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私塾教育的是是非非

西安白梓霖夫婦為給孩子創設「快樂童年」的環境,5年前結束生意,帶著3歲女兒和幾位朋友孩子住進深山。經過幾年實踐發現,私塾孩子們和傳統體制培養下的孩子們具有較大差異,私塾國學培養的孩子溫和懂禮、快樂多,傳統體制下孩子在課業壓力下性格有些焦躁。

私塾,這個在上世紀初已經消失在中國教育體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國學館」、「日日新學堂」、「儒願學堂」、「今日學堂」、「九雯學堂」……一個個點染著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名字,開始行走在現代教育邊緣,叩擊著少兒教育的大門。

私塾重現的背景

就基礎教育而言,目前人才培養基本僅是通過全日制學校的單一模式。這一模式未必適合所有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限制了部分孩子的個性發展,甚至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某種程度上使其成為「考試機器」。於是,部分家長選擇帶領孩子「逃離校園」,私塾悄然興起。

人們對私塾興趣的重燃,一方面是源於一些家長不認可目前機械化、狠抓升學率的全日制學校教育,另一方面也與國家倡導傳統文化有關。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和補短是學校教育的法寶和利器,然而為考試而機械學習,往往很難培養有涵養、懂情趣、會思考的人。私塾注重對學生特長、傳統文化、禮儀等方面的培養,使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不受利益驅動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學校為考試而學習的弊端,是一種多樣化辦學的有益探索,因此社會應該給予理解,而非一棒子打死。

私塾概況及特點

我國古代的學塾,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東家延請塾師來家教授自家或親屬子弟的家塾;二是富商顯貴、地方政府或家族倡議並出資興辦、免費向特定學童開放的義塾;三是塾師在自己家裡,或借祠堂廟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設館招收學童就讀的私塾。現代私塾主要是由塾師或特定的組織開設的,就辦學的主體來看,稱之為「私塾」是貼切的。

傳統的私塾主要從事啟蒙教育,稱為「蒙館」,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是識字。現在的私塾,則因為創辦者目的的不同,所學內容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但總的看來,則是以學習國學經典為主,不過比古代私塾中所學內容要寬泛許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私塾學堂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曆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傳統的私塾教育,有很多值得我們現在借鑒的做法。比如,提倡「教子嬰孩,教婦處來」,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幼年時期就要及時施教;主張教學過程中,體現愛教結合、寬猛相濟的精神,切實遵循識字為先、少授專精、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目標;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適應兒童的性情,做到句子短小、形式整齊、和諧順暢、有韻便讀;在教材的選擇上,選取那些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的讀物,以引起兒童的興味,使之易於接受,樂於接受。這些做法,是私塾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由所在。

現代私塾的創辦者和把孩子送進私塾的家長普遍認為,學校教育採用大班教學的方式,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學生接受不到個性化的教育。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在升學的壓力之下,冷落了德育,輕忽了做人的培養。很多家長認為,學生花費了很大氣力所習得的內容,往往有知識沒文化。

在講究實用的當今社會,那些將自己的孩子送進私塾的家長,大都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們不滿現代的學校教育,不滿單純的應試教育,但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好另覓蹊徑。

民國大師與私塾教育

時下,許多人質疑,民國時期為什麼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學術領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見?

其實,除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跟當時的教育格局有關。

據資料統計,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廣州有一千多所,全國加起來有一萬多所,遍布廣大鄉間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無以計數。從數量上說,遠遠超過當時全國的新式小學,形成蔚為大觀、新舊並存的格局。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

那麼,這一格局對當時的人才成長起了什麼作用?

檢索史料,我們發現一個有意味的事實:民國時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時幾乎無一例外接受過私塾教育。陳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周樹人,6歲入塾,12歲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四書五經。錢穆,9歲入私塾,熟讀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他們早年所受的「落後」、「封建」的私塾教育,並沒有妨礙他們日後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進而成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陳、胡、周三人,更被公認為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不僅如此,即便是當時培養出來的一代科學大家,也可以從他們早年求學經歷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軌跡。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乃錢穆之侄,幼年時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楊振寧幼時在廈門上過私塾,背過《龍文鞭影》等,後在清華上初中的暑期,時任清華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先生特地請了清華歷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兩個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講完。無獨有偶,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高錕,從小在上海長大,每到寒暑假,其父專門為他請一位家庭教師,指導他讀《論語》、《孟子》,還有《古文觀止》,並且都要背誦。

今天,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培養不出如民國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為,20世紀上半葉新舊並存、活潑多元的教育格局,為他們這一代人提供了後來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黃金時代;而新舊、中西兩種教育的交匯融通,也奠定了他們日後成為一代學術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鑄了他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襟懷。

任繼愈是最後一代完整接受過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學者。他6歲左右入私塾開蒙,9歲進當時濟南市省立第一模範小學。後入北平大學附屬高中念書,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湯用彤、熊十力、賀麟、錢穆諸教授。在他生前,筆者曾與他有較多交往。從任繼愈先生身上,筆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風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厚德載物,君子以自強不息」……而這樣的精神氣度,在當今學者身上已鮮見矣。

一個人啟蒙時期所受的教育猶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脈里,滋養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讓兒童在開蒙之初,便將根深扎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里,並汲取其精華。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能流長。這樣的教育會影響一個人日後在治學上的氣象與格局,以及為人處世的胸襟與境界。

今天,當我們追問為什麼民國時期能出現一批思想學術大家時,不能不聯繫到他們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當然,另一方面,也與他們後來在此基礎上接受的現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關。在民國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私塾教育的現代困境

在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為人處事的道德標準,但這些人生哲理和道德標準並不具有超越特定時代的永久價值。其中一些內容,早已和現今的時代圓鑿方枘,不相契合,傳授給那些分辨能力還很弱的兒童,尤其不合時宜。

另外,在歷史上,滿腹經綸而大節有虧的不乏其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新儒家的學人道德敗壞的也所在皆有;在經典佔據有絕對尊崇地位的傳統社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慨嘆更比比皆是。所以,簡單地背誦國學經典,並不能把傳統文化的根留住,也不能提高國民素質。

1.學習內容的問題。在學習內容上,現代私塾根據主辦者的志趣、喜好和能力,各不相同,差異很大。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現代私塾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沒有體現循序漸進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原則,讓兒童將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就連專家學者也難以理解的文獻生吞活剝。二是這種對古代經典的過分倚重,排斥全面的現代教育,可能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兒童遠離現代社會生活的實際,難以和下一個階段進一步的學習對接,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2.學習方法的問題。在現代私塾里,背誦是最為普遍的教學方式。的確,記憶和背誦是被歷史證明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單純地死記硬背而全然忽視理解,那就應驗了批評者所說的食古不化,只是用古代的經典來佔據兒童的大腦,堵塞兒童的想像力,湮沒兒童的靈性。不為兒童接受的東西,哪怕有再高的價值,也不應該施之於兒童。即使生硬地向兒童灌輸了,也是不能持久的。更重要的是,記憶和背誦要有適合記誦的材料。像儒家經典之類的讀本,古人尚且認為「頗棘唇吻」,讀起來已很困難,是不適合背誦的,尤其不適合兒童背誦。

3.「合法性」的問題。私塾得到一些家長的追捧,卻難以獲得官方認可。《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因此,私塾教育或涉嫌違法辦學,送孩子接受全日制讀經教育的家長也違反了法律規定。

4.私塾不能杜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全部弊端。部分私塾以讀經、射箭來犧牲其他學科為代價,對經書的死記硬背往往只能培養出順從的人,難以培養出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經濟日益全球化時代,孩子們除了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團隊意識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這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商陶冶。私塾縱然帶給孩子們很多快樂,但顯然無法提升其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一旦走上社會,孩子們是否還會快樂依舊?

5.私塾教育只適合低齡段的孩子。有專家在美國訪學期間,探訪過不少家庭學校,發現他們大多在兒童低齡階段在家由自己或請他人授課,到了高年級階段便回歸到全日制的學校教育。何況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在既無立法又無政策的狀況下,私塾教育只能在灰色地帶遊走,孩子們沒有學籍,如何與將來的大學教育接軌?另外,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私塾的辦學質量、校舍安全、受教育者權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監管漏洞,往往不利於孩子的系統學習和全面發展。

6.私塾難以承載教育的全部希望。人們意識到,私塾能夠對當下教育革新有正向促進作用,但難以承載起教育的全部希望。私塾的興起,見證了現代社會的開放與多元,同樣也撕開了當下教育體制的一個口子,讓人們看到另一種教育方式的可能。只是,作為一種教育探索,私塾註定不能成為教育主流。可這並不妨礙社會對教育的反思:當下教育模式是否滿足了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個性化的需求?當下大眾教育模式與個體探索的私塾,其中的互補與平衡點,究竟在哪?

關於現代私塾的一點建議

開辦私塾、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目的,應該著眼於讓學生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讓學生走進我們的歷史,體認我們的傳統,親炙我們的祖先,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形成對它的情感皈依,並有意願和能力參與到這個精神家園的建設過程當中;讓學生認識國學的價值,增進對國學的興趣,提高國學素養,把自己作為一個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說到底,國學經典是我們和歷史之間的一座橋,缺乏經典教育,我們就無法找到回自己家園的路,只能是一個文化上無家可歸的流浪兒。

現代私塾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雖然有現代學校教育可以借鑒的成分,但也不乏可議之處,特別是全日制私塾與既有的《義務教育法》相抵觸,在當下被取締也是應有之義,法律應該得到尊重。

然而,無論是從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就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而言,現代私塾都不應該簡單地被取締。有關部門有必要、也有責任修改已經過時的法律,滿足學生和家長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另外,對現代私塾要給予一定的發展空間、合理引導、有效兼管、使現代私塾規範發展、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和現代教育的一部分。

另外,政府部門應給予私塾發展空間,完善義務教育法,允許孩子們選擇多樣化的學習場所,使私塾逐步發展成熟,同時對私塾監督、教師資質、私塾與公讀互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


推薦閱讀:

教育的目的,是幸福和成功
如何改掉孩子拖沓的毛病
《兒童動畫片大全》要禁止孩子看嗎?
孩子的成長從這裡起步
西南交大電子信息工程畢業後去電氣化局如何?

TAG:教育 | 私塾 | 是非 | 聚焦 |