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0年,尋找當年的你

1976年4月底,34歲的義大利青年馬達羅生平第一次踏上了中國北京的土地,自此拉開了他39年內往返中國190次的序幕。他是「改革開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許以私人身份來華採訪的西方記者」。圖為1979年5月,西單北大街,人行道上的中小學生穿著顏色鮮艷的衣服在等候校車。

如今40年過去,老馬深深的中國夢依舊澎湃,73歲高齡的他想要尋找當年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惦念或是感懷,是追溯或是續緣。圖為1976年4月29日,首都機場舊候機樓。國內航班的旅客們正在等待登上一架俄羅斯生產的螺旋槳飛機。他們大多數是中國旅客,從內蒙古到雲南,從遼寧到新疆,從上海到西安,來自不同的地方。

前門是北京內城的南門,也是進北京的正門。它的前面,是它的孿生兄弟「正陽門箭樓」,用圓形的瓮城牆把兩座城樓聯起來,後來改造又拆除了瓮城只剩城樓。20世紀70年代,這兩個城門之間的空地成了公共車停車場。

前門東大街(前門到崇文門之間),旁邊是舊前門火車站。1977年春天的一個清晨,從人流和自行車數量上看這是一個早高峰,四個女學生走在前往學校的路上,其中三個仍佩戴著「紅衛兵」紅袖章。

我沿著長安街,走到火車站附近,見到市民們每天早上做操、打太極拳。從這裡再往前走就是前往郊區通州的路。晨練是市民上班前的好習慣,可以在任何地點,與其他任何不認識的人在一起鍛煉。

1977年5月,穿過了天安門和端門,沿著長長的林蔭大道來到了午門前,這是真正進入紫禁城的大門。沿線兩側是寬闊的自行車停車場,商販在臨時的流動櫃檯上向遊客出售導遊圖和明信片。

1977年5月,在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遊客們,左邊遠處是景山的中心亭。故宮是遊客到首都必去的旅遊景點,遊客們還很注意明清皇帝的年號和即位時間。故宮的門票很便宜,只有幾毛錢。

1977年5月,如果你站在兩個衚衕的交叉口向衚衕方向望去,你就會加寬你的視角,就像在劇場的感覺。最前面的兩個女孩子帶著椅子在上學的路上,其中一個胳膊上還戴著「紅衛兵」袖章,看上去學校離這裡不遠。

1977年4月告別了衚衕,來到了崇文門內大街。我放下心來穿梭在行人和自行車的洪流里,他們不明白當時我的鏡頭為何始終對準普通人民,也沒有想到這些場景在今天竟成為遙遠的過去。

在1979年,西單一家國營自行車商店。商門前站著許多人,有營業員也有顧客,他們圍著一輛半新的摩托車在交談議論。一位顧客背著手,朝我投來一個神秘的微笑,這個微笑深深印在我腦海里。

1977年4月,東長安街幾乎看不到小汽車,主要是自行車流。從街上懸掛的歡迎標語看,將有重要的外國首腦訪華。我拍攝這張照片時,一位從後面騎車過來的人在我前面停下,好奇地回過頭來望著我。

1979年4月,在海拔50米的北海公園遠看北京,可以望見紫禁城的屋頂和城市最高的建築物北京飯店。照片中兩個家庭從郊區來城裡遊玩,爺爺在看遊覽圖,老奶奶在抽煙,那個時期婦女抽煙是很常見的。

1977年5月,這是在毛澤東去世那年出生的寶貝,那時還沒有獨生子政策,主張一個家庭生孩子最好不超過兩個。當天是五一勞動節放假,媽媽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織毛衣,爺爺在穿衣服,約了幾個同伴去天壇遊園。

1979年5月,北京人和中國北方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吃麵食比吃大米多。這張照片的大街上,車上的籃子里放著剛剛壓出來的不同寬窄的新鮮切面,旁邊的孩子在幫大人看車,車上的麵條是附近一個餐館預定的。

推薦閱讀:

尋找……
2008尋找周杰倫
尋找下一個土地神話 系列(四)
尋找蛛絲馬跡,測試你是否患有骨質疏鬆
尋找真實的比爾蓋茨

TAG:穿越 | 尋找 | 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