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練軍:在馬克思墓前的思索

在馬克思墓前的思索

劉練軍

位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因馬克思長眠於此而在中國較為人知。身為研習公法的中國學者,馬克思於我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存在。於是,不久前的一天,我乘地鐵直奔海格特,迫不及待地想實地考察一下。

買票進入海格特東區墓園,沿主幹道往東走幾分鐘,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現於眼前。這個墓地有著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崗岩基座,其上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墓碑,青銅鑄造的馬克思頭像放置於墓碑之上。

白色大理石墓碑鑲嵌於基座正面中央位置,墓碑中間部分雕刻著合葬於此的五個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他們按逝世的先後順序由上到下排列,分別是馬克思夫人燕妮、馬克思本人、馬克思外孫哈里·朗吉特、馬克思家的傭人海倫·德穆特和馬克思的女兒艾琳娜·馬克思。

墓碑上方刻著燙金的KARL MARX,表明這就是馬克思之墓。再上面是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著名口號「全世界的工人,聯合起來」(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原來,馬克思呼籲聯合起來的是「工人」(workers),而不是通常所說的「無產者」(proletarians)。儘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意味著經濟狀況差異明顯的不同主體,在中文翻譯時何以會出現此等主體轉換,此誠值得深思與玩味。

墓碑最下方是四行字,是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不僅僅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導師,還曾積極投身於「共產主義同盟」、「第一國際」等旨在改變世界的國際組織活動,是此等名言的親身實踐者。馬克思號召世界各國的工人聯合起來,其目的無非是要改變世界。把這句話作為其墓志銘,委實精妙之至。

與周圍其他人的墓地相比,馬克思墓地佔地之大,墓碑之高,堪稱豪華。生於今德國特里爾城,相繼被其祖國和法國驅逐出境,被迫移居倫敦的馬克思,過的是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其墓地何以如此豪華呢?

查閱買票時順便購買的小冊子《卡爾·馬克思:從特里爾到海格特》,才明了此墓的來龍去脈。原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馬克思墓,是1955年由英國共產黨倡議建造,在1956年3月14日即馬克思忌日正式揭幕的新墓地。1883年安葬馬克思的舊墓地,位於新墓地南面約200米的墓叢中。舊墓地佔地不大,原來只合葬了四個人。1956年遷移新墓址時,才把1898年自殺身亡的艾琳娜的骨灰安放進來,五人合葬的馬克思新墓由此而來。

那當初為什麼選擇安葬在海格特公墓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從1856年到1883年逝世時,馬克思就一直生活在倫敦北部的肯迪什鎮(Kentish Town),而海格特正是距離肯迪什比較近的公共墓園。另外,馬克思的外甥查爾斯在1874年夭折後就安葬在海格特公墓。所以,1881年當馬克思夫人燕妮逝世時,馬克思的女兒覺得將其母親燕妮安葬於與查爾斯同一個墓園是最好的選擇。

燕妮病逝時,馬克思正飽受疾病折磨,無法出席燕妮的葬禮。在燕妮葬禮上致辭的是恩格斯,後來他在馬克思墓前也有致辭(即中學課本上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出資購買燕妮墓地的正是恩格斯。

海格特東區墓園是1860年正式投入運營的。它一直由私人公司進行商業化運作。到1970年代,經營墓園的公司發現它不再盈利,便鎖上墓園的大門走人了。於是,大自然和破壞者開始侵襲整個墓園。

為拯救這塊公墓,「海格特公墓之友基金會」註冊成立了。作為非營利的慈善組織,該基金會致力於墓園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其資金主要依賴門票收入和各種社會捐款。1981年,海格特公墓之友基金會正式接管墓園,海格特公墓得以繼續對外開放。如果沒有這個基金會對公墓的誠心護理,難以想像馬克思的墓地會像今天這樣乾淨整潔,令人肅穆。

站在主幹道上凝望著眼前目光特別深邃的馬克思,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胡亂的假設與猜想中。

馬克思對自己安息于海格特還滿意嗎?

海格特東區墓園與一處公園比鄰而居,周邊環境足稱優美。墓園地處坡地,草木錯落有致。墓園裡除馬克思外,還有很多知名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之墓就在馬克思墓地斜對面,彼此相距不過兩三米。

海格特公墓網頁上,在介紹馬克思時還特別提到斯賓塞,它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馬克思思想觀念上的反對者,自由主義政治理論家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就幾乎是安葬於他的直接對立面。」有這樣的對手在,馬克思至少不寂寞吧?

如果有來生,馬克思還會選擇移居英國嗎?

與其故鄉德國等歐陸國家相比,英國對馬克思稱得上有一定包容度。

馬克思先是在《共產黨宣言》中號召工人階級聯合起來,通過暴力革命來打碎資產階級的統治;接著在《資本論》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把資本主義定性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骯髒醜陋階段,資本家則是毫無道德底線的吸血鬼。但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面對馬克思這種自視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精神領袖,英國當局展示了一定的包容度,除了拒絕馬克思加入英國國籍的申請,和把他作為一個「聲名狼藉的德國鼓動者」予以監視外,並未對馬克思採取任何其他措施。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典型國家,英國多少還算有些寬容異己和容忍異端的「胸懷」與「雅量」。這是不是資本主義制度至今未像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被工人階級推翻的一項重要原因?有待論證。但大致可以說,作為激烈反對派的馬克思無疑是資本主義權利原則的受益者。

面對不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然成為高福利社會的現實,如果有機會,馬克思該怎樣看待在他身後一百多年裡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改良和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推翻資本主義不會一帆風順,推翻之後要建立一個比資本主義還要民主、文明、富有的社會主義,則更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推薦閱讀:

馬克思盤及其推運的研究小結
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
十天共讀一本書——《馬克思靠譜》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維基百科總文)

TAG: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