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三祖:黃帝、炎帝、蚩尤

華夏三祖:黃帝、炎帝、蚩尤

大約5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有一萬多個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個較大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黃帝、炎帝和蚩尤。三個強大的部落相互征伐,最後黃帝征服了其他兩個部落,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炎帝和蚩尤,被中華民族尊為華夏三祖。

黃帝軒轅氏

黃帝族圖騰: 黃帝族人祖居黃土高原,原以」天黿」即大神龜為圖騰,後改為蛇龍為圖騰,稱黃龍。相傳黃帝就有「黃龍體」而「乘黃龍升為天帝」。炎、黃、蚩大聯盟後,天黿與蛇龍也複合纏繞而成為「玄武」「玄武謂龜蛇,位於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楚詞·遠遊》)。此圖騰為蚩尤族和天黿族的聯盟圖騰,在民間被稱為「北方之神」。 黃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有熊氏部落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此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鬼方氏,名嫫母,在三人之下,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青山彭氏敦睦譜·宗系》記載:「黃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節),生龍苗、葴、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魚氏女,生夷鼓、縉雲、喬伯、姞、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蒼林、青陽、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華。」 黃帝二十五個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蒼林、青陽與姬同姓。而五帝少昊(己姓)、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是黃帝的後裔。 黃帝總結當時農業生產經驗,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還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 黃帝在位百年,死於荊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靈寶閿鄉鎮南),葬於上郡橋山(今陝西黃陵西北)。

炎帝神農氏

炎帝族圖騰:炎帝族人初以牛首人身、蛇等為圖騰,後以鱷龍為圖騰居多。 炎帝,神農氏部落首領。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登(也有記為女登),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寶雞一帶),故以姜為姓,名榆罔;以火德治天下,故曰炎帝;因起於烈山,所以又號為烈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考查炎帝祖譜,有一種說法如下: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名石年,姜姓,牛圖騰。生於湖北省隨州市,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其中第八世姜榆罔,即是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習慣亦稱神農氏。 炎帝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開發了農耕文化經濟。其一:「以火德王」,把火應用到原始農業中的「刀耕火種」首推炎帝。其二:炎帝發明了農耕工具、穀物種植,並創始了陶器製造業。其三:炎帝「嘗味百草,宣葯療疾,求夭傷人命」。發明了原始的醫藥。其四:炎帝時發明了紡織術。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 炎帝逝後,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裡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蚩尤九黎氏

蚩尤族圖騰

蚩尤帝是苗族九黎東夷最高族長。三苗多以羽冠鳳鳥為圖騰,而蚩尤所屬鳳姓太昊的螭圖騰支。螭即蚩,尤為九,上圖為螭龍圖騰中的一種。

蚩尤,遠古九黎族部落酋長。和黃帝、炎帝是同一時代的人。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任昉編寫的《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傳說,神農氏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路史·蚩尤傳》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可見,蚩尤屬神農氏的蚩尤氏一支,而炎帝屬神農氏的烈山氏一支。

歷史上對蚩尤記載不多,並多有貶意。古今對蚩尤的解釋也如此,《說文解字》:「蚩:蟲也」,「尤:異也」;《新華詞典》:「蚩:無知、傻」,「尤:突出、更、過失、怨恨」。這是大漢族的正統思想和「勝者王侯敗者賊」思維定式在歷史中的反映。 應該為蚩尤正名! 黃帝、炎帝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後,三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第一大民族——漢族,漢族人的血管中也流動著蚩尤的血液,黃帝、炎帝、蚩尤是華夏三祖。 蚩尤是中國南方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先祖,「九黎」、「三苗」、「南蠻」一脈相承,他們和北方的漢族一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蚩尤是中國古代的武戰神。蚩尤進入中原,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戰蚩尤。戰爭之初,蚩尤憑藉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最終戰敗被殺。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保岱村北有座錐形五畝大方丘,據說是蚩尤墳。此墳佔地約2700平方米,高約6米多。傳說黃帝怕蚩尤轉世反他,擾亂天下,叫人將蚩尤屍體大解數塊,各埋一方。人們覺得蚩尤死得慘,世世代代很少有人去動那個土疙瘩,至今還在。(摘自《涿鹿縣誌》) 我國最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同志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 蚩尤不但驍勇善戰,而且開創許多偉業,如創建了多水地區的都邑祭祀、天文中心、統一曆法、發明水牛耕作農業;建立「三苗」、「九黎」聯盟的東夷集團;在燒制陶器中發明了冶鑄銅器而建立了「銅兵」等等,均有古籍記載。現今苗族人仍奉蚩尤為「楓神」,川南、黔西北尚多有蚩尤廟。涿鹿之戰潰敗後,東夷苗蠻集團漬散分流,甚至東遷遠徙,越洋到了美洲、大洋洲拓荒再創新文明,對環太平洋文化圈帶的中華文明開發,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蚩尤與炎帝、黃帝可並稱為中華文明的三大始祖。


推薦閱讀:

蚩尤殤——噶爾欽陵的終極之戰【一】
黃帝戰蚩尤的真相
史前史·三皇五帝時期(二)——阪泉與涿鹿:兩戰歸一
蚩尤的後裔是漢族嗎?
黃飲冰:華夏創世人物——兵主蚩尤氏[原]  

TAG:華夏 | 黃帝 | 炎帝 | 蚩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