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遼寧興城磨石溝塔(遼·國保)

中華古塔通覽·東北卷葫蘆島·興城磨石溝塔福成中華編錄

年代:遼;形制、特點: 八角九級密檐式空心磚塔;現狀:七批國保

磨石溝塔,當地稱磨石溝磚塔,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古城西北二十五華里紅崖子鄉二道邊村磨石溝屯西溝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築年代無記載,入七批國保定義為遼塔。塔建在地勢如袋形山谷之上。八角形空心密檐式,維修前存高十七點四米。塔基台根部外圍全部被毀。1963年4月、1977年8月曾兩次復修。塔座原形已不見,僅存須彌座上梟及上枋。上梟是灰色磚雕仰蓮,面塗白灰。上枋下邊沿是磚雕鼓釘,角部雕有瑞雲紋,在須彌座束腰部分殘磚砌跡上,仍可見橫立磚砌成枋心和藻頭形象。塔座正東、東北、西南三面各被鑿開一洞,塔心已被挖空,今用水泥填堵。塔身建在塔座上枋一層仰蓮上,塔身八面每面邊長二米,各角有一圓柱,各正面中部有一磚雕圓券門,門分兩扇,上下有圓門釘,兩扇皆有門環,雕成獸面紋。門外兩旁各立一名脅侍,長袍垂膝,兩手合成拱式。頭部多數已無存。門上有磚雕寶蓋,蓋簾及絲穗清晰。塔身東面磚門被鑿一大洞,是一年代較久盜掘痕迹。側面(東西、東北、西南、西北)中部都有一磚雕砌碑,碑首用兩條降龍圖案組成,中間一塊方面碑,其上並無裝飾性刻紋,碑上都分別刻有一個粗體大字。究竟是何文字有待鑒定。碑座龜跌式,龜頭已嚴重殘毀。偏面碑上部有一磚雕飛天。單手舉蓮,面目俊秀,體態輕盈。此飛天與義縣嘉福寺等處飛天相似。塔身上部有磚雕斗拱,每面有轉角鋪作二拈及補間鋪作一拈,均為每兩跳五鋪作。塔檐從塔身上數可達九層,每層高約一米。塔檐用磚疊砌伸出。中間鑲有「綠釉瓦鏡」兩面,周圍表面塗白灰一層。塔檐磚瓦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塔頂部剎座相輪,寶瓶及剎桿均早已毀墜。塔心內壁六角形。底部較寬,直徑為三點六米,頂部較窄,直徑約為一點五米,是一個六角錐體,各面中部有突出麻麵灰跡。從鑿開三處洞口和殘破形跡表明,塔心木構架等均系被後人所挖空。維修後全部堵實。

  塔心內壁為六角椎體,底部較寬,直徑3.6米,頂部較窄,直徑約1.5米,1963年4月縣政府撥款1000元維修塔座的盜洞,1977年8月興城縣政府(革委會)撥款1000元,維修盜洞及被地震震裂的水泥底座,維修時將塔心室全部堵實。按照此塔塔身裝飾內容推測,在塔心室中原應有密宗金剛界主尊大日如來,或者是代表大日如來的經幢,或是法舍利。此塔用磚均為模印溝紋磚,溝紋5至6道,施紋不到頭。

此塔構造雄偉精緻,形式少見。特別是有異形文字碑偈,可做研究遼寧省民族地方史及少數民族文字等方面參考。1963年列入遼寧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資料:塔友·風雨行進、知非;網易博友·2179960(老徐);部分點評文字:風雨行進興城磨石溝塔欣賞一、磨石溝塔維修前後對比

拍攝時間:2014年(知非攝),下列圖片時間及作者同

拍攝時間:2009年(老徐);下列圖片時間及作者同

修後全景圖 ;下圖為修前圖:

修後 塔上層及頂,下圖系修前塔頂及剎

修後密檐,下圖系修前  

修前密檐,下圖為修後塔檐細節:

修後塔門,下圖為修前塔(假)門:

  各角置圓形倚柱,塔身上部有磚雕鋪作,每面有轉角鋪作二朵及補間鋪作一朵,均為單抄四鋪作。塔檐以磚疊澀砌出,轉角出斜拱,承替木、撩檐磚,上承兩層木製檐椽、飛椽中間有5公分的灰口空當。轉角用木角梁。再上用青磚做檐,用反疊磚收頂,筒板瓦採用綠琉璃瓦。各層之間白灰抹面,束腰部位每面鑲有綠釉瓦鏡兩面,塔檐已不同程度脫落殘損。塔頂殘存須彌座殘跡。

修後須彌座蓮瓣,下圖為修前:

二、磨石溝塔塔身梵文佛咒(點評:·風雨行進)

    東南碑身刻悉曇體梵文為「唵」(OM):唵為六字真言之首,在梵語中通常作為表示肯定的敬語助詞,可譯作「誠願如此」,或表示一般的贊同和肯定,也可譯作「好吧」或「是」,在密教中,表示吉祥、辟邪等意。依《仁王護國經》卷九記載,唵字即指一切法門,毗盧遮那佛之真身,一切陀羅尼字母等,從此字能生一切如來。誦讀此字,「自心本有之佛及一切佛,現在目前,如由春風與春雨而蟄蟲破地出現,草木花果開結;一切天龍八部神等聞此音悉皆攝而參集也。」日本僧人空海大師在《秘藏記》中載,唵有歸命、供養、三身、驚覺、攝伏等五義。密宗金剛界陀羅尼冠以「唵」字,認為誦持「唵」字,可成就法、報、化三身。

  西南碑身刻悉曇體梵文為「縛日羅」(vajra)的前個音節va,「縛日羅」(vajra)意譯為「金剛」之意,以前個音節,代表「金剛」整個含義。

西北碑身刻悉曇體梵文為bhra。

    東北碑身刻悉曇體梵文為vib。西北面與東北面悉曇紋只是真言中的一個音節,並無實際意義,四隅面碑文連在一起讀似有「歸命金剛」之意,體現了此塔為金剛界密宗的佛教內涵。其實,遼代密教強調咒語是佛的真言,因此只要誦持,而不重視解釋。遼代道砓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曰:「咒是諸佛密法,佛佛相傳,不通他解,但當誦持,不須強釋。」(《大正藏》第20冊,59C)三、磨石溝塔磚雕藝術

附:興城磨石溝塔身世

  《興城縣誌》載:「創建年月無考」,但從建築形式結構看,塔頗與安昌峴金代舍利塔極似,因此可暫斷為金塔。現定義為遼塔。本卷引用塔友·風雨行進客的文字,可作為此塔身世之謎的證明:  興城在唐末時已為契丹控制,遼聖宗在興城建立嚴州。「嚴州太祖平渤海,遷漢戶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焉。隸弘義宮,統縣一,興城縣」。今興城縣南四城子古城址即是當年嚴州城。嚴州,古來一直是遼代通往南京和北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據白塔峪塔地宮石碑題刻、及1956年磚塔附近井中出土的《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記》,興城白塔峪塔原名為「空通山悟寄院舍利塔」,屬於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於遼道宗大安八年(1092)。覺華島海雲寺,是遼代著名的寺院。許亢宗《奉使行程錄》載:「自來州(今綏中)八十里至海雲寺」。《讀史方輿紀要》載:「覺華島,在寧遠衛東南二十里,有海雲、龍宮二寺。」元大德六年《翠峰寺地產記碑》載:「空通山悟寂院,茲寺乃覺花島海雲寺之墳山也,創自遼代」。《遼史.道宗本紀》記載,「海雲寺進濟民錢千萬」。儘管遼代佛教極其興盛,但關於寺院的記載卻極為有限,這些零星的記載,說明覺華島海雲寺在遼代時極為著名顯赫。記載於《塔子溝紀略》中出土於朝陽城內的遼重熙十五年(1046年)《定光佛和釋迦佛舍利塔碑記》中載覺華島海雲寺業立沙門志全為釋迦舍利塔辦塔主,亦在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海雲寺在遼代中晚期顯赫的地位。  磨石溝塔位於興城正西,距白塔峪塔直線距離十餘公里,其距離覺華島比白塔峪塔還要近十餘公里。儘管缺少相關文字記載,但從該塔的建築形制上看,此塔與白塔峪塔有一脈相承的風格。在塔身的四個隅面均飾以碑形裝飾,並以琉璃鏡、琉璃瓦裝飾塔身塔檐,這在其他地區的遼塔上極為罕見。因此,筆者推測,磨石溝塔極有可能也是遼代覺華島海雲寺的分院舍利塔。
推薦閱讀:

【錦繡遼寧】丹東濱江路與朝鮮隔江相望
台媒憂遼寧艦繞台訪港 港媒:今後會成為家常便飯
開車走遼寧濱海路到庄河的感受
遼寧艦年內將擇機遠航 3千間艙室曾讓艦員迷路
【宋畫全集】遼寧省博物館卷(100超清大圖)120G原圖免費發放

TAG: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