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如普賢》11丨佛教內部紛爭多?學佛之人是非多?

從這個上面我們也能看得出,世人於德行的態度上我們也能看得出,佛法的德行是說,於修行者來說,是給眾生提供服務的能力;而世人對於德行的評價就是,他與眾生的差異性與殊勝性、優越感。也是因為這個特性,我們很多人學佛了以後,他身上,尤其是年輕人,會表現出一種憤世嫉俗的清高,或者說不屑一顧的清高。而這樣的人眾生都不待見。

這個我深有體會,尤其前幾年,我特別是一個憤世嫉俗、蠻清高的一個人,儘管現在身上還有這種特質。因為當年我總是想,就我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你們不如法。我走了很長很長的路才知道,原來眾生才知道佛法,我知道的這一點點真的不算什麼,我還要繼續學習。所以慢慢慢慢把自己的心轉變得更柔和。

但是,就是這個品質高的優越感和殊勝性讓我們在實際的修行過程當中與眾生不是越來越親近,而是越來越遙遠,距離越來越遠。修行人一覺醒來想度眾生的時候,發現沒有眾生可度,這實在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們學佛的人在實際的學佛過程當中也常常會陷入這樣的矛盾,甚至這樣的矛盾和衝突瀰漫在整個佛教當中。比如說我們學佛之後樹立了佛法的知見,我們認為自己是學佛的人,很有福報,那些沒學佛的人真是障深慧淺的凡夫。我們打心眼兒里看不起他們。還有,我們是修凈土法門,別的人修的其他的法門,沒有我們殊勝。信與不信的差別、法門之間的差別、宗派之間的差別……釋迦牟尼佛當年是沒有這些的,為什麼兩千五百多年之後,佛教會是這個樣子?

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在佛教發展的過程當中、流傳的過程當中摻雜著太多太多人的劣根性在其中啊。那不是純粹的佛法,那是佛法在流傳過程當中、世俗化過程當中人的劣根性摻入進來了。這就是我們昨天說的,法器沒有洗乾淨,倒進來的水(法),它有異味啊!有的是甜味,有的是苦味,有的還是砒霜的味道。

所以,兩千五百多年之後,我們學佛的人啊,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能力——擇法的能力。佛教不是什麼東西都是好的呀,只有佛教當中剔除了雜質的東西才是好的。佛教如果是一籃子水果的話,你把爛的水果拿到旁邊,好的拿去吃。各位,爛的水果放到旁邊,不是要你去說那個爛水果不好,而是對你自己來說,你撿好蘋果吃,而爛蘋果,你讓喜歡吃的人去吃。佛教的爭執、紛爭一直很多,我們不要增加更多的紛爭和爭執。對你來說,你要修不平等法,在佛教當中,你要努力地揀擇、選擇出什麼才是佛陀所說的法。而在弘法的過程當中,一切眾生所接納的佛法的形式,佛教外在的表現形式,對他們來說,都是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來說,我們要修平等心。

各位,想當年,我們剛剛學佛的時候,真的還不如他們呢,不是嗎?這是一個辯證的邏輯關係。對自己,我們要修差別法,要有揀擇佛法的能力;對他人,我們要修平等法,包容法。因為,每個人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層面所接觸、了解的佛法都有他的因緣性。這個次第不能顛倒,次第如果顛倒了以後,我們對自己用包容法,我們這個法門能夠圓融無礙,是最上、最高等的法,而別人的法門,那都不是佛法,那都是錯亂的、顛倒的。講這個話的人才是真正的顛倒,不但自己不了解佛法,而且給現實的佛教引出了更多的爭執與紛爭。這個是很可怕的。

因為現實的佛教大家能看到,我們修凈土法門的人都知道,不要說我們與其他宗派的人互相包容,就是我們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跟念四字阿彌陀佛的人,他們都不能坐在一起呀!都覺得自己的好,對方的不行,不如法。各位,有一天我們還在求同,我們還沒有存異、包容,說明我們的心力還不夠,我們沒有信心。求同,在共鳴感上,在彼此的認同感上,我們一起修行,說明你的信心還不夠,你的信心還要他人給。當有一天,你在存異,你發現你要更多地去包容別人,你的心力就增強了。什麼是和諧社會?不是齊步走,是百花齊放、雜草叢生。如果你去過大西北,你再回來的時候,你真的看到我們隨處長的野草,那真的都是好的呀!江南為什麼是天堂?沒有去過西北大漠的人不了解這是個天堂。因為我們這裡雨水充沛,你沒有這個包容心,學佛是不能有進步的。

隨喜功德當中就是講的這個,就是講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很多人學佛人之後,不是對別人越來越包容,而是對自己越來越包容。這本身也沒什麼關係,人呢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有問題的是,他對別人越來越苛刻,他總是想在與別人的差異化當中得到優越感。這個是要不得的。一定要隨喜別人的功德,他就是一個蛆呆在茅坑裡,他也有頑強的生命力。各位,你不要有好心,把這個蛆撈起來,在乾淨的水裡面洗洗,它過兩天死翹翹了。

那是它的生活環境嘛,你要尊重這個事實,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的。

所以這裡的法性上的平等是般若之智能達到的,生活當中的平等,是要我們的包容之心才能夠達到的。這個次第是不能顛倒的。我們現在很多人學佛之後,為什麼家人之間、朋友之間,甚至一個道場裡面都有很多的是非?不客氣地講,南山講寺從來沒有離開過是非。為什麼?每個人的心都不平等啊,都沒有包容心。這是當前佛教最大的問題。

在《菩薩戒經》當中,有十根本戒,其中有一條戒叫自贊毀他戒。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不要說你去誹謗他人,誹謗當然我們不會,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潛在的習氣是——我是最好的,南山講寺是最莊嚴的,昌樂和尚是最好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除了昌樂和尚之外的和尚都是不好的,除了南山講寺之外的道場都是不如法的,除了某某法師是大德,其他的法師說的都不如法。我的乖乖,這個打擊面實在是太大了。就如同現在很多人說的,只有凈空法師說的好的,除了凈空法師說的,都不好的!各位,除了凈空法師說的,其他法師說的法,你真的去看過了解過了嗎?

沒有這樣的包容心,自贊毀他是菩薩十根本戒當中,就是這條戒如果你破掉的話,你就根本行不了菩薩道。如同比丘戒當中的十根本戒一樣,自贊毀他,是用傲慢心在學佛,你得到的結果仍然是傲慢的,你不可能是平等的。在《雜阿含經》的第372經當中,經文的最後說:離我慢,順得涅槃。就是一個人如果能離開我慢的習氣修平等如實這個觀,涅槃這個事情就如同你站到桃樹底下順手摘一個桃子吃一樣方便。這一點對我們現在修行的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

我們總覺得涅槃,多麼高大上啊,沒辦法達到,實際上,只要離我慢。或者說這句話反過來說,對於修行步步深入的時候,我慢的習氣,我們覺得我們比別人解脫得更廣大、修行更好、法喜更充滿,這就是我慢心。學佛很大程度上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而追求精神生活當中,他根性當中的我慢習氣是很重很重的,甚至整個身心都瀰漫在這種我慢當中,被這種優越感所充實著,而對個人來說,這是修行的一個大障礙,而對身邊的人來說,對佛教來說,這就是個大的障礙。

所以,從今以往,我們每個人學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們要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缺點,而在自己日常的行持過程當中,要隨喜功德。老佛爺在經典當中說,這個世上能做兩種功德,一種是自己做功德,第二種是隨喜他人功德。嫉妒心、我慢心是人的根性,一定要用平等心。

再回到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隨喜功德。普賢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當中實踐的華藏凈土所做出來的第五個努力,就是它能夠隨喜那些做功德、有功德的修行人。如果那些修行人、解脫者,他們是紅花的話,普賢菩薩永遠是他們身邊的綠葉。

在這樣的修行過程當中,普賢菩薩用他隨喜功德一下子就與眾生在華藏凈土當中建立起友好的聯繫,並且它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很多有功德的人都在這個凈土和道場當中,每個人貢獻一份力量。這句話也就是說,儘管一燈能破千年暗室,但是那個光芒畢竟是微弱的,如果這個房間裡面點滿蠟燭,千盞燭光相映成輝,光光互相交錯交融,是不是更亮堂呢?道場實際上是隨喜功德的過程中才能建立起來的,就是讓每一個人的功德都能夠在這裡得到長養,而通過每個人的功德的交匯,使這個道場越來越莊嚴。而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這個道場當中每個人去實踐的就是隨喜他人的功德。

我們不單單要包容別人的缺點,更是要在修行層面上隨喜他人的功德,而這個與懺悔業障不一樣的地方是,懺悔業障治的是我們世俗的病,本來你錯了嘛,而隨喜功德是治的修行人的病啊!你把整部《金剛經》念下來,不會讓人在相上做文章,相就是執著自己的功德,就是不能隨喜別人的功德,就是儘管你能做功德但是你的心打開了嗎?

各位,當我們修習學習到普賢菩薩在凈土當中能夠去實踐的隨喜功德的時候,我們除了有更多的能夠去包容別人的心,我們從此以後的福德是要努力地轉化為功德,然後為當下的佛教破裂、有傷痕的地方去更多地去做修復與修補、更多正能量的工作。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至少讓南山講寺這個地方越來越像人間凈土,越來越像一個如法的道場,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念佛就一定要吃素嗎?
藥師佛信仰為什麼沒有像彌陀凈土信仰那樣成為一「宗」?
如果三界毀滅了,一切法具無,沒有了依附,是不是所有人都脫離輪迴了?
想問各位師兄一個問題:每天經常懺悔罪業,會不會使大量重罪轉現世輕報,以致現世承受不了?

TAG:佛教 | 學佛 | 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