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楷書特點

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楷書特點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楷書特點;顏體寬博宏偉、沉雄朴茂;歐體法度森嚴,寓動於靜,;堅挺,骨力洞達;趙體華貴典雅,俊秀婉麗;也存在許多難點;歐、顏二家比較難學,入門階段不容易把握要領;易出帖難;油滑,雖有益於應用,從向藝術方面發展的角度看還是;趙孟頫的書法藝術:;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人;詩歌,開畫風,工書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楷書特點顏體寬博宏偉、沉雄朴茂;歐體法度森嚴,寓動於靜,寓險於平;柳體瘦硬堅挺,骨力洞達;趙體華貴典雅,俊秀婉麗。四家各有所長,但是作為初學模板也存在許多難點。顏體多筋,棉里藏針,柔中寓剛。歐體書風含蓄,法度嚴謹。歐、顏二家比較難學,入門階段不容易把握要領。柳體程序化傾向明顯,入帖容易出帖難。趙體流暢秀美是其長,也存在缺乏遲重的弱點,學不好容易走向流俗油滑,雖有益於應用,從向藝術方面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後學為好。趙孟頫的書法藝術: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博學廣識,才氣橫溢,名滿四海。他精通音樂,擅作文章,諳詩歌,開畫風,工書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資超群、多才多藝的人,他的詩連同書法、繪畫,被後人譽為「詩、書、畫」三絕。在繪畫上,他開啟了元代復古風氣之先,為中國畫(主要是山水畫)在元朝鼎盛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書學魏晉,篆法李邕,字體精秀,人稱「趙體」。同時代的書法大家鮮於伯機在跋趙孟頫的小楷《過秦論》中有過這樣的評價:「子昂篆、隸、正、行、真草,俱為當代第一。」可以說,作為元代書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趙孟頫對北宋「尚意」的書風頗不以為然,他非常敏銳地體察到書法崇尚精神層面的背後,還需技法與形式等物質層面的強有力的支持,這樣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極力反對沿襲宋人的軌跡,而要求復古,回歸到晉唐書法,這也是當時書法發展的必然。書法發展經歷了晉、唐、北宋三個高峰期之後,到了南宋,無論形式技巧上或是氣質上,都已非常荒率和單調了,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這種萎靡不振的景況一直延續到元代初期。趙孟頫力求「古法」,乃是在元初「古法掃蕩」的情況下提出來的。趙孟頫所力倡的古法是直指晉唐書法,他自己又能以復古變古而成一代宗師。他反覆臨摹了大量書帖,其臨習範圍之寬令人嘆為觀止。他幾乎涉獵了所有的法帖,其臨摹之作可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如他所臨《定武蘭亭序》即是一件經典臨摹之作。董其昌曾稱其臨摹之功「無毫髮不以真」。從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來看,他的復古行為主要集中在二王書風,想藉助二王書風來振興元初的書法。他一生學書始終不離二王左右,但又能吸納古人的筆法,貫穿斟酌,自成一家。趙孟頫趙孟頫一生有很多作品流傳下來,比自稱「生平寫過麻箋十萬布在人間」的米芾似有過之。其書篆、隸、真、草四體皆擅,且都有佳作流傳。他的篆書多見於一些碑銘額,且多為玉箸篆,玉箸篆是秦相李斯所創書體,漢唐之後習者很少,白成一體者則更少,可以說篆書自秦之後就日趨寥落蕭條了。至元代,趙孟頫在復古思想的指導下直指秦篆,成為篆書歷史延伸軌跡中光輝的一振。他的篆書用筆中鋒圓勁,行筆隨意,結體勻稱穩健,有一股清新之風。他的篆書雖沒有在元代掀起風潮,但為後來開啟清代篆書風氣起了先導作用。趙孟頫的小楷作品多見於所寫的經卷。據墨跡流傳和著錄所記,不同名稱的佛經和道經不下20餘種。他頗好佛道釋學,頗有六朝名士的風度。他的楷書多為小楷,大字少見,其代表作除《洛神賦》、《黃庭經》、《千字文》、《道德經》、《膽巴碑》、《張公墓志銘》外,還有一些題跋。其中《洛神賦》是通過反覆臨摹王獻之的《洛神賦》而來的,但王獻之的真跡只有九行,趙盂頫補全了後面的大部分,通篇風格統一,臨得十分入微,字大小不一,氣韻堪稱上乘,甚得二王筆意。趙孟頫另一類楷書如《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是世人所說典型的「趙體」。「趙體」多見於書碑,用筆沉穩,一絲不苟,章法布局分明,靜穆莊嚴。《膽巴碑》(又稱《帝師膽巴碑》)是他晚年代表作,其法度嚴謹,神采煥發,用筆圓潤豐滿,方圓兼施,無遲滯之感,結體俊美靈秀,勻稱優雅,甚有李北海意,可見趙孟頫晚年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趙孟頫流傳的大部分作品為行草書,其中包括大量信札、題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行楷兼及,如《行書千字文》、《前後赤壁賦》、《歸去來辭》等等;二是行草相濟,行書帶草筆,他抄錄的一些短文詩篇、來往信札、題跋作品多屬此類。三為草書,此類作品僅《急就章》一篇傳世,還有《衰榮無定詩帖》是草書中的佳作。他的行草受二王書風影響較大,力求筆法精刻,超逸脫俗。他幾乎融會了受二王書風影響的所有書家的技巧,從各種角度汲取了他們的精華,進行融合,堪稱為二王書風的集大成者。他晚年的代表作《玄都壇歌》,通篇氣勢跌宕,婉轉流暢,筆意滋潤,行筆舒展開朗,又圓渾沉穩,比其他趙氏作品多了一分「骨氣」。其中融會了李北海、柳公權、陸柬之等人的筆法,交叉於二王的筆法中,十分和諧自由。柳公權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歐陽洵歐陽洵 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歐陽洵寫信斥責司諫高若訥不主持正義,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慶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五年,杜衍、范促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洵上疏為他們分辯,因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謚文忠。 歐陽洵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與范促淹等共謀革新。晚年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思想漸趨保守,對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譏評;但比較實事求是,和司馬光等人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 歐陽洵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里,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洵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統的修養,提出要使「文」有光輝,「學者當師經」,師經才能用「道」來充實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在對待「道」與「文」的關係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並非「有德者必有言」。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是歐陽洵對創作的基本論點。他的主張得到了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熱烈贊同。後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樸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這樣,他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歐陽洵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蘇軾評其文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洵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他的散文深入汪出,既精鍊又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他的許多政論作品,如《本論》、《原弊》、《上高司諫書》、《朋黨論》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張,緊密聯繫當時政治鬥爭,指摘時弊,思想尖銳,語言明快,表現了一種匡時救世的懷抱。他還寫了不少抒情、敘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搖曳多姿。他的《釋秘演詩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懷往事,情深意摯,極為動人;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諸作,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美,風格清新。總之,不論是諷世刺政、悼亡憶舊、登臨遊覽之作,無不充分體現出他那種從容寬厚、真率自然的藝術個性。 歐陽洵在詩歌創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為詩」。通俗流暢。古體詩有的顯得詩味不濃,但部分近體詩卻比興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雋永。在內容上,他的詩有一部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例如,在《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中,描寫了「軍國賦斂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虛空」的社會現實;在《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飲官酒誠可樂」。而百姓「釜無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現象。不過,他寫這些詩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贈廣其說,為我持之告采詩。」為的是規勸統治階級修明政治,維護封建秩序。另外一些詩,多是抒發詩人的生活感受,如《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寫出了對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之情 歐陽洵不僅善於作詩,且時有新見,後人集錄成書,稱為《六一詩話》。今人郭紹虞說:「詩話之稱,固始於歐陽洵,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宋詩話考》)歐陽洵的詩話,改變了以前的論詩這作或重在呂評、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並蓄,細加抽
推薦閱讀:

宋代四大書法家寫茶葉
「天下第二行書」揭秘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另一層身份
國內專家一致公認的書法家真跡?(晉至五代)全部高清墨跡
書法家百詠:陶弘景

TAG:中國 | 書法 | 古代 | 書法家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