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墨保衛戰簡介、經過、歷史意義以及影響

  戰爭概述: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魏韓秦趙五國聯軍侵齊,連克齊國七十餘城,齊王被殺,齊國全境僅剩莒和即墨二座孤城,齊國危在旦夕。其子法章在莒城被立為齊王,號召齊民抗燕。而另一座孤城即墨的軍民共推田單為將固守即墨。  樂毅對莒、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戰略,並一度命燕軍撤至兩城外九里處設營築壘,欲攻心取勝,雙方形成相持局面。燕國新王上任,中了田單的反間計,臨陣換將,以騎劫取代樂毅。田單後用火牛陣大敗騎劫,並率軍乘勝追擊,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70餘城。  將帥星數: 樂毅 田單  精彩星數:  政治影響星數:  綜合星數:5  戰爭類型:緩戰——樂毅半年間狂取齊國七十餘城,而圍困莒墨卻用了三年,其中玄機,可惜後來的燕惠王不能理會。  戰爭深度解析:  春秋戰國史上,燕國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國家。  春秋時期戰亂紛紛,干戈不止,而燕國卻是堪稱春秋「小瑞士」——一個喜愛和平的國家,極少動兵事。春秋史上,除了齊桓公助燕代戎和參加過一次宋衛燕三國征伐周王室的行動外,幾乎看不到燕國其他大規模的兵事活動。  春秋時期各國內亂不斷,「弒君三十六」,此一事件中燕國的記錄為零。燕國在春秋二百多年的時間內僅僅是在燕惠公時發生過君位繼承事變,其他的時間政局穩定,也無風雨也無晴。不出風頭,也極少惹事,連春秋諸國最流行的桃色事件都很少在江湖上流傳。  對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二流國家,史學家們都懶得為燕史費太多筆墨。春秋諸國中,燕國的出鏡率是最少的,和晉、秦、楚、齊這等一流強國是沒法比。即使南邊的吳、越,中原的鄭、宋、魯,都遠比它威風,就連衛、陳、蔡這樣的小國也比它風光和吸引人們的眼球。  不顯山不露水,從上百個諸侯並存的春秋到七雄爭霸的戰國,人們卻發現——這個低調的燕國,原來你還在這裡。  馬陵之戰後的戰國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戰國初期風頭極勁的魏國從此衰落,而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六國間是聯合抗秦,還是向秦示好以自保,開始成了六國國君的政治命題。  而齊國在齊威王、齊宣王兩代明君的治理下(前378年—公元前301年)走向強盛。  西秦東齊,成了戰國中期很長一段時間的政治格局。  打破這一格局的,竟然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燕國。  到了公元前317年的時候,燕國的國君之位很平穩地傳承到了燕王噲手中。  從後人連個名號也沒給燕王噲來看,燕王噲的確是燕國史上智商最低的一個國君了,不僅重用小人子之為相,並糊塗到想效仿上古堯舜把位置讓給子之的地步。  而燕國在子之的手中搞得烏煙瘴氣一團糟。  燕太子姬平無法容忍燕國的現狀,遂與將軍市被密謀造反,被子之發現,雙方陷入了激戰,傷亡巨大。  燕國國內政局混亂,連儒家聖賢孟子都向齊宣王建議,伐燕以救燕民於水火之中。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伐燕,恨透了燕王噲和子之的燕人實施了不抵抗政策。齊軍輕易進入了燕都,殺燕王噲。  齊軍撤退後,燕人共立太子姬平為國君,即燕昭公。  雖然燕昭公姬平的上位很大程度上是藉助齊軍的入侵,但燕昭公並沒有對齊國有任何一絲感激之情,他記住的是齊國人的破國之辱和殺父之仇。  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向齊國人復仇。  燕昭公穩定了燕國的政局,大力發展經濟,與百姓同甘苦,並以重金招攬各國人才,力圖有一番作為。  郭槐、鄒衍、樂毅、劇辛等一幫能人都去了燕國,燕國成了當時「高級知識分子」打工的寶地。  而齊宣王於伐燕的當年去世,繼任的是齊湣王田地。  田地雖然有一個很樸實的名字,但卻是一個很張狂的人。  當然,他認為自己有張狂的資本——威、宣兩代齊君打下來的基礎。  齊湣王在任的十七年,是齊國擴張的十七年。從上任伊始,田地就對韓、趙、魏、楚等國屢屢用兵,並在公元前286年吞併了宋國。  商鞅變法後,韓、魏、燕、趙、楚五國一直視秦國為最大的敵人和威脅(所以蘇秦的合縱之策才會如此有市場),但齊國的崛起讓他們感到了前有狼後有虎,先除狼還是先打虎,成了新的政治問題。  對於秦國來說,齊國的強勢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可以轉移一下五國的目標,所以秦國一直鼓勵和煽動齊國做大做強。公元前288年,兩家一度共同稱帝(齊為東帝,秦為西帝)。  燕國在齊國擴張的時候一直做一個聽話的小弟,支持齊國(齊國滅宋,就有燕相蘇代的很大功勞)。但其實它只是在等待時機的到來,等待其他國家再也不能容忍齊國坐大那一天的到來。  齊國也開始出現了很大的內部問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在國內日益坐大,到了齊湣王再也不能容忍的地步,於公元前294年將孟嘗君驅逐出了齊國。孟嘗君逃亡到了魏國,成為了一隻重要的反齊勢力,利用自己在各國間的影響力,積極活動各國聯合反齊。  魏、趙、韓、燕、秦,新一輪的合縱達成了,只是這一次,對手是齊而不是秦。  此次合縱的領頭人竟然是燕國,有點出乎人意料,也許是其他四國覺得,燕國最弱,讓它來帶頭最放心。  而樂毅成為了五國聯軍的總司令。  樂毅,趙國人,少年時即以熟知兵法而深得趙人推崇,因躲避趙武靈王趙丘之亂奔魏,在魏國做了大夫。後來在替魏國出使燕國時,為燕昭王的厚待和誠意打動,留在了燕國,被燕昭王封為亞卿。  樂毅深知燕昭王復仇的理想和決心,他向燕昭王提出,要復仇,必須使合縱之術。為此樂毅先後到趙、韓等國進行「串聯」,樂毅的才華打動了其他幾國,趙國甚至把相印封給了樂毅。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之兵伐齊。而齊湣王率齊軍主力迎戰,雙方在濟水相遇。  濟水一戰,五國聯軍大敗齊軍,齊湣王率殘部逃回臨淄。  韓、趙、魏、秦四國認為濟水一戰已經基本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很快率軍回師。  而對於燕昭王和樂毅的燕軍來說,好戲才剛開始,他們決定和齊國單挑,一洗前恥。  燕軍一路向齊國挺進,而齊軍在濟水之戰後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根本不是燕軍的對手。燕軍很快就攻破了齊都臨淄,齊湣王逃往莒地,卻被在垂沙之戰後一直向齊人俯首稱臣的楚人所殺。  燕軍再接再厲,半年內狂取齊國七十餘城。  戰國最強大的國家,被小小燕國攻佔得只剩莒與即墨兩座孤城。  燕國,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創造了戰國歷史舞台上不可複製的黑馬神話。  齊湣王田地死後,莒城的齊人扶立齊湣王之子法章為王。  而即墨軍民則推舉了田齊宗室的田單為將,死守即墨。  田單是田齊宗族人員,在燕、齊戰爭爆發之前,一直默默無聞地擔任相當於秘書的工作。  臨淄淪陷,臨淄人紛紛外逃,田單一族同樣也不例外。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人生,這句話放到田單身上再合適不過。  田單出逃的時候,作了一個很微小的動作。  這小小的動作改變了他和大齊王國的命運。  田單叫家人把自己的車上的車軸尖端部分鋸斷,並包上鐵皮。  當時出逃的人極多,很多人後來因車軸過長過尖互相發生碰撞,車乘被毀從而被燕軍所俘。而田單一族則平安無事地逃到了即墨。此事在即墨人中傳開,大家皆稱奇。  即墨將領戰死,即墨人推舉田單為將,駐守即墨城。  田單調整了即墨的防禦部署,以身以則,將自己的妻妾都編到城防隊伍中,極大提高了隊伍的士氣。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極得士卒愛戴。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巨大的勝利面前,樂毅並沒有沖昏頭腦,他清醒地認識到剩下的莒和即墨看似小城,但其實那裡集結的是齊人最精英的部隊和人民,戰鬥力和 士氣都非常之高。於是他對莒和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佔區也是採取懷柔政策,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固有文化,準備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樂毅圍困莒和即墨三年,卻依然不著急,反而退兵九里。  雙方開始形成對峙局面。  田單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深知無法通過戰爭予以解決掉這個對手,於是展開了政治攻勢。  田單在燕國散布流言,稱樂毅不攻剩下兩座孤城,是因為自己想做齊王。  燕昭王對樂毅深信不疑,保持高度的信任。  然而世事多變。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繼位。在當太子時,燕惠王就與樂毅有過節。他即位後,對樂毅用而不信,田單一直沒有生效的反間計在此時起到了作用。  燕惠王派騎劫為大將,取代樂毅。  樂毅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智者,深知燕惠王收回兵權後的下一步應該就是要他的命了,於是拒絕回燕,而是向西投趙去了。  騎劫接替樂毅後,改變了樂毅施行的懷柔政策,施行高壓政策,激起了齊國軍民的強烈反抗。  在即墨,騎劫先是割掉了齊國俘虜的鼻子,又派人掘齊人祖墳。  騎劫的暴行讓齊人的仇恨之火點燃,各種條件和形勢越來越有利於齊國。  田單開始準備反擊。  兵不厭詐。反擊前,田單派使與燕軍洽談投降之事,並派人從民間收羅兩萬多兩黃金,以即墨豪紳的名義送給騎劫以示好。  騎劫以為齊軍投降是板上釘釘的事,因此放鬆了戒備。  即墨人終於發動了反攻。  但這次衝鋒在前的不是憤怒的即墨人,而是一千多頭暴躁的公牛,身披五彩龍紋的外衣,牛角上綁上鋒利的尖刀,牛尾被綁上浸過油脂的葦草後點燃。  還在睡夢中的燕兵只看到火光衝天,一群角上長刀的怪物沖入軍營。  燕軍大亂,自相殘踏,死傷無數。  隨後而來的齊軍很輕易就擊潰了已不成軍的燕軍,燕國大將騎劫在混亂中被殺死。  即墨城被困三載,終於得脫。  田單乘勢率兵實施戰略追擊,敵占區齊民也群起響應。齊軍越戰越勇,勢如卷席,很快將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復。田單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臨淄主持國政,齊國復國。  莒墨保衛戰,是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一戰。燕國以弱擊強,驚艷地將強大的齊國打得僅剩兩座孤城。而齊國又在山窮水盡之時,由田單率領實施了神奇的絕地反擊,起死回生。一來一回,精彩萬分。  而此戰最大受益者是秦國。齊國此戰雖然復國,但實力大減,漸漸走向衰敗。秦國再無對手,一統六國成為了秦國迎面而來的歷史命題。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  樂毅:  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大多命運坎坷,逃不脫功高蓋主或狡兔亡走狗烹的政治遊戲規則。而樂毅的命運則和他指揮的伐齊戰爭一樣顯得特立獨行。在被燕惠王下了兵權後,別人都深以為憾,但樂毅卻理智地認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同時樂毅清醒認識到回燕後自身處境的危險,於是棄燕奔趙。趙惠王對從天而降的戰爭奇才自然非常歡迎,隆重接持了他,並封地望觀津,號望諸君。   燕惠王在騎劫大敗後,才真正明白了樂毅的賢能,寫了一封信向樂毅認錯並發出熱情洋溢的呼喚,希望他能重回燕國。樂毅的回信卻冷靜而聰明,大意是當初你老 爸對我不錯(封為亞卿,授予兵權),所以我也對他不錯(給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義(我沒犯什麼錯就把我下了),當然我也不會對你盡忠了。曾 經滄海難為水,你燕惠王這張舊船票已經登不上我樂毅這條客船了。  隨後樂毅筆鋒一轉,說,當然畢竟你老爸對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國也算「相戀」一場,再見亦是朋友,我在趙國不會慫恿趙國與燕國作對的,相反我會極力促進燕、趙兩國交好,搭建兩國友誼的橋樑。  所以,樂毅不回燕,但也沒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優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兒子為昌國君,封其弟弟為將軍,並給予了樂毅客卿的地位。  樂毅後期頻頻往來於趙、燕二國,使兩國關係非常和睦,最後卒於趙國。   與後來講究忠君報國且過於愚忠的歷代名將相比,樂毅身上體現更多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獨具的一種人格魅力。忠君的前提是雙方人格的相對獨立和平等,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話推理下去就意味著「君使臣不以禮,臣則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樂毅身上盡顯無遺。  田單:  田單在戰場上與樂毅可以旗鼓相當。在戰場下,田單的IQ、EQ也統統不比樂毅差。收復齊國後,齊襄王拜田單為相,對比復國之戰中的神勇,田單十多年的為相生涯卻相當平淡,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領域均無多大建樹。他的神奇好像在復齊之戰中就耗完了。  其實這正是田單的過人之處。復齊之後,田單功高名威,已經讓齊襄王有所忌諱。而田單十分明白這點,所以低調處世,毫不張揚。  田單的低調讓他平安地在齊國為相十四年。  公元前265年,秦國伐趙,趙國求救於齊,齊國派田單去救援趙。於是趙王願割三座城池給齊國,以換田單為將。  田單便留在了趙國,率趙軍破燕、韓二軍。後來在趙國去世,平安地結束了名將的一生。  戰爭猜想:  樂毅在當初大勝的情況下,對僅剩的莒、即墨兩座孤城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戰略,這為後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想:樂毅最終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對殘餘的齊余勢力沒有趕盡殺絕呢?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軍事謀略,還是個人私利?   謎底已經無人揭曉,樂毅的半途而退也讓我們無法得知當初圍而不攻的戰略到底是對還是錯。從樂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代名將的大仁大智,戰爭不一定要以 暴力和屠殺為底色。莒、即墨被圍三年,我們卻沒有見到戰爭史上圍城戰中屍橫遍野、百姓相食那些場景。在樂毅、田單的對決中,戰爭脫離屠殺而上升為人類行為 藝術高層次中去了。  從這個角度講,當初抱定了「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思想的樂毅,功成後低調處世以求保全的田單,都是這場戰爭的真正贏家。
推薦閱讀:

張燕姓氏
如何看待《紅樓夢87版全集》裡面的小平?
楊貴妃的死是誰由造成的?
[微歷史20160324] 將你從前與我心,付與他人可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TAG:歷史 | 意義 | 影響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