都沒有怎麼解開呢?這個意思到底要講什麼,為什麼把虛空講進來?我們前面安住在不生滅的本性,不生滅的本性你不用修,因為虛空沒有結。你安住在不生滅的本性,你到底是對治誰?你不是對治你的心性,因為你的心性沒有必要對治。這時候你看看你外面的那些,開始向外去看你的六根產生了種種的結。後面佛陀會講,我們每一個根都有六種結,動靜根塵空滅,這到後面會說明。也就是說其實心性是沒有結,但結是在你的六根當中,你要去對治的是六根。所以安住心性,但是你真正的戰場是在六根,你對治的煩惱是在六根。安住的地方是安住,安住歸安住,就像我們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家,但是我們工作有工作的環境;你要注意你的工作環境,但是你也要住在你的家,家歸家,工作室歸工作室。這個地方也講到,安住歸安住,對治的處所歸對治的處所,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性,在事上在六根對治。子二、示法前面是譬喻,這以下詳細的指示,他所修的法門。(分二:丑一、委示顛倒處所合所結喻。丑二、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丑一、委示顛倒處所合所結喻先詳細的指示,眾生的顛倒處所(煩惱的處所)來合前面繩子結的譬喻。(分二:寅一、總示結根。寅二、別示結相)寅一、總示結根 先攏總的解釋六根的結,結到底在哪裡。標舉處所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到底這繩子的結是結在哪裡呢?煩惱到底在哪裡活動的呢?佛陀就直接講出來了: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當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頭當中。所以,云何應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這個觀念要很清楚。出其過患 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為什麼這樣講呢?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六根是一個賊的媒介。什麼叫「媒介」呢?這一段古人說:六塵是外賊,色聲香味觸法,一天到晚誘惑我們干擾我們,這個叫外賊。我們的六識是內賊,產生很多的虛妄分別。那麼六根剛好居在中間,剛好是內賊跟外賊的一個媒介;內賊通於外賊,你要是沒有六根做中間的話,沒有六根的媒介,它們二個不會在一起的。所以本經在講二十五在講圓通,它特別重視六根門頭,因為它剛好居在中間。外面是六塵,裡面是六識,六根剛好是在中間,所有的煩惱都在六根裡面活動,所以把六根控制好了,內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賊的一個媒介。它的功能是什麼呢?自劫家寶。因為六根的作用,破壞心性當中的本具功德,不能顯現。顯為結處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由此六根門頭的念念虛妄分別,產生發業潤生二種無明,使令我們眾生世界,眾生世界指的是正報。有情眾生的六根當中產生了纏縛;「纏縛」就是前面說的發業煩惱跟潤生煩惱。我們六根當中開始被二種煩惱所繫縛,而對外在的器世間;器世間指的是六塵。外在的六塵就不能超越了,因為從今以後,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塵,耳根不能超越聲塵,乃至意根不能超越法塵。246蕅益大師講出一句話來形容六根:六根,迷之者為六賊,悟之者為良民。你說:那我從現在開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那你也完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該看還是要看,該聽還是要聽,但是你就是觀照力要現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你說從今以後,你就買二個耳塞,把耳朵塞起來。那你不是在修《楞嚴經》,你是在入無想。這個地方的意思在「旋」,轉外境,不要被它所轉,觀照力現前。在這個地方古德講一句話說:「若人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重點不是外境,重點也不是你內在的六識,重點是你那中間的六根,你在六根當中觀照力要現前。它這個地方「無心於外境」,就是說無心道人。你看那交光法師在講《楞嚴經》,他講一句話不錯,他說:「捨識用根」。這句話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六根的「知」就好。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但是不要想像;就像鏡子一樣,知道,但它走的時候心中沒有留下痕跡,「捨識用根」。經典上有說:供養十方諸佛,你比不上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這個地方是說:十方諸佛還是一個外在的塵相,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你內心當中能夠生起一種無心的觀照,這才是真實的功德。這句話有點鼓勵大家要迴光返照的意思。迴光返照,到底是照什麼呢?就在六根當中迴光返照。(修行的處所)寅二、別示結相個別解釋六根生起結的相狀(分二:卯一、約眾生世界以明妄數。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卯一、約眾生世界以明妄數徵 問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眾生世界是約著有情眾生,來說明六根當中的虛妄的功能數目。什麼叫做「眾生世界」呢?什麼是有情眾生所形成的世界呢?佛陀先提出這個問,這個地方跟六根是有關係的釋 名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眾生的世界,是怎麼產生的?「世」指的是時間相,過去、現在、未來。這當中講到這三世是遷流變化的,因為過去、現在、未來,它不是靜態,它是動態的,所以我們的時間相是動態的。你說:現在,什麼叫現在?你講現在的時候,那個相已經過去了,所以「世」是遷流相。「界」是空間相,是指的我們所安住的方向跟位置。空間相有哪些呢?你應該當知,空間相,有十種空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這個叫做「界」,我們所安住的方位。過去、現在、未來,叫「世」,是種時間。方向有十,時間有三。一切眾生都是依止能緣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心境交互的作用而產生的身心世界。所以「身中貿遷」,既有這個色身以後,我們就必須有世界的存在,這個色身就開始遷流變化,而形成時間之相。即使色身,也有前後左右的差別,以及種種的轉化變化,而成為空間相。為什麼說,空間是變化呢?時間是變化我們很清楚,空間也是變化,你看你,這個東西本來在你的左邊,下了課以後,它變成在你的右邊,你跑來跑去的時候,這前後左右也是改來改去。所以時間相,空間相都是不斷的變化,叫做「身中貿遷」。就構成了世界相涉,所以「世」跟「界」這時間相、空間相,二者互相的涉入,而構成了一個時空的相狀。結 示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然而這十方世界的體性,它方位雖然有十種之多,但是它事實上比較明確的定位,世間上一般來說,只有就著東西南北,其實十個方位主要匯歸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就是我們講的前後左右。為什麼呢?因為上下二種方向是沒有決定位置的。你說:桌子在地板的上方。那桌子是上嗎?也未必啊!你就坐在桌子的上方,天空又在你的上方。所以這上下的方位是不決定的,而中間也沒有一定的處所,也沒有所謂的中間,也變來變去的。所以在方位當中,只有東西南北這四個數目是比較明確的,所以我們空間取四,時間取三,空間的四跟時間的三,構成一個三四的相貌,或者是四三的相貌。總而言之,宛轉十二,不管三四,不管四三,都是形成一個十二的數目。這十二的數目經過「流變三疊」,經過三重的變化,就構成了一十百千。這個古德解釋很多,但是解釋的非常非常複雜,我們根據蕅益大師解釋就很清楚。「三疊」第一疊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你有一個色身,你一定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定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是東西南北。那麼三四就是一十二,第一疊就構成十二數。第二疊,蕅益大師說:在十二數當中,每一個時空都有理具十法界的相狀。這是第二疊,十二乘以十法界,就是一百二十,第二疊就一百二十。每一個法界當中又具足了事造法界,又乘以十,一百二十再乘以十,等於一千二百。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它只是取一個大概,應該是準確的說是一千二百,而這個地方講一十百千是大概說。第一疊是,三乘以四,等於十二。第二疊,每一個數又包括了理具十法界,就變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再有一個事造十法界,就一千二百。就構成我們每一個色身當中有一千二百個數目。所以,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主要的觀念講「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一念心性具足過去、現在、未來,具足整個時空相都在裡面。佛陀講世間相、空間相,是幹什麼呢?下一段就清楚了…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前面講到世界的妄數有一千二百,來分別說明六根所具足的功能,來顯著你的圓通本根。(分二:辰一、明性本圓融。辰二、明用分優劣)辰一、明性本圓融 講到六根的體性是圓融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前面的世界,它的「始,;第一疊叫做「始」,十二數;「終」是第三疊,一千二百。整個第一疊、第二疊、第三疊,這整個「始終」當中,六根的體性,其實每一個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都是圓滿的,都是圓通常。但是在作用上,就著娑婆世界的因緣來說,的確六根的功能有差別。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阿難!你應該在六根當中,去選擇一個六根的功德的優劣,來當作你修行的一個所觀境。247這個「性中圓融,用中分成優劣」,蕅益大師舉一個譬喻,他說:有六個人在夜晚中散步,六個人同時看月亮,六個人都看到月亮的全體,這個叫做「性本圓融」,每一個人都看到月亮的全體,沒有一個缺乏,六個人看月亮都得到月亮。但是因為心中的妄想不同,對月亮的解讀不同,就產生不同的想像,不同的看法,就產生六根的差別。我們一般來說,一念心性向外發展就是六根,你所有對外的活動都要通過這六個門,這六個門其實功能不太一樣。你看我們用眼睛看東西,你很容易疲憊,所以我們〔淨土宗,〕不強調觀相念佛,因為你做不來,你看佛像看一個小時,你就完蛋了!你休息三四個小時,但是你用耳根聽,你越聽精神越好、越養神。修行的確要選擇一個圓通的本根,因為這六根,我們娑婆世界過去的業力,它的功能,第一個它是不是周徧圓融,它功能是不是持久的確要選擇、選擇。因為我們說,我們安住的點是心性,對治煩惱在六根,但是我們也不可能同時去面對六根,那你麼怎修行?你一定要在六根當中再揀別一下,到底哪一根是你的下手處。下一課我們就詳細說明,六根當中到底哪一根才是最好修行的處所,下一堂課會講清楚。《楞嚴經》它的道前基礎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你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第二個你對治煩惱的處所在哪裡?比方說你今天,你睡覺的地方在哪裡?你工作的地方在哪裡?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裡?你對治煩惱處的地方在哪裡?這二個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應住,我們前面講得很清楚了,那你這些攀緣心的煩惱,到底在哪一個地方是你下手對治的處所?下堂課再詳細的說明。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楞嚴經》淺譯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七)
    楞嚴經第四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第五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九)

    TAG:法師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