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族百年慈善路 【經濟風雲】

從美國家族慈善的發展歷程出發,解讀家族慈善的最新模式,分析家族慈善的內在價值,或許可以為中國的私人財富管理提供借鑒。

【財新網·Enjoy】慈善,在我們通常的概念里或許僅僅是財富的一種再分配或者說是不利於財富的積累,然而現代慈善卻早已超越了財富本身,成為家族財富傳承和文化養成的核心路徑,在散財的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促進了財富的增長。本文將從美國家族慈善的發展歷程出發,解讀家族慈善的最新模式,分析家族慈善的內在價值,或許可以為中國的私人財富管理提供借鑒。跨越百年的行善之路:美國家族慈善發展軌跡現代家族慈善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社會出現貧富分化。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同時也是出於人類最基本的同情心,富人們開始嘗試通過慈善來解決社會問題。這一時期湧現出的知名慈善家族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塞奇家族、卡耐基家族等等。其中,洛克菲勒家族堪稱美國家族慈善模式的代表。約翰·D·洛克菲勒一生捐贈超過5 億美元,並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他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主導成立了國際教育學會。到了家族第三代,戴維·洛克菲勒兄弟5 人聯手成立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向多個領域提供資助。到今天,洛克菲勒家族已經傳承到了第六代,其家族慈善事業從未中斷,而家族財富也始終保持在較大規模。

公益信託是家族慈善的又一典型形式。很多富人不願將巨額資產留給子女使他們坐吃山空,便成立信託基金。到20 世紀中葉,活躍在美國的慈善家族數量變得更加龐大。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和他的兒子埃德塞爾於1936 年成立了福特基金會,如今其資產已達到103 億美元,在世界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同期活躍的慈善家族還包括安納伯格家族(致力於推動美國外交)、蓋蒂家族(在世界各地修建藝術博物館)、沃爾頓家族(每年的捐贈額度在3 億美元以上)等。到了當代,家族慈善的元素漸趨複雜。政治家們的加入進一步擴充了美國家族慈善的版圖。前總統柯林頓卸任後迅速偕妻女成立了柯林頓基金會,投身於慈善事業當中。布希家族作為美國南部的政治世家,更是一直熱心慈善。另外,新生代的互聯網科技精英們也開始登上了慈善大舞台,儘管他們大多年紀尚輕,但諸如比爾·蓋茨、拉里·埃里森、馬克·扎克伯格等人都已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或去世之後捐贈所有財產。蓋茨甚至在事業的頂峰從微軟淡出專註於慈善事業。新一代慈善家族的能量不可小覷。組織化運營配合商業式開發:家族慈善的現代模式從美國慈善的發展軌跡以及世界範圍內慈善事業的運行狀況來看,當代的家族慈善事業主要以四種模式來進行,分別是成立基金會、直接捐贈、公益信託基金和公益性投資。成立以基金會為代表的慈善機構,用組織形式來運作慈善項目是慈善家們最常見的選擇。這種模式的歷史堪稱源遠流長:1907 年成立的塞奇基金會,是最早資產超過1000 萬美元的獨立基金會;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於1911 年投資1.5 億美元資產設立卡耐基基金會;洛克菲勒家族更是三代成立三家基金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批創始人過世之後,他們的基金會仍由自己的子女或配偶經營多年並活躍至今。現代的慈善家們同樣熱衷於靠成立基金會來行善。前文所述的柯林頓基金會和蓋茨基金會都屬此列。有些仍在商界打拚的慈善家則更傾向於直接進行公益捐贈,無論是以現金還是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完成。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是這方面的典型,尚未滿30 歲的他,在慈善方面的投入數額巨大。2012 年他曾向矽谷社區基金會捐贈過價值5 億美元的股票。「股神」沃倫·巴菲特也是此道中人,他於2013 年6 月捐贈了價值20 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公益信託是家族慈善的又一典型形式。很多富人不願將巨額資產留給子女使他們坐吃山空,便成立信託基金,將其受益對象設為公益慈善組織,從而資助公益慈善事業。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蒙牛創始人牛根生,他於2010 年將手中所持蒙牛乳業股票全數轉到位於香港的Hengxin 信託名下,其受益人包括老牛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進入21 世紀,充滿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們開始尋找更有效率的行善方式。他們嘗試為創業過程中的社會企業注資,通過支持這些企業來為公益事業做貢獻。Ebay 創始人傑夫·斯科爾是這方面的典範,他的斯科爾基金會每年將約10 億美元的款項投入到有潛力的社會企業身上,促成公益領域的項目和模式創新。這樣的模式更具有可持續性,是未來家族慈善的重要增長點。家族傳承與影響力提升:家族慈善的價值探究可以看到,近百年來慈善既使無數家族在歷史上留下了顯赫名聲,又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海量劇變。這恰恰體現了家族慈善的重要價值:實現家族的永續傳承,以及擴大家族的社會影響力。慈善對家族的傳承作用體現在兩方面,即財富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從財富傳承角度來說,一方面由於一些國家巨額遺產稅的存在,將家族財產轉移到基金會當中能實現財富最大幅度的存留,也防止了因「敗家子」出現而導致巨額財產被迅速揮霍一空的情況。另一方面,慈善事業為家族提供了一個分散投資的機會,讓其避免將所有資產投入於家庭的主要經營業務當中造成的風險。而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說,慈善活動是「富一代」們對個人和家族價值觀的基本表達。正是慈善活動將家族領袖業已存在的價值觀推向實踐。在美國,慈善被富人看作是鼓勵子女與外界接觸的重要渠道。家庭成員通過慈善活動領悟財富的真正意義,並對父輩、祖輩所從事的慈善事業感到無比驕傲,進而形成對家族的進一步認同。許多後輩由此延續了前人的慈善事業,甚至將其拓展到了更廣闊的領域中。

家族慈善的社會價值同樣顯而易見。經由在慈善事業上的投入,洛克菲勒和卡耐基等人不僅完成了自身形象的重塑,還全方位提升了家族在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力。洛克菲勒家族常年資助布魯金斯學會等美國頂級智庫,直接影響著聯邦政府決策;其通過捐贈曼哈頓東區土地而將聯合國總部搬到紐約的故事更是傳為美談。在國際交往中,以福特基金會為代表的家族基金會成為美國外交的開路先鋒,在海外直接或間接地推進美國利益。逐步發端卻仍待解困:中國家族慈善現狀與前景從上文可以看出,家族慈善的發展對家庭、社會與國家有多方面的意義。然而,我國的家族慈善目前仍然處於發展初期。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家族基金會的數量不足。據統計,國內非公募基金會已達到2000 家,但真正意義上的家族基金會屈指可數。大多數富人傾向於用企業的名義來成立基金會,或是匿名、低調行善,而不願以個人或家族的名義來參與慈善。好在,目前這一情況有改善的趨勢,國內慈善家以家族名義進行慈善活動的情況正在逐漸增多。2011 年6 月,內蒙古企業家李琳在包頭成立內蒙古李琳公益慈善基金會;2012年8 月,陝西府谷企業家劉彪捐資1億元成立劉彪慈善基金會,是國內最新的企業家以個人名字命名基金會的例子。牛根生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捐出全部股權並成立老牛基金會後,他給每名家人安排了專門負責的慈善領域,將整個家庭與慈善聯繫起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國內的企業家二代漸有在商業和慈善兩方面接手父輩工作的趨勢。這些年輕人大多接受過西式教育,同時受父輩多年行善之舉的影響,將慈善看作是推廣企業形象、創造社會影響力的必由之路。碧桂園副董事長楊惠妍多次與父親楊國強聯名進行慈善捐贈,僅在2012 年就為慈善投入1.1 億元。2012 年,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之女宗馥莉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款。這些事例已經反映出了慈善觀念在企業家家庭內的承繼。儘管如今家族慈善在國內的開展已有了一些積極的苗頭,但要想使其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我國的慈善管理制度還存在不少弊病。目前在國內,捐贈股權需要繳納巨額的企業所得稅;捐贈減稅的跨年流轉制度尚未落實;成立非公募基金會還有200 萬元的資金門檻。這些限制性條件,阻礙了許多有志於參與慈善的個人與家庭。另一方面,國內的慈善氛圍還較為淡薄,民間的捐贈熱情還未被充分調動,尤其是部分企業家的慈善意識尚未被喚醒,慈善觀念也還停留在較為老舊的捐錢捐物階段,導致了組織化、專業化和長期化的家族慈善事業無法建立。未來,只有實現慈善管理體制的放寬和現代慈善觀念的傳播,中國的家族慈善才有望擺脫目前的困境,向發達國家的整體水平靠攏。
推薦閱讀:

經濟上依靠男人的女人不能和別人瞎睡
李克強鼓勁兒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咬緊牙關|李克強|小康社會
構建現代經濟體系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1 月 25 日的文章

TAG:國家 | 美國 | 經濟 | 慈善 | 家族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