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印度種姓制度

以前聽說過印度的種姓制度,這次到了那裡體會更深了。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你可以通過他們的膚色辨別,婆羅門都是白種人(純正的雅利安人種,男女都高大、漂亮,咱們看到的演員或世界小姐就是他們的代表),其他種姓膚色是越來越深。在古代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現在依然如此,只不過不同種姓不能通婚這條制度在這兩個種姓間比較模糊,原因很簡單,剎帝利中往往有不少人有巨額財富或很好的社會地位。看來什麼社會都有崇尚金錢的本能呀!但這兩個種姓到現在跟吠舍、首陀羅是絕對不通婚的。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里,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很多規定即使是現在也是這樣。很多職業也根據種姓劃分一個婆羅門即使再窮,也不會幹首陀羅的工作。膚色、貧賤不能成為劃分人群的標準,膚色白、地位高的人也會做出卑鄙的行為,膚色深的人也會有高尚之舉,能區分人高下的標準只有品德和行為,嚴重討厭種姓制度,怪不得佛陀要提倡眾生平等

(吠舍)

(泰姬陵碰見的,外形太漂亮,引得我們紛紛偷拍,典型的婆羅門)
推薦閱讀:

美國大學正在造就新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
這才是演藝圈根正苗紅的紅色貴族(下)--起底印度穆斯林種姓

TAG:印度 | 種姓制度 | 制度 | 種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