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對唐村《十三勢行功歌》與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的研究

原文地址:對唐村《十三勢行功歌》與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的研究作者:耄耋老人

對唐村《十三勢行功歌》與

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的研究

王旭浩1 魏美智2

(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

摘要:本文以博愛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續修的《李氏家譜》中的《十三勢行功歌》為基礎,與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工歌》的文字、篇名、寫作時間、作者及釋義進行研究,結合作者的實際情況,尋找拳譜中最原始的用意,盡量合理利用舊的說法和解釋,試圖把《十三勢行功歌》的原意講清楚,返璞歸真。

關鍵詞:唐譜 王譜 太極拳

王旭浩 河南開封 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 475001

魏美智 河南博愛 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454450

《十三勢行功歌》是太極拳文論中的經典作品之一,對太極拳練功、走架、推手、散手均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是練習者對習練太極拳整體的描述和感悟,其中的「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意氣君來骨肉臣」等句,皆為太極拳經典的名句,練拳之準則,廣為流傳。本文是選取博愛唐村《李氏家譜》中的《十三勢行功歌》與武禹襄宗師於咸豐二年(1852)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陽縣北舞渡鎮時,在鹽店所得的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工歌》相比較進行研究的,由於武禹襄當時所得的原譜不知其下落,故本篇選用徐震著的《太極拳新論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譜箋》為主,兼參考其他家的歌訣。關於兩譜的不同之處,筆者給予解釋和探討,本文是一己之見難以全面,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此譜共有24句,168個字組成。

1.兩篇《十三勢行功歌》文字及不同之處的描述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稍痴),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故(敵)變化示(是)神奇,勢勢存心揆力(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意)在腰間,腹內聞(松)靜(凈)氣騰然,尾閭中止(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工)夫(用)無息法自修(休),若言休(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以後部分缺損),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1]

括弧外的為唐村《李氏家譜》中《十三勢行功歌》原句,以下簡稱「唐譜」;括弧內的為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工歌》,以下簡稱「王譜」。

2.對兩篇《十三勢行功歌》的研究

2.1篇名的研究

篇名「十三勢行功歌」 中「十三勢」是太極拳的初名,指練拳中肢體的十三種運動方法或者說運動姿勢,十三勢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掤、捋、擠、按四正方;采、挒、肘、靠四隅;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種步法。「行功」是指練習十三勢,功與工相通,其意思為功效、功能。「歌」為歌訣。總的釋義是練習太極拳的要領歌訣。

據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編修的《李氏家譜》的記載篇名為《十三勢行功歌》,郝和珍藏太極拳譜中篇名為《十三勢行工歌訣》[2],李亦畲本譜名為《十三勢行功歌》,廉讓堂本太極拳譜為《十三勢行功歌》[3]在這段考證中,唐豪先生也稱此譜為《十三勢行功歌》,沒有稱其為《十三勢歌》。這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沈壽先生兩次談到,「《十三勢行功歌》原名《十三勢歌》是清代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所著」、「該篇題名原作《十三勢歌》,由於本篇主題是闡述行功的基本要求。因之,後人增益於行功二字」[4],是沈壽先生「參考『萬本』(是楊式太極拳老譜、王宗岳譜、宋書銘譜的合編本,因紙張上印有『萬縣興隆街裕興昌印』,故稱此為『萬本』)原譜,此篇原列在太極拳釋名一文之後的,其篇題澄本(楊澄甫本)、徐本(徐致一本)、微本(陳微明本)均同此」[5]。筆者認為楊氏老譜中的「所錄《太極拳經》篇末註:此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還有其曰:「此論句句在心,並無一字陪襯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右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這兩條注,學者普遍認為是後人所加,沈壽先生說:「尤其是第二條注文,純屬附會而已」[6]。所以楊氏老譜定是經過修改過的,故不足信,而關於宋書銘譜中內容,前人早已辨得很清楚了,故無須多辨別。對於王宗岳原譜是武禹襄宗師在舞陽鹽店得到的,應以武氏傳人藏譜為準,如果是後人潤改此譜,應該加以說明的。

根據上面所述,筆者認為王宗岳原譜的譜名與唐村的譜名一致的。

2.2寫作時間的研究

博愛唐村《李氏家譜》修訂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譜中與武術有關的三篇文章是:一、《無極拳養生論》,是李春茂於1590年在太室祠傳拳訓論。二、《十三勢行功歌》,由於家譜頁面缺損不知何人寫的。三、《太極養生功譜》,由於頁面的缺損不知為何人所作,並且全篇遺失沒有留下來任何隻言片語。但是,從《李氏家譜·序言》和《李氏家譜·世序》中,記載有李岩、李仲、陳王廷創太極養生功看,《太極養生功譜》應是李岩、李仲、陳王廷所撰。由於家譜是1716年續修的,所以可以斷定,此歌應作與康熙五十五年之前。也就是說,這篇《十三勢行功歌》至少在1716年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由於此歌后面一頁的丟失,從家譜上來看是無法知道的。但是,唐村尚發現有《太極拳譜》存世。《太極拳譜》中的《十三勢行功歌》後面有落款:「大明崇禎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論 李春茂」大明壬申是崇禎五年即1632年。

對於王宗岳的考證,據唐豪先生的研究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山西人,除熟讀經史、黃帝、 老子及兵家百書之外,還通擊刺之術,尤善槍法,著有《陰符槍譜 》一書。其考證王宗岳1792年在河南洛陽教書, 1795年在開封教書。其依據是他在 1930年於北平廠肆 (指北京琉璃廠的古籍書店)購得的《陰符槍譜》, 該譜的序中山右王先生,有槍譜是所著。根據文章的風格特點唐豪先生認為,「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 。在此筆者非常同意唐豪先生的考證,因為唐豪先生是根據《陰符槍譜》及《太極拳論》的綜合考證得來的,而《陰符槍譜》得內容與博愛唐村的《六合神槍譜》及博愛王堡槍譜基本相同,而王宗岳又在唐村待過,所以筆者認為唐豪先生對王宗岳的推斷是正確的。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功歌》是武禹襄宗師於1852年在舞陽縣北舞渡鎮鹽店所得,所以可以推斷的是王譜至少出現在1852年之前。二者相比,舞陽鹽店本王譜與唐譜在時間上相差220年。

2.3兩篇作者

張伯夷先生《十三勢行功歌訣概論》中說「民初中央國術館唐豪考證陳家溝後,推翻此一說法,認為此乃王宗岳根據前人所著潤改而來」[7] 。說的也是非王宗岳原創。無獨有偶,張士一(1886—1969,隨郝月如先生學習武式太極拳)教授也這樣認為,「而近人張士一疑卻此歌(指十三勢行功歌)作於王王宗岳太極拳論前」[8]。筆者認為《十三勢行功歌》應寫在《太極拳論》之前,因為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最初是稱作「十三勢」的,如果當時太極拳的名字已經出現的話,筆者相信,不會稱十三勢行功歌,而稱「太極拳行功歌」。

「徐先生所看到的傳自永年楊氏的《太極拳譜》中有《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太極拳式》等,其中唯有《太極拳論》標明王宗岳作,其餘各篇不知是誰撰寫的」[9]。由於《太極拳論》是第一篇,所以著有作者的姓名,就如同是在書籍的靡頁寫上自己姓名一樣,無須多議。在博愛的唐村有關於王宗岳跟李氏十二世李鶴林(是此本家譜記載的最後一個人,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即 1716年5月5日)學拳,且有在其老師李鶴林的壽辰時送有「武元傑第」的匾額,匾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唐村李太行老人燒掉,村中年齡長的都記得。並且有李鶴林的兒子李永達在舞陽開有鹽店。據溫縣體育局原局長原福全先生的實地調查,舞陽縣北舞渡確實有唐村李氏的產業,直到全國解放,唐村李氏仍有人在舞陽北舞渡經營鹽店。筆者認為,王宗岳去過舞陽鹽店,看望師兄或者師弟的,是合情合理的,至少來說王宗岳與鹽店的主人有關係。

對於唐譜,很清楚是李春茂老人寫的,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春茂字庭壁,號葉蓁,生於隆慶二年八月(1568年),卒於康熙五年九月(1666年)。早年依父濟源讀習四書五經後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習拳,讀孫子兵法,論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槍藝,譽傳神功,弘揚三教合一,游教傳拳於晉、魯、陝、浙、湖、廣數省,擅觀星相、推八卦,赫名焉,號稱三教武師又稱武傑進士以教書傳拳為生焉」。對於李春茂老人,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懷慶府志·選舉志之十七》中,在河內縣學貢生中,亦有其名——李葉蓁。在《李氏家譜》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無極拳養生論》,文章末尾寫有大明萬曆庚寅年歲次春月於太室祠傳拳訊論李葉蓁。《無極拳養生論》主要講的是養生與拳術的習練,而《十三勢行功歌》亦是養生與「行功」的習練,在家譜中兩篇緊密相連,雖然風格不同,一篇是散文,一篇為七言歌訣,但是其思想一致無二。在家譜的譜目中共有三篇文章,還有一篇是《太極養生功譜》,已經遺失。三篇的文章共性即同講養生,可知李春茂老人為何享年98歲。

2.4《十三勢行功歌》內容的研究及釋義

第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這一句提綱挈領的論述,指出腰是氣機的源頭。傳統中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之源在於兩腎之間,所以腎的能力充實,則四肢矯健有力。腎俗稱「腰子」,其部位在腰部,所以這句話「命意源頭在腰隙」與中醫有關,可見開篇即講的就是養生 。「視」在郝和珍版本和李亦畲版本[10]中是「識」,由於 「識」意思一為知道,懂得,認識,二為記憶、記住,於整句文意不太通順,還有「隙」在其他版本中有「膝」的出現,所以筆者認為這是後人音轉而導致的筆誤所致。「命」在這裡是「生命」, 生命的根源在腰際,也就是太極拳中的意守丹田,丹田是氣的源頭。這兩句在兩篇文章中的文字相同,其釋義為:十三種拳勢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的用法不可小覷,生命的源頭在兩腎之間,要好好的鍛煉。

第二句「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氣」的理論是中醫學的最高範疇,中醫用來解釋人體生命的一條主線就是「氣」。 氣是生命的本源,《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陰陽五行是氣的運動形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形氣交感而化生萬物。」唐譜的「少滯」在王譜中為「稍痴」,「痴」徐震先生解釋為「不靈之謂也」,滯,停滯,不流通。「氣遍身軀」是講氣機在人體內的流通情況的,氣遍身軀不少滯,是說氣在人的體內不能讓有稍微的停滯,不流通,不通暢。「不靈之謂」就有點詞不達意之嫌。因此,筆者認為「少滯」更為接近原意,講的是「內氣」在身體中的運行沒有一點點的受阻。「變換虛實須留意」 是緊接上句話講的,是指丹田的轉換,也就是說對腎臟的左右按摩,是鍛煉腎臟,提高腎臟的功能而講的。「氣遍身軀不少滯」這與中醫中所講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同樣的道理。其釋義為:變換虛實的時候應該注意丹田,讓內氣流遍周身沒有一點阻滯,不流暢的感覺。

第三句「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故變化示神奇」,唐譜的「故」在王譜為為「敵」,唐譜的「示」,在王譜為「是」,不僅僅徐震先生解釋為「此言應敵之時,能定乃能善因(善於根據對方勁路的變化而變化)。『因』作『憑藉』、『根據』解釋[11],現在的很多學者亦認為如此。但是筆者認為有些牽強,故,原因、憑藉、根據,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動靜變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為這是 「行功」中的表現出來的變化,是動與靜微妙的轉換,動中寓靜,靜中寓動的動靜美,雖動猶靜,雖靜猶動,是練拳的一種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種意境美。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是果,兩句是因果關係,按王譜筆者認為不太合適,敵,敵人,因為敵人的變化,才能顯示它的神奇的地方。一個敵字,就把《十三勢行功歌》的宗旨弄混了。《十三勢行功歌》講的是十三勢的行功過程和注意事項,其宗旨正如該歌所述「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就是說十三勢的行功與敵人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敵和故,雖一字之差,確是謬以千里,改變了《十三勢行功歌》的宗旨和本意,沖淡了行功過程中的動靜關係,所以筆者認為其釋義為:靜中包含著動,動中包含著靜,靜亦動,動亦靜,這樣的變化表現出來是一種神奇的美感。

第四句「勢勢存心揆力意,得來不覺費工夫」,「揆」音kui,陽平,意為揣測,揣摩,估量。唐譜中的「力」,在這裡是「達到,窮盡」之意,王譜為「用意」,也就是用法,筆者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唐譜的是與意合,王譜的是用法。這裡的「工夫」為「時間」。整句的其釋義為:每一招每一式都要用心揣摩它的道理、作用,以期達到與意相合,時間長了自然得悟妙處,得到它的精奧。

第五句「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聞靜氣騰然」,徐震先生的《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中王宗岳原譜為「留心」與唐譜中的「留心」相同,在徐震著 《太極拳新論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譜箋》中為「留意」,筆者認為意思相同,故不去深辨。唐譜的 「靜」在王譜為「凈」,由於「靜」通「凈」[12]故亦無須深辨。唐譜中的「聞」在王譜為「松」,「聞」代表松靜的一種境界,不僅僅要松,還要靜。這要求的是意念精神集中,還有有個良好的內在環境。故釋義為:時時刻刻注意腰間內氣的運行,腹部鬆柔虛靜內氣才能運行流暢。講的是丹田內轉引導內氣的運行與前面「命意源頭在腰隙」相呼應。

第六句「尾閭中止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王宗岳抄本為「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止與尾閭中正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尾閭中正」,是習練十三勢功法的身法要求。尾閭,俗稱尾骨,尾巴骨,即長強穴所在的位置。在習練時要作到周周正正,不偏不倚。尾閭中止是習練十三勢功法的行氣要求。即在行功時要深細呼吸,將氣行至尾閭穴,然後再換氣,使氣循經向上,直貫百會,實現 「頂頭懸」。「神貫頂」與「滿身輕利」是指練習太極拳時內氣流暢,精神貫注,全身放鬆,頭稍微上頂,內氣流暢不滯,。

第七句「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這兩句兩譜相同,其釋義為:練拳時,即使一個小動作也要耐心仔細推求其中的道理,屈伸開合應按他的規律很自然的動作。

第八句「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唐譜的「功夫」是「本領、造詣」之意,王譜為「工用」,筆者認為功夫是指整體而言,工用是指用法而言的,兩者的含義不同。沈壽先生點校考釋的《太極拳譜》中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功歌》中亦為「功夫」[13]。唐譜的「自修」在王譜為「自休」是音轉導致字誤,很顯然為「自修」,但是,徐震先生解釋「休者,美也」[14],不知何意。其整句的釋義為:入門需要有老師的引導口頭來傳授,這樣功夫就會無聲無息練到身上。

第九句「若言休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唐譜為「休用」王譜為「體用」,其餘多家譜中亦為「體用」,筆者認為唐譜較為合理,是與前一句對應的。休用,不用。另有「意氣君(均)來骨肉臣(沉)」是利用諧音,雙關,筆者認為是可以解釋通的。文中的「君」與「臣」是與中醫中藥中的復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有關的,講出了何為主,何為副的要義。其釋義為:如果沒有條件口傳身授,那麼「行功」的時候以什麼為標準呢?就是要注意先練意氣,因為意氣是君,練意氣是主要的,骨肉是臣,是次要的,也就是氣要均勻,骨肉放鬆下沉。

第十句「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句話是總結性的語句總結其「行功」的最終目的,是為益壽延年。一句點睛的話。整句的其釋義為:詳細用心的揣摩十三勢行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永葆青春。

由於《李氏家譜》的損毀,沒有後面更多的資料,故僅釋義至此。通篇觀之,文中較多的音同字不同,加之文中的「入門引路須口授」,筆者認為,此歌訣應為一種類似中國古代導引的養生功,王宗岳在跟其老師李鶴林學拳時候,是老師口授之後,王宗岳根據自己的記憶重新記錄下來的。後人的解釋往往停留在了技擊應敵的階段,而文中很明顯的是「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及中醫養生的思想,後人之研究多沒有涉及,筆者認為是一種是偏頗,故重新解釋。還有的就是文中的語句前後呼應,聯繫非常緊密,不能斷章取義,要通篇的考慮。

3.結論

綜合以上的考證,筆者認為弄清了《十三勢行功歌》的寫作時間和作者,對《十三勢行功歌》中的部分語句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牽強附會的去解釋它,並忽略文中的部分語句,沒有完全領略到歌訣的原意。在唐村的《李氏家譜》中的三篇文章,同講的是養生,所以筆者認為這為以後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奠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震 著 太極拳新論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譜箋【M】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12—15

[2] 老三本郝和藏本:1881年李亦舍抄贈郝和,李亦畲手寫的本太極拳譜

[3] 唐豪 顧留馨著 太極拳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129

[4] 沈壽 清代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今譯與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82.82

[5] 清 王宗岳等著 沈壽點校考釋(修訂本) 太極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35

[6] 徐震 太極拳考信錄·卷上太極拳自王宗岳傳陳家溝證【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7] http://www.taiji.net.cn/lilun/ddxl/200907/11885.shtml

[8] 清 王宗岳等著 沈壽點校考釋(修訂本) 太極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35

[9] 徐震 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M】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 徐震 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M】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1] 徐震著 太極拳新論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譜箋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13

[1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154

[13] 沈壽 太極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35

[14] 徐震著 太極拳新論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譜箋【M】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14


推薦閱讀:

(1)[轉載]斷命口訣
[轉載]【鐵板神數】八卦滾珍訣之三
[轉載]人生十度修鍊?——3650個日夜的激蕩與體驗
[轉載]八字算命從頭學——二十四課 地支六合
[轉載]蓮師剎土雲遊記

TAG:轉載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