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太陽系邊緣或有兩個行星 軌道參數成依據

   外媒稱,西班牙和英國天文學家稱,在冥王星軌道之外,至少還有兩個尚未被發現的太陽系行星。他們的計算基於遠端的海王星外天體(ETNO)的異常軌道運動。  法新社1月19日報道稱,理論上,ETNO應分布在距太陽大約150個天文單位(AU)的天體帶上。AU是衡量太陽系距離的單位,等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接近1.5億公里)。  ETNO應該與太陽系行星位於相同的軌道平面。但西班牙和英國天文學家稱,他們通過觀察10多個ETNO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說,這些ETNO的分布帶要寬得多,為150至525AU,軌道傾角約為20度。  為了解釋這種異常現象,天文學家提出,這些ETNO附近一定存在一些巨大的天體—行星,其引力讓這些小得多的ETNO圍繞其運轉。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卡洛斯·德拉富恩特·馬科斯說:「這麼多軌道參數異常的天體使我們相信,一些看不見的力量正在改變ETNO的分布。」  西班牙信息與科技新聞社援引馬科斯的話說:「鑒於我們掌握的數據有限,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數字,但我們的計算說明,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至少還有兩個行星,也許更多。如果得到證實,那麼對天文學來說,我們的結論將是革命性的。」目前,尚無直接證據支持這種理論。  另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月19日報道稱,2006年冥王星被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的原因是,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還有同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有眾多像冥王星一樣的天體圍繞海王星運轉,其數量之多連小學生都難以記住。因此,儘管公眾至今仍然反對這項決定,但冥王星還是被降格為「矮行星」,太陽系從此只有八大行星。  但科學家認為,在我們最強大的望遠鏡的觀測範圍之外,也許還存在比冥王星大得多的行星。它們也許沒有土星和木星大,但去年春天被發現的一個軌道異常的小星體(2012 VP113)表明,還存在比地球大的行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最近刊登的兩篇論文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論文主要作者、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卡洛斯·德拉富恩特·馬科斯說:「據我們尚未公布的計算結果顯示,可能存在兩個質量是地球2至15倍的行星。」  但這一結論的證據是間接的。馬科斯說:「我們想強調的是,我們沒有發現新的天體。我們所做的就是觀察包括2012 VP113在內的13個小天體,它們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轉。」  馬科斯的研究小組還特別觀察了一個被稱為「近日點輻角」的軌道參數。他們發現,所有13個小天體的這一參數都是類似的,這說明存在一個或幾個尚未被觀測到的巨大天體對它們產生了引力作用。

太陽系邊緣或暗藏兩個行星  延伸閱讀美媒:新行星的名字為何糟糕乏味?  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道  科學家日前宣布發現了8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過去幾十年來人類已經陸續發現了超過1800顆系外行星。不過一大遺憾就是:這些行星都起了非常乏味而又難以記住的名字。  據美國沃克斯網站1月9日報道,比如,近日發現的行星包括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42b。還有更糟的名字:KIC 12454613 b,CoRoT-24 c和OGLE-05-390L b等等。  美國航天局日前發布三顆系外行星美麗生動的「旅行」海報時,這個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它們都有著同樣的缺憾:乏味而繁瑣的名字。  為什麼行星會起這樣糟糕的名字呢?簡單的回答就是,像其他大多數新發現的天體一樣,它們的起名都要遵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的規則。大多數情況下,會根據它們所圍繞的恆星或者發現它們的望遠鏡來命名,再配以數字和字母。  這一規定為的是方便那些努力追蹤新行星的科學家,但對大眾來說就有點無趣了。在科幻作品中,行星都有很酷炫的名字,像霍斯、阿拉吉斯等。為什麼就不能起這樣的名字呢?  不過好消息是,2014年7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宣布,各個天文學俱樂部將獲准為數百顆行星起有趣的新名字。這些俱樂部必須在2014年12月31日前註冊,它們提出的名字將在今年4月進行公眾投票。  成立於1919年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由天文學家組成,作為給天體命名的唯一官方機構,它還承擔著許多其他職責。那個時候,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都已經命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繼續給大多數新發現的天體(恆星、彗星、小行星等)以傳統的科學方法命名,而且也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主要的目的就是創造出所有科學家都認可的獨特而又標準化的名字。  名字的爭議是近20年才出現的,因為天文學家開始發現公眾很感興趣的東西:新的行星。  (2015-01-13 14:26:32)  延伸閱讀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上千顆系外行星  新華網華盛頓1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近日確認發現了8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兩顆被稱為迄今最像地球的行星。這不僅使它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過千,也使天文學家「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地球的雙胞胎」。  據美國航天局發布的消息,這8顆行星中有3顆位於宜居帶中。宜居帶溫度條件適宜,理論上其表面可能有適宜生命存在的液態水。而這3顆行星中有兩顆「可能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它們被命名為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25b。  據科學家估算,開普勒-438b的直徑比地球大12%,距離地球475光年,公轉周期為35.2天;開普勒-425b直徑比地球長三分之一,距離地球1100光年,公轉周期為112天。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在另一顆恆星的周圍發現地球的雙胞胎,」開普勒項目科學家費格爾·馬拉利在一份聲明中說,「它們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行星」。  耗資6億美元的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2013年曾因反應輪故障而被宣布報廢,但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去年5月得以「復活」。  迄今,人類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超過1800顆,其中開普勒望遠鏡確認的就超過1000顆。  這些發現本周將在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公布,而論文將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等期刊上發表。  (2015-01-10 11:12:05)  延伸閱讀科學家發現兩顆最像地球行星 或存在海洋和生命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外媒稱,科研人員發現八顆位於恆星「金髮姑娘地帶」(即宜居帶,由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衍生出「金髮姑娘原則」,意指適中、剛剛好)的新行星,它們與恆星的軌道距離適當,可能存在海洋和生命。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月6日發表題為《八顆有望支持生命的星球,其中兩顆是迄今發現最像地球的行星》的文章稱,這項發現使體積較小、直徑不到地球兩倍、據認為處於母星宜居帶的行星數量增加了一倍。  天文學家說,在這八顆行星當中,兩顆是迄今發現的最像地球的行星。  這項研究的主要科學家、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吉列爾莫·托里斯博士說:「這些行星大多很可能像地球一樣由岩石構成。」  兩顆最像地球的行星名叫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42b,都圍繞比太陽體積小、溫度低的紅矮星運轉。  據科學家估算,開普勒-438b的直徑只比地球大12%,由岩石構成的可能性達70%。開普勒-442b的直徑比地球大三分之一左右,由岩石構成的可能性約為60%。  宜居帶的行星既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接受的陽光照射與地球相仿。如果從恆星獲得的熱量太多,水就會化為蒸汽;熱量太少,水又會結冰。  托里斯還說:「計算時,我們選擇採用看來能產生宜居條件的最大範圍。」  開普勒-438b獲得的光照約比地球多40%,這使它有70%的可能性處於宜居帶。相比之下,灼熱的金星獲得的光照是地球的兩倍。另一顆行星獲得的光照約為地球的三分之二,有97%的可能性處於宜居帶。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戴維·基平博士說:「我們不能肯定樣本中的任何一顆行星真正宜居。我們只能說它們都有希望。」  這些行星與地球的距離都不近。開普勒-438b與地球相距470光年;開普勒-442b更遠,與地球相距1100光年。  該小組研究的候選行星最初是由美國航天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科研人員在美國天文學會的華盛頓年會上提交了此項研究成果。  這些行星都太小,無法通過衡量其質量來確認。天文學家用一套計算機程序證實它們在統計數據上很可能是行星。  後續觀察顯示,其中有四顆行星處於多重星系統。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資料圖片:地球  (2015-01-08 13:11:37)  作者:林小春

本文來源:參考消息網
推薦閱讀:

標準身材參數
Dynamo+Revit 建立參數化TBM盾構隧道模型
獨角獸高達的機體參數是什麼?
從下往上看--新皮層資料的讀後感 第五部分 從自動調參找規律
參數配置詳解

TAG:太陽系 | 行星 | 太陽 | 外媒 | 參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