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嚴十玄門與念佛法門

華嚴十玄門與念佛法門0 華嚴十玄門與念佛法門

釋能進 ─ 中國佛學院講師

◎ 提要

本文第一部份〈華嚴經與念佛〉,通過〈成佛的華嚴經〉、〈念佛的善財〉、〈華嚴四種念佛與念佛三昧〉三個小部份,論述了念佛法門的究竟性與方便性,並由華嚴念佛三昧等可以看出,念法方法之間的融通無礙,而這種融通無礙就是華嚴十玄門的事事無礙的特徵。

華嚴十玄門與念佛法門

能進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本文第一部分〈華嚴經與念佛〉,通過〈成佛的華嚴經〉、〈念佛

的善財〉、〈華嚴四種念佛與念佛三昧〉三個小部分,論述了念佛法門

究竟性與方便性,並由華嚴念佛三昧等可以看出,念佛方法之間的融

通無礙,而這種融通無礙就是華嚴十玄門的事事無礙的特徵。在〈成佛

的華嚴經〉中,首先對《華嚴經》經本、內容略作一番說明,於中

提出「華嚴經是成佛的總綱」這一理念,續而引用經中原文作論證,

同時為念佛法門的究竟性、方便性、乃至念佛的具體方法在經文中,

找到的論據。〈念佛的善財〉,是對前面觀點在《華嚴經?入法界品》進一步論證

並以

善財這個修行實例,提出念佛者對此應具的觀念。〈華嚴四種念佛與

念佛三昧〉,就具體的念佛方法作了一番說明,其中點出了華嚴宗五祖

宗密的四種念佛的清晰易知,而在華嚴念佛三昧的圓融的特點中,

就有華嚴十玄的理念在內。

第二部分〈華嚴教理的極致─華嚴十玄門〉由〈十玄─即證

即修的法門〉〈古十玄與新十玄〉,〈新十玄的境界〉個小部分組成。

主要對華嚴十玄門的特徵、簡歷、內容略作說明,而對其有個大概的

了解。〈十玄─即證即修的法門〉在敘述十玄門的特

色與成就的同

時,重申其是一種修行法門的根本特點。〈古十玄與新十玄〉則簡述

了十玄門在歷史上大略的演變歷程與內容指出其成為理論性特強,而

不能在後人,尤其是修行者流行的原因,。〈新十玄的境界〉這一部

分,對新十玄逐一作了介紹,方便讀者於十玄門的理論有一個如實的

了解,並可

以與第三部分念佛玄門的演繹作一對照。

第三部分〈念佛玄門〉分〈念佛玄門〉〈持名念佛—殊勝中的

殊勝〉小部分。〈念佛玄門〉是本文對最流行的念佛法門與最精深

十玄門,進行融會貫通的演繹,是十玄門的理論在念佛法門中的簡易

化與再實踐,也是念佛法門的十玄門法門中的深入與理論的再提升,從

而使難信者(念佛)易信,難行者(十玄門)易行。如此易信易行的法門

的表徵所在,就是〈持名念佛─殊勝中的殊勝〉中,

提出的持名念

佛。意在讓現在的學佛、念佛者,不以持名的難信─未知其中深意

而不得法益;不以持名的易行而輕視其他─難成大善。如此眾善同

歸,殊勝之殊勝,

就只在一句─「阿彌陀佛」。

目次

壹、華嚴經與念佛

一、成佛的華嚴經

二、念佛的善財

三、華嚴四種念佛與念佛三昧

貳、華嚴教理的極致─華嚴十玄門

一、十玄─即證即修的法門

二、古十玄與新十玄

三、新十玄的境界

參、念佛玄門

一、念佛玄門

(一)因陀羅網境界門

(二)秘密隱顯俱成門

(三)微細相容安立門

(四)十世隔法異成門

(五)諸藏純雜具德門

(六)一多相容不同門

(七)諸法相即自在門

(八)唯心迴轉善成門

(九)託事顯法生解門

(十)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持名念佛─殊勝中的殊勝

眾所周知,華嚴十玄門以教理究極精奧難知為廣大學佛者敬而遠之。念佛法門為現代

社會

最流行的而又常令人難信的修行法門。二者差別如此之大,讓人難以產生聯想。果真

二者真的

天壤之別:念佛法門之中,遠缺十玄之精妙;十玄義海之中,無念佛之方便?筆者

就此,不

惜筆墨,作弄斧之嘗試,望諸方家指示。

壹、華嚴經與念佛

《華嚴經》是成佛的大經,總括一切修行的法門,是我們學佛者修行依據的大綱。

念佛

法門究竟在其中占如何的地位呢?經中是如何表述念佛的呢?筆者試就此作如下的

分析。

一、成佛的華嚴經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摩竭提國菩提道場初成正覺

時,

於菩提場等處,以文殊、普賢等法身大士為代表,宣演如來成佛因行以及果德莊嚴

境地,猶

如雜華嚴飾,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的一部成佛妙典

《華嚴經》在中國漢地的流傳主要有三種比較完整的譯本。其一,東晉義熙年間(公元

405-418年),由天竺佛陀跋陀羅三藏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翻譯梵本三萬六千

偈而成,

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三十四品六十卷,人稱《六十華嚴》,又稱

「晉譯華嚴」或

「舊譯華嚴」。其二,唐武則天證聖年間(695),

于闐國實叉難陀三藏在洛陽大遍空寺翻譯

梵本四萬五千偈而成,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三十九品八十卷,人稱《八

十華嚴》,

又稱「唐譯華嚴」或「新譯華嚴」。其三,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罽賓國般若三藏於長

安崇福寺翻譯,

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經文一

品四十卷,人稱《四十華嚴》,或簡稱《普賢行願品》。

三種《華嚴》,其中義理最為嚴密圓滿,行文最為完整的是《八十華嚴》,所以以

唐譯

《華嚴》為例,略作一番分析。此經可以分為前後兩分,前分七處八會三十八品,

是顯示如

來自證境界修行階位的成佛理論圖,後分一會一品,是以善財為例,實踐前分理論的成佛歷

程的實踐圖。

八十《華嚴》前分初會,是佛在菩提道場,初成正覺,以普賢為首十方世界諸菩薩

等,

前來祝賀。普賢菩薩以佛的神力加被,彰示如來成就的三種菩提的依正莊嚴,特別

提出毗盧

遮那的因地──大威光太子值佛、發願、修行、成就的學佛之路。第二會至第六會

,是佛不

離開菩提道場的同時,在普光明殿、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等五處地方

,以文殊、

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五菩薩為上首,以諸菩薩正修正證的立場,宣說

如來因地

從初發信,乃至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地),一一階位漸次修學的

具體說明。

第七、八二會,是在普

光明殿中,如來自說及以普賢為會主,宣說等、妙二覺法門,彰示如來正報種種不

可思議功

德,並所應起的種種普賢因行。後分一會,全經第九會,如來於逝多林中,放眉間

白毫光,

入師子顰申三昧,說果法界法。又因在座諸大聲聞弟子,於所說法,如聾若盲,故

彰示善財

童子一生證入法界因行。

從整部《華嚴經》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理念: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

只有

一個目的,一一找回自性中的佛,也只有一種方法──

遵循佛教──念佛。如經云: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

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

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

慧,與佛無異。

又經云: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

身,唯是一法身,一心

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如此可知,如來所教只有一種「成佛之行」。我們這種遵循佛教之行,

可以稱為發菩提心的

菩薩行,也可以稱為念佛之行──繫念佛教之行。因此念佛法門是最根本的教法。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

昔,無數劫受苦,流轉

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菩薩發願不僅僅滿足於得聞佛名,主要意指諸佛所傳的種種教法,因為佛名是如來所傳教法

中最易受持、最為善巧、流傳最廣最久的法門,所以將佛名作一切教法的代名詞了。由此,

可以確信:念佛即是總持一切法也,何等殊勝!

同時,佛教我們的聖道法門很多,少說八萬四千,廣說有無量無邊,念佛法門又只是其

中的方便之一。如經云:

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

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時功德雲比丘

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行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

數量,我所未知也。」

這在凈土宗中典籍,幾乎是一種共識。《樂邦文類》卷三有云:

釋迦世尊無緣大慈,深悲堪忍未得度者,大啟凈土法門,曲示念佛三昧,將使神棲

凈域,故令系想聖緣,十六妙觀,於是乎設也。

這是說專倡念佛的《觀經》,也只是一種方便教法。

作為法門中之一種的念佛法門,其中又許多具體的念佛方法。比如

實相念佛法,如經云: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

寂,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其他還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持名念佛等法門。如經云: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觀想念佛),命終得生其凈

國。見有臨終勸念佛(持名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觀像念佛),俾於佛所深皈仰,是故得此光明。

這些具體的念佛方法之間,各有特點,卻又不是相對孤立的,彼此相即相入,種種微妙相關。

如經云:

#楷書上下空=<b>如於此會見佛坐(觀像),一切塵中亦如是(觀想),佛身無去<I2>

亦無來(實相),

所有國土皆明現。<8GCK@11><GERE@11><U0.12>8<GC><GE><b><U0>

綜上所述,從《華嚴經》的角度來看,念佛法門是最為究竟的成佛法門,同時也是<I2>

無量法門

中之一種方便,並且具有自身獨特的修行方法。

#一、=二、念佛的善財

晉唐二譯《華嚴》的最後一品,都是〈入法界品〉,連同整部四十《華嚴》,講述<I2>

的是

善財童子,一生證入法界,完成佛教的故事。

善財童子是逝多林之南福城大長者之子,聽從文殊菩薩指導,發無上菩提之心,參<I2>

善知

識。始從德雲比丘,歷五十三位大善知識,修習無量法門,最終見到普賢菩薩,證<I2>

入一真法

界。從始至終,善財的種種修行,都體現在兩個字─<BT-2,0,0>─<BQ><GC><GE><GCK@15><I2>

<GEKE@15><b>「念佛」<GC><GE><b>上。

起初,善財童子參德雲(功德雲)比丘,德雲以自身經驗告訴善財,學佛只有一行<I2>

─<BT-2,0,0><I2>

─<BQ>「念

佛三昧」。雖唯一法,不礙餘妙境界,出過數量。如經云:

#楷書上下空=<b>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I2>

,歸普賢行也?是

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時功德雲<I2>

比丘

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行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I2>

出過

數量,我所未知也。」<9GCK@11><GERE@11><U0.12>9<GC><GE><b><U0>

#本文齊頭=善財參至第五善知識解脫長者時,長者教以<GCK@15><GEKE@15><b>「如<I2>

來無礙莊嚴解脫門」<GC><GE><b>。經云:

#楷書上下空=<b>解脫長者對善財言:我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見十方各十佛<b><I2>

<b>剎微塵數如來,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知一切

佛及以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

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

自心。<10GCK@11><GERE@11><U0.12>10<GC><GE><b><U0>

第二十六知識,瑟胝羅長者,證得<GCK@15><GEKE@15><b>「諸佛不般涅盤際法門」<GC><I2>

<GE><b>,開梅檀塔香座,令善財得

見三際諸佛。最後,五十三參至普賢菩薩時,普賢菩薩總結善財童子參善知識,修<I2>

習一切佛

法的行為,就是<GCK@15><GEKE@15><b>「念佛」<GC><GE><b>。普賢菩薩還將自身<I2>

行周願圓,證入一真法界的修行,概括起來,

即是:以十大願王,歸向極樂凈土。經云:

#楷書上下空=<b>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I2>

十種廣大行願:一

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I2>

請轉

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或復有<I2>

人,

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句四偈,速能滅除五無間業,臨命終<I2>

時,

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壞散……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I2>

一剎

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11GCK@11><GERE@11><U0.12>11<GC><GE><b><U0>

由此可以說,實踐《華嚴經》的典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的一生是因念佛而<I2>

修學,也

是因念佛而成就,而從念佛,未嘗稍離其餘諸行。

#一、=三、華嚴四種念佛與念佛三昧

佛法東漸至今,關於念佛的法門很多。有世親菩薩《往生論》開五念法門:一禮拜<I2>

門,

二讚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迴向門。《往生要集》卷下,有四種念佛,所<I2>

謂:定業

念佛、散業念佛、有相念佛、無相念佛。有天台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門》:第一稱<I2>

名往生念

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I2>

佛三昧門,

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凈宗祖師所倡念佛方法,更是很多。其中與華嚴相關,<I2>

則有文殊

菩薩十念法等,所謂:寂靜念、清凈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念、離<I2>

垢念、光

耀念、可愛樂念、無能障

礙念。<12GCK@11><GERE@11><U0.12>12<GC><GE><U0>至今被現代念佛行者所共許的,<I2>

主要有二:華嚴四種念佛與念佛三昧。

早在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大師時,就將念佛法門,以修行方式之不同,分為四種型<I2>

,成

為直至今日的念佛方法的正范。這四種念佛是<13GCK@11><GERE@11><U0.12>13<GC><GE><I2>

<U0>:

<b>(一)稱名念佛<b>:謂專心稱念佛之名號,於畫夜間,一心專註,或一萬聲<I2>

乃至十萬聲,

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

<b>(二)觀相念佛<b>:謂觀佛像,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本性佛從而顯現,<I2>

如是則念念不

斷,純一無雜。

<b>(三)觀想念佛<b>:謂於心觀想佛之相好圓滿,觀想純熟,則三昧現前。

<b>(四)實相念佛<b>:謂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I2>

而心及眾生,

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念念相續,則三昧現前。

宗密大師的四種念佛一出,囊括並融合了過去所有念佛法門,而更為通俗易知,從此念

佛行人,對於念佛方法皆奉於此。

華嚴念佛三昧的提法,出自《華嚴念佛三昧論》,該論是清代彭際清述的,論前首<I2>

先將

念佛法門,總分為二:

#楷書上下空=<b>念佛法門,諸經廣贊,約其總貫,略有二途:(一)普念,(二<I2>

<I2>

<I2>

)專念。如《觀

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經》、《阿?鶡繵篣g》、<I2>

<I2>

《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地,

亦專亦普。<14GCK@11><GERE@11><U0.12>14<GC><GE><b><U0>

#本文齊頭=這是說念佛法門,殊勝無量,這是一切佛經,共同稱讚推舉的。總的概<I2>

<I2>

<I2>

括<I2>

起來,可以分為普念

和專念兩種念佛方法。一種是念普遍意義上的佛,一種是念單獨的一佛。念普遍的<I2>

佛,即是

繫念一切佛所具有的相好隨形等威儀,以期證入念佛三昧,或者觀察諸佛成佛必修<I2>

的相應因

行等等。念單獨的佛,是由於在<「GCK@15><GEKE@15><b>「<GC><GE>佛佛道同」<b><I2>

的同時,諸佛如來的因地願心及修行次等不盡

相同,以及成佛以後的報化功德、攝生善巧也就有種種差別。比如藥師佛的十二大<I2>

願,與阿

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所差別一樣。所以又有根據自身因緣,建立自己相應的單獨觀<I2>

察、專門

繫念於某一佛的念佛法

門。而《華嚴經》中,德雲比丘等所證,善財所學的念佛法門,則突破普念、專念<I2>

<I2>

的局限,

是<GCK@15><GEKE@15><b>「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GC><GE><I2>

<I2>

<b>的,獨具特色的華嚴念佛三昧法門。

#本文齊頭=華嚴念佛三昧,具體說來,是由五個念佛法門組成的可單可復的特<I2>

殊形式。這五個念佛

法門,簡說如下:

#縮2=(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就是觀佛法身非空非有,悟入中道實相<I2>

,直證眾生

自性門。

#縮2=(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就是觀佛報化相好功德,無量法門之所<I2>

因行成就。

#縮2=(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就是專心持念佛的名號,以一行攝一切<I2>

行,加以佛

的本願加被之力,成就最為殊勝方便的法門。

#縮2=(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就是繫念毗盧遮那佛的因地,從初<I2>

大威光太子

發心初因,乃至現在的依正莊嚴的歷劫所修因行:十信全心、三賢、十聖、等妙

二覺,無量法門之所彙集緣起而成一大法門海,隨一一法門,究竟成滿,皆可證

入如來佛經性海。所謂<GCK@15><GEKE@15><b>「一即一切」<b>、<b>「十信滿心,<I2>

即登五位而成正覺」<GC><GE><b>等。

#縮2=(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就是以修習普賢十大願王行<I2>

海,歸向阿

彌陀佛本性願海。

華嚴念佛三昧的這種<GCK@15><GEKE@15><b>「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I2>

專亦普」<GC><GE><b>的特色,就是華嚴

宗經典理論<GCK@15><GEKE@15><b>「十玄門」<GC><GE><b>所表現的事事無礙境界<I2>

,明顯是念佛法門中融合了十玄門的體現。

#壹、=貳、華嚴教理的極致─<BT-2,0,0>─<BQ><GC><GE>華嚴十玄門

#一、=一、十玄──即證即修的法門

華嚴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取得的特別輝煌的巔峰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從唐代五祖時

期的曇花一現的華嚴宗,雖然一直式微至今,其所提倡<GCK@15><GEKE@15><b>「法<I2>

界緣起」<GC><GE><b>的那種圓融無礙無盡的

思想理念,至今在中國佛教史乃至中國思想史上仍無出其右者。其影響之深、涉入<I2>

之廣,令人不可思議,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這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了。

十玄門就是華嚴宗「法界緣起」思想的核心志理論,也是《華嚴經》的精彩之濃縮<I2>

。法

藏大師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

#楷書上下空=<b>十玄緣起無礙法門義。夫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今以要門,略<I2>

攝為二:一

者明究竟果證義,即十佛自證境界;二者隨約應辨教義,即普賢境界。<GCK@11><GERE@11><I2>

<U0.12>15<GC><GE><b><U0>

#本文齊頭=<GCK@15><GEKE@15><b>「眾星月為最,眾聖佛為最。」<GC><GE><b>從<I2>

上可以看出,十玄法門所展示的是果德圓滿難以用語言文

字形容的佛境界,同時也是佛法大海之中一切法門的實踐者─<BT-2,0,0>─<BQ><GC><I2>

<GE>普賢菩薩的修行境地,是華

嚴觀法的即因即果、即教即觀、即證即修的最圓滿體現。

#本文齊頭=關於後一點,華嚴四祖澄觀大師在《法界玄鏡》中確認,十玄門就<I2>

是此宗初祖杜順和

尚《法界觀門》中法界之第三觀<GCK@15><GEKE@15><b>「周遍含融觀」<GC><GE><b><I2>

的另一種說法,清代續法大師在著《賢首五

教儀》時,採用這個主張,將十玄的說明安排在三觀中<GCK@15><GEKE@15><b>「周<I2>

遍含融觀」<GC><GE><b>之後。

#本文齊頭=但從某種角度講,十玄門這種即因即果、即證即修的修行法門,顯<I2>

<I2>

示修成以後境界情形

比指導如何進行修行更為詳盡。這是十玄門為什麼不能切實深入到具體的修法中<I2>

<I2>

去,為大

眾修行奉行,而永遠是人們敬而遠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二、古十玄與新十玄

十玄法門最初由華嚴宗的二祖智儼大師提出。智儼大師著有《華嚴一乘十玄門》一<I2>

卷,

題作:<GCK@15><GEKE@15><b>「唐終南山至相寺智儼撰,承杜順和尚說。」<GC><GE><I2>

<b>杜順和尚,傳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承

其講的《華嚴經》中的十玄法門,當然有一定的說服力。另外,智儼大師還著有《<I2>

大方廣佛

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GCK@11><GERE@11><U0.12>》16<GC><GE><U0>文中列十玄<I2>

名相時,說:

#楷書上下空=<b>約法以會理者,凡十門: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二者因陀羅網境<I2>

界門、三者秘密

隱顯俱成門、四者微細相容安立門、五者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者諸藏純雜具德門、<I2>

七者

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者諸法相即自在門、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者託事顯法生解<I2>

門。

<17GCK@11><GERE@11><U0.12>17<GC><GE><b><U0>

繼智儼大師之後,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對於十玄門,從開宗立教所崇理論的嚴謹性<I2>

<I2>

和完

整性的角度,對十玄門作了一番完善與修改的工作。在其《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I2>

、《華嚴

經文義綱目》、《華嚴金師子章》中還是繼承智儼大師的十玄門提法,但在《探玄<I2>

記》及《華

嚴經旨歸》中,法藏大師則對十玄門的名義與排列作了佷大改變,明顯地加入了自<I2>

己的新

意。據此,後人稱智儼大師所立十玄為舊十玄,而稱法藏大師所立十玄為新十玄。

新舊十玄的差異在於,其一、法藏大師將<GCK@15><GEKE@15><b>「諸藏純雜俱德門<I2>

」<GC><GE><b>演變為<GCK@15><GEKE@15><b>「廣狹自在無礙門」<GC><GE><b>;

其二、舊十玄中<GCK@15><GEKE@15><b>「唯心迴轉善成門」<GC><GE><b>,法藏大<I2>

師將之演變為<GCK@15><GEKE@15><b>「主伴圓明具德門」<GC><GE><b>。

法藏大師認為,顯示事事無礙境界的十玄門,其中的<GCK@15><GEKE@15><b>「諸藏<I2>

純雜俱德門」<GC><GE><b>容易讓人誤解

為<GCK@15><GEKE@15>「一理是純,萬行是染」<GC><GE>而有濫涉理事無礙之嫌。<I2>

「唯心迴轉善成門」則在於強調心識的

作用,而法藏大師認為此十玄門的境界都離不開心識,單獨提出反而容易產生混淆<I2>

,故以<GCK@15><GEKE@15><b>「主

伴圓明具德門」<GC><GE><b>取代之,增入<GCK@15><GEKE@15><b>「一法為主,余<I2>

法為伴;次第為主,次第為伴;互補互彰,圓

明具德」<GC><GE><b>的心意。

從此,十玄法門義理嚴謹完備,後人多遵此說。但也無可否認的是,華嚴十玄門理<I2>

論嚴

密,在華嚴宗法藏大師手中,理論更為嚴密、更適合現諸文字,其修行的味道反而<I2>

變淡,不

能利於後世暢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一、=三、新十玄的境界

新十玄的理論之精嚴,境界之完美,不容忽視。現在可以通過比喻或經文的引證,作一

個大略的了解。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同大海是百川匯聚之處,隨舉大海一滴,自然具足百川之味。同時不妨礙百川之<I2>

水,

個個不同,所謂<GCK@15><GEKE@15><b>「涇渭分明」<GC><GE><b>者是。但既入大<I2>

<I2>

海後,則平等一味,溶溶相即。法界性海,亦

復如是,平等一性,隨舉一法,即同時具足一切諸法差別功德。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如〈華嚴經〉中,如來七處九會同時說法(廣),而未嘗稍動於菩提樹下(狹)。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如一間屋裡,點千盞彩燈,燈燈光不相同,而光照之處相容無礙。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如金鍛造種種器具,功能、形狀,雖然種種差別不同,而同是一金所成,可以隨鍛師

心意,易形而造。經云:

#楷書上下空=<b>諸法無差別,無有能知者,唯佛與佛知,智慧究竟故。如金與金<I2>

器,其性無差

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18GCK@11><GERE@11><U0.12>18<GC><GE><b><U0>

#上0=<U0.15>(五)秘密隱顯俱成門<U0>

如天空之殘月,有隱有顯,明晦具足,而不礙月亮本身的圓滿實際以及光照功德。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如一琉璃瓶,裝滿微細的種子,而不妨礙每一粒種子都有成就一棵參天大樹的功德<I2>

<I2>

。〈楞

嚴經〉云:<GCK@15><GEKE@15><b>「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I2>

」<GC><GE><b>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帝釋天宮,寶珠垂簾,珠珠相映,影又重影,而成重重無盡。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

如於一句<GCK@15><GEKE@15><b>「鬱郁黃花,青青翠竹」<GC><GE><b>,智者能於<I2>

其中了知種種:生滅無常、無性般若、

中道妙有、真如絕言乃至一真法界。法界性海,亦復如是,隨舉一法,生解具足。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過、現、未來三際,各具過、現、未來三際,而成九世,九世不離當下一念,如是共

成十世,不礙世俗所詮各不相同。如黃梁片刻之夢,可盡一生之衰榮。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如千人在大廳次第演講,人人都是主講,人人都是聽眾,所有見解、所有風格,完全

展示無遺。

#壹、=參、念佛玄門

古往今來,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將最能顯示中國人圓融、圓滿精神的華嚴宗精要法

門─<BT-2,0,0>─<BQ>十玄門的理論,通過繪畫、建築、裝璜等等藝術中去,甚<I2>

<I2>

至最新科技─<BT-2,0,0>─<BQ>電腦技術中

也受到十玄門的很大啟發。作為一個出家人,筆者私下以為將本來是修行法門的十<I2>

<I2>

玄妙法,

還歸到修行中去;將最精奧幽深的十玄法門,以最簡明、顯了的方式在念佛法門中<I2>

<I2>

展示出來,

使大家能於祖師嘔心瀝血的心得中獲益,不負祖師創此法門最初心衷,這也是筆者<I2>

最<I2>

大的心愿。

#一、=一、念佛玄門

古十玄門是華嚴宗二祖智儼大師在修習《華嚴經》時所得的直接心要,對於指導修行

的意識要濃一些。故此念佛玄門的演繹,以古十玄作根本更為妥當。另外,因為十<I2>

玄門的第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不僅是增法門的同時具足相應,而且也是指其餘九門的同時<I2>

具足相應,

故將其列在最後,這樣在理解上容易接受一點。

#=(一)因陀羅網境界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

#楷書上下空=<b>(無量壽佛)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I2>

千大千世界,於圓

光中,有百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I2>

量壽

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I2>

,一

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19GCK@11><GERE@11><U0.12>19<GC><I2>

<GE><b><U0>

豈非正是十玄門中所說的,帝釋天宮,珠簾互影,重重無盡的境界嗎?佛之相好如<I2>

是,眾

生各自修行,觀想念佛,次第而觀無量壽佛,報化莊嚴,眷屬依正,亦復如是。

#=(二)秘密隱顯俱成門

如今現在所有的學佛之人,都是念佛的當機眾生。讀誦《無量壽經》、稱念彌陀名

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是顯了念佛。研經習教,修禪習定,未願往生西方<I2>

者,是隱

秘念佛。這兩種人,同入佛法大海,同求無上菩提,可名俱成。這是廣義明秘密隱<I2>

顯俱成。

若單就持名念佛,也有秘密隱顯俱成義,如十念往生:《觀經》之臨終十念,念念<I2>

滅除八十

億劫生死之罪者,為顯了十念往生。《彌勒發問經》之十念相續即得往生義,地上<I2>

菩薩乃能

具足,故是隱秘十念往生。如是顯了隱秘,有學無學,攝盡無遺,是名俱成。<GCK@11><I2>

<20GERE@11><U0.12>20<GC><GE><U0>

#=(三)微細相容安立門

佛法大海,(成佛的法門,唯海能喻),法門無量,常令初學行人難以入手,而且

忌多而不精,不能得力受益。這樣對諸多法門有一個抉擇,找一個適合自己,容易入手的法

門,那就是修行入手的當務之舉。幾番抉擇以後,大家都清楚念佛法門,是我們這個社會、

這個時代最好修行法門。其中更以持名念佛最為捷便殊勝。持名念佛雖然捷便,但並不簡單,

其餘一一法門,皆能於中安立成就;何況念佛法門之中更能安立其餘諸佛法門呢!

是故省庵大師稱<GCK@15><GEKE@15><b>「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GC><GE><b><I2>

即念一句<GCK@15><GEKE@15><b>「阿彌陀佛」<GC><GE><b>是也。<GCK@11><GERE@11><I2>

<U0.12>21<GC><GE><U0>蓮池大師更講得清楚:

#楷書上下空=<b>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門,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I2>

是持此心,

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GCK@11><GERE@11><I2>

<U0.12>22<GC><GE><b><U0>

#本文齊頭=而能於此<GCK@15><GEKE@15><b>「南無阿彌陀佛」<GC><GE><b>六字,<I2>

不作輕視,無量法門,於中一一具足,是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四)十世隔法異成門

#本文齊頭=念佛法門,無量法門之一,如是亦復是有為之法,如〈佛說觀三昧<I2>

<I2>

相海經〉<23GCK@11><GERE@11><U0.12>23<GC><GE><U0>本行品中釋迦以及十方諸佛、<I2>

<I2>

文殊、財首等諸菩薩,乃至阿難尊者,皆言各自過去本

修念佛三昧,既有過去,則三世成立;三世各各具三,則九世成就;如是九世不離<I2>

當下一念。

我等念佛之人,應當不以過去末念而空悔;未來未至而懈怠,把握當下一念。何況<I2>

「時劫無

性」,三世當體全空;無性原非斷滅,故三世宛然,並是現前一剎那中所現影子,<I2>

故曰十世。

#=(五)諸藏純雜具德門

#本文齊頭=持名念佛,若為稱念諸法名號,所謂通念佛,即名為雜。獨稱<GCK@15><I2>

<GEKE@15><b>「彌陀」<GC><GE><b>名號,持誦

不舍,專一精純,所謂別念佛,即名為純。純如《阿彌陀經》,雜如《觀佛相海經<I2>

》。如是

若純若雜,皆得證入念佛三昧,即名具德。法界性海,無量法門,隨舉一一,若純<I2>

若雜,皆

得成就,是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六)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種念佛法門,雖然一一差別不同,隨取一種,即可證入念佛三昧。進一步講,所

有念佛法門之間,一一相通:所謂<GCK@15><GEKE@15><b>「名字即是法身,法身遍<I2>

一切處故」<GC><GE><b>等是;卻又不失各自

特色:如實相念佛多攝無相行者,觀想念佛多攝定心行者,持名念佛多攝散心行者<I2>

。念佛法

門如此,念佛法門與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一樣,一一相通,而一一特色不同,所引當<I2>

機眾生也

各有差別。如是相異相彰,成就如此一多相容不同門。

#=(七)諸法相即自在門

<GCK@15><GEKE@15><b>「阿彌陀佛」<GC><GE><b>華言就是<GCK@15><GEKE@15><b><I2>

「無量光壽」<GC><GE><b>的意思。光指時間,壽是空間,無量光壽,即

是時空無限之義。<GCK@15><GEKE@15><b>「毗盧遮那」<GC><GE><b>,華言<GCK@15><I2>

<GEKE@15><b>「遍一切處」<GC><GE><b>,同樣也是時空無限的意思。故凈土諸

典指明<24GCK@11><GERE@11><U0.12>24<GC><GE><U0>,<GCK@15><GEKE@15><b>「彌陀<I2>

即是遮那,極樂不離(相即義)華藏」<GC><GE><b>。〈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25GCK@11><GERE@11><U0.12>25<GC><GE><U0>云:<GCK@15><GEKE@15><b>「見無量壽<I2>

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GC><GE><b>。可以一段文字,再次揭示此一玄

門。

#楷書上下空=<b>阿彌陀佛即法界身,極樂時間即是蓮花藏海,故見一佛即為見一<I2>

切佛,生一

土即為生一切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

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該果徹,更無二故。

<26GCK@11><GERE@11><U0.12>26<GC><GE><b><U0>

#本文齊頭=以上所講的所念的佛,相即自在,能念的法門亦復相即自在。<GCK@15><I2>

<GEKE@15><b>「如是念佛:名字即是法身,

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是名字,法身遍一切處故。」<GCK@11><GERE@11><b><U0.12><I2>

27<GC><GE><U0>由此名字即是法界性故,

持名念佛即是實相念佛,法身既遍一切(何況語言音聲),實相念佛即是持名念佛<I2>

;余諸法

門亦復如是。如此,即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八)唯心迴轉善成門

#本文齊頭=此一玄門,強調心性作用,念佛法門之間的融通、理事之間的圓融<I2>

<I2>

<I2>

無礙,全部在我

們各自一心。簡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門權實言教,皆是自心建立,事事無礙,理事<I2>

<I2>

圓融,全

在此心。所謂,乃至念佛法門之成就與否,亦在此心。尤以持名念佛法門之易行難<I2>

<I2>

信之信願

成就,更在此門。蕅益大師有言:<GCK@15><GEKE@15><b>「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I2>

<I2>

彌陀佛,轉劫濁為清凈海會。」<GC><GE><b>

<28GCK@11><GERE@11><U0.12>28<GC><GE><U0>《華嚴經》亦證此心的重要:

#楷書上下空=<b>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I2>

如來不離此心成正

覺。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GCK@11><GERE@11><U0.12><I2>

29<GC><GE><b><U0>

如此皆明此心善能迴轉成就一切,故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九)託事顯法生解門

如一句<GCK@15><GEKE@15><b>「阿彌陀佛」<GC><GE><b>,從性上解,即是法界自<I2>

性;與我心中真如面目是一不二,一

切諸法真實之相,無形無相,靈明不冥,昭昭不昧,離於語言文字,種種修飾,

是故不應於中妄起無明雲翳,我若於中悟入諸法實相,即證真如,即是實相念佛。

只此一句<GCK@15><GEKE@15><b>「阿彌陀佛」<GC><GE><b>,是法藏比丘因地四十<I2>

八願,經無數大劫,修習所成:相好莊嚴,

清凈海會,國土安隱,功德難思。我欲菩提,當從斯願,於佛相好,繫念不舍,期<I2>

見自身,

預於眾會,見佛聞法,修學菩提,即名觀想念佛。

只此一句<GCK@15><GEKE@15><b>「阿彌陀佛」<GC><GE><b>,是彌陀如來本願悲心<I2>

,攝生善巧,最勝方便,發於音聲,顯於文

字圖像、彩塑金石。若觀於像,離於散亂、顛倒、妄想,當下清凈,將來決定往生<I2>

,是名觀

像念佛。若持名號,專心總持,念念之中,滅除生死之罪,決定見佛,是名持名念<I2>

佛。

如是於一切法,隨舉一事,即能勝解,悟入諸法,猶如剝筍,層層深入,妙用連珠,是

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十)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上九門,同時具足相應,隨一一門,依之修行,皆可成就念佛三昧。何況自心圓具如

是妙法,故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楷書上下空=<b>同時若依若正若主若伴,皆吾現前一念妙明真心中所現影,全事<I2>

即理,全妄即真,全

修即性,全自即他,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佛心遍故,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一室<I2>

千燈,光

光互遍,重重義攝,不相妨礙。<30GCK@11><GERE@11><U0.12>30<GC><GE><b><U0>

如是以念佛法門,能念所念,隱顯俱成,相即自在,大小不同,微細相容,純雜具德,法生

義解,如因陀羅網,一念十劫,同時相應,圓滿具足,是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一、=二、持名念佛─<BT-1,0,0>─<BQ>殊勝中的殊勝

如前所說,念佛法門是成佛之要徑,《華嚴經》中德雲比丘等更是唯依念佛就可以<I2>

成就

的,當然是學佛的究竟、究極法門了。《觀佛三昧相海經》等經,說明文殊等諸佛<I2>

菩薩,皆

修念佛三昧,也在於證明此點。同時,十玄法門的教理圓滿周備,此其弘揚以來,<I2>

余諸理論

無出其右者,可以稱得上是最究極教理。而念佛法門之中,又具足如此究極的十玄<I2>

深意,豈

非正是究極中的究極。

我們也知道,成佛法門無量無邊,念佛法門只是其中一種,於中更多流露諸佛菩薩<I2>

<I2>

利生

悲心的權巧方便,故知,念佛法門是一種方便法門。《普賢行願品疏別行鈔》所云<I2>

:<GCK@15><GEKE@15><b>「有緣者,

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也。」<31GCK@11><GERE@11><b><U0.12>31<GC><GE><U0>就是<I2>

勸人念佛的例證。念佛法門,包含的念佛方

法又有很多,其中最能體現諸佛悲心,行持最為簡捷方便的,就是持名念佛。古德<I2>

是如此勸

眾持名的:<GCK@15><GEKE@15><b>「但能念名,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I2>

」<32GCK@11><GERE@11><b><U0.12>32<GC><GE><U0>持名念佛,是方

便法門之中的方便法門,自然是方便之最方便了。

由此<GCK@15><GEKE@15><b>「究極中的究極」<GC><GE><b>、<GCK@15><GEKE@15><b><I2>

「方便中的方便」<GC><GE><b>的殊勝二意,成就持名念佛的<GCK@15><GEKE@15><b><I2>

「殊勝中的殊勝」<GC><GE><b>

功德。

念佛法門,十玄奧法,具說如上,最後歸結到總持稱念六字洪名<GCK@15><GEKE@15><I2>

<b>「南無阿彌陀佛」<GC><GE><b>─<BT-2,0,0>─<BQ><GC><GE>

持名念佛上來。持名念佛,這是最為簡便易行最深契彌陀悲心的;而又於事上理<I2>

上、事事之

間,圓融無礙具足功德深意。應當是現代學佛大眾的首選修行法門。

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效率高、強度大、信息高速,作為生活工作兩不誤的修行法門,

持名念佛是最合適的。筆者以為當在持名的同時,不忘發揮念佛玄門的精要,不拾棄教學的

理論充實與指引,乃至不舍離世出世的一切知識,這才深契念佛法門的深意。如此念佛,不

僅當來能往生,當下的現實生活就是極樂凈土,那有多好。阿彌陀佛!

#提要=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文=1. 《往生論》,世親菩薩。

#參考書目文=2. 《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善導大師。

#參考書目文=3. 《五念佛門》,隋智顗。

#參考書目文=4. 《釋凈土群疑論》,唐懷感著。

#參考書目文=5. 《念佛鏡》,道境善道共集。

#參考書目文=6. 《念佛三昧寶王論》,唐飛錫著。

#參考書目文=7.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明妙葉。

#參考書目文=8. 《釋凈土群疑論》,唐懷感著。

#參考書目文=9. 《廬山蓮宗寶鑒》,元普度著。

#參考書目文=10. 《凈土或問》,元,天如則著

#參考書目文=11. 《樂邦文類》,大正藏卷四七。

#參考書目文=12. 《西方合論》,大正藏卷四七。

#參考書目文=13. 《阿彌陀經要解》,明蕅益著。

#參考書目文=14. 《華嚴念佛三昧》,清彭際清著。

#參考書目文=15. 《一行居集》,清彭紹升著

#參考書目文=16. 《華嚴念佛三昧》講記,黃念祖老居士講。

#參考書目文=17. 《凈宗法語大觀》,現代,魏磊著。

#參考書目文=18. 《凈土宗教程》,現代,魏磊著。

#參考書目文=

#大標=

#大標=工具書目

#參考書目文=1.《大正藏》

#參考書目文=2.《大藏會閱》

#參考書目文=3.《凈土藏索引》

#參考書目文=4.《佛學大辭典》

#參考書目文=5.《佛光大辭典》

轉帖即功德: 通靈佛教網(www.tlfjw.com) 來源地址:http://www.tlfjw.com/xuefo-197943.html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惜福」?
對佛教沒有很深刻的了解,如何理解「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四正勤
不可濫用「一切法皆是佛法」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