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心理學! – 小冷博客

所有植物都需要水,玫瑰需要水,所以玫瑰是植物。這個邏輯對嗎?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邏輯。

[我]交流中的矛盾很大一部分來源我們對別人的誤解,別人沒那個心,然而自己的經歷、知識、當時的情感、潛意識活動都會促成你產生一個對應的信息B,信息B往往和別人想法里的信息A,基本不可能吻合,甚至完全相反。

我說徒弟你是女強人,她說自己不是。我說徒弟你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她覺得我在諷刺她。我說徒弟你很純,她覺得我在罵她。其實我就想表達她是一個萌萌噠的可愛的女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我把這歸到「知識的詛咒」。

[轉]為什麼說大多數時候換位思考只是個陷阱。因為真正的換位思考,意味著你必須知道對方大腦中所有真正影響他決策和行為的因素,這包含太多的東西:對方的價值系統,習慣,觀念,道德觀,甚至對方那一刻的情緒。一個人的行為由眾多因素來決定,其中絕大多數因素常常隱藏在我們根本覺察不到的潛意識層面(《Strangers to Ourselves》),連當事人自己都未必知道其自己行為的真正原因,更不用說要別人還能夠真正的「換位」了。不僅如此,你還必須擺脫自己大腦中的價值系統、習慣、觀念、道德觀、情緒的影響。這兩者本身都極其困難,乘起來更是難於登天。所以說現實當中的大多所謂換位思考一不小心就淪為以己度人。

理論的東西很枯燥,但是能靜下心來細細咀嚼,你一定會醍醐灌頂。

為什麼一定要親身經歷了之後才能明白?

片段:如果我們在聽到別人的道理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心理上的傾向,那麼即便別人給出一個有一定說服力的理由,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我們也會竭力為自己辯護;又由於世界是複雜的,所以我們幾乎總是能夠找到辯護的借口——「上次報紙上說一個英國老太太每天必吸一支煙,活了一百多歲呢。」 (《Mistakes were made(but not by me)》)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視覺錯覺到偏見

片段:我們太可能因為受到知識的局限性而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無法消除的偏見,有時候打破這種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闊視野,多積累知識,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否則就算抱著「我可能是錯的」這種信念,你也不知道怎麼去證偽自己的一個猜測。

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

片段:既然你的大腦認可某種做法是正確的,而同樣又是你的大腦主管你的行為,那為什麼偏偏你沒法執行呢?這就說明主管行為的並不僅僅是你的「認知」模塊,認知模塊發完話之後自會有更強大的情緒模塊藐視「上級」的決定。所以我們常常哀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別人作鬥爭,而是和自己作鬥爭。

理智與情感

片段: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會對那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不加細查,而對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則死摳爛打揪住一點小辮子就不放;同樣,我們還會傾向於勤勞收集有利證據,並忽視不利證據。事實是,當我們內心的天平早已經傾斜了之後,看來荒謬無比的理由也變得光輝燦爛,別人很有道理的反駁也能被摳出「致命」漏洞。

看不見的牢籠(上)

片段:由於我們的情緒大腦是個黑盒,它選擇喜好的時候有自己的一套邏輯,而我們所意識到的只是結論(「一眼眼上去就喜歡,也說不清為什麼」),但是第一組被試卻試圖去推測這個黑盒內部的邏輯到底是什麼,而推測往往是錯誤的,但他們卻相信自己的推測是正確(理性)的,於是他們基於這些推測出來的(往往不正確)的邏輯進行決策,之後發現自己的情緒大腦卻並不買賬,因為理性大腦猜猜看猜錯了。這裡,後者的「理性」分析遮蔽(Overshadow)了情緒大腦真正的動機。

看不見的牢籠(下):柏拉圖的洞穴

片段:再來看迷信的鴿子的行為,就不再是那麼傻缺了。假想你是一隻鴿子,籠子邊上有一個餵食器,有一次湊巧你在做某個特定的動作(例如轉了個圈)之後,餵食器掉下來了食物,你小小的鴿子大腦中靈光一現:會不會是我這個做法導致餵食器給食了呢?你繼續轉圈,果然一會餵食器又給食了。現在你會怎麼做呢?你要停止轉圈嗎?

今天上午發現了這篇心理學的系列文章,轉到博客,以供日後品讀。

轉載請註明:小冷博客 ? 有趣的心理學!


推薦閱讀:

想要證明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這樣賞識孩子,就像吹氣球一樣,氣球會爆炸的
人是不是標籤的集合體?
小心 別掉進人脈「陷阱」
通靈神探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TAG:心理學 | 心理 | 有趣 | 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