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曹操,這麼多年,委屈你了

三國穿越指南:各位三國穿越觀光團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1800年前的洛陽城,咱們今天的行程是「認識真正的曹操」。被稱作「亂世奸雄」的曹操,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真實曹操"

1、最賞識和看重劉備的人

曹操是在擒殺呂布那年跟劉備結為盟友的。當時劉備被呂布打敗,一文不名地前來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為豫州牧。共同打敗呂布後,又表薦劉備為左將軍。這是很高的待遇。給予劉備的禮遇也很高: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此外還有信任。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個錯誤,中國歷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2、第一個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複漢室的人

董卓來了,洛陽城燃起了熊熊大火。

劉協做了皇帝,董卓當了相國,並享有三項特權:拜見皇帝時可以不報姓名,上朝時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時可以不脫鞋子不解佩劍,叫「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他放縱士兵闖入民宅,搶劫財物,強姦婦女,濫殺無辜,而且只殺富,不濟貧。洛陽城內所有的豪門富戶,都成了他刀下的豬羊。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討伐國賊董卓之聲一呼百應。

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只是他們名為討董卓,實為搶地盤。因此加盟以後,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一個當真救國。

國難當頭,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養肥的那幫傢伙卻還在鷸蚌相爭,這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於是,有一個人終於站了出來,決心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複漢室。

我們知道,他就是曹操。

3、董卓禍亂以後真正貢奉漢室天子的人

暫時住進曹操行轅的皇帝卻非常滿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他在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時候,採取的竟是「歸還公物」的方式。曹操說:這些東西都是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現在陛下起居不便,理應歸還。

曹操的這份細心不能不讓皇帝感動。感動之餘,皇帝也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忠臣,甚至慶幸上天賜給他這樣一個救星。他不用再流離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貨在軍閥們的手上被倒賣,不用擔心害怕隨時會被廢黜,被殺害。他有了一個保護神,可以過點安生日子了。

於是天子下詔,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侯是縣侯,比原來那個只是亭侯的費亭侯高了兩級。更重要的是,大將軍是武帝以來大漢王朝的最高實權職務,從衛青到王莽,再到後來的梁冀、何進,都是大將軍。

4、稱王不稱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極,禮節和儀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那麼,曹操為什麼只稱王,不稱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漢恩,報答之心猶存;信誓旦旦,總不能自食 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話。

曹操形象不好嗎?

可能。在《三國志》一書中,袁紹、劉表、周瑜、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卻隻字不提,可見不敢恭維。匈奴使節來朝,曹操讓崔琰做替身,也可見自慚形穢。東漢風氣以貌取人,曹操不能 不有所顧忌。

劉備和孫權也是障礙。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稱帝,這兩個人馬上就會跟著上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何況都稱帝,就沒有了「中央」,劉備和孫權也就從「地方」變成了「對方」,豈非便宜了他們?

他說: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

這話曹丕聽進去了。曹操去世幾個月後,他就逼漢獻帝禪位。只不過,他給曹操上的謚號是武帝。

5、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依董昭之計而行,把皇帝弄到了許縣,住進了自己的行轅。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

天子非常滿意,於是下詔,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獲得了從前沒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號令天下了嗎?

不能,因為袁紹不願意。

袁紹怒不可遏。

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後,袁紹被任命為太尉。袁紹馬上就跳了起來,因為太尉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氣 哼哼地說,曹操早就死過好幾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這傢伙如此忘恩負義,難道還想「挾天子以令我」嗎?

這大約就是所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起因,也是證據:獻帝便是他挾持的天子,袁紹則是他企圖號令的諸侯。可惜曹操並不承認。無論他或他的謀士,都沒有說過這句話,也沒有使用過「挾天子」的提法。

「政治建樹"

1)變軍閥收拾山河

曹操也終於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虛名,門閥根本就鬥不過軍閥。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實現理想。因此,他決定先把自己變成軍閥,然後再來收拾山河。

那麼,曹操又是怎樣實現這一目標的?

略地,募兵,屯田,招賢。

2)青年將領到政治高手的蛻變

他打下了東郡和袞州,選精銳士兵編成了「青州兵」,用屯田解決了軍糧和軍餉,還招募到了荀彧、郭嘉、荀攸、鍾繇、程昱等賢才。

這一年,曹操四十二歲。

從首倡義兵帥軍討董,到屯田備戰廣納人才,四十二歲的曹操已由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成長為胸有成竹的政治高手。相反,他那些當年的戰友,現在的對手,卻很少有什麼出息和長進。

天下將是誰的,已毋庸置疑。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儘管有準備未必一定有機會。但,如果既有準備又有機會,那就是天助了。

曹操就是這樣的人。

3)毛玠版隆中對

毛指出,董卓之亂以來,社會動蕩,國本動搖,經濟崩潰,災難流行,可謂國既不泰,民也不安,確實需要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局面,成就王霸之業。可惜袁紹和劉表之流貌似強大,卻目光短淺,不知根本。

根本是什麼?一是正義,二是實力。實力當中,又首先是經濟實力。有了正義的旗幟,就師出有名,也就能克敵制勝,這就叫「兵義者勝」。有了經濟的力量,就財大氣粗,也就能進退自如,這就叫「守位以財」。

總之,有了這兩條,就進可攻,退可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終於回到洛陽。面對被董卓燒毀破敗不堪的京城,漢獻帝欲哭無淚。

八月十八日,曹操進入洛陽,拜見了漢獻帝。

曹操帶來了皇帝久違了的問候,也帶來了皇帝許久不見的糧食和酒肉。他萬萬沒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沒有想到,在這混亂的年頭居然還當真有人惦記他,尊奉他。君臣相見,都感慨萬分。

於是天子下詔,授予曹操符節和黃鉞,錄尚書事。授予符節,就有了軍中執法權;授予黃鉞,就有了內外指揮權;錄尚書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權。

「曹操所致的歷史拐點」

1)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要走士族路線,恢復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後頒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張抑制兼并,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

曹袁之別,即在於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裡面沒有調和的餘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

2)劃時代的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軍從江陵順江而下,孫劉聯軍從樊口逆流而上,兩軍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

曹操一敗塗地。這一回,曹操失大於得。

劉備變成了戰後的暴發戶。

赤壁之戰實在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關鍵。由於這場戰爭,鼎立之勢已現,對峙之勢已成。此後,南方和北方也曾有過征戰,比如曹操南征孫權,關羽北戰襄樊,但不是無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滅亡(如關羽),誰都不能再向前邁出一步。


來源:路金波讀書會http://url.cn/aVAj8I


推薦閱讀:

【專題】再添新佐證:曹操墓接近「定案」?
1959年曹操評價問題討論始末
最近一直看三國,有個問題很迷惑。諸葛亮當初草船借箭的時候曹操為何不用火箭射之,?
曹操討伐劉備前為什麼一定要幹掉孔融
這個足智多謀的「懦夫」,曹操孫權為爭奪他打的頭破血流!

TAG:曹操 | 委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